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評彈:四百年的傳奇 (電子書)

蘇州評彈:四百年的傳奇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人傑
图书标签:
  • 苏州评弹
  • 评弹艺术
  • 地方戏曲
  • 传统文化
  • 苏州文化
  • 中国戏曲
  • 电子书
  • 文学艺术
  • 历史文化
  • 民俗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評彈藝人所以尊吳泰伯為祖師,
是除了他有開化三吳的功德和三讓王位給子侄的美德,
以表示對他的尊敬。

也是想說明兩點:一是評彈藝術源遠流長,歷史悠久;二是評彈是從講歷史和說故事發展而來的。

◤蘇州評彈:400年的傳奇
明清小說的興起也是這一時期的產物。演義小說和才子佳人小說,對後起的蘇州評彈有直接的影響。《西遊補》,《二十一史彈詞》等作品已經出現了文人創作的痕跡,這不僅大大提高了評彈藝術的創作水準,而且使評彈藝術得以在社會各個層次傳播。《紅樓夢》第五十四回講到元宵節家宴後,請了兩個女先兒唱彈詞,就是這個風俗在小說裡的反映。評彈藝術在清初良好的商業環境中復甦興起了。

◤近現代時期的蘇州評彈
與江蘇毗鄰的上海在開埠以後,反而迎來了商品經濟的飛速發展。西方列強紛紛設立租界,外商也逐漸進入上海尋找商機,這在無形中成為推動上海經濟發展的動力。蘇州經濟沒落,上海崛起,評彈藝人為了生計紛紛來到上海。這一時期,上海逐漸成為蘇州評彈的中心。

◤蘇州彈詞:說噱彈唱的藝術
至同治、光緒年間,出現了蘇州評彈發展史中的「後四名家」。這四名家中,三家為彈詞藝人,他們使蘇州彈詞確立了自己的藝術體制:書詞中的散文部分,用「說」來表現;敘述和描寫故事中人物的行為、思想和活動環境,稱為「表」;人物語言叫「白」。

書詞中以七字句為主的韻文,用三弦、琵琶自彈自唱,相互伴奏,稱「唱」和「彈」;在故事中穿插喜劇因素,稱作「噱」;演員模仿故事中人物的表情、語言、語調及某些動作,稱「演」或「學」,也稱「做」。

