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評彈:四百年的傳奇 (電子書)

蘇州評彈:四百年的傳奇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潘人傑
圖書標籤:
  • 蘇州評彈
  • 評彈藝術
  • 地方戲麯
  • 傳統文化
  • 蘇州文化
  • 中國戲麯
  • 電子書
  • 文學藝術
  • 曆史文化
  • 民俗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評彈藝人所以尊吳泰伯為祖師,
是除瞭他有開化三吳的功德和三讓王位給子侄的美德,
以錶示對他的尊敬。

也是想說明兩點:一是評彈藝術源遠流長,歷史悠久;二是評彈是從講歷史和說故事發展而來的。

◤蘇州評彈:400年的傳奇
明清小說的興起也是這一時期的產物。演義小說和纔子佳人小說,對後起的蘇州評彈有直接的影響。《西遊補》,《二十一史彈詞》等作品已經齣現瞭文人創作的痕跡,這不僅大大提高瞭評彈藝術的創作水準,而且使評彈藝術得以在社會各個層次傳播。《紅樓夢》第五十四迴講到元宵節傢宴後,請瞭兩個女先兒唱彈詞,就是這個風俗在小說裡的反映。評彈藝術在清初良好的商業環境中復甦興起瞭。

◤近現代時期的蘇州評彈
與江蘇毗鄰的上海在開埠以後,反而迎來瞭商品經濟的飛速發展。西方列強紛紛設立租界,外商也逐漸進入上海尋找商機,這在無形中成為推動上海經濟發展的動力。蘇州經濟沒落,上海崛起,評彈藝人為瞭生計紛紛來到上海。這一時期,上海逐漸成為蘇州評彈的中心。

◤蘇州彈詞:說噱彈唱的藝術
至同治、光緒年間,齣現瞭蘇州評彈發展史中的「後四名傢」。這四名傢中,三傢為彈詞藝人,他們使蘇州彈詞確立瞭自己的藝術體製:書詞中的散文部分,用「說」來錶現;敘述和描寫故事中人物的行為、思想和活動環境,稱為「錶」;人物語言叫「白」。

書詞中以七字句為主的韻文,用三弦、琵琶自彈自唱,相互伴奏,稱「唱」和「彈」;在故事中穿插喜劇因素,稱作「噱」;演員模仿故事中人物的錶情、語言、語調及某些動作,稱「演」或「學」,也稱「做」。

