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探尋關係密碼——戲說島嶼身世
吳冠宏/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兼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早先我就為逸琪《微塵記》的觸角及筆風所著迷,這一次有機會拜讀《祕史之書》,更見證她以虛實掩映的手法透過古今兩段冒險故事交錯地展開,從而將歷史知識帶入引人入勝的文學情節裡,由是產生了懸而未決的戲劇張力,相信就逸琪的書寫史而言,這樣的嘗試當是另一階段的突破與轉進。
猶記多年前我受評鑑中心之邀擔任中正大學中文系的評鑑委員,從歷屆系友的資料中看到逸琪是中文系的榮譽系友,當時我才驚覺她有比較文學研究所之外的身份,由於擁有雙棲性的學術知識養分,也難怪她在創作與翻譯上都能有超越同儕的表現。我不禁懷疑,該書兩位當代的女主角,一為中文背景的詠晴,二為外文背景的心蓉,這一對閨密夥伴,有著互動、延緜又可變的微妙關係,難不成她們分別就是逸琪雙重學科背景的化身?
我從《祕史之書》中看到逸琪中文背景的身影,如在進行古代歷史的傳述時每有章回小說的語調筆力,相較於書寫當代情境所流露的通俗、隨興及自然,若走入歷史老時光的扉頁裡,則不時有文白夾雜之古典語境的況味,頁325-326更出現「乾坤為何?」、「在朗朗心田」、「心田為何?」、「於意念之間」的對話,不正是傳統易經與明代心學的傳響!讀來卻另有一種異國情調的詩意。放眼看去,關注不同時代的版本學、使用「皮里陽秋」的詞彙,最能洩露她出身中文系的底細。近來在中文學界頭角崢嶸的新興元素─原住民族群文化、數位地圖檔案學以及對國際漢學與漢字文化的傳播,也都在此共聚一堂了,可見本書不惟有周旋於典雅/通俗之風格的兩層形式架構,更不乏當代新舊交鋒又攜手並行的中文學術風景。
對於私下喜歡閱讀翻譯小說的我,看到這兩層書寫形式架構的對照並滲入愛情元素的經營,總會令我想起約翰·福爾斯(John Fowles)《法國中尉的女人》的巧思;若把書轉換成地圖,就不免感受到卡洛斯.魯依斯.薩豐(Carlos Ruiz Zafon)《風之影》之靈魂在探奇旅程中若隱若現;甚至如同伊莉莎白.柯斯托娃(Elizabeth Kostova)的《歷史學家》以古書跨越多國或多條線索般,只是文學尋根蛻變成以圖謀名利而已。作為一位中文系的專業學者,閱讀翻譯文學畢竟只是我偶爾的點心,中正大學外文系研究所以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起家,而足跡如游塵、不時跨域閱讀的翻譯家─逸琪,更有咀嚼吸納世界文學之奇花異蕊的本事,故能將諸多閱讀轉化為書寫的資糧,在當前學科分類的專業走向下,並不利於比較文學的擴展,不過逸琪一手翻譯、一手創作,在跨域的開拓性上卻有著難能可貴的優勢。
實則逸琪的跨域,何僅在中文與外文兩端,歷史(臺灣史)與地理(地方志)更是一窺本書不可或缺的專業翅膀,如果說《微塵紀》的主軸在跨域地理的界限,那麼《祕史之書》的焦點則更側重在跨域歷史的界限,而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本書用古今對照的方式,設計林詠晴(原住民的後代)─鄭心蓉 (鄭氏後代)─何勝斌(何斌嫡系裔孫)微妙的三角關係,三者之間既合縱又連橫,彼此的關係或曖昧或衝突,並在文學的虛實與歷史的傳承中展開偶然與巧合的遊戲,所謂:「這場東風盼了三百多年,三人彼此是彼此的東風。」至於古代的何定鼎與當代的何勝斌則都以謎樣的身份現身,他們從核心主流走向邊陲喬裝,又擅長多種語言、扮演多重面具,試圖化顯為隱,涉身其中的不透明之存在感正如島嶼的身世般成為全書問題與奧祕之所在。
