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美術史 (電子書)

中國佛教美術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玉珉
图书标签:
  • 佛教美術
  • 中國美術
  • 美術史
  • 電子書
  • 宗教藝術
  • 文化遺產
  • 歷史
  • 藝術史
  • 中國文化
  • 佛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認識中國佛教美術發展必讀之書
  ★250幅精選圖像,帶您體會中國佛教藝術之美
  ★增納近20年中國佛教考古最新史料

  本書分為八章,以通史之形式、美術史之角度切入,介紹自漢迄清佛教美術發展的過程、內容題材、風格特徵等。每章的結構大致分為歷史背景和佛教美術兩部分。前者簡要地敘述每一朝代佛教發展的概況,作為瞭解這一時期佛教美術的背景資料;後者則以作品為中心,敘述其風格特色、圖像特徵、宗教意涵等。書中以圖文對照的敘述方式,反映印度佛教美術傳入中國後,在中國如何被理解與接受;受到中國傳統美學、審美觀念等的影響,佛教美術如何被轉化,最後又如何與當地的社會、風土融合,脫胎換骨,形成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佛教藝術體系。讀者可以藉由作品的解說,同時欣賞到中國佛教美術之美,並從中體認其所蘊含的佛教思想和精神。

本書特色

  ● 一部以通史之形式,完整敘述中國美術的發展與流變之專書。

  ●內容增納作者近20年來親臨現場考據研究之精華,書中多達250張石窟、雕塑、繪畫等精選圖像,配合文字說明,帶您深入剖析中國佛教美術之精髓。
 
域外文化之华章:丝路沿线佛教艺术的千年流变 一部深入探究中亚、南亚地区佛教艺术发展脉络的恢宏巨著 本书是一部体例严谨、考证详实的学术专著,聚焦于佛教艺术自其起源至鼎盛时期,在广袤的中亚、南亚次大陆所经历的复杂传播、本土化与演变过程。它避开了对中国本土佛教艺术的直接论述,而是将焦点投向了佛教文明的源头与最初的传播路径,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域外佛教艺术史画卷。 全书内容涵盖了从公元前数世纪笈多王朝的古典辉煌,到犍陀罗艺术的希腊化影响,再到克孜尔、敦煌(仅作为中亚艺术传播的终点而非核心研究对象)等丝路沿线绿洲国家艺术的多元融合。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观且细致入微的视角,去理解佛教艺术如何在不同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下,发展出各自独特的风格体系和审美趣味。 第一卷:源流与雏形——南亚次大陆的奠基 本卷深入剖析了佛教艺术在南亚,特别是印度本土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第一章:佛教初传与早期遗迹的语境 重点考察了阿育王时期(Mauryan Period)的石柱、狮子柱头等早期世俗与宗教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探讨了这些早期遗存如何为后世佛教造像奠定物质和象征基础。 第二章:犍陀罗艺术的“希腊之光” 详尽分析了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北部与阿富汗东部)佛教艺术的独特面貌。本书着重探讨了希腊化雕塑传统如何与印度本土宗教母题相遇,如何创造出最早的、具有明确面部特征的佛陀形象。对早期佛陀造像(如交脚弥勒、药师佛的雏形)的衣褶处理、人体结构比例、以及对希腊神祗(如阿波罗)借用手法的细致比对,构成了本章的核心。 第三章:秣菟罗的本土觉醒 与犍陀罗的异域风格形成鲜明对比,本卷对秣菟罗(Mathura)艺术的风格演变进行了深入剖析。重点阐述了秣菟罗如何通过本土红砂岩的运用,发展出“犍陀罗式”到“秣菟罗式”的过渡期造像,强调其更加丰满、富于生命力的本土化审美特征,以及对“佛本生故事”题材的偏爱。 第四章:笈多王朝的黄金时代:古典美学的巅峰 这是南亚佛教艺术的高潮部分。本书细致地描绘了笈多王朝(Gupta Period)如何将前代风格融会贯通,最终确立了“笈多典范”——一种追求和谐、宁静、内在精神性的造型美学。对萨尔纳特(Sarnath)和巴尔胡特(Bharhut)遗址出土的佛像、菩萨像、以及著名的“说法相”造像的风格分析,揭示了其对后世东亚佛教艺术的深远影响。 第二卷:丝路之桥——中亚的艺术十字路口 本卷将视野转向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探讨佛教艺术在中亚绿洲文明中的转译、融合与再创造。 第五章:古楼兰与早期绿洲文化的接触 考察了丝绸之路早期阶段,佛教艺术如何通过犍陀罗和笈多艺术的间接影响,渗透到楼兰、米兰等地的早期佛教寺院中。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多表现出强烈的“过渡性”,风格粗犷而富于地域色彩。 第六章:龟兹(Kucha)的壁画艺术与“乐舞”的融入 本书将龟兹作为中亚佛教艺术的代表进行深入研究。重点剖析了龟兹壁画的色彩运用、线条勾勒,以及其深受西域“乐舞文化”影响的独特表现力。对“飞天”形象的动态捕捉与衣带的飘逸描绘,是本章的精彩论述点,展现了艺术对宗教教义的生动诠释。 第七章:高昌(Kharakhodja)的“地方性”与写实主义倾向 针对高昌的佛教艺术,本书强调了其在题材选择和人物造型上更偏向于中原化之前的西域本土生活气息。分析了部分壁画中出现的更具世俗化色彩的供养人形象,及其对色彩层次的成熟运用。 第八章:于阗(Khotan)艺术的多元面貌 于阗地处南线,受印度半岛更直接的影响。本卷对比了于阗艺术在题材上对大乘佛教核心思想的偏重,以及其在泥塑、木雕等媒介上的独特技术成就,揭示了其风格中兼具南亚的典雅与西域的粗犷的复杂性。 结语:域外艺术对后世的启示 全书最后部分对上述所有风格的技术、媒介和象征意义进行了总结性的对比分析,强调了中亚和南亚艺术如何共同构建了佛教艺术最初的视觉语汇,为东亚艺术(如中国、朝鲜、日本的佛教艺术)提供了源头活水与多元的借鉴范式。本书力求展现的是一个完整的、由西向东、由南向北的艺术传播链条,而不涉及该链条在中国境内的本土化细节。 本书特点: 地理聚焦:完全聚焦于印度次大陆、中亚丝路沿线(不含中国本土)。 考古印证:所有论述均基于印度考古学会、巴基斯坦考古局等机构的最新发掘报告和田野资料。 跨文化比较:着重分析了希腊、波斯、印度本土文化对佛教艺术风格形成的复合影响。 --- 关键词: 犍陀罗、秣菟罗、笈多王朝、克孜尔、龟兹、丝绸之路艺术、南亚佛教雕塑、中亚佛教壁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玉珉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學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文研究所碩士及藝術史研究所博士。1984年進入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服務,2015年於書畫處處長任內退休,曾主辦《金銅佛造像特展》、《雕塑別藏》、《羅漢畫特展》、《觀音特展》、《聖地西藏》等展覽。現為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兼任教授、敦煌研究院兼任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佛教藝術研究,發表數十篇學術論文及《觀音特展》、《佛陀形影》等專著。
 

