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的科學:幫助青少年與青年改善社交技巧 (電子書)

交友的科學:幫助青少年與青年改善社交技巧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伊莉莎白‧洛格森
图书标签:
  • 社交技巧
  • 青少年
  • 人际关系
  • 沟通技巧
  • 心理学
  • 自我提升
  • 社交焦虑
  • 友谊
  • 电子书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社交是一門藝術?不,它是「科學」!
  科學實證有效的社交技巧!


  社交,對於不善解讀人際訊息的自閉症類群患者是重大挑戰,但調查亦顯示,有三分之一的一般高中生也為了社交障礙、害羞焦慮、應對不當等問題所苦。他們可能是你的孩子、你的學生,或就是你自己。

  本書是一道曙光,讓人一步步突破交友應對的困窘,不再因人際挫敗而孤單。

  本書所採用的「PEERS®方法」,由洛杉磯加州大學所研發,本是幫助自閉症類群患者學習社交技巧的團體訓練課。但許多患者的家長或照顧者發現,PEERS®方法不僅對自閉孩子有效,也讓一般人、甚至連家長自己都獲益良多。他們紛紛產生了「可惜沒有早點知道」的遺憾:

  早點知道,那時就不會因誤會而跟朋友決裂……
  早點知道,當初就能加入有興趣的社團……

  由此可見,PEERS®方法不僅適合自閉孩子,也適合一般人。

  本書方法與步驟均通過嚴謹的科學實證,特色是:
  1.將社交行為解碼為具體規則與步驟。
  2.對治兩大困擾:「不知如何發展好友誼」、「不知為何被同儕排擠」,極具實用性。
  3.針對社交障礙者的認知特點來設計,不強迫學習一般人的思考方式,效率加倍。
  4.附有「社交訓練小訣竅」,幫助家長/教師輕鬆上手。
  5.每章末附有摘要與習題,供親子共同演練。
  6.由親受作者指導的台大簡意玲醫師翻譯,並註解台灣本土實務觀察。

本書特色

  ‧科學實證有效的社交技巧!不僅適合自閉孩子,也適合一般人

  ‧將社交行為解碼為具體規則與步驟,對治兩大困擾:「不知如何發展好友誼」、「不知為何被同儕排擠」,極具實用性。
  ‧針對社交障礙者的認知特點來設計,不強迫學習一般人的思考方式,效率加倍。

