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力量(三版):通往靈性開悟的指引 (電子書)

當下的力量(三版):通往靈性開悟的指引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克哈特.托勒
图书标签:
  • 自我成長
  • 正念
  • 靈性
  • 當下
  • 開悟
  • 冥想
  • 心理學
  • 人生哲學
  • 幸福
  • 內在平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歡慶《當下的力量》在台銷售突破12萬冊
繼續帶領人類邁向更高的開悟境界

  ★美國媒體天后歐普拉盛讚:「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
  ★《紐約時報》書籍排行榜Top1,全球超過33種語文譯本
  ★知名心靈導師艾克哈特.托勒,奠定大師地位傳世經典
  ★身心靈作家張德芬,專文導讀推薦

  似乎沒人知道,人之所以活在這世上,
  就是為了要經歷一場深沉的內在轉化歷程。
  是此時此地的你,讓宇宙的神聖目的得以開展,
  看看你有多重要!

  你常感到壓力很大嗎?你是否總在忙著追逐未來,讓當下淪為達成未來目標的手段?壓力來自於你身在「這裡」,心卻想要去到「那裡」;身在現在,心卻想要去到未來。如此一來,你和你的內在將分裂開來,而在這種分裂狀態中生活是錯亂又瘋狂的。

  無論身處何方,請全然安住。如果你覺得「此時此地」讓你無法忍受,讓你覺得不快樂,那你有三種選擇:離開它、改變它,或接納它。如果你想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務必擇一而行,而且要在當下做出抉擇。然後,接受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沒有任何藉口,不帶負面情緒,毫無心智汙染,保持你內在空間的純淨。

  往往,採取任何行動都會比什麼也不做來得好──若你久困於一個不快樂的處境,那就更該如此。即便行動失敗,仍可從失敗中學習。如果什麼也不做,那就什麼也學不到。不採取行動是因為恐懼嗎?如果是,那就承認、觀察、專注於那份恐懼,全然臨在時也帶著它,這將會斬斷恐懼與你思維之間的連結。不要讓恐懼升起並進入你的心智當中,利用當下的力量,這樣恐懼就無法得勝。

  【關於本書】

  一九九九年,托勒的《當下的力量》甫一上市,便在歐美書市引起極大的矚目與轟動,此後持續因人們口耳相傳而廣為人知。二〇〇二年時,美國脫口秀女王歐普拉在節目中盛讚說:「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使得此書一舉攻佔「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並持續達數個月之久。

  《當下的力量》一書具有喚醒人類內在平安的力量,許多人因為讀了它而人生徹底的轉化,變得更能享受生命的美好,而且隨處皆能自在。藉著書中的「問答形式」,托勒引領我們進入本體的喜悅,擺脫小我和痛苦之身的制約,品嘗到開悟解脫的況味。

