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民國:不一樣的中國史‧迴音 (電子書)

概念民國:不一樣的中國史‧迴音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照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民国史
  • 历史
  • 政治
  • 文化
  • 社会
  • 电子书
  • 另类历史
  • 历史研究
  • 迴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要理解「臺灣史」離不開「民國史」!
  以歸零、新解的思維,扭轉你過去所讀的歷史印象
 
  民國,一個混亂的時代,一個沒有現成答案的時代,一個有大空間供進行破壞性、建設性試驗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精彩人物的時代。

  民國的高速變化、頻仍動盪,涵蓋各種新舊思想與事件,正是民國史的迷人之處。本書聚焦三大主題──

  ◎「那麼近又那麼遠的民國史」:在當今環境下,理解與敘述「民國史」為何會遭遇種種困難?什麼是「民國精神」?臺灣又存留著怎樣的「民國」遺緒?

  ◎「中華民國興亡史?」:「民國」是斷代史嗎,還是在臺灣延續、復活的歷史?「民國」該如何分期?1945-1949,短短四年到底發生哪些戲劇性的變化?「孔宋家族」和「CC派」如何將蔣介石架空,最終形成國民黨「無能守土,卻高效撤退」的現象?

  ◎「民國故事與民國人物」:「民國」堪比「三國」,是一個出人物的時代。胡璉、傅斯年、胡適、陳寅恪……這些人各自有什麼重要的歷史地位與故事?時代的擾動與糾結,如何逼出他們的智慧與活力?

  身處多元文化的臺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歷史教育呢?要知道,改變臺灣歷史的關鍵因素,往往存在於臺灣之外。要講清楚「我們的歷史」,也就是解釋今天臺灣現況的來歷,不能不了解「民國史」。1912年以來的這段歷史,須放在中國通史與臺灣史的雙重架構中,才能燭照出有意義的變化軌跡。
 
本書特色

  ◎楊照15年「中國通史」撰述計畫的重要延展──承襲《不一樣的中國史》的敘述、探究和解釋,從中國通史與臺灣史的雙重角度,重新認識「民國」的時代意義和重要印記。

  ◎為什麼要在這個時代談「民國史」?──意識形態和獵奇心態的反覆干擾,讓這段既近卻遠的歷史受到格外簡化,唯有打破刻板框架,方可訴說複雜的民國史真相。

  ◎「同心圓」史觀之外,理解臺灣的新視野──擺脫「臺灣人的臺灣史」限制,世界史、東亞史、中國史、16世紀海洋貿易史,以及辛亥革命之後的「民國史」,都是影響臺灣的各種不同力量。
 
文化界/教育界 誠意推薦

  Cheap  知識型歷史YouTuber
  李律   故事Story Studio主編
  宋怡慧 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果子離 作家
  張鐵志 《VERSE》雜誌社長兼總編輯
  陳婉麗 明道中學歷史教師
  黃益中 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黃春木 建國中學歷史教師
  曾冠喆 薇閣高中教師
  楊斯棓 《人生路引》作者、醫師
  蔡詩萍 作家、資深媒體人
  鄭俊德 閱讀人社群主編
  蘇美月 高雄女中歷史教師
 
