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茶:一位英國女士的十五國覓茶奇遇 (電子書)

訪茶:一位英國女士的十五國覓茶奇遇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漢麗耶塔.洛弗爾
图书标签:
  • 旅行
  • 英国
  • 文化
  • 美食
  • 冒险
  • 游记
  • 异国情调
  • 生活方式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紐約時報》年度好書
  ★榮獲2020年「弗南梅森餐飲獎」(Fortnum & Mason Food & Drink Awards)最佳飲食獎
  ★紐約名廚|丹.巴伯(Dan Barber)、原味主廚|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英國名廚|湯瑪絲娜.麥爾絲(Thomasina Miers)
  、北歐料理傳奇廚師|瑞內.雷澤比(Rene Redzepi)歐美名廚一致推薦
  ★國際侍茶師學院創辦人|池宗憲、三徑就荒主理人|簡瑋婷Vicky 審訂

  從一名茶痴腳下舒展開的世界訪茶冒險
  鼓舞人心,引領人們持續、無畏地探索茶之奧妙!

  她追求的是浸漬在茶湯中的美妙人生,她訪遍天涯海角,只為在雲之居、山之巔發現稀有的茶穫。

  本書作者漢麗耶塔.洛弗爾年少時即與茶結下不解之緣,在社會打滾多年後體認到生命應耗費在所愛之物上──茶。儘管英國社會素有飲茶文化,但多數人對她鍾愛的原葉茶(loose-leaf tea)其實所知甚少,於是二○○四年,她在倫敦創立了貫徹其理念的珍稀茶公司(Rare Tea Company),她主張用最高品質的茶葉代替工業化生產的茶包,既美味又環保,旨在掀起一場茶飲革命。沒想到卻遭逢了意料之外的打擊——曾打垮父親的癌症病魔亦找上了她。然而,罹病未曾阻礙洛弗爾前進的步伐,她反而更加確信自己須把握時間,奔赴這場偉大的冒險。

  「驀然回首,我往往會因為發現自己冒險得多麼深入而吃驚,我走過的路徑迷失在一片糾結的葉片之中。」

  近二十年來,洛弗爾一邊抗癌,一邊往返於世界各地拜訪有機茶園,尋索珍稀茶葉,幫助各地小茶農推廣他們最好的茶葉。洛弗爾也與世界上最優秀的廚師合作,積極證明茶葉亦是佐餐良伴,因其對茶文化的奉獻,為Lovell博得「珍稀茶女士」的美名。

  世界上最負盛名的主廚與餐旅業者都尋求她專業的指引與合作,例如北歐傳奇名廚瑞內.雷澤比(Rene Redzepi)、地獄廚神戈登.拉姆齊(Gordon Ramsay)、法國名廚阿蘭.杜卡斯(Alain Ducasse)、桃福餐廳創始人張錫鎬(David Chang);米其林三星餐廳麥迪遜公園十一號(Eleven Madison Park)、米其林一星聖約翰餐廳(St. John)和克拉里奇酒店(Claridge’s)等等。

  「這是我的茶葉故事,我的尋茶歷險。」

  洛弗爾將生命中形形色色的訪茶故事鋪排開來,在世界地圖上釘下了一個又一個的圖釘,她曾前往馬拉威的希爾高地,穿越喜馬拉雅山山麓,前往武夷山的隱蔽花園,探索尋找世界上最特別的茶葉。她領著讀者從蘇格蘭到福建,再從馬拉威到南非、尼泊爾、台灣,穿梭於不同時空地域,書寫她一路上遇見的茶葉、茶莊、茶人、茶事,甚至是倚賴茶來平心靜氣的僧侶。

  茶女士獨特的經歷,使本書兼具回憶錄、旅行文學、人文探索、實用食譜等不同特色,不僅對於世界各地的茶葉愛好者而言,是了解多樣茶種的必讀之物。也觸動著那些不安於室、嚮往異域他鄉的靈魂。

  ●特別收錄●
  茶女士沖茶秘方
  輕鬆好上手的「泡一杯好茶」指南
  16頁彩頁照片,一覽珍稀茶葉與美麗茶園

  ★名家審訂★
  國際侍茶師學院創辦人|池宗憲
  三徑就荒主理人|簡瑋婷Vicky

好評推薦

  十間茶屋創辦人|Franco
  京盛宇創辦人|林昱丞
  作家|洪愛珠
  飲食生活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創辦人|葉怡蘭
  品茶師、百萬流量茶飲部落客、《奶茶風味學》作者|荼公子Han-Yi韓奕
  冉冉茶事品牌創辦人、茶職人、識茶風味學院創辦人|藍大誠 好評推薦
  (按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盛讚

