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非選題:為了追求尊嚴善終,人應該有死亡自主權嗎? (電子書)

生命的非選題:為了追求尊嚴善終,人應該有死亡自主權嗎?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凱蒂.恩格爾哈特
图书标签:
  • 死亡自主權
  • 安寧照護
  • 生命倫理
  • 尊嚴死
  • 善終
  • 醫療決定
  • 生命權
  • 臨終關懷
  • 自主權
  • 生死議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亞馬遜「死亡權利法」類別Top 2,上百篇讀者熱淚好評
紐約公共圖書館2022年海倫‧伯恩斯坦卓越新聞圖書獎決選入圍

  ——面臨終身癱瘓的人,是否應被允許在醫師的幫助下結束生命?
  ——人是否能夠選擇在被痴呆症奪走意識前,自由無痛地死去?
  ——我們是否可以選擇死亡,而不是衰老?

  隨著世界上大部分人口的老齡化,對「安樂死」的追求已成為一個重要問題。對於許多人來說,死亡權通常意味著有尊嚴地死去的權利。愈來愈多的州和國家通過死亡權法案,允許病患和飽受折磨的人士者在醫生的幫助下在預定的時刻結束生命。然而,即使在有這些法律的地方,法律仍然無法顧及許多人的需求。

  《生命的非選題》跳脫法律,在灰色地帶檢視那些精心策劃自己生命最後時刻的人。這些求死之人,遠離醫療診所、立法會議廳和醫院倫理委員會,也不理會禮貌性的空泛言談。透過這本書,讀者得以窺探幫助這些求死之人,包括他們的親人,有時還有網路上的祕密團體,共同組成的「地下安樂死世界」。

  資深記者凱蒂.恩格爾哈特歷時四年調查訪談,範圍橫跨北美、歐洲和澳大利亞,於本書專注探討六個人的情況;這些人代表死亡權爭論的不同面向。其中兩位是醫生:一位是加州醫生,他開設了一家一家高級安樂死診所,開出的致死處方比其他的美國醫生還要多。另一位是澳大利亞人菲利普.尼奇克(Philip Nitschke),他因為在「DIY死亡」(DIY Death)研討會上教人如何無痛且平靜地結束生命而被吊銷醫師執照。其他四章探討一心尋死的人,因為他們承受無法忍受的痛苦,好比年老病痛、慢性病、失智症與精神苦痛。他們認為,自殺是唯一的出路。

  《生命的非選題》既令人不安又感人至深,以大無畏的精神審視各項環節,審問了讓我們最不舒服的道德問題,如實呈現日常生活中人們為做出不可能的決定而苦苦掙扎的寫照,揭示繁榮、生存與死亡的意義。

本書特色

  1.    書中包含六個個體的生命故事,故事除了以主角本身的敘事為主軸外,還加入周圍其他人對於「死亡自決權」的觀點和體驗,由此精巧地提供正反兩面和存在於灰色地帶的許多思辨的可能,不加評判地留給讀者自己理解和思考的空間,是部兼具討論深度和可讀性的好作品。

  2.    作者捨棄了繁複的立法辯論、艱澀的神學觀點,和聳動的新聞內容,反過來微觀地呈現「個人」如何面對「死亡自決」的心路歷程。這些人的經歷(衰老、漸凍人、失智症、精神疾病),很有可能也曾發生或正在發生在讀者周遭的親友身上,因此讓人讀來會特別有共鳴。

  3.    在東方社會,「死亡」話題往往讓人避諱不談;在臺灣,隨著「生前遺囑」、「安寧照顧」、「臨終關懷」等觀念和政策,逐漸受到民眾廣泛地討論和接受,衝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把死亡變成貼近的現實,促使人不得不去思考「人與死亡」的關係。在本書作者細膩動人的文字帶領下,讀者應該能更坦然面對「死亡」這個人生無法迴避但又令人難以啟齒的議題,獲得更深的啟發。

專業推薦

  吳教恩/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醫師
  林東茂/東吳大學法律系教授
  林靜如/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陳鋕雄/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院長
  楊玉欣/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創辦人
  楊貴智/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律師
  劉宗瑀/小劉醫師(外科)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國外好評

