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 (電子書)

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祖述憲
图书标签:
  • 中醫
  • 哲學
  • 中國近現代思想
  • 學術史
  • 文化研究
  • 醫學史
  • 電子書
  • 論著
  • 思想史
  • 中西醫比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陰陽五行遇上手術刀
醫學改革的號角驟然而起
 
從近代中國學者的文章評論、日常感悟
為您揭開「中醫」與「西醫」的世紀衝突
 
  ★從清末民初重量級人物的觀點,剖析時代交替之下中醫面臨的危機與轉機
  ★匯集近代中國中西醫評論的一手史料,揭開近代中國醫學革命的面貌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西方文化的傳入為中國社會帶來新思想,卻也使有識之士質疑本身文化,而醫療領域也成為評判對象之一。相較於科學化的現代醫學,中醫「陰陽五行」等傳統理論似乎毫無科學根據,又或是中醫們診斷標準不一,導致病患病情加劇。有鑑於此,中國社會興起「舊醫」、「新醫」的新舊論戰,或是「廢醫存藥」等保留中藥、廢除中醫的理論。
  
  本書即以中西醫的衝突為核心,編選自清末民初中國門戶開放後,文史哲學家抑或思想家論述中醫之精華,其中不乏清末重臣曾國藩、李鴻章,也包含胡適、魯迅、梁啟超等民初思想改革的重要人士,為少見以中西醫為題材、選錄「原作」以編冊的書籍。
  
  儘管這些學者非醫界人物,然而從他們評論中西醫學的優劣,與對日常生活的感悟,無論是主張廢除中醫、採用西醫的「廢醫存藥派」,又或是反思中醫、支持中西醫各有長處的「中西醫會通派」,皆能從中窺探西方新知傳入後的當代變革,以及中醫在新知識體系下的變化。這不僅是近代中國醫療史的文本記載,更呈現西學東漸下「傳統」和「現代」的衝突與融合,值得讀者從中考究與省思中西醫於近代中國的發展。
 
  ◤ 精選內容 ◢
 
  ◆李鴻章認為中醫是「憑虛構象」,學理化的西醫才是「北洋各醫院之根本」
  李鴻章考察西方軍隊時,發現隨行「醫官」十分重要,但中醫多「挾其平平寡效之方,委蛇從事」,若要聘請洋醫到北洋水師的各個艦隊,總費用又十分可觀。因此,李鴻章奏請開辦西醫學堂,學子未來不僅可任醫官,更是「北洋各醫院之根本」,認為國內醫學要「因時制變」。
 
  ◆鄭觀應批評中醫多「模糊影響之談」,卻也認同中西醫理與醫法各有所長
  鄭觀應感嘆中醫時常有「僅熟一二古方,偽說祖傳」的現象;相較之下,西醫「事事徵實」的分科化制度較適合治療各種病症。但鄭觀應也認同中西醫學各有短長,並說「中醫呈其效,西醫貴其功」,故而建議應中西醫結合、建立學堂,解決國內醫師「偽說祖傳」的現象。
  
  ◆梁啟超右腎遭不慎切除,卻呼籲別讓此事變成「中國醫學前途進步之障礙」
  梁啟超稱陰陽五行是「二千年來迷信大本營」,並認為診病應嚴密檢查,但卻在腎臟切除手術中遭切除未病變的腎臟,引發軒然大波。為平復這波輿論以支持新醫學,梁啟超發表文章申明:「別要借我這回病為口實,生出一種反動的怪論,為中國醫學前途進步之障礙!」
 