  「『人生最大的冒險,就是為夢想而活。』同樣是茶痴,我探索茶道的永恆進化,作者用生命刻畫每一場茶風味的探險!」──京盛宇創辦人 林昱丞

  「這是本透過環遊世界茶現場,經年累月所著的茶經驗之書,是旅途與透過嗅覺、味覺的親身紀錄。我們透過每一款茶,讀她『茶女士』的人生品味」。──品茶師 荼公子Han-Yi韓奕

  「我經常說:『風味是風土與文化的表象。』作者走訪了不同國度,真實感受地方文化,透過文字引領讀著進入品飲情境,更能真心體驗在地風味。 推薦台灣有喝茶習慣的朋友們,跟著作者的文字,品味世界上更多元的風味。」──茶職人 藍大誠

  「引人入勝的好書,訴說品茗之樂……出類拔萃。」──原味主廚 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

  「浸漬在訪茶奇遇中,用愛釀造:來自茶女士本人知無不盡的茶宣言。」──紐約名廚 丹.巴伯(Dan Barber)

  本書完美地說明了漢麗耶塔是如何憑藉著努力不懈與對茶的狂熱,取得今日的成就。令人印象如此深刻的傑作。──英國名廚 湯瑪絲娜.麥爾絲(Thomasina Miers)

  茶之於漢麗耶塔來說,就像泰迪熊之於嬰兒。──世界最佳餐廳諾瑪(Noma)主廚 瑞內.雷澤比(Rene Redzepi)

  我發現自己完全被她富有感染力的熱情所吸引,因為她冒險(並兩次戰勝了試圖拖累她的癌症)走向世界,尋找中國、日本和印度的茗茶山丘,當然還有馬拉威、尼泊爾和南非……。這是一封寫給茶的情書。──《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這是一個選擇把自己投入到對美好生活追求的精采紀事,以及這種選擇帶來的勝利和犧牲。--《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Lovell憑一己之力提高了對待茶飲的標準,將茶變成了一種既可以挑剔地品飲又能與食物精心搭配,就像喝葡萄酒一般。──書單星級評論(Booklist, Starred Review)

  如果你四處打聽誰賣的茶最好……你會聽到同一個名字──漢麗耶塔.洛弗爾。──《每日電訊》(The Daily Telegraph)

  漢麗耶塔是主廚們的茶導師。──食品與葡萄酒雜誌(Food & Wine Magazine)

