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怎麼改變的?歷史來解答 (電子書)

世界是怎麼改變的?歷史來解答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菲利浦・帕克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世界史
  • 社会变革
  • 文化演变
  • 电子书
  • 通俗历史
  • 知识普及
  • 历史解读
  • 全球史
  • 文明进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知史觀X平行時空X地緣政治★★
18個關鍵時刻及精美圖文,看懂世界大局的重要發展
 
打破單點的垂直史觀, 透視古今區域發展的脈絡興衰, 
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發現學校不曾學過的全知史觀
身為未來公民的你不容錯過!
 
  當古埃及人忙著建造金字塔時,古生物長毛象還漫步在冰冷的阿拉斯加。
  明帝國鄭和展開中國史上最大的遠航探險計畫時,
  剛剛告別黑暗時代的歐洲大陸正在蓬勃進行文藝復興運動。
  當英國科學家牛頓正在思考萬有引力,
  中國康熙皇帝也在苦惱該不該把臺灣納入清帝國版圖!
  人類攻頂聖母峰那一年、死傷數百萬人的韓戰好不容易才停火,
  但地球另一端越南和古巴又將相繼開戰⋯⋯
 
  歷史無所不在,平行時空的重大事件,總在同時進行並相互影響。本書整合全知史觀,將漫長的世界史彙整為18個關鍵時刻,帶領讀者綜觀全球各大區域地緣歷史的發展脈絡!從史前時代的遺跡一路細數到近代人權運動、科技發展;從各大洲住民文化一路探索到歐亞非帝國與強權的起起落落,與你一起發現在世界各地人類歷史脈絡的巧合與環環相扣。
 
  以全知角度綜觀古今東西方的文明興衰,更與過去單點小區域的垂直史觀極不相同,也更加符合新課綱重視專題式探究的整合趨勢。作者菲利浦・帕克過去更曾是遊歷豐富的英國前外交官與歷史學家,擅長以用主題劃分年代與串連關鍵事件,能幫助讀者建立敏銳「史感」,掌握關鍵的「歷史座標」,是快速掌握浩瀚世界史的最佳課外補充讀物。
 
本書特色
 
  ● 幫助建立全知史觀:同時呈現全球五大洲的關鍵大事,橫向串連世界史,打破見樹不見林的垂直史觀
  ● 掌握關鍵歷史座標:整合世界史重大事件發展脈絡與時代焦點細節,幫助讀者在漫長歷史不迷航
  ● 清楚易懂的圖文整合:每一件歷史要事都搭配了細膩考究的圖表插畫,利於理解並加深印象
 
各界專業推薦
 
  Sama記事本部落格格主|Sama
  親子作家、閱讀推廣者|Selena(洪淑青)
  臉書「馬雅國駐臺辦事處」大使 | 馬雅人
  108課綱高中世界史教科書作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陳思仁
  陪你看國際新聞 創辦人|蔡依橙
 
  「本書以時間為主軸,橫跨東西文明發展史,並以各個著名事件穿插其間,配以精美圖畫,讓小小讀者也可以輕易建立東西並進的世界史觀。」——Sama/Sama記事本部落格格主
 
  「豐富講究的手繪插圖、條理歸納年代事件,可協助讀者在龐大歷史資料中,順利閱讀重點,是必備的歷史百科書。」——Selena(洪淑青)/親子作家、閱讀推廣者
 
  「世界如何形成今日的樣貌,是歷史學的一個大哉問。本書勇敢的提出自己的想法,描繪歷史發展的大勢。書中以世界地圖配上淺顯易懂的文字,講述同一時間中,不同地區如何發展,又如何交流?最終交織成今日的世界。」——馬雅人/臉書「馬雅國駐臺辦事處」大使
 
  「本書描繪的世界歷史,從地平線上這一端到另一端的文明,從過去到現在的衝突與今日的合作,為你建立全球視角與全球意識。」——陳思仁/108課綱高中世界史教科書作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視覺化快速回顧人類歷史,是很棒的事。尤其實體書的翻閱,讓孩子用觸覺與空間記憶,理解文明時間序。清楚好懂的圖像,大人小孩都能留下深刻印象。」——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 創辦人
 
