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房間【作傢經典圖像+譯註版】 (電子書)

自己的房間【作傢經典圖像+譯註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維吉尼亞.吳爾芙
圖書標籤:
  • Virginia Woolf
  • 現代主義
  • 意識流
  • 女性文學
  • 經典文學
  • 譯文
  • 電子書
  • 英國文學
  • 小說
  • 房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維吉尼亞.吳爾芙

20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文藝宣言
啟發無數人走上創作之路


《衛報》、《時代雜誌》百大非文學作品+《世界報》20世紀百大書籍

  特別收錄:
  攝影師Gisele Freund拍攝的作傢經典身影X
  【編輯室整理】吳爾芙生平小傳與創作故事
 
  最完整的經典:
  7萬字正文+5萬字譯註
  細數吳爾芙引用的文史典故,慧黠重現文學纔女靈巧機敏的文筆

  最貼近吳爾芙文風的中譯: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教授李根芳  專文引介  

  她的質疑為全世界女人打開瞭改寫歷史的空間,
  並激發瞭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熱潮。

  《自己的房間》是由吳爾芙的係列演講稿匯集而成,被視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文學、及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經典。

  1928年10月,吳爾芙受邀到劍橋大學紐南學院和格頓學院兩個女子學院,就「女性與小說」的主題發錶演說。她虛構瞭一位當代女子的日常遭遇,包括赴大學學院卻被斥喝遠離草坪行走,側身男性學者餐會間的被剝奪感,在大英圖書館瀏覽書架發現盡是男性作品,在倫敦公寓俯瞰街景懷想獨立女性身影等。在男性主導的文學與學術傳統中,女性沒有自己的房間,沒有教育、經濟與社會資源,要想創作甚至在文學史上留名,實是難上加難。

  吳爾芙想像,十八世紀的莎士比亞如果有位纔華洋溢的詩人妹妹,她隻能無名而終;而十九世紀以寫作聞名的勃朗特姊妹和喬治.艾略特,則必須以男性筆名發錶,喬治.艾略特更因為與情人的關係不見容於社會,必須隱居鄉間。

  「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吳爾芙呼籲,女性擁有一個實體的空間,繼而成為心靈的空間、思考的空間、創作的空間。在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以降的保守氣氛中,甚至對二十世紀以來女性主義的開展,都是鏗鏘有力的發聲!

作傢推薦

  吳俞萱(詩人)、徐堰鈴(劇場工作者)、黃麗群(作傢)、楊佳嫻(作傢)、魏瑛娟(「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創辦人)、瞿欣怡(作傢)聯閤推薦

  在她那裡,事態無法完結。因為心緒無法。一切都在嚮著裡外鑿齣更深刻更幽遠的裡外。她是那樣冀盼真實,等待真實,艱苦地滴齣幾個字,騷動兩邊:以眼前的生活對應思想的推衍,以銳利的思想拓開生活的漫漶。她說:「窗簾一定要關緊。」不去追問自己做成瞭什麼,就在放下筆尖的那一刻,讓心靈退居黑暗,不再分別裡外,因為生活覆蓋思想,思想也將浸透生活。(吳俞萱,詩人)

  暉麗萬有,體氣充沛,縱橫開闔,撕開它「二十世紀女性主義經典」的包裝紙,《自己的房間》完美地錶現齣細緻詩意與宏大知識的結閤,抒情語言與哲學思路的優美鑲嵌,帶來九拐十八彎的閱讀樂趣。這樣的題名,乍聽起來,即使在今日,仍然將要被賤視為「女人就是格局不大」(當然,如果是男子寫的,「格局不大」四字就將一反被讚美為「細膩幽微」「腳踏實地」),吳爾芙偏偏證明瞭強健的心靈能如何地納須彌於芥子,而許多人,口中說著大時代大地理的種種大話,每一句仍是「我我我」的自戀與自我彰顯。因此不為尺寸所惑的人有福瞭,這樣的人,能分得齣小小的鑽石與保麗龍所造的空氣樓閣之差異,這樣的人,不怕吳爾芙。(黃麗群,作傢)

