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房間【作家經典圖像+譯註版】 (電子書)

自己的房間【作家經典圖像+譯註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維吉尼亞.吳爾芙
图书标签:
  • Virginia Woolf
  • 现代主义
  • 意识流
  • 女性文学
  • 经典文学
  • 译文
  • 电子书
  • 英国文学
  • 小说
  • 房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維吉尼亞.吳爾芙

20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文藝宣言
啟發無數人走上創作之路


《衛報》、《時代雜誌》百大非文學作品+《世界報》20世紀百大書籍

  特別收錄:
  攝影師Gisele Freund拍攝的作家經典身影X
  【編輯室整理】吳爾芙生平小傳與創作故事
 
  最完整的經典:
  7萬字正文+5萬字譯註
  細數吳爾芙引用的文史典故,慧黠重現文學才女靈巧機敏的文筆

  最貼近吳爾芙文風的中譯: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教授李根芳  專文引介  

  她的質疑為全世界女人打開了改寫歷史的空間,
  並激發了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熱潮。

  《自己的房間》是由吳爾芙的系列演講稿匯集而成,被視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文學、及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經典。

  1928年10月,吳爾芙受邀到劍橋大學紐南學院和格頓學院兩個女子學院,就「女性與小說」的主題發表演說。她虛構了一位當代女子的日常遭遇,包括赴大學學院卻被斥喝遠離草坪行走,側身男性學者餐會間的被剝奪感,在大英圖書館瀏覽書架發現盡是男性作品,在倫敦公寓俯瞰街景懷想獨立女性身影等。在男性主導的文學與學術傳統中,女性沒有自己的房間,沒有教育、經濟與社會資源,要想創作甚至在文學史上留名,實是難上加難。

  吳爾芙想像,十八世紀的莎士比亞如果有位才華洋溢的詩人妹妹,她只能無名而終;而十九世紀以寫作聞名的勃朗特姊妹和喬治.艾略特,則必須以男性筆名發表,喬治.艾略特更因為與情人的關係不見容於社會,必須隱居鄉間。

  「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吳爾芙呼籲,女性擁有一個實體的空間,繼而成為心靈的空間、思考的空間、創作的空間。在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以降的保守氣氛中,甚至對二十世紀以來女性主義的開展,都是鏗鏘有力的發聲!

作家推薦

  吳俞萱(詩人)、徐堰鈴(劇場工作者)、黃麗群(作家)、楊佳嫻(作家)、魏瑛娟(「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創辦人)、瞿欣怡(作家)聯合推薦

  在她那裡,事態無法完結。因為心緒無法。一切都在向著裡外鑿出更深刻更幽遠的裡外。她是那樣冀盼真實,等待真實,艱苦地滴出幾個字,騷動兩邊:以眼前的生活對應思想的推衍,以銳利的思想拓開生活的漫漶。她說:「窗簾一定要關緊。」不去追問自己做成了什麼,就在放下筆尖的那一刻,讓心靈退居黑暗,不再分別裡外,因為生活覆蓋思想,思想也將浸透生活。(吳俞萱,詩人)

  暉麗萬有,體氣充沛,縱橫開闔,撕開它「二十世紀女性主義經典」的包裝紙,《自己的房間》完美地表現出細緻詩意與宏大知識的結合,抒情語言與哲學思路的優美鑲嵌,帶來九拐十八彎的閱讀樂趣。這樣的題名,乍聽起來,即使在今日,仍然將要被賤視為「女人就是格局不大」(當然,如果是男子寫的,「格局不大」四字就將一反被讚美為「細膩幽微」「腳踏實地」),吳爾芙偏偏證明了強健的心靈能如何地納須彌於芥子,而許多人,口中說著大時代大地理的種種大話,每一句仍是「我我我」的自戀與自我彰顯。因此不為尺寸所惑的人有福了,這樣的人,能分得出小小的鑽石與保麗龍所造的空氣樓閣之差異,這樣的人,不怕吳爾芙。(黃麗群,作家)

