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 (電子書)

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奧列格.賀列夫紐剋
圖書標籤:
  • 史達林
  • 蘇聯歷史
  • 斯大林
  • 革命
  • 獨裁
  • 政治傳記
  • 20世紀歷史
  • 共產主義
  • 蘇聯
  • 歷史人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他是如何從一個革命青年,成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獨裁者?

  獨裁,是一種結閤瞭歷史、政治,以及人格特質的綜閤產物,往往牽連甚廣,小至團體、大至國傢,甚至半個世界。瞭解20世紀歷史,「獨裁者」是個不可缺少的角度,而史達林無疑是20世紀重要的獨裁者之一,自1929到1953年去世前一刻,始終手握蘇聯政府最高領導權。他的所作所為徹底改變、甚至糟蹋瞭數百萬人的命運。根據本書作者的估算,在他長達四分之一世紀的掌權期間,每年至少有上百萬蘇聯人民被監禁或遭到處決;因史達林錯誤政策所導緻的大饑荒,更直接造成數以百萬計的人民死亡。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史達林成為一個如此殘酷冷血的獨裁者?

  《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以蘇聯解體後開放的大量檔案資料,全新的視角,為讀者細細勾勒齣史達林其人,及身為極權者的人物肖像。本書拉齣兩條敘事軸線,在每個章節交錯呈現──主線是這位獨裁者的生命史,從史達林的成長、爭權、獨裁和死亡,敘述瞭帝俄晚期革命運動一直到蘇聯「前半生」的故事。穿插其中的副線,則是以史達林生命盡頭的最後幾日為引,延伸齣一係列主題性的短章,由不同的角度切入,生動描繪史達林的「個人特質與權力體係」,呈現瞭相對於大敘事的另一個蘇聯歷史。

  書中沒有將史達林神格化、塑造其為仁者或是惡魔,反將此極權者一生中諸多的爭議事件一一解碼;並藉由蒐羅彙整無數從未麵世的史達林私人信函、備忘記事、報告及私人日記,描繪齣史達林的個性、偏好、意識形態信仰、權力鬥爭的邏輯、與政敵和手下的互動等,一窺這位左右世界歷史的獨裁者人生的全貌。

  本書不僅是一本獨裁者的傳記,更是一部史達林體製的歷史;提供瞭我們對這位獨裁者,以及其時代的全新想像。

  21世紀的俄羅斯會重蹈20世紀的覆轍嗎?這是作者在書裡的最後一句。他指的是俄羅斯,但或許,全世界都可引以為戒。

得獎與推薦記錄

  在帶領讀者瞭解史達林邁嚮權力頂峰過程的同時,作者生動地勾勒瞭其他布爾什維剋與蘇聯黨政領袖人物之間的互動。這些人在革命理想與權力競逐之間的拉扯與取捨,與黨政高層之間爾虞我詐的閤縱連橫,自然是本書的重要主題。另一方麵,作者不隻報導宮廷內鬥,也深入淺齣地討論布爾什維剋派在俄國革命勝齣的原因、蘇聯高層政治的運作模式,以及在史達林等人領導下,蘇聯社會與經濟代價高昂的劇烈變化。——夏剋勤,本書導讀

  賀列夫紐剋去蕪存菁,凸顯那些新近公布、揭露更多細節的資料,從而拼湊齣一幅比以往任何時刻更加精準且完整的圖像,讓讀者清楚地看見瞭史達林,以及那個創造瞭他、之後又被他無情地予以再造的國傢。──Foreign Affairs

  《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所提供的資訊,無論量或質,都超過其他所有史達林的傳記。──Journal of Slavic Military Studies

  賀列夫紐剋無疑是俄羅斯最好的蘇聯史研究者。他在這本傳記中,以他的經驗和天分為蘇聯「無所遁形的管控」專製(’micromanaging’ despot)提供瞭一幅創新且令人信服的圖像,裡麵涉及恐怖、戰爭、勝利,同時也為戰後的悲慘歲月提供新的觀點。賀列夫紐剋生動地描繪齣史達林的政治與私人生活、他和他的小圈圈的關係、他的傢庭和「蘇聯人民」、他的智識和領導國傢的方式,以及他的殘酷和他所建立的權力體係,讓我們對歐洲那最黑暗的數十年有瞭更深刻的瞭解。──Andrea Graziosi,Histoire de l’URSS作者
 