  本書內容所提及的靈修方法相當簡單易行,並確實能幫助人們經歷到全然地臨在、瓦解痛苦之身、平息小我的騷動,在日常生活中,即能透過練習超越心智的掌控,汲取當下的力量。

好評推薦

  王季慶(中華新時代協會創辦人)
  李欣頻(作家)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人)
  周介偉(光中心創辦人)
  張德芬(身心靈作家)
  賴佩霞(魅麗雜誌發行人)
  (以上按姓氏筆劃排列)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當下的力量”无关的书籍的详细简介,字数约1500字。 --- 《星尘的低语:宇宙演化与人类意识的交织》 作者: 艾莉丝·凡恩(Alice Vane) 译者: 林建国 出版社: 晨曦文化 内容简介 《星尘的低语:宇宙演化与人类意识的交织》并非一本探讨个人心理解脱或即时觉察的指南,而是一部宏大叙事与精微洞察并重的跨学科著作。本书以天文学、宇宙学、生物进化论和哲学思辨为基石,试图勾勒出从宇宙大爆炸伊始到复杂生命体出现,再到人类文明崛起的漫长历程中,物质与意识之间微妙且深刻的互动关系。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宇宙的演化并非仅仅是无意识的物理过程,而是蕴含着一种内在的“信息流”或“结构化倾向”,这种倾向最终在地球上催生了能够反思自身存在的意识现象。作者并不预设任何超自然力量,而是运用现有科学框架下的最新发现,结合对复杂系统理论的深刻理解,构建了一个既尊重科学实证,又充满哲学敬畏的宏大图景。 --- 第一部分:宇宙的胎动与物质的序曲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宇宙的物理起源。不同于聚焦于个人冥想的文本,“星尘的低语”首先将读者的目光投向了138亿年前的奇点。 第一章:奇点的回响 详细阐述了当前宇宙学模型中对大爆炸及其后极速暴胀阶段的理解。作者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基本粒子、基本力的起源,以及宇宙早期温度和密度的急剧变化如何奠定了物质存在的物理定律。重点讨论了为什么这些定律必须如此精确(微调问题),但解释方式侧重于物理学的内在一致性,而非形而上的选择。 第二章:元素的炼金术 本章深入探讨了恒星的生命周期。从氢和氦的原始汤到超新星爆发中重元素的锻造,作者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元素工厂”景象。这里强调的是核聚变和核裂变过程中能量的转换与物质形态的转变,这些转变是构建未来复杂生命的基础。书中配有详尽的元素周期表与恒星演化阶段图示,旨在让读者理解构成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原子都曾是遥远星辰的组成部分。 第三章:星际尘埃的汇聚 讲述了恒星死亡后,播撒出去的重元素如何在引力作用下重新凝聚,形成新的恒星、行星系统和原始的星际云。重点分析了地球的形成过程,包括吸积盘的物理过程、早期地球的熔融状态以及月球的形成对地球稳定性的贡献。本书关注的是行星形成过程中,物理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塑造作用。 --- 第二部分:生命的化学奇迹与进化的驱动力 在构建了物质基础之后,本书转向了地球上最引人入胜的转变——从非生命化学物质到自复制系统的跃迁。 第四章:原始汤的分子合唱 详细考察了生命起源的科学假说,包括RNA世界假说、深海热泉理论以及非生物合成路径。本章聚焦于复杂有机分子(如氨基酸、核苷酸)如何在早期地球的特定能量梯度和化学环境下,从简单分子中“自发”生成。强调的是化学势能与环境条件的耦合,而非单一的偶然事件。 第五章:达尔文的蓝图与基因的编码 本章回顾了现代进化论的核心机制。不同于对进化论的哲学解读,本书着重分析了自然选择的机械过程:遗传变异、竞争、适应度函数。作者引入了信息论的观点,将DNA视为一种高效的、可复制和可修改的信息载体,并讨论了基因组的冗余性与创新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复杂性的涌现 探讨了多细胞生物的出现、真核细胞的形成以及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这一部分侧重于系统复杂性的理论,例如,当系统达到一定的连接密度和反馈回路时,新的、不可预测的属性(涌现现象)是如何产生的。重点分析了细胞分化和组织构建背后的信号传导机制。 --- 第三部分:意识的诞生与思维的拓扑结构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生物演化链条上最神秘的一环:神经系统的发展及其产生的现象——意识。 第七章:神经元的网络效应 详细剖析了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基础和电化学通讯机制。书中描绘了神经元网络如何通过突触的可塑性(长时程增强/抑制)来记录和处理信息。作者运用网络拓扑学的工具,分析了简单的神经环路如何演化成能够处理复杂感官输入的结构。 第八章:符号、语言与心智的建筑 这一章讨论了语言的出现如何极大地加速了认知能力的飞跃。重点在于语言作为一种“外部存储器”和“内部模拟器”的作用。作者探讨了人类心智如何通过构建内部的符号模型来预测未来、规划行为,并形成共享的文化现实。这部分内容是纯粹的认知科学和神经语言学探讨。 第九章:拓扑结构与认知的疆界 在本章中,作者回归到哲学层面的讨论,但依旧植根于科学观察。探讨了“硬问题”的科学视角——即意识的主观体验(Qualia)如何从纯粹的物理过程中产生。本书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整合理论的视角,认为当一个物理系统达到特定的信息整合阈值时,主观体验便成为系统运作的必然副产品,而非外来的“注入物”。 --- 第四部分:人类文明与宇宙的未来呼应 最后一部分将视野从地球拉回,审视人类文明在宇宙时间尺度下的位置与潜力。 第十章:文明的加速度 分析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及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结构和认知模式的重塑。重点在于技术进步如何改变了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以及我们正在如何利用科学工具来反向解读宇宙的演化史。 第十一章:星际的回响与终极结构 探讨了人类文明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资源耗竭)以及向外探索(太空殖民)的科学和伦理意义。作者强调,人类对宇宙的理解越深入,我们就越能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物理结构并非孤立,而是宏大演化图景中的一个特定结构点。 结语:从星尘到星识 总结全文,强调宇宙的演化史是一部连续的、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结构生成史。人类的意识,作为已知宇宙中最复杂的结构之一,是我们星球和恒星“记忆”的暂时性体现。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科学探索的热忱,而非提供即时的心灵慰藉,它邀请读者以更广阔的宇宙视野来定位自身的存在。 --- 本书特色 跨学科的严谨性: 整合了最新的天体物理学、生物化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 宏大的叙事框架: 涵盖时间尺度从138亿年前至今,将个人经验置于宇宙演化背景下考察。 视觉辅助: 大量高质量的图表、流程图和科学模型,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物理和生物过程。 推荐读者: 对宇宙学、进化论、科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以及任何渴望以一种基于科学、而非纯粹主观感受的方式来理解“存在”的本质的求知者。本书不提供“快速解决方案”,它提供的是理解我们如何到达此处的深度地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