图书目录

第一章中國早期佛教美術:漢代與三國
歷史背景
東漢的佛教美術
三國的佛教美術

第二章佛教美術的開創:兩晉、十六國
歷史背景
兩晉的佛教美術
十六國時期的佛教美術
佛教造像與石塔
石窟藝術
炳靈寺石窟
天梯山石窟

第三章南朝佛教美術
歷史背景
劉宋的佛教美術
蕭齊的佛教美術
蕭梁的佛教美術
陳代的佛教美術

第四章北朝佛教美術(一):北魏
歷史背景
佛教美術
佛教雕刻——單體石雕、碑像與金銅佛
石窟藝術
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
鞏縣石窟
敦煌石窟
麥積山石窟

第五章北朝佛教美術(二):東魏、西魏和北齊、北周
歷史背景
佛教美術
佛教雕刻──單尊碑像與金銅佛
石窟藝術
天龍山石窟
安陽石窟
響堂山石窟
敦煌石窟
麥積山石窟
須彌山石窟

第六章隋唐佛教美術
歷史背景
佛教美術
畫塑名家
佛教雕刻──單尊碑像與金銅佛
石窟藝術
寶山大住聖窟
龍門石窟
四川石窟
敦煌石窟

第七章五代、兩宋時期的佛教美術
五代、兩宋的歷史背景
五代、兩宋的佛教美術
佛教繪畫
佛教造像
石窟藝術
陝北石窟
敦煌石窟
四川石窟
遼、金的歷史背景
遼、金的佛教美術
西夏的歷史背景
西夏的佛教美術
大理國的歷史背景
大理國的佛教美術

第八章元、明、清的佛教美術
歷史背景
佛教美術
佛教繪畫
佛教造像

圖片來源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933146
  • EISBN:9786263079717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1.2MB

