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銷新訂版】聊出好教養,親子更親密的孩子說話心理學:把握10歲前黃金溝通期,家庭關係更融洽! (電子書)

【暢銷新訂版】聊出好教養,親子更親密的孩子說話心理學:把握10歲前黃金溝通期,家庭關係更融洽!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天野光
图书标签:
  • 親子溝通
  • 兒童心理學
  • 教養
  • 家庭關係
  • 說話技巧
  • 10歲前
  • 黃金期
  • 電子書
  • 暢銷書
  • 溝通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逼迫、不嘮叨,卻能問出事實!
與孩子的情緒同步,比說教、命令更有效!

東京大學教育博士 × NPO親子溝通研究室創辦人
親授「4W1H」黃金溝通術,改變說話口氣,孩子和你聊不停!

  作者根據2萬名親子的真實案例,歸納出28個親子溝通常見問題與解方——

  Q1詢問孩子今天做了什麼事
  ╳ 爸媽:「今天在幼兒園過得怎麼樣啊?」
  孩子:「我忘了~」、「就那樣啊~」

  ○爸媽:「今天有玩扮家家酒嗎?」
  孩子:「嗯,有喔!」
  爸媽:「喔~很棒耶!跟誰一起玩的呢?」

  Tip:避免使用抽象問題,想知道的事要明確的提問。

  Q2在公共場所吵鬧
  ╳ 爸媽:「別亂跑!」、「不要那麼大聲!」
  ○爸媽先向四周的顧客們說聲「抱歉」!
  再跟孩子說:「你跑得很快呢,不過這裡是餐廳,所以要安靜地待著喔。」

  Tip:認同孩子有朝氣的表現,再教導社會規範。

  Q3東西亂丟又不整理
  ╳ 爸媽:「把東西整理好!」、「怎麼亂成這樣!」
  孩子心裡想:「啊……好麻煩喔~」
  ○ 爸媽:「一起來整理吧!」
  「娃娃就放在從上面算下來的第二個箱子裡。」

  Tip:和孩子「一起」找出玩具或書收納的位置。

  Q4早上賴床,叫不起來
  ╳ 爸媽:「快點起床」、「要遲到了喔!」
  孩子心裡想:「好吵喔~」
  ○ 爸媽:「大家都起床吧!」、「今天要跟○○一起玩對嗎?」
  孩子心裡想:「嗯~那我要起床了!」

  Tip:利用「起床後要做些什麼」來提醒孩子。

  Q5希望孩子別看電視或打電玩
  ╳ 爸媽:「別玩電動了!」、「把電視關掉!」
  ○ 爸媽:「遊戲很好玩吧,想玩到幾點呀?」
  孩子:「我想玩到3點。」
  爸媽:「OK~那等短針走到3的位置時就結束喔!」
  到3點時,爸媽則可說:「玩遊戲很專注,不錯喔!已經到3點囉~」

  Tip:讓孩子自己決定規則。

  ▉▉  親子溝通加分小祕訣!  ▉▉
  1.發問別漫無目的:跟孩子談話前先找出目的,像是「想知道孩子的交友狀況」、「學習的情況」等,讓問題聚焦,孩子更容易回答。

  2.具體稱讚日常小事:不要只在特殊狀況才稱讚孩子,避免與他人比較,而是跟「過去的自己」比較,例如:「昨天還做不到,今天就做到了耶!」

  3.別追問到底:大人希望馬上得到回應,但孩子的時間流動較慢,並不是他們不想回答,而是父母想知道答案的時刻,並不等於孩子想說話的時候。

  4.與孩子面朝同個方向:例如,從後頭抱著孩子讀故事書給他聽、並坐著看電視,看著同樣的事物,能帶來安心感。

  5.肢體接觸:身體接觸能帶給孩子「被疼愛」的滿足感。幫助孩子掌管創造力與集中力的額葉變得發達。

本書特色

  ◆14種親子溝通順暢的竅門。
  ◆28個拆解父母頭痛問題的回話技巧。
  ◆6種親子互動更加分的肢體語言。
  ◆4大責備提醒的原則。

國內專業推薦

  ★維持良好親子關係,既基本又困難的就是「溝通」,要讓孩子聽進去父母說什麼,也要聽得懂孩子說什麼,看這本就對了!——鳥先生與鳥夫人  親子網紅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純淨的海綿,你怎麼教育他,他怎麼吸收。希望跟孩子有良好的溝通之前,我覺得是聆聽。孩子願意說,爸媽願意聽,願意分析,願意同理心站在孩子角度思考,才能建立好好的溝通。推薦這本書,書本裡父母可以學習,如何跟孩子說說話。——蘋果vs西打欸阿木  親子網紅