好的,这里为您撰写一份关于《概念民國:不一樣的中國史‧迴音(電子書)》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专注于阐述该书所涵盖的时代背景、核心议题和研究视角,同时不会提及该书本身的内容。 《概念民國:不一樣的中國史‧迴音》背景概述 本书聚焦于一个充满剧变与思想激荡的时代——二十世纪前半叶的中国。这是一个告别帝制、寻求现代性转型的关键时期,也被后世称为“民國”。这个时期的历史进程远非单一线性叙事所能概括,它交织着政治理想、社会重构、文化复兴与持续的冲突。理解这个时代,需要深入考察其复杂性、内在的矛盾以及不同群体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与挣扎。 核心议题的探讨框架 该书的研究视角致力于超越传统的“大人物史观”或纯粹的政治史叙事,转而深入挖掘构成“民國”这一概念的底层逻辑与社会脉络。它试图通过剖析一系列核心议题,重建一个更具立体感和多维度的历史图景。 首先,政治现代化与国家建构是绕不开的主题。本书关注的不仅是政权的更迭与政党间的角力,更在于现代国家理念如何在传统社会结构中艰难地扎根与演化。这包括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力重组过程,以及在不同意识形态影响下,新型治理模式的试验与失败。理解这些试验,有助于我们审视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普遍困境,尤其是在一个拥有深厚帝国历史的东方社会中的特殊表现。 其次,社会结构的嬗变被视为理解“民國”历史的基石。工业化进程的初步启动、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阶层流动、乡村社会的结构性变化,共同塑造了新的社会矛盾与群体认同。传统士绅阶层的衰落与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兴起,构成了理解社会变迁的关键节点。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在于,这些宏观的社会力量如何作用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在巨变面前,个体如何寻求定位与生存策略。 第三,文化与思想的解放与重塑是构成“民國”精神面貌的另一重要维度。这是一个“思想的盛宴”与“精神的迷惘”并存的时代。西方思潮的涌入与本土传统文化的激烈碰撞,催生了诸多新的学说、艺术形式与生活方式。本书力求揭示,在对“救亡图存”的集体焦虑下,思想界是如何在吸收外来影响、批判自身文化弊端之间进行艰难的平衡,以及这种思想上的探索如何影响了社会行为的走向。 超越主流叙事的视角 本书倾向于采用一种“自下而上”与“从边缘观察”的综合性方法,力求发掘那些在宏大叙事中常被忽略的“迴音”。这意味着,研究的目光会投向那些在历史舞台上声音较小,但其存在和行动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群体和事件。 例如,对地方社会的考察将超越对省份行政变迁的简单记录,而是深入探究在中央权力波动时,地方精英、乡绅、以及民间社会组织如何维持或重塑其权力结构与社会秩序。这种对地方性知识和实践的关注,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民國”绝非铁板一块的统一体,而是一个由无数地方实践构成的复杂集合。 此外,日常生活史的引入,使我们得以审视在政治风暴中,普通民众,尤其是女性群体、底层劳动者以及知识女性的生活轨迹与身份建构。他们的经历,是理解时代氛围和文化转型最直接的窗口。关注这些“未被记录”或“被简化”的个体经验,能够帮助读者超越精英政治的视角,捕捉到历史在微观层面的真实脉动。 研究方法的定位 本书的研究方法强调对史料的批判性重读与多源信息的交叉验证。它并不满足于对既有历史结论的简单重复,而是试图通过对档案、回忆录、文学作品乃至社会调查报告的细致梳理,发现隐藏在既定框架之下的历史张力与解释空间。这种审慎的史学态度,旨在挑战那些过于简化的历史解释,为理解现代中国的复杂起源提供更具思辨性的材料。 总而言之,这份对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的考察,旨在提供一个多声部、多层次的解读框架。它不是一部简单的编年史,而是一系列深入探究特定历史议题的论述集合,致力于揭示构成“民國”概念背后的复杂肌理与持久影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為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

  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寫作經常旁徵博引,在學院經典與新聞掌故間左右逢源,字裡行間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其文學情懷。近年來累積大量評論文字,以公共態度探討公共議題,樹立公共知識分子的形象與標竿。

  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臺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文化基金會」董事長,BRAVO FM91.3電台「閱讀音樂」、臺北電台「楊照說書」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趨勢講堂」及「藝集講堂」開設長期課程。著有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散文、文學文化評論集、現代經典細讀等著作數十冊。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我所認識的「民國史」
之一  那麼近又那麼遠的民國史
01為何這個時代要談「民國史」?
02那一年,大陸掀起的「民國熱」
03臺灣存留著的「民國範兒」
04民國文人的民國精神
05兩位領導人對待知識分子的不同態度
06「校園不服從」的自由風氣
07「荒唐鏡像」的歷史認知
08蔣氏父子來到臺灣之前
09《雷震日記》記錄的蔣經國崛起
10自由主義思想的啟蒙,來自「民國」
11臺灣史和民國史的分合架構
12政治立場與意識型態的反覆干擾
13「民國史」格外簡化的硬框架
 
之二  「中華民國興亡史?」
01「民國史」的斷代主張
02鄭學稼的《中共興亡史》
03「政治協商會議」破局後
04孔宋家族:左右蔣氏政權成敗的聯盟者
05 CC派:從三個領域包圍黨中央
06一人指揮、到處是縫的國軍部隊
07制憲國民大會到副總統選舉的受挫
08《對華關係白皮書》的落井下石
09蔣介石下野後的所思所行與高效大撤退
10二二八為流亡政府站穩臺灣的作用
11冷戰新局,國共內戰沒有結束
 
