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鬼地方:戰後德國靈異治療的狂潮,如何揭露科學理性所回應不了的創傷? (電子書)

歐洲鬼地方:戰後德國靈異治療的狂潮,如何揭露科學理性所回應不了的創傷?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莫妮卡.布萊克
图书标签:
  • 德國靈異現象
  • 戰後創傷
  • 靈異治療
  • 心理創傷
  • 超心理學
  • 文化研究
  • 歷史研究
  • 歐洲歷史
  • 二戰後德國
  • 科學與信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二戰後的德國百廢待舉,成了名符其實的鬼地方。
為了治療歷史的傷,以理性自豪的德國人,只能求助於怪力亂神的民間偏方。

豐富的田野 × 從未曝光的文獻史料 × 接連不斷的不可思議案件
= 德國版的靈異治療事件簿

  中歐歷史學會圖書獎、法蘭克爾獎雙料得主
  深入德國現代史中最難以言說的歷史傷痛,顛覆你我對德國的想像。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夏克勤:這本書才是一般西德人民經歷的戰後德國史!
  ★美國西北大學宗教史教授羅伯.歐爾希:一部震撼人心的社會文化史著作,深刻呼應了我們的時代。
  ★《波士頓評論》:本書要求我們將非理性視為現代性的一部分。

  1949年,一名神祕的男子造訪赫福德(Herford)小鎮,探視一位無法站立的男童。雖然沒人確知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但就在那名男子造訪之後,男童第一次靠著自己的力量下床走動。這件事很快傳遍了整個德國。此後,絡繹不絕的民眾不辭風雨湧進小鎮,拜訪那位被稱作「赫福德的奇蹟」的神祕男子。男子名叫布魯諾.葛洛寧(Bruno Gröning)——人們稱他作「神醫」、「奇蹟治療者」,甚至「彌賽亞」。

  這麼離奇的事,應該只是無知百姓的迷信吧?然而實際上,就連海德堡大學也對葛洛寧進行了研究,甚至國會也針對他的旋風進行了一番討論。甚至為避免讓更多民眾誤信謠言偏方,一些地方政府更祭出從前納粹時期的《民俗治療禁令》來禁止這類醫療行為。葛洛寧的存在不僅挑戰了醫學的界線,更有無數人懷著各異的心思接近他,或更進一步神化他:有失勢的前納粹高官意圖藉他翻身,有地方首長、教會牧師等有頭有臉的人物,還有攝影師、律師、導演、出版人等幕後「造神」團隊。有的人似乎真的被治癒,有的人則精心盤算,企圖利用葛洛寧,從在戰爭中失去一切的命運裡扳回一城。

  究竟這一切是真是假?這個人的出現與同時代類似的狂熱揭露了戰後德國一段人心惶惶、巫術、神醫等事蹟頻傳的歷史。種種跡象顯示了德國人歷經戰爭後巨大的心理創傷,但也有不少德國人將不可告人的過去深埋起來,或是逃避面對罪責,加上國家戰敗的創傷,最終導致一段轉向尋求奇蹟治療的時期。

  戰爭結束了,時代過去了,受傷的靈魂卻還在原地。一個人可以尋求心理治療,但誰能治療一整個國家說不出口的禁忌?

  儘管許多歷史評價強調德國在二戰後迅速轉型,可謂當代政治的楷模,但本書從不一樣的角度來探究戰後德國的轉型之路。而這段路並非我們所想的那麼容易,畢竟在歷經戰敗浩劫後,在人們刻意避而不談的沉默之中,一種集體壓抑、無處宣洩的罪惡感壟罩德國。正如作者所說:「面對開不了口的罪惡,或許我們該傾聽鬼魂的聲音。」出沒在這塊土地上的「鬼魂」,則是最好的證人,告訴了我們德國的集體創傷與痛苦有多深。本書作者莫妮卡.布萊克透過民族誌的書寫方式,以從未曝光的剪報與歷史檔案,講述了一則則離奇的故事,從而重現了戰後德國的猜疑與恐懼,帶領我們通往那片鬼魂出沒的地方。