  在學校裡開女性文學課程,吳爾芙《自己的房間》是重要起點。一百年前,一個女性寫作者必須在既定的社會性別分工裡努力騰挪齣縫隙,一點一點把她的文學創建起來。吳爾芙從無數先行例子裡看到,女人要發展自己的文學生涯,必須擁有不受打擾的空間以及金錢作為後盾。
  《自己的房間》為寫作的女人發聲,早六年發錶的魯迅〈娜拉走後怎樣〉則是為更普遍的女人們發聲:即使逃離父權傢庭,尚未改變的社會卻是更大的牢籠,如何打破?第一個要爭取的,是經濟獨立。然後,接著,娜拉會很高興能擁有自己的房間。
  也就是這無數努力掙紮齣來的閱讀、書寫與行動,給予我們持續開鑿的力量。(楊佳嫻,作傢)

  在《自己的房間》裡,機敏、聰慧、毫不矯飾的吳爾芙,彷彿小快步牽起讀者的手,在幾百年間的時光隧道穿梭奔跑,隧道裡密布著女性創作者的神祕洞穴。吳爾芙一一點亮黑暗洞穴,在幽微處,女人的寫作緩緩發芽、蔓生,最終形成一幅密密麻麻的網絡,從此密不可分。
  每一個創作的女人,都來自那個洞穴。吳爾芙說,不可切斷,但也不可被牽絆。作傢的心靈,一定要自由。不要為瞭性別而寫,要超越,要自由。要忠於自己。
  除瞭女人與寫作外,我還多想說幾句。無論何時重讀《自己的房間》,都不會過時。特別是看吳爾芙批判男性權威,套句現在流行的話來說:纔華洋溢的作傢,連寫酸文都好看得讓人想按一萬個讚,文末還要粗體強調「認同請分享」。(瞿欣怡,作傢)

  一九八七年首遇《自己的房間》,深受啟濛。寫瞭個劇本段子:一個小說傢的苦悶妻子歇斯底裏地在牆上書寫,企圖發明自己的文字。
  一九九五年創辦「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很堅持要多用個「們」字。
  一九九七年以《自己的房間》之名,編導瞭個作品。
  二O一七年重讀此書,三十年時光倏忽而去,覺得自己仍需要「自己的房間」。(魏瑛娟,「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創辦人」)

好評推薦

  對於不熟悉吳爾芙的讀者來說,從《自己的房間》開始閱讀她的作品是一個完美起點。首先,它的篇幅很短,隻有一百多頁,探討瞭女性、藝術、文學和經濟獨立相互交織的關係。 第二,吳爾芙不管是做為一個人或是作傢,都將鼓舞你,讓你想要進一步深入瞭解她深刻而美麗(嗯,充滿苦痛)的內心世界。《自己的房間》富有先見之明,歷久不衰,讓人難以相信它是在將近百年之前寫下的。——潔西卡.魯比(Jessica Ruby),TED-Ed Team

  閱讀這本書時,彷彿可以聽見吳爾芙的聲音,而能更靠近她獨特的會話式寫作風格!――昆汀.貝爾,《布倫斯伯裏文化圈的迴憶》作者

  二十世紀齣自女性作傢之手、最有影響力的非文學作品,就屬《自己的房間》。

  《自己的房間》中最過人處,在於虛構齣莎士比亞的妹妹,描寫她與兄長同樣纔華洋溢,卻囿於時代下的性別歧見而充滿痛苦的人生,正如吳爾芙其他關於女性主義的書寫,悲劇性地陳述女性的生活現狀,與在逃脫現實的想像裏,如何可能獲緻不同的命運。――何米昂.李,英國曼布剋獎評委主席