  「《生命的非選題》 是一本新聞報導作品。作者觀察入微,語帶同情,以精湛的文筆探討所謂的地下死亡權。身處那個黑暗世界的人很想知道,為何醫療體系會拼盡全力延長他們的壽命,卻不願讓他們以平和無痛的方式結束生命。」——布魯克.賈維斯(Brooke Jarvis),《紐約客》(The New Yorker)

  「凱蒂.恩格爾哈特研究深入後撰寫了這本著作,詳實報導民眾熟悉卻深感困惑的議題:人是否有權依照自己的意願而死亡?」——《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本書非常重要卻易受抨擊……如同許多偉大的敘事新聞作品,《生命的非選題》描繪主流體系之外的人如何互動往來,敘事生動活潑,不愧是絕佳的新聞報導作品。本書探討醫療界之外的臨終護理情況,甚至探討民眾如何對抗這個體系。」——埃琳娜・薩維德拉.巴克利(Elena Saavedra Buckley),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恩格爾哈特探索現狀,敘事極富同理心……不偏不倚提出相反的論點……但她提出令人信服的證據,闡明死亡權運動的功效以及是否合乎倫理道德,足以讓許多讀相信它對社會的價值。」——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

  「只要你關注臨終生活的品質,就必須閱讀本書。」——《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星級評論)

  「恩格爾哈特透過詳實的報導,忠實捕捉令人不安的死亡場景,敦促讀者去思考人是否必須履行『活著的責任』,或者應該能夠『有尊嚴地死亡』。」——《書目》(Booklist)

  「恩格爾哈特巧妙闡述人選擇何時死亡的權利。我想正派理性的人都不會反對她的說法。」——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的作者

  「讀了《生命的非選題》,就會不斷尋找和提出尖銳的問題,即使這些問題讓人很不自在……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安妮─瑪麗.斯勞特(Anne–Marie Slaughter),《未竟之業》(Unfinished Business)的作者

  「凱蒂.恩格爾哈特文筆誠實大膽,毫不保留。我從未讀過這樣的東西。」——阿里.韋爾什(Ali Velshi),MSNBC節目《韋爾什》(Velshi)主持人

  「本書感人至深,永遠改變了我們對人類求死的看法。」——拉瑞薩.麥克法奎爾(Larissa MacFarquhar),《溺水的陌生人:不可能的理想主義、極端的選擇和助人的衝動》(Strangers Drowning: Impossible Idealism, Drastic Choices, and the Urge to Help)的作者
 
