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家的科學講堂:從元素、人體到宇宙,無所不在的化學定律 (電子書)

化學家的科學講堂:從元素、人體到宇宙,無所不在的化學定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藤嶋昭
图书标签:
  • 化学
  • 科普
  • 元素
  • 人体
  • 宇宙
  • 科学
  • 电子书
  • 化学定律
  • 知识
  • 大众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人物」解讀科學的歷史!
 
  現代科學從我們身邊的各種現象,乃至包含地球在內的宇宙的誕生到終結,都已經可以給出廣泛的解釋。現代科學有時會被當成一個整體,有時則會被分成我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但這四個領域本來其實是沒有分界的。因為它們全都是為了解釋這個世界而存在的研究和知識。
 
  早在很久很久以前,就連科學這個概念本身都還不存在的時候,人類便開始思考、探究、創造,嘗試許多除了單純的求生以外的事情。這世界上存在許多喜歡觀察身邊的環境,對各種事物感到好奇,於是追究他們的關聯、原理、成因,並嘗試去預測它們的人。
 
  最終科學演化成一種以無論何時、何地、任何人都能辦到的驗證為根基,講求檢驗,以「實驗」為核心的思維。所謂的驗證的就是反覆確認。我們常聽到可驗證性、可重複性等字眼,而它們正是科學的重要之處。也就是說,只要進行與前人一樣的實驗,就能得到與前人相同的結論。而重複進行實驗,一定能帶來更進一步的發展。
 
  閱讀本書時的重點,除了認識那位科學家發現了什麼、發明了什麼外,更重要的是去認識他們思考的脈絡。愛因斯坦曾說「思考本身就是目的」。化學可以說是一門為「思考」提供了良好題材的學科。希望本書也能成為大家「思考」的契機。
 
本書特色
 
  解答國中生、高中生、大學生關於化學的所有疑惑,
  收錄了16個對學習高中、大學化學有幫助的主題。
  介紹60名世界知名的化學家,
  每個主題都會用三位科學家解說,
  了解「科學家如何思考」,打好化學基礎!
 