  ‧附有「社交訓練小訣竅」;摘要與習題,幫助親子輕鬆上手。

名人推薦

  丘彥南/臺大醫院兒童精神科主治醫師
  宋維村/天主教若瑟醫院首席顧問及小兒心智科主治醫師
  吳蕙名/身心靈整合工作者、《暴走小孩,淡定父母:與特殊孩子的情緒共舞》作者
  林朝誠/昱捷診所精神科醫師
  卓惠珠(花媽)/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伯格部落格版主
  姜忠信/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高淑芬/臺大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國際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副會長
  陳豐偉/精神科醫師、《我與世界格格不入:成人亞斯的覺醒》作者
  劉增榮/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執行長
  蔡文哲/臺大醫院兒童精神科主治醫師
  蔡彤寧/高雄長庚醫院兒童青少年心智科臨床心理師
  (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人际关系与社交成长的书籍简介,聚焦于构建有意义的连接、理解社交动力以及有效沟通的艺术。 --- 连结的艺术:在复杂世界中建立深刻人际关系的指南 导言:重塑我们对“连接”的理解 在这个信息爆炸、数字化互动主导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连接”,但也可能感到前所未有的疏离。本书并非简单地教授如何交换名片或在派对上显得健谈,而是深入探讨人际关系的核心要素——真诚、理解和共鸣。我们常常在寻找“技巧”来弥补内在的空虚感,却忽略了真正的社交力量源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 《连结的艺术》是一份详尽的地图,旨在帮助读者穿越现代社交的迷宫,从建立初识的桥梁到维护持久、有意义的深度友谊与伙伴关系。它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框架,来审视我们当前的社交模式,并逐步升级我们的互动质量。 第一部分:理解社交的底层架构 成功的社交并非天生的才能,而是一种可学习的、可优化的能力。本部分将带领读者解构人际互动的基本要素。 1. 社交自我构建:从内在到外在 在尝试理解他人之前,我们必须先理解自己。本章深入探讨“社交自我”的概念——我们如何感知自己与他人的互动方式,以及这种感知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将审视自信与自卑的来源,并提供工具来识别和重塑那些限制我们建立健康关系的负面自我对话。这包括: 身份认同与社交角色的弹性: 认识到我们在不同群体中扮演的角色变化,并学习如何灵活适应,而不是僵化地固守单一形象。 脆弱性与边界的平衡: 探讨何时开放自我、分享真实想法是建立亲密感的关键,以及如何清晰地划定个人界限,确保关系是滋养而非消耗。 2. 情绪生态学:识别与管理互动中的能量 每一次互动都伴随着情绪的流动。《连结的艺术》详细解析了“情绪共振”——我们如何无意识地吸收和反射他人的情绪状态。 情绪智力的实战应用: 超越理论,重点讲解如何在对话中捕捉非语言信号(肢体语言、语调的细微变化),并据此调整自己的回应策略。 处理冲突的能量管理: 冲突是关系的一部分,而非终结。本章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来“去升级”紧张局势,将争论转化为理解的机会,而非破坏性的对抗。 第二部分:高效沟通的精确性与深度 沟通的本质是信息的传递与接收,但高质量的沟通要求更高的精度和同理心。 3. 积极倾听的炼金术 大多数人“听”是为了回应,而不是为了理解。本节将“倾听”提升到艺术层面,教授读者如何真正地进入对方的视角。 反思性倾听(Reflective Listening): 学习如何使用提问和复述技巧,不仅确认信息内容,更确认对方的情绪基础,从而让对方感到被完全接纳。 “空白”的力量: 探索在对话中留出有意识的停顿时机的重要性,它如何为深入思考和更真诚的表达创造空间。 4. 提问的艺术:引导深度对话 提问是开启新关系和深化现有关系最强大的工具之一。本书区分了不同类型的提问及其效果。 从“事实”到“意义”的跃迁: 如何从询问表面的信息(“你做什么工作?”)过渡到探究价值和动机(“是什么让你对你的工作感到兴奋?”)。 好奇心驱动的提问模型: 一套实用的提问序列,旨在引导对话自然而深入地流向个人愿景、挑战和梦想,避免肤浅的闲聊陷阱。 第三部分:构建与维护不同维度的连接 人际关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采用不同的交往策略。本书为建立和维护不同层次的关系提供了实用的蓝图。 5. 友谊的建立与层次划分 友谊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投入和维护。本章详细描述了友谊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每个阶段所需的“社交货币”。 “共同经历”的设计师: 如何主动创造有质量的共同体验,而非仅仅等待机会降临。 关系维护的“小额投资”策略: 探讨持续、低频、高价值的联络(如发送相关文章、简短的问候)如何比偶尔的盛大聚会更能巩固友谊的韧性。 6. 职场与专业网络的战略拓展 在专业环境中,连接的建立需要策略性地平衡利他与自我展示。 “给予者”的定位: 如何在不显得刻意的前提下,展示你的专业价值并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从而建立互惠的专业关系网络。 有效利用数字化平台: 讲解如何在LinkedIn、专业论坛等平台上,以一种既专业又人性化的方式进行互动,将线上连接转化为有实质意义的线下合作。 第四部分:克服社交障碍,拥抱真实的自己 许多人被根深蒂固的社交焦虑或过往的负面经验所困扰。本部分侧重于心理层面的突破。 7. 告别社交疲劳:为自己充电 高效的社交者知道何时需要退出。本章探讨了“内向型”与“外向型”在社交能量管理上的差异,并强调了独处时间的价值。 “社交配额”系统: 学习评估自己的社交能量水平,并学会设定合理的社交频率限制,以避免倦怠。 从“表现”到“存在”的心态转变: 帮助读者放下取悦他人的欲望,专注于真实地“存在”于当下,从而减少表演的压力。 8. 社交技能的持续精进与反馈循环 社交能力是终身学习的过程。本章提供了一个自我评估和成长的框架。 “微失败”分析法: 鼓励读者将小的社交失误视为宝贵的数据点,而非个人缺陷,并系统地分析哪些因素导致了预期的偏差。 建立可靠的反馈圈: 识别那些能够提供建设性、非批判性社交反馈的盟友,并主动请求他们对你的互动风格提出观察意见。 --- 结语:连接的真正回报 《连结的艺术》最终指向一个核心信息: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是我们幸福感和成就感的基石。通过学习理解自己和他人更深层次的需求,我们不仅能改善与外界的互动,更能达成一种内在的和谐。真正的社交技巧,是让你在任何场合都能感到自在和有价值,并赋予你构建一个丰富、支持性社群的能力。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具吸引力、更真诚的人的实践手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伊莉莎白‧洛格森(Dr. Elizabeth Laugeson)