  如果你是一個茶葉愛好者,絕對值得一讀。──《食品雜貨》(The Grocer,創辦於1862年的英國老牌食品雜誌)
好的,这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图书简介,完全不涉及您的图书《訪茶:一位英國女士的十五國覓茶奇遇 (電子書)》的内容,且力求自然流畅,具有深度和吸引力。 --- 尘封的航线:遗忘之地的回响 作者: 阿莱斯泰尔·芬威克(Alastair Fenwick) 类型: 历史地理/未解之谜/探险文学 字数: 约 1500 字 --- 导言:海图上的空白与低语 人类文明的版图总是建立在已知的海岸线之上,但真正的故事,却往往藏匿于那些被遗忘的、被特意抹去的航道之间。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地理史,而是一场对“失落的地理学”的追溯。它聚焦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一个被欧洲主流历史学家刻意忽略的“沉默的半个世纪”。 在这个时期,全球贸易航线看似稳定,但暗流涌动。殖民扩张的狂热与科学认知的边界模糊交织,催生了一系列令人不安的异常现象:某些公认的岛屿在数年间从海图上彻底消失;原住民关于“蓝色雾霭”的传说被归类为迷信;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顶尖的探险家和制图师,在完成他们的任务后,如同被海水吞噬般,再未回到任何已知的港口。 《尘封的航线:遗忘之地的回响》正是对这些“消失的记录”的深度挖掘。作者阿莱斯泰尔·芬威克,一位潜心研究早期海洋测绘档案的独立学者,通过对残存的私人航海日志、被禁锢的皇家海军报告,以及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中被发现的修道院手稿进行交叉比对,试图重构出那段被刻意模糊的历史侧影。 第一部分:雾锁的群岛——地理的幽灵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引人入胜地探讨一系列“漂移的地理特征”。我们熟知的世界地图是静态的,然而在17世纪末,许多位于南大西洋和太平洋交界处的岛屿,似乎拥有了某种不稳定的“生命”。 芬威克首先聚焦于“圣布雷顿群岛”——一个在1688年至1705年间频繁出现在葡萄牙和荷兰航线图上的珍珠链岛屿。这些岛屿不仅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特别是某种罕见的黑色火山岩),还曾是秘密条约的签署地。然而,在1708年英国皇家海军的一次大规模勘测任务后,这些岛屿彻底从所有官方记录中被“清理”了。作者详细分析了数份私人的日志残片,其中描绘了岛屿上植被的异常生长速度,以及一种低频的、类似鲸鸣的震动。书中首次公开了一张据称是群岛最后一次被精确测绘时的手绘草图,其标记的经纬度与现代卫星图像的对应区域,如今只有深不见底的海洋。 本书质疑:这些岛屿是自然沉降了,还是被某种强大的、人为的力量掩盖了踪迹? 第二部分:代号“赫菲斯托斯”——秘密的工业与流放地 历史记载中,18世纪初的欧洲正处于工业革命的萌芽期,对煤炭和铁矿的需求日益迫切。芬威克将笔锋转向了对资源掠夺的阴暗面。他认为,某些被认为已经“勘探殆尽”的矿脉,实际上被秘密转移到了那些未被列入官方管辖的区域进行开采。 “赫菲斯托斯”计划,是本书的核心谜团之一。通过解密法国国家档案馆中一份编号为“K-449”的加密信函,作者揭示了一个由多个欧洲强国暗中支持的、旨在绕过贸易禁令的地下开采网络。这个网络利用了当时新兴的气球测绘技术——一种远超时代想象的空中侦察手段——来寻找偏远且资源丰富的山脉腹地。 书中详述了对安第斯山脉深处一处被废弃矿井的考察过程。那里的挖掘深度远远超过了当时的常规技术水平,而且在矿道尽头发现的,并非矿石,而是一批被腐蚀得面目全非的精密黄铜齿轮和一套无法辨认的几何模型。这些发现指向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当时的“科学进步”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早,但这些突破性技术,却被用于服务于少数人的秘密利益,最终因某种不可控的灾难而功亏一篑。 第三部分:沉默的信使——迷失的探险队与文化冲击 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是作者对几支“失踪的探险队”命运的推测。这些探险家,并非普通的海员,而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博物学家、语言学家和天文学家,他们的任务是记录新发现地区的文化和生物多样性。 重点案例是1712年由苏格兰学者伊恩·麦克劳德领导的探险队,他们试图穿越北非撒哈拉腹地的“大盐沼区”。根据仅存的一封家书中,麦克劳德描述了他们遇到了一支“皮肤如同夜空般漆黑,但眼睛会反光”的部落。他们不仅掌握了一种复杂的星象历法,还拥有用简单的工具切割坚硬石英的能力。 麦克劳德记录道,这支部落对欧洲人的到来表现出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冷漠和警告,其语言结构中充满了对“循环时间”的哲学思考。然而,在他们携带的全部样本和笔记被装船后的第二天,整个船只连同船员一起,在靠近直布罗陀海峡时神秘失踪。本书通过对当地口述历史的比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这些探险家并非死于意外,而是因为他们接触到了过于前沿或不被允许传播的知识,最终被“静默”了。 结语:重绘边界 《尘封的航线》是一部挑战既定历史观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关于地图上的空白,更是关于被权力结构筛选和重塑的记忆。芬威克以严谨的考据和扣人心弦的叙事风格,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悖论的时代:一个科技飞速发展,但真相却被严密封锁的年代。 合上本书,你会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教科书上平淡无奇的航线图,思考:我们今天所依赖的地理和历史认知,究竟是完整的图景,还是某个“沉默的半个世纪”精心编织的产物?那些遗失的岛屿,那些失踪的船只,那些关于知识的警告,仍在等待着被重新听见的回响。 --- 本书适合对早期海洋历史、未解谜团、以及被掩盖的科学史感兴趣的深度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漢麗耶塔·洛弗爾(Henrietta Lovell)