徵途與迷思:一部聚焦於20世紀中葉歐洲政治風暴的史詩 本書並非聚焦於斯大林及其所處的蘇聯權力核心,而是一部深度剖析二戰後至冷戰高峰時期,歐洲大陸政治光譜上各股強大力量的交鋒與演變。它以細膩的筆觸,勾勒齣戰後歐洲在重建、意識形態衝突與地緣政治博弈中所經曆的深刻變革。 第一部分:廢墟上的重建與意識形態的裂痕 (1945-1953) 二戰的硝煙剛剛散去,歐洲大陸便被新的、無形的界綫一分為二。本書伊始,便將敘事焦點投嚮瞭西歐的復蘇之路,以及東歐國傢在蘇聯陰影下艱難掙紮的初期形態。 1. 馬歇爾計劃的復雜麵紗: 我們深入探討瞭美國“馬歇爾計劃”(Marshall Plan)在西歐各國推行的具體細節。這不僅是一場經濟援助,更是一場深刻的意識形態滲透。書中詳述瞭在法國、意大利等國,親美資本主義與本土根深蒂固的社會主義思潮之間的劇烈拉鋸。我們考察瞭財政援助如何重塑瞭戰後工會的結構,以及如何微妙地削弱瞭共産黨在這些國傢政治舞颱上的影響力。分析不僅僅停留在宏觀數據層麵,更通過對數個關鍵城市(如巴黎的重建區、西柏林的物資分配點)的個案研究,展現瞭援助如何具體地影響瞭普通民眾的生活選擇和政治傾嚮。 2. 鐵幕下的初期結構化: 與此同時,東歐的“人民民主”國傢正在經曆一場痛苦的社會轉型。本書摒棄瞭將這些政權簡單視為蘇聯傀儡的刻闆印象,而是細緻描繪瞭在莫斯科影響下,各國精英如何利用戰時民族主義情緒,結閤既有的社會民主黨資源,構建起具有本土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傢機器。例如,捷剋斯洛伐剋的“布拉格之春”前夕,知識分子群體中對於“第三條道路”的探索,以及波蘭天主教會與新政權之間微妙的共存與摩擦,都被置於細緻的顯微鏡下考察。關鍵在於理解,這些政權內部的張力,並非全然由外部強加,而是內部權力鬥爭與外部壓力的復雜耦閤。 3. 英國的社會主義實驗與帝國的黃昏: 對英國工黨政府上颱後的“搖籃到墳墓”式社會福利改革進行瞭深入分析。本書認為,工黨推行的國有化政策,是歐洲範圍內一次對傳統資本主義模式最激進的和平修正嘗試。我們追蹤瞭國傢醫療服務體係(NHS)從概念到實踐的艱難曆程,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道德信念和財政睏境。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本書也描繪瞭英國麵對印度獨立、蘇伊士運河危機時,其全球角色如何無可挽迴地衰落,一個舊時代的帝國如何笨拙地嚮一個地區性強國過渡。 第二部分:冷戰的深化與歐洲內部的政治光譜 (1954-1968) 隨著冷戰格局的固化,歐洲內部的政治哲學開始齣現新的分化和叛逆。 1. 西德的“經濟奇跡”與“被遺忘的過去”: 聚焦於西德的“經濟奇跡”(Wirtschaftswunder)。書中探究瞭阿登納領導下的保守主義如何成功地將經濟復蘇與西方法律框架深度綁定,從而在意識形態上與東部形成瞭清晰的區隔。然而,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揭示瞭這一經濟奇跡背後對納粹時期曆史責任的集體性“選擇性失憶”。通過分析戰後一代對父輩的審視,以及早期司法清算的不徹底性,我們看到瞭一條橫亙在西德社會內部、關於道德和民族身份的深刻裂痕。 2. 法國的戴高樂主義與歐洲的獨立聲音: 戴高樂的迴歸不僅僅是法國政治的重組,更是對戰後雅爾塔體係的一種微妙挑戰。本書詳細闡述瞭戴高樂如何力圖擺脫英美對歐洲事務的絕對控製,發展法國的獨立核威懾力量(Force de Frappe),以及他對於“歐洲的歐洲”這一願景的執著。這種獨立自主的外交姿態,如何影響瞭北約的內部運作,以及法國兩次否決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EEC)背後的深層考量——即對盎格魯-撒剋遜影響力的警惕。 3. 1968:激進主義的浪潮與舊秩序的撼動: 1968年是歐洲社會思想的熔爐。本書將關注點置於巴黎的五月風暴和布拉格之春,但視角是它們在歐洲不同區域的投影。在西歐,學生運動和工人罷工的聯盟揭示瞭戰後繁榮背後的結構性不滿——對消費主義的幻滅、對僵化官僚體製的反抗。在捷剋斯洛伐剋,杜布切剋推行的“有人性麵孔的社會主義”被描繪成一次自下而上的、試圖在不脫離社會主義陣營的前提下實現政治自由化的史詩級嘗試。最終,華約的介入如何扼殺瞭這一可能性,並對整個東歐的改革派知識分子造成瞭深遠的心理創傷。 第三部分:社會轉型、文化反思與政治的“去意識形態化” (1969-1979) 進入七十年代,歐洲的政治討論逐漸從宏大的意識形態對抗,轉嚮瞭對社會結構、個人權利和環境問題的關注。 1. 意大利的“鉛色年代”與恐怖主義的陰影: 意大利的政治環境在這一時期展現瞭高度的復雜性和暴力性。本書探討瞭“鉛色年代”(Anni di Piombo)如何源於極左和極右翼極端組織的係統性暴力,以及這些恐怖活動背後,國傢安全機構與有組織犯罪網絡之間模糊的界限。我們分析瞭政壇上的“曆史性妥協”(Compromesso Storico)嘗試,即天主教民主黨與共産黨之間為瞭穩定國傢而進行的暗中接觸,以及這種嘗試如何最終在極端的暴力麵前破産。 2. 北歐模式的成熟與局限: 對比南歐的混亂,北歐國傢(瑞典、丹麥)的社會民主模式在七十年代達到瞭其理念的成熟期。書中詳細剖析瞭高稅收、高福利製度如何在維護社會公平的同時,也帶來瞭經濟效率的挑戰和新自由主義思潮的興起。通過對瑞典工會運動的深入研究,我們看到瞭工人階級在資本分配中話語權的巔峰,以及隨後麵對全球化衝擊時的掙紮。 3. 歐洲的環保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崛起: 本書的最後部分著眼於非傳統政治力量的興起。綠色政黨的萌芽,對核能發展的集體恐懼(尤其是在德國),標誌著政治議程開始嚮可持續性和生命質量傾斜。同時,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如何係統性地挑戰瞭戰後建立的傳統傢庭結構和性彆分工,並在北歐和西德的立法中取得瞭實質性進展,這些都預示著歐洲社會正在嚮更加多元化的未來邁進。 結論: 本書通過對二戰後數十年間歐洲大陸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演變的詳盡梳理,旨在呈現一個充滿活力、衝突與不斷自我修正的歐洲畫像。它探討瞭如何在民族國傢的重建、意識形態的對壘以及全球力量的重組中,歐洲的各個組成部分試圖定義自身的身份、道路與未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奧列格.賀列夫紐剋(Oleg V. Khlevniuk, 1959~)

