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後餘生―外交官漫談「結緣人生」 (電子書)

劫後餘生―外交官漫談「結緣人生」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芮正皋
图书标签:
  • 外交官
  • 人生感悟
  • 职场
  • 个人成长
  • 回忆录
  • 人际关系
  • 命运
  • 机遇
  • 人生哲理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生遭遇因人而異,但大伙兒終生碌碌,無非「結緣」兩個字而已。回顧此生,由於從事外交工作,有幸結識各類風雲人物,締結不少善緣,獲得他們直接、間接的各種感召。

  在本書中,我為讀者客觀介紹其中幾位重要人物與他們的事蹟,包括葉公超奮發有為的精神、沈昌煥的臨終禪偈和他在外交人類學方面對人性解剖的獨到心得、錢復的貴人哲學、胡宗南將軍的戰鬥哲學、陳立夫復興中華文化的貢獻、李模開拓靈性的人生、芮沐好學不倦的精神,以及徐煥廷醫師的醫學成就等等。

  以上各項在在使我受到激勵和鼓舞,幫助我隨時保持樂觀及感恩的心情,即使遭遇困境也總能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我誠懇地把這份從「廣結善緣」所獲的心得和快樂與讀者諸君共享。
 
暮光下的航程:一位资深外交官的环球见闻录 作者: 佚名(笔名:江帆) 出版社: 瀚海文化 出版日期: 2024年秋 页数: 480页 装帧: 精装/平装可选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政治史诗,也不是一套刻板的外交理论手册。它是一份沉甸甸的、浸透着汗水与智慧的个人记录,是作者——一位在国际舞台上穿梭了四十余载的外交老兵——在卸下戎装后,对着浩瀚星空所进行的一次深情回望。这本厚重的文集,名为《暮光下的航程》,聚焦于在权力更迭、文化碰撞与历史洪流中,一位外交官如何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记录下那些未被载入官方档案的瞬间、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微妙博弈,以及在人类情感与国家利益之间寻找平衡的内心挣扎。 第一部:风沙与契约——从冷战的余温到全球化的初啼 本书伊始,我们将跟随作者的足迹,回到他职业生涯的初期。那是一个尚未完全摆脱旧有格局、新秩序正在酝酿的时代。作者首度被派驻到充满张力的边境地带,亲历了那些看似平静的会谈背后,潜藏的巨大风险与无形压力。 在这一部分,作者详述了他在东欧剧变前夕的工作经历。他笔下的柏林,不再是刻板的地理名词,而是充满了复杂的人性故事。他回忆了在一次紧张的非正式晚宴上,如何通过对一杯红酒的品鉴,成功地缓解了两个对立阵营高级官员之间僵持的氛围。这并非是靠华丽的辞藻,而是对人类共同品味——对美好事物的认同感——的精准把握。 接着,章节转向了初期的经济外交。作者深入剖析了在“铁幕”尚未完全落下之时,如何小心翼翼地搭建跨国贸易的最初桥梁。他记录了在数次国际贸易谈判中,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以及最终如何通过耐心解读对方的“非语言信号”和历史情结,促成了几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项目。书中详尽描述了其中一次关于技术转让的谈判,双方代表在气候迥异的环境下,如何通过共同忍耐酷暑或严寒,建立起一种基于“共同受苦”的信任基础。 第二部:丝绸之路的幽灵与重现——亚洲视角下的多边主义 随着职业生涯的推进,作者的重心转向了东方和南方。这一部分是对新兴经济体崛起及其对全球治理挑战的深刻观察。作者在亚洲多个重要国家的长期驻扎经历,使他对“发展”的定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着重描写了在处理一起涉及环境与主权争议的跨国河流资源分配问题时的心路历程。谈判桌上,是冰冷的数据和水文图表;然而,谈判之外,作者却深入到受影响的村落,体验了当地居民对水资源的依赖与信仰。他坦诚,最终的解决方案,是源于对当地神话传说和生活方式的尊重,而非单纯的国际法条文。这种“以人为本”的视角,是本书区别于传统外交文献的关键。 此外,作者还详细剖析了“身份政治”在国际关系中的复杂作用。他回忆了在一次重要的区域安全峰会上,各国代表为了一份共同声明中对一个历史事件的措辞,进行了长达四十八小时的马拉松式修改。作者以第三人称视角,冷静地解构了这种“文字游戏”背后的国家尊严与民族情感的投射。他清晰地展示了,在外交中,一个不恰当的副词,可能比一艘军舰的调动更具颠覆性。 第三部:权力的剧场与人性的底色——在历史转折点的沉思 本书的后半部分,进入了作者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也是最具挑战性的阶段。这一部分不再局限于具体的事件描述,而是上升到对“权力本质”和“外交伦理”的哲学反思。 作者在描述一次重大的国际危机处理时,采取了一种近乎戏剧性的叙事方式。面对迫在眉睫的军事冲突风险,作者和他的团队如何在信息不对称、时间极度压缩的情况下,运用了包括“战术性沉默”、“故意泄露的假信息”,以及“利用对手内部的意见分歧”等一系列复杂的手腕。他没有美化这些手段,而是坦然承认,外交的终极目的,是在不流血的前提下达成目标,而这往往要求决策者穿上“灰色”的外衣。 在处理与盟友关系紧张的篇章中,作者对“忠诚”与“利益”的永恒冲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记录了在一次关键的联合国投票前夜,他收到的来自国内的压力,以及他如何顶住压力,坚持了基于“维护长期战略信任”而非“短期政治收益”的立场。他感叹,外交官最孤独的时刻,往往是在做出最正确的、但可能在当下看来最不讨好的决定时。 尾声:灯火阑珊处的反思 在全书的最后,作者将目光收回到自身。他谈及了外交生涯对家庭的影响,那些无数个在异国他乡度过的节日,那些被电话会议打断的家庭聚餐。他认为,外交官的职业是“借用”人生的职业,因为你的时间、你的注意力,永远属于遥远的国度、未知的危机。 《暮光下的航程》最终以一种豁达的姿态收尾。作者总结道,外交的真谛,并非在于赢得每一场辩论,而在于确保人类文明的航船,能够持续地在风浪中前行。这本书,是一份关于如何在“世界剧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温暖的内心的指南。它献给所有在复杂世界中,依然相信通过对话和理解能够抵达彼岸的人们。 --- 读者定位: 本书适合对国际关系、历史变迁、政治哲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尤其适合希望了解高级别外交工作真实面貌的商界精英、青年学者以及对全球事务保持好奇心的普通大众。它以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的洞察力,为读者提供了一扇观察世界运转机制的独特窗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芮正皋(1919-2015)