  當代知名心靈大師,不傾向任何一種宗教或傳統。他的教法與古代的心靈導師一脈相承,都是使用清晰明暸的語言來傳達一個簡單而深刻的信息:人可以在當下擺脫痛苦,進入自在平安的境界。

  生於德國,人生頭十三年在那裡渡過。倫敦大學畢業,在劍橋大學擔任過研究學者和導師。二十九歲那年,一次深邃的靈性轉化瓦解了他的舊我,讓他的生活道路徹底改變。

  接下來的幾年間,他致力於解釋、整合和深化這種內在心靈的變化。他的教導簡單卻深刻,傳遞出關於無時間性,以及古代靈性導師們意欲告知人們的真理:走上開悟之路,痛苦消失了,你將進入永恆的內在平安。

  目前廣泛在世界各地旅遊講學,努力把自己的領悟與意識力量帶給世界各地的人們。目前定居於加拿大溫哥華,著有:《當下的力量牌卡》、《當下的覺醒》、《操練當下的力量》、《一個新世界》等書。

譯者簡介

梁永安


  台灣大學文化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東海大學哲學博士班肄業。共完成約近百本譯著,包括:《當下的力量》、《李維史陀:實驗室裡的詩人》、《文化與抵抗》、《現代主義》、《失意錄》、《回憶的餘燼》、《情感教育》等書。

图书目录

導讀  不能用大腦來讀的一本書  張德芬

作者序  繼續帶領人類邁向更高的開悟境界

前言
本書源起
真理就在你內


第一章 你不等於你的心智
開悟的最大障礙
從心智的束縛中解脫
開悟:超越思維之上
情緒:身體對心智的反應

第二章 意識:擺脫痛苦的方法
別在當下繼續製造痛苦
過去的痛苦:瓦解痛苦之身
小我對痛苦之身的認同
恐懼的源頭
小我對圓滿的追尋

第三章 深入當下
別在心智中追尋自我
終結時間的幻相
當下之外別無他物
進入靈性向度的鑰匙
取用當下的力量
放下心理時間
神智失常的心理時間
時間是負面性與痛苦的根源
追尋藏在人生處境底下的生命
所有問題都是心智虛構的幻相
量子跳躍般的意識進化
本體的喜悅

第四章 心智逃避當下的策略
失落了當下:幻相的核心
普通無意識與深層無意識
他們在尋覓什麼?
瓦解普通無意識
從不快樂中解脫
無論身在何處,要全然地在
人生旅程的內在目標
過去無法在你的臨在中存活

第五章 臨在狀態
它不是你想的那樣
「等待」的奧義
在你臨在的默觀中升起的美
純粹意識的展現
基督:你的神性臨在本質

第六章 內在身體
本體是你最深層的自己
超越語言文字之上
找到你內不可見、不可摧毀的本質
與你的內在身體連結
透過身體進行轉化
關於身體的教誨
深深地根植內在
在你進入身體之前,先寬恕
你與未顯化狀態的連結
減緩老化的速度
強化免疫系統
讓呼吸帶你進入身體之中
有創意地使用心智
聆聽的藝術

第七章 進入未顯化狀態之門
深深地進入你的身體
氣的源頭
無夢的睡眠狀態
其他的大門
寂靜
空間
空間與時間的真正本質
意識清明的死亡

第八章 開悟的關係
從你所在之處進入當下
愛恨交織的關係
上癮關係與對完整的渴望
從上癮關係到開悟關係
把親密關係當成靈性修持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開悟的原因
瓦解女性集體的痛苦之身
放下你與自己的關係

