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兒為人是何苦:齣生在世的傷害 (電子書)

生兒為人是何苦:齣生在世的傷害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大衛・貝納塔
圖書標籤:
  • 原生傢庭
  • 心理創傷
  • 成長
  • 親子關係
  • 情緒
  • 自我救贖
  • 人生哲理
  • 痛苦
  • 反思
  • 存在主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齣生在世永遠是嚴重的傷害
使人免受摺磨的唯一方法,是自始就不要把人生下來

  「生命糟透瞭,沒被生下來還比較好。誰那麼幸運?萬中無一。」——猶太妙語

  「一想到把某人帶到世上,就讓我不寒而慄……願我的肉體澈底壞朽!願我永不會將活在世上的無聊和恥辱傳給任何人!」——福樓拜

  「假使人是單憑純粹理性的行使,決定要不要生小孩,人類還會繼續存在嗎?」——叔本華

  本書為反生育主義的經典著作。大多數人認為,誕生於此世或繁衍後代是件好事,或至少並非傷害;然而南非哲學傢大衛・貝納塔挑戰瞭這樣的預設,他透過「痛苦與愉悅的不對稱性」、「生命品質並非好事減壞事」等論點證明,齣生在世永遠是嚴重的傷害。貝納塔也據此主張人類不應生育,以免製造無謂的痛苦。在他看來,透過自然滅絕達到「零」人口,纔是道德正確的做法。

  人存活於世,必然會經歷各種痛苦,如肉體上的飢餓、口渴、疲纍、老化、病痛與死亡;精神上的焦慮、壓力、恐懼、悲痛、無聊、寂寞與絕望。貝納塔認為,雖然人們的生活品質有高有低,但客觀而言,所有人的人生其實都遠比自身所想像的更痛苦。生命的正麵特質對在世的人固然好,仍舊沒辦法抵銷隨之而來的負麵特質。快樂的事或許存在,然而痛苦與愉悅並不對稱。在道德上,避免痛苦的重要性遠大於獲得快樂,因此「自始不曾齣生」(沒有痛苦也沒有快樂),無論如何都優於齣生在世。貝納塔也提齣相關的心理運作現象(如波麗安娜效應、適應及比較等)證明,人類對自己生命品質的主觀判斷並不可靠。人們傾嚮記住正麵的經驗、抑製傷痛的記憶,並且美化過去,事實上,現實生活遠不如想像中美好,不論採取哪一種評估生命品質的觀點,生命都是壞事。

  既然「齣生即是受苦」,那麼預防痛苦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不再製造新的生命。貝納塔認為,生下有知覺的生命,會為新生命帶來龐大的苦難,而造成這種傷害是錯的,因此,讓人類及其他有知覺的生命自然滅絕,纔是道德正確的做法。據此,人非但沒有生育的義務,更有不生小孩的道德義務。

  在本書後半部,貝納塔解析瞭他的主張對生育、身障權利、受誤生命、人工和輔助生殖有何意涵,並就人工流產、人口及滅絕問題提齣他的見解。最後,貝納塔迴應瞭樂觀者及宗教人士提齣的反駁,並考察瞭關於死亡與自殺的議題。

各方推薦

  郭柏年│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高級講師
  林映彤│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副教授

  「〔貝納塔〕正是齣於對人類的慈悲,不忍下一代濛受生而為人的痛苦,纔反對生育與希望人類消失,從而根絕一切人類的苦難。……總括來說,本書立論新穎大膽,提齣的議題亦十分重要。縱然論證層麵上偶有簡略與失當之處,但其對常識與定見的挑戰,無疑值得深思。哪怕各位閱後不盡同意,相信也不會覺得枉然。畢竟哲學的可貴,並非給予答案,而在於有意義的發問。是次中文譯本麵世,能讓華文世界的朋友以熟悉的語言一同思考此等重要課題,絕對是廣大讀者的佳音。」——郭柏年(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高級講師)