本書特色

  透過未曾公開的歷史檔案,重建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讀過那麼多歐洲當代史的我們,早已十分熟悉納粹德國的惡行,也知道戰後德國如何在政治與經濟上快速地恢復生機,但很少人知道在這段「先頹敗,後振作」的德國當代史中,處處充滿著魔幻詭異的審巫案件、幾百起以上的神蹟見證事件,以及神祕難解的超信仰治療的成功案例。作者透過地方上未曾公開過的檔案,重新還原了那個光鮮亮麗的德國社會其背後深藏的不安與恐懼。

  在歷史中所受的心靈之傷該如何治療?人類為何會尋求超自然的拯救?
  綜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許多人類社群在歷經災變(不論自然還是人為)之後,往往都會活在恐懼與不安之中好長一段時間。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人類的精神與內心變得脆弱不堪,亟欲找尋救命的稻草。例如日本311震災後,當地開始有災民透過超自然的方式找尋因災害而失蹤亡故的親友。為此Netflix還曾製作紀錄片簡短討論這種靈異現象發生的成因。然而令我們更好奇的是,究竟人類在經歷了那麼嚴重的心理創傷後,會尋求什麼樣的方式來療傷?對於災害頻傳的臺灣社會而言,這本書將提供一個頗具新意的思考角度。

  一本充滿民族誌風格的歷史書:是鄉野怪談,還是確有其事?
  本書作者大量採用德國地方政府的案件紀錄,包括地方報紙新聞、口述案件檔案、私人日記與信件,書寫德國地方的風俗與性格。本書也記述了許多神醫、信仰治療師、(那些被人指控為)巫師、神蹟見證者、迷信破除者,以及民俗學者對當時種種超自然現象的解讀與親身故事,讀來既有田野民族誌的既視感,也揉合著歷史書生動有趣的故事性。

  本書提供我們不同於以往德國近代轉型正義的視角
  坊間常見有關德國戰後的轉型與重建議題的書籍,大多聚焦於轉型正義這類大規模、公共的社會工程,諸如政府透過種種舉措以彌補或賠償二戰受害者,例如建立受害者紀念碑、抹除納粹相關符碼、積極補償戰爭損失、釐清戰爭責任等。然而除了從政府主導的轉型正義之外,仍有許多轉型正義的工作是出自於德國民眾個人內心的一些自發行為而來的。例如本書所提到的,因罪惡與羞恥而訴諸於靈魂的治療、重新辨明是非對錯、渴望過去的罪行得到寬恕等。這種從個人乃至社會的視角來看待德國人在戰後的行為與心態,勢必在轉型正義的議題上能提供我們更不一樣的視角。

  第一本從信仰治療、巫術、靈魂醫學的角度探討集體創傷的書
  無論是否有人真正實行巫術或看到聖母顯靈,也無論是否有人真的從超自然信仰治療中重新恢復健康,至少這些親身見證都讓信仰治療、巫術與靈魂醫學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之中,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這些「治療」背後究竟意味著什麼?何以在戰後德國的時空背景下大量發生這類案件?其成因又是什麼?究竟治療的是身體的傷,還是心靈的傷?透過本書,我們得以窺見一整個民族集體創傷的治癒過程與意義。

國內外驚悚推薦

  專文導讀:
  吳孟軒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專文推薦:
  阿潑  ◇媒體工作者、《日常的中斷》作者
  聯合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列):
  王浩威 ◇資深精神科醫師、作家、榮格分析師
  夏克勤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神奇海獅◇歷史作家
  黃哲翰 ◇《轉角國際》專欄作家
  蒼藍鴿 ◇醫師、作家、人氣直播主

  ★夏克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這才是一般西德人民經歷的戰後德國史!