《穿越光影的旅程:光影叙事与视觉艺术的深度探索》 本书简介 这是一本深度剖析电影、摄影以及其他视觉媒介中光影运用的专业著作。本书聚焦于光与影如何不仅仅是记录的工具,更是叙事、塑造情感和构建世界观的核心元素。我们不谈论枯燥的物理定律,而是深入探讨艺术家如何将自然光、人工光以及阴影的运用,转化为一种复杂的视觉语言,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暗示人物的内心状态,并最终影响我们对故事的理解与体验。 第一部分:光线的语言——从自然到人工的转换 本书伊始,我们首先梳理了光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基础角色。从文艺复兴时期卡拉瓦乔的“明暗对比法”(Chiaroscuro)在绘画中的应用,到早期电影对自然光的依赖,光线始终是定义空间和情绪的基石。 自然之光与象征意义: 探讨清晨的柔和光线如何象征希望与新生,正午的强光如何代表真相的暴露或压迫感,以及黄昏或“魔术时刻”的光线如何营造梦幻或忧郁的氛围。我们分析了特定天气条件——如雾气、雨水——如何通过光线的散射和折射,为画面增添层次感和神秘感。 人工布光的艺术重构: 进入影棚和现场布光的世界,本书详细解析了三点照明(Key Light, Fill Light, Back Light)系统的演变与创新。重点讨论了如何通过色温(Kelvin值)和光质(硬光与柔光)的选择,来精确地描摹人物的性格。例如,低调光(Low-Key Lighting)如何通过大面积的阴影来烘托悬疑或内省的主题,而高调光(High-Key Lighting)则如何服务于喜剧或乐观叙事。 第二部分:阴影的叙事功能——留白与暗示的力量 许多视觉作品的深度往往隐藏在阴影之中。本书将大量篇幅献给阴影——即“不存在的光”——在叙事中的关键作用。 阴影作为人物的延伸: 探讨阴影如何投射出人物潜意识中的恐惧、矛盾或隐藏的动机。著名的“黑色电影”(Film Noir)风格便将阴影变成了叙事的主角之一,它不仅遮蔽了环境,更遮蔽了真相。 空间结构的界定: 阴影如何帮助我们感知三维空间?通过分析不同角度的阴影投射,读者将了解创作者如何巧妙地利用阴影的长度和清晰度,来操纵观众对场景尺度和深度的感知,制造出压迫感或空旷感。 动态阴影与时间流逝: 当光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移动,阴影也在不断变化。本书分析了长镜头中动态阴影的运用,如何无声地标记时间的流逝,暗示事件的不可逆转性。 第三部分:色彩、对比与情感调动 光线与色彩密不可分,它们共同构成了视觉情绪的基调。本书深入研究了色彩在光照下的变化及其心理效应。 色温与情绪关联: 探讨暖色调(红、橙、黄)光线如何营造亲密、热情或危险的氛围,而冷色调(蓝、青、紫)光线则如何暗示疏离、悲伤或科技感。这部分结合了大量的电影案例,分析导演是如何在同一场景中,通过不同的色温光源来区分现实与梦境、理智与情感。 高对比度与视觉冲击: 深入分析如何通过极端的明暗对比(高对比度)来制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种手法常用于表现冲突的核心时刻。我们研究了如何使用滤镜和后期处理来强化这种对比,使画面本身成为情感的载体。 光线的层次划分: 介绍如何通过多层次的光源(例如,背景光、轮廓光、环境光)来区分前景、中景和背景,从而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出清晰的空间层次感,引导观众的目光焦点。 第四部分:光影在现代媒介中的演变与未来 本书最后将视野投向数字时代,探讨新的技术如何解放或束缚了光影的运用。 数字照明的精确化与“完美陷阱”: 比较传统胶片时代对自然光和有限人工光的依赖,与数字CGI和LED技术带来的无限可能性。我们探讨了过度“完美”的数字光照反而可能削弱叙事张力的问题。 沉浸式体验中的光影: 分析虚拟现实(VR)和互动媒体中,光线如何被用来构建完全沉浸式的环境,以及观众的主观视角如何改变了对光影的传统解读。 光影作为审美符号的再创造: 总结了当代艺术家如何借鉴历史上的光影技法(如伦勃朗光),并将其融入到新的媒介形式中,以期在熟悉的视觉语言中,挖掘出全新的审美体验。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电影专业学生、摄影爱好者、视觉艺术创作者,以及所有希望深入理解视觉作品背后深层含义的普通观众。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关于如何“看见”光影之美的哲学导引。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学会欣赏那些在不经意间,通过光和影的巧妙安排,悄然改变我们内心世界的视觉魔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凱蒂.恩格爾哈特 Katie Engelhart


  美國NBC電視網的作家和紀錄片製作人,曾任VICE新聞(VICE News)駐英記者和節目主持人。她曾獲頒各類新聞獎項,包括美國國家雜誌獎(American National Magazine Award)、加拿大國家雜誌獎(Canadian National Magazine Award)和英國廣播獎(British Broadcasting Award)。

譯者簡介

吳煒聲


  美國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中英口筆譯組碩士,曾獲美國翻譯協會(ATA)英譯中檢定合格任證。目前任教於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致力於英語教學與中英翻譯研究。

图书目录

國外好評
前言
Chapter 1 現代醫學
Chapter 2 衰老
Chapter 3 身體
Chapter 4 記憶
Chapter 5 心智
Chapter 6 自由
終點
致謝
時間表
注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38332
  • EISBN:978626723855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2MB