  ◆章太炎出身中醫世家,批陰陽五行「直令人笑」,但不認同中醫「據以為可廢」
  出身中醫世家的章太炎,認為陰陽五行論是「隨其類似,悉可比附」,從而推崇西醫縝密周詳的理論。但他也認同有些疾病是「有西醫所不治,而中醫能治之者」,因此主張中西醫會通、同時學習中西醫理論。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与文化史的图书简介,专注于探讨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对传统医学的认知、批判与重塑,同时穿插了对现代性转型过程中文化身份认同的复杂思考。 --- 书名:《现代性的十字路口:中国近现代思想家论传统知识体系的重构与危机》 引言:思想的转向与传统的审视 中国近现代史,不仅是一部政治和经济的剧变史,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当“西学东渐”的浪潮席卷而来,传统的知识结构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本专著深入考察了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中叶,中国知识精英群体(包括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及社会活动家)如何应对西方思潮的冲击,并将其内化为重新审视本土知识体系的动力。本书聚焦于知识分子在面对“科学理性”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张力时所采取的立场、论述策略及其思想的演变轨迹。 第一部分:启蒙的呐喊与科学的引入 近代中国知识界对传统知识体系的讨论,往往是与对国家富强和民族自立的迫切渴望紧密相连的。本部分首先梳理了戊戌变法前后,知识分子对传统教育和学术思想的初步批判。重点分析了严复、梁启超等早期思想家如何通过翻译介绍西方的哲学思潮(如进化论、功利主义),构建起一套以“科学”和“实证”为核心的知识框架。 科学精神的移植与排斥: 探讨了“科学”概念在中国语境下的复杂接受过程。它不仅是方法论的革新,更是对旧有宇宙观的颠覆。我们细致考察了早期知识分子在接受西方科学的普适性论断时,对本土知识体系中哪些部分被视为“迷信”或“糟粕”而予以剔除的论述逻辑。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 分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中国知识界引发的“存优去劣”的观念,以及这种观念如何影响了对传统学术资源进行取舍的早期标准。 第二部分:文化论战: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张力 进入 20 世纪,随着文化保守主义的回潮和国家危机感的加深,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围绕“文化本体”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本部分将重点解析新文化运动时期及随后的几次重要思想交锋。 “打倒孔家店”的深层意涵: 考察了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这批判并非仅仅针对孔子本人,而是对支撑数千年帝国体制的整个伦理和认知体系的挑战。分析了胡适、陈独秀等人如何将传统文化视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桎梏,并尝试以白话文运动等方式,重塑知识的传播载体和接受方式。 文化派与全盘西化派的对峙: 详细比较了以梁漱溟、张君劢等为代表的文化派,试图在民族精神内核中寻找现代性出路的努力,与主张彻底学习西方的观点之间的差异。重点剖析了他们如何论述民族文化(包括对古代哲学、伦理的再评价)在构建现代国民性中的地位。 历史编纂学的重构: 分析了知识分子群体如何运用新的历史观和史学方法,重新撰写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新的历史叙事往往强调进步与落后、光明与黑暗的二元对立,这深刻影响了后世对传统知识的理解和评价。 第三部分:知识的重塑与知识分子的身份危机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 1920 年代至 1940 年代,探讨在政治动荡加剧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如何处理其自身的文化身份与学术使命。 哲学方法的引进与应用: 考察了以金岳霖、冯友兰等为代表的哲学家们,如何运用逻辑学、现象学等西方哲学工具,对中国传统哲学(如心学、理学)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解释。这种“重构”既包含了现代化的学术规范,也带有对本土思想资源“合法化”的努力。 文学中的反思与继承: 分析了在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中,知识分子对传统生活方式、民间信仰及本土智慧的复杂描绘。文学作品常常以更具情感性和复杂性的方式,展现了现代人面对传统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揭示了思想论战背后的社会生活图景。 知识分子的自我定位: 探讨了在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下,知识分子如何定义自己的职责——是做纯粹的学术研究者,还是承担改造社会、引导国民的责任。这种身份的冲突,直接影响了他们对所有传统知识的价值判断。 结论:现代转型中的遗产与遗产的再审视 本书最后总结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知识体系的批判、继承与改造的整体历程。这场思想的地震,在确立现代国家知识体系的同时,也留下了关于文化断裂与连续性的深刻议题。通过对这些复杂论述的梳理,读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近现代中国的“现代化”并非简单的“替代”,而是一个充满内在张力的、艰难的“重构”过程。它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文化认同的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维度。 --- 本书特点: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思想史、文化史和知识社会学的方法,避免了单一维度的解读。 聚焦论述策略: 重点不是分析某个特定传统知识体系的内容本身,而是分析知识分子如何运用现代话语体系来“论述”或“评价”这些传统。 史料扎实: 广泛引用了当时重要的期刊、论战文集以及学者的私人信函,力求还原思想交锋时的真实语境。 避免结论先验性: 强调论述过程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不预设任何学科的优越性,客观呈现历史学者的思想路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祖述憲(1935~2016年)
 