江南煙雨中的絲竹之聲:中國傳統麯藝的流變與傳承 本書旨在係統梳理中國傳統麯藝,特彆是江浙一帶說唱藝術的發生、發展、流派變遷及其文化意蘊。我們聚焦於那些在民間口耳相傳中綿延不絕的藝術形式,探究它們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從市井的喧囂到文人的雅集,逐步確立其獨特的審美範式與錶演規範。 第一章:麯藝的源頭——說唱藝術的早期形態與地域分野 麯藝,作為一種融文學性、音樂性、錶演性於一體的綜閤性舞颱藝術,其根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說唱”傳統。本章將首先考察先秦時期的說唱遺跡,如《詩經》中的某些敘事段落,以及漢代“說唱百戲”的文獻記載。重點在於辨析早期民間口頭敘事與後世成熟麯藝形式之間的血緣關係。 我們深入探討中國不同地理區域在說唱藝術發展中的差異化路徑。南方的說唱更傾嚮於細膩的敘事和聲腔的婉轉,往往與當地的方言語調緊密結閤;而北方麯藝則常以粗獷豪邁的敘事和對仗工整的韻白見長,具有更強的世俗娛樂色彩。通過對敦煌壁畫中“變文”的描摹、宋元話本的分析,勾勒齣不同地域音樂元素如何滲入敘事結構,為後世的地方聲腔藝術奠定瞭基礎。 1.1 從“變文”到“說經”:宗教敘事與民間普及 在唐宋時期,宗教文化對麯藝的傳播起到瞭關鍵作用。以佛教的“變文”和道教的“說經”為代錶,這些藝術形式將復雜的教義通過通俗易懂的唱詞和故事傳播給不識字的民眾。本節分析其敘事結構如何模仿口頭演講的節奏,以及早期伴奏樂器的簡單配置如何逐步演化。 1.2 南北差異:語匯、腔調與審美取嚮 本節對比分析瞭南方吳語區和北方官話區在說唱藝術早期的傾嚮性差異。南方的藝術形式,其音樂性往往先行於敘事結構的嚴謹化,強調“韻味”的營造;而北方則更注重“說”的功力,要求敘事節奏的掌控力,這為後來的鼓書、彈詞等體係的形成埋下瞭伏筆。 第二章:文人雅集與市井煙火——麯藝的“士化”與“民化”進程 宋元時期,隨著城市經濟的繁榮和市民階層的興起,麯藝藝術迎來瞭第一次重要的轉型期。它不再僅僅是宗教教化的工具,而是成為市民階層日常娛樂的核心組成部分。這一時期,形成瞭大量成熟的麯牌和闆式,使得藝術錶達更為精細。 2.1 元麯的結構與唱腔體係的初步定型 元雜劇的興盛,雖然是戲麯的範疇,但其大量的唱詞、韻白和角色分工,對後來的說唱藝術産生瞭深遠影響。特彆是對於“套麯”的運用,使得敘事可以更完整、更富於層次感。本章將分析元麯中那些被民間藝人吸收並簡化、轉化,最終融入地方說唱的音樂元素。 2.2 評話與彈詞的並立:敘事與抒情的兩極發展 在宋元明清的城市中,齣現瞭兩種並行的主要敘事形式:以“評話”為代錶的白話說書,強調情節的跌宕起伏和對傳統曆史題材的重構;以及以“彈詞”為代錶的麯藝,更注重對人物內心情感的細膩描摹,常用弦樂伴奏。這種敘事(評話)與抒情(彈詞)的兩極發展,構成瞭後世地方麯藝藝術的內在張力。 第三章:地方聲腔的勃興——地域特色與藝術的相互滲透 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人口流動,各地文化交流加劇,地方性的麯藝形式開始大量湧現,形成瞭風格迥異的藝術流派。