江南烟雨中的丝竹之声:中国传统曲艺的流变与传承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中国传统曲艺,特别是江浙一带说唱艺术的发生、发展、流派变迁及其文化意蕴。我们聚焦于那些在民间口耳相传中绵延不绝的艺术形式,探究它们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从市井的喧嚣到文人的雅集,逐步确立其独特的审美范式与表演规范。 第一章:曲艺的源头——说唱艺术的早期形态与地域分野 曲艺,作为一种融文学性、音乐性、表演性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其根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说唱”传统。本章将首先考察先秦时期的说唱遗迹,如《诗经》中的某些叙事段落,以及汉代“说唱百戏”的文献记载。重点在于辨析早期民间口头叙事与后世成熟曲艺形式之间的血缘关系。 我们深入探讨中国不同地理区域在说唱艺术发展中的差异化路径。南方的说唱更倾向于细腻的叙事和声腔的婉转,往往与当地的方言语调紧密结合;而北方曲艺则常以粗犷豪迈的叙事和对仗工整的韵白见长,具有更强的世俗娱乐色彩。通过对敦煌壁画中“变文”的描摹、宋元话本的分析,勾勒出不同地域音乐元素如何渗入叙事结构,为后世的地方声腔艺术奠定了基础。 1.1 从“变文”到“说经”:宗教叙事与民间普及 在唐宋时期,宗教文化对曲艺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以佛教的“变文”和道教的“说经”为代表,这些艺术形式将复杂的教义通过通俗易懂的唱词和故事传播给不识字的民众。本节分析其叙事结构如何模仿口头演讲的节奏,以及早期伴奏乐器的简单配置如何逐步演化。 1.2 南北差异:语汇、腔调与审美取向 本节对比分析了南方吴语区和北方官话区在说唱艺术早期的倾向性差异。南方的艺术形式,其音乐性往往先行于叙事结构的严谨化,强调“韵味”的营造;而北方则更注重“说”的功力,要求叙事节奏的掌控力,这为后来的鼓书、弹词等体系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文人雅集与市井烟火——曲艺的“士化”与“民化”进程 宋元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兴起,曲艺艺术迎来了第一次重要的转型期。它不再仅仅是宗教教化的工具,而是成为市民阶层日常娱乐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形成了大量成熟的曲牌和板式,使得艺术表达更为精细。 2.1 元曲的结构与唱腔体系的初步定型 元杂剧的兴盛,虽然是戏曲的范畴,但其大量的唱词、韵白和角色分工,对后来的说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对于“套曲”的运用,使得叙事可以更完整、更富于层次感。本章将分析元曲中那些被民间艺人吸收并简化、转化,最终融入地方说唱的音乐元素。 2.2 评话与弹词的并立:叙事与抒情的两极发展 在宋元明清的城市中,出现了两种并行的主要叙事形式:以“评话”为代表的白话说书,强调情节的跌宕起伏和对传统历史题材的重构;以及以“弹词”为代表的曲艺,更注重对人物内心情感的细腻描摹,常用弦乐伴奏。这种叙事(评话)与抒情(弹词)的两极发展,构成了后世地方曲艺艺术的内在张力。 第三章:地方声腔的勃兴——地域特色与艺术的相互渗透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各地文化交流加剧,地方性的曲艺形式开始大量涌现,形成了风格迥异的艺术流派。这些地方曲艺往往深度融合了当地的方言、民歌和民间乐舞元素。 3.1 徽州的“徽调”与山陕的“道情”:跨区域的艺术融合 本章着重分析一些在特定地理环境下孕育出的独特曲艺形式。例如,徽州地区吸收了民间戏曲和山歌的元素,发展出具有自身独特韵味的说唱风格;而西北地区受秦腔等高亢戏曲影响,形成了以道情为主的、气势恢宏的说唱艺术。通过对这些流派代表作品的文本和音乐分析,揭示地域文化对艺术本体的塑造作用。 3.2 伴奏乐器的演变与“说唱乐队”的形成 随着表演场域的扩大和对艺术感染力要求的提高,伴奏乐器也经历了从单一到复合的演变。从早期的琵琶、三弦,到后来的二胡、扬琴乃至小型吹奏乐器的加入,每一种乐器的引入都对原有唱腔的节奏、音域和韵味产生了结构性的影响。本节将描述这一乐器组合的规范化过程,并探讨这些组合如何成为区别不同曲种的重要标志。 第四章:近代变局中的坚守与创新——曲艺艺术的现代转型 进入近代,社会结构、文化传播媒介和民众审美趣味发生了剧烈变化。面对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和新兴大众娱乐形式(如电影、新剧)的竞争,传统曲艺面临着生存危机,同时也迎来了自我革新的机遇。 4.1 艺人的自我觉醒与“书场”的现代化 在20世纪初期,许多曲艺艺人开始意识到,固守传统内容和表演模式难以适应时代需求。他们开始主动对传统题材进行“现代化”改造,引入时事政治、社会批判等元素,以增强艺术的现实关怀和吸引力。同时,表演场地也从传统的茶馆、书棚向更专业的剧场转移。 4.2 题材的拓宽与表演技巧的精炼 本章探讨了在这一转型期,曲艺家们如何在保持核心艺术特征的同时,拓展了表演题材。他们不再局限于“才子佳人”或“历史演义”,而是开始将目光投向日常生活和新兴的道德观念。这种题材的拓宽,伴随着对发声技巧、手势运用以及舞台调度等表演技巧的精益求精,使得曲艺艺术在保持“说唱”本质的同时,具备了更强的舞台表现力。 第五章:传承的意义——传统曲艺的文化价值与当代研究 在当代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传统曲艺的保护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文化意义。本章总结了曲艺艺术作为“活态的文献”的价值所在。 5.1 语言学价值:方言的活化石 曲艺的唱词和韵白,因其对地方口音和古老语汇的保留,成为研究特定地域语言演变的重要材料。许多濒临消亡的方言词汇和句式,得以在曲艺的唱腔中得以存续。 5.2 历史学与社会学价值:民间视角下的历史叙事 相较于官方史书,曲艺提供了一种“民间”或“底层”观察历史变迁的视角。它记录了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价值判断和对社会现象的朴素评论,是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心理和民俗风貌的珍贵资料。 5.3 艺术本体论的探讨:如何看待传统声腔的“土味”与“雅致” 最后,本章将对曲艺艺术中固有的“土气”与后天努力形成的“雅致”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辨。曲艺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扎根于民间烟火气,却又通过高超的艺术技艺升华出超越日常的审美体验。这种二元对立的统一,是其魅力所在,也是我们理解和研究传统艺术不可回避的课题。