  臨床心理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塞梅爾神經科學與人類行為學院(Semel Institute for Neuro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的精神醫學與生物行為科學部臨床助理教授,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PEERS®門診的創設者與負責人。在以實證為基礎的社交技巧訓練上,洛格森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專家。

  洛格森是「人際關係技巧教學與增強課程」(The Program for the Education and Enrichment of Relational Skills, PEERS®)的建立者之一,陸續出版與社交技巧訓練有關的書:《自閉症類群患者青少年的社交技巧:PEERS®治療手冊》(Social Skills for Teenagers with Developmental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The PEERS® Treatment Manual)、《教職專業人員的PEERS®學程:自閉症類群患者青少年的社交技巧訓練》(The PEERS® Curriculum for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s: Social Skills Training for Adolesc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以及《PEERS®青年社交技巧訓練:幫助自閉症類群與社交困難者建立友誼》(PEERS® for Young Adults: Social Skills Training for Adul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d Other Social Challenges)。格森博士曾在全世界多個國際會議上發表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她的工作成就受到如《時人》、《紐約時報》等多家全國性與國際性媒體報導。

譯者簡介

簡意玲


  畢業於長庚大學醫學系、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現為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獲得博士學位後積極從事自閉症的生物學研究,並投入成人社交技巧訓練。在美國進修時接受洛格森博士的PEERS®方法完整訓練,並將之引入台灣。許多個星期六早晨,簡意玲排除萬難對自閉症患者與照顧者進行PEERS®團體訓練,成效良好。她一方面對台灣的實務心得進行學術研究,另一方面也投入洛格森博士著作的翻譯,完成《PEERS®青年社交技巧訓練》、《交友的科學》二書。簡意玲另著有《依然真摯與忠誠:談成人亞斯伯格症與自閉症》,並譯有《小漢斯》,合譯作品有《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克森治療實錄》、《動力取向精神醫學:臨床應用與實務》、《溫尼考特這個人》等。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透過本書,學習怎麼「做」朋友/蔡文哲
【推薦序二】 期待高功能自閉症類群者也能「出外靠朋友!」/姜忠信
【推薦序三】 本書可以是泛自閉症者從校園轉銜職場的利器/劉增榮
【推薦序四】我的特殊生孩子終於遇見曙光/吳蕙名
【原版推薦序】幫助孩子免於承受孤獨的痛/約翰.羅比森
【中文版序】茫茫社交大海,需要導航/伊莉莎白.洛格森
前言
誌謝
 
【第一部】準備開始
第一章為什麼要教青少年與青年社交技巧?
 
【第二部】發展與維持友誼的科學
第二章好朋友的尋覓與選擇
第三章好的交談:基礎篇
第四章開啟與加入交談
第五章退出交談
第六章處理電子通訊
第七章展現運好風度
第八章享受美好的朋友聚會
 
【第三部】處理同儕衝突與排擠的科學:有效策略
第九章處理爭執
第十章處理嘲諷
第十一章處理網路霸凌
第十二章減少謠言與閒話
第十三章避開身體霸凌
第十四章改變負面評價
 
結語:向前邁進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7137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1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一