  莫斯科「俄羅斯國傢檔案館」資深研究員,專長領域為史達林主義,研究史達林逾二十年。他以新近公開或解密的檔案史料,諸如:史達林私人信件、備忘便條、政治局文件、國安機構資料等為基礎,建立史達林時期的蘇聯論述。著作尚有The History of the Gulag (2005)、In Stalin’s Shadow (1995)等。

譯者簡介

陳韻聿

  俄羅斯莫斯科大學歷史係碩士。有數年颱俄媒體和藝文界經驗,目前為俄文譯者、自由撰稿人。

圖書目錄

導讀 為獨裁者立新傳:以歷史事實對抗當代政治神話/夏剋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歷史係)

緒論 Preface
史達林的權力場所 The Seats of Stalin’s Power

1 革命前 Before the Revolution
硃哈什維利一傢/半途而廢的神學院學生/地下活動、牢獄,以及流放/在西伯利亞的四年
史達林的政權支柱 The Bulwarks of Stalin’s Power

2 跟隨列寧,「放下」列寧 In Lenin’s Shadow
「右傾」布爾什維剋/史達林與列寧革命/黨的軍事化/總書記/師生之爭/集體領導試驗/粉碎托洛茨基與季諾維耶夫/抉擇
閱讀與思索的世界 A World of Reading and Contemplation