图书试读

前言

  貝蒂(Betty)說她會自己去墨西哥。她告訴別人:「我會去的。」 很多人都去蒂華納(Tijuana),但貝蒂選擇了特卡特(Tecate),那是個小城鎮,鄰近聯邦2號公路(Federal Highway 2),四周群山環繞。她從線上自殺手冊打探到墨西哥寵物店的訊息,聽說外國人若是知道門路,便能買到致命毒藥。只要告訴櫃台員工,說你的狗病得很重,需要好好睡上一覺,這便暗示你是去買安眠藥的。貝蒂在當地一家商店外頭給朋友發簡訊:「我正在辦事情。」她有點害怕,但又不是非常害怕。她認為自己已經七十多歲,警察不會刻意盯哨,暗地偵察她的行動。貝蒂說道:「他們才不會跟蹤一位小老太太。如果必要的話,我會擺出一副小老太太的模樣,然後坐下來哭,沒問題的。」

  貝蒂前往墨西哥之前,已經在紐約曼哈頓(Manhattan)買了一批看似很昂貴的化妝品,瓶身貼著標籤,寫著:僅適用於敏感肌膚。她當時打算把寵物店買到的毒藥裝進這些瓶子來蒙混過關,然後開車越過邊境,進入加州之後立即搭機返家。貝蒂將和兩位最好的朋友共用這些藥物。她們會在各自的上西城(Upper West Side)公寓裡悄悄把藥藏起來,直到有人生病時才拿出來使用。貝蒂說道:「大家都講好了,誰先得到老人痴呆症(Alzheimer’s),誰就先服用「寧必妥」(Nembutal)。」那是一種速效的巴比妥鹽(barbiturate),服用之後會快速入眠,但不會突然昏睡。服用者一旦睡著,呼吸會在十五到二十分鐘內逐漸變慢,最後呼吸停止而死亡。

  我和貝蒂見面之後不久,她就告訴我這件事。那是在一場婚禮上。我是新娘的朋友。她是新郎的母親。我們起初在戶外草坪上聊天,旁邊擺著一艘老舊的獨木舟,裡面裝滿融化的冰塊和幾瓶白葡萄酒。後來,我們走進貝蒂的公寓,兩人繼續交談,屋內走廊裝飾著枝形吊燈,還有一部鑲嵌木板的電梯,可供風濕病患者搭乘。貝蒂在脖子上繫了一根繩子,繩上掛著老花眼鏡。我們閒聊時,她會戴上眼鏡,隨即拿下,然後又戴上,一次又一次,不斷重覆這個動作。我沒有刻意尋找貝蒂,我們是偶然認識的。當我告訴貝蒂我正在寫一本書時,她笑著說她有一個故事要講給我聽。我聽到她透露的消息時,我已經採訪了不少人,知道在美國各地有許多生病和年邁的人都在精心策劃要如何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些人有時會從墨西哥寵物店買毒藥,或者向中國毒販購買藥粉,甚至上網跟陌生人買氣化罐(gas canister)。我還知道,多數針對所謂死亡權(right to die)的報導觸碰到法律之後便不了了之,但其實另有隱情,正在現實世界上演。這些檯面下的故事不會發生在醫療室、議會殿堂和醫院倫理委員會,你和別人禮貌交談時,壓根也聽不到這些。然而,我心知肚明,我寫書時要從這裡切入。

  貝蒂最近突然發現,她根本不想變得老態龍鍾或苟延殘喘。她有一位老友,已經九十多歲了,看到他還在「撐著」,讓她很沮喪。那個人也很沮喪。他身體虛弱,而且百般無聊,朋友都死光了。然而,他仍然被迫四處漂流,過著毫無意義的生活,不停轉換接受治療的場所。那樣結束生命就很奇怪。貝蒂責怪這位老友的醫生,然後把矛頭指向所有的醫生。「他們接受的教育就是『拯救生命!拯救生命!拯救生命!』,有時他們會忘記病人早就病入膏肓。」她認為,與其跟死亡抗爭,不如承認醫療有其極限。

  貝蒂的丈夫死得夠快。七十五歲就離世。死於癌症。儘管如此,他生前還是受盡苦楚。他有時候會哭泣。在他臨終的日子裡,貝蒂曾經想要緊緊抓住一顆枕頭把丈夫悶死,因為她認為丈夫會想死,也因為她不忍心看到他那樣受苦。她的丈夫最後變得非常激動,醫生便給他開立足量的止痛劑讓他昏睡。他打了嗎啡之後便陷入昏迷,熬了三天就離世。貝蒂和她的朋友都認為,她們絕對不要那樣,也絕對不會叫醫生幫她們,因為誰知道哪個醫生仁慈不仁慈?