  在二○○四年辭去財務工作,創立了珍稀茶公司(Rare Tea Company),享有「珍稀茶女士」的美譽。自從建立獲獎品牌以來,她一直處於茶葉革命的最前沿,與廚師和侍酒師合作,將茶葉與食物搭配起來。同時,為世界上最好的餐廳創造客製化的調和茶,包括哥本哈根的諾瑪餐廳(Noma)、紐約的桃福餐廳(Momofuku)和英國的克拉里奇酒店(Claridge's)。珍稀茶公司的茶葉銷售全球。

譯者簡介

莊安祺


  臺大外文系畢業,印第安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譯有《動盪》、《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萬病之王》、《感官之旅》、《西藏的故事》、《托爾金傳》、《翁山蘇姬》、《創作者的日常生活》、《香料共和國》、《森林癒》、《她們的創作日常》等書。

图书目录

序 我的茶葉故事,我的尋茶歷險
第1章 我的茶夢之始,大吉嶺與鐵觀音;蘇格蘭西南.索爾威灣
第2章 孕育奇想的時刻,我的起床茶白毫銀尖;中國.福建省.福鼎
第3章 癌症改變了茶女士,但也滋養新生;倫敦.克拉里奇酒店
第4章 一首古老的中國情歌,綠寶石春茶;中國.貴州
第5章 題外話:英式早餐茶怎麼變成了新紅茶
第6章 千變萬化的混合風味,英式早餐茶;英國.倫敦:由康登到白廳
第7章 踏上新大陸,失落的非洲珍稀茶;馬拉威.塞特瓦莊園
第8章 茶女士的美國冰茶,桃福餐廳冷泡茶;美國.加州.西好萊塢
第9章 氣味管弦樂團裡的小提琴,南非國寶茶;南非.塞德堡山脈
第10章 枯山水庭園的平和體驗,抹茶;日本.京都
第11章 喝一口就會讓你心動,月光茶園紅茶;東尼泊爾.海利
第12章 壯麗複雜的自由爵士樂,日落烏龍;台灣.台東
第13章 飲茶過度的後果,鐵觀音;義大利.羅馬南部
第14章 題外話:下午茶的故事
第15章 處在兩個世界之間,諾瑪餐廳東京快閃店餐茶;日本.東京
第16章 茶女士的配餐魔法,試味菜單佐茶;美國.紐約州.柏油村
第17章 像是在雨中穿過一片森林,馬拉威黑茶;美國.加州.舊金山和索諾瑪縣
第18章 來自雲之居所的芬芳花香,雲茶;印度.梅加拉亞邦
第19章 原始森林裡的隱密茶園,大紅袍與正山小種;中國.武夷山
第20章 化懷疑為愉悅,超酷的魚子醬佐茶;法國.巴黎
第21章 茶女士的生日派對,泰米茶園;印度.錫金
第22章 用最精緻的白茶襯出海味,白牡丹茶佐海膽;挪威北極區.諾斯克特
第23章 激發勇氣的茶,龍井;中國.浙江省.杭州市
第24章 「雞尾酒的故事」,潘趣酒配對晚宴;美國.路易斯安納州.紐奧良
第25章 比各部分的總和更好,調和玉露茶;日本.靜岡
第26章 甜得就像檸檬糖,檸檬草茶;斯里蘭卡.烏瓦高地.安巴丹迪加瑪
第27章 風味十足不含咖啡因,香草植物;墨西哥.米卻肯
第28章 近在咫尺的古老植物園,萃格斯南莊園;英格蘭.康瓦爾
第29章 如泡沫般輕輕飄散的花朵,杏花茶;西班牙.塔拉戈納
第30章 狂歡之後的溫暖與慰藉,一杯好茶;英格蘭.默塞特郡.格拉斯頓伯里
第31章 每一口茶都放鬆了我孤立的束縛;你的臥室
第32章 滿室馨香的浪漫,茉莉銀針;中國.福建
第33章 我的茶友,三昧耶林寺的安妮.迪琪;蘇格蘭西南.艾斯克戴慕
第34章 你可以用好茶改變世界;革命
後記 飛越北海
附錄 泡一杯好茶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06942
  • EISBN:978626720698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4.6MB