  上海震旦大學畢業後,考取公費留學法國,專攻國際法及國際關係學。1949年大陸政權更迭,赴臺從事外交工作,曾擔任蔣介石傳譯。首創「彈性外交」之說。一生以「求生存、追一統」為理念。抱「終生學習」、「眾人皆師」態度、持「愚公移山」之志,追研人生真諦,冀能以「一得之愚」與眾分享。

图书目录

序/錢復
前言/戴瑞明
引言/張守煌
代自序

【第一章】外交鬥士葉公超
率真豁達,忠言直諫
葉公超與外蒙入聯案
壯心不已

【第二章】外交元勛沈昌煥是我的「大恩人」
我為什麼對沈公以父執輩禮數待之?
施恩人與受恩人在巴黎結緣
好學不倦
求賢若渴
推舉楊西崑
「不為五斗米折腰」
機智詼諧,人性佛心
煥公胞弟亦成莫逆
人品教育,愛護有加
領悟禪機,與人共享
臨別贈言,偈語交代
偈語效應,立竿見影
參加煥公百年冥誕及《沈昌煥日記》新書發表會有感
沈大川的靈感爆出火花

【第三章】青年楷模錢復
讀其書,知其人
「尊師重道」的錢復
具有「杭鐵頭」精神的錢復
錢復喜當別人的「貴人」和他的「貴人哲學」
一張全家福照片使我想起錢復的另一項美德

【第四章】儒將胡宗南
國防研究院同期受訓
主任授課,將軍聽訓
談天說地,擺「龍門陣」
胡宗南品德有口皆碑
大陸失守誰負敗退責任?
獨創一格的「戰鬥哲學」
大將軍,二三事
「三分之一」開花結果

【第五章】陳立夫談養生、「撞球外交」與「兩岸和平」
顧全大局,引咎下野
首次返臺,為父奔喪
二次返臺,葉落歸根
文章結緣,初識賢長
追根究柢,意外收穫
養身在動,養心在靜
推介「細胞療法」
說撞球,談外交
兩岸和平構想
致力孔學,不忘和平

