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 (電子書)

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祖述憲
圖書標籤:
  • 中醫
  • 哲學
  • 中國近現代思想
  • 學術史
  • 文化研究
  • 醫學史
  • 電子書
  • 論著
  • 思想史
  • 中西醫比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當陰陽五行遇上手術刀
醫學改革的號角驟然而起
 
從近代中國學者的文章評論、日常感悟
為您揭開「中醫」與「西醫」的世紀衝突
 
  ★從清末民初重量級人物的觀點,剖析時代交替之下中醫麵臨的危機與轉機
  ★匯集近代中國中西醫評論的一手史料,揭開近代中國醫學革命的麵貌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西方文化的傳入為中國社會帶來新思想,卻也使有識之士質疑本身文化,而醫療領域也成為評判對象之一。相較於科學化的現代醫學,中醫「陰陽五行」等傳統理論似乎毫無科學根據,又或是中醫們診斷標準不一,導緻病患病情加劇。有鑑於此,中國社會興起「舊醫」、「新醫」的新舊論戰,或是「廢醫存藥」等保留中藥、廢除中醫的理論。
  
  本書即以中西醫的衝突為核心,編選自清末民初中國門戶開放後,文史哲學傢抑或思想傢論述中醫之精華,其中不乏清末重臣曾國藩、李鴻章,也包含鬍適、魯迅、梁啟超等民初思想改革的重要人士,為少見以中西醫為題材、選錄「原作」以編冊的書籍。
  
  儘管這些學者非醫界人物,然而從他們評論中西醫學的優劣,與對日常生活的感悟,無論是主張廢除中醫、採用西醫的「廢醫存藥派」,又或是反思中醫、支持中西醫各有長處的「中西醫會通派」,皆能從中窺探西方新知傳入後的當代變革,以及中醫在新知識體係下的變化。這不僅是近代中國醫療史的文本記載,更呈現西學東漸下「傳統」和「現代」的衝突與融閤,值得讀者從中考究與省思中西醫於近代中國的發展。
 
  ◤ 精選內容 ◢
 
  ◆李鴻章認為中醫是「憑虛構象」,學理化的西醫纔是「北洋各醫院之根本」
  李鴻章考察西方軍隊時,發現隨行「醫官」十分重要,但中醫多「挾其平平寡效之方,委蛇從事」,若要聘請洋醫到北洋水師的各個艦隊,總費用又十分可觀。因此,李鴻章奏請開辦西醫學堂,學子未來不僅可任醫官,更是「北洋各醫院之根本」,認為國內醫學要「因時製變」。
 
  ◆鄭觀應批評中醫多「模糊影響之談」,卻也認同中西醫理與醫法各有所長
  鄭觀應感嘆中醫時常有「僅熟一二古方,偽說祖傳」的現象;相較之下,西醫「事事徵實」的分科化製度較適閤治療各種病癥。但鄭觀應也認同中西醫學各有短長,並說「中醫呈其效,西醫貴其功」,故而建議應中西醫結閤、建立學堂,解決國內醫師「偽說祖傳」的現象。
  
  ◆梁啟超右腎遭不慎切除,卻呼籲別讓此事變成「中國醫學前途進步之障礙」
  梁啟超稱陰陽五行是「二韆年來迷信大本營」,並認為診病應嚴密檢查,但卻在腎臟切除手術中遭切除未病變的腎臟,引發軒然大波。為平復這波輿論以支持新醫學,梁啟超發錶文章申明:「別要藉我這迴病為口實,生齣一種反動的怪論,為中國醫學前途進步之障礙!」
 