  在學校裡開女性文學課程,吳爾芙《自己的房間》是重要起點。一百年前,一個女性寫作者必須在既定的社會性別分工裡努力騰挪出縫隙,一點一點把她的文學創建起來。吳爾芙從無數先行例子裡看到,女人要發展自己的文學生涯,必須擁有不受打擾的空間以及金錢作為後盾。
  《自己的房間》為寫作的女人發聲,早六年發表的魯迅〈娜拉走後怎樣〉則是為更普遍的女人們發聲:即使逃離父權家庭,尚未改變的社會卻是更大的牢籠,如何打破?第一個要爭取的,是經濟獨立。然後,接著,娜拉會很高興能擁有自己的房間。
  也就是這無數努力掙扎出來的閱讀、書寫與行動,給予我們持續開鑿的力量。(楊佳嫻,作家)

  在《自己的房間》裡,機敏、聰慧、毫不矯飾的吳爾芙,彷彿小快步牽起讀者的手,在幾百年間的時光隧道穿梭奔跑,隧道裡密布著女性創作者的神祕洞穴。吳爾芙一一點亮黑暗洞穴,在幽微處,女人的寫作緩緩發芽、蔓生,最終形成一幅密密麻麻的網絡,從此密不可分。
  每一個創作的女人,都來自那個洞穴。吳爾芙說,不可切斷,但也不可被牽絆。作家的心靈,一定要自由。不要為了性別而寫,要超越,要自由。要忠於自己。
  除了女人與寫作外,我還多想說幾句。無論何時重讀《自己的房間》,都不會過時。特別是看吳爾芙批判男性權威,套句現在流行的話來說:才華洋溢的作家,連寫酸文都好看得讓人想按一萬個讚,文末還要粗體強調「認同請分享」。(瞿欣怡,作家)

  一九八七年首遇《自己的房間》,深受啟蒙。寫了個劇本段子:一個小說家的苦悶妻子歇斯底里地在牆上書寫,企圖發明自己的文字。
  一九九五年創辦「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很堅持要多用個「們」字。
  一九九七年以《自己的房間》之名,編導了個作品。
  二O一七年重讀此書,三十年時光倏忽而去,覺得自己仍需要「自己的房間」。(魏瑛娟,「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創辦人」)

好評推薦

  對於不熟悉吳爾芙的讀者來說,從《自己的房間》開始閱讀她的作品是一個完美起點。首先,它的篇幅很短,只有一百多頁,探討了女性、藝術、文學和經濟獨立相互交織的關係。 第二,吳爾芙不管是做為一個人或是作家,都將鼓舞你,讓你想要進一步深入了解她深刻而美麗(嗯,充滿苦痛)的內心世界。《自己的房間》富有先見之明,歷久不衰,讓人難以相信它是在將近百年之前寫下的。——潔西卡.魯比(Jessica Ruby),TED-Ed Team

  閱讀這本書時,彷彿可以聽見吳爾芙的聲音,而能更靠近她獨特的會話式寫作風格!――昆汀.貝爾,《布倫斯伯里文化圈的回憶》作者

  二十世紀出自女性作家之手、最有影響力的非文學作品,就屬《自己的房間》。

  《自己的房間》中最過人處,在於虛構出莎士比亞的妹妹,描寫她與兄長同樣才華洋溢,卻囿於時代下的性別歧見而充滿痛苦的人生,正如吳爾芙其他關於女性主義的書寫,悲劇性地陳述女性的生活現狀,與在逃脫現實的想像裏,如何可能獲致不同的命運。――何米昂.李,英國曼布克獎評委主席

