政治正義:羅爾斯公共理性思想研究 (電子書)

政治正義:羅爾斯公共理性思想研究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鍾英法
图书标签:
  • 政治哲学
  • 罗尔斯
  • 正义论
  • 公共理性
  • 自由主义
  • 政治思想
  • 伦理学
  • 社会契约论
  • 西方哲学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正義論》到《政治自由主義》,
正義問題始終是羅爾斯政治哲學所關注的中心主題

難道只有民主社會才有政治正義問題嗎?
難道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
羅爾斯為什麼特別強調民主政治的歷史和現實背景?
莫非羅爾斯把自由民主制度看作是人類政治的最終歸宿?

本書將詳細分析羅爾斯如何界定公共理性進行,
以及他與西方政治思想史上關於公共理性的思考有何不同!

  ▎公共理性思想的歷史考察
  【霍布斯】主權者的公共理性
  【洛克】公民社會的公共理性
  【康德】公共性和理性的公用
  【羅爾斯】作為公共證明之基礎的公共理性

  按照羅爾斯對於公共理性這個概念的運用方式,公共理性屬於自由主義思想傳統的範圍,並且最終與政治正義性和政治合法性的問題連繫在一起,因此,本章將分析幾位具有代表性的自由主義思想家,這種考察方式對理解羅爾斯的公共理性思想會有所幫助,同時有助於正確評判其得失成敗。

  ▎羅爾斯的公共理性思想論綱
  •公共理性與民主觀念
  •公共理性的內在結構
  •公共理性的特徵

  本章主要針對羅爾斯的公共理性思想進行一種概括性的說明和描述,以便從整體上對其提出的公共理性思想有一個整體的理解和掌握。

  ▎公共理性思想的核心
  •公民資格
  •政治建構論
  •政治合法性

  分別從公民資格、政治建構論和政治合法性這三個方面對羅爾斯所提出的公共理性思想做更具體的考察。根據羅爾斯的理解,公共理性源自民主社會中公民資格的概念,公民在公共的政治活動中遵循作為一種政治建構論的公共理性的要求和限制並且對自己的政治行動作出合法性和正當性證明。