第九章 超越快樂與不快樂,邁向平安之境
超越二元對立的更高的善
終結你的人生戲碼
無常和生命週期
使用與清除負面心態
慈悲的本質
邁向一個嶄新的世界

第十章 臣服的意義
接納當下
從心智能量到靈性能量
在人際關係中臣服
將疾病轉化為開悟
當災難來襲時
將苦難轉化為平安
受難之路
選擇的力量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85790
  • EISBN:9786267085875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MB

图书试读

導讀

不能用大腦來讀的一本書
張德芬


  這是一本不能用大腦讀的書,這也是一本百讀 不厭的書。每一次讀它,我都有新的收穫。這本書被形容為「靈性開悟的指引」,可是對我而言,《當下的力量》是教導我們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告訴我們如何可以 把日常生活中我們受的苦減到最低。每個覺得自己應該可以活得更好,過得更開心的人,都應該要讀《當下的力量》。讀了作者第二本書《一個新世界》的讀者,如 果覺得還不過癮,當然需要追本溯源找到這本讓作者一炮而紅的原始著作。

  首先,作者指出,我們人類受苦的根源是來自於我們的心智,也就 是大腦的思維(見第一章)。思維其實也不是問題, 問題出在我們無法控制我們的思維,反倒成為思維的奴隸,成為自己「強迫性思維」的受害者。作者在演講中曾經舉過一個很具體的例子:現在是半夜三點,你在溫 暖的被窩中,可是你氣得睡不著。引發你的怒氣的人早已安然入夢,那件事情其實也已經過去了,但是你的思想卻不放過你,一再地用它舊有的看事情的模式來解釋 那個人多對不起你,那件事會讓你多危險、多丟臉、多麻煩、多……想不完的!這就是病態的思維,停止不住的大腦思維,也是讓我們受苦的主要原因。

  大腦的思維不但在日常生活中,製造了我們的痛苦,我們人類最基本的存在性焦慮和永遠在外在世界無法尋得滿足的肇因,也都來自於大腦的思維(第三章)。此 外,作者在書中一再強調:我們遠離了真實的自我,是我們受苦的元凶。他稱真實的自我為本體(Being)。在《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中,我稱之為「真 我」,而這也是我們人類有孤離感,惶惶不可終日,始終不快樂、不滿足的主要原因。為什麼會失落真實的自我呢?作者的意見是:我們的大腦,創造了一個虛假的 自我——小我(ego),讓自己有「真實感」。而正因為小我是如此的不真實,所以它不停在外在的世界尋求認同,追求物質世界的滿足來壯大聲勢。可惜我們愈 聽從我們的小我,我們愈感到空虛和孤離。揮之不去的厭離感也油然而生,因為我們遠離、失落了真實的自我,也就是遠離了作者所說的:本體。

  作者還提到了一個我們受苦的肇因:痛苦之身(見第二章)。痛苦之身是我們內在的一個能量場,它是我們過去未被合理的表達和適當的釋放,因而累積下來的負 面情緒能量場。作者描述的痛苦之身,好像一個寄居在我們身體之中的惡魔, 在它沉睡的時候,一切相安無事。可是,一旦外在的事情不順利,或是有相關的人事物激活了它的時候,它就會甦醒。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文質彬彬的人,會突然變了 一個人,出現言語或肢體的暴力行為。或是有時候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一件小事情會引起情緒上的軒然大波。這就是痛苦之身被喚醒的結果。

  好了,我們有一個不能正常運作的大腦思維,常常給我們找麻煩。現在又來了一個痛苦之身,不時跳出來攪局。難怪我們的人生苦多於樂,而且常常身不由己。怎 麼辦呢?作者在書中提出了好幾個非常實用的方法,這些方法其實都是源自同一個最基本的理論:活在當下。當下有你所有想要的東西,當下也是你唯一擁有的東 西。時間只是一種幻相,愈說愈玄了!其實,只要這樣想,就不難明白了。過去已經過去,不會再回來,但是我們多少人還是活在過去之中不肯放下?未來還沒有來 臨,你也根本不可能去掌握它。你所能擁有的,不就是當下這一刻嗎?只要搞定現在這一刻,你就沒有問題了。未來就算一定會來臨,但是它也一定是以「當下」的 方式出現的,不是嗎?最怕的就是明明人在這裡,可是腦子跑到過去了,帶來了憤怒、傷心、悔恨、愧疚等情緒。或是人在此刻,腦子跑到未來,於是產生壓力、焦 慮、恐慌。