  吳爾芙為女性發聲,充滿想像也富含邏輯,帶有機敏也兼及知識,展現瞭真正的小說傢具有的想像力,而且她的發言至為精闢。……這本書是宛如結晶體的頭腦所蒸餾齣來的成果,下筆歡快、新穎、且強而有力,要傳遞想法給讀者。許多最精采的論點,往往現身順帶一提之間,像是那些閃爍的洞見,點到為止的簡潔批判。這樣鮮明的筆調,總是讓人發現作傢所知的事物,遠遠超過瞭預計要談的單一主題。――Louis Kronenberger,《紐約時報書評》
跨越時代的女性思索:解讀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一間自己的房間》 精裝典藏版 | 附錄全新譯注與深度賞析 本書並非電子書《自己的房間【作傢經典圖像+譯注版】》的替代品,而是對文學巨匠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經典散文集《一間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的深度解讀與全麵呈現。它旨在帶領讀者深入二十世紀初英國文壇的復雜語境,探究伍爾夫如何以其犀利、優雅而充滿洞察力的筆觸,構建起關於女性創作、經濟獨立與精神自由的宏大論述。 一、 創作背景:兩次思想的火花 伍爾夫的這篇經典隨筆,源於1928年她在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Newnham College)和格爾頓學院(Girton College)進行的兩次著名演講。當時的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和追求文學事業的道路上,仍然麵臨著來自社會結構和經濟基礎的巨大阻礙。伍爾夫敏銳地捕捉到瞭這種不公,並將其升華為一場對藝術與性彆關係的深刻反思。 不同於傳統學院派的刻闆說教,伍爾夫將她的論述轉化為一種富有想象力的文學行走。她以“硃迪斯·莎士比亞”——一位假想的、擁有與莎士比亞同等天賦的女性——的悲劇性命運為引,直指問題的核心:一個女性若想進行嚴肅的文學創作,她必須擁有金錢和一間自己的房間。 二、 核心論點:物質基礎與精神自由的辯證統一 本書的核心內容圍繞幾個關鍵的哲學與社會議題展開,這些論點至今仍具有驚人的現實意義: 1. 房間的象徵意義:空間與私密性 “一間自己的房間”絕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的概念。在伍爾夫的語境中,它代錶著絕對的隱私、不受乾擾的時間,以及心靈得以棲息的獨立領地。對於十九世紀及以前的女性而言,傢庭責任和公共生活的乾預,使得她們難以切割齣這樣一塊專屬空間。本書詳盡分析瞭伍爾夫如何論證,沒有物理上的獨立空間,精神上的解放便無從談起。她筆下的房間,是女性主體性得以確立的前提條件。 2. 五百英鎊的價值:經濟獨立的力量 伍爾夫明確提齣,女性需要一筆固定的、不受他人控製的收入。這筆錢,是抵抗父權社會對女性進行經濟依附和精神控製的武器。本書深入剖析瞭伍爾夫對伊麗莎白時代女性經濟狀況的描繪——她們無法繼承財産,從事體麵工作受限,極易陷入貧睏與絕望。經濟的自由,是女性能夠不為生計所迫、心無旁騖地追求“純粹的藝術”的物質保障。 3. 沉默的聲音:被壓抑的女性文學史 本書細緻梳理瞭伍爾夫對曆史文獻和文學作品的批判性迴顧。她探討瞭為何在文學史上,女性作傢的聲音長期被邊緣化、被誤讀,甚至被完全抹殺。伍爾夫指齣,許多女性作傢不得不以男性的名義寫作,或在小說中隱晦地錶達不滿。本書重現瞭她對簡·奧斯汀、勃朗特姐妹等前輩作傢的獨到見解,展示瞭她們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創造齣不朽的文學成就。 4. 性彆觀念的流動性:心智的“兩性兼具” 在論述的後半部分,伍爾夫超越瞭單純的社會批判,轉嚮瞭對創作主體內在狀態的探討。她提齣,一個偉大的作傢,其心智必須是“兩性兼具的”(androgynous)。這意味著,作傢需要融閤男性思維中的邏輯、力量與女性思維中的敏感、包容和直覺。這種心智上的融閤,是超越性彆偏見、達到藝術完美境界的途徑。本書詳細解讀瞭這一前衛的觀點,及其對現代文學理論的深遠影響。 三、 深度附加價值:導讀與譯注的精妙結閤 本書的價值在於其詳盡的附加內容,幫助現代讀者跨越時代的鴻溝,真正領會伍爾夫文字中的微妙與力量: 詳盡的譯注體係: 本書特彆收錄瞭對原文中涉及的英國社會習俗、曆史典故、特定學術機構及典藏書籍的注釋。這些注釋不僅消除瞭閱讀障礙,更還原瞭伍爾夫所處的具體文化環境,使讀者能夠理解她所批判的社會結構細節。 深度導讀與學術評析: 隨書附贈的導讀部分,由資深伍爾夫研究學者撰寫,從後殖民主義、女性主義理論、現代主義美學等多個角度,對《一間自己的房間》進行瞭多維度的剖析。評析部分深入探討瞭本書如何成為二十世紀女性主義運動的基石文本,以及它對當代性彆研究的持續啓發。 時間綫與人物關係圖譜: 為瞭幫助讀者構建清晰的曆史脈絡,書中特彆繪製瞭伍爾夫生平重要事件與本書寫作時間點的對照圖,並梳理瞭她在布魯姆斯伯裏派(Bloomsbury Group)中的關鍵人際網絡,使讀者對她的思想形成背景有更立體的認識。 四、 不朽的文學遺産 《一間自己的房間》不僅是一部女性主義宣言,更是一部關於寫作本質、創造力與社會限製之間張力的哲學散文。它以詩意的語言探討瞭嚴肅的社會議題,其優雅的文筆與深刻的洞察力,使之成為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經典。閱讀本書,就是參與一場關於獨立、創造與人性的永恒對話。它邀請每一位渴望自我實現的個體——無論性彆——去審視自己是否擁有那間至關重要的“房間”。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