現代量子力學的基石:薛丁格方程的深度解析與應用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了二十世紀物理學革命中最核心的理論工具之一——薛丁格方程(Schrödinger Equation)。它不僅是理解原子、分子乃至更複雜系統行為的基石,更是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的動力學核心。本書旨在為具備一定高等數學和基礎物理學背景的讀者,提供一個嚴謹、清晰且涵蓋廣泛的教程,使其能夠掌握薛丁格方程的數學形式、物理意義及其在不同領域的實際應用。 全書結構嚴謹,從古典力學的局限性出發,逐步引入量子化的概念和波函數(Wave Function)的提出,為薛丁格方程的誕生奠定理論基礎。我們將詳細剖析非相對論性薛丁格方程的兩種主要形式:時間相關(Time-Dependent)與時間無關(Time-Independent)方程,並著重解析其在數學上的譜理論(Spectral Theory)特徵。 第一部分:從古典到量子的躍遷與波函數的引入 本部分首先回顧了經典物理學在描述微觀粒子行為時遭遇的困境,如黑體輻射、光電效應和原子光譜的解釋難題。隨後,重點介紹了德布羅意(De Broglie)的物質波假設,將粒子與波的二象性引入框架。在此基礎上,我們細緻闡述了波函數 $Psi(mathbf{r}, t)$ 的物理意義——概率幅的性質,以及其必須滿足的歸一化條件和邊界條件。讀者將理解為什麼波函數的模平方 $|Psi|^2$ 成為粒子在特定位置出現的概率密度。 第二部分:薛丁格方程的建構與數學結構 本章節是全書的核心。我們將展示如何從能量守恆原理出發,結合量子化假設,嚴格推導出非相對論性薛丁格方程: $$ ihbar frac{partial}{partial t} Psi(mathbf{r}, t) = left( -frac{hbar^2}{2m} abla^2 + V(mathbf{r}, t) ight) Psi(mathbf{r}, t) $$ 我們對哈密頓量(Hamiltonian Operator, $hat{H}$)進行詳細的數學分析,將其分解為動能算符和位能算符。接著,深入探討時間無關的定態薛丁格方程(Eigenvalue Problem): $$ hat{H} psi(mathbf{r}) = E psi(mathbf{r}) $$ 重點闡釋 $E$(能量本徵值)的可觀測性與量子化現象,以及對應波函數 $psi(mathbf{r})$(本徵函數)的完備性。 第三部分:一維勢阱與量子力學的基礎模型 為了使抽象的理論具體化,本書將大量的篇幅用於分析一維系統,這些系統是理解所有複雜量子現象的基礎模型。 1. 無限深方勢阱(Infinite Square Well):這是展示能量量子化和零點能(Zero-Point Energy)概念的最經典案例。我們將使用分離變量法求解邊值問題,並分析本徵函數的奇偶性及其正交性。 2. 有限深方勢阱(Finite Square Well):此模型揭示了粒子穿透勢壘的可能性,即量子穿隧效應(Quantum Tunneling)的雛形,儘管穿隧效應在勢壘問題中討論更為直觀。 3. 諧振子(Quantum Harmonic Oscillator, QHO):通過介紹昇降算符(Ladder Operators)方法(非僅限於級數解法),讀者將能優雅地推導出能量譜 $E_n = (n + 1/2)hbaromega$,深刻理解其在振動光譜和量子場論中的重要性。 4. 不連續位能與散射問題:分析如階梯位能和矩形勢壘(Potential Barrier)問題,計算反射係數(Reflectivity)和透射係數(Transmissivity),從而直觀理解量子穿隧的實際量化描述。 第四部分:三維空間中的應用與角動量 將理論推廣到三維空間,特別是探討具有球對稱位能的系統。 1. 自由粒子與平面波:分析在無位能空間中的解,理解動量算符在三維空間中的表達。 2. 球坐標下的薛丁格方程:展示如何利用球坐標分離變量,將三維問題分解為徑向方程和角向方程。 3. 角動量與球諧函數:嚴謹地推導角動量算符 $hat{L}^2$ 和 $hat{L}_z$ 的本徵值方程,介紹球諧函數 $Y_{l}^{m}( heta, phi)$ 作為角向部分的解,並解釋量子數 $l$ 和 $m$ 的物理意義,如角動量量子化。 第五部分:氫原子的精確解與原子結構 本書的最高成就體現在對氫原子問題的完整解決上。通過將庫侖位能 $V(r) propto 1/r$ 代入徑向方程,並應用級數解法或特殊函數(如拉蓋爾多項式 Laguerre Polynomials),我們將精確求得氫原子的能級結構: $$ E_n = -frac{m_e e^4}{2hbar^2 n^2} = -frac{13.6 ext{ eV}}{n^2} $$ 詳細分析主量子數 $n$、角量子數 $l$ 和磁量子數 $m$ 如何決定原子軌道的形狀、空間取向以及電子能量,為現代化學鍵理論和光譜學奠定嚴密的量子力學基礎。 第六部分:擴展主題與數值方法簡介 最後,本書將觸及更前沿和實用的主題: 1. 微擾理論(Perturbation Theory):介紹定態非簡併與簡併微擾理論,這是處理複雜系統(如含有外加電場或磁場的原子)不可或缺的工具,用於計算修正後的能量和波函數。 2. 含時微擾與躍遷:簡要介紹如何利用含時微擾理論來計算原子在特定頻率光照射下發生吸收或發射躍遷的概率,這是理解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基礎。 3. 數值方法:針對無法解析求解的複雜分子和固體系統,本書提供薛丁格方程數值求解的簡要概述,如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Method)和基組展開法(Basis Set Expansion),引導讀者進入計算化學的領域。 本書的目標讀者是大學高年級物理、化學、材料科學或電子工程專業的學生,以及希望深入理解量子力學數學框架的研究人員。通過嚴謹的推導和豐富的實例分析,讀者將不僅學會如何應用薛丁格方程,更能領會其背後的深刻物理圖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藤嶋 昭(Fujishima Akira)
 
  1942年生於東京都。東京理科大學榮譽教授。工學博士。東京大學大學院博士班畢業。1967年使用氧化鈦成為全球首位「光觸媒反應」發現者,在化學界因「本田-藤嶋效應」而聞名。78年起歷任東京大學工學院助理教授、正教授等職,2003年成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05年成為東京大學特別榮譽教授。10年起擔任東京理科大學校長,18年成為東京理科大學榮譽教授。10年獲頒日本文化功勞者榮譽,17年獲頒文化勳章。主要著作有『教教我!藤嶋昭老師 科學的疑問』(暫譯,『教えて!藤嶋昭先生 科学のギモン』)(朝日學生新聞社)、『科學家與中國古典 名言集』(暫譯,『科学者と中国古典 名言集)(同前)等。
 
井上 晴夫(Inoue Haruo)
 
  1947年生於滋賀縣。東京都立大學特別先導教授。工程學博士。東京大學大學院工程學系研究科畢業。71年任東京都立大學助手、助理教授,1991年升任正教授,專長為光化學。曾獲得光化學協會賞、向井賞、波特獎章等榮譽。主要著作有「量子化學I」(丸善出版)、「什麼是人工光合作用」(暫譯,「人工光合成とは何か」)(執筆監修,講談社)等。
 
鈴木 孝宗(Suzuki Norihiro)
 