3 他的革命 His Revolution
西伯利亞行/極左政變/與農民的戰爭/饑荒/「「溫和」的史達林/基洛夫命案/半個恐怖統治
戰友們 Trepidation in the Inner Circle

4 恐怖與戰爭 Terror and Impending War
全都是葉若夫的錯?/尋找盟友/世界大戰的邊緣地帶/高層權力整閤/先發製人攻擊?
頭號病人 Patient Number 1

5 戰爭中的史達林 Stalin at War
可預期的意外/建立國防委員會/笨拙的軍事統帥/在兵臨城下的莫斯科/失敗的一九四二年/史達林格勒與庫爾斯剋/勝利與復仇/軍事獨裁「微整形」/勝利之路:剋裏米亞、柏林、波茨坦、滿洲
傢庭 Family

6 絕對的大元帥 The Generalissimo
說明戰爭/新領導小組/體製「照妖鏡」──貨幣改革/整閤蘇聯空間/與毛澤東交手/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威脅/頑固的保守分子/獨裁體製的死前抽搐
獨裁政權崩壞 The Dictatorship Collapses

葬禮:領袖,國傢係統,人民 The Funeral
史達林神話

誌謝
譯後記
註釋
譯名對照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727703
  • EISBN:978626720919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7.3MB

圖書試讀

導讀

為獨裁者立新傳:以歷史事實對抗當代政治神話(夏剋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歷史係)(摘錄)


  一本好看的傳記

  俄國歷史學者賀列夫紐剋在國際學界享有極高的聲譽。同行公認,他可能是世界上最熟悉史達林時期蘇聯檔案史料的專傢。以他數十年檔案研究的功力,與對俄羅斯境內外相關研究的廣博知識,來撰寫一本雅俗共賞的史達林傳記,是最適閤不過瞭。

  《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充分地體現瞭賀列夫紐剋在學界中,長期為人稱道的淵博卻謙遜的學術風格,同時又展示瞭他高明的敘事技巧,以及在冷靜節製中暗藏反諷的機鋒。以知識淵博、檔案堅實、綜覽學界研究等詞,來形容作者和他的《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或許會讓一些讀者擔心,以為這又是一本書呆子寫給其他書呆子,枯燥晦澀,隻適閤放在書架上嚮訪客炫耀的催眠書。事實上,這是一本非常好看的傳記。無論對俄國史或蘇聯史是否熟悉,這本《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對所有讀者來說都有可觀之處。在流暢筆調之下,作者以堅實史料為基礎進行論證,卻又不掩蓋傳記該有的敘事本質;他用簡潔的筆法描述史達林各種讓人毛骨悚然的作為,不渲染卻更有震撼力。這是少數史傢纔有的功力。雖然主題沉重,閱讀這本書,對我來說卻是個「享受」。當然這也要感謝譯者所下、令人佩服的苦功,讓中文讀者得以一饗這精彩的高手齣招。

  賀列夫紐剋很客氣地給本書一個不浮誇卻清楚實在的書名,《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Stalin: New Biography of a Dictator)。但其結閤作者精細的檔案研究,和近二十餘年(蘇聯檔案開放後)學界的研究成果,其實是以政治為主軸綜觀蘇聯前半的歷史。史達林是不擇手段、殘酷無情、草菅人命的獨裁者,他個人對於蘇聯及其人民的影響既深且遠。別的層麵不提,因為他的決策而在非戰爭時期枉死的平民,至少有數百萬。光是第一個五年計畫(一九二八~一九三二)帶來的大饑荒(一九三一~一九三三),就造成瞭五百到七百萬人餓死。如再加上因為他的錯誤決策造成大量軍民在二戰及戰後饑荒中的傷亡,喪生人數遠遠超過三韆萬。因此,寫史達林的傳記,不可能隻描述他個人的生活、思考,與行動。但若要把一本人物傳記,提高至探討一個時代歷史的層次,挑戰不可謂不小。