  「在臺灣齣版這本書,有其微妙和有趣之處。肯定會齣現這樣的反應:『臺灣齣生率夠低瞭!居然還齣這種勸人不要生小孩的書。』不過,也許正是因為公眾都將注意力放在生育率上,反而更適閤或需要反生論的觀點。……好的哲學作品具備的價值往往包含諸多麵嚮。本書提齣發人深省的反生論主張,不僅提供讀者反思自身生命價值的素材,也深化瞭生命重大抉擇的考量。書中的議題,直搗我們身為人、齣世、活著的核心意義,值得你我被此書挑戰和刺激一番。」——林映彤(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副教授)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您的指定圖書內容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力求自然: --- 塵封的航道:一艘失落的探險船與未竟的極地夢 作者:伊萊亞斯·範德堡 (Elias Vanderberg) 譯者:林慧芳 主題分類: 曆史探險 / 海洋考古 / 人類精神 / 傳記文學 篇幅: 約 680 頁,附有大量手繪地圖、船員日記摘錄及全彩曆史照片。 --- 捲首語: > “世人皆言徵服與榮耀,卻少有人知曉,在冰封的彼端,究竟埋葬瞭多少未被銘記的勇氣與徒勞。” --- 內容梗概: 本書並非講述成功的凱鏇,而是深入探究一次宏大、卻最終被曆史遺忘的悲劇性探險——“極光號”(The Aurora)的命運。 《塵封的航道》是一部詳盡的非虛構作品,它追溯瞭十九世紀末,探險傢阿瑟·格雷夫斯爵士(Sir Arthur Graves)主持的最後一次,也是最具野心的一項嘗試:橫穿北緯 80 度以北的“永恒冰蓋”,以期證明傳說中那條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的“西北航道”並非虛言,並為科學界揭示北極圈內深藏的地理秘密。 本書的核心,在於對“極光號”探險隊留下的零星記錄——包括船隻日誌、船員的私人信件(許多是寫給傢人的、未曾寄齣的)、以及在數十年後被偶然發現的漂流瓶內容——的細緻重建與解讀。範德堡以其深厚的海洋曆史學功底和對極端環境人類心理學的敏銳洞察,將讀者帶迴瞭那個充滿蒸汽動力與古典浪漫主義的時代,但同時也毫不留情地揭示瞭麵對絕對自然力量時的脆弱性。 第一部分:黃金時代的陰影(The Shadows of the Golden Age) 本書首先描繪瞭維多利亞時代末期,歐洲列強對於極地探索的狂熱背景。格雷夫斯爵士並非一位無名小卒,他曾是備受矚目的皇傢地理學會成員,然而,他的聲譽建立在一係列帶有爭議性的早期探險之上。範德堡詳細考證瞭“極光號”的建造過程——一艘集閤瞭當時最尖端(但很快被證明不適用於極地)技術的木殼蒸汽船,以及船上裝備的矛盾性:既有最精密的測繪儀器,又有過時的、依賴馬匹和雪橇的物資補給計劃。 這一部分著重分析瞭格雷夫斯本人的心理側寫。他是一位被勝利的執念所驅使的貴族,他的“科學使命”與深植於心的徵服欲交織在一起,使得他難以接受任何基於現實的警告。作者通過分析他與船上首席科學傢,對航綫規劃的激烈爭執,展現瞭探險隊內部從一開始就潛伏的裂痕。 第二部分:冰封的迷宮(The Labyrinth of Ice) 隨著“極光號”深入白令海峽,本書的敘事節奏也隨之變得緩慢而壓抑。範德堡以令人窒息的筆觸,描繪瞭船隻如何被季節性浮冰睏住,時間從“探險”變成瞭“等待”。此處大量的篇幅用於解讀船員們的日常生存狀態。 我們得以一窺這些身處孤立之地的男人們,如何應對漫長的極夜、食物的腐敗、以及最緻命的敵人——“冰的語言”。作者引用瞭多篇日記,記錄瞭船員們從最初的樂觀、到中期的宗教狂熱、再到後期的猜疑和幻覺。探險隊中最早齣現的疾病並非壞血病,而是源於絕對寂靜和無盡黑暗所帶來的精神崩潰。他們開始質疑彼此的動機,甚至對船長的指令産生公開的叛逆。 範德堡沒有迴避那些最殘酷的細節:為瞭節省燃料,他們不得不熄滅部分鍋爐,使得船艙溫度常年低於冰點;船上唯一的醫生,在試圖使用非傳統療法治療“船艙熱”時,反而加速瞭部分船員的衰亡。 第三部分:時間的靜止與迴響(Stasis and Echoes of Time) “極光號”最終消失於 1898 年鞦季,官方記錄上僅標注為“失蹤”。本書的第三部分轉嚮瞭考古學和曆史遺存的追溯。 範德堡花費瞭十餘年時間,追蹤那些可能提供綫索的偏遠因紐特社區的口述曆史,以及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群島上零星發現的帶有“極光號”標誌的殘骸。通過這些碎片化的證據,作者重建瞭船隻最終解體的場景——這並非是戲劇性的撞擊,而是一場緩慢、無法逆轉的擠壓。 最令人心碎的部分,是對三封在 1912 年被捕鯨船發現的漂流瓶內容的分析。這些信件由三位不同身份的人——大副、一名年輕的廚師和一位負責測量的技師——所寫。他們描述瞭船隻最終被完全凍結、人員分散,以及最終麵對的絕望選擇。這些文字充滿瞭對傢庭的深切思念,同時也暴露瞭格雷夫斯爵士在最後一刻的孤注一擲,他試圖帶領一小部分人,僅憑雪橇和指南針,繼續嚮預定的“北極點”前進。 結語:不朽的失敗 《塵封的航道》的真正價值,不在於解開一個曆史謎團,而在於探討人類對“極限”的定義。範德堡總結道:“極光號”的失敗,並非源於技術或自然,而是源於一種過度的,甚至是傲慢的自信。它提醒我們,探險的意義不應僅僅在於地圖上的標記被填補,更在於我們如何麵對那些注定無法徵服的領域。 這本書充滿瞭對那個時代的尊敬,但更充滿瞭對在無垠的自然麵前,人類渺小而堅韌精神的深刻反思。它是一部關於勇氣、傲慢、科學的局限性,以及時間如何吞噬一切偉大事物的沉思錄。 讀者評價摘錄: “讀完此書,我仿佛也感受到瞭北冰洋零下四十度的寒意,以及那種深入骨髓的孤獨。範德堡的寫作如手術刀般精準,解剖瞭失敗的每一個層麵。” — 《蘇格蘭地理評論》 “超越瞭傳統的探險紀實文學,它是一部關於人類耐力與宿命的史詩。” — 詹姆斯·莫裏森 (暢銷曆史作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衛•貝納塔(David Benatar)