  吳爾芙為女性發聲,充滿想像也富含邏輯,帶有機敏也兼及知識,展現了真正的小說家具有的想像力,而且她的發言至為精闢。……這本書是宛如結晶體的頭腦所蒸餾出來的成果,下筆歡快、新穎、且強而有力,要傳遞想法給讀者。許多最精采的論點,往往現身順帶一提之間,像是那些閃爍的洞見,點到為止的簡潔批判。這樣鮮明的筆調,總是讓人發現作家所知的事物,遠遠超過了預計要談的單一主題。――Louis Kronenberger,《紐約時報書評》
跨越时代的女性思索: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 精装典藏版 | 附录全新译注与深度赏析 本书并非电子书《自己的房间【作家经典图像+译注版】》的替代品,而是对文学巨匠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经典散文集《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的深度解读与全面呈现。它旨在带领读者深入二十世纪初英国文坛的复杂语境,探究伍尔夫如何以其犀利、优雅而充满洞察力的笔触,构建起关于女性创作、经济独立与精神自由的宏大论述。 一、 创作背景:两次思想的火花 伍尔夫的这篇经典随笔,源于1928年她在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Newnham College)和格尔顿学院(Girton College)进行的两次著名演讲。当时的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和追求文学事业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来自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的巨大阻碍。伍尔夫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不公,并将其升华为一场对艺术与性别关系的深刻反思。 不同于传统学院派的刻板说教,伍尔夫将她的论述转化为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文学行走。她以“朱迪斯·莎士比亚”——一位假想的、拥有与莎士比亚同等天赋的女性——的悲剧性命运为引,直指问题的核心:一个女性若想进行严肃的文学创作,她必须拥有金钱和一间自己的房间。 二、 核心论点:物质基础与精神自由的辩证统一 本书的核心内容围绕几个关键的哲学与社会议题展开,这些论点至今仍具有惊人的现实意义: 1. 房间的象征意义:空间与私密性 “一间自己的房间”绝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概念。在伍尔夫的语境中,它代表着绝对的隐私、不受干扰的时间,以及心灵得以栖息的独立领地。对于十九世纪及以前的女性而言,家庭责任和公共生活的干预,使得她们难以切割出这样一块专属空间。本书详尽分析了伍尔夫如何论证,没有物理上的独立空间,精神上的解放便无从谈起。她笔下的房间,是女性主体性得以确立的前提条件。 2. 五百英镑的价值:经济独立的力量 伍尔夫明确提出,女性需要一笔固定的、不受他人控制的收入。这笔钱,是抵抗父权社会对女性进行经济依附和精神控制的武器。本书深入剖析了伍尔夫对伊丽莎白时代女性经济状况的描绘——她们无法继承财产,从事体面工作受限,极易陷入贫困与绝望。经济的自由,是女性能够不为生计所迫、心无旁骛地追求“纯粹的艺术”的物质保障。 3. 沉默的声音:被压抑的女性文学史 本书细致梳理了伍尔夫对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的批判性回顾。她探讨了为何在文学史上,女性作家的声音长期被边缘化、被误读,甚至被完全抹杀。伍尔夫指出,许多女性作家不得不以男性的名义写作,或在小说中隐晦地表达不满。本书重现了她对简·奥斯汀、勃朗特姐妹等前辈作家的独到见解,展示了她们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创造出不朽的文学成就。 4. 性别观念的流动性:心智的“两性兼具” 在论述的后半部分,伍尔夫超越了单纯的社会批判,转向了对创作主体内在状态的探讨。她提出,一个伟大的作家,其心智必须是“两性兼具的”(androgynous)。这意味着,作家需要融合男性思维中的逻辑、力量与女性思维中的敏感、包容和直觉。这种心智上的融合,是超越性别偏见、达到艺术完美境界的途径。本书详细解读了这一前卫的观点,及其对现代文学理论的深远影响。 三、 深度附加价值:导读与译注的精妙结合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详尽的附加内容,帮助现代读者跨越时代的鸿沟,真正领会伍尔夫文字中的微妙与力量: 详尽的译注体系: 本书特别收录了对原文中涉及的英国社会习俗、历史典故、特定学术机构及典藏书籍的注释。这些注释不仅消除了阅读障碍,更还原了伍尔夫所处的具体文化环境,使读者能够理解她所批判的社会结构细节。 深度导读与学术评析: 随书附赠的导读部分,由资深伍尔夫研究学者撰写,从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现代主义美学等多个角度,对《一间自己的房间》进行了多维度的剖析。评析部分深入探讨了本书如何成为二十世纪女性主义运动的基石文本,以及它对当代性别研究的持续启发。 时间线与人物关系图谱: 为了帮助读者构建清晰的历史脉络,书中特别绘制了伍尔夫生平重要事件与本书写作时间点的对照图,并梳理了她在布鲁姆斯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中的关键人际网络,使读者对她的思想形成背景有更立体的认识。 四、 不朽的文学遗产 《一间自己的房间》不仅是一部女性主义宣言,更是一部关于写作本质、创造力与社会限制之间张力的哲学散文。它以诗意的语言探讨了严肃的社会议题,其优雅的文笔与深刻的洞察力,使之成为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阅读本书,就是参与一场关于独立、创造与人性的永恒对话。它邀请每一位渴望自我实现的个体——无论性别——去审视自己是否拥有那间至关重要的“房间”。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