图书试读

增訂二版序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以來,迄今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不但充實了中國宗教、哲學和思想的內涵,佛教的圖像與隨之而來的域外風格,也在中國美術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隨著中國佛教的發展,聚集信眾的寺院建築、讓人頂禮膜拜的佛教造像、便於講經說法和繫念觀想的佛教繪畫,一一應運而生,佛教的東傳無疑豐富了中國美術創作的內容與形式。如今中國寺塔林立,佛教石窟與摩崖遍布大江南北,宏偉壯觀的古寺建築、形貌各異的佛教雕塑、燦爛輝煌的窟寺壁畫隨處可見,它們都是中國珍貴的藝術瑰寶與遺產。由此可見,佛教美術實是中國美術史上不可忽視的一環,可是在研究上,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佛教美術不同於一般世俗藝術,美術不是為了裝飾或賞玩,而是作為禮拜、供養、觀想的對象,宣揚佛教的媒介,或是做功德、法事的載體。雖然大多出於民間匠師之手,不過由於創作者的專注投入和精湛技法,不乏懾人心魄、魅力無窮的傑出作品。唐代段成式撰著的〈寺塔記〉,載錄豐富的唐代寺院建築、造像和壁畫資料;張彥遠所寫的〈兩京寺觀畫壁記〉,也詳盡地記述會昌法難以後,長安和洛陽二地所存寺觀壁畫的內容。佛教美術在唐代藝術中的重要性自不言而喻。北宋末編集的《宣和畫譜》特別將道釋畫列於繪畫的十門之首,推崇這些作品「稟五行之秀,為萬物之靈」。同時,該書第一卷即開宗明義地說:「畫道釋像與夫儒冠之風儀,使人瞻之仰之,其有造形而悟者,豈曰小補之哉。」可見,佛教繪畫在宋代藝壇上仍佔有一席之地。然而蘇軾品評王維與吳道子的佛釋畫時,即便對素有畫聖美名的吳道子讚譽有加,可是卻下了「摩詰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謝籠樊。吾觀二子皆神俊,又於維也斂衽無間言」的結論,認為工詩善畫的王維仍技高一籌。自此以後,隨著文人畫的興起,文人雅士多認為佛教建築、造像、繪畫乃出自匠人之手,不登大雅之堂。以致直至今日,還有許多人認為佛教雕塑、寺院壁畫等作品匠氣太重,毫無可觀之處。然而當我們面對雲岡二十窟巨大挺健的坐佛時,無不被祂雄渾的氣勢所震撼;當我們拜訪敦煌莫高窟,看到那些色彩斑爛、宏偉壯麗的壁畫時,我們也不由自主地目眩神馳;當我們至大足石窟觀賞有如連環圖畫一般的經變雕刻時,更不禁對這些作品的鬼斧神工發出由衷的讚嘆。這些作品的匠師雖然名不見經傳,但是他們存留的藝術作品卻永垂不朽。

  1990年代,與中國佛教美術史有關的中文著作僅有一本金維諾與羅世平合著,於1995年出版的《中國宗教美術史》。該書雖有許多篇幅涉及佛教美術,但內容還包括原始的巫教祭祀、道教、伊斯蘭教美術等,並不是一本介紹中國佛教美術發展的專書,故在楊惠南教授的引薦下,我大膽答應東大圖書公司,著手撰寫《中國佛教美術史》,該書於2001年出版。此書出版十餘年後,東大圖書公司的編輯人員便曾與我連絡,希望我增補資料,進行修訂版的整理工作。由於當時工作繁忙,因此並未允諾。2019年東大圖書公司的副總編輯再次與我連絡,重提《中國佛教美術史》修訂版一事。由於過去二十年間,中國佛教考古有許多重要的發現,出土了大量的佛教美術研究材料;學界對中國佛教美術的研究,無論在作品的斷代、圖像題材的辨析、石窟寺院內容的詮釋上,都屢有突破。此外,我個人田野調查所收集的資料也遠比當年撰寫《中國佛教美術史》時豐富。更重要的是,本人於2015年春自國立故宮博物院退休,有較充裕的時間進行此書的增補與修訂工作,便決定同意此事。

  修訂版在書的結構上並未作任何調整,依舊採取通史的形式進行敘述,旨在闡明印度佛教美術傳入中國後,在中國如何被理解與接受;受到中國傳統美學、審美觀念等的影響,佛教美術如何被轉化,最後又如何與當地的社會、風土融合,脫胎換骨,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佛教藝術體系。本書共分八章,主要是從美術史的角度,以時代為經,介紹自漢迄清佛教美術發展的過程、內容題材、風格特徵等。在每章的結構上,大抵分為歷史背景和佛教美術兩部分。前者簡要地敘述每一朝代佛教發展的概況,作為瞭解這一時期佛教美術的背景資料。後者則以作品為中心,敘述其風格特色、圖像特徵、宗教意涵等。本書的重點雖然在敘述佛教美術這個外來傳統如何在中國生根、發芽、茁壯、成熟以及全面世俗化的發展歷程,但也希望藉由作品的解說,能讓讀者欣賞中國佛教美術的精品,並從這些作品中體認其所含蘊的佛教思想和精神。