  南非開普敦大學哲學係教授,著有《人類的睏境:生命終極問題的坦率指南》(The Human Predicament: A Candid Guide to Life's Biggest Questions)、閤著有《生育辯論:生育是錯誤的嗎?》(Debating Procreation: Is it Wrong to Reproduce?)等書。

譯者簡介

李屹


  elek,1986年生,高雄人。社會學齣身。歡迎社科哲商管等翻譯閤作。

  聯絡方式:email: elek.li@gmail.com
  翻譯簡歷:elek.li/resume
 

圖書目錄

推薦序寧願不曾活過(郭柏年)
推薦序不生是為不存在的孩子好?(林映彤)
前言


第一章   導論
・誰那麼幸運?
・反生論述和勸生的偏見
・本書大綱
・讀者指南

第二章   為什麼齣生在世永遠是傷害
・怎麼能說齣生在世是傷害?
同樣是一條命,值得活,還是不值得活?
值得開始的生命和值得繼續的生命
・為什麼齣生在世永遠是傷害?
愉悅和痛苦的不對稱
活著,相較於從未被生下來
其他不對稱
不後悔活著?我反對

第三章   齣生在世有多糟?
・為什麼好事減壞事,不等於生命的品質?
・自己評定生命的品質,為什麼不可靠?
・關於生命品質的三種見解,又,為什麼不論從哪一個見解看,生命都很糟
享樂主義理論
欲望滿足理論
客觀清單理論
總評三種見解
・舉世皆苦

第四章   生養小孩:反齣生的見解
・生殖
人沒有義務生殖
人有不生殖的義務嗎?
・生殖自由
怎麼解讀上段舉齣的權利
從自主為這項權利立論
從徒勞無功為這項權利立論
從歧見為這項權利立論
從閤理的不同意為這項權利立論
・障礙和受誤生命
區別非同一問題和障礙權利反駁
「障礙為社會建構」論證
「錶現論」的主張
迴應障礙權利的各種論證
受誤生命
・輔助與人工生殖
生殖倫理和性事倫理
誕生的悲劇與婦科學的道德
・將未來之人僅僅當成手段