  最新的估計指出,整個二戰期間超過五百萬德國軍人死亡。僅是歐洲戰場最後四個月,平均每天就有一萬德軍士兵在本國領土或鄰近之地陣亡。另外,二戰期間共有五十萬德國平民在國境內因戰火喪生,包括三十多萬人死於盟軍空襲。中東歐各地的德裔平民,在戰爭後期向西逃離日日進逼的蘇聯紅軍,與戰後初期被中東歐各國族群清洗,約有超過五十萬人喪生,與至少四百萬人流離到分裂的德國。此外,無論是軍人或是平民,許多人直接或間接參與、目睹、耳聞德國在東歐的戰時暴行,也多少知道自己戰前的猶太裔鄰居被「最終解決」了。死亡與離散等暴力經歷,與自己在納粹時期所作所為被揭發的恐懼,日夜啃噬六千多萬戰後東西德人的心靈。1950年代高速成長的經濟奇蹟與消費社會,或者終於擁抱「西方」民主價值,只是戰後西德故事的一面。它們無法療癒那些深刻的心靈創傷與道德焦慮。本書描寫的正是西德人在能否吃飽穿暖之外,真正的日常憂思、恐懼、寄託。

  在政治與社會劇烈變化的年代,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與對各種神醫巫者的自發性民間信仰會突然盛行,是研究「理性與科學昌明」的十九世紀歐洲的史學家不能迴避的現象。這本讓人驚豔的社會史與文化史分析,深入戰後西德心靈,發掘德國人不記得與不想記得的鬼魂與夢靨,捕捉20世紀歐洲現代性中的超自然時刻。作者以令人讚嘆的原創力與深刻的洞見另闢蹊徑,也是本世紀以來德國現代史研究與書寫創新不斷的絕佳範例。

  ★吳孟軒|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布萊克的《歐洲鬼地方》迫使我們在與他人不斷形成對立與進行對話的過程中去思考,去面對非理性與理性的衝突。

  這本書在很大程度上是此時此刻的產物。過去被視為「迷信」的做法正捲土重來。這種現象無所不在:千禧世代瘋迷占星術;反疫苗運動在美國與歐洲崛起,成為一種發展迅速的醫療時尚潮流……因此,本書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瞭解,為什麼人們會對陰謀論或政府一度指為迷信的做法深信不疑。人們訴諸陰謀論,是因為周遭普遍的社會不穩定帶來了恐懼、焦慮與不安全感。陰謀論為人們提供了容易掌握或駭人聽聞的說法,有助他們面對與理解四周的混亂世界。

  ★阿潑|媒體工作者、《日常的中斷》作者:
  在重大災難過後,人們會將悲傷、失落或難以處理的創傷感受,寄託在非科學實證的物事上,例如信仰又如鬼神,這些物事是人類自有文化以來對世界的感知與觀點,既有普世性,也依據族群文化不同有其獨特性。在這本書中,則可見布萊克嘗試貼近當時的時空,讓自己置身於彼時西德民眾的處境裡,透過文獻以細節再現當時的景況,再引用各家說法解釋這個時期德國人的歇斯底里從何而來,彷彿引領讀者回到時代現場,也適切地進行一場「社會心理快照」。

  ★黃哲翰|《轉角國際》專欄作家:
  啟蒙理性、浪漫精神、普魯士的鐵與血、軍事紀律與冷硬官僚、第三帝國的機械與瘋狂、戰後的歷史反省與普世理念……本書所呈現的並非這些世人刻板印象中的德意志,而是一個質樸粗放、渴求救贖、沉溺於神祕信仰、曾經存在於當年《格林童話》與巫術魔法裡的德意志。這個如今被世人所淡忘的古老面貌,因二戰後群眾創傷與罪惡感的救贖需求而再度浮現。作者挖掘當時轟動一時的南德神蹟治療師的巫術案,並從中刻劃德國民間瀰漫的幽暗意識,以及贖罪與逃避的矛盾情結。其捕捉歷史的角度既獨到又深入德國人糾結的靈魂,是相當精彩又難能可貴的一部作品。

  ★神奇海獅|歷史作家:
  時代有多黑暗,信仰就有多瘋狂。

  有時候,我們總是會為許多有違常理的教派感到不可思議:當時的人到底是怎麼想的?為什麼連這個都有人信啊?但仔細想想其實不難理解:當生存裡充滿了匱乏與恐懼,而宗教又是人們心中唯一的寄託時,許多瘋狂信仰也就因此而生。一個時代的信仰狀況,似乎就是那個時代的一面鏡子。從裡面可以看到人的恐懼、人的渴望與人的救贖,《歐洲鬼地方》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在戰爭結束後,為數眾多的彌賽亞與奇蹟,反映了當時德國人怎樣的集體傷痛?他們聚在一起真的只為了尋求神蹟,抑或是只是為了互相舔舐自己的傷口?而當時的信仰情況,又能給現代的我們什麼啟示呢?