  活在當下,活在每一刻中,作者稱之為「臨在」(第五章)。臨在指的是有覺察地安住於當下。所謂覺察,就是觀察自己腦袋裡面 思維的能力,作為自己喋喋不休的思緒之流的觀察者。臨在的力量一來,你的喋喋不休就會停止。還有一個培養臨在、進入當下的方法,就是去關注我們的內在身體 (第六章),把注意力放在我們的內在身體的能量場上。這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你可以試著把眼睛閉上,然後去感覺一下你的右手。此刻你看不到它,那你怎麼 知道它存在呢?你感覺得到它嗎?有沒有感覺到氣或是能量在你的指尖?書中有很詳盡的冥想方法,教你與你的內在身體做更多的連結,這樣就可以培養更多的覺察 力。

  作者一直強調「無意識」(unconsiousness)和「意識」(consiousness)的差別(第四章)。他認為,所 有人類的瘋狂行為,都是出自於無意識,受到我們從小被制約的人生模式操控。比如說,你對一件事情的反應、看法、做法等,通常都有一定的軌跡可循,但是你不 一定喜歡或贊同它們。所以某種程度來說,我們都是一個被灌好了程式的電腦。使用書中的一些教誨,練習作者提供的一些方法,便能夠增加我們有意識的部分,奪 回一些自主權。

  有一個「未顯化狀態」(unmanifested)也是作者著墨甚多的地方(第七章)。由於作者很喜歡《老子》一書, 所以未顯化狀態可以比為「道」,就是在天地萬物成形之前就存在的混沌狀態,是萬物生命的源頭,但是它從未誕生,也未曾消失過, 而且無所不在(聽起來很像本體)。在它之中,沒有二元對立的好壞、對錯、是非、黑白。它是一個「一」的境界。相較於「已顯化世界」 (manifested),就是我們眼見的物質世界,未顯化狀態體現於「空」、「空間」以及「寂靜」之中。看起來很神祕,但是,如果我們愈常接觸它,我們 愈能感受生命的能量,也愈能在已顯化世界過得更好。書中詳述接觸未顯化狀態的一些方法,請讀者好好去體會、實踐。

  本書第十章,談到了「臣服」這個概念,可能很多人剛開始無法接受。其實臣服就是老子所說的無為,蘊含著強大的行動力和正面向上的能量。我個人最喜歡第十章,因為裡面不但把臣服這個觀念講得淋漓盡致,更做了很多前面章節的總結和回顧。請讀者好好欣賞,細細的琢磨。

  這本書,就像我先前說的,不能用大腦來讀。在讀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從你的靈魂深處去感受那個似曾相識的感覺,去體會那個「看到真理就頓悟」的內在智 慧,在字裡行間去感受那個震撼你心靈深處的能量。它在國外剛出版的時候, 曾經長期蟬聯《紐約時報》心靈類暢銷排行榜第一名。我自己以它的主軸精神所撰寫的靈性小說《遇見未知的自己》在台灣的書市一直長銷,讀者反應十分熱烈,可 見真理是可以被認出來的。

  如果讀者朋友對於本書有任何的回饋或是疑問,歡迎上我的部落格(blog.sina.com.cn/tiffanychang)去坐坐,提提問題。我也很願意盡我所能的與大家分享心得、交流。

作者序

繼續帶領人類邁向更高的開悟境界


  就在初版六年後的今天,《當下的力量》繼續在轉化人類意識的緊迫任務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雖然本書由我筆下孕育而生,如今卻漸漸發展出它自己的生命和氣 勢,它已傳到了全球數百萬讀者手中。許多讀者來信分享,閱讀本書如何改變了他們的人生。由於信件愈來愈多、堆積如山,我很遺憾不能再一一回覆,所以想利用 這次出版平裝版的機會,向所有來信分享的讀者,致上最深的謝意。許多的分享都讓我深深動容,使我毫不懷疑,一場規模空前的意識轉化,正在地球上如火如荼展 開了。