盛讚推薦

  李貞慧  閱讀推廣人
  鳥先生與鳥夫人  親子網紅
  雙丁麻麻  網路親子作家
  蘋果vs西打欸阿木  親子網紅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序)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所提供书名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将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及其主题,并力求内容详实、自然。 --- 【全景探索】人类文明的兴衰:从古代城邦到信息时代的宏大叙事 (电子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跨越数千年历史长河的宏大叙事,旨在剖析人类文明在不同阶段所展现出的复杂性、创造力与内在张力。它不仅仅是对过去事件的简单罗列,更是一次深入探究驱动社会结构变迁、思想演进以及技术革命背后深层逻辑的学术性考察。 全书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宏大篇章,层层递进,构建起一幅从早期聚落到全球化数字社会的完整历史画卷。 第一部分:文明的黎明与早期秩序的奠基(约公元前 4000 年 – 公元前 500 年) 本部分聚焦于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向定居农业转型的关键节点,探讨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等早期文明的独特发展路径。我们详细考察了文字的发明如何成为知识固化和行政管理的基石,以及早期法律体系(如《汉谟拉比法典》)对社会规范的塑造作用。 特别关注: 水利工程与权力集中: 大型灌溉系统的修建如何催生了复杂的社会分工和中央集权结构。 城邦的兴起与衰落: 以古希腊雅典和斯巴达为例,对比不同政治模型的优劣,分析城邦政治如何孕育了早期的哲学与民主萌芽。 轴心时代(Axial Age)的思想爆发: 探讨孔子、佛陀、苏格拉底等思想巨匠在相近历史时期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影响,以及这些思想如何构筑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核。 第二部分:帝国的构建、扩张与张力(约公元前 500 年 – 公元 500 年) 这一部分深入分析了那些定义了古代世界的庞大帝国——从波斯帝国(Achaemenid Empire)的有效行政管理,到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带来的文化融合,再到罗马帝国在法律、工程学和军事上的不朽遗产。同时,本书也并未回避帝国体制的内在矛盾。 我们将分析: 丝绸之路的意义: 探讨这条跨大陆贸易网络如何不仅是商品流通的渠道,更是技术、疾病和信仰传播的载体,标志着早期全球化的雏形。 帝国边疆的治理难题: 比较罗马化策略与中华王朝的“朝贡体系”,揭示维持广袤疆域的持续性挑战。 宗教的制度化: 基督教在罗马的兴起与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诞生,分析这些新兴信仰如何填补了帝国权力真空,并重塑了中世纪的社会结构。 第三部分:中世纪的复杂生态与区域重塑(约公元 500 年 – 公元 1450 年) 本书将中世纪(通常被称为“黑暗时代”)重新定义为“区域整合与知识保存的时代”。我们不再将其视为停滞的时期,而是聚焦于拜占庭帝国的延续、伊斯兰黄金时代的科学成就,以及西欧封建体系下大学的建立。 重点探讨领域: 伊斯兰科学的贡献: 详细介绍代数、光学、医学等领域中阿拉伯学者对古希腊知识的继承、发展与传播,为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奠定基础。 东亚的制度创新: 以宋代的文官制度、火药的应用以及发达的商业网络为例,展示了当时在技术和管理上领先世界的成就。 全球性冲击: 考察黑死病(Black Death)对欧亚大陆社会结构、劳动力关系乃至宗教观念产生的颠覆性影响。 第四部分:转型的阵痛:早期现代性的兴起(约公元 1450 年 – 公元 1914 年) 这是文明加速演变的阶段,核心议题包括地理大发现、科学革命、启蒙运动以及工业革命。本书强调这些看似独立的事件实际上是相互作用、相互强化的有机整体。 深入分析: 印刷术与知识民主化: 古腾堡的革新如何加速宗教改革,削弱了传统权威,并催生了“读者”这一新的社会角色。 科学方法的胜利: 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发现如何系统性地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并催生了理性至上的世界观。 殖民主义与世界经济的形成: 考察美洲白银如何流入亚洲,以及欧洲国家如何通过积累资本、军事技术优势,构建起以自身为中心的全球经济体系。 第五部分:破碎与重构:现代性与信息时代(约公元 1914 年至今) 本书最后一部分直面二十世纪的剧变:两次世界大战、意识形态的激烈对抗(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去殖民化浪潮以及冷战的遗产。它探讨了现代科技(尤其是核能与电子技术)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根本性挑战。 高潮部分聚焦于信息革命: 从原子时代到比特时代: 分析晶体管、集成电路和互联网的出现如何彻底改变了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权力分配的格局。 全球化与身份政治: 探讨在高度互联的世界中,民族国家的主权面临的挑战,以及身份认同如何在跨国文化交流中被重新协商。 未竟的未来: 总结当前面临的复杂挑战——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的伦理困境、以及数字鸿沟的加剧——并以开放性的视角展望人类文明可能的下一阶段形态。 本书的写作风格兼顾学术的严谨性和大众阅读的流畅性,辅以精选的历史地图和关键人物的侧写,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动态且富有批判性的历史视角,理解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它引导读者超越线性的时间观,去感受历史长河中力量与思想的交汇与碰撞。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天野光