图书试读



以茶設人生饗宴,激盪出無數味覺之旅
三徑就荒主理人 簡瑋婷Vicky


  前兩年,我寫過一篇關於林文月《飲膳札記》的專欄,書中林文月分享了許多平時家中宴客的拿手菜餚。《飲膳札記》之所以堪稱近代文學中的食記經典,是因為它看似是本食譜,內容卻沒有標準化的流程、生冷的數據,更不是自吹自擂廚藝如何高超,單純是一位「私廚」主廚、主人,悉心照料家人、摯友、師長口腹的過程。每場私宴林文月根據來客特性安排菜色,決定烹調與上菜的順序,甚至用小卡記錄下日期與賓客成員,避免大家吃到重複的菜餚。舊時月色下的文人們,一生細細做一門衷愛的學問、深深認識幾個人,每場相聚都精彩,都是故事。觸動於美食家筆下的人情菜香之際,不免慨歎冷僻如茶,如何也能寫出這樣一本滿紙溫情,引人入勝的茶書?

  初學茶的十年內,坊間所有茶書約莫都讀遍了,從百科全書般羅列記實的器皿形制、茶種知識、到形而上的茶席美學,都是矇懂年歲的滋養,初生之犢的嚮往。然專業素養逐漸奠定固然踏實,想從中找到《飲膳札記》那股人情味,讓即便身為門外漢亦能被感染的悸動卻不容易。

  茶相較食膳,或許看似材料單薄,要論述起泡茶過程,總不如做道紅燒獅子頭、蔥烤鯽魚來的繁複講究。然而茶的趣味在於,它能獨飲、能入菜、能配菜、能調酒,在飲膳風氣大興的當代,能玩的也不少。台灣早在十多年前就有調酒師以茶入酒拿下國際獎項,但往往受限於對茶葉及萃取方式的理解,加上難以找到廣泛又有足夠品質的原料,難免讓人惋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六年前剛成立茶品牌三徑就荒的時候,我們就決定,店裡必須有茶酒,真正能使茶與酒為彼此加分的茶酒,同時也找了當時圈內小有名氣的調酒師一同合作。

  那位調酒師同時也是位模特,最早認識是二○一七年二月,我的課堂上。簡素的扮相壓不住天生的舞台魅力,老遠就看到他戴著帽子安靜獨坐在那。開課後他抬起頭,清瘦的臉上,一管鷹鼻像調酒師手中的長吧勺那樣直挺,學習時的眼神是真正熱愛一件事才有的認真莊寧。他說自己不懂茶,製作茶酒全憑直觀的味覺,也正是為了把酒做得更好才來學茶。

  課間漸漸發現,他的味覺天生敏感細膩,對於氣味的記憶聯結也靈巧,喝到普洱,便聯想到蕈菇、土壤;喝到重烘焙、重發酵的武夷岩茶、鐵觀音帶來的木質調酸香,立刻想起了孩子時候吃到的仙楂糖。一同創作的過程,我們從茶的風味與特質出發,絞盡腦汁在酒中展現茶的前中後味,找來性格相似的基酒相襯,並以茶為酒增添更多香氣的延續,也欣喜即便跨界,味覺仍是大家共同的記憶,一場英雄惜英雄的遊戲。

  讀英國茶品牌珍稀茶公司創辦人漢麗耶塔.洛弗爾(Henrietta Lovell)的《訪茶:一位英國女士的十五國覓茶奇遇》,從城市切入記錄了她在各地探尋好茶所遇的人事,以及以茶為主軸,在餐、酒間激盪出的無數味覺之旅。洛弗爾女士真是位茶痴,那樣遙遠的國度、那樣格格不入的民族和語言,幾十年間硬是踏足了世界各個想都想不到的茶區。從在福建荒僻的機場,令茶農大失所望居然是個女人的外國買家,熬成了能在武夷山溫先生家中同桌吃上十幾道菜、一碗熱騰騰的米飯,相知相惜的事業夥伴。