  1978年生於茨城縣。東京大學大學院博士(理學)畢業後,歷經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博士後)、物質・材料研究機構研究員等職務,現擔任東京理科大學綜合研究院講師。
 
角田 勝則(Tsunoda Katsunori)
 
  1969年生於東京都。東擊理科大學大學院理學研究科化學專攻碩士班畢業。98年起擔任東京理科大學理學院應用化學系助手,現任東京理科大學專門員。

图书目录

前言⋯⋯3
 
第1章 化學的基礎⋯⋯7
波以耳⋯⋯8
道耳頓⋯⋯12
亞佛加厥⋯⋯16
 
第2章 氫、氧的發現與燃素說⋯⋯19
[專欄] 燃素説⋯⋯20
卡文迪許⋯⋯22
普利斯特里⋯⋯26
席勒⋯⋯28
 
第3章 二氧化碳和氮的發現與拉瓦節⋯⋯31
布拉克⋯⋯32
盧瑟福⋯⋯36
[專欄] 液態氮⋯⋯38
拉瓦節⋯⋯40
 
第4章 元素週期⋯⋯45
門得列夫⋯⋯46
戴維⋯⋯50
[專欄] 鍊金術⋯⋯53
拉姆齊⋯⋯54
 
第5章 物理化學領域的開山三人組⋯⋯59
[專欄] 離子主義者三人組年輕時的交流圖⋯⋯60
凡特荷夫⋯⋯62
奧士華⋯⋯64
阿瑞尼斯⋯⋯66
 
第6章 電化學⋯⋯69
伏打⋯⋯70
法拉第⋯⋯74
能斯特⋯⋯78
[專欄] 主要的電池種類⋯⋯80
 
第7章 熱力學與化學能⋯⋯83
卡諾⋯⋯84
焦耳⋯⋯86
吉布斯⋯⋯90
 
第8章 輻射化學⋯⋯93
貝克勒⋯⋯94
瑪麗・居禮⋯⋯96
尤里⋯⋯98
 
第9章 反應速度⋯⋯101
哈伯⋯⋯102
[專欄] 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關聯和悲劇⋯⋯104
艾林⋯⋯106
馬庫斯⋯⋯108
 
第10章 化學鍵⋯⋯111
凱庫勒⋯⋯112
路易斯⋯⋯114
鮑林⋯⋯116
[專欄] 如何理解化學鍵⋯⋯118
 
第11章 光化學⋯⋯121
卡莎⋯⋯122
波特⋯⋯126
圖羅⋯⋯128
[專欄] 光合作用與人工光合作用⋯⋯130
 
第12章 高分子化學⋯⋯135
施陶丁格⋯⋯136
卡羅瑟斯⋯⋯138
櫻田一郎⋯⋯142
[專欄] 我們身邊的高分子化學物——塑膠⋯⋯144
 
第13章 有機化學⋯⋯145
維勒⋯⋯146
格林尼亞⋯⋯148
伍華德⋯⋯152
[專欄] 有機化學的近代發展⋯⋯154
 
第14章 量子化學⋯⋯157
海特勒⋯⋯158
馬利肯⋯⋯160
福井謙一⋯⋯162
[專欄] 用量子化學思考⋯⋯164
 
第15章 界面分析⋯⋯167
魯斯卡⋯⋯168
[專欄] 使用二次電子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170
西格巴恩⋯⋯172
賓寧⋯⋯174
 
第16章 決定有機化學物的結構⋯⋯177
阿斯頓⋯⋯178
科布倫茨⋯⋯180
拉比⋯⋯182
 
參考文獻、網站一覽⋯⋯184
索引⋯⋯189
 
創造歷史的科學家名言①⋯⋯11
創造歷史的科學家名言②⋯⋯21
創造歷史的科學家名言③⋯⋯35
創造歷史的科學家名言④⋯⋯39
創造歷史的科學家名言⑤⋯⋯52
創造歷史的科學家名言⑥⋯⋯61
創造歷史的科學家名言⑦⋯⋯89
創造歷史的科學家名言⑧⋯⋯99
創造歷史的科學家名言⑨⋯⋯125
創造歷史的科學家名言⑩⋯⋯141
創造歷史的科學家名言⑪⋯⋯151
創造歷史的科學家名言⑫⋯⋯171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96114
  • EISBN:978626329718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1.2MB

图书试读

自序
 
  科學技術對現代人非常重要。
 
  科技可以幫我們取得乾淨的空氣和水,以及糧食與能源,當然在醫療保健也有很大的用途。為了能生活在舒適的環境,我們在學校學習前人們努力發現的智慧和技藝。
 
  在本系列的前一本著作「物理學家的科學講堂」中,我們介紹了科學的其中一個重要領域「物理學」。而本書將為大家整理「化學」的歷史。本書試著將近500年化學史中的重要主題整理成16個大項。就跟「物理篇」一樣,本書中的各個項目都挑選了3位對該主題有卓著貢獻的化學家,並以他們的研究成果為中心來介紹該主題。
 