之三  民國故事與民國人物
01棄守海南、舟山,卻留住了金門
02金門王胡璉的「走公養金門」
03自主養兵養民,全靠金門高粱
04《八二三注》所描寫的八二三炮戰
05「炮一響,良心就回來了。」
06「但開風氣不為師」的胡適
07創辦「天下第一所」的傅斯年
08「反對」胡適有理的精彩人物
09陳寅恪、錢穆和余英時
10「民國」是個出人物的時代
11「民國」消融在「臺灣」的社會意識中
  
第二部分   我所關注的「中國史」
01減法的、窄化的「本土化」政策
02多元養成的「知識債主名單」
03通史怎麼講?看時代的大變化、大成就
04講隋唐歷史不提「大唐盛世」
05抗拒傳統上抬高「南明」的荒謬
06鄭成功進攻熱蘭遮城非臺灣史開端
07改變臺灣歷史的關鍵,存在於臺灣之外
08和世界性潮流逆向的「同心圓」史觀
09歷史該如何和現實發生連結
10中國史是臺灣史重要部分的延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99486
  • EISBN:978957329984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4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电子书的排版简直是灾难。字体大小忽大忽小,段落间距混乱不堪,阅读体验极差。我常常需要手动调整缩放比例才能勉强看清内容,这极大地分散了我的注意力,让我无法沉浸在作者试图构建的史观之中。而且,有些插图加载不出来,留下一片空白,这对于一本需要视觉辅助的史学作品来说是致命的缺陷。我真心希望出版方能尽快推出一个修订版,解决这些基础的格式问题,否则,再好的内容也会被糟糕的技术呈现所掩盖。我尝试在不同的设备上阅读,情况都没有改善,这表明问题出在电子书文件本身的设计上,而不是我的阅读器。希望后续的电子书能吸取教训,重视阅读体验的流畅性。

评分

从装帧和设计角度来看,这本书(特指电子版呈现)在信息架构上存在严重缺陷。目录结构不够清晰,章节之间的逻辑关联性没有通过视觉或结构上的暗示来体现。读者很难快速定位到自己感兴趣的特定历史时期或主题,必须依赖繁琐的搜索功能。更不用提那些本应起到辅助理解作用的图表和时间线,它们要么过于简单,要么干脆缺失了关键的注释和说明。一本好的历史书,其信息的组织方式本身就应构成一种叙事,帮助读者构建时空感,但这本电子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到位,让知识的查找和吸收效率大打折扣。

评分

我原以为这是一部力求新颖视角、能够提供独特洞察的历史著作,但读下来感觉更像是一系列零散观点的堆砌,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强有力的核心论点来统摄全篇。作者似乎在试图探讨“概念”与“事实”之间的微妙张力,但论证过程时常显得跳跃且不够严谨。有些论据的选取显得非常主观,仿佛是为了支持某个预设的结论而强行将不相关的史料拉扯到一起。对于一个期待深度思辨的读者来说,这种论证的松散感令人颇感失望。历史的复杂性需要更精密的结构和更细致的逻辑链条来支撑,这本书在这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让人读后难以形成一个清晰的、连贯的认知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实在过于晦涩和学院化了,充斥着大量生僻的术语和过于冗长的从句。我承认,历史研究需要专业性,但好的历史普及(或至少是面向知识分子读者的作品)应当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尽可能让表达清晰易懂。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词典或回溯前面的段落,以弄明白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这种阅读的“摩擦力”太大了,使得整个过程变成了一种负担而非享受。如果说作者的观点很有价值,那么这种表达方式无疑是巨大的障碍,它阻碍了思想的有效传递,让原本可能引人深思的议题变得沉闷而难以接近。

评分

我对作者试图颠覆传统史观的勇气表示赞赏,但坦率地说,这种颠覆感更多停留在标题和引言所营造的氛围上,实际内容支撑略显不足。历史的“重估”需要扎实的新史料发现,或者至少是对现有史料的全新、令人信服的解读框架。然而,书中很多所谓的“新概念”似乎只是对既有历史学派观点的重新包装,缺乏真正的学术突破或令人眼前一亮的原创性洞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仍然停留在老旧的争论圈里,只是换了一个更复杂的词汇表来讨论它们。期待的耳目一新感,最终沦为一种意犹未尽的平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