  當中洛弗爾女士為幾間知名餐廳選茶搭餐的經歷既瘋狂也有趣,一次廚師研討會上結識了同樣為星級餐廳供應海產的漁夫羅迪後,為了實驗如何以茶搭配最新鮮的貝類,兩人相約在十二月,日頭幾乎永不升起天寒地凍的北歐,漂搖蕩漾毫無遮蔽的船上一面抖著手泡茶,一面品嚐剛從海水中撈起的海膽。洛弗爾女士以六十度溫而不燙的白牡丹茶來佐海膽,白牡丹嚐起來像青草、像清淡如黃芪、甘草等中藥的風味,也有著些許甜話梅的甘甜,清爽卻較綠茶更沉郁甜美,恰好烘托了新鮮海膽的鮮甜活潑。一次為了說服一群固執的巴黎主廚們,香檳之外,茶能提供魚子醬另一個不含酒精卻同樣精彩的可能,洛弗爾女士努力維持尷尬卻不失禮貌的笑容,以她對茶的熱忱及專業,硬是讓雙手叉胸原先不願買單的主廚們,最後拋出了一句「超酷」的評價。白鱘魚的魚子醬帶有秋葉和濕潤森林的氣味,她選擇普洱熱茶作為搭配。雲南是全世界茶樹的發源地,千年古樹林立,古樹茶時常帶來苔蘚氣息和呼吸著山中薄霧般的清涼感,想來就是絕妙的組合;貝禮鱘魚子醬則用喜馬拉雅錫金高山茶襯托,錫金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大吉嶺的北方,這一帶是世界上最大的小葉種高山紅茶產區,不同於中國、台灣的大葉種紅茶瑰麗張揚而澀感較顯著,小葉種紅茶細緻而幽婉,春摘紅茶湯色疏淡,風味甚至像是多了花果香的白茶,搭配起魚子醬的逸趣或許真不亞於香檳。

  在武夷山洛弗爾女士為了正山小種拜訪的溫先生應該是溫永盛先生,馬尾松禁採後,傳統煙熏小種逐漸式微,為了再創桐木關紅茶的盛況,共同研發出更精貴的金駿眉六位製茶師之一。闔上書,記憶在茶香的氤氳中踏回疫情前每年四五月我們必訪的武夷山,初春微寒,丹霞地貌的風情,大王峰、玉女峰翹首相望卻永世睽隔的淒楚故事想來很美,孰不知首次前往,走在內鬼洞陡峭到只能坐在地上以滑梯方式下山的崎路上,我滿腦子只有「不知道救援直升機來不來得了……」看著身旁健步如飛還能一面電話洽公的茶農們,我佩服得直說今後後買茶再也不殺價了!

  人生因為有熱情,才讓精彩的人相聚相惜,把彼此的三萬多天活得更有滋味。常覺得能創作的人很幸福,因為有說故事的能力,讓一切不被忘記。林文月在女性的一方小天地裡記下了那一代文人間最家常的溫情,也讓從未有幸登上那條文化扁舟的我們,無限遙想前人的風采;洛弗爾女士則靠著對茶的執著遊遍世界,跨越民族和文化廣結至交,留下這些珍貴而細膩的味覺記憶。台北的冬天雨香雲澹,能以這份真摯為茶席點盞瑩燈,忙裡消閑,也是種幸福。



我的茶葉故事,我的尋茶歷險


  由馬拉威的夏爾高地(Shire Highlands),越過喜馬拉雅山麓,到中國武夷山的隱密茶園,我千里跋涉,尋覓稀世好茶──茶樹(Camellia sinensis)的葉子。除了茶葉,我還尋找稀有的香草和花卉,從西班牙淡白色的馬可那杏花(Marcona almond),到南非塞德堡山(Cederberg)半乾旱氣候的沙漠裡銹紅色的南非國寶茶。

  我從不停止尋覓。二○○四年,我在倫敦創辦了一家小型獨立茶葉公司珍稀茶(RareTea Company),分享我的發現。這些年來,我這麼多次墜入愛河,愛上這麼多種茶。我雖善變,但卻堅定而忠誠,一旦愛上,永不變心。我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但只要我愛上某物或某人,就難以自拔,因此我不斷地來回往復。

  在不拜訪農民和茶園之時,我就去探訪我的客戶。這讓我來到一些最好的餐廳,穿過平整的桌布和涼爽的用餐區,進入廚房的炎熱和喧囂,見到舉世最教人著迷的廚師。茶把我引介給建築商、紋身藝術家、教師、演員、運動員、調香師、旅館經營者、侍酒師、咖啡師、漁民、飛行員和調酒師,他們成了我的朋友和合作對象。我的人生已經變成消耗在尋覓、調和與分享我所能找到用來沖泡最美味飲料的事物上,可以恰如其分地這樣形容:它讓我一路走來赴湯蹈火。

  這是我的尋茶歷險。我希望能引誘你,一點一滴地,愛上原葉茶。這是極其個人、非常偏頗的敘述,而非一般談論茶葉的客觀文章。這是我的茶葉故事,而非一般的茶葉故事。我想要告訴你真正為我帶來力量的好東西,以及它引領我去的地方。我渴望分享的東西太多了,你可以把這本書看成是我卸下了愛的甜蜜負擔。