  ◎無注音,10歲以上適合閱讀。
  ◎學習領域分類:社會、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
历史的回响:洞察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 一卷跨越千年、纵横欧亚的文明史诗,深入剖析驱动世界格局变迁的深层动力。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时期或地域的枯燥叙述,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审视人类社会自石器时代萌芽到信息时代爆发的完整脉络。它试图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驱动文明从一种形态跃迁至另一种形态的核心要素究竟是什么? 我们不会止步于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将历史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政治权力、经济结构、科技发明、思想观念以及环境变化,如同多条河流交汇,共同塑造了我们今日所处的现实。 第一部分:文明的黎明与帝国的兴衰——权力与秩序的构建 本部分追溯了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最初探索。从尼罗河畔的第一批城市国家,到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再到古希腊哲学对理性秩序的构建,我们考察了早期文明如何通过水利灌溉、文字记录和法律条文,实现了对自然和混沌的初步驯服。 文字的革命: 探讨了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的出现,如何使知识得以积累和跨代传播,成为文明得以巩固的基石。 轴心时代的思想风暴: 深入分析了公元前 8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东西方同时涌现的伟大思想家(如孔子、佛陀、苏格拉底)对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塑。这些思想,无论是以“天命”还是“逻各斯”的形式出现,都为后世的政治伦理提供了根本的合法性来源。 帝国的逻辑: 以罗马、汉朝、波斯萨珊王朝为主要案例,剖析了大型帝国在军事扩张、官僚体系建设、道路网络铺设和文化同化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必然的内在矛盾。我们特别关注了帝国如何通过税收和基础设施投资来维持其庞大的疆域,以及当这些机制受损时,文明衰退的必然性。 第二部分:中介时代的张力——信仰、贸易与知识的流动 中世纪并非一段“黑暗时期”,而是全球性连接开始加速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旧的帝国秩序瓦解,新的权力结构(如封建制度、哈里发国)开始形成,而跨区域的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密度。 宗教的统一力量: 分析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如何在广袤的地理区域内提供了共同的身份认同和道德框架,有效地填补了中央权力真空。同时,也探讨了宗教机构在知识保护和传播中的关键作用。 丝绸之路的复兴与金融创新: 详细描绘了陆上和海上贸易路线的繁荣,以及由此催生的早期金融工具(如汇票、信用担保)如何改变了财富的流动方式。我们考察了宋代中国的经济活力,以及阿拉伯世界在数学、医学领域的积累。 碰撞与融合: 重点研究了十字军东征、蒙古西征等重大事件,它们不仅是军事冲突,更是不同文明间技术、疾病和观念的剧烈交换场。例如,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关键技术的西传,为欧洲后来的变革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转型与重塑——科学、殖民与全球化的开端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 15 世纪至 19 世纪,人类认知和活动范围的爆炸性扩张。这不是一次平稳的演进,而是一场由技术突破驱动的剧烈范式转移。 印刷术与思想的民主化: 考察了古腾堡印刷术对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乃至科学革命产生的颠覆性影响。知识不再是少数精英的特权,大众阅读能力的提升直接挑战了既有的权威结构。 航海时代的地理大发现与经济革命: 分析了新航路的开辟如何重构了全球贸易的中心,开启了“价格革命”和“大交换”(哥伦布交换)。我们探讨了这一进程如何导致了重商主义的兴起,以及由此催生的早期资本积累模式。 科学方法的胜利: 深入剖析了伽利略、牛顿等人确立的基于观察、实验和数学模型的科学方法,如何取代了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式思维,成为理解和改造世界的首要工具。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工业革命爆发最深刻的内在条件。 革命的浪潮: 比较了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政治哲学基础,探讨了“主权在民”观念的兴起如何永久性地改变了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并为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模板。 第四部分:速度与复杂性——现代性的挑战与未来的张力 最后一部分将视线投向 19 世纪末至今,重点关注工业化、意识形态冲突以及信息技术的迭代。 蒸汽、钢铁与社会结构: 分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人类的居住模式、工作方式和家庭结构。工厂制度的形成及其带来的阶级对立,催生了社会主义、自由主义等多种现代意识形态的激烈竞争。 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探讨了民族主义的极端化、军国主义的抬头以及新技术(如化学武器、航空技术)的军事应用,如何将全球冲突的破坏力推向顶峰。我们研究了凡尔赛体系的内在缺陷,及其对下一场灾难的铺垫。 冷战与地缘政治的二元对立: 考察了原子能时代的到来如何使全球冲突进入了一种“相互保证毁灭”的微妙平衡。这一时期,意识形态的竞争延伸至太空探索、人权叙事和经济模式的推广。 数字化的渗透与文明的未来: 最终,本书将目光转向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崛起。我们审视了信息传播速度的几何级增长如何重塑了政治参与、文化认同和个人隐私,并探讨了人类在面对超大规模系统(如全球气候变化、跨国金融风险)时,现有的政治和伦理框架是否仍然适用。 总结: 本书的宗旨在于提供一个连贯的框架,以理解“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它强调历史的偶然性与结构性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对权力转移、技术扩散和思想变革这三大核心驱动力的细致描摹,读者将获得一种强大的工具,用以辨识当前世界局势中隐藏的历史投影,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正在迈向何方。这不是一本提供简单答案的教科书,而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与历史的智者一同,在变动的洪流中寻找不变的规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菲利浦・帕克(Philip Parker )
 