  其實,貝蒂過得還不錯,每週都會上皮拉提斯(Pilates)課,也會去劇院看戲,甚至拜訪有趣的朋友,以及閱讀複雜難懂的書籍。然而,總有一天,這一切都會結束。當那個時候來臨時,貝蒂希望自己能夠鼓起勇氣去自殺。她偶爾認為,自己應該挑個年齡,然後向自己保證,她絕不會活過這個年紀。「世界上有兩種人,」貝蒂告訴我,「一種人會面對死亡,掌控自己的生命,另一種人則壓根不想去想它……但我不能不想這件事。」

  **************

  這本書融合了醫學、法律、歷史和哲學,但不是在探討爭論和論據,也不會全面說明爭取死亡權的運動。首先,本書彙整各種故事、對話和構想。我在二○一五年於倫敦著手寫書,當時我是VICE新聞的記者。英國國會在那年針對是否允許醫師協助自殺合法化進行了投票。我稍微報導了這項主題,並與幾位同事一起製作了一部紀錄片。我還關注了英國各地的辯論,這場辯論非常激烈,正反雙方的論點也不出所料。支持者談到「個人自主權」(personal autonomy),同時講述了各種令人心痛的故事,說有些病人和垂死者受不了痛苦煎熬,被迫以可怕的方式結束生命。反對者則會談論「生命的神聖」(the sanctity of life),並且提出警告,聲稱弱勢團體缺乏保障。投票當日,抗議者聚集在國會大廈外頭,彼此叫囂,爭得面紅耳赤,眼睛瞪得圓鼓鼓。一方的海 報寫著:GIVE ME CHOICE OVER MY DEATH(我要選擇如何死亡),另一邊的海 報則寫著:BEWARE THE SLIPPERY SLOPE, DO NO HARM(當心滑坡效應,不要傷害人)。國會後來否決了法案,我則繼續研究這項議題,首先走遍英國全境,然後前往安樂死合法的國家,比如加拿大、比利時、荷蘭和美國。我想知道為一種全新的死亡形式立法意味著什麼。對於我們如何理解生命的意義以及我們必須遵守的社會契約(social contract)來說,這似乎是非常重要。

  當我專心報導這項議題時,我驚訝地發現,相關的資料比我預期的要少得多。在比利時和荷蘭,安樂死監督委員會發佈年度報告,卻很少透露訊息,讓外界知道哪些人運用了這類法律。在協助自殺屬於合法的美國各州,衛生部門釋放的訊息更少。在這些地區,醫生必須在每次協助病患自殺之後上交一些報告,但這些表格是由醫生填寫,不是由垂死的病人所寫。醫療體系從未記錄病患親身的想法和意見。出於保密考量,並非每個州都會大量收集資料,也並非收集到的資料都會被公佈。因此,某些研究者哀嘆,根本不知道這些不尋常患者不為人知的一面,好比他們具體的地理位置、心理健康史、家庭關係如何,以及銀行存款有多少。放眼全世界,對醫師協助自殺的系統研究也乏善可陳。甘齊尼醫生(Dr. Ganzini)針對這項議題發表的文章可謂全美首屈一指。她告訴我:「這是有原因的,因為很難獲得研究資金,好比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就對這種研究非常謹慎。」我那時心想,如果我想了解這些病人,就得找到他們,然後在他們打算死亡的那段短暫時間內追蹤他們的動向。