  在陌生的國度孑然一身,對當地的語言一竅不通,聽來可能教人生畏。但只要你像新生長頸鹿一樣伸出你的腿作初步的探測之後,情況可能就會變得正好相反,你獲得了全然的自由。沒有人認識你,你什麼也不知道,人們對你沒有任何期望,任何事都可能發生。

  我為自己創造了必須踏上冒險的人生。我不能確定這種欲望是否激發了我對茶的熱愛,但它確實促成了它。人們最常問我的問題是,這是怎麼發生的,我是怎麼變成「茶女士」(Tea Lady)的。如今大家真的用這個詞稱呼我:這就是我的工作,我的本色。我尋訪茶葉的時間已經這麼久,讓我幾乎忘記了其他的人生段落,忘記了茶女士是由哪裡開始,我又是在哪裡停駐的。還有這麼多事物要學習和發現。我才剛剛開始,儘管光陰在我身後凌亂地打轉。驀然回首,我往往會因為發現自己冒險得多麼深入而吃驚,我走過的路徑迷失在一片糾結的葉片之中。

  在展開覓茶生涯之前,我在一家大型跨國企業工作,負責財務文件。我知道──這工作聽來很吸引人,不是嗎?但股東報告、首次公開募股說明書和合併協議並不是在晚餐閒聊的好話題。我打算要做點別的事情,可以讓我引以為傲的工作,或許開一家茶葉公司,不過要再等晚一點。但後來家父罹患癌症。當時他六十五歲;他也有對未來的計畫。

  我從紐約的生活回到倫敦的家,到醫院裡陪他,常常蜷縮在他的床尾。我低下頭,他撫摸著我的頭髮。癌細胞迅速擴散到他的腦部。我們互換了角色,變成我坐在他的床邊,撫摸著他的頭髮。在他以粗嘎的聲音嚥下最後一口氣的那個下午,皇家馬斯登醫院(Royal Marsden Hospital)的上空下起了大雪,蓬鬆的雪花,像電影裡一樣。他去世時離確診還不到三個月。我決定不再回到企業生涯,不再拖延,直接投身茶的天地。

  兩年後,就在我才剛剛創辦珍稀茶公司之際,我自己也得了癌症,這當然讓我打消了我還有時間可以浪費的想法。

  我在企業界闖蕩多年,累積了很多心得。我的工作讓我遊歷四方,走訪世界各地。我知道該如何把事情做好,也知道自己不想從事哪種業務。我不贊成靠裙帶關係、兄弟幫的拉拔扶植,或者股價第一,道德其次的私下默契。我想投身的是對人們的生活真正有意義的事情。我不能再光是被動地坐在二樓的貴賓席,看著下方舞台上的表演。我直接與農民合作,長途跋涉前往他們的家,了解他們的生活,盡我所能地支持他們;由企業大樓灰暗的走廊和滿是紙張的無窗房間,來到曲折山路、翠綠花園和蔚藍天空的鮮活人生。

  按照一般的常識,我該向茶商買茶,把它塞進茶包裡,弄一些漂亮的包裝,然後專心在公關和行銷上。但這樣哪裡算是冒險呢?我愛上的是可愛的葉子,而不是醜陋的茶包。親自尋找最好的茶園,並致力直接貿易的模式,讓我了解全球運輸的複雜,我沒有採購團隊或運輸部門的支持──在一開始,根本沒有任何人手。通往市場的新途徑必須由兩端建立,由供應商到客戶。在二○○四當年,英國沒有多少人熟悉原葉茶。我的冒險當然不是建立在冷冰冰的常識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书名听着就让人心头一动,光是“十五国觅茶奇遇”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幅流动的异域风情画卷。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个对生活充满热忱,对世界抱持无限好奇的探险家。想象一下,从熟悉的英伦茶室一跃而出,踏上前往那些遥远国度的旅程,每到一个地方,都不仅仅是为了品尝那里的茶,更是为了沉浸在那片土地的文化肌理之中。我尤其期待看到她是如何描述那些古老的制茶工艺,那些隐藏在深山老林中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以及那些与当地茶农、茶商之间发生的有趣互动。好的旅行文学,从来不只是罗列景点或饮品清单,它应该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不同文明的呼吸与节奏。我希望这本书能捕捉到那种“在路上”的真实感受,包括旅途中的小小挫折、意外的惊喜,以及最终,当那杯带着异域风味的茶端到面前时,所带来的那种跨越山海的圆满感。如果作者能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与茶文化的交织,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茶艺层面,而是升华成了一部生动的世界文化剪影集。我非常好奇,在那些不以茶闻名的国家,她是如何发现并解读出那些“隐藏的茶之美学”的。