  二十世紀重要的英國小說家、散文家,也是文學史上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她與倫敦文友創辦「布倫斯伯里文化圈」並在其中扮演要角,對二十世紀初期的英國文化影響極深。

  吳爾芙出版多部長篇傑作,包括《達洛維夫人》,乃至充滿詩意與高度實驗色彩的《浪潮》。她同時也著墨於文學批評、短篇故事、傳記與報導寫作,包括充滿戲謔顛覆意味的《歐蘭朵》,《自己的房間》、《三枚金幣》則是激昂的女性主義論文。

  吳爾芙天性敏感,少女時因母親與姐姐離世遭受精神創痛,之後長年受憂鬱症所苦,並於六十歲時投水自盡。

肖像照片攝影

吉賽兒·弗羅因德(Gisèle Freund,1908-2000)


  法國攝影師,被認為是20世紀最頂尖的攝影師之一,是法國龐畢度中心第一位舉行作品回顧展的攝影師。

  吉賽兒·弗羅因德出生於德國柏林的一個富裕猶太家庭,大學時研究社會學和藝術史,1933年因逃避納粹移居巴黎,法國被納粹佔領後她離開歐陸,直到1953年才回巴黎定居。

  她拍出優秀的紀實攝影作品,更因結交同時代傑出的作家、藝術家、哲學家,為他們拍攝生動的肖像聞名,其中包括1920、1930年代在巴黎與倫敦出沒的班傑明、喬哀思、吳爾芙、貝克特、伯納蕭,乃至她留亡阿根廷時結識的波赫士、聶魯達,以及旅行墨西哥時的芙烈達卡蘿與迪亞哥雷維拉。

  評論家認為吉賽兒·弗羅因德擅長拍出人物的個性態度,特別是以手部、身體姿勢與衣著來凸顯。吉賽兒·弗羅因德則說,她為作家與藝術家拍照前會先研讀他們的作品,並且花很多時間與他們討論;這也是她能夠與他們連結、讓他們卸下心防的祕訣。

譯者簡介

宋偉航


  資深譯者,譯作舉隅:《放客企業》、《智慧資本》、《企業蛻變》、《共謀》、《阿波羅的天使》、《大銀幕後》、《我在DK的出版歲月》、《實作理論綱要(全新修訂版)》、《聖徒叔叔》、《午夜知音》、《溫柔酒吧》、《迷》、《禿鷹律師》、《閱讀日誌》、《酷男的異想世界》、《留聲中國》、《補綴的星球》、《我的動物天堂》、《靈魂考》、《有關品味》、《全腦革命》、《綠色企業》等。
 

图书目录

文學身影:作家小傳與創作故事 整理╱漫遊者編輯室
導讀:《自己的房間》與經典翻譯   文╱李根芳
推薦文  吳俞萱、黃麗群、楊佳嫻、魏瑛娟、瞿欣怡
自己的房間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897698
  • EISBN:9789864897803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4MB

图书试读



《自己的房間》與經典翻譯
李根芳


  在二十世紀的世界文壇上,維吉尼亞.吳爾芙(1882-1941)做為一名作家與思想家,無疑地是一顆最燦爛明星。論者指出她的創作手法富含詩意,擅長以間接描述與意識流敘事風格的獨特技巧,打破線性發展、進入到人物內心世界,鋪陳出現代人存在意義的偉大命題。此外,她的散文論述十分關注女性地位,以及女性受壓抑及未開發的潛力,她的論點鼓舞了繼往開來的女性主義者。她的作品很多,創作範圍涵蓋小說、評論、傳記、戲劇、散文、信件、日記等文類。近年來,許多評論者注意到,吳爾芙在不同時期所被刻畫的形象迥然互異。在英國,吳爾芙做為一名傑出評論家的地位,很早就得到肯定,但一直要到1946年,重量級評論家艾利克.奧爾巴赫(Erich Auerbach)的一篇評論問世,對她大加揄揚,這才穩固了吳爾芙在文學創作上的經典地位。在美國,吳爾芙要到60年代才獲得較大的重視,同時期她的作品也首度被譯介到台灣。半個多世紀以來,她的形象與時俱進,不斷產生新的詮釋與變化,豐富了我們對她創作的理解,也讓我們每每在時代轉折、新舊交替之際,驚覺她的靈光與洞見。