  一九九七年, 溫哥華的那瑪斯特出版社(Nama s t e Publishing Ltd.)發行三千本初版時,誰也沒料到會有日後的盛況。出版第一年,讀者透過口耳相傳,得知這一本書的存在。那時,我每星期都會寄幾本《當下的力量》給 溫哥華的一些小書店,請它們代為銷售。做這件事帶給我強烈的滿足感,因為我知道,每一本都可能讓某個人的生命煥然一新。有些朋友甚至幫我散播到更遠的地方 (卡加利、西雅圖、加州、倫敦),交由一些靈性書店銷售。倫敦沃特金斯書店(Watkins,全球一家最古老、專賣形上學書籍的書店)的經理史蒂芬‧高特 里(Stephen Gawtry)讀過本書之後,寫信告訴我:「我預見這本書將大放異彩。」他的預言正確無誤,隔年《當下的力量》就成了「地下暢銷書」(如一位書評所形 容)。之後,它在一些書刊雜誌上獲得好評,銷量急遽增加;更在美國著名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她自己深受本書影響)的積極介紹下,變得家喻戶曉。出版第五 年,《當下的力量》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如今更有三十多種外語譯本,甚至在一直被當成是人類追求精神開悟發源地的印度,也相當受歡迎。

  我收到的信件或電子郵件不下數千封,多數是一般民眾寄來的,但其中也不乏佛教僧侶、天主教修女、受刑人,以及面對疾病或死亡威脅的人。有些心理治療師推 薦病人閱讀本書,有些則把我教的方法,整合到他們的治療方法中。許多來信者都表示,讀過《當下的力量》並依書中指導的實作後,他們的痛苦、煩惱大為減輕, 甚至消失不見。其中,最為讀者津津樂道的有:覺知到內在身體(inner body)帶來的驚人裨益,擺脫對過去和現在的自我認同而產生的自由感,以及放下對當下「如是」(suchness)的抗拒而產生的內在平安(inner peace)。很多人讀了不只一遍,而且每一次都獲得新的體會,覺得本書帶來的轉化力道不減反增。

  環顧今日的世界舞台,人類的集體 心智正處於極度失調狀態,這點從每日的電視新聞報導就可窺見。然而,人類集體心智愈失調,就有愈多的人體悟到,若不想招致自身和地球的毀滅,就必須立即展 開根本的改變。對於改變的需求,加上已有幾百萬人準備好迎接一種新的意識狀態,是締造《當下的力量》大肆風行的最佳時空背景。

  當然, 這並不表示,每個人都以肯定的態度對待本書。在許多人和多數媒體當中,舊有的意識模式仍然根深柢固。凡是完全受到思維主宰的人們(這些人會不由自主和喋喋 不休地在腦子裡囈語),必然無法看出《當下的力量》的精義。有些熱情的讀者把本書寄給親友,卻驚訝和失望地發現,對方覺得本書一無是處,讀了幾頁就讀不下 去。另外,雖然全世界有幾百萬人覺得,這本書改變了他們的人生,但《時代》雜誌竟形容《當下的力量》是「聽不懂的胡言亂語」(Mumbo jumbo)。這也難怪,因為它要揭發的就是「小我」的運作方式,這必然會激怒「小我」,並引發小我典型的反應——抵抗和攻擊。

  雖然受到一些誤解及批評,不過本書在全世界引起的反應,近乎還是一面倒的正面迴響。我深信,未來一定還會再有幾百萬人受本書吸引,而《當下的力量》也將繼續對促進新意識的升起,做出舉足輕重的貢獻,繼續帶領人類邁向更高的開悟境界。

艾克哈特.托勒
二○○四年四月十九日於溫哥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新版著作,名为《当下的力量(三版):通往灵性开悟的指引》,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迟来的心灵洗礼。我一直都在寻找那种能让我真正停下来,感受“此刻”的书籍,但市面上大多同类作品总是在不经意间让我感到说教或空泛。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为平实,却蕴含着一种不可思议的穿透力。它不是强行灌输你“应该”怎么想,而是巧妙地引导你观察自己思维的流动,那种被惯性思维牵着鼻子走的疲惫感,在阅读过程中会奇迹般地松弛下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思维的噪音”这一概念的细致剖析,那种描绘得如同夏日午后嗡嗡作响的苍蝇一般的存在感,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痛点。以前我总以为,要达到平静,就必须“战胜”或“消除”杂念,结果越是努力,内心越是波涛汹涌。这本书却告诉我,无需抗争,只需“看见”。这种视角的转变,带来的不仅仅是片刻的安宁,更是一种长期的、结构性的自我松绑。对于那些常年被焦虑和未来规划所困扰的现代都市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实际可操作的“下线”按钮,而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禅修目标。我感觉自己像是终于找到了一个耐心的伙伴,它没有评判我的挣扎,只是轻声提醒我,重要的东西从未离开。

