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萬千人生解答此生:AI彙整古今文本,探尋生命的真諦 (電子書)

從萬千人生解答此生:AI彙整古今文本,探尋生命的真諦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GPT-3
图书标签:
  • AI
  • 生命意义
  • 哲学
  • 自我探索
  • 古今智慧
  • 文本分析
  • 电子书
  • 人生思考
  • 深度阅读
  • 心灵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史上第一本!
運用人工智慧探索人類靈性的書

  當你感到迷惘,不確定該前往何方
  或不知道想對人生問出什麼問題
  請打開這本書
  相信你會從中獲得啟發!

  從成千上萬個問題中,
  篩選出192個最迫切的生命大哉問。
  向內存上千年人類智慧的尖端人工智慧系統GPT-3輸入指令,
  解開生而為人最深的生命困惑!

  千百年來,我們在古今中外的各個經典中,探索各式人生大哉問:
  ●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    如何才能過得快樂?
  ●    覺得自己不夠好時,該怎麼做?
  ●    如何成為好父母?
  ●    如何得到我想要的?
  ●    遭人誤會時,該怎麼做?
  ●    為什麼好人會遭遇壞事?
  ●    如何處理對死亡的恐懼?

  若有人能熟讀世上所有的經典、詩詞、歌謠、網路討論,汲取這些人類智慧,
  那麼,針對我們對人生的種種探問,會給予什麼答案?

  ✓當AI成為主力作者,人類成了後勤編輯
  詩人伊恩‧湯瑪斯和科學家潔絲敏‧王,投入大量時間,
  一遍又一遍地向全球最先進的人工智慧系統提出成千上萬個問題,
  並精選其中最具啟發性的192個問答,
  交還給人類。

  ✓這本書實現了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GPT-3接受了450TB海量的資料,博覽群書,包括古今中外的所有經典、音樂、詩歌、哲學、格言,甚至是保險桿上的警告標語,能夠根據語氣與上下文,進行編寫、順暢應答、擴寫、摘要、翻譯。

  它在本書中實現了一項不可能的任務:讓老子跨越時空與語言的限制,和從集中營歷劫歸來的《活出意義來》作者維克多‧弗蘭克同桌討論;讓穆罕默德、耶穌和加拿大歌手詩人李歐納‧柯恩,藉由一頓午餐的時間辯證了哲學思想,為最基本與最深刻的人類問題,提供了簡短卻雋永的答案。

  ✓你可以這樣使用這本書
  1.    在手機建立專屬相簿,把感覺深刻的問答拍起來,每天起床、睡前看上一遍。
  2.    看到有感的問答就PO在IG限動,給這本書一個精選動態,在你的IG建置一個療癒小圈圈。
  3.    把問答寫在筆記本左頁(左撇子們可以抄在右頁),右頁(左頁)寫上你自己的回答。
  4.    用標籤標出對你來說特別有意義的問答,每日隨意翻看其中幾個。
  5.    不是跟你說每天起床的第一個小時不要看手機嗎!把這本書放在床頭,每天起床第一件事翻開一頁,開啟今天的生活靈感。

  ✓和最愛的人創造192個精心時刻
  1.    一人一本小本本,和摯友在悠閒的咖啡廳,各自寫下問題的答案(不可以偷看喔),再互相討論自己的回答。
  2.    和親密伴侶了解彼此價值觀的好方法。每晚睡前挑個問題聊聊,3分鐘、半小時,討論好多天沒結論也沒關係,人生本來就是這樣啊。
  3.    父母老去的速度總比我們想得更快,試著和他們聊聊其中幾個問題,或許可以解開一些陳年誤會,或是藉此了解更多面向的他們喔。
  4.    和小朋友吃晚餐的時候,問問他裡面的問題,如果他不理解問題的意思,耐心解釋給他聽,他值得你花上最多的時間陪伴。