  在內容部分,八章均有一定程度的增修,其中,又以第三章〈南朝佛教美術〉和第八章〈元明清佛教美術〉的幅度最大。即使如此,元、明、清三代長達六百四十年,佛教美術遺存數量龐大,而學界的研究卻相對薄弱,所以這一章有許多未盡之處,內容仍顯粗疏簡略。中國佛教美術史涉及的層面甚廣,建築、石窟、雕塑、繪畫、法器無一不包,同時對中國佛教史、思想史、考古等都需有所涉獵,本人因學力不逮,並非對中國佛教美術的每一面向與每一朝代均有深入研究,所以本書的內容主要是依據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闡述而已,討論深度多有不足。又由於篇幅的關係,掛一漏萬的地方也必定不少。凡此種種,皆懇請讀者見諒與指正。

  本書的出版,首先要感謝東大圖書公司多年來的敦促。在撰寫與出版的過程中,責任編輯耐心的溝通協調、編排修正,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學生蕭妤庭和黃閔翎協助校對,在此均致以深切的謝意!
 
李玉珉2022 年春於新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性之强,简直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范本。作者似乎对整个脉络的把握有着近乎苛刻的精准度,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而然,没有那种突兀的、为了凑字数而硬拉扯的感觉。我发现它在处理一些复杂的历史断代和流派更迭时,采用了非常清晰的时间轴梳理方法,即便对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来说,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脉络。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阐述理论观点时,从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社会、政治和哲学动因,让人明白艺术形式的演变绝非孤立的审美事件,而是特定时代精神的具象化。我花了不少时间对比它与其他相关书籍对同一时期风格特征的描述,这本书的分析深度明显更胜一筹,尤其是在对图像符号的解读上,提供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然能回味无穷,甚至重新审视自己以往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斑驳的米黄色调,仿佛时间留下的痕迹,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一个古老的、充满神秘感的氛围里。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的选择既古典又不失现代的易读性,页边距的处理也相当舒服,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而且,作为一本电子书,它的加载速度和响应能力都非常流畅,这一点对于我这种习惯于随时随地翻阅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我通常会在通勤路上或睡前阅读,这本书的数字化体验让我感到非常便捷,清晰的插图和图注在小屏幕上也能保持极佳的清晰度,这在很多电子书中是难以做到的平衡。整体来说,从拿到电子书文件的那个瞬间起,我就感觉到出版方在“呈现”这本书的媒介上花费了大量心思,这不仅仅是一份文字资料的数字化,更是一种艺术品的精心呈现,让人在阅读内容之前,就已经对作者和编辑的专业素养油然而生敬意。

评分

从整体的文化关怀角度来看,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梳理一个艺术史的谱系,更像是在重建一种失落的精神景观。作者在叙述过程中,融入了一种对“信仰与艺术相互滋养”的深刻理解,使得冰冷的年代和技法分析变得有温度、有故事感。它不只是告诉我们“什么时间出现了什么风格”,而是探讨了“人们在什么样的心境下创造了这样的形象,这些形象又反过来如何影响了后世的心灵世界”。这种对文化精神脉络的追溯,让我这个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共鸣和抚慰。这种宏大叙事下的细腻情感把握,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次精神洗礼,而非简单的信息输入,这正是优秀学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它激励着人去思考艺术背后的“为什么”,而不仅仅满足于“是什么”。

评分

这本电子书的注释和参考资料部分做得极其详尽,这对于任何严肃的学术探索者来说,都是无可替代的宝藏。我留意到,许多关键论点后面都附带着精确的引文来源和页码标注,这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可靠性和可追溯性。很多时候,我只是想核实一个特定概念的出处,结果却被其引用的原始文献列表所吸引,继而开始了另一轮的探索。电子书的超链接功能在这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点击注释就能瞬间跳转到参考书目,再通过外部链接进一步查阅,这种无缝衔接的学习体验是纸质书难以比拟的效率优势。而且,参考书目不仅限于传统中文和日文的权威著作,还收录了许多近年的西方汉学研究成果,体现了作者广阔的学术视野和与国际前沿对话的努力,这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一的学术专著范畴,更像是一份高水平的“研究工具书”。

评分

阅读体验中,最令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对图像的精选与呈现质量。虽然是电子版,但对于那些至关重要的壁画、雕塑和经变故事插图的扫描或数字化处理,达到了惊人的清晰度。很多我们只能在博物馆图录中看到的高清细节,在这里都能得到细致的展现,特别是对于色彩的还原,那种微妙的光影变化和晕染效果,似乎都能穿透屏幕触达读者。我常常会放大局部细节,观察那些匠人刀法或笔触的细腻之处,这一点对于研究具体技法演变至关重要。书中对每幅重要图像的旁注说明也非常到位,清晰地指出了作品的创作年代、材质、以及图像学的核心寓意,使得单纯的“看图”进化成了深度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视觉知识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