【第六章】君子學者李模
心儀已久,原來不是外人
「每況愈下」還是「每下愈況」?
「法律人」壯志未酬
重印老師「舊作」,道盡人間滄桑

【第七章】法學泰斗芮沐
開場白
芮沐的少年時代
啃書成狂
學富五車
經濟法推動經濟發展
法學與立法的交互運用
有情人終成眷屬
長壽有道
百歲祝壽瑣記
百歲祝整壽,秀才紙半張
學弟子們心目中的「芮沐先生」
兩岸法學交流
家書值萬金

【第八章】「細胞療法」、尼漢博士與徐煥廷醫師
開場白
屏東青年苦學,成為瑞士名醫
徐煥廷的恩師尼漢博士
卡雷爾的雞心切片存活實驗
「防止衰老」研發醫術的功臣們
細胞主宰我們的生命
什麼是「細胞注射療法」?
俄國細胞專家的貢獻
尼漢博士集細胞研究之大成
一位「不信邪」的訪客
如何保持細胞的新鮮度
細胞注入人體內的行蹤及見效速度
世界名人深受其益
細胞療法不止「返老還童」
「細胞療法」能治療的疾病
細胞注射人體內後被「接受」及「輸配」過程

【第九章】當代權謀家李登輝
李登輝率籃球隊遠征非洲
乘時而起,大展身手
戲作命書
好謀善斷,野心勃勃
理念相悖,大失所望

【第十章】大人物、小掌故
一、身先士卒—孫運璿
二、剛正不阿—丁懋時
三、瀟灑樂觀—蔣緯國
四、工作成狂—楊西崑

【結語】
一個「善善相互感應」的真實故事發生在外交部
遲來的發現—有關化石樹的故事
寄情於文,託意於詩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1389
  • EISBN:9786263079151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1MB

图书试读

代自序

劫後餘生—外交官漫談「結緣人生」


  我常說,人生遭遇因人而異,但大伙兒終生碌碌,無非兩個字:「結緣」而已。當然「緣」有善惡久暫之別,自身的行善積德、進修,或能使善緣延長,惡緣變善或縮短,進而消失。反之,善緣也可能變質甚或提前終結。

  所謂「結緣」,亦即人際交往。簡言之,也就是交朋友。我們辦外交,其實就是國際上交朋友。不過,如果交往希望產生善果,也希望這個交往是一個「善緣」,那麼彼此必須秉著「相處以誠」,而且「信守不渝」的原則。人與人之間如此,國與國之間亦復如此。

  南懷瑾先生有一篇與「緣社」同仁談「緣」的短文。他是和學佛的人談的,深入淺出,很透澈。他說中國有一句俗語「家家有一本難念的經」,其實應該說「人人有本難念的經」。

  他說,難念的經都是從因緣來。佛學講因緣,有三項內涵、四種關係。三項內涵即是善緣、惡緣、無記緣。所謂無記緣,便是不善不惡的緣,不發生什麼影響或後果,過後也忘了,如蘇東坡的詩所說:「事如春夢了無痕。」一切事情都等於一個夢,夢醒便忘。

  南懷瑾先生說,從佛學來研究緣的關係很深奧,相當複雜,有四種關係:因緣、增上緣、所緣緣、無間緣,牽涉到三世因果及六道輪迴等問題,要深究不容易。作者對佛學知識淺薄,不敢深入。僅能引南懷瑾先生下面一段相當有趣的談話作為我的論點依據。

  南懷瑾先生說,如果把因緣的範圍縮小,談談大家切身經驗,也就是男女、夫婦間的問題,也許簡單些。他覺得他幼時在杭州城隍山城隍廟門口一副對聯說得很透澈簡潔,對人生遭遇一針見血。這對子上聯描寫夫婦關係:「夫婦本是前緣,善緣,惡緣,無緣不合。」夫妻不一定是好因緣,有時吵鬧一輩子,痛苦一輩子。

  下聯說的是兒女問題:「兒女原是宿債,欠債,還債,有債方來。」有債務關係,才有父母兒女。

  杭州城隍山城隍廟這副對聯對人生複雜浩繁的因緣問題,用簡單明瞭的字句,對仗工整地一語道破,包括了佛家、儒家、道家的人生哲學,真是絕妙對聯。我不禁驚嘆中國文化、文字的美妙。

  為了好奇,我特地託我澳洲雪梨寓所的緊鄰,他女兒在雪梨工作,自己留在中國的王春漢兄,輾轉託他在杭州的朋友前赴杭州城隍山城隍廟,實地察看這副對聯是否還存在。結果王君的朋友不負所託,回報對聯確仍存在並附照片為證。可惜照片上看不出哪個朝代及撰寫對聯人的姓名。