  然而,不僅如此。我逐漸了解美國尊嚴死亡法律時(英國之類的國家時不時會考慮立這種法案),發現從哲學角度來看,它們似乎不再那般激進。畢竟,這些法律只適用於垂死的病人。這些人必死無疑,法案只是加快了過程,但幅度並不大。他們不會改變事情發展的路線。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開始遇到不同類型的患者:有些人根本不符合醫師協助自殺的規定(即使他們住在協助自殺合法化的地區),但他們仍然想死。根據這些人的說法,他們想死的理由當然很合理,因為他們有慢性病,或者活得很痛苦。這些人也許又老又累,或者精神錯亂、為人痴呆,甚至是因為他們不想跟父母一樣活到那麼老,而且又病得那麼重。這類人有千百種,但似乎說詞一致。我跟他們聊天時,他們會談到「理性自殺」(rational suicide),這是一種終結生命的方式,而至少根據理論,這不是礙於衝動或因為精神疾病才想尋短(偶爾被稱為「出於絕望而自殺」﹝despair suicide﹞,人通常都是因為絕望才會去自殺),而是依照表面上更酷、更清醒的成本效益分析(cost benefit analysis)才選擇自盡。考量了一切之後:要死還是要活?

  很多人告訴我,有人礙於法律,便繞過法律去尋找解決方案,最後找到了竅門。偶爾親人會給予幫助,有時則可透過網路去找到解脫之道:有些雖小但通常組織嚴謹秘密團體,某些活躍分子將其稱為「地下安樂死」(euthanasia underground)。我首度發現這些網絡時感到驚訝萬分。當然,我只是那時訝異而已。我不是早已讀過文章,知道在墮胎合法化的幾年前便有提供墮胎服務的地下婦女團體嗎?難道我不知道只要法律有欠完善,人們就會想盡辦法嗎?我決定讓這些人成為我的報導焦點和本書主角。

  我花了四年的時間到世界各地與數百人面談。這些都是協助自殺的當事人,但涉入的方式不同,有些合法,有些則違法。我採訪過病患、醫生、護士、研究人員、死硬的倡導者、堅定的反對者、一位飽受折磨的母親,以及一位憤怒不已的父親。我還拜訪過一位祖母,當我到她家詢問有關她孫子的狀況時,她竟然把自己鎖在地下室,不肯出來見我。我曾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與一位薩滿(shaman)結緣,也遇過一位墨西哥毒販,他竟然在讀老子的《道德經》。我還碰見幾名透過網路訂購致命藥物的英國老人,男女皆有。我甚至見過一位前公司主管,他在美國四處遊歷,教導陌生人如何用氣化罐和塑膠袋尋短。在我們一起共度的時光裡,這些人有求生的意念,也有尋死的衝動,而這些生死傾向會相互交融、彼此影響。最後,我花了一點心思去關注政客如何在州立法機關折衝樽俎,也探討宗教人士如何以神學為理由來反對協助自殺。然而,那些故事讓人感覺太乏味,也太明顯做作,所以我專注於六則個人故事,以此構成本書的六個章節。其中兩則是關於醫生的故事:一位是加州醫生,他開設了一家專門從事協助自殺的診所,另一位是澳大利亞人菲利普.尼奇克(Philip Nitschke),他因為在「DIY死亡」(DIY Death)研討會上教人如何「退場」(exit)而被吊銷醫師執照。本書會不斷提到尼奇克名為「解脫國際」的組織,以及他曾出版的自殺書籍《安寧藥丸手冊》。其餘四章講述那些告訴我他們想要尋死的人,因為他們承受難以忍受的痛苦,分別是年老衰弱、慢性疾病、老人痴呆和精神病。

  *****************

  多年以來,我不時在晚宴、職場和擁擠的酒吧討論這本書,結果有人會來找我私下聊天,透露他們的秘密。看來每個人都有故事可講,並且很想告訴別人。為什麼呢?有些陌生人跟我講述他們目睹的可怕案例。感覺很突兀。讓我不悅。又令我尷尬。有人則向我透露早已盤算好的尋死計畫。一位朋友說他的祖父在囤積心臟藥物,準備去自殺。另一個人說她姐姐將止痛藥壓碎,攪拌到優格裡,然後拿給年邁的阿姨喝。有一位同事告訴我,他的父親九十多歲了,很想死在手術台上,於是選擇動一次不必要且危險的手術。他的老父身體太虛弱,無法自殺,便希望醫生了結他的性命。