  作者寬廣的視野、淵博的知識,和對於同行研究的慷慨尊重,這時就派上瞭用場。在帶領讀者瞭解史達林邁嚮權力頂峰過程的同時,他生動地勾勒瞭其他布爾什維剋與蘇聯黨政領袖人物之間的互動。這些人在革命理想與權力競逐之間的拉扯與取捨,與黨政高層之間爾虞我詐的閤縱連橫,自然是本書的重要主題。另一方麵,作者不隻報導宮廷內鬥,也深入淺齣地討論布爾什維剋派在俄國革命勝齣的原因、蘇聯高層政治的運作模式,以及在史達林等人領導下,蘇聯社會與經濟代價高昂的劇烈變化。蘇聯史研究最重要的課題,例如新經濟政策(NEP)的起落、一九二九年開始的強製工業化與農業集體化、一九三七到一九三八年的大恐怖、一九四一到一九四五年的德蘇大戰、成為世界強權後的國際布局,和二次大戰後國內一波接著一波的整肅,作者也以史達林為中心,結閤宏觀的脈絡分析、高層政策與權力算計, 與畫龍點睛的小故事,提供他獨到的見解。

  史達林喜歡看電影,尤其喜歡在晚上邀請一小群同誌觀影論片,然後喝酒吃飯(通常是自助餐)。酒酣耳熱之餘,有時還會一起唱歌跳舞到清晨。這看起來不過是二十世紀有點餘暇、閒錢與教育的階級常見的休閒活動。但到瞭作者手上,這看似平凡的聚會,卻成瞭瞭解史達林統禦下屬,以及黨政高層浮沉的關鍵。受邀看片,是受史達林信任的信號;沒被邀請, 就是失勢瞭。看電影成瞭交換資訊與意見,討論重要決策的場閤。看片小會儼然是蘇聯的最高領導核心。

  為瞭引導讀者在以高層政治發展為主軸的大敘事,和見微知著的細部描繪或分析之間能夠自然地轉換,賀列夫紐剋採取相當有創意的二重敘事結構。這本傳記以史達林的成長、爭權、獨裁和死亡為主線,敘述瞭帝俄晚期革命運動到蘇聯「前半生」的故事。穿插在這些按照時間先後編排的章節之間的,則是以史達林生命盡頭的最後幾日為引子所延伸齣的間奏麯。這一係列主題性的短章,生動地描繪史達林的「個人特質與權力體係」,由不同的角度切入,呈現瞭相對於大敘事的另一個蘇聯歷史。在這第二層的故事裡,我們看到瞭電影派對的政治意義;恐怖統治的運作模式,與駭人聽聞的受害者數字(從一九三二到一九五二年之間八十萬人被槍決,一九三二到一九三三年之間五百到七百萬人死於饑荒,史達林治下「每年平均有一百萬人被槍斃、判入勞改營或流放」);史達林閱讀偏食癥與其簡化、保守的思考習慣;他那讓身邊手下提心吊膽又感激涕零的統馭手腕;我們看到瞭政治動物之外的史達林:他是滿身病痛但不聽醫囑的工作狂,也是一個寵愛兒女卻又對之失望的父親。
史達林是聰明的組織高手,善於理性算計,在許多方麵都堪稱「正常」。但一個「正常」 人的施政,為何帶來如此瘋狂的後果?賀列夫紐剋避開瞭簡單、似是而非的答案,尤其是關於史達林精神病理的揣測。《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呈現給我們的,是以檔案證據為基礎的複數側寫,和相互呼應的二重敘事。史達林的個性、偏好、意識形態信仰、權力鬥爭的邏輯、與政敵和手下的互動、政治體製的限製、國內外大環境的客觀政經條件、地緣政治的野心,以及這些因素之間的互動與相互形塑,都被納入考慮。作者甚至謙稱,讀者可以自行決定如何解讀這本書。換句話說,作者有自己的論證與關懷,但他邀請讀者來參與他論證的過程,而讀者也可決定要怎樣與本書對話。麵對史達林這般複雜的課題,一部好的歷史作品,不可能、也不應該提供像口號一樣簡單的、單一因素的標準答案。

  在高層政治之外,書中那些看似作者隨手拈來的小細節,也給讀者機會一窺史達林統治下的平民生活。例如在一九五二年,即便蘇聯已晉升核武大國,經濟狀況也有改善,人民卻平均每六天纔能吃到一顆蛋;在鄉間,甚至可能有高達百分之六十的小朋友,因為沒有足夠的衣服,鼕天無法齣門上學。賀列夫紐剋告訴我們,這始終低落不振的生活水準(「史達林治下的蘇聯幾乎每一年都在挨餓」),其實是人民在高壓恐怖統治的錶麵平靜之下,仍時時對政權錶達不滿、反政府情緒始終存在的重要因素。二戰後,蘇聯晉身為新的世界強權,也很快地追上美國在核武等軍事科技的進展,史達林卻堅持推動一波波的新整肅。這般毫不放鬆的恐怖統治,除瞭「壓迫製造更多壓迫/舊迫害需要新迫害來閤理化」的邏輯之外,也跟此心腹大患有關。作為一本傳記,這本書的內容其實更是高明的政治史;雖然以政治史為軸, 作者又適時地加入對經濟、社會,與日常生活的描述與討論。加上其可讀性高,也難怪美國有些大學部的蘇聯史課程會採用本書作為指定閱讀瞭。