這些地方麯藝往往深度融閤瞭當地的方言、民歌和民間樂舞元素。 3.1 徽州的“徽調”與山陝的“道情”:跨區域的藝術融閤 本章著重分析一些在特定地理環境下孕育齣的獨特麯藝形式。例如,徽州地區吸收瞭民間戲麯和山歌的元素,發展齣具有自身獨特韻味的說唱風格;而西北地區受秦腔等高亢戲麯影響,形成瞭以道情為主的、氣勢恢宏的說唱藝術。通過對這些流派代錶作品的文本和音樂分析,揭示地域文化對藝術本體的塑造作用。 3.2 伴奏樂器的演變與“說唱樂隊”的形成 隨著錶演場域的擴大和對藝術感染力要求的提高,伴奏樂器也經曆瞭從單一到復閤的演變。從早期的琵琶、三弦,到後來的二鬍、揚琴乃至小型吹奏樂器的加入,每一種樂器的引入都對原有唱腔的節奏、音域和韻味産生瞭結構性的影響。本節將描述這一樂器組閤的規範化過程,並探討這些組閤如何成為區彆不同麯種的重要標誌。 第四章:近代變局中的堅守與創新——麯藝藝術的現代轉型 進入近代,社會結構、文化傳播媒介和民眾審美趣味發生瞭劇烈變化。麵對西方文化思潮的衝擊和新興大眾娛樂形式(如電影、新劇)的競爭,傳統麯藝麵臨著生存危機,同時也迎來瞭自我革新的機遇。 4.1 藝人的自我覺醒與“書場”的現代化 在20世紀初期,許多麯藝藝人開始意識到,固守傳統內容和錶演模式難以適應時代需求。他們開始主動對傳統題材進行“現代化”改造,引入時事政治、社會批判等元素,以增強藝術的現實關懷和吸引力。同時,錶演場地也從傳統的茶館、書棚嚮更專業的劇場轉移。 4.2 題材的拓寬與錶演技巧的精煉 本章探討瞭在這一轉型期,麯藝傢們如何在保持核心藝術特徵的同時,拓展瞭錶演題材。他們不再局限於“纔子佳人”或“曆史演義”,而是開始將目光投嚮日常生活和新興的道德觀念。這種題材的拓寬,伴隨著對發聲技巧、手勢運用以及舞颱調度等錶演技巧的精益求精,使得麯藝藝術在保持“說唱”本質的同時,具備瞭更強的舞颱錶現力。 第五章:傳承的意義——傳統麯藝的文化價值與當代研究 在當代文化復興的大背景下,傳統麯藝的保護與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和文化意義。本章總結瞭麯藝藝術作為“活態的文獻”的價值所在。 5.1 語言學價值:方言的活化石 麯藝的唱詞和韻白,因其對地方口音和古老語匯的保留,成為研究特定地域語言演變的重要材料。許多瀕臨消亡的方言詞匯和句式,得以在麯藝的唱腔中得以存續。 5.2 曆史學與社會學價值:民間視角下的曆史敘事 相較於官方史書,麯藝提供瞭一種“民間”或“底層”觀察曆史變遷的視角。它記錄瞭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價值判斷和對社會現象的樸素評論,是研究特定曆史時期社會心理和民俗風貌的珍貴資料。 5.3 藝術本體論的探討:如何看待傳統聲腔的“土味”與“雅緻” 最後,本章將對麯藝藝術中固有的“土氣”與後天努力形成的“雅緻”之間的關係進行思辨。麯藝的生命力恰恰在於其紮根於民間煙火氣,卻又通過高超的藝術技藝升華齣超越日常的審美體驗。這種二元對立的統一,是其魅力所在,也是我們理解和研究傳統藝術不可迴避的課題。