本書特色

  本書關注的主要問題是羅爾斯的公共理性思想,羅爾斯建構公共理性的出發點主要是為了解決在理性多元主義的背景下,如何實現政治正義和社會穩定這一政治哲學的根本問題。不論羅爾斯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否成功,他所關注的問題在現代社會條件下始終具有不容迴避的重要性和意義。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旨在提供详细内容而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书: --- 《古罗马城邦的兴衰:从共和到帝国的权力结构变迁》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古罗马城邦自其传说中的建立之初,历经共和国的辉煌与内部冲突,最终蜕变为庞大帝国的复杂历程。这不是一部简单的编年史,而是对驱动罗马社会、政治和军事变革的核心力量的系统性考察。我们聚焦于权力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组织形式、合法性基础以及普通公民、元老院精英与军事领袖之间的动态平衡。 第一部分:城邦的奠基与早期共和(约公元前753年 – 公元前3世纪初) 本部分首先审视了罗马建城的早期神话与历史真实性之间的张力。我们追溯了从王政向共和政体转变的关键节点,即推翻最后的国王,建立由执政官(Consuls)和元老院(Senate)主导的政治架构。重点在于早期罗马法律制度的构建,特别是《十二铜表法》的出现,它标志着贵族(Patricians)与平民(Plebeians)之间长期斗争的初步成果——公民权利的逐步扩大与制度化的过程。我们详细分析了保民官(Tribunes)职位的设立及其对权力制约的意义,探讨了罗马早期通过公民大会(Comitia)行使主权的方式,以及土地分配、债务奴役等社会矛盾如何塑造了早期共和国的政治文化。 第二部分:扩张的代价与共和体制的结构性危机(公元前3世纪中叶 – 公元前1世纪晚期) 随着罗马对意大利半岛的征服以及布匿战争的胜利,罗马的版图急剧扩张,这给原本基于城邦规模设计的共和体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本部分核心探讨了这一扩张带来的“结构性危机”。我们将分析“均田制”的瓦解如何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形成了拥有大量土地和奴隶的精英阶层与日益贫困化的城市无产阶级。格拉古兄弟的改革尝试及其悲剧性结局,被视为共和国无法自我调和内部矛盾的转折点。 军事改革是这一时期的关键主题。马略改革(Marian Reforms)的深远影响被详尽论述:职业化军队的建立虽然提升了罗马的军事效率,却使得军队对统帅的个人忠诚度超越了对国家机构的忠诚,为后来的军事独裁埋下了伏笔。从苏拉的专制统治到后三头同盟的内战,本书将这些血腥冲突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政治经济背景下考察,分析权力的合法性如何从既有的法律程序转向军事实力和个人魅力。 第三部分:元首制的建立与帝国的早期巩固(公元前27年 – 公元2世纪) 凯撒的崛起与遇刺,以及最终屋大维(奥古斯都)通过“第一次元首制”的建立,标志着共和国时代的终结。本部分细致梳理了奥古斯都如何巧妙地保留共和表象的同时,将实际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我们探讨了“元首”(Princeps)这一头衔的政治哲学内涵,以及他如何通过对军事、财政和宗教的绝对控制来维持“和平”(Pax Romana)。 深入分析了元首制的运作机制,包括“禁卫军”在皇权维持中的角色,以及“行省总督制”如何实现对广袤疆域的有效行政管理。本书考察了“五贤帝”时期(Nerva-Antonine Dynasty)的权力交接模式,分析了这种相对稳定时期背后的社会文化基础,如对“罗马传统”(Mos Maiorum)的重新强调,以及庞大官僚体系的初步形成。我们还将审视在这一稳定表象下,元老院的政治功能如何被逐渐边缘化,以及公民身份的意义在帝国框架下的变化。 第四部分:法律、经济与文化基础设施 为了全面理解罗马的统治模式,本书的第四部分提供了对支撑其长期存在的非政治性因素的深度考察。 在法制方面,我们追溯了从十二铜表法到古典时期法学家(如盖尤斯、乌尔比安)著作的发展轨迹,强调了罗马法如何从处理城邦内部事务的规范,演变为一套具有普适性和逻辑严谨性的法律体系,其对后世西方法律思想的奠定作用。 在经济方面,本书关注罗马在意大利半岛、地中海区域的贸易网络构建,奴隶经济在农业和矿业中的比重,以及“面包与马戏”(Panem et Circenses)政策背后的经济逻辑。我们分析了罗马的财政体系如何支持其庞大的军事开支和公共工程。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本书将罗马的道路、渡槽、公共浴场和城市规划视为一种有形的权力表达和文化同化工具。这些工程不仅服务于实用目的,更是向被征服地区展示罗马优越性、促进“罗马化”进程的有效手段。 结论:帝国的遗产与局限 最后的章节总结了罗马城邦与帝国转型的核心教训。我们探讨了罗马在维持一个跨文化、跨地理区域的庞大实体方面所展现出的政治智慧与制度弹性,同时也批判性地分析了其制度的内在缺陷——尤其是对军事暴力的过度依赖和对权力继嗣问题的制度性无能——这些最终导致了后期的分裂与衰落。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立体、多维的视角,理解罗马如何从一个台伯河畔的小城邦,塑造了西方世界的政治与法律图景。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鍾英法


  大學碩士畢業後接著攻讀哲學博士學位,在更加開放的學術環境和學術交流中聆聽來自世界各地著名學者的思想對話。於碩士研究所期間對羅爾斯的政治哲學已有初步了解,因此博士論文選題時決定在此領域展開更深入的研究。

图书目录

導言

第一章 公共理性思想的歷史考察
第一節 霍布斯—主權者的公共理性
第二節 洛克—公民社會的公共理性
第三節 康德—公共性和理性的公用
第四節 羅爾斯—作為公共證明之基礎的公共理性