  菲利浦·帕克是遊歷豐富的歷史學家、作家和英國前外交官,專攻古代與中世紀的政治及軍事制度,曾在劍橋三一學院攻讀歷史。著有《世界歷史目擊者同伴指南》(DK Eyewitness Companion Guide to World History,暫譯)、《北方之怒:維京世界史》(The Northmen's Fury: A History of the Viking World,暫譯)、《地圖上的英國史》(A History of Britain in Maps,暫譯)等書。
 
繪者簡介
 
莉茲・凱(Liz Kay)
 
  莉茲・凱是一名自由工作者,也是熱愛自己工作的插畫家,在插圖之餘喜歡戶外冒險,經常在約克郡郊區騎單車和健行,以及在當地的網球俱樂部打球。曾繪製過童書、廣告、手繪地圖、賀卡、資訊圖表、報章雜誌、動畫等插圖,繪有《野外女孩》(Wild Girl: How to Have Incredible Outdoor Adventures,暫譯)、《我的大都會貼紙收藏》(My Met Sticker Collection: Make Your Own Sticker Museum,暫譯)、《大西洋翻翻書》(Lonely Planet Kids Lift-the-Flap Atlas,暫譯)等書。
 
審定者簡介
 
陳思仁
 
  108課綱高中世界史教科書作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大西洋史、西方近代史、西方史學史。

图书目录

西元前4000-1000年 最初的文明/P6-7
西元前1000-500年 最初的帝國/P8-9
時代焦點 古希臘 民主與哲學/P10-11
西元前500-西元 1 年 古典世界/P12-13
西元1年-500年 帝國殞落/P14-15
時代焦點 古羅馬 建立帝國/P16-17
西元500-1000年 新興王國/P18-19
時代焦點 中國 絲綢之路/P20-21
西元1000-1300年 騎士時代/P22-23
西元1300-1450年 新契機/P24-25
時代焦點 阿茲特克 湖中之都/P26-27
西元1450-1550年 變革時代/P28-29
西元1550-1650年 延伸的地平線/P30-31
時代焦點 日本 江戶時代/P32-33
西元1950-1750年 啟蒙時代/P34-35
時代焦點 蒙兀兒帝國 建築及藝術/P36-37
西元1750-1825年 革命的年代/P38-39
時代焦點 獨立戰爭/P40-41
西元1825-1875年 團結與反叛/P42-43
西元1875-1922年 世界大戰/P44-45
時代焦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 壕溝戰事/P46-47
西元1922-1945年 戰爭與和平/P48-49
時代焦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 空襲/P50-51
西元1945-1960年 新世界的曙光/P52-53
西元1960-1974年 大開眼界/P54-55
西元1975-1989年 新的秩序/P56-57
西元1990-2001年 現代世界/P58-59
正在發生的歷史/P60-61
索引/P62-63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054233
  • EISBN:978626305428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9.1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
 