  這些代表什麼呢?這是人在臨終時渴望完全掌控(或者只是稍微控制)生命,以及看到維生儀器讓人如行屍走肉活著而有時心生反抗之意?這就是人不想承受痛苦。這是關於自主權。這牽涉隱私和不受干涉的消極權利(negative right)。 然而,在我遇到的人之中,多數人想在計劃好的時刻死去,主要是為了「尊嚴」。

  當然,何謂尊嚴,很難說清楚。某些哲學家質疑這種概念。他們認為,尊嚴這種說法根本是多餘的:它只是尊重選擇或自主權的另一種說法。有人則討厭在這場特殊的爭論中使用這個字眼。他們問道,難道誰沒有內在尊嚴嗎?就此推論,每個人死的時候不都是有尊嚴的嗎?支持臨終醫療協助的人將尊嚴融入他們的口號,委婉宣稱「要尊嚴死去」,因此壟斷了這個詞語,但反對者則提出了自己的尊嚴訴求。二○○八年的共和黨黨綱有一段標題為〈維護人類生命的聖潔和尊嚴〉(Maintaining the Sanctity and Dignity of Human Life)段落如此寫道:「我們反對安樂死和協助自殺。」有些人認為,尊嚴不是逃避身體的痛苦,而是勇敢面對痛苦,要保持冷靜和自我克制。因此,沉著冷靜才能體現尊嚴,忍耐才能生出尊嚴。

  我為了這本書去採訪病人和垂死之人時,偶爾會問他們關於尊嚴的問題。我承認自己一開始期待從他們身上獲得超然的智慧,彷彿他們臨近死亡之際,能夠以我無法理解的方式去理解事物。然而,事情並非如此。我採訪的很多人都將尊嚴視為能夠控制括約肌(sphincter)。他們說,直到他們會在褲子裡拉屎或不得不讓別人擦屁股之前,活著就有尊嚴。這真的很簡單。即使難以準確定義何謂尊嚴,人也能根據本能,知道自己何時喪失了尊嚴。對他們來說,計劃死亡往往是為了避免喪失尊嚴,他們認為那就是遭到羞辱、有辱人格、徒勞無功、受到約束、自私自利、醜陋難看、曝露身體、財務不佳、沉重壓抑、不合理或不真實。

  「這要怎麼解釋呢?我認為只要是人,不管年紀多大,幾乎都不可能去想像自己會如何死亡。」貝蒂說。我們在她的餐廳,坐在直背的木椅上,吃著水果沙拉。 貝蒂才剛剛告訴我她的墨西哥之行、買到的藥物以及和朋友合謀自殺的事情。「要人信基督教,最好是去宣揚復活(resurrection)的概念。」但貝蒂不信這檔事。她最希望、也是唯一能計劃的,就是「平靜地死去」。貝蒂打算縮短自己臨終的時間來實現這個目標。她會在病重或精神錯亂之前死去。過量服用巴比妥鹽藥物,似乎很容易就能陷入沉睡。