透過本書,學習怎麼「做」朋友

蔡文哲/台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精神科醫師


  平日喜歡看看美國連續劇,其中《宅男行不行》(The Big Bang Theory)是近年來我一直持續觀賞的。劇中描述幾個任職於理工學院的年輕男性,從單身、媽寶開始,如今第十一季結束,分別同居、結婚、生子……,據說明年終將殺青完結。正如中譯劇名的直白,這群男生就是「宅」:不擅運動、癡迷電玩與動漫、社交笨拙不堪,尤其男主角謝爾頓更有諸多奇行怪癖,活脫脫就是我整天在門診朝夕相處的個案。劇情就從兩個宅男室友,遇見對門搬入一位「非宅」女性開始,從此這群人的各種互動就編織、延展成十來年的嬉笑怒罵,或者正經點來說,十來年的人生經歷。幾個宅男各自有不同的進展,但是最有意思的,還是謝爾頓從一開始的極端自我中心、缺乏同理心,逐季在人際社交上努力掙扎學習,雖然進度緩慢,終究有機會修成婚姻正果。

  正如劇中所有男女角色,我們每個人的社交溝通能力各有高下。剛剛落幕的市長選舉就是很好的例子:有的候選人白目到需要好幾個助理整天監控他的言行,有的候選人則是高明到單槍匹馬單憑一張嘴就扳倒實力雄厚的對手。兩個人都當選了,給我們些許安慰:社交溝通能力不是決定性的!但是如果不要那麼難以溝通協調,大概也不會搞到三強鼎立棄保險勝幾千坐待驗票吧。

  就像謝爾頓一樣,社交溝通能力與任務是隨著歲月成長更迭的。我們每個人回憶起兒少時的人際經驗,總是不免些許遺憾,尤其國中、高中階段,鮮有人沒犯過錯的:「如果是現在的我,一定可以處理得更好!」這些遺憾通常代表的是現時的我們能力進步了,更加成熟了。但偏偏人際關係的任務也是隨著年歲接踵而來:家庭、親子、手足、學校師生同儕;職場上司、屬下、同事,而微妙的親密伴侶關係,更是終極挑戰。多數人就在歲月流動中跌跌撞撞、邊學邊長大,有時順遂過關,有時難免失足傷痛。特別在親密伴侶關係上,單身、同居、結婚、離婚的多元選擇,固然情緣各有殊異,個人的社交能力導致的取捨往往是重要關鍵。

  大多數人通常不會刻意去學習社交,總以為那是自然形成的能力,但是像謝爾頓這樣的宅男,或是在我門診中的許多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個案們,社交能力的落差從小就直接造成生活上的各式各樣困難:誤解、隔離、排斥、甚至霸凌,他們很早就知道社交能力絕非自然形成,而是需要努力才有機會進步的。偏偏努力學習往往又不得其法,常見的例子:一個常被同學嘲笑、欺負的國中生,聽媽媽的建議,有狀況就求助於導師,結果因此更加受到全班的排擠。

  這些社交有困難的人,其實常常在很多能力上令人驚奇,有些人擅長數理、有些人擁有絕佳的空間概念,對他們來說,有系統、有規則的知識最吸引他們,也最容易上手。偏偏社交技巧就算有規則,卻是特別複雜,有很多不同條件、不同情境必須同時考慮,對於偏好高預測性規則的宅男們來說,根本就沒有規則!

  這本書名叫「交友的科學」,不是「交友的藝術」,一方面意謂著內容來自科學實證的結果,一方面也意謂著它不是交友天才大師直覺的藝術展現,而是有規則、可複製、每一個人都可按部就班逐步學習操作的。常見賣座的「改善你的人際關係」的書籍、演講、訓練,看完、聽完之後往往會讓你恍然大悟,甚至感激涕零,但是很少能直接改變你的行為,因為它們缺少了上述的科學特質。相比之下,這本書讀起來比較像教戰守則,或者更直白的說,像產品使用說明書。有時你甚至會質疑這書是否把高尚的情誼描述得過於現實。中譯「交友」來自英文「making friends」,朋友真的是要「做」出來的哩!