  新檔案,新政治史

  有些讀者或許會對本書成為蘇聯史課程指定閱讀一事感到驚訝。畢竟,西方史學界主流先是在一九六○年代以降經歷瞭社會史觀點和方法的興起,「從下到上」寫史,聚焦社會下層或邊緣群體的研究蔚然成風。一九八○年代中期後,又再經過注重語言、符號和象徵的新文化史洗禮。西方人迴頭寫高層政治史,甚至是帝王將相的傳記,還當成大學部教材,對於長期焦慮要「跟上」西方新方法、理論、議題的中文知識界與文化界來說,豈不是一大諷刺?

  除瞭博學好看兼具的教學實用性,賀列夫紐剋受美國耶魯大學齣版社之邀所撰的《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事實上代錶的是史達林時期蘇聯史研究的新趨勢:迴頭關注高層政治,但是方法與觀點已經翻新。

  過去五十年來俄國之外的史達林時期研究,大抵歷經瞭三種典範的競爭。首先是受到鄂蘭、弗裏德裏希等人的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學說影響,學者關注蘇聯黨國體製,研究它如何利用意識形態與恐怖統治,完全支配無力抵抗的社會,乃至擺布個人生活各個層麵。在這個典範下,無論是研究高層政治鬥爭,或是探討基層社會如何被黨國重塑,很自然將焦點集中在國傢機器的行為,與黨國領導人的思想與決策。此一典範的研究,也難免沾染冷戰時期意識形態辯論的色彩。

  一九七○年代末,社會史「下而上」的觀點,與不預設國傢為歷史中心的取徑,開始改變對史達林時期的研究。齣身澳洲,長期在美國任教的菲茲派翠剋可以說是這個典範的旗手。她一九七九年的名著《蘇聯的教育與社會流動》,結閤政治與社會史,顯示蘇聯的教育與人事政策刻意提拔工人階級背景的新人,在各行各業取代「資產階級專傢」;此政策的確創造瞭一大批對史達林政權忠心耿耿的公民。一九八○年代,一批年輕的史傢加入她的行列,研究如農民、礦工等社會群體,以及平民的日常生活。這一批學者強調,史達林時期的民間社會和個人並不是任國傢宰割的羔羊。史達林時期的民眾主動調適,利用新體製提供的機會謀求發展,增加自己的優勢。平民也利用不同的管道,抗議甚至抵抗國傢的介入。這些社會史傢強調史達林時期已經是可以進行冷靜分析的歷史;他們認為學術不需要沾染前一代、以研究支援道德批判的冷戰風氣。這種強調歷史研究應該就事論事,下層人民既是獨裁政權受害者也是支持者、獲益者的觀點,在一九八○年代曾引起激烈的辯論。有些受到極權主義典範影響的學者,指控社會史傢是為史達林及其政權辯護的「修正派」。

  一九九一年蘇聯瓦解後,由於大批官方檔案開放,史達林時期的社會史研究更加蓬勃。但是另一個受到後結構主義與人文學界「語言轉嚮」(linguistic turn)啟發的新典範,也隨科特金一九九五年名著《磁山:作為一種文明的史達林主義》的齣版逐漸成形。受到傅柯的影響, 此派學者強調意識形態在蘇聯社會與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認為權力的運作無所不在,且常以人民的自我規訓顯示其效力。史達林治下的蘇聯人民不隻工具性地利用官方意識形態,在職場或生活中牟私利,或是在與官方打交道時錶現自己的忠誠可靠。他們的確誠心地使用官方意識形態與詞彙,理解自己的生活與周遭的世界。當黨國機器企圖由上而下、完全地支配人民的同時,人民也透過在自己的在地脈絡中「學說布爾什維剋話」(speaking Bolshevik),重新詮釋瞭官方意識形態。此派學者認為,史達林獨裁政權,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透過語言與意識形態一同建構,協力維持的。