  畢業於上智大學文學院,曾於愛知電視台擔任播報員一職,目前則為特約播報員而活躍於業界。轉換至特約播報員後,以NHK電視台的節目為主,直至2008年前為教育頻道的親子節目主持人。

  在育兒與工作兩頭忙的經驗中,充分體認到育兒的重要性,希望能將自己向眾多專家學習到的知識情報,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讓更多父母瞭解,於是成立了非營利機構「親子溝通研究室」。

  在開設的講座裡,以親子體操、對話的遊戲,以及搭配歌曲進行手的遊玩,來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至今已有兩萬名以上的親子參與過,深獲許多父母的肯定。

監修者簡介

汐見稔幸


  畢業於東京大學教育學院,並取得該校博士學位。曾任東京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現任白梅學園大學及短期大學校長,並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專精領域為教育學、教育人類學、育兒學等。從自身教育三個孩子的經驗出發,主張並呼籲父親也應該參與孩子的教養。

  著作眾多,亦曾參加NHK電視台教育頻道節目,以鬍鬚老師的形象深受歡迎。另亦擔任日本保育學會理事、社會保障審議會之兒童部門保育委員長等職務。

譯者簡介

林曜霆


  中興大學法律系畢業,日檢一級合格,曾任出版社編輯。譯有《世界級萬花筒輕鬆手作》、《相對論與時間之謎,看圖就懂》、《超效率驚人記憶法》、《每月多存一萬元的驚人「存錢術」》。
 

图书目录

前言 讀懂孩子情緒,親子溝通更順暢
監修者的話 親子對話有竅門,任何人都能做到
 
Chapter1 【觀念篇】和孩子說話,父母必須知道的事
1十歲前的親子對話,影響孩子關鍵能力
2「認同與接受」,能讓孩子自我肯定
3孩子缺乏自信,為什麼?
4引導孩子思考,比正確答案更重要
 
Chapter2 【活用篇】改變說話口氣,孩子和你聊不停
1接受孩子的不完美,親子溝通的第一步
2談話主題明確,孩子什麼都跟你說
3不停追問,孩子越不肯說話
4專注、點頭,建立彼此信賴感
5如何拓展對話?「複述」孩子的話就對了
6把孩子模糊心情,轉換成具體言語
7接納孩子情緒,再用4W1H問出「事實」
8改變說話口氣,不命令也不禁止
9具體稱讚「日常小事」,孩子更樂於主動學習
10藉由第三者來讚美,避免與他人比較
11「責備提醒」四大原則
12運用「表情變化」,孩子更容易理解你的話
13善用六種肢體語言,親子互動更加分
14男孩女孩大不同,找出步調再對話
 