  ★羅伯.歐爾希(Robert Orsi)|《古往今來》(History and Presence)作者:
  莫妮卡.布萊克關注病者在靈魂與肉體方面的聲音,並探究鬼怪、惡魔與巫師講述的故事,梳理二戰結束後德國人刻意忽略、閉口不談與自欺欺人的真相,深入那個時空背景下的人們痛苦萬分的內心生活。《歐洲鬼地方》是一部震撼人心、富有啟發性的社會文化史著作,深刻呼應了我們的時代。作者在書中拓展了歷史知識本身的可能性。

  ★蘇珊.奈門(Susan Neiman)|愛因斯坦論壇主席、《父輩的罪惡》(Learning from the Germans)作者:
  大膽而具原創性的作品,敘述戰後的西德人民利用巫師與惡魔等虛構的邪惡形式轉移外界對其祖國犯下滔天惡行的注意力。布萊克的絕妙之作見解精闢,不只洞察戰後的西德,也剖析人們重新解讀邪惡與罪過的各種奇特而複雜的方式。

  ★塞吉奧.盧札托(Sergio Luzzatto)|《墨索里尼之死》(The Body of Il Duce)作者:
  讓人嘖嘖稱奇的療法、遙不可及的在天之靈、難以捉摸的鬼影迷蹤……多虧有莫妮卡.布萊克這部傑作,後納粹時代的德國得以向讀者們展現與以往截然不同的面貌。

  ★露絲.哈里斯(Ruth Harris)|《盧爾德聖殿:世俗時代的肉體與靈魂》(Lourdes: Body and Spirit in the Secular Age)作者:
  莫妮卡.布萊克帶領我們從另一個不可思議的角度看待戰後德國的歷史,書中描述的種種讓人感覺比一般關於德國社會資本主義與重建的正面敘事來得真實。作者講述了個人面對創傷時的反應——追尋巫師、惡魔、聖母顯靈與信仰治療——以及當代德國人在道德崩壞與身體疾病所致的複雜情感下的徬徨無助。這本好書值得大家一看。

  ★凱瑟琳.朱利安(Kathryn Julian)|美國西敏寺學院歷史系助理教授:
  即時而緊迫!布萊克利用豐富的資源基礎,而且也善於閱讀歷史中的沉默,準確地瞭解傳統檔案中被省略或掩蓋的內容。在優美的行文中,布萊克繪製了一幅生動的肖像——一個破敗的德國正在努力尋求某種救贖。

  ★理查.伊文斯(Richard J. Evans)|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捍衛歷史》(In Defence of History)作者:
  《歐洲鬼地方》引人入勝、扣人心弦、極其迷人且文筆優美。這本書甚至沒有一丁點行話或矯揉造作,它為西德的早期歷史投下了意想不到的重要新亮點。布萊克在本書所引述的大量鮮為人知的檔案資料與分析,始終是微妙而聰明的。

  ★《波士頓評論》:
  令人回味無窮、史詩般的作品!犯下可怕暴行的社會如何從中恢復過來?這本書充滿了豐富多彩的軼事和具有超凡魅力的人物,《歐洲鬼地方》不僅提供了對戰後德國歷史的精彩反思,而且還要求我們將非理性視為現代性的一部分。

  ★《新標準》(The New Criterion):
  令人信服!布萊克用有效和令人回味的方式,參照比對了這個新民主國家如何講述自己的故事,一個關於重建和復甦的故事,以及它日益閃亮的表面之下的東西。

  ★《出版者周刊》:
  對二戰後西德大規模超自然事件的起源進行了引人入勝、詳盡的審視。生動的人物素描和敏銳的心理洞察力豐富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歷史研究。一幅引人入勝的德國歷史未開發篇章的肖像。