  化學的歷史最早始於原子和分子的概念,爾後人們陸續發現了氫氣、氧氣、氮氣、以及二氧化碳。後來科學家又發現更多元素,並整理出了元素週期表。接著化學家用科學理論詮釋了各種化學反應是如何發生的,繼而發現了更多有用的新化合物並發明出便利的高分子化合物的製作方法。不僅如此,現代化學家還在研究找出通訊器材所用的半導體等各種功能性材料特性的方法。雖然這部分比較艱深,但請各位務必嘗試一讀。
 
  希望通過本書,能讓各位讀者認識化學的有趣之處以及重要性。
 
——作者代表 藤嶋 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它彻底打破了我对“化学”的固有偏见——即认为它只是关于试剂混合和爆炸的学科。通过这本书,我清晰地认识到,化学才是连接物理世界与生命世界的真正枢纽。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化学在人体内是如何精确运作的,从蛋白质折叠的复杂性到神经递质的信号传递,无不展现出化学作用的精妙设计。我开始明白,我们身体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思考,背后都是一场场复杂的、受精确控制的化学反应链。这种对“内在世界”的深入探索,比单纯研究外部物质变化更加引人入胜。它让我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带有敬畏感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身体。这种从微观到宏观,再回归到自我的完整循环式的讲解,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认知闭环,让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深刻理解。

评分

我通常对电子书的阅读体验比较挑剔,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让人印象深刻。文字的流动性非常自然,即使在移动设备上阅读,也很少出现断行或排版错乱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行文风格上展现出一种罕见的优雅和精准。他似乎非常擅长在保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引导读者的注意力。在描述一些涉及大量数据的部分时,他总能找到一个巧妙的过渡句,将读者的思绪从枯燥的列表或图表中抽离出来,带入到更具哲学意味的思考中。例如,他对“生命起源”中涉及的有机分子形成的讨论,就处理得既科学又富有诗意。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让长时间的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设起了一座桥梁,让严谨的学术探讨能够以一种大众易懂且充满美感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对于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评分

这本关于化学的科普读物,简直是为所有对世界运作原理感到好奇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化学这门学科离我很遥远,充满了复杂的公式和晦涩的理论,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生动,仿佛坐在一个经验丰富又充满热情的化学教授面前听课。他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更是在讲述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比如说,书中对于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化学反应的解析,简直让人茅塞顿开,从早上刷牙的氟化物到烹饪时产生的焦糖化反应,每一个细节都被挖掘得淋漓尽致。这种将宏大理论与微观日常紧密结合的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那些原本只存在于课本中的概念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解释一些复杂概念时所使用的类比,非常巧妙,能让人立刻抓住核心要点。读完前几章,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去观察和思考我周围的一切,那种“原来如此”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这绝对不是一本让人昏昏欲睡的教科书,而是一场充满启发的智力探险。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赞赏,它没有采取传统的“章节制”的僵硬模式,而是更像一次精心策划的环球科学旅行。每一次翻页都像打开了一个新的探索领域。特别是在处理那些跨学科的概念时,作者表现出了极高的驾驭能力。比如,当他谈论到特定元素的宇宙起源时,他能迅速地将读者的视角从遥远的超新星爆炸拉回到地球上某一种矿物质的特性,这种时空和尺度的自由穿梭,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历史典故和科学发现背后的“人”的故事,这使得冰冷的科学原理背后有了鲜活的情感和奋斗的历程。它没有刻意去拔高主题,而是用一种非常真诚和接地气的方式告诉我们,科学探索是人类永恒的好奇心驱动的结果。总而言之,这本书成功地将知识的深度、叙述的广度以及阅读的愉悦感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是一次值得反复品味的知识盛宴。

评分

老实说,我当初选择这本书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毕竟市面上的科普书很多都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然而,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只停留在“化学很有趣”的口号上,而是真正深入到了科学的骨髓。它构建了一个非常宏大且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框架,从最基础的元素周期律讲起,逐步扩展到生物化学乃至宇宙化学。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设计,让读者在跟随作者的思路前进时,能够清晰地看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物质转化和能量守恒的探讨,作者用非常精妙的笔触描绘了这些基本定律如何在不同的尺度上发挥作用,无论是恒星内部的核聚变,还是细胞内的ATP合成,都归结于那几条普适的法则之下。这种对规律性的探索和揭示,带给我一种超越学科壁垒的震撼感。它培养的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科学的思维模式,让人学会用更系统、更基础的视角去看待自然界的一切变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