  1961年吳爾芙的中譯作品初次在台灣問世,為當時文學創作者帶來了新鮮的觀點與刺激。當時台大外文系的學生白先勇、王文興等人成立了文學雜誌──《現代文學》,以「分期有系統地翻譯介紹西方近代藝術學派和潮流,批評和思想,並盡可能選擇其代表作品」為職志,同時提供一個清新的園地讓有志藝術創作的青年發表作品。他們選定了歐美各國現代主義作家的傑作,翻譯成中文再刊登在雜誌上,並附上作家生平介紹及相關評論,吳爾芙便是其中極為少數的女性作家。在〈吳爾芙夫人〉的專刊中,編者撰寫了一篇短短的序言,讚揚吳爾芙的文學成就,並描述她「是個選擇散文小說體做為工具的抽象派詩人」,她的作品「的確難讀,只有感覺敏銳,能暫時拋棄任何舊觀念的讀者,細細研讀之下,才能體會她的婉琰之章」。

  而在其眾多作品中,第一部最早問世的完整翻譯作品是1973年由女作家張秀亞所翻譯的《自己的屋子》(後來再版,更名為《自己的房間》)。女性主義者鄭至慧在2000年新版的導讀中指出,該書中譯發行的時間並不算晚,「稱得上與世界潮流同步」,不過當時台灣女性主義論述才剛剛發展,因此並未引起廣大共鳴。接下來的數十年間,各家出版社陸陸續續譯介了吳爾芙的幾部重要小說。吳爾芙在三十年的創作生涯中共發表了十一部長篇小說、數部短篇小說集、一部傳記、十餘部散文評論集,另有一部劇作、翻譯及自傳性作品,後人並陸續整理了她的日記、書信發表。綜而觀之,她算是相當多產的作家,書寫的類型也十分廣泛駁雜。不過,在台灣並沒有她的全集問世,若干較知名的作品則有數個譯本在市面上流傳,如《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 《歐蘭多》(Orlando: A Biography)、 《燈塔行》(To the Lighthouse)。另外,有兩套書系以系統譯介世界文學經典為職志,都選錄了吳爾芙的作品為代表,分別是1987年由蔡源煌教授主編的《當代世界小說讀本:吳爾芙》,以及1999年鄭樹森教授主編的《世界文學大師選》,其中第八輯選錄了吳爾芙的三則短篇小說。
 
  60年代與70年代早期,這些台灣譯者將吳爾芙形容為一個感性的作家,強調她的寫作風格創新,饒富詩意,對於語言的節奏與音韻掌握尤其突出。這些身兼譯者、編輯、評論者及作家多重身份的年輕創作者,致力於引介外來的新典範以激勵在地、本土的文學創作。他們強調吳爾芙是「布倫斯伯里文化圈」(the Bloomsbury circle)的靈魂人物,更是重要的英國現代主義作家,但他們未解釋布倫斯伯里文化圈蘊含的叛逆、批判精神。他們也忽略,抑或未意識到她對女性情人的熱情,她強烈的女性主義與反戰立場,以及她對婚姻與愛情所抱持的自由開放態度。相反的,他們刻意地突顯她是雷納德.吳爾芙的夫人,是個性纖細敏感的「女」作家。

  直到80年代晚期與90年代,吳爾芙的形象才開始轉變,同時有更多譯作問世。 隨著台灣社會與政治氛圍愈發自由開放,女性議題開始更加引發關注與討論,此時對吳爾芙的接受與認識也達到了高峰。她的主要作品被廣泛的譯成中文,並獲得台灣讀者的好評。不過,吳爾芙的作品雖然極為多樣也數量驚人,此時但只有若干小說被翻譯,有些還有不同的譯本。

  吳爾芙的女性主義面相也深深地影響了台灣的藝術創作與流行次文化,1994年由編舞家陶馥蘭(Tao Fu-lan)成立的多面向舞蹈劇場(Tao’s Dance Theatre)演出「奇女子歐蘭多:穿越時空400年」(Orlando: A Journey of Four Hundred Years)。另外,一個受《自己的房間》啟發的劇團於1995年成軍,並以「莎士比亞的妹妹們」來命名,該團以實驗性的前衛表達方式,演出與性別議題相關的議題,目前已成為台灣重要的前衛劇團,