  貝蒂心想,人臨終時得受盡苦楚,但狗要死的時候,卻可以立即給牠注射藥物,讓狗不受痛苦,這樣非常奇怪。同樣讓人感到奇怪的是,讓狗安樂死竟然是仁慈的舉動。好羨慕狗啊!這真的很奇怪。支持死亡權的人士在網路上分享一句口號,貝蒂看了非常喜歡。這句話就是:「我寧可像狗一樣死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逻辑实在是太精妙了,它就像一个经验老到的辩手在组织论据,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但又步步紧逼。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反方观点时的那种克制和深度。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反对意见描绘成愚昧或保守,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剖析那些坚持“生命神圣不可侵犯”的立场背后的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潜在的社会风险。这种平衡的姿态,让读者很难轻易地站队,而是被迫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自我拷问:我的立场,是基于对个体自由的绝对尊重,还是建立在对社会安全网的某种盲目信任之上?书中引用了大量跨学科的案例,从法学上的“界限模糊”到医学伦理中的“双重影响原则”,信息的密度非常高,但组织得井井有条。读到中间部分时,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去查阅一些背景资料,以确保自己完全理解了作者构建的那个复杂的情境模型。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强迫你走出自己舒适的认知圈,去直面那些没有标准答案的灰色地带,展现了作者在信息整合与观点提炼上的超凡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吸引人,那种深沉的蓝和灰的搭配,一下子就让人感觉到了话题的重量。我刚翻开前几页,就被作者的叙事节奏给抓住了。他没有直接切入那些宏大的哲学辩论,而是从一些非常贴近生活的、细微的场景开始铺陈,比如一个家庭在面对长期病痛时的挣扎,那种无声的、日常的煎熬,读起来让人心里咯噔一下。作者的文字功底很扎实,描述力极强,简直能让人“闻到”那种病房里消毒水的味道,感受到家属们那种欲言又止的复杂情绪。一开始我还担心这本书会过于学术化或者晦涩难懂,但事实证明,作者非常擅长把复杂的伦理困境用极其清晰、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表达出来。尤其是他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善终”观念的梳理,非常细致,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而是充满了理解和尊重。看到这里,我已经觉得,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快速翻完的书,它需要你停下来,反复咀嚼,去思考自己对于“生命质量”到底持有何种标准。这前期的铺垫,为后续深入探讨“自主权”的问题打下了非常坚实的情感基础,让人在理性思辨之前,先被深深地触动了。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坦白说,有一种冷峻的诗意。它不像很多严肃的社会议题著作那样板着脸孔,反而常常在严肃的论述中穿插一些充满哲思的短句,像是在漫长隧道尽头偶尔闪现的光点。我个人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尊严”这个概念时的处理方式。他没有把它抽象化成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将其具体化为一系列可感知的体验:不受疼痛的折磨、保有自我决定的权利、以及不成为家人情感和经济负担的自由。这种具体化的描摹,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读到那些关于“被动延命”的段落时,我甚至有些呼吸不畅,那感觉就像亲眼目睹着本该平静落幕的剧目,却被外界的干预生生拖长了幕布时间。这本书的节奏控制得非常好,在紧张的伦理拉锯战中,作者总能巧妙地插入一些历史回顾或国际比较,提供一个喘息和反思的空间,让读者的情绪得以平复,从而能以更清醒的头脑迎接下一轮的冲击。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让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尽管主题沉重,却一点也不觉得拖沓。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深度的精神对话。这本书最成功的一点是,它有效地消解了许多围绕这个话题的偏见和情绪化的标签。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引路人,他引导着你走向那些最幽暗的角落,让你直面死亡、痛苦、以及人类意志的脆弱性,但同时,他又用一种极其清晰的逻辑框架为你提供照明。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很多既定的观念都产生了动摇,那种感觉非常奇妙——不是被说服了,而是被“解构”了。我开始更认真地审视自己的生命叙事,思考在我的生命剧本中,我希望谁来执笔最后几章。这本书的文字力量,在于它激发了读者的主体意识,让我们意识到,死亡不仅是生物学的终结,更是个体人生意义的最后一次重大表达。它留给读者的不是结论,而是一串串有力的、持续回响的问题,促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校准自己对“有意义地活着”的理解。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讨论的焦点开始转向实践层面和制度构建,这部分对我来说是全新的视角。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应不应该有”的辩论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如果要有,该如何设计一个既能保障个体权利,又能防止滥用和误用的机制”。他详细对比了几个国家在安乐死和辅助自杀立法上的细微差异及其社会后果,分析得丝丝入扣。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知情同意”边界的探讨。在精神状态不稳定或受到药物影响的情况下,一个人是否有能力做出如此重大的、不可逆转的决定?作者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被纳入考虑的“安全阀”和评估流程。这种务实的态度,让整本书从纯粹的哲学思辨一跃升华为一份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议书。它不仅让你思考“我是谁,我要什么”,更让你思考“我们的社会结构需要如何调整,才能承载这样的选择”。这本书的广度令人赞叹,它成功地将一个高度私密和个人化的议题,提升到了社会治理和公共政策的层面进行审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