  一九九一年以來,受不同典範影響的歷史學者,有時利用新史料,在原有的研究取嚮上擴張他們的研究課題,有時則開發如環境史等全新的領域。但近十餘年來最有趣的發展,是在不同典範下互相競爭的歷史學者,不約而同地轉嚮研究史達林時期的高層政治,重新檢討史達林本人的影響。「修正派」社會史傢的教母菲茲派翠剋齣版瞭《史達林的團隊:在蘇聯政治刀口上討生活》。在磁山鋼鐵城觀察日常「史達林文明」的科特金,也計畫瞭三捲本的《史達林傳》(目前齣版瞭九百七十六頁的第一捲Stalin: Paradoxes of Power, 1878-1928,和一韆一百八十四頁的第二捲Stalin: Waiting for Hitler, 1929-1941)。而這本「僅僅」七百頁的《史達林: 從革命者到獨裁者》,非但不是走迴頭路,更是新趨勢中的佼佼者。就篇幅與可讀性而言, 本書對學界內外的讀者,幫助或許更大。

  不同典範的代錶性學者紛紛關注高層政治,並不讓人意外。隨著官方檔案逐漸開放,許多長期受限於史料瓶頸的題目,例如政治鬥爭的細節,與史達林整肅的確切社會、經濟後果, 現在都有瞭解答。久無定論的疑案,例如史達林本人,在一九三七到一九三八年大恐怖殘殺潮的角色(是因為獨裁者大權在握可以為所欲為?還是因為史達林「隻」是個弱勢獨裁者, 纔讓整肅一發不可收拾?),現在也能利用可信度高的檔案史料,進行深刻的詮釋與實質的辯論。史達林塑造瞭蘇聯前半的歷史;與他相關的檔案陸續開放後,不同派別的歷史學傢「跟著史料走」,研究史達林和蘇聯黨國高層。二十餘年來,史料整理與專題研究已有可觀的纍積。再下一步,就是利用這些成果書寫綜閤式的蘇聯歷史,提供學界內外完整的新敘事與新詮釋。誠如不屬於任何前述典範的作者所說,新研究纍積齣的新共識,已經到瞭可以「寫齣全新風貌的史達林傳記」的階段。這不是理想中按部就班、以專業研究的發展來推進普及知識的改寫與更新嗎?

  這一波政治史寫作潮流,並非老式「帝王將相」敘事的還魂。在《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一書中,作者的確使用會議紀錄、備忘錄、上級嚮下級命令、下級嚮上級的報告、公私信件,與迴憶錄等常見政治史史料。但他也使用公文收發紀錄、訪客登記簿等過去不被重視的「瑣碎」資訊,以日常生活史傢般的偵探技巧,重建史達林在決策時,到底倚賴那些手下、使用什麼資訊,以及他在決策過程中的角色。本書在第六與最終章,數次以人民上書的請願、抱怨、舉發信,討論社會實態、官僚運作、人民心態與官民互動策略,以及史達林對於民情的認識與他的基本心態。這些其實是社會史傢慣用方法與史料,也是「史達林作為一種文明」典範下常見的研究路徑。〈閱讀與思索的世界〉這一主題式短章,重構史達林的閱讀習慣、私人藏書、藝術品味及語言風格。在此我們又看到,作者巧妙運用閱讀史與思想史的方法和洞見,把史達林的思維習慣與布爾什維剋的世界觀,連結到他在政策上的選擇與政治鬥爭操作模式。對負責任的歷史學傢來說,重建歷史人物想法與行動之間的關係,一嚮是相當艱難的挑戰。本書可說是個值得參考的模範。新一代的史達林時期政治史,的確改頭換麵瞭。

用戶評價

评分

中段關於“大清洗”的章節,是整本書中情感衝擊最強烈的核心部分。作者的處理手法極其高明,他沒有采用那種煽情或誇張的敘述方式,而是選擇瞭一種近乎冷靜的、檔案式的重構。通過對內務人民委員部(NKVD)內部文件的交叉比對,清晰地揭示瞭清洗運動的內在邏輯——它如何從清除政敵的政治鬥爭,演變成一場自我循環、吞噬一切的恐怖機製。我印象最深的是對“自我檢舉”和“程序正義”被徹底顛覆的描述,那種無休止的猜疑鏈條,如何將黨的高級乾部、軍隊將領乃至普通知識分子拖入深淵。這種對權力異化的病態描繪,讓人深刻理解瞭極權統治的本質:它需要的不是忠誠,而是持續的、公開的恐懼錶演。閱讀這部分時,我不得不數次停下來,消化那些令人窒息的細節,那種身不由己的絕望感,通過文字清晰地傳遞瞭齣來。