  ◆章太炎齣身中醫世傢,批陰陽五行「直令人笑」,但不認同中醫「據以為可廢」
  齣身中醫世傢的章太炎,認為陰陽五行論是「隨其類似,悉可比附」,從而推崇西醫縝密周詳的理論。但他也認同有些疾病是「有西醫所不治,而中醫能治之者」,因此主張中西醫會通、同時學習中西醫理論。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中國近現代思想史與文化史的圖書簡介,專注於探討特定曆史時期知識分子群體對傳統醫學的認知、批判與重塑,同時穿插瞭對現代性轉型過程中文化身份認同的復雜思考。 --- 書名:《現代性的十字路口:中國近現代思想傢論傳統知識體係的重構與危機》 引言:思想的轉嚮與傳統的審視 中國近現代史,不僅是一部政治和經濟的劇變史,更是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當“西學東漸”的浪潮席捲而來,傳統的知識結構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本專著深入考察瞭 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中葉,中國知識精英群體(包括哲學傢、史學傢、文學傢及社會活動傢)如何應對西方思潮的衝擊,並將其內化為重新審視本土知識體係的動力。本書聚焦於知識分子在麵對“科學理性”與“本土文化”之間的張力時所采取的立場、論述策略及其思想的演變軌跡。 第一部分:啓濛的呐喊與科學的引入 近代中國知識界對傳統知識體係的討論,往往是與對國傢富強和民族自立的迫切渴望緊密相連的。本部分首先梳理瞭戊戌變法前後,知識分子對傳統教育和學術思想的初步批判。重點分析瞭嚴復、梁啓超等早期思想傢如何通過翻譯介紹西方的哲學思潮(如進化論、功利主義),構建起一套以“科學”和“實證”為核心的知識框架。 科學精神的移植與排斥: 探討瞭“科學”概念在中國語境下的復雜接受過程。它不僅是方法論的革新,更是對舊有宇宙觀的顛覆。我們細緻考察瞭早期知識分子在接受西方科學的普適性論斷時,對本土知識體係中哪些部分被視為“迷信”或“糟粕”而予以剔除的論述邏輯。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 分析瞭社會達爾文主義在中國知識界引發的“存優去劣”的觀念,以及這種觀念如何影響瞭對傳統學術資源進行取捨的早期標準。 第二部分:文化論戰:民族性與現代性的張力 進入 20 世紀,隨著文化保守主義的迴潮和國傢危機感的加深,知識分子群體內部圍繞“文化本體”展開瞭激烈的論戰。本部分將重點解析新文化運動時期及隨後的幾次重要思想交鋒。 “打倒孔傢店”的深層意涵: 考察瞭新文化運動對儒傢思想的批判,這批判並非僅僅針對孔子本人,而是對支撐數韆年帝國體製的整個倫理和認知體係的挑戰。分析瞭鬍適、陳獨秀等人如何將傳統文化視為阻礙社會進步的桎梏,並嘗試以白話文運動等方式,重塑知識的傳播載體和接受方式。 文化派與全盤西化派的對峙: 詳細比較瞭以梁漱溟、張君勱等為代錶的文化派,試圖在民族精神內核中尋找現代性齣路的努力,與主張徹底學習西方的觀點之間的差異。重點剖析瞭他們如何論述民族文化(包括對古代哲學、倫理的再評價)在構建現代國民性中的地位。 曆史編纂學的重構: 分析瞭知識分子群體如何運用新的曆史觀和史學方法,重新撰寫中國思想史和學術史。新的曆史敘事往往強調進步與落後、光明與黑暗的二元對立,這深刻影響瞭後世對傳統知識的理解和評價。 第三部分:知識的重塑與知識分子的身份危機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 1920 年代至 1940 年代,探討在政治動蕩加劇的背景下,知識分子如何處理其自身的文化身份與學術使命。 哲學方法的引進與應用: 考察瞭以金嶽霖、馮友蘭等為代錶的哲學傢們,如何運用邏輯學、現象學等西方哲學工具,對中國傳統哲學(如心學、理學)進行係統性的梳理和解釋。這種“重構”既包含瞭現代化的學術規範,也帶有對本土思想資源“閤法化”的努力。 文學中的反思與繼承: 分析瞭在小說、散文等文學形式中,知識分子對傳統生活方式、民間信仰及本土智慧的復雜描繪。文學作品常常以更具情感性和復雜性的方式,展現瞭現代人麵對傳統時內心的矛盾與掙紮,揭示瞭思想論戰背後的社會生活圖景。 知識分子的自我定位: 探討瞭在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下,知識分子如何定義自己的職責——是做純粹的學術研究者,還是承擔改造社會、引導國民的責任。這種身份的衝突,直接影響瞭他們對所有傳統知識的價值判斷。 結論:現代轉型中的遺産與遺産的再審視 本書最後總結瞭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對傳統知識體係的批判、繼承與改造的整體曆程。這場思想的地震,在確立現代國傢知識體係的同時,也留下瞭關於文化斷裂與連續性的深刻議題。通過對這些復雜論述的梳理,讀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近現代中國的“現代化”並非簡單的“替代”,而是一個充滿內在張力的、艱難的“重構”過程。它為我們理解當代中國文化認同的復雜性,提供瞭重要的曆史維度。 --- 本書特點: 跨學科視角: 融閤瞭思想史、文化史和知識社會學的方法,避免瞭單一維度的解讀。 聚焦論述策略: 重點不是分析某個特定傳統知識體係的內容本身,而是分析知識分子如何運用現代話語體係來“論述”或“評價”這些傳統。 史料紮實: 廣泛引用瞭當時重要的期刊、論戰文集以及學者的私人信函,力求還原思想交鋒時的真實語境。 避免結論先驗性: 強調論述過程中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不預設任何學科的優越性,客觀呈現曆史學者的思想路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祖述憲(1935~2016年)
 
  安徽桐城人,安徽醫科大學流行病學與社會醫學榮退教授。專業領域為傳染病流行病學、醫療預防措施的評價以及公共衛生問題,業餘興趣為醫學史研究。

圖書目錄

二版說明
前 言

第一篇 晚清學者
曾國藩
俞 樾
李鴻章
薛福成
吳汝綸
鄭觀應
嚴 復

第二篇 民國以後學者
蔡元培
章太炎
梁啟超
陳獨秀
魯 迅
呂思勉
周作人
蔣夢麟
丁文江
鬍 適
陶行知
毛子水
梁漱溟
林語堂
馮友蘭
傅斯年
錢鍾書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476070
  • EISBN:9786263079922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9MB

圖書試讀

二版說明
 
  近代以後,隨著西方文化傳入中國,中國社會掀起一場前所未見的思想革命,醫學領域受其影響,齣現「舊醫」與「新醫」之說。本書作者祖述憲運用其於醫學領域的多年經驗,以中西醫學為核心,編選清末民初學者之論醫著作,討論在西方新知的廣布下,學者們對傳統中醫的評論與見解。其內容除可做為研究中國醫學史、文化史的文本,也可提供對中國醫療史有興趣的讀者閱讀及欣賞;並希冀透過學者們犀利透澈的文句,讓讀者能從中得到啟發,提升醫學或科學之鑑賞力。
 
  本書編選學者論醫著作有三類:一是全文收錄,原文標題不變;二是節選,選取文章中評論中醫之內容,並於原文標題旁括注節選;三是文摘,即摘選文中與中醫相關內容,取其關鍵字句刪減作為標題,並加注星號*。
 
  此次再版,除重新校正內文外,亦考量現代閱讀習慣調整字體與版麵,期望讀者在閱讀時能更加便利與舒適,並從眾學者評論中西醫的文句中,看見中醫在近代中國的新思潮下如何調適與發展。
 
編輯部謹識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