第五章   人工流產:「挺死亡」的見解
・四種利益
・哪些利益是道德上值得考慮的?
・意識什麼時候萌芽?
・繼續活下去的利益
・黃金律
・「與我們相仿的未來」
・結論

第六章   人口與滅絕
・人口過多
・解決道德理論中的人口難題
帕菲特教授的人口難題
反生論述跟 X 理論相容,為什麼?
契約論
・分階段滅絕
當人口減少會降低生命品質
把人口降到零
・滅絕
兩種滅絕的途徑
對滅絕的三個擔憂

第七章   結論
・答覆違反直覺的反駁
・敬答樂觀者
・死亡與自殺
・宗教的見解
・厭人與博愛

註釋
參考書目
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573080
  • EISBN:978626957309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4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寧願不曾活過
郭柏年(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高級講師)


  從古到今,哲學傢的「壞習慣」之一,就是總要提齣一些令人意想不到,違反常識,卻又難以反駁的主張。如果按此標準來評價哲學傢的好壞,近年分析哲學界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大衛・貝納塔(David Benatar),大概會名列前茅。讀者或許未必熟悉其人其說,但姑且先看看以下主張:

  1. 人的齣生,對其本人而言,永遠都是嚴重的傷害。
  2. 所有人的生活品質其實都很糟。
  3. 生育兒女是道德上錯誤的行為。
  4. 除非有很好的理由,否則女性應該儘早於懷孕初期人工流產。
  5. 地球上最理想的人口數量為零,並且人類滅亡愈早齣現愈好。

  以上五點,每個講法都足以令人瞠目結舌,而貝納塔竟然打算在這本隻有二百多頁的小書《生兒為人是何苦:齣生在世的傷害》中,全部一併論證,實在無法不叫人看看此書的究竟,就此,本文旨在讓大傢先概括瞭解書中內容與值得留意之處,以便往後閱讀。

  首先說明本書的結構。《生兒為人是何苦》一書分為七章,第二至第六章為主要內容,首章屬於導論,第七章則是結語。導論介紹本書的主題:「齣生永遠都是嚴重的傷害」與「反生育主義」。第二與第三章屬於全書的哲學理論基礎,論證為何齣生與生存於世,永遠都是嚴重的傷害。第四至第六章則是此論旨引申的各種理論後果:反生育、人工流產、人類滅絕。結論一章則嘗試迴應各種質疑。於此建議讀者先讀完第二與第三章,再選取感興趣的相關章節閱讀。

  接下來談談各章節的內容。在導論中,貝納塔首先界定主題:「齣生永遠都是嚴重的傷害」,進而引入反生育主義的主張,同時探討社會上對生育的不閤理偏好。第二章毫無疑問是全書哲學成分最重,亦最為人所批評的一章。貝納塔在此提齣「價值不對稱」(Axiological Asymmetry)這個極具爭議的想法,試圖從傷害與利益的存在與不在兩種情況下,價值判斷的不對稱現象,證明為何不曾存在,定必比存在(齣生)要好。此論證由以下兩組價值判斷支持:首先,傷害的存在是壞事,而利益的存在是好事;其次,傷害的不在是好事,即使沒有人承受這種好,但利益的不在不是壊事,除非有人因而被剝奪。按以上判斷,生而為人視際遇有好有壞,但不齣生的話,情況卻是有好而無壞(因為利益的不在不是壞事),最後結論就是從未齣生,必然比生於世上來得要好。貝納塔同時堅信,這論證能夠解釋日常生活中另外四種廣為人接受的不對稱價值判斷,所以我們有很好的理由接受它。可是,雖然「價值不對稱」企圖說明生存為什麼定必比不存在更壊,但生而為人到底有多糟?如果人生其實快樂遠多於痛苦的話,似乎仍然值得活一次,那麼齣生就不見得是壞事。要證明齣生與生育之錯,似乎必須進一步指齣生存必然非常糟糕纔行。為此,貝納塔在第三章中具體解釋,生而為人因何必然承受嚴重傷害。本章首部分引述各種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的理論和實驗,說明何以一般人都高估瞭自己的生活品質。次部分指齣從三種常見的生活品質理論的角度來評核,所有人的生活全都非常糟糕。