  我的一生,生活在一個動盪時代,國際大環境與中國政治大變化,稱得上「翻天覆地」和紛雜多變的一個歷史片斷。我一生的交往,或人際關係,就是本文前面我所說的「結緣」兩字,包括上文所述的善緣、惡緣及無記緣,也體驗到俗語所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的說詞,下面是我自己切身體驗的經歷。

  我在這本新書出版與讀者見面之前,忽然經歷了一場大病,住院三個多月,幾乎不起、走上不歸路。可是,自問多年來修養、修煉尚未得到什麼「道」,卻蒙上蒼惠我「得道多助」,在病中,各方鼓勵、祝福、協助,紛至沓來,終於脫離險境「轉危為安」,居然「大難不死」。真是感激、感恩不盡。

  事情的經過,可以簡單說明一下,報告讀者諸君。

  經過多年來的構思、籌備、策劃、試探和親友們的協助,包括我的貴人錢君復先生等的感召及鼓勵,我的拙著《外交生涯縱橫談—芮正皋回憶錄》一書,終於在2013年9月由臺北三民書局趕工配合出版發行,使我能於同年9月27日,趕上在錢院長召開的卸任使節聯誼餐會上分送與會人士,並能及時參加國史館為我的恩人—沈昌煥先生「日記發表會」同時紀念其百歲冥誕等活動。

  2013年10月19日,我拖著疲累的身子,從臺北返回僑居地雪梨後,再應友好及僑界之請,舉辦一連串的文化交流僑社活動,包括「新書發表會」、答詢問題、接受媒體訪問,接洽臺北《旺報》及澳洲《星島日報》轉載事宜,從事籌劃出版第二本新書等事務,以致積勞成疾,終以精神體力透支過多,新陳代謝失常,免疫力消失,造成健康全面崩潰,體能「虛脫」的後果,於2013年11月下旬急送新南威爾斯省立北雪梨皇家醫院診治,臥床三個多月,幾至不治。

  在治療期間,由於我的年齡為九十四歲,院方初步診斷認為與一般老年病患身體老化及心臟衰竭有關,嗣後,醫院其他部門認為也可能為感染某種細菌所引起。由於該省立醫院直接隸屬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醫學院,該醫院自然形成紐省大學的醫學學術研究機構(相當於臺大醫院之於臺灣大學),從而我的病歷病況也成為醫學學術研究的科目及對象。院方內部不同科目間的學術討論如有不同意見時,也成為爭議的「議題」。

  在這種情況下,我這個病患可能獲得額外的「照顧」,但也可能成為一個被拋來拋去的「研究議題」。我就在後者成分較多的情形下,獲得了「利弊得失難於分辨」的「特殊待遇」(談不上「照顧」),也因此而延長了我的住院時間,因為院方必須找到我致病的真正原因或「元凶」,以便對「學術研究有所交代」。

  ?果,我遭遇了全身各器官使用現代最新的各式各樣的儀器檢查,包括腦、心、肝、肺、腎,甚至「心律調節器」連接心臟的夾層管道,以及牙床骨。因為以上各器官都可能蘊藏或滋生細菌,或潛伏多年的細菌因免疫力衰退而乘機「東山再起」。

  最後,「皇天不負苦心人」,新南威爾斯省立醫院終於在我肺部找到一種特殊的頑固細菌,院方的細菌感染派醫師當然大為高興,額手稱慶,認為這是學術研究上的新成就、新發現。

  「元凶」一經找到,跟著便是治療—用一種相當強烈的「抗生素」由點滴直接注入靜脈管。由於我們東方人一般靜脈管不太明顯,不易注入,造成找不到適當靜脈管而隨便扎針的不必要痛苦,而且也徒然浪費時間。院方乾脆在右肩腋下找到一條較粗的靜脈管,設置一個「常設注入點」(Injection point)來接受點滴。每天早晨換裝新點滴瓶時,必須由一位辛巴威籍護士長到場驗明藥品本身無誤,然後啟封、開始點滴並查看或調整流量,手續相當慎重。這個抗生素點滴持續了六個星期。在我獲准出院移遷到「燕園復健醫院」期間改用口服抗生素,始行結束。

  也就因為我這個病患成為院方的特殊研究對象,受到若干意外的特殊待遇。譬如我食慾不振,體重劇減,日益消瘦,牙齒不好不能咬合咀嚼,院方便關照廚房把肉類打成碎泥,另並配給營養食品或飲料,以維持我的生命,以便他們能繼續研究。