  ★《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對德國和冷戰歷史以及宗教和超自然信仰的文化研究感興趣的讀者會在這本豐富的研究中發現很多樂趣。莫妮卡.布萊克的手法特色就是,很少使用當地和地區檔案中的文件來描繪一幅獨特的肖像。

  ★《書單》(Booklist):
  既是對虛弱和善變的人性的出色研究,也是一個從頭到尾引人入勝的故事。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歐洲鬼地方:戰後德國靈異治療的狂潮》)的替代性图书简介,此简介聚焦于其他主题,不涉及原书内容,并力求详实、自然。 --- 寂靜的建築:戰後現代主義的幽靈與都市的記憶 書籍簡介 在二十世紀中葉的全球重建浪潮中,一種看似冷靜、邏輯至上的建築語言——現代主義——席捲了西方世界。然而,當鋼筋、玻璃與清水混凝土構建起全新的城市天際線時,它們所掩蓋的,往往是歷史的斷裂、社會的焦慮以及那些被理性規劃所排斥的集體記憶的低語。 《寂靜的建築:戰後現代主義的幽靈與都市的記憶》並非一部純粹的建築史或技術手冊。它是一次深入戰後歐洲與北美城市肌理的田野調查,探討在「進步」的宏大敘事下,空間如何承載、扭曲,乃至最終反噬人類的情感與敘事。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建築形式的理性化,往往是某種深層社會創傷在物質層面的投射——一種試圖以幾何學的秩序來鎮壓混亂的徒勞嘗試。 第一部分:透明的迷宮與失落的街道 本書首先聚焦於戰後重建時期盛行的「功能至上」原則。在巴黎的新城區、倫敦的公共住宅群,以及美國中西部的郊區擴張中,建築師們熱衷於消除過往的裝飾、打破傳統街區的尺度,以求效率與衛生。然而,這種對「透明」與「開放」的追求,卻在無意中創造了一系列反人性的空間。 我們將分析大規模預製板建築的興起,探討它們在提供廉價住房的同時,如何瓦解了鄰里關係,使居民陷入一種「被隔離的聚集」狀態。通過對特定住宅區(如英國的「新鎮」或法國的「大單位」)的個案研究,本書揭示了居民如何用非官方的、自發性的裝飾與改造,試圖重新「佔領」這些冰冷的、標準化的單元,將理性的空間重新注入「人味」。這場看不見的戰鬥,揭示了人類對「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本能需求,這是任何建築規範都無法完全抹除的。 第二部分:紀念碑的沉默與歷史的真空 戰後時期,許多城市面臨著如何處理被戰爭摧毀的歷史遺蹟和集體創傷的難題。本書探討了在重建過程中,紀念性建築的設計哲學如何轉向。與戰前傾向於宏偉敘事和英雄主義的紀念碑不同,新的紀念空間往往傾向於極簡主義和「缺席的美學」。 我們將深入剖析幾座標誌性的戰後紀念設計。這些設計刻意避開具象的描繪,轉而採用抽象的幾何體、空曠的廣場或反射性的表面,試圖引導觀者進入一種沉思、內省的狀態。然而,作者質疑這種「沉默的紀念」是否真正達成了療癒的目的。相反,它可能製造了一種「歷史的真空」,將沉重的歷史轉化為一種可被輕鬆消化的、純粹的形式,從而阻礙了更深層次的公開哀悼與社會和解。在這些紀念碑的冰冷邏輯下,歷史的重量是如何被抽離的? 第三部分:地下的脈動與被遺忘的基礎設施 現代主義建築將其重心放在地面之上光鮮亮麗的立面和高效的內部流線上,卻常常忽視了支撐其存在的龐大、隱蔽的基礎設施系統——地下管線、隧道、廢棄的戰時地堡以及未完工的防空洞網絡。 本書將目光轉向「地下」的城市。這些被隱藏的空間,成為了城市記憶的非正式檔案館。它們保存了戰爭時期的恐懼、早期工業化的痕跡,以及被現代規劃者視為「醜陋」而強制掩埋的歷史層次。通過分析城市更新項目中對地下空間的處理方式,本書指出,對地下的清理和封存,是對過往經歷的一種系統性抹除。然而,這些被壓制的記憶並未消失,它們以滲水、結構不穩定,或是在特定氣候下浮現的氣味和聲音的形式,持續對地面上的理性結構發出挑戰。 第四部分:後現代的回聲:當玻璃開始破碎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探討自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興起的後現代建築思潮,作為對早期現代主義過度理性的直接反動。後現代主義對「純粹性」的懷疑,表現為對歷史樣式的挪用、對裝飾的重新引入,以及對城市紋理的尊重。 然而,作者認為,後現代的回歸並非真正的復興,而更像是一種「幽靈般的模仿」。當歷史符號被脫離其原始語境,懸掛在玻璃幕牆上時,它已然失去了原有的重量。這標誌著建築從一種試圖「解決社會問題」的嚴肅事業,轉變為一種純粹的、符號化的「視覺遊戲」。我們將探討這種轉變如何加劇了城市空間的碎片化,使建築成為資本流動的工具,而非社會凝聚的載體。 結論:空間的倫理學 《寂靜的建築》總結道,戰後現代建築的狂熱,本質上是對創傷的一種文化回應——一種試圖用清晰的線條和統一的風格來定義一個破碎的世界的努力。然而,真正的城市生活和集體記憶從未遵循嚴格的網格。本書呼籲建築師、城市規劃者和歷史學家共同重新審視這些「寂靜的建築」,傾聽它們在光滑表面下所迴盪的、關於失落與未竟之事的低語,從而建立一種更具同理心、更能容納歷史複雜性的空間倫理。 --- 目標讀者群: 建築史學家、城市社會學家、文化研究學者、歷史愛好者,以及任何對戰後歐洲和北美社會變遷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莫妮卡.布萊克(Monica Black)