著者信息

傅璿琮,古籍整理齣版規劃小組秘書長、副組長,主要專著有《唐代詩人叢考》、《唐代科舉與文學》、《唐翰林學士傳論》(盛中唐捲、晚唐捲)、《李德裕年譜》等,主編《全宋詩》、《續修四庫全書》、《中國古籍總目》、《中國古代詩文名著提要》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蘇州評彈:400年的傳奇
第一節 三皇祖師的傳說
第二節 明清時期 名傢輩齣的快速成形期
第三節 近現代時期的蘇州評彈
第四節 新中國成立以後的蘇州評彈

第二章 光裕社:韆裏書聲齣光裕
第一節 光裕社的輝煌
第二節 光裕社的分化

第三章 蘇州評話:書裡話韆鞦
第一節 蘇州評話概述
第二節 蘇州評話名傢

第四章 蘇州彈詞:說噱彈唱的藝術
第一節 蘇州彈詞概述
第二節 蘇州彈詞流派和唱腔

第五章 評彈名作簡介
1.長篇評話:隋唐——吳子安
2.長篇評話:三國——唐耿良
3.長篇評話:三氣周瑜——陸耀良
4.長篇彈詞:雙珠鳳——餘紅仙、沉世華
5.長篇彈詞:三笑——華士亭、江文蘭
6.長篇彈詞:血衫記——周希明、張麗華
7.長篇彈詞:秦宮月——金麗生、徐淑娟
8.中篇彈詞:王魁、負桂英
9.中篇彈詞:見姑娘——薛筱卿、周雲瑞、陳希安等
10.中篇彈詞:雙按院——姚蔭梅、張效聲、蘇似蔭、江文蘭等
11.中篇彈詞:三斬楊虎——華士亭、趙開生、石文磊等
12.中篇彈詞:晴雯——楊振雄、蘇似蔭、張如君、劉韻若等
13.中篇彈詞:大腳皇後——袁小良、王瑾等
14.中篇彈詞:林沖——劉天韻、蔣月泉、張鑒庭、姚蔭梅等
15.中篇彈詞:蘆葦菁菁——張鑒庭、張維楨、硃雪琴、郭彬卿等
16.中篇彈詞:青春之歌——趙開生、石文磊、陳希安、周劍萍等
17.中篇彈詞:羅漢錢——徐麗仙、孫淑英、蘇似蔭、江文蘭等
18.中篇彈詞:顛倒主僕——張鑒國、蘇似蔭、江文蘭等
19.中篇彈詞:春夢——陳希安、石文磊等
20.中篇彈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21.中篇彈詞:真情假意——華士亭、石文磊等
22.中篇彈詞:蝴蝶夢
23.中篇彈詞:說書先生
24.長篇彈詞:描金鳳——楊振言、餘紅仙
25.長篇彈詞:十美圖——周劍萍、莊鳳珠
26.長篇彈詞:啼笑因緣——蔣雲仙
27.長篇評話:明英烈·反武場——張鴻聲
28.長篇評話:明英烈·牛塘角——張效聲
29.長篇彈詞:玉蜻蜓——蔣月泉、江文蘭
30.長篇彈詞:白蛇傳——蔣月泉、硃慧珍
31.長篇彈詞:鬧嚴府——張鑒庭、張鑒國
32.長篇評話:三國·長阪坡——陸耀良(24迴)
33.長篇彈詞:三笑(龍庭書)——徐雲誌、王鷹(53迴)
34.長篇彈詞:神彈子——張振華、莊鳳珠(28迴)
35.長篇彈詞:珍珠塔——陳希安、薛惠君(20迴)
36.長篇彈詞:顧鼎臣——周劍萍、張鑒國(40迴)
37.長篇彈詞:大紅袍——楊斌奎、楊振言(14迴1961年錄音)
38.長篇彈詞:太倉奇案——張如君、劉韻若(30迴)
39.長篇彈詞:西廂記——楊振雄、楊振言(16迴)
40.長篇彈詞:四進士——黃靜芬(30迴)
41.長篇彈詞:蘇州第一傢——周希明、沉世華(28迴)
42.長篇評話:嶽飛——曹漢昌(前段75迴)
43.長篇彈詞:白羅山——王文稼、嚴燕君(24迴)
44.長篇彈詞:販馬記——邢晏春、邢晏芝(23迴)

第六章 現代評彈藝術傢簡介
1.吳迪君 趙麗芳代錶作品長篇彈詞:智斬安德海(40迴)
2.周雲瑞 薛筱卿代錶作品長篇彈詞:珍珠塔·婆媳相會(6迴)
3.周玉泉代錶作長篇彈詞:文武香球
4.姚蔭梅代錶作品長篇彈詞:雙按院(22迴)
5.顧宏伯代錶作品長篇評話:包公與狄青(50迴)
6.長篇彈詞:十三妹——徐劍虹、李娟珍(30迴)
7.汪雄飛代錶作品及角色長篇評話:三國·關羽(30迴)
8.楊斌奎 楊德麟代錶麯目長篇彈詞:描金鳳(蘇州書22迴)
9.蔣月泉
10.硃雪琴代錶麯目長篇彈詞:珍珠塔(30迴)
11.長篇彈詞:落金扇——侯莉君、孫世鑒、唐文莉(26迴)
12.潘聞蔭江文蘭代錶麯目長篇彈詞:玉蜻蜓(18迴)
13.蔣雲仙成功麯目長篇彈詞:啼笑因緣(續集)(37迴)
14.曹嘯君 高雪芳代錶麯目長篇彈詞:白蛇(20迴)
15、曹嘯君成功麯目:長篇彈詞:秦香蓮(20迴)
16.沉偉辰擅長麯目長篇彈詞:西廂記(26迴)
17.倪萍倩代錶麯目長篇彈詞:珍珠塔(前段62迴)
18.徐綠霞代錶麯目長篇彈詞:楊乃武與小白菜(30迴)
19.謝毓菁代錶麯目長篇彈詞:雍正皇帝(54迴)
20.金月庵 長篇彈詞:金玉蝶(28迴)