  二十世紀重要的英國小說傢、散文傢,也是文學史上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她與倫敦文友創辦「布倫斯伯裏文化圈」並在其中扮演要角,對二十世紀初期的英國文化影響極深。

  吳爾芙齣版多部長篇傑作,包括《達洛維夫人》,乃至充滿詩意與高度實驗色彩的《浪潮》。她同時也著墨於文學批評、短篇故事、傳記與報導寫作,包括充滿戲謔顛覆意味的《歐蘭朵》,《自己的房間》、《三枚金幣》則是激昂的女性主義論文。

  吳爾芙天性敏感,少女時因母親與姐姐離世遭受精神創痛,之後長年受憂鬱癥所苦,並於六十歲時投水自盡。

肖像照片攝影

吉賽兒·弗羅因德(Gisèle Freund,1908-2000)


  法國攝影師,被認為是20世紀最頂尖的攝影師之一,是法國龐畢度中心第一位舉行作品迴顧展的攝影師。

  吉賽兒·弗羅因德齣生於德國柏林的一個富裕猶太傢庭,大學時研究社會學和藝術史,1933年因逃避納粹移居巴黎,法國被納粹佔領後她離開歐陸,直到1953年纔迴巴黎定居。

  她拍齣優秀的紀實攝影作品,更因結交同時代傑齣的作傢、藝術傢、哲學傢,為他們拍攝生動的肖像聞名,其中包括1920、1930年代在巴黎與倫敦齣沒的班傑明、喬哀思、吳爾芙、貝剋特、伯納蕭,乃至她留亡阿根廷時結識的波赫士、聶魯達,以及旅行墨西哥時的芙烈達卡蘿與迪亞哥雷維拉。

  評論傢認為吉賽兒·弗羅因德擅長拍齣人物的個性態度,特別是以手部、身體姿勢與衣著來凸顯。吉賽兒·弗羅因德則說,她為作傢與藝術傢拍照前會先研讀他們的作品,並且花很多時間與他們討論;這也是她能夠與他們連結、讓他們卸下心防的祕訣。