  莫妮卡.布萊克是美國田納西大學(University of Tennessee)人文學科的特聘教授,也是《死於柏林:從威瑪共和國到分裂的德國》(Death in Berlin: From Weimar to Divided Germany)一書的作者,並以此書榮獲多方肯定,包含聲望崇高的中歐歷史學會圖書獎(Hans Rosenberg Book Prize)與法蘭克爾獎(Fraenkel Prize)。布萊克現居於田納西州的諾克斯維爾(Knoxville)。

譯者簡介

張馨方


  英國愛丁堡大學譯研所畢,現為專職譯者,譯作十餘。
  相信旅行為生活帶來養分,閱讀讓自我實現成為可能。
  譯作賜教: nurachang@gmail.com
 

图书目录

傾聽鬼魂的聲音:導讀莫妮卡.布萊克的《歐洲鬼地方》/吳孟軒
推薦序:沉默之下,亟欲訴說的傷口/阿潑
序言
第一章 解讀徵兆
第二章 鎮上的陌生人
第三章 赫福德的奇蹟
第四章 靈魂醫學
第五章 慕尼黑的彌賽亞
第六章 如果惡魔是病灶,那什麼是解藥?
第七章 源自罪過的病痛
第八章 女巫就在我們身邊?
第九章 克魯斯的聖戰
第十章 新時代的序幕
結語
致謝
注釋與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52709
  • EISBN:978626705272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2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精准地捕捉到了战后初期社会结构瓦解后,知识和权威的真空地带是如何被民间信仰和神秘主义迅速填补的。书名所暗示的“灵异治疗狂潮”,绝不是简单的迷信回潮,而是一种社会病理学的体现。想象一下,一个被彻底击碎的国家,原有的道德和法律体系在纳粹的暴行下土崩瓦解,幸存者背负着巨大的负罪感和无法言说的痛苦,科学——这种曾被寄予厚望的工具——此刻显得苍白无力,它无法解释为何人会变成魔鬼,也无法治愈灵魂深处的创伤。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会转向那些提供“即时救赎”和“简单解释”的非主流路径。这本书的高明之处,想必在于它没有站在现代科学的制高点去批判,而是用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去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动因。它让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尖锐的问题:当理性被证明是无能的,它留下的烂摊子,究竟该如何清理?这不仅仅是关于德国的治疗史,更是对所有承受巨大历史冲击的社会的一种深刻隐喻。