  先前幾個階段,吳爾芙的影響力與接受度多源於其文字力量與文學成就,而她的肖像在第三個階段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批評家凱瑟琳.斯蒂普森(Catharine R. Stimpson)便說道:「在我們這個強調景觀與圖象的時代,許多人在讀吳爾芙的作品之前,早已經見過她了。」媒體與商業書市善於借用吳爾芙的形象做為女性作家的代表,特別是現代女性作家。例如金石堂書店(Kingstone)與誠品書店(Eslite)都在書店展示吳爾芙的大幅照片。2006年,萬寶龍精品名筆(Montblanc)在其「作家限量系列」甚至推出了以吳爾芙為名,向其致意的限量筆款:「透過精緻雕刻的扭索紋飾,喚醒人們對維吉尼亞.吳爾芙的傑出作品《浪潮》(The Waves)及其起伏不斷的人生之深遠記憶」(引自萬寶龍網站)。此作家限量筆款在各大百貨公司大量宣傳,顯示吳爾芙已被轉化為文化偶像。該品牌所塑造的形象是:擁有這樣一枝精品名筆,即展現了個人的品味與地位。

  吳爾芙在台灣的譯介形象經歷了現代主義女作家、女性主義作家到文化聖像三個主要階段,但無論其形象如何改變,《自己的房間》似乎可說是吳爾芙在台灣最知名、流傳也最廣的作品。舉例來說,「網路與書」出版集團發行的「經典3.0」系列,這部書系嘗試以新的觀點與媒介帶領讀者認識經典,該系列即於2011年選擇了吳爾芙的《自己的房間》介紹給讀者,書名訂為《女性書寫的逃逸路線:自己的房間》,其中譯文選用了張秀亞的譯本。張秀亞是六○、七○年代相當活躍的女作家,她所翻譯的《自己的屋子》算是細水長流,直到2008年仍持續重印出版。

  除了張秀亞的版本外,另外還有2000年宋偉航及2006年陳惠華的譯本,分別由探索文化及志文出版社發行,兩者均於十多年前再版,但目前市面上恐怕不易找到這些譯本。綜而觀之,除了經典3.0以簡介導讀及摘譯的方式來詮釋外,其他三位譯者都是全文翻譯,就其策略而言,也都相當忠於原文。陳惠華畢業於台大中文系,並在美國獲得東亞語文系碩士,譯作頗豐。志文出版社所發行的吳爾芙作品翻譯,幾乎全出自她的譯筆,除了《自己的房間》外,還包括《戴洛維夫人》(1988)、《奧蘭多》(2004)。宋偉航曾就讀台大歷史所中國藝術組,目前專事翻譯。這三位譯者都有不少譯著問世,所翻譯的作品也以文學方面居多。陳惠華和張秀亞的翻譯有些錯誤,或語句有待商榷之處,但大致來說,語意掌握還算準確。宋偉航的譯文就選詞造句而言,比起另外兩個譯本要來得更適切些。不過真正區隔這些譯文的不同之處,還是在於每位譯者的風格,以及他們對於吳爾芙的細緻語感及音樂性的理解與詮釋。

  許多評論家都讚賞張秀亞的文字秀麗、詞藻雋永,吳爾芙的風格也以優雅輕盈,慧黠剔透見長,用張秀亞的形容是:「水晶般的透明,波浪般的動蕩,春日園地般的色彩繽紛,秋夜星空般的炫人眼目」。如此看來,張秀亞翻譯吳爾芙的作品似乎是相得益彰,最適當不過。然而,我認為張秀亞的譯文雖然文字雅緻,但是對於吳爾芙字裡行間的反諷戲謔,以及長句短語的節奏感與音樂性,卻顯得力有未逮。有時,文句過於直譯,甚至出現詰屈聱牙、不易理解的文句。相較之下,宋偉航的譯文敏銳地掌握了吳爾芙文句的音樂性,並且將吳爾芙獨具巧思、靈巧機敏的論點表達得恰到好處,甚至讓人覺得如果吳爾芙用中文寫作,她的遣詞用字或許也相去不遠。