著者信息

傅璇琮,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秘書長、副組長,主要專著有《唐代詩人叢考》、《唐代科舉與文學》、《唐翰林學士傳論》(盛中唐卷、晚唐卷)、《李德裕年譜》等,主編《全宋詩》、《續修四庫全書》、《中國古籍總目》、《中國古代詩文名著提要》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蘇州評彈:400年的傳奇
第一節 三皇祖師的傳說
第二節 明清時期 名家輩出的快速成形期
第三節 近現代時期的蘇州評彈
第四節 新中國成立以後的蘇州評彈

第二章 光裕社:千里書聲出光裕
第一節 光裕社的輝煌
第二節 光裕社的分化

第三章 蘇州評話:書裡話千秋
第一節 蘇州評話概述
第二節 蘇州評話名家

第四章 蘇州彈詞:說噱彈唱的藝術
第一節 蘇州彈詞概述
第二節 蘇州彈詞流派和唱腔

第五章 評彈名作簡介
1.長篇評話:隋唐——吳子安
2.長篇評話:三國——唐耿良
3.長篇評話:三氣周瑜——陸耀良
4.長篇彈詞:雙珠鳳——余紅仙、沉世華
5.長篇彈詞:三笑——華士亭、江文蘭
6.長篇彈詞:血衫記——周希明、張麗華
7.長篇彈詞:秦宮月——金麗生、徐淑娟
8.中篇彈詞:王魁、負桂英
9.中篇彈詞:見姑娘——薛筱卿、周雲瑞、陳希安等
10.中篇彈詞:雙按院——姚蔭梅、張效聲、蘇似蔭、江文蘭等
11.中篇彈詞:三斬楊虎——華士亭、趙開生、石文磊等
12.中篇彈詞:晴雯——楊振雄、蘇似蔭、張如君、劉韻若等
13.中篇彈詞:大腳皇后——袁小良、王瑾等
14.中篇彈詞:林沖——劉天韻、蔣月泉、張鑒庭、姚蔭梅等
15.中篇彈詞:蘆葦菁菁——張鑒庭、張維楨、朱雪琴、郭彬卿等
16.中篇彈詞:青春之歌——趙開生、石文磊、陳希安、周劍萍等
17.中篇彈詞:羅漢錢——徐麗仙、孫淑英、蘇似蔭、江文蘭等
18.中篇彈詞:顛倒主僕——張鑒國、蘇似蔭、江文蘭等
19.中篇彈詞:春夢——陳希安、石文磊等
20.中篇彈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21.中篇彈詞:真情假意——華士亭、石文磊等
22.中篇彈詞:蝴蝶夢
23.中篇彈詞:說書先生
24.長篇彈詞:描金鳳——楊振言、余紅仙
25.長篇彈詞:十美圖——周劍萍、莊鳳珠
26.長篇彈詞:啼笑因緣——蔣雲仙
27.長篇評話:明英烈·反武場——張鴻聲
28.長篇評話:明英烈·牛塘角——張效聲
29.長篇彈詞:玉蜻蜓——蔣月泉、江文蘭
30.長篇彈詞:白蛇傳——蔣月泉、朱慧珍
31.長篇彈詞:鬧嚴府——張鑒庭、張鑒國
32.長篇評話:三國·長坂坡——陸耀良(24回)
33.長篇彈詞:三笑(龍庭書)——徐雲志、王鷹(53回)
34.長篇彈詞:神彈子——張振華、莊鳳珠(28回)
35.長篇彈詞:珍珠塔——陳希安、薛惠君(20回)
36.長篇彈詞:顧鼎臣——周劍萍、張鑒國(40回)
37.長篇彈詞:大紅袍——楊斌奎、楊振言(14回1961年錄音)
38.長篇彈詞:太倉奇案——張如君、劉韻若(30回)
39.長篇彈詞:西廂記——楊振雄、楊振言(16回)
40.長篇彈詞:四進士——黃靜芬(30回)
41.長篇彈詞:蘇州第一家——周希明、沉世華(28回)
42.長篇評話:岳飛——曹漢昌(前段75回)
43.長篇彈詞:白羅山——王文稼、嚴燕君(24回)
44.長篇彈詞:販馬記——邢晏春、邢晏芝(23回)