Chapter3 【實踐篇】二十八個教養難題,快速拆解
1生活瑣事,怎麼和孩子聊?
2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怎麼制止?
3如何讓孩子主動做功課?
4物品亂丟,讓孩子主動整理?
5老是拖延,如何培養時間觀念?
6孩子使用3C時間怎麼控管?
 7孩子哭鬧要買玩具,父母如何應對?
8孩子不吃飯,該怎麼辦?
9趕時間時,孩子堅持自己換衣穿鞋
10善用「誘因」,孩子不賴床
11讓孩子馬上入睡,睡前習慣要建立
12如何讓孩子主動做家事?
13妒忌兄弟姐妹,如何安撫?
14兄弟姐妹的紛爭,怎樣調解?
15孩子說不雅字句,不做反應最高招
16面對孩子的無禮言詞,以幽默化解
17親子對話無法持續,怎麼辦?
18和老師的相處情況,如何問?
19孩子的人際關係,從何得知?
20怎麼讓孩子說出煩惱?
21孩子說人壞話,不肯定也不否定
22孩子是否被欺負?觀察六大跡象
23孩子遇到霸凌,父母如何協助?
24孩子欺負同學,處理方式是什麼?
25孩子沒有夢想,如何幫他找到?
26父母感情不睦,怎麼告訴孩子?
27「我是怎麼生出來的?」正面回應不轉移
28如何說明月經及夢遺?
 
結語 父母的言行,影響孩子一生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08137
  • EISBN:978626720818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4MB

图书试读

作者的話

父母的言行,影響孩子一生
文|天野光


  我的女兒「心心」所說的第一句話是「爸爸」,而當時看著丈夫欣喜不已的表情,我想這應該都是自己每天用「爸爸這」、「爸爸那」的不斷跟女兒唸叨著的功勞吧。

  女兒學會說話以後,某天她告訴我:「媽媽好可愛喔!」後來我察覺到這跟我平時一直跟她說的:「心心好可愛喔!」是一模一樣的語調。

  孩子說的話是父母親的鏡子,在那個瞬間,我發現原來言詞能夠改變孩子的成長。

  言語,是在傳達給對方之後才有了意義。

  這句話孩子聽起來會是如何呢?我跟許多媽媽一樣,在煩惱著到底該不該站在孩子的立場來思考的時候,就已經從孩子身上學到了更多。

  親子之間的溝通,是與所有人對話的基礎,相信藉由教養孩子過程中的努力,不管是父母或孩子都能成為溝通的專家。

  即使育兒的過程並不完全如自己的預期,但有一天會發現,孩子有了很大的成長,這一點才是養育兒女的最佳回報。

  請相信孩子的能力、信任孩子、認同孩子、守護著孩子吧!

