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筆短箋所成就的,不僅是一封封信件,更是一份份心意。本書蒐集了謝冰瑩女士寫給她的小朋友、大朋友、老朋友們的信件,雖然對象不同,但作者對周遭人事的深厚關懷卻處處流露,細讀之下,更能體會字裏行間所蘊涵的溫暖之意。
寸筆短箋所成就的,不僅是一封封信件,更是一份份心意。本書蒐集了謝冰瑩女士寫給她的小朋友、大朋友、老朋友們的信件,雖然對象不同,但作者對周遭人事的深厚關懷卻處處流露,細讀之下,更能體會字裏行間所蘊涵的溫暖之意。
謝冰瑩
湖南新化人。民前五年(一九○六年)生。湖南省立第一女校未畢業,即投筆從戎,於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冬,考入武漢中央軍政校女生隊,次年參加北伐,著有「從軍曰記」,林語堂先生譯為英文,與中文同時發表於中央日報副刊,後出版專集,有英、法、日、韓、俄等國譯文。
北平女師大畢業後,兩度赴日,因抗日反滿罪,入獄三週,曾受各種酷刑。
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抗戰爆發,謝女士組織「湖南婦女戰地服務團」,赴前線參加戰地工作,著有「抗戰曰記」等。曾任報紙副刊、文藝月刊主編;國立北平師大、華北文化學院教授。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應聘來臺,任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後改國立師大)教授。民國六十年,因右腿跌斷退休。
女士著作豐富,舉凡長、中、短篇小說、散文、雜文、報告文學、書信、遊記、論著、佛教文藝、兒童文學等,不勝列舉。
半世紀前的一封信
賈奶奶信箱
怎樣應付男同學?
我為什麼愛交小朋友
一封信
在自己的國家上學真好
《牛車後面》及其作者
未付郵的信
之一:不幸的昭昭
之二:不幸的昭昭
給女兒的信
遙遠的祝福
夢裡的微笑
又夢見你
爐邊寄語
你得了冠軍
給臺灣的朋友們
憑君傳語報平安
夢回臺北
又是一年春草綠
遙遠的祝福
想臺灣
朋友,祝福你
道歉與拜年
神遊故國
一個甜美的夢
七十國慶在金山
感謝關心我的朋友
拜個晚年
金山寄語
懷念與祝福
春天的祝福
海外寄英英
怎樣解除愛的煩惱?
移情別戀
盲戀的悲哀
玲玲受傷了
金山點滴
蛻變中的玲玲
愛是犧牲
幾個好消息
我讀「思親徵文」
跌倒了,站起來
同病相憐
愛的轉變
一個甜美的夢
為了下一代
用愛心培植下一代
附 錄
把感情武裝起來
父子.母女
姑嫂.妯娌
相敬如賓
戀愛的故事
婆媳之間
夫婦相處之道
幸福的一面
版權宣告
封 底
说实话,现在的电子书市场充斥着太多追求“高效”和“速食”的内容,标题党盛行,内容空泛。因此,我对一本名为《冰瑩書信 (電子書)》的书籍产生兴趣,纯粹是出于一种“逆流而上”的审美倾向。我总觉得,真正有价值的“书信”,往往是作者在特定压力或极端情绪下,最接近真实自我的记录。我尤其关注那些叙事结构上的巧妙安排,比如,书信的编排是否遵循了时间线索的自然发展,还是有意地采用了跳跃式的、碎片化的方式来烘托某种悬念或情感的高潮。如果它仅仅是简单的往来信件的堆砌,那阅读体验必然会大打折扣。我更希望看到,作者在信件的开头或结尾,能够巧妙地设置一些只有老读者才能领会的“暗语”或“典故”,这不仅是对阅读者的智力挑战,也是对文本深度的考验。此外,电子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至关重要,如果排版过于拥挤或字体选择过于冰冷,都会瞬间破坏掉原本应有的那种历史厚重感和人情味。我希望它能通过精心的电子化处理,保留住原件的质感,哪怕只是通过视觉上的暗示,也能让人体会到这份文字承载的重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被小心翼翼保存下来的时间胶囊,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里面封存的究竟是怎样的光景和心声。
评分这本被命名为《冰瑩書信 (電子書)》的书籍,光是这个名字就带着一股清冷而又朦胧的古典美感,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我习惯于在睡前翻阅一些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的文字,期待着能从中捕捉到一些时代沉淀下的微光。坦白说,我原本对“書信体”的著作并不抱有太高的期待,总觉得它们或许会有些陈旧,或者说,情感的表达方式会显得过于含蓄和迂回,不适合现代快节奏的阅读习惯。然而,真正让我愿意投入时间的,是那种字里行间透出的“真诚”与“温度”。我更看重的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那种不加修饰的个人心境流露,仿佛是隔着泛黄的信纸,与一位久未谋面的故人促膝长谈。