  醫院對付一般病患當然「一視同仁」,沒有什麼「特權」可言。病患,對護士們而言,僅是一個號碼、一個數字,有限的護士們一天要完成幾個病患洗澡,永遠是件「趕場」的事兒。一大早,五點多鐘便登堂入室,燈火通明,一個或兩個護士闖進門來不管你是否睡醒,「起來!」「讓我先上個廁所(大便)可以嗎?」「不行,我們沒時間!」「等會再說」......病患只好乖乖的聽任擺佈。我的病情是四肢無力,自己不能起床下床,都須仰仗護士扶持,也不准自行下床,下床了還須使用備有輪子的「助行器」(Walker),遑論自行步出房門了。洗完澡,不是繼續躺在床上便是在床邊椅子上端坐。這「一坐」或「一躺」便是論鐘點計算。如果按鈴呼叫護士,便是「久候不來」。這需要耐心,是一個絕佳的修煉機會。

  外交官唯一本領就是「交朋友」,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慢慢地,我讓周遭的護士們逐漸了解我這個病患是一位善意、彬彬有禮的長者,受過高等教育,能夠配合對方、尊重對方,通曉多國語言,同情對方的辛勞、了解他們的菲薄待遇,能記得對方姓名,是一位極好相處的忠厚君子......就這樣逐漸「化敵為友」,改善環境,彼此成為朋友。這對我復原過程中是一個極為有利及重要的因素。對我能提前出院並獲准轉往「燕園復健醫院」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私立「燕園復健醫院」原為一座私人豪宅別墅擴建而成。環境幽雅,有庭院之勝,園內燕子築巢,群雛學飛,頗有詩意,使我心情為之一振。復健醫院內舉凡應因各種不同原因之行動不便病患的儀器設備,一應俱全。依病患病情狀況或個別、或團體、或三三兩兩,由多位導師,同時或分別帶領病患實施各項體能活動。高齡九十四歲之病患僅我一人,但不輕易透露,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或好奇。我默默地、很低調地、隨著大伙兒操練各種動作,倒也能用功專注,應付裕如。每天活動約一小時,如有時間,則在自己房內,在護士監護下,再複習上課所學各種動作,因此進步較一般病患為快。在復健醫院約三星期後,風聞院方當局在會議上表示,我在「符合條件情形下」,可以考慮簽發「出院書」讓我出院回家。

  所謂「符合條件」,即病患家內設備及病患自身病情狀況許可的各種條件。經過一連串的訪問(包括到府視察設備及審核病患住院時的經過等複雜的填表手續),終於與一家經政府核定並補助津貼的「上門照顧服務公司」簽訂了為期十二週(三個月)的合約,作為出院後的「過渡時期醫護照顧」。由「服務公司」安排每天不同的「上門」服務(包括洗澡、醫療、看護、健身活動、換洗尿袋及導管、處理家務、陪看醫生等)。

  我自己則盡量保持樂觀、積極、進取、感激、感恩的心情,放下一切(當然包括沈昌煥先生的「八放論點」)。

  同時,我經常縈懷我此生由於我的職業性質,而能與各類典型風雲人物「結緣」,獲得他們直接、間接的各種感召:

  包括葉公超的奮發有為精神、陳立夫的復興中華文化貢獻、胡宗南將軍的戰鬥哲學、沈昌煥的臨終禪偈和他在「外交人類學」方面對「人性解剖」的獨到心得(19世紀的人類學家以實地「解剖人體」所獲經驗自炫)、開拓靈性人生的李模、芮沐的好學不倦精神、錢復的貴人哲學、戴瑞明的「一以貫之」作風,以及徐煥廷醫師的醫學成就等等。

  以上各項在在使我雖在病中仍能源源不絕,受到上述各種善緣的鼓舞、互動,始終採取正面積極的心態,不令我的血液變成酸性(不煩惱不憂慮),各類細胞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運作功能。

  另外,我在休養期間,訂定了一個工作計畫與目標,在體力精神許可情況下,開始構思我出版第二本新書的計畫,也就是如何把原著《回憶錄》內第六章「人物雜憶」十餘萬字改寫,另行出版「新書」。在網上陸續作業,各篇人物的描述或予修正、或重寫、或添加新資料、或削減多餘篇幅,使這個「理想」逐漸成型,真有若「浴火重生」,改頭換面,點點滴滴地,也整理了二十來萬字,以嶄新姿態出現。由於三民書局編輯部門的全力協助配合,這本「新書」才能和各位讀者相見。