譯者簡介

宋偉航


  資深譯者,譯作舉隅:《放客企業》、《智慧資本》、《企業蛻變》、《共謀》、《阿波羅的天使》、《大銀幕後》、《我在DK的齣版歲月》、《實作理論綱要(全新修訂版)》、《聖徒叔叔》、《午夜知音》、《溫柔酒吧》、《迷》、《禿鷹律師》、《閱讀日誌》、《酷男的異想世界》、《留聲中國》、《補綴的星球》、《我的動物天堂》、《靈魂考》、《有關品味》、《全腦革命》、《綠色企業》等。
 

圖書目錄

文學身影:作傢小傳與創作故事 整理╱漫遊者編輯室
導讀:《自己的房間》與經典翻譯   文╱李根芳
推薦文  吳俞萱、黃麗群、楊佳嫻、魏瑛娟、瞿欣怡
自己的房間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897698
  • EISBN:9789864897803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4MB

圖書試讀



《自己的房間》與經典翻譯
李根芳


  在二十世紀的世界文壇上,維吉尼亞.吳爾芙(1882-1941)做為一名作傢與思想傢,無疑地是一顆最燦爛明星。論者指齣她的創作手法富含詩意,擅長以間接描述與意識流敘事風格的獨特技巧,打破線性發展、進入到人物內心世界,鋪陳齣現代人存在意義的偉大命題。此外,她的散文論述十分關注女性地位,以及女性受壓抑及未開發的潛力,她的論點鼓舞瞭繼往開來的女性主義者。她的作品很多,創作範圍涵蓋小說、評論、傳記、戲劇、散文、信件、日記等文類。近年來,許多評論者注意到,吳爾芙在不同時期所被刻畫的形象迥然互異。在英國,吳爾芙做為一名傑齣評論傢的地位,很早就得到肯定,但一直要到1946年,重量級評論傢艾利剋.奧爾巴赫(Erich Auerbach)的一篇評論問世,對她大加揄揚,這纔穩固瞭吳爾芙在文學創作上的經典地位。在美國,吳爾芙要到60年代纔獲得較大的重視,同時期她的作品也首度被譯介到颱灣。半個多世紀以來,她的形象與時俱進,不斷產生新的詮釋與變化,豐富瞭我們對她創作的理解,也讓我們每每在時代轉摺、新舊交替之際,驚覺她的靈光與洞見。

  1961年吳爾芙的中譯作品初次在颱灣問世,為當時文學創作者帶來瞭新鮮的觀點與刺激。當時颱大外文係的學生白先勇、王文興等人成立瞭文學雜誌──《現代文學》,以「分期有係統地翻譯介紹西方近代藝術學派和潮流,批評和思想,並盡可能選擇其代錶作品」為職誌,同時提供一個清新的園地讓有誌藝術創作的青年發錶作品。他們選定瞭歐美各國現代主義作傢的傑作,翻譯成中文再刊登在雜誌上,並附上作傢生平介紹及相關評論,吳爾芙便是其中極為少數的女性作傢。在〈吳爾芙夫人〉的專刊中,編者撰寫瞭一篇短短的序言,讚揚吳爾芙的文學成就,並描述她「是個選擇散文小說體做為工具的抽象派詩人」,她的作品「的確難讀,隻有感覺敏銳,能暫時拋棄任何舊觀念的讀者,細細研讀之下,纔能體會她的婉琰之章」。

  而在其眾多作品中,第一部最早問世的完整翻譯作品是1973年由女作傢張秀亞所翻譯的《自己的屋子》(後來再版,更名為《自己的房間》)。女性主義者鄭至慧在2000年新版的導讀中指齣,該書中譯發行的時間並不算晚,「稱得上與世界潮流同步」,不過當時颱灣女性主義論述纔剛剛發展,因此並未引起廣大共鳴。接下來的數十年間,各傢齣版社陸陸續續譯介瞭吳爾芙的幾部重要小說。吳爾芙在三十年的創作生涯中共發錶瞭十一部長篇小說、數部短篇小說集、一部傳記、十餘部散文評論集,另有一部劇作、翻譯及自傳性作品,後人並陸續整理瞭她的日記、書信發錶。綜而觀之,她算是相當多產的作傢,書寫的類型也十分廣泛駁雜。不過,在颱灣並沒有她的全集問世,若乾較知名的作品則有數個譯本在市麵上流傳,如《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 《歐蘭多》(Orlando: A Biography)、 《燈塔行》(To the Lighthouse)。另外,有兩套書係以係統譯介世界文學經典為職誌,都選錄瞭吳爾芙的作品為代錶,分別是1987年由蔡源煌教授主編的《當代世界小說讀本:吳爾芙》,以及1999年鄭樹森教授主編的《世界文學大師選》,其中第八輯選錄瞭吳爾芙的三則短篇小說。
 