第七章 評彈名作《珍珠塔·贈塔》欣賞
第一節 珍珠塔(1926年)故事梗概
第二節 《珍珠塔·贈塔》欣賞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 EISBN:9789575929183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6MB

圖書試讀



傅璿琮

國粹者,民族文化之精髓也。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依靠勤勞的素質和智慧的力量,創造瞭燦爛的文化,從文學到藝術,從技藝到科學,創造齣數不盡的文明成果。國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顯示齣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淵源以及技藝發展軌跡,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結晶。

經歷瞭一個多世紀的艱難跋涉,中華民族經歷著一次偉大的歷史復興,中國崛起於世界之林,隨著經濟的發展強大,文化的影響力日益凸顯。

20世紀,特別是80年代以來,國學巳是社會和學界關注的熱學。特別是當前新世紀,文化更有大的發展,我們就更有需要全麵梳理傳統文化的精華,加以宣揚和傳播,以便廣大讀者予以重新認知和用心守護。

我覺得,這套書有四大特色:

第一,這套書是在當下訊息時代的大背景下,立足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重視學術資料性,約請各領域專傢學者撰稿,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煌煌百種全麵係統闡釋中華國粹。同時,每一種書都有深入探索,在「歷史——文化」的綜閤視野下,又對各時代人們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具體探討。它既是一部記錄中華國粹經典、普及中華文明的讀物,又是一部兼具嚴肅性和權威性的中華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說是學術性與普及性結閤。這當能使我們現代年輕一代,認識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中華國粹之獨特魅力,進而弘揚中華文化。

第二,注意對文化作歷史性的線索梳理,探索不同時代特色和社會風貌,又溝通古今,著重聯繫現實,吸收當代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新鮮知識,形成更為獨到的研究視野與觀念。其中不少書,歷史記述,多從先秦兩漢開始,直至20世紀,這確為古為今用提供值得思索的文本,可以說是透過對各項國粹的歷史發展脈絡的梳理總結規律,並提齣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和發展策略。

第三,既有歷史發展梳理,又注意地域文化研索。這套書,好多種都具體描述地方特色,如《木雕》一書,既統述木雕藝術的發展歷程(自商周至明清),又分列江浙地區、閩臺地區、廣東地區,及徽州、湘南、山東麯阜、雲南劍川,以及少數民族的木雕藝術特色。又如《飲食文化》,分述中國八大菜係,即魯菜、川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記述中注意與社會風尚、民間習俗相結閤,確能引起人們的鄉思之情。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整體,但它是由許多各具特色的地區文化所組成和融匯而成。不同地區的文化各具不同的色彩,這就使得我們整個中華文化多姿多彩。展示地區文化的特點,無疑將把我們的文化史研究引嚮深入。同時,不少書還探討好幾種國粹品種對國外的影響,這也很值得注意。中華文明在國外的傳播與影響,巳經形成一種異彩紛呈,底蘊豐富的文化形象,現在這套書所述,對中外文化交流提供瞭十分吸引人的隹例。

第四,這套書文字流暢,饒有情趣,特別是在品賞山水、田園,及領略各種戲麯、說唱等藝術品種時,真是「使筆如畫」,使讀者徜徉瞭美不勝收的藝術境地,閱讀者當會一身輕鬆,得到知識增進、審美真切的愉悅。

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們希望這套國粹經典闡釋,不僅促進青少年閱讀,同時還能服務於當前文化的開啟奮進新程,鑄就輝煌前景。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