  「醫護照顧合約」十二週服務已於上月底期滿,也達成它的使命。就我個人而言,從自己不能行動、一切須依賴他人扶持協助,逐漸轉變進步到一切自行操作,放棄「助行器」、恢復使用手杖,獲得「重生」或「再生」的感受,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蹟」,至少也可解釋為各種「善緣」大結合的成果。或許也可符合《易經》所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意旨了吧。我誠懇地把這份從「廣結善緣」所獲的心得和快樂與讀者諸君共享。
 
芮正皋
時年九十五歲於澳洲雪梨

用户评价

评分

文字的质感和作者的文笔极具辨识度,有一种老派的优雅,但不至于显得迂腐。大量引用的古典诗词或外国文学片段,不是为了炫技,而是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当时的心境或场景的氛围。例如,在描述一次艰难谈判的间歇,引用某位哲人的只言片语,瞬间提升了场景的厚重感,将一次具体的历史事件,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层面。这种学养的自然流露,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愉悦。同时,作者对自身情绪的描绘也极其克制和精准,他从不渲染过度的悲壮,只是淡淡地陈述“那时我感受到了压力”,但正是这种克制,让读者更能体会到其内心世界的波澜壮阔。这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远比歇斯底里的呐喊更具穿透力。

评分

从整体结构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部“人生地图集”,每一章都是一个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坐标点,标记着一次重要的相遇或一次重大的转折。它没有线性叙事带来的压迫感,读者可以随意跳跃阅读,总能从中汲取到独立养分。我特别喜欢最后几章对“放下”的阐述。当所有的使命和责任都尘埃落定时,外交官如何与那个曾经在历史洪流中搏击的自己和解?如何将那些沉甸甸的往事,转化为生命中轻盈的印记?作者给出的答案似乎是,真正的“结缘人生”,是与时间、与自我达成的长期和解。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见识,更是一种面对人生无常时的笃定感,它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在你耳边低语:你看,风浪终将过去,而你,已经成为了那棵更坚韧的树。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柔软的力量”的探讨。我们总以为外交是铁腕和强硬的代名词,但作者通过一系列看似微不足道的会面和交流,揭示了真正的力量往往蕴藏在共情和理解之中。那些关于如何化解坚冰、如何建立信任的篇章,读起来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人际关系本质的窗户。它没有高谈阔论地分析国际政治格局,而是聚焦于两个个体之间如何跨越语言、文化甚至意识形态的鸿沟,找到那条共同的“结缘”之路。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待他人的态度,是不是也常常因为急于表达自我而忽略了倾听对方的“暗语”。读完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对“沟通”这个词有了全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灵魂的靠近与确认。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在风暴过后乍现的宁静感,结合一些古典的笔触,似乎预示着一场关于人生沉浮的深刻对话。我一直很喜欢那些能将个人经历与宏大叙事巧妙融合的作品,尤其是当作者是经历过特殊时代背景的外交官时,他们的视角往往更为独特和深刻。初翻开时,那种文字的排布和字体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沉稳而内敛的气质,让人不禁期待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那些不为外人所道的艰辛与智慧。我尤其关注作者如何处理“缘”这个概念,它究竟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后天努力的结果?这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探讨,远比泛泛而谈的励志鸡汤来得有价值,它似乎在告诉我,真正的“劫后余生”,不仅是身体上的幸存,更是精神层面上对过往的彻底和解与新生。我期待它能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微涩,回味无穷,带给人一种洗尽铅华后的通透感。

评分

整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从开篇几章对早期外交生涯的回溯,那种青涩而又充满理想主义的冲撞,到中期处理国际复杂局面的老辣手腕,再到后期对个人情感世界的审视,过渡得浑然天成。它没有刻意渲染戏剧性的冲突,而是用一种近乎记录的冷静笔触,描摹出外交工作本身的枯燥、琐碎与偶发的惊心动魄。最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对“选择”的描绘,在那些关键的岔路口,一个细微的犹豫或一个果断的决定,是如何在多年后看来,竟成了定义整个人生的基石。这种对时间维度上因果关系的梳理,展现了一种成熟的智慧——原来人生中的所有“劫”,最终都会成为淬炼我们心性的“火”。我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那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穿梭所带来的精神冲击和自我重塑的过程,这比任何小说都要引人入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