  60年代與70年代早期,這些颱灣譯者將吳爾芙形容為一個感性的作傢,強調她的寫作風格創新,饒富詩意,對於語言的節奏與音韻掌握尤其突齣。這些身兼譯者、編輯、評論者及作傢多重身份的年輕創作者,緻力於引介外來的新典範以激勵在地、本土的文學創作。他們強調吳爾芙是「布倫斯伯裏文化圈」(the Bloomsbury circle)的靈魂人物,更是重要的英國現代主義作傢,但他們未解釋布倫斯伯裏文化圈蘊含的叛逆、批判精神。他們也忽略,抑或未意識到她對女性情人的熱情,她強烈的女性主義與反戰立場,以及她對婚姻與愛情所抱持的自由開放態度。相反的,他們刻意地突顯她是雷納德.吳爾芙的夫人,是個性纖細敏感的「女」作傢。

  直到80年代晚期與90年代,吳爾芙的形象纔開始轉變,同時有更多譯作問世。 隨著颱灣社會與政治氛圍愈發自由開放,女性議題開始更加引發關注與討論,此時對吳爾芙的接受與認識也達到瞭高峰。她的主要作品被廣泛的譯成中文,並獲得颱灣讀者的好評。不過,吳爾芙的作品雖然極為多樣也數量驚人,此時但隻有若乾小說被翻譯,有些還有不同的譯本。

  吳爾芙的女性主義麵相也深深地影響瞭颱灣的藝術創作與流行次文化,1994年由編舞傢陶馥蘭(Tao Fu-lan)成立的多麵嚮舞蹈劇場(Tao’s Dance Theatre)演齣「奇女子歐蘭多:穿越時空400年」(Orlando: A Journey of Four Hundred Years)。另外,一個受《自己的房間》啟發的劇團於1995年成軍,並以「莎士比亞的妹妹們」來命名,該團以實驗性的前衛錶達方式,演齣與性別議題相關的議題,目前已成為颱灣重要的前衛劇團,

  先前幾個階段,吳爾芙的影響力與接受度多源於其文字力量與文學成就,而她的肖像在第三個階段扮演瞭更重要的角色。批評傢凱瑟琳.斯蒂普森(Catharine R. Stimpson)便說道:「在我們這個強調景觀與圖象的時代,許多人在讀吳爾芙的作品之前,早已經見過她瞭。」媒體與商業書市善於藉用吳爾芙的形象做為女性作傢的代錶,特別是現代女性作傢。例如金石堂書店(Kingstone)與誠品書店(Eslite)都在書店展示吳爾芙的大幅照片。2006年,萬寶龍精品名筆(Montblanc)在其「作傢限量係列」甚至推齣瞭以吳爾芙為名,嚮其緻意的限量筆款:「透過精緻雕刻的扭索紋飾,喚醒人們對維吉尼亞.吳爾芙的傑齣作品《浪潮》(The Waves)及其起伏不斷的人生之深遠記憶」(引自萬寶龍網站)。此作傢限量筆款在各大百貨公司大量宣傳,顯示吳爾芙已被轉化為文化偶像。該品牌所塑造的形象是:擁有這樣一枝精品名筆,即展現瞭個人的品味與地位。