评分

深入閱讀後,我發現作者在處理斯大林掌權初期的集體化與工業化運動時,采用瞭近乎冷峻的寫實主義筆法。這不是歌頌,也不是一味地譴責,而是一種對曆史機器運轉的精確解剖。書中詳盡地描述瞭農業集體化過程中,那些觸目驚心的基層權力執行細節,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劇變和人道主義災難。尤其令人震撼的是,作者沒有僅僅停留在宏觀經濟數據的羅列上,而是通過對地方檔案的挖掘,還原瞭具體傢庭在“富農化”運動中的掙紮與毀滅。我感覺自己仿佛親曆瞭那個鐵腕改造的年代,目睹瞭傳統鄉村社會的徹底瓦解。這種對政策執行層麵微觀後果的關注,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大清洗前夜”的認知,讓“斯大林主義”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政治名詞,而是一種滲透到每一個蘇聯公民日常恐懼中的具體存在。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耳目一新的是,它對斯大林在二戰中的角色進行瞭多維度的審視,而非僅僅聚焦於衛國戰爭的勝利敘事。作者沒有迴避蘇軍初期慘敗的殘酷事實,並細緻分析瞭“大清洗”對紅軍指揮體係造成的毀滅性打擊。但同時,書中也公正地評價瞭斯大林在戰爭後期作為最高統帥所展現齣的政治韌性和戰略調整能力。這種復雜性在於,他既是造成初期災難的源頭,又是最終扭轉戰局的關鍵人物之一。特彆是書中對斯大林與盟軍(羅斯福、丘吉爾)在德黑蘭、雅爾塔會議上的微妙博弈的描繪,展現瞭他作為一個冷酷地緣政治傢的狡黠和對戰後格局的精明布局。這種對戰爭時期政治與軍事決策的交織分析,使得對斯大林的評價不再是簡單的“好”或“壞”,而是充滿曆史張力的統一體。

评分

這本關於斯大林的傳記,初讀之下,便被其宏大敘事的氣魄所吸引。作者在梳理斯大林早年革命經曆時,展現齣對曆史細節的驚人掌控力,那種身處沙俄末世,麵對帝製崩塌與新世界萌芽時的那種混沌與激情,躍然紙上。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並未將早期的斯大林簡單地塑造成一個冷酷的“未來暴君”,而是深入挖掘瞭其在布爾什維剋內部的早期政治角力、理論學習以及與托洛茨基、列寜等人的復雜關係。書中對高加索地區的風土人情和早期地下活動的描寫,生動得仿佛能聞到當時的塵土和火藥味。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有血有肉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一個在意識形態的熔爐中被反復錘煉的角色。讀到他如何從一個邊緣人物,憑藉著無與倫比的組織能力和對權力的絕對渴望,一步步滲透到黨的核心權力結構中,那種步步為營的政治手腕,令人不寒而栗,也為理解他後來的獨裁奠定瞭堅實的基礎。這種對“前奏”的詳盡鋪陳,使得後續的轉變更具說服力。

评分

最後,關於斯大林晚年和對後世遺産的探討,是整部作品收束的亮點。作者並未草草收場,而是花瞭大篇幅分析瞭斯大林晚年的偏執、對“天纔”偶像的維護,以及他如何試圖將自己的統治閤法化。對赫魯曉夫“秘密報告”引發的“非斯大林化”浪潮的描述,既是斯大林個人時代的終結,也是對蘇維埃體製內部矛盾的一次集中爆發。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具洞察力的視角,即斯大林留下的不僅是一座龐大的帝國和僵化的官僚體係,更是一種深植於體製內的、對個人崇拜和政治清洗的思維慣性。作為一個讀者,我感受到的是一種沉重的曆史責任感,認識到理解這樣一個復雜、矛盾且極具破壞性的曆史人物,對於我們認識當代世界的權力運作機製,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警示意義。這本書無疑是一部嚴肅、深刻且引人深思的學術性傳記佳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