因為臺灣的歷史命運歷經了不同政治勢力的介入,而作者切入的關鍵時刻正值明清之際,前有荷蘭後有日本,不惟擺盪於原民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更展演一齣關涉政治角力、海域爭霸、宗教+語言+種族的多重奏戲碼;相較起來,現代劇置身在臺灣多處熟悉的空間與地方,議題固然相對單純,然以拼圖找人尋寶的探險故事加入電腦新元素,「八卦始終來自人性,科技增添可看性」,又在人性情義與利益的轉換糾葛下,仍有著令人追劇的魅惑張力,「天底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鴨蛋再密也有縫」,經由迂迴與旁敲側擊的方式,才逐步交代歷史知識的軌跡,最後重現何定鼎上墨落款的場景,全書就在作者「代代相傳,直到雲破月來之時」的收筆下戛然而止。
如果以這三個關鍵人物及其關係作為本書的閱讀視野,實有多重指涉的意涵有待挖掘,只是我們一旦佔領了一座理解之島,就會把周圍遼闊的大海給忘了,然而提醒大家作者可能有這個暗示仍是必要的,畢竟惟有如此才能使一路探祕的讀者,增加不斷相互參照、輾轉反思的餘味。既然如是說,與其看我如何導讀或推薦這一本書,或從手機谷歌裡找一張古地圖來按圖索驥,還不如帶著遊戲的心情、冒險的悸動,趕快認真地閱讀這一本好書吧!你就會豁然發現原來嚴肅與流行也沒有那麼大的衝突。。
不只是一部小說
Kolas Yotaka/前總統府發言人
臺灣是多民族國家,在所有外來移民進入臺灣之前,原住民族已經在這裡繁衍後代、形成文明,是臺灣這塊土地原來的主人。但從大航海時代起,臺灣歷史的主述權,就掌握在外來者的手中。帶著經濟目的墾殖手段,說教式的洗腦教育,貶抑「中華民族」以外的族群,是嚴重限縮臺灣人民對臺灣的地貌、景觀、人民與對自己的想像。如何透過生動且戲劇化的方式再現大航海時代以來的臺灣史,是讓我們這一代臺灣人認識臺灣的好方法。即便是虛擬的尋寶小說,都是一扇開啟重新認識臺灣地圖的門,就是有趣的開始。
逸琪的書,不只是一部小說,是一本畫布。她畫出了一張從十六世紀至今,縱貫長達四百年的地圖集,每一頁,都是色彩豐富的歷史景觀,而且還加上令人驚奇的戲劇效果,有一種奇幻的趣味。邊閱讀,腦海中自然剪接出十七世紀暗紅陰鬱的明鄭、二十一世紀湛藍清新的花蓮、跨越時空的密碼解鎖、數百年如一日的「番」「漢」衝突……
逸琪具有深度與廣度的分章鋪陳,讓這一本縱貫四百年的歷史小說,一點也不沈重難懂。無法想像,這是她累積了多少閱讀、旅行、經驗與知識的成果!從一六六二年的大明永曆十六年開始,寫到二○一五年的八月,作者的史觀,已經飛越了臺灣數十個世代。小說是虛擬的,但臺灣是真實的。「尋寶」,是很多外來者對臺灣的想像,數百年來皆然,到現在還是。但這是外來者對臺灣的期待,臺灣人對自己的期待,一樣嗎?臺灣珍貴之處在哪裡?真正屬於臺灣人民的「寶藏」在哪裡?臺灣絕不是一個可以任憑外人橫刀奪取寶藏之地,而是有主人的國土,是一個真實的多民族的存在。
我認為這是一本不分種族、性別、地域、世代的人都可以輕鬆看完,並且樂在其中的一本小說。一起來讀臺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