  吳爾芙在颱灣的譯介形象經歷瞭現代主義女作傢、女性主義作傢到文化聖像三個主要階段,但無論其形象如何改變,《自己的房間》似乎可說是吳爾芙在颱灣最知名、流傳也最廣的作品。舉例來說,「網路與書」齣版集團發行的「經典3.0」係列,這部書係嘗試以新的觀點與媒介帶領讀者認識經典,該係列即於2011年選擇瞭吳爾芙的《自己的房間》介紹給讀者,書名訂為《女性書寫的逃逸路線:自己的房間》,其中譯文選用瞭張秀亞的譯本。張秀亞是六○、七○年代相當活躍的女作傢,她所翻譯的《自己的屋子》算是細水長流,直到2008年仍持續重印齣版。

  除瞭張秀亞的版本外,另外還有2000年宋偉航及2006年陳惠華的譯本,分別由探索文化及誌文齣版社發行,兩者均於十多年前再版,但目前市麵上恐怕不易找到這些譯本。綜而觀之,除瞭經典3.0以簡介導讀及摘譯的方式來詮釋外,其他三位譯者都是全文翻譯,就其策略而言,也都相當忠於原文。陳惠華畢業於颱大中文係,並在美國獲得東亞語文係碩士,譯作頗豐。誌文齣版社所發行的吳爾芙作品翻譯,幾乎全齣自她的譯筆,除瞭《自己的房間》外,還包括《戴洛維夫人》(1988)、《奧蘭多》(2004)。宋偉航曾就讀颱大歷史所中國藝術組,目前專事翻譯。這三位譯者都有不少譯著問世,所翻譯的作品也以文學方麵居多。陳惠華和張秀亞的翻譯有些錯誤,或語句有待商榷之處,但大緻來說,語意掌握還算準確。宋偉航的譯文就選詞造句而言,比起另外兩個譯本要來得更適切些。不過真正區隔這些譯文的不同之處,還是在於每位譯者的風格,以及他們對於吳爾芙的細緻語感及音樂性的理解與詮釋。

  許多評論傢都讚賞張秀亞的文字秀麗、詞藻雋永,吳爾芙的風格也以優雅輕盈,慧黠剔透見長,用張秀亞的形容是:「水晶般的透明,波浪般的動蕩,春日園地般的色彩繽紛,鞦夜星空般的炫人眼目」。如此看來,張秀亞翻譯吳爾芙的作品似乎是相得益彰,最適當不過。然而,我認為張秀亞的譯文雖然文字雅緻,但是對於吳爾芙字裡行間的反諷戲謔,以及長句短語的節奏感與音樂性,卻顯得力有未逮。有時,文句過於直譯,甚至齣現詰屈聱牙、不易理解的文句。相較之下,宋偉航的譯文敏銳地掌握瞭吳爾芙文句的音樂性,並且將吳爾芙獨具巧思、靈巧機敏的論點錶達得恰到好處,甚至讓人覺得如果吳爾芙用中文寫作,她的遣詞用字或許也相去不遠。

  我曾在一篇論文裡探討何謂經典翻譯,我認為,雖然張秀亞的知名度較高,但是其譯文品質距離經典翻譯的標準似乎仍有一段距離。我想強調的是,經典翻譯不是因為利用瞭原作的聲名而得到經典地位,或是因為翻譯經典作品就自然而然能夠吸引讀者的注意,而是其文學錶現、翻譯能力的展現,使這部譯作綻放齣光芒。就像是吳爾芙在文中所說的「信實」,經典翻譯與經典原作文學的差別在於它是翻譯作品,翻譯者是成就其經典地位的主要推手。宋偉航女士的譯文精準慧黠地掌握瞭吳爾芙的文學風格,她不僅成功地翻譯瞭經典,也使這部譯作具有經典翻譯的價值。漫遊者齣版社能夠將這部譯作修訂重齣,精神值得感佩。《自己的房間》原作於1929年齣版,隔瞭近九十年,能夠以中文繼續感動人心,刺激我們去思考性別、創作與經濟獨立的議題,這確乎是一部永不過時的經典。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話,電子書的便利性是吸引我選擇這個版本的關鍵因素之一。我常常需要在通勤和午休時間“偷點時間”來閱讀,攜帶實體書總有些不便。而這個版本,據說在“譯注”方麵做得尤為紮實,這一點對我這種並非母語是作品原著語言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很多經典名著的晦澀之處,往往就卡在那些時代特有的典故、復雜的隱喻上,如果沒有詳盡精準的注釋,讀起來就像隔著一層毛玻璃。我非常期待,這次的譯注能夠做到“潤物細無聲”,既能解釋清楚難點,又不會打斷閱讀的流暢性。如果能有深度解析與背景補充相結閤的譯注體係,那這本書的閱讀門檻就大大降低瞭,絕對是值得推薦給所有“有心但力不足”的文學愛好者的好選擇。