  前面提到,大多數人通常不會刻意去學習社交,其實是因為大多數人沒有自覺到能力的瓶頸。業績不如人的房屋仲介一定會想要改進自己的社交溝通能力(想選總統的市長也是),因此就算你一直都對自己的人際關係很滿意,看看這本書,一定會發現還有些你沒做過的。

推薦序二

期待高功能自閉症類群者也能「出外靠朋友!」

姜忠信/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友誼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性與親密性,其內涵可以包括互信、互惠、包容與忠誠等等。父執輩常琅琅上口的一句話:「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正是形容朋友,甚至好朋友的珍貴。這句話出自初唐時代王渤《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詩。王渤寫這首詩的年紀尚二十出頭,早慧的他(可惜在27歲左右早逝)已經做官,在為一位杜姓好友送行前,寫下這千古名句!二十歲上下,正是人一生中最需要、也最在乎朋友的時期!發展心理學家強調,青少年時期是重要的自我認同階段,若能找到認同方向,承諾以赴,則於成年早期尋求友誼、愛情等親密關係的過程將容易安身立命(也就是孔子所謂的三十而立)!而尋覓自我認同的過程中,除了長輩的提攜,最關鍵的就是友伴的影響。筆者從大學開始,就常因好朋友的關係而做了不同的人生選擇及發展,如念碩士、博士,是因為有朋友相挺與相持;去國外進修,是因為有朋友的朋友在;在走入中年階段,更珍惜相知相惜的同輩、忘年之交的長輩朋友、甚至晚輩!

  高功能自閉症類群(HFASD)的青少年與青年,由於人際動機的強弱不同,對友誼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差異。但要進入並發展友誼,或在友誼基礎下發展親密關係,他們必須克服先天在心智理論、執行功能等方面的基本限制,才能有所進展。這個門檻相當巨大,不易跨越。筆者多年的臨床及研究工作雖大多針對學前的自閉症孩子及家長,但由於在大學教書,一直接觸不少學科能力很好的HFASD大學生及研究生。這些學生中,有的對交朋友沒什麼興趣,甚至不在乎這樣的接觸,這類HFASD學生們雖然在學校的個人學習及生活上沒有什麼問題,但每當與其他同學合作作業或籌辦社團活動時,就常因不善與人互動,讓身邊伙伴誤會其合群性及態度,而失去了與同儕間基本的友善關係。另一類HFASD學生,他們對交朋友、甚至交親密朋友都有很強的興趣,但因不知如何互動,以致逃避退縮(如:逃避現實接觸,轉投入網路交友),或是過於激躁,這使得他們在人際上有很深的挫折感,孤單及憂鬱也就不時伴隨其中。筆者多年的輔導經驗中,深覺當代即使逐漸重視「自閉症者的友善環境」,但若這些HFASD成人沒有得到有系統的專業幫忙,恐怕也會讓人憂心的。

  洛格森博士(Dr. Laugeson)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所發展的PEERS方案,從2009年開始發表第一篇研究報告至今,已累積超過20篇同儕審查的研究(參見https://www.semel.ucla.edu/peers/research),且不少在方法上都是採用高規格的隨機嘗試試驗(randomized control trial)研究法。這項結合介入ASD青少年/成人與其家長的方案陸續在美國不同的研究機構,以及以色列、荷蘭、甚至亞洲的南韓、中國、香港等地都得到重複驗證,證明其不僅能有效改善ASD青少年/成人社交知識、技巧及社交焦慮,且提升了受邀或參與朋友聚會的頻率;而家長的親職自我效能也在其中得到明顯助益。洛格森博士團隊的追蹤研究報告,更發現上述對ASD個案的改變,可以維持一至五年。這項斐然的大成就,在國際的學術圈是備受肯定的。

  由於PEERS方案是強調對ASD個案與其家長同時介入的工作模式,因此,洛格森博士除了寫出給專業人員使用的PEERS方法專業書(見心靈工坊《PEERS®青年社交技巧訓練》)外,這本《交友的科學》則是PEERS方案的家長參考書,如同專業書的書寫架構,讓家長能在大孩子參與PEERS課程過程中也一起學習有效的策略,來支持大孩子在面對友誼的各項挑戰。這本書的優點除了簡明的理念架構及範例,更提供諸多示範影片來輔助(美國還有APP的呈現方式),讓學習能在多元的管道下增益效能。

  筆者第一次知道簡意玲醫師,是在大學部教授臨床心理學概論的課堂上,要求學生閱讀心理治療經典讀物時,讀了佛洛伊德的《小漢斯》這本中譯讀本開始。當時一面帶領學生閱讀,一面私下欽佩有人可以這麼精確又優雅地將複雜難懂的佛洛伊德論述,作這麼好的翻譯。認識她後,知道她已經開始在台大醫院精神部開設全國第一個成人自閉症門診,協助各類成人ASD個案。