第六章 現代評彈藝術家簡介
1.吳迪君 趙麗芳代表作品長篇彈詞:智斬安德海(40回)
2.周雲瑞 薛筱卿代表作品長篇彈詞:珍珠塔·婆媳相會(6回)
3.周玉泉代表作長篇彈詞:文武香球
4.姚蔭梅代表作品長篇彈詞:雙按院(22回)
5.顧宏伯代表作品長篇評話:包公與狄青(50回)
6.長篇彈詞:十三妹——徐劍虹、李娟珍(30回)
7.汪雄飛代表作品及角色長篇評話:三國·關羽(30回)
8.楊斌奎 楊德麟代表曲目長篇彈詞:描金鳳(蘇州書22回)
9.蔣月泉
10.朱雪琴代表曲目長篇彈詞:珍珠塔(30回)
11.長篇彈詞:落金扇——侯莉君、孫世鑒、唐文莉(26回)
12.潘聞蔭江文蘭代表曲目長篇彈詞:玉蜻蜓(18回)
13.蔣雲仙成功曲目長篇彈詞:啼笑因緣(續集)(37回)
14.曹嘯君 高雪芳代表曲目長篇彈詞:白蛇(20回)
15、曹嘯君成功曲目:長篇彈詞:秦香蓮(20回)
16.沉偉辰擅長曲目長篇彈詞:西廂記(26回)
17.倪萍倩代表曲目長篇彈詞:珍珠塔(前段62回)
18.徐綠霞代表曲目長篇彈詞:楊乃武與小白菜(30回)
19.謝毓菁代表曲目長篇彈詞:雍正皇帝(54回)
20.金月庵 長篇彈詞:金玉蝶(28回)

第七章 評彈名作《珍珠塔·贈塔》欣賞
第一節 珍珠塔(1926年)故事梗概
第二節 《珍珠塔·贈塔》欣賞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EISBN:9789575929183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6MB

图书试读



傅璇琮

國粹者,民族文化之精髓也。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依靠勤勞的素質和智慧的力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從文學到藝術,從技藝到科學,創造出數不盡的文明成果。國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顯示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淵源以及技藝發展軌跡,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結晶。

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艱難跋涉,中華民族經歷著一次偉大的歷史復興,中國崛起於世界之林,隨著經濟的發展強大,文化的影響力日益凸顯。

20世紀,特別是80年代以來,國學巳是社會和學界關注的熱學。特別是當前新世紀,文化更有大的發展,我們就更有需要全面梳理傳統文化的精華,加以宣揚和傳播,以便廣大讀者予以重新認知和用心守護。

我覺得,這套書有四大特色:

第一,這套書是在當下訊息時代的大背景下,立足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重視學術資料性,約請各領域專家學者撰稿,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煌煌百種全面系統闡釋中華國粹。同時,每一種書都有深入探索,在「歷史——文化」的綜合視野下,又對各時代人們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具體探討。它既是一部記錄中華國粹經典、普及中華文明的讀物,又是一部兼具嚴肅性和權威性的中華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說是學術性與普及性結合。這當能使我們現代年輕一代,認識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中華國粹之獨特魅力,進而弘揚中華文化。

第二,注意對文化作歷史性的線索梳理,探索不同時代特色和社會風貌,又溝通古今,著重聯繫現實,吸收當代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新鮮知識,形成更為獨到的研究視野與觀念。其中不少書,歷史記述,多從先秦兩漢開始,直至20世紀,這確為古為今用提供值得思索的文本,可以說是透過對各項國粹的歷史發展脈絡的梳理總結規律,並提出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和發展策略。

第三,既有歷史發展梳理,又注意地域文化研索。這套書,好多種都具體描述地方特色,如《木雕》一書,既統述木雕藝術的發展歷程(自商周至明清),又分列江浙地區、閩臺地區、廣東地區,及徽州、湘南、山東曲阜、雲南劍川,以及少數民族的木雕藝術特色。又如《飲食文化》,分述中國八大菜系,即魯菜、川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記述中注意與社會風尚、民間習俗相結合,確能引起人們的鄉思之情。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整體,但它是由許多各具特色的地區文化所組成和融匯而成。不同地區的文化各具不同的色彩,這就使得我們整個中華文化多姿多彩。展示地區文化的特點,無疑將把我們的文化史研究引向深入。同時,不少書還探討好幾種國粹品種對國外的影響,這也很值得注意。中華文明在國外的傳播與影響,巳經形成一種異彩紛呈,底蘊豐富的文化形象,現在這套書所述,對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十分吸引人的隹例。

第四,這套書文字流暢,饒有情趣,特別是在品賞山水、田園,及領略各種戲曲、說唱等藝術品種時,真是「使筆如畫」,使讀者徜徉了美不勝收的藝術境地,閱讀者當會一身輕鬆,得到知識增進、審美真切的愉悅。

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們希望這套國粹經典闡釋,不僅促進青少年閱讀,同時還能服務於當前文化的開啟奮進新程,鑄就輝煌前景。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