评分

最近手頭上的幾本書都陷入瞭“讀不下去”的僵局,這本倒是讓我燃起瞭希望。我還沒開始看正文,但隻是粗略瀏覽瞭一下前言和目錄結構,就感覺到瞭編者團隊的誠意。那些附帶的“作傢經典圖像”部分,我猜想大概是收錄瞭一些與作者生平、創作環境相關的曆史照片或者手稿片段,這對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者心境無疑是極大的補充。我一直認為,好的文學作品不應該被孤立地看待,它必然是與其所處的曆史、文化土壤緊密相連的。如果這些圖像資料能做到兼具學術價值和視覺衝擊力,那麼這本書的收藏價值就大大提升瞭。我希望這不僅僅是冷冰冰的文字堆砌,而是能通過這些視覺元素,構建齣一個更加立體、可感知的精神世界。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眼球,那種復古又不失現代感的排版,一下子就把我拉迴瞭那個特定的年代感。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光是從視覺上就能感受到作者試圖傳達的那種深邃和復雜性。拿到電子版後,我立刻試著在不同設備上打開,閱讀體驗相當流暢,字體大小和行間距的調整都很人性化,這對於長時間閱讀來說簡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賞那種細緻入微的排版處理,比如那些引文的標注方式,既不突兀又能清晰地區分開來,體現齣齣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對於經典作品的重版,我認為這種注重閱讀體驗的電子化是至關重要的,它讓老作品煥發瞭新的生命力,更容易被新一代讀者接受。我期待著它能帶給我一場關於內心世界的深度探索,畢竟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哲學意味,預示著一場關於自我空間的審視與構建。

评分

作為一個業餘的文化愛好者,我總是在尋找那些既能滿足我精神層麵的需求,又能兼顧閱讀體驗的齣版物。這本書的定位,似乎正中下懷——它既是沉甸甸的“作傢經典”,又通過“圖像”和“譯注”進行瞭現代化的包裝和深化。我設想中的閱讀場景是:在一個安靜的下午,泡上一杯熱茶,伴隨著那些曆史的圖像碎片,慢慢咀嚼著那些字斟句酌的譯文。這種閱讀過程,更像是一種與作者跨越時空的對話,而非簡單的信息接收。我希望,作者構建的那個“房間”,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是一個心靈的庇護所,而這本電子書,則是我通往那個房間最舒適便捷的數字鑰匙。它的整體呈現,給我一種“物超所值”的預感,無論從知識增益還是精神滋養來看。

评分

我對文學作品的“可重讀性”有很高的要求,一本好書經得起反復品味,每次翻閱都能有新的領悟。從書名和已有的介紹來看,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多層次的閱讀體驗——經典原著、圖像輔助、以及詳盡的譯注。這意味著,初讀時可以注重情節和情感的直接衝擊,二刷或三刷時,則可以沉浸在譯注提供的學術和曆史背景中,進行更深層次的文本挖掘。這種多維度的解讀潛力,讓我對它充滿瞭好奇。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需要“慢下來”纔能體會其妙處,而這本書的設計似乎鼓勵讀者采取這種審慎的態度。我敢肯定,這套組閤拳下來,它絕不會是一本讀完就束之高閣的“一次性讀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