  接受「齣生永遠都是嚴重的傷害」,將有一連串影響實際生活的重大後果。比方說,如果此論屬實,那麼最直接的結論當然是反對生育,以免禍延下一代。是以貝納塔在第四章中指齣,我們不單並無生育的道德責任,反之其實有道德責任不生育。不過,這無疑與我們普遍認同的重要權利難以並存,那就是生育自由。麵對這個難題,貝納塔認為生育自由應該以法律而不是道德權利來理解,便可消弭上述衝突。第五章討論人工流產的爭議,歷來關於人工流產的立場大緻可分為挺選擇(pro-choice)與挺生命(pro-life)兩大陣營,貝納塔則宣稱自己屬於第三種型態:挺死亡(pro-death)。他強調除非有很好的理由,否則女性應該儘早於懷孕初期人工流產。原因十分簡單,既然齣生會令下一代濛受嚴重傷害,加上早期的胎兒並無道德地位,人工流產便是唯一的正確答案。貝納塔強調,以往我們認為人工流產是必須為之辯護的行為,這想法其實是錯的,反而是不人工流產纔需要以道理解釋。接著的第六章探討地球人口問題的種種。以「齣生永遠都是嚴重的傷害」之立場為基礎,貝納塔反思到底地球上最理想的人口數量為何?他的答案是零。再者,如果人類就此滅絕,是否為壞事?對經歷滅絕最後階段的人而言,那的確會是相當痛苦的壞事。不過就人類滅絕此事本身而論,由於它能阻止伴隨齣生而來的嚴重傷害,肯定不可能是壞的,甚至愈早發生愈好。本章的另一重點是嘗試迴應哲學傢帕菲特(Derek Parfit)在其名著《理與人》(Reasons and Persons)提齣的人口難題,由於當中涉及較多哲學專門知識,讀者需多加留意。而最後一章旨在迴應一些質疑。比方說,貝納塔試圖解釋即使其理論會引緻上述各種看似荒謬的結果,這也不是好的反對理由;又嘗試說明其立場為何不會鼓勵自殺等等。

  本書麵世後在哲學界引起巨大反響,毀譽參半。讚賞者認為書中的論述清晰簡潔,條分縷析。內容敢於挑戰常識,可堪反思之處甚多。再者,本書行文流暢簡明,沒有太多艱澀專門的哲學術語,因此普羅大眾讀來亦不會太辛苦。批評者則著眼於書中的極端立場與哲學論證的缺失,尤其對「價值不對稱」的攻擊最為猛烈。例如有論者認為貝納塔分析快樂與痛苦的計算時考慮不周,又或「價值不對稱」並非如他所言,足以同時解釋其他四種不對稱價值判斷等等。麵對排山倒海的質疑,貝納塔亦曾撰文迴覆,不過這些討論牽涉繁複的哲學爭拗,一般讀者不必在意,倘若真有興趣,可找他的 'Still Better Never to Have Been: A Reply to (More of) My Critics' 一文閱讀。

  毫無疑問,愈激進的主張,人們愈難接受,亦愈容易令人誤解。其中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貝納塔的想法,往往被人與厭人論(Misanthropy)這種仇視人類的主張混為一談。誠然,貝納塔於往後的著作中,確實提齣瞭厭人式論證來支持反生育主義與人類滅絕論,但至少在本書中並無相關想法。而在我看來,恰恰相反,貝納塔的立場,其實更可能源於博愛論(Philanthropy)。正是齣於對人類的慈悲,不忍下一代濛受生而為人的痛苦,纔反對生育與希望人類消失,從而根絕一切人類的苦難。不過這終究隻是我個人的詮釋,與主流意見或有分歧,讀者可自行斟酌。

  總括來說,本書立論新穎大膽,提齣的議題亦十分重要。縱然論證層麵上偶有簡略與失當之處,但其對常識與定見的挑戰,無疑值得深思。哪怕各位閱後不盡同意,相信也不會覺得枉然。畢竟哲學的可貴,並非給予答案,而在於有意義的發問。是次中文譯本麵世,能讓華文世界的朋友以熟悉的語言一同思考此等重要課題,絕對是廣大讀者的佳音。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