第二章 羅爾斯的公共理性思想論綱
第一節 公共理性與民主觀念
第二節 公共理性的內在結構
第三節 公共理性的特徵

第三章 公共理性與公民資格
第一節 公民的道德能力
第二節 自由與平等
第三節 理性與合理性

第四章 作為一種政治建構論的公共理性
第一節 政治建構論
第二節 現代民主的基本狀況
第三節 公共理性的建構
第四節 公共理性與現代民主

第五章 公共理性與政治合法性
第一節 政治合法性的形式
第二節 重返理性
第三節 以公共理性奠基的政治合法性

結論:羅爾斯公共理性思想的意義和侷限性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70313
  • EISBN:978626357101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MB

图书试读

導言(節錄)

  正義問題始終是羅爾斯政治哲學所關注的中心主題,從《正義論》到《政治自由主義》的整個理論探討過程,就其所涉及的問題而言並沒有出現根本性的變化,甚至於就羅爾斯自己所提出的正義原則來說,也是前後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思考問題的背景發生了變化。在《正義論》時期的羅爾斯試圖闡明和論證一種具有普遍性的正義原則,並且透過論證正義與善之間的一致性,強調了依據正義原則建立起來的社會能夠產生一種自我維持的力量。但是,後來羅爾斯越來越多地注意到社會多元化和意識形態多元化的事實,進而認為在《正義論》一書中對於穩定性問題的解釋是不現實的。換句話說,對於深受英美實用主義哲學傳統影響的羅爾斯來說,穩定性的問題根本不可能在理論體系的內部得到完成,而是必須在現實的政治生活中公開地接受公民所堅持和信奉的互不相同的完備性學說的檢驗。羅爾斯對他在《正義論》中所提出的作為公平的正義原則可謂情有獨鍾,儘管他對來自各方面的批評都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回應,但是,羅爾斯始終沒有放棄令他心儀的正義原則。可以這樣說,羅爾斯在《正義論》之後所做的理論闡釋只不過是一種繼續對他所提出的正義原則進行辯護而已。羅爾斯自己也承認這一點,他在《政治自由主義》一書的導論中寫到:「的確,這些演講的目的和內容似乎與《正義論》有著一種主旨的改變。當然,誠如我所指出的那樣,兩者間確有一些重要差異。但要理解這些差異的本性和程度,就必須視之為源自力圖消除內在於公平正義的一個嚴重問題時所產生的差異,亦即源自這樣一種事實所產生的差異,這個事實是:《正義論》第三部分關於穩定性的解釋與全書的觀點並不一致。我相信,所有差異都是消除這種不一致的結果。若不然,這些演講就會採取《正義論》一書的結構和內容,在實質上保持不變。」那麼,羅爾斯所說的「一些重要差異」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我認為羅爾斯所提到的重要差異主要體現在理論視野和論證策略兩個方面。就理論視野來說,羅爾斯不再把他提出的正義原則看作是一種普遍範圍的道德正義學說,而是把它當作一種嚴格的政治正義觀念;就論證策略而言,羅爾斯不再從一種普遍性事實的前提出發來論證正義原則,而是從隱含在民主社會公共政治文化當中的基本理念著手來建構和論證正義原則。羅爾斯這種在正義問題上的理論退卻讓太多的人感到失望沮喪和莫名其妙,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探討制度的正義性問題時還沒有明顯地表現出對社會政治制度性的偏愛,可是在羅爾斯繼續對一種政治正義原則進行辯護和論證時,他特別地依賴於民主政治實踐和民主思想傳統,並且認為從民主政治實踐和思想傳統中所隱含的基本理念出發就能夠建構出一種政治正義原則,也就是羅爾斯自己所提出的正義原則。這確實令人感到奇怪和困惑。人們不禁會問,難道只有民主社會才有政治正義問題嗎?難道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