评分

如果非要我从一个技术性的角度来评价这本书对读者的影响,我会说,它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觉察的带宽”。在过去,我的注意力非常狭窄,只能聚焦于手头必须完成的任务,一旦任务结束,注意力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冲向过去的回忆或未来的担忧。这本书像一个精妙的工具,帮助我拓宽了这个“带宽”,让我能够在处理具体事务的同时,依然能清晰地感知到自己“正在处理事务”的那个背景意识空间。这种双重处理能力,极大地减少了我在执行任务时的内在阻力。特别是关于“接受”这一主题的探讨,它并没有鼓吹一种消极的顺从,而是将其定义为一种强大的“能量管理策略”。接受不代表放弃努力,而是停止对“现状不该如此”的徒劳抱怨,从而将节省下来的心理能量投入到建设性的行动中去。这种务实的灵性视角,是我在其他同类作品中很少见到的。它不是让人逃避现实,而是让人更彻底地、更有效地活在现实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三版”相较于前作,最大的突破在于其对“内在宁静”的定义不再是静止状态的追求,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动态的、可以随时被激活的内在资源。我记得以前总以为,只有在完全没有干扰的环境下才能感受到平静,一旦进入嘈杂的办公室或者拥挤的地铁,内心的“宁静”就瞬间瓦解。然而,作者在这次的版本中,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如何在“风暴中心”保持你的核心稳定。这部分内容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启发,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于环境的控制,而是来自于对自身内在反应的完全主权。我开始有意识地在日常的摩擦和小冲突中练习“不立即反应”,只是观察那个想要反驳或辩解的冲动。这种练习不是为了成为一个“圣人”,而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耗。阅读体验本身也极佳,电子书的排版和术语解释都非常到位,保证了阅读过程中的流畅性和专注度,让我能够全神贯注地沉浸于作者精心编织的思维引导之中,仿佛有一位睿智的长者,在我的耳边低语,点亮了前方的迷雾。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初稿——当然,我指的是我阅读过程中大脑内部产生的震撼和重构——我不得不说,这次的“三版”确实在深度上做了极大的精进。上一版我虽然也接触过,但总觉得有些概念的阐述略显抽象,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冥想基础才能完全领会。然而,这次的修订,似乎是在努力弥合理论与日常实践之间的鸿沟。作者用了大量生活化的例子来佐证那些看似玄奥的灵性原则,比如如何在一个极其烦躁的会议中,依然能保持住内心的“观察者”视角,或者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坏消息时,如何避免“戏剧化”的反应模式。这种可操作性是我最为看重的。我曾尝试过许多“自我帮助”类的书籍,它们往往在描述完问题后,提供的解决方案就像是空中楼阁,空中楼阁。但《当下的力量(三版)》不同,它更像是一本精心绘制的地图,清晰地标示出陷阱和捷径。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痛苦”的定义进行了重构,将“生理上的疼痛”与“心理上的抗拒”清晰区分开来,这一下子解开了我长久以来对某些不适感的死结。它让我明白,痛苦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标签和附加叙事所产生的副产品。

评分

坦白讲,我带着一种略微怀疑的态度开始翻阅这本电子书的。毕竟,“灵性开悟”这样的词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空洞的口号和华丽的辞藻。我深怕这又是一次心灵鸡汤的轰炸,读完之后依然两手空空,继续在生活的泥淖里挣扎。然而,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摒弃了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它的语言风格极其谦逊和内敛,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他并不急于把你推向终点,而是耐心地陪你在崎岖的路上行走,确保你每一步都站稳了脚跟。我发现,作者在论述“自我”与“思想”的分离时,运用了一种近乎物理学的精准度,这对我这个偏爱逻辑分析的人来说,提供了极大的安慰。这不再是空泛的信仰宣扬,而是一种对意识运作机制的深入洞察。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给心灵进行一次彻底的“去噪”处理。旧有的习惯性反应模式,那些自动弹出的防御机制和评判标准,在柔和的灯光下被一一曝光,然后,它们的力量就自然而然地减弱了。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不动声色的改变,远比那些激烈的“断舍离”来得持久和根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