  我曾在一篇論文裡探討何謂經典翻譯,我認為,雖然張秀亞的知名度較高,但是其譯文品質距離經典翻譯的標準似乎仍有一段距離。我想強調的是,經典翻譯不是因為利用了原作的聲名而得到經典地位,或是因為翻譯經典作品就自然而然能夠吸引讀者的注意,而是其文學表現、翻譯能力的展現,使這部譯作綻放出光芒。就像是吳爾芙在文中所說的「信實」,經典翻譯與經典原作文學的差別在於它是翻譯作品,翻譯者是成就其經典地位的主要推手。宋偉航女士的譯文精準慧黠地掌握了吳爾芙的文學風格,她不僅成功地翻譯了經典,也使這部譯作具有經典翻譯的價值。漫遊者出版社能夠將這部譯作修訂重出,精神值得感佩。《自己的房間》原作於1929年出版,隔了近九十年,能夠以中文繼續感動人心,刺激我們去思考性別、創作與經濟獨立的議題,這確乎是一部永不過時的經典。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电子书的便利性是吸引我选择这个版本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常常需要在通勤和午休时间“偷点时间”来阅读,携带实体书总有些不便。而这个版本,据说在“译注”方面做得尤为扎实,这一点对我这种并非母语是作品原著语言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很多经典名著的晦涩之处,往往就卡在那些时代特有的典故、复杂的隐喻上,如果没有详尽精准的注释,读起来就像隔着一层毛玻璃。我非常期待,这次的译注能够做到“润物细无声”,既能解释清楚难点,又不会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如果能有深度解析与背景补充相结合的译注体系,那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就大大降低了,绝对是值得推荐给所有“有心但力不足”的文学爱好者的好选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种复古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特定的年代感。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从视觉上就能感受到作者试图传达的那种深邃和复杂性。拿到电子版后,我立刻试着在不同设备上打开,阅读体验相当流畅,字体大小和行间距的调整都很人性化,这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那种细致入微的排版处理,比如那些引文的标注方式,既不突兀又能清晰地区分开来,体现出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对于经典作品的重版,我认为这种注重阅读体验的电子化是至关重要的,它让老作品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更容易被新一代读者接受。我期待着它能带给我一场关于内心世界的深度探索,毕竟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预示着一场关于自我空间的审视与构建。

评分

最近手头上的几本书都陷入了“读不下去”的僵局,这本倒是让我燃起了希望。我还没开始看正文,但只是粗略浏览了一下前言和目录结构,就感觉到了编者团队的诚意。那些附带的“作家经典图像”部分,我猜想大概是收录了一些与作者生平、创作环境相关的历史照片或者手稿片段,这对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心境无疑是极大的补充。我一直认为,好的文学作品不应该被孤立地看待,它必然是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土壤紧密相连的。如果这些图像资料能做到兼具学术价值和视觉冲击力,那么这本书的收藏价值就大大提升了。我希望这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文字堆砌,而是能通过这些视觉元素,构建出一个更加立体、可感知的精神世界。

评分

作为一个业余的文化爱好者,我总是在寻找那些既能满足我精神层面的需求,又能兼顾阅读体验的出版物。这本书的定位,似乎正中下怀——它既是沉甸甸的“作家经典”,又通过“图像”和“译注”进行了现代化的包装和深化。我设想中的阅读场景是:在一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杯热茶,伴随着那些历史的图像碎片,慢慢咀嚼着那些字斟句酌的译文。这种阅读过程,更像是一种与作者跨越时空的对话,而非简单的信息接收。我希望,作者构建的那个“房间”,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心灵的庇护所,而这本电子书,则是我通往那个房间最舒适便捷的数字钥匙。它的整体呈现,给我一种“物超所值”的预感,无论从知识增益还是精神滋养来看。

评分

我对文学作品的“可重读性”有很高的要求,一本好书经得起反复品味,每次翻阅都能有新的领悟。从书名和已有的介绍来看,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阅读体验——经典原著、图像辅助、以及详尽的译注。这意味着,初读时可以注重情节和情感的直接冲击,二刷或三刷时,则可以沉浸在译注提供的学术和历史背景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文本挖掘。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潜力,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需要“慢下来”才能体会其妙处,而这本书的设计似乎鼓励读者采取这种审慎的态度。我敢肯定,这套组合拳下来,它绝不会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一次性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