  羅爾斯為什麼特別強調民主政治的歷史和現實背景呢?莫非羅爾斯把自由民主制度看作是人類政治的最終歸宿?羅爾斯從來沒有想過人類政治除了自由民主政治之外的其它可能形式,他似乎想當然地就把自由民主的政治實踐作為一種既成的事實接受下來,剩下來的工作就是進一步地完善和維護民主政治制度。平心而論,羅爾斯的確是從一種經驗主義的立場來理解政治哲學的,並且他也真心地希望自己生活於其中的民主制度能夠更好地實現人的自由和平等,正如他所說的那樣:「如果超出歷史經驗的教訓和這一點點並不是過分依賴於偶然性動機和能力的智慧,問題就得不到更多的解釋。歷史充滿著各種驚奇。我們不得不系統闡明一種立憲政府的理想,以弄清楚它是否對我們產生作用,且我們能否在社會歷史中成功地將其付諸實踐。」羅爾斯的問題是,在被看作是自由而平等的、並在整個生活中世世代代都能充分合作的社會成員之公民間,具體規定其社會合作之公平項目的最適當的正義觀念是什麼,同時他還假定民主社會中存在著相互對立甚至互不相融的宗教學說、哲學學說和道德學說的多樣性特徵,並且把合乎理性的學說之多樣性看作是人類理性能力在持久的自由制度背景內發揮作用所不可避免地產生的長期性結果。因此,羅爾斯認為不可能從任何一種特定的完備性學說出發引申出一種可能合理地期待所有公民認可的政治正義觀念,因為任何公民對於自己所堅持的完備性學說都有著強烈的和迫切的真實性要求。也就是說,一種學說在相信它的人們看來總是一種真實的和正確的東西,儘管他們知道在多種不同的觀念中只有一個可以是真的,「除非把政治的正義觀念建立在平等的良心自由和思想自由基礎之上,並堅實地建立起來、且得到人們的公共認可,否則,任何理性的政治正義觀念都不可能」。羅爾斯認為一種比較恰當的方式是獨立地建構和闡明一種政治正義原則,如果它能夠得到公民從各自的完備性學說出發對該政治正義原則的理解和認可,那麼它就可以成為民主社會中公民之間政治認同的基礎,這種政治正義原則正是羅爾斯所說的公共理性所包含的實質性內容。羅爾斯相信公民在公共的政治生活中只有遵循公共理性的要求和限制,才可能真正建立起一種相互尊重和民主寬容的政治關係。

  羅爾斯的意向是令人著迷的,也確實值得人們嚮往和期待,他不再把政治行動理解為不同的利益群體為爭奪政治權力而進行的鬥爭,也不再把政治行動看作是不同的意識形態為爭奪話語霸權而展開的權力角逐,或者像他所說的那樣,政治自由主義對一切合理的宗教學說和非宗教性學說一視同仁,既不否認,也不質疑,任其在民主社會的背景文化中自然發展。與傳統的理解方式不同,羅爾斯把政治行動看作是公民之間在相互性原則的基礎上所進行的一種社會合作事業,羅爾斯似乎非常擔心公民們由於堅持和信奉相互對立的完備性學說會削弱和摧毀自由民主政治的寶貴價值,因此,他極力主張建立一種政治上的共識,並由此來引導公民在公共政治生活當中的行動。「沒有公民對於公共理性的忠誠及其對於公民性責任的恪守,各種論說在表達自己主張時,他們相互之間自然就會出現分野和敵意。當然,這種敵意不應該長期存在。不過,論說之間的一致與和諧以及某個公民對於公共理性的允諾並不是社會生活的永恆性條件。毋寧說,一致與和諧所依靠的是公共政治文化的生機,是公民們對於公共理性觀念的忠實和領會。一旦公民不再關心公共理性觀念的承諾並開始忽視公共理性,他們就很容易產生怨恨和不滿。」因此,羅爾斯認為,儘管在每個民主社會中產生影響並發揮著積極作用的完備性論說有所不同,但是尋求和建構一種恰當的公共理性的觀念卻是各個民主社會所面臨的共同關懷。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