  安徽桐城人,安徽醫科大學流行病學與社會醫學榮退教授。專業領域為傳染病流行病學、醫療預防措施的評價以及公共衛生問題,業餘興趣為醫學史研究。

图书目录

二版說明
前 言

第一篇 晚清學者
曾國藩
俞 樾
李鴻章
薛福成
吳汝綸
鄭觀應
嚴 復

第二篇 民國以後學者
蔡元培
章太炎
梁啟超
陳獨秀
魯 迅
呂思勉
周作人
蔣夢麟
丁文江
胡 適
陶行知
毛子水
梁漱溟
林語堂
馮友蘭
傅斯年
錢鍾書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6070
  • EISBN:9786263079922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9MB

图书试读

二版說明
 
  近代以後,隨著西方文化傳入中國,中國社會掀起一場前所未見的思想革命,醫學領域受其影響,出現「舊醫」與「新醫」之說。本書作者祖述憲運用其於醫學領域的多年經驗,以中西醫學為核心,編選清末民初學者之論醫著作,討論在西方新知的廣布下,學者們對傳統中醫的評論與見解。其內容除可做為研究中國醫學史、文化史的文本,也可提供對中國醫療史有興趣的讀者閱讀及欣賞;並希冀透過學者們犀利透澈的文句,讓讀者能從中得到啟發,提升醫學或科學之鑑賞力。
 
  本書編選學者論醫著作有三類:一是全文收錄,原文標題不變;二是節選,選取文章中評論中醫之內容,並於原文標題旁括注節選;三是文摘,即摘選文中與中醫相關內容,取其關鍵字句刪減作為標題,並加注星號*。
 
  此次再版,除重新校正內文外,亦考量現代閱讀習慣調整字體與版面,期望讀者在閱讀時能更加便利與舒適,並從眾學者評論中西醫的文句中,看見中醫在近代中國的新思潮下如何調適與發展。
 
編輯部謹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洁却不失韵味,封面的留白和字体选择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让人在拿起它时就仿佛能感受到一股学术的厚重感。内页的排版清晰易读,字体大小和行距都经过精心考量,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电子书的格式兼容性也做得很好,无论是在平板还是电脑上阅读,都能保持流畅的翻页体验和稳定的阅读界面。书签和笔记功能的集成设计也十分贴心,对于需要时常回顾重点内容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整体来看,从视觉到触感(虽然是电子书,但能感受到设计者的用心),这本书都为读者构建了一个非常舒适的阅读环境,这为深入理解复杂的学术论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这些近现代学者观点时的那种严谨与克制。他们并没有急于对既有的中医体系做出武断的褒贬,而是选择了一种“呈现”和“分析”相结合的叙事策略。通过大量引述原文和文献资料,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那个社会思潮剧烈变动的时代,知识分子是如何在“存亡”的焦虑下,试图重新定位中医学术的价值与未来走向的。这种处理方式,避免了将历史人物简单地标签化,而是展现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复杂思想挣扎与理性思辨,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真正地沉浸到那个知识建构的历史现场去。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结构安排得颇具匠心,它并非简单地按时间线或流派罗列人物,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哲学母题——比如“科学与传统”、“民族性与世界性”——进行穿插对比分析。这种结构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学术梳理变得富有张力。当不同学者的观点在同一个议题下发生碰撞时,其思想的火花尤为引人注目。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某一观点时,能够迅速抽离出来,用一种更为宏观的社会学或文化史的视角进行补充解读,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让读者不仅看到了“说了什么”,更理解了“为何这么说”。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去魅”的过程。它没有将中医学术的近现代史描绘成一条坦途,反而坦诚地揭示了其中夹杂着的自我怀疑、策略性妥协以及在寻求现代化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这种不回避矛盾的学术态度,令人肃然起敬。它促使我们反思,一个古老的知识体系在面对西方科学体系的冲击时,究竟应该如何保持其主体性,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进行调适。对于任何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医学史乃至知识分子命运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深度阅读材料,其探讨的议题,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评分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智识上的满足,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理解现代中医思想变迁的桥梁。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学术语言精准,但绝不晦涩难懂。那些原本被认为是水火不容的对立观点,在作者的梳理下,逐渐显露出彼此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相互影响。这使得读者在面对当下关于中西医如何融合或分化的争论时,能够有一个更为深远的历史纵深感和批判性视角,不再被表面的口号所迷惑,而是能够追溯到这些思想论争的源头,探究其学术根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