  漫長的世界史總是讓人覺得既複雜又費解。世界各地文明的興衰起伏,彼此之間究竟又有什麼關連?只有綜觀全球歷史,才能逐漸找出各地區域發展的連結。
 
  這本書利用地圖幫你快速建立全知史觀,了解同一時期在世界各地發生的事。比如說,中國和羅馬在同時期都有皇帝;而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時,今日早已絕種的古生物長毛象竟然還在地球的一角漫遊!
 
  雖然這本書沒辦法放進所有的歷史事件,不然它就會變得跟長毛象一樣重了!但是,我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啟發你探索更多精采的歷史故事。每個時期我們選出一件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來詳細介紹;而像是古希臘、古羅馬,或是印度蒙兀兒帝國等文明,我們也安排了「時代焦點」專頁,幫助你了解各文明的特殊貢獻,以及它們在歷史這塊大拼圖上的位置。
 
  歷史從來不曾停下腳步,今天我們所經歷到的,就會出現在來年的史書上。歷史總會不斷交織出嶄新的故事與連結,只是有時候我們需要一點提醒才能看到它們。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我发现自己对“时间感”的理解正在瓦解,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习惯于以季度或年度来衡量变化,却常常忽略了那些需要数代人才能察觉到的缓慢但决定性的演进。我购买这本书的目的,是想找回那种对长时段历史的敬畏感。我希望它能带领我进行一次深度的“慢速阅读”,去体会那些在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的社会习俗,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发酵,最终导致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我特别渴望了解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边缘群体的经验,因为真正的社会转型往往是从底层开始酝酿的,那种自下而上的力量是评估历史变迁不可或缺的一环。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作者在学术界的声誉去的。他的前几部作品在处理复杂史料时的严谨态度和洞察力,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次的主题是关于“变化”的,这本身就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变化”往往意味着动态、多线索和模糊的因果关系。我更看重的是其论证的逻辑链条是否坚不可摧,有没有足够的实证数据支撑其大胆的论断。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超越教科书的、充满思辨性的对话,而不是简单复述已有的历史结论。如果作者能成功地构建起一套解释历史动力的全新理论模型,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

评分

我最近对“系统性崩溃与重建”的主题非常着迷,尤其是关于文明如何从危机中涅槃重生的过程。我关注的不是哪位君王做了什么决策,而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的底层操作系统——无论是农业技术、贸易网络还是知识传播机制——是如何在压力下失效,并被新的、适应性更强的系统所取代的。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结构性转折点的内在动力学,比如,是什么临界点使得一个看似稳定的社会结构突然加速瓦解?这种分析不应是线性或宿命论的,而应是充满辩证张力的。如果能从中提炼出一些关于当前世界面临的挑战的潜在历史对照和规律,那无疑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着烫金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厚重感和历史的沧桑。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摸起来很舒服,内页的排版清晰明了,阅读体验很棒。我特别喜欢它在视觉上营造出的那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让人在翻开书页之前就已经对即将展开的宏大叙事充满了期待。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正文,但仅从外观上来说,它已经成功地在众多历史类书籍中脱颖而出了。如果说一本书是心灵的窗户,那么这本书的“窗框”就已经非常精致且引人入胜了。我希望它的内容也能像它的外表一样,带来一场深刻而震撼的思维之旅。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些关于社会结构变迁的深层原因,尤其关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技术革新是如何一步步重塑我们日常生活的底层逻辑的。我对那种宏观叙事很感兴趣,那种能够将不同领域——比如经济模式、文化思潮乃至艺术风格——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历史闭环的分析框架。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更为细腻的“手术刀式”的剖析,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事件罗列上。我特别期待它能探讨“必然性”与“偶然性”在历史进程中的相互作用,毕竟,很多时候,一个微小的节点往往决定了数百年后的走向。如果它能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来解读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代现象,那将是极大的惊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