评分

对我而言,这本关于战后德国灵异治疗的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反思我们当下社会对“心理健康”和“创伤修复”的理解是否过于狭隘。我们今天习惯了用结构化的心理学模型去处理痛苦,但那一代人,他们的痛苦是如此巨大、如此具有形而上学的压迫感,以至于任何西化的、线性的治疗方法都显得力不从心。这本书若能成功,它会展示出一种历史的讽刺:理性至上的德国,在经历了最不理性的灾难后,反而集体转向了非理性以求自救。这种反向操作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这些“治疗”的参与者——无论是施术者还是受术者——他们最终获得了真正的“愈合”了吗?还是说,这仅仅是创伤被暂时“物化”和“仪式化”的一种方式,而更深层的阴影,仍在暗中潜伏?这本书无疑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在面对不可承受之重时的真实面目。

评分

这本电子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扑朔迷离的劲儿,色调沉郁,排版带着一种复古的、仿佛被时间遗忘的质感,一下子就把你拉进了那种战后德国社会特有的那种压抑又充满迷信色彩的氛围里。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最先被吸引的,就是书名里那几个极富冲击力的词汇:“鬼地方”、“狂潮”。这可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灵异故事合集,它显然是想深入挖掘一种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精神世界是如何崩塌和重塑的。我立刻联想到,在战争的巨大创伤面前,仅仅依靠当时社会推崇的科学理性,那些无法言说的恐惧、道德的沦丧、以及无数死难者的阴影,究竟是如何被压抑,最终以一种扭曲的方式爆发出来的。这本书似乎在探索,当科学的逻辑链条断裂时,人们会转向何处寻求慰藉,而这些“灵异治疗”的狂潮,本身是不是就是一种更深层次、更无助的求救信号?它让人思考,究竟是时代造就了这种“非理性”,还是“非理性”才是面对极端创伤时,人性最真实的反应。阅读体验上,仅仅从装帧和书名透露出的信息来看,我就知道这不会是一段轻松的旅程,它更像是一场深入历史肌理、直面人类脆弱性的田野调查。

评分

从文学性和叙事张力来看,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搭建了一个极具张力的舞台。你想想,“鬼地方”这个词,它不光指向地理上的废墟,更指向了人们的精神废墟。而“狂潮”则暗示了一种失控的、群体性的、近乎歇斯底里的状态。我期待它能用一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故事性的方式,将那个时代人们的挣扎描绘出来。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这些“治疗”的流派和实践的,它们之间是否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或者说,它们仅仅是碎片化的、各自为政的绝望呐喊?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将那些具体的、可能听起来荒诞不经的治疗案例,放置在宏大的战后重建背景下去考察,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出了历史研究的范畴,它将成为一部探讨集体无意识如何应对超负荷创伤的深度文本。它迫使我们思考,所谓的“进步”和“理性”,在面对人类经验的极端时刻,其边界到底在哪里。

评分

这本书的“电子书”形式也让我产生了一些联想。在讨论一个充满非物质、鬼魅般议题的文本时,电子载体本身似乎也构成了一种微妙的对照——冰冷的、精确的数字信息,试图去捕捉和分析那些最不精确、最情绪化的历史残影。我猜测,这本书在资料的引述上一定下了极大的功夫,它可能需要大量的原始档案、私人日记或者当时报刊上的零星记载,来拼凑出“狂潮”的真实面貌。评价“揭露科学理性所回应不了的创伤”这个副标题,让我觉得作者的笔触会非常细腻和富有同情心。真正的揭露,不是去嘲笑那些寻求“鬼地方”慰藉的人,而是去理解他们为什么别无选择。这种理解需要巨大的同理心和严谨的史料支撑,才能避免落入简单化的道德判断。它考验着作者驾驭复杂、敏感议题的能力,能否在历史的迷雾中,为这些被遗忘的“非理性”尝试,提供一个尊重和理解的空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