  再不久,我就注意到她出了一本親切性極高,向社會介紹成人自閉症的書(《依然真摯與忠誠》)。在輔導HFASD學生個案過程中,我會主動介紹他/她們去讀讀簡醫師所寫的書,我讓他們知道他/她們是一群無論遇到怎樣的挫折,心靈深處都是「依然真摯與忠誠」的人!簡醫師不僅是位新一代的好醫師,她近年在學術上的表現也讓我感到讚佩,目前也正進行PEERS的台灣研究!能認識這樣一位年輕(或也該稱青壯了)的兒童(也包括成人)精神科醫師,以及數位優秀且深具人文關懷的同輩兒青醫師,真是一種榮幸!

  當然,讀完這本書,心中也有另一番感慨,近二十年從事早療研究工作的我,一直極力主張家長參與的重要性,但感慨的是,到了這些孩子長大後的介入課程上,我還是繼續在強調家長參與!即使是個人主義色彩較高的西方社會,他們仍然不可避免地發現,為了讓孩子持續成長與茁壯,家長即使邁向中老年,也還是要上戰場,才能為孩子的安身立命掛保證!在此,真心對所有家長打氣,並表達敬重之意!目前國際上對HFASD友誼促進的方案中,也開發了不少同儕介入(peer-mediated)方案,期待未來在台灣,也持續看到不同方案的探究與推廣!

  最後,期待我們 HFASD大朋友,身旁一起幫忙或關心他們的家長、專業人士及社會大眾,都在此書中得到啟發並受益,而相互扶持下去!畢竟,在這個大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自序

茫茫社交大海的導航

伊莉莎白・洛格森/本書作者


  本書的完成,乃是集過去十五年針對自閉症類群及其他社交困難之青少年與青年社交技巧研究之大成。經過嚴謹的科學研究驗證,我們已經找出發展與維持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的基本要素,並將這些基本的社交行為設計成易於理解的具體規則與步驟。我們將複雜的社交行為拆解並簡化,利於青少年與青年依循。

  《交友的科學》所強調的技巧是直接由「教導及豐富社交技巧課程」(Program for the Education and Enrichment of Relational Skills,簡稱PEERS®)而來,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伊莉莎白・洛格森博士所發展建立。PEERS是自閉症類群年輕人社交技巧介入中少數有實證研究支持的模式之一,其中大多數研究都是在北美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PEERS門診完成。自PEERS青少年版手冊於2010年出版、以及英文版《交友的科學》於2013年出版以來,這個具實證基礎的原始版本已逐漸發展為國際性的介入模式,在超過35個國家使用,也被翻譯為超過12種以上的語言。臺灣自閉症類群青年的療效研究是由簡意玲醫師執行,由臺灣的科技部補助療效研究、臺大醫院支援專業人員訓練。

  本書也對原始的北美版本做了語言與社交文化之相關修訂,以譯註的方式補充於書中,這些譯註使本書內容更適用於臺灣年輕人。原始英文版本也翻譯為中文,並在臺灣進行療效驗證研究。在臺大醫院進行的初步研究結果顯示,PEERS介入模式改善了社交反應、社會溝通能力與認知,此外,社交焦慮與刻板行為也有所改善,人際覺察缺損與情緒處理障礙亦有減輕趨勢。

  儘管這個介入模式最早是專為自閉症類群青少年與青年所發展,書中各章所呈現的技巧仍可廣泛用於其他有社交困難的年輕人,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憂鬱症、焦慮症或其他可能造成社交障礙的疾患。讀者甚至也包括完全沒有精神科診斷,只是很想了解如何交友與維持友誼的人。在這個習於網路溝通的時代,人與人面對面的接觸逐漸減少,許多人感覺有如置身於社交的茫茫大海,需要一些導航協助。由於這個介入模式教導的是具有生態效度的社交技巧,也就是一般社交成功的人所展現的社交行為,因此交友的科學應可應用於任何一位有志於學習如何發展親密且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的年輕人。