评分

拿到一本关于环球旅行和探索的非虚构作品,我首先关注的是作者的叙事声音是否具有辨识度。一个“英国女士”的视角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古典与审慎的底色,与那些更奔放、更随性的旅行作家可能截然不同。我期望读到一种克制而优雅的幽默感,在描述那些充满异国情调的场景时,能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既不失体验的真诚,又流露出受过良好教育者的思辨深度。如果她能将英国传统下午茶的仪式感,与她在陌生国度遭遇的全然不同的饮茶习俗进行碰撞和对比,那将是极其有趣的文学张力点。比如,在某个炎热的南亚国家,她是否尝试过用当地的方式饮用烈性红茶,而她的内心又在进行着怎样的文化权衡?我特别期待那种对细节的捕捉,比如某个小镇市场上光线的变化,某个老茶农手上的纹路,或是某种茶香如何触发了她一段尘封的记忆。这种将个人情感与宏大旅行体验巧妙融合的写作技巧,往往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别人的游记,而是正与一位知识渊博的朋友共饮一杯热茶,听她娓娓道来那些奇妙的经历。

评分

一本书如果能成功地将地理探索与个人心路历程编织在一起,那它就拥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这“十五国奇遇”想必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旅途中必然会有迷失、失望、孤独,甚至是对故土的怀念。我非常好奇,在那些远离舒适区的时刻,是什么支撑着这位英国女士继续前行,去寻找下一杯具有故事的茶?这些经历对她自身的身份认同和世界观产生了怎样的冲击?一个成熟的旅行者,往往会在异乡看到更清晰的自我。这本书如果能坦诚地展现出这种内在的挣扎与成长,而不是一味地歌颂异域风光,那么它就会拥有更厚重的情感内核。我期待读到一些关于“家”和“归属感”的思考,也许在品尝完第十二杯异域热茶后,她对第一杯英式早餐茶的理解又有了全新的维度。这种由外向内的反思,才是让旅行文学具有永恒魅力的关键所在。

评分

坦白讲,市面上的“旅行+主题”类书籍很多,但真正能做到“深度挖掘”而非“表面打卡”的凤毛麟角。这本书的重点显然是“觅茶”,这意味着作者必然投入了大量精力去研究不同茶种的源头、历史渊源,乃至背后的社会意义。我希望看到的不只是对茶汤口感的描述,而是更深层次的文化人类学考察。比如,在某个历史悠久的茶马古道上,茶是如何充当经济命脉和文化纽带的?在某些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茶是不是被赋予了祭祀或社交的特殊功能?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去理解每一片茶叶背后的汗水、智慧与传承。如果她能探访到一些濒临失传的古法制茶技艺,并且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其记录下来,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普通读物的范畴,堪称一份珍贵的文化田野记录。这种对专业主题的执着与探索精神,才是驱动我购买这本书的核心动力。

评分

从书名来看,《訪茶:一位英國女士的十五國覓茶奇遇》有一种古典探险小说的韵味,但其本质更偏向于一种对感官体验的精确记录和对未知世界的友好接触。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在描述不同茶品时,她那被训练有素的味蕾是如何工作的。是像一个严谨的化学家那样分析单宁和芳香物质,还是更像一个浪漫的诗人那样,赋予每一口茶复杂的情感联想?更吸引我的是“奇遇”二字,这暗示了旅途中充满了不可预见的转折和有趣的人物。我希望作者能像一位优秀的博物学家那样,细致地记录下遇到的那些性格迥异、却都与茶有着不解之缘的人——或许是一个隐居山中的老茶师,一个在喧嚣市场里精明却心存善意的茶商,甚至是一个意外分享了家中秘制茶点的农妇。这些鲜活的面孔和他们的故事,才是构成这次“奇遇”血肉的关键,它们能让冰冷的地图和茶叶名称瞬间变得立体、温暖起来。这本书若能做到这一点,无疑将是一次丰盛的精神飨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