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营造出这样一种沉浸式的氛围,让我在阅读时能感受到笔迹的起伏、墨色的深浅,甚至是信件寄出时窗外微风拂过的细微声响,那无疑是一次成功的体验。我非常期待看到,在那些或许早已被历史尘封的篇章中,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微妙的情感关系,是如何描绘周遭环境的细致入微,以及最关键的——面对那些不可逆转的命运时,他们的坚韧与脆弱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对我来说,阅读的价值不仅在于获取信息,更在于体会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鸣,让那些遥远的个体生命轨迹,能在我的内心激起一丝涟漪。
评分我对任何带有“冰瑩”意象的书籍,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某种极致的纯净与脆弱的平衡。这不仅仅关乎主题,更关乎作者对“时间”这一概念的处理。书信,本质上就是时间在纸面上凝固的产物,它们记录了过去,却又在被阅读的当下获得了新的生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一种跨越时间的对话感。也就是说,作者在写下这些文字时,他的困惑、他的喜悦,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依然能与今天处于不同境遇的读者产生共振。这种共振的产生,往往依赖于对人类共通情感(如失落、希望、遗憾、坚持)的深刻洞察。我厌倦了那些只停留在表面描述的文字,我寻求的是能直击灵魂深处的反思。如果这本书能迫使我停下来,去审视自己生命中那些未曾被完全理解或释怀的时刻,并能以一种全新的、更平和的视角去看待它们,那么这份电子书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其标价。我期待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而不是简单的信息获取,希望它能像冰雪初融时那种带着凛冽气息的清新感,洗涤我心中某些尘埃。
评分我是一个对“氛围感”要求极高的读者,特别是对于这种带有强烈个人印记的作品。当我看到“冰瑩”这个词汇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带有微弱反光的、清晨的薄雾感,一种介于透明与实体之间的存在状态。因此,我对这本书的文字基调抱有非常高的期望:它需要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精准度,但又不能陷入矫揉造作的泥潭。我设想中的优秀书信集,其语言的张力在于“克制”,即在情感喷薄欲出之时,被信纸和笔尖的力量硬生生地拉了回来,留下的反而是更具回味的余韵。如果这本书的文字过于直白或情绪过于外放,我会觉得它失去了书信特有的那种“私密性”和“间接性”的魅力。此外,如果书中提及的背景设定是特定历史时期或文化场景,那么这些背景的植入必须是润物细无声的,不能像生硬的教科书插叙,而是通过人物的日常对话、对当时物价的抱怨,或是对某件艺术品的评价中自然流淌出来。一本好的作品,应该像一个精密的仪器,能够准确地捕捉并重现当时的社会肌理。我期待着能从这些字里行间,触摸到那个时代独有的生活节奏和价值取向,这对我理解人性的多变性非常有帮助。
评分从纯粹的文学结构角度来看,书信体叙事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平衡“信息传递”与“情感抒发”的比例。如果信件过多地集中在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叙事性强而抒情性弱,那么它更接近于一份档案记录,而非文学作品。反之,如果只是充斥着无病呻吟的感叹,则会显得空洞无物。我关注的重点在于那些“未竟之言”——也就是信件中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被直白说出口的、需要读者自行去解码的部分。优秀的作者会利用截断的句子、突然转移的话题、或是对某些敏感词汇的刻意回避,来构建这种阅读的张力。我非常好奇《冰瑩書信 (電子書)》是如何处理这些“留白”的。电子书的特性也带来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无法通过纸张的厚薄来判断哪封信更重要,这就更加考验作者在内容编排上是否能通过情感的递进性,来自然地引导读者的注意力。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我仿佛应该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预感,但作者却以一种更高明的方式回应了这份预感,那就证明了其叙事技巧的高超之处。这是一种与作者进行的高级智力博弈,我非常期待能参与其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