  在以下章節中,你將會看到我們如何將抽象的社交行為,例如開啟或加入交談,拆解為簡單的個別步驟。藉由將複雜社交行為化約為簡單好操作的單位,我們於是乎將社交世界解碼,協助社交困難者更能成功掌握社交世界,並藉此發展更多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读起来就像是和一个经验丰富、非常善解人意的长辈在聊天。作者在阐述复杂的心理学概念时,总能用生活中的小故事或者大家都能理解的场景来举例说明,这一点我非常欣赏。比如,书中提到“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那一部分,它没有简单地罗列手势和眼神接触的含义,而是深入分析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同样的肢体语言可能产生的巨大差异,这对于我这种经常和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倾听的艺术”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一边是急于表达自己的“伪倾听”,另一边是真正有建设性的、能让人感到被理解的“积极倾听”。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述,让我反思了自己在过去交往中的诸多失误。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也很好,它不会让你觉得某个章节太过冗长,每个部分的知识点都像乐高积木一样,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社交技能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辅助材料和资源推荐部分做得非常出色,体现了作者的严谨态度。在每个关键概念讲解完毕后,作者都会设置一些“思考与实践”的小练习,这些练习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们不是简单的问答题,而是需要读者代入情境去思考和规划自己下一步行动的具体步骤。例如,有一个练习要求读者详细描述一次失败的社交经历,然后用书中提到的几种新视角去重新解读那次事件,并规划如果重来一次会如何应对。这种“行动学习法”极大地提高了知识的转化率。此外,作者在文末还提供了一个精心挑选的书单和播客列表,这些推荐都与书中讨论的主题高度相关,而且都是经过作者筛选的,避免了读者在海量信息中迷失方向。这表明作者不仅想“教”我们知识,更想“培养”我们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次性的阅读体验。

评分

作为一名已经走出校园多年的职场人士,我原本对这种面向“青少年与青年”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那些技巧可能对我这个“老油条”来说太初级了。然而,这本书的深度很快打破了我的固有观念。它探讨的很多“科学”原理,比如“互惠原则”在社交中的应用,或者“锚定效应”如何影响初次见面时的印象建立,这些都是我在职场谈判和客户关系维护中可以立即应用的高阶策略。特别是书中关于如何应对社交焦虑和“表演性自我”的部分,作者没有一味地鼓励“做自己”,而是提供了一种更现实的路径:首先接受自己目前的状态,然后通过系统性的练习,逐步建立起内在的自信,从而自然地减少对外界评价的过度关注。这比那些鼓吹“自信就是一切”的书要负责任得多。它承认了社交中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并提供了一套工具箱来应对这些挑战,这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提升,不再仅仅是纸上谈兵。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那种明亮的色彩搭配和充满活力的插图,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当时正在寻找一些能帮助我理解当前社交环境的书籍,尤其是对于那些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有些吃力的年轻人来说,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就像是一个及时的救星。我特别欣赏它那种直截了当的承诺——“科学”地解决交友难题,这让我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拿到这本书后,我首先翻阅了目录,目录结构清晰,章节划分合理,从基础的自我认知到如何开启一段对话,再到如何维护一段长期关系,内容覆盖面很广。我注意到作者在引言部分就强调了现代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带来的冲击,这让我觉得作者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挑战有着深刻的洞察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老生常谈的理论层面。整体来看,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不会感到疲劳,这一点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的读者来说非常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而不是空泛的鸡汤,毕竟,我们需要的不是“多笑一笑”这种建议,而是具体的“如何笑”和“在什么情况下笑”的指导。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花了大量篇幅来强调“同理心”和“真诚”是所有社交技巧的基石,这一点非常难得。很多市面上的速成指南只教你怎么说话、怎么让人喜欢你,但这本书却反复强调,如果缺乏真诚的动机,任何技巧都只会沦为操纵,最终会反噬人际关系的建立。作者似乎有一种强烈的信念,即真正的友谊和有效的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之上。书中关于如何设定健康的人际关系界限的章节尤其出色,它详细描述了如何礼貌而坚定地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同时又不破坏现有的友谊。这对于许多“老好人”性格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它提供的不是如何取悦所有人,而是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底线,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社交成熟度。这种价值导向,让我更加信赖这本书所传授的知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