  培養在數十年後要支撐這世界的孩子,就是在培育未來。如果各位能自豪地說出:「我現在很享受陪著孩子的時間。」並且活力十足的話,就是我感到最喜悅的事了。

監修者的話

親子對話有竅門,任何人都能做到
文|汐見稔幸


  不愧是光女士,這真是本讓人感佩不已的書。說起來,光女士的播報員經歷是很重要的,播報員不僅要能言善道,更受過能引領對方暢所欲言的訓練,而這些都被光女士應用在親子溝通方面。書中大部分的內容都不是空泛的理論,而是光女士自己在養育孩子的過程裡所發現的,這是此書與眾不同的地方,絕非單純的理想論調,非常有說服力,也因此讓人覺得似乎這些事情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雖然書中寫的都是給母親在言詞方面的建議,但卻是以如何更好地教養孩子的角度來連貫全書,這點很不簡單。藉由「這樣說的話,你覺得孩子會有怎樣的感受呢?」來進行說明,書中不去預設「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的」,也可說是在支持孩子擁有各種想法。因此,我又重新感受光女士真是位傑出的女性。毫無疑問,本書將是有眾多煩惱的母親們,所尋求的答案。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每一章都有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我之前总觉得育儿就是把孩子照顾好,吃穿不愁,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沟通”才是维系家庭温度的核心。特别是关于如何处理孩子情绪爆发那一章,我以前都是采取“冷处理”或者直接“压制”,结果往往是事态升级。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共情式回应”的实例,让我明白了在孩子情绪激动时,先接纳情绪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试着用书里教的方法去安抚孩子,先是蹲下来与他对视,然后重复他刚刚表达的情绪,比如“你现在是不是因为玩具被拿走了感到很生气?” 这样做,孩子的情绪很快就稳定了下来,接下来再讨论解决办法就容易多了。这本书的结构也很清晰,从基础的倾听技巧到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循序渐进,非常适合像我这样既想学习理论又渴望实用工具的家长。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教会我们如何根据自家孩子的情况灵活运用原则,这种智慧的传递比死记硬背规则有价值得多。

评分

我很少写书评,但这本书真的让我有强烈的分享欲。它没有空泛的说教,所有的理论都建立在大量真实的案例分析和科学的心理学基础上,读起来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非常强调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自我调节能力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书中有一段话提到:“一个内在平静的父母,才能培养出一个情绪稳定的孩子。”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我开始关注自己的压力管理,尝试在和孩子沟通前先进行短暂的“情绪降温”。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让家庭氛围变得异常和谐。我感觉自己和孩子的距离,不再是遥远的屏幕,而是可以互相触碰、互相理解的温暖空间。这本书让我从“如何管教孩子”的思维,转变为“如何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思维,这是一种更高级、更长远的关系构建方式,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家庭关系更上一层楼的父母们。

评分

作为一位在职妈妈,时间对我来说是最宝贵的资源,所以选择书籍时会非常挑剔,要求必须高效且实用。这本书完美地满足了我的要求。它的排版很适合电子阅读,重点突出,很多小贴士都是可以即时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的。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如何与‘沉默型’孩子沟通”的那一章节。我儿子就是那种典型的,问他什么都说“不知道”或者“没事”,让人很抓狂。这本书建议采用非直接提问的方式,比如通过一起做手工或者看电影后讨论情节来自然地引出话题,效果出乎意料地好。这让我明白,沟通的本质是连接,而不是信息交换。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创造那些不带压力的“高质量陪伴时间”,即使只有短短的十分钟,只要专注且有效,胜过一小时的心不在焉。它帮我省去了很多自己摸索的弯路,直接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评分

这本书真的太给力了,我最近一直在为和孩子沟通的事情头疼,特别是进入小学后,感觉隔阂越来越深。这本书里提到的很多技巧,比如如何倾听、如何表达赞美而不让孩子骄傲,都非常实用。我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了其中的一些方法,比如在孩子犯错时,不再是直接指责,而是先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再一起分析原因。效果立竿见影,孩子明显感觉到了尊重,愿意和我分享更多心事了。那种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之前那些僵硬的对话模式一下子被打破了。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积极倾听”的部分,它强调的不仅仅是听见孩子说了什么,更是要捕捉到他们话语背后的情绪和需求。这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作者的语言非常接地气,很多例子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场景,让人很有代入感。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更像是一个平等的沟通伙伴。这种转变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因为它不仅改善了亲子关系,也让我自己作为家长的压力小了很多。

评分

我是在朋友那里听说这本书的,她家孩子也是个“小刺猬”,脾气上来谁也拦不住。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电子版,没想到翻开后就停不下来了。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把握黄金期”的论述,书中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思维特点和沟通障碍,让我对自己家孩子不同阶段的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青春期前的孩子开始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我们不能再用哄小孩的方式对待,而需要给予更多的尊重和解释。书里提供的那些对话脚本简直是救星,它们不是生硬的模板,而是提供了思维框架,让我知道在特定情境下,该如何措辞才能既维护权威又不伤害亲密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强调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是否总是在挑孩子的毛病,而忽略了对他们努力和进步的肯定。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像是一部自我成长的教材,它促使我审视自己的沟通模式和潜在的偏见,是一次非常深刻的内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