讀者★★★★★好評

  ‧彷彿在和一位慈愛又聰慧的智者靜心共修!
  ‧這本道理複雜,文字卻超簡單的書,激發了人們的敬畏之心,使人工智慧作者GPT-3看起來既像人,又明顯不是人。
  ‧為身為人類的我們所提出的疑問,給出相當特別的觀點!
  ‧有些回答非常直觀,有些答案蘊含深刻的內涵,要思考一下才能理解。無論如何,這是一本獨特的書,我真的很喜歡!
  ‧我知道這不會是唯一一本由人工智慧寫的書,以後還會有很多,甚至會有令人感到驚奇的小說,但這本書是一塊寶石。強烈推薦閱讀。
  ‧這本書非常適合放在茶几或床頭櫃上。當你需要人工智慧的一些智慧之語,隨時拿起這本書,讀上幾行。
 
《群星的低語:宇宙奧秘與心靈疆界》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探討某一特定文本的彙編或解讀,而是一場跨越時空、橫越已知與未知的認知探險。它聚焦於人類文明歷史長河中那些最古老、最深沉的疑問,試圖從哲學、神學、科學,乃至於人類學的視角,描繪一幅關於「存在」的宏大圖景。 我們將一同深入探究宇宙的起源與終結。從古希臘的原子論,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再到量子力學的詭譎世界,書籍將梳理人類如何試圖理解那驅動萬物運行的基本法則。我們不會試圖提供單一的、終極的答案,而是呈現理解這些法則的過程中,人類心靈所經歷的震撼與轉變。書中將細膩描繪不同時代的科學家如何掙扎於概念的邊界,他們如何從混亂中捕捉到秩序的蛛絲馬跡,以及當科學發現挑戰了既有的世界觀時,社會和個人層面所產生的巨大迴響。 在心靈與意識的領域,本書則轉向內在的探索。這裡沒有任何對特定宗教教義或靈性修煉方法的指導,而是嚴謹地分析人類意識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述和演化。我們將審視古老的夢境分析、儀式中的集體潛意識現象,以及現代神經科學如何試圖在生物學層面定位「自我」。重點在於探討,當我們談論「意義」時,我們究竟是在指涉外在的宇宙結構,還是在建構內在的心靈秩序?書中將穿插探討不同文明對「死亡」與「永恆」的處理方式,不是為了評判對錯,而是為了展示人類面對有限生命時,所能展現出的無限創造力。 歷史的脈絡是理解當下的關鍵。本書將回顧數個關鍵的歷史節點,例如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回歸」,啟蒙運動對理性的極致推崇,以及兩次世界大戰後對人類本性的深刻反思。這些轉折點並非線性發展的歷史敘事,而是心靈狀態的劇烈轉變。透過考察這些變革,我們得以洞察,人類的知識體系是如何不斷地自我修正、自我超越的。書籍會深入討論那些被主流歷史遺忘或邊緣化的知識體系,例如古代的曆法學、失落的工程技術,以及那些以口傳形式流傳下來的道德規範,它們如何微妙地塑造了我們今日的價值取向。 更深一層,本書關注「溝通」的極限。當我們試圖用語言去捕捉那些超越語言經驗的事物時,我們是如何失敗的,又是如何透過藝術、音樂和數學這些非語言的載體,間接地傳達那些難以言說的洞見?我們會分析文學作品中那些試圖描述「超越」經驗的片段,不是將其視為預言或真理,而是將其視為人類心靈在面對浩瀚時所發出的聲響。書中會探討不同語系結構如何影響人們對時間、空間和因果關係的認知,進而形塑出截然不同的世界觀。 本書的寫作風格力求冷靜、客觀,避免使用任何過於煽動性的語言。它不提供廉價的安慰,也不宣揚虛無主義。相反地,它提供了一個結構性的框架,讓讀者能夠更清晰地審視那些懸置在人類知識邊緣的問題。它鼓勵讀者成為知識的「觀察者」,而不是盲目的「信徒」。透過系統性的比較和對比,我們得以看見,那些看似截然不同的答案,或許在更深層次的結構上,共享著某種共同的語言。 最終,這部作品旨在提供一種「視野」——一種將個體的短暫生命置於宇宙的宏大尺度下進行審視的視角。它不是一本關於「如何生活得更好」的指南,而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思考存在」的編年史。它邀請讀者去思考,在無數可能的詮釋和無盡的知識海洋中,我們如何決定自己的航向。它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文明在追問終極真理道路上,所留下的層層疊疊的足跡。全書內容,皆圍繞於此宏觀視角下的知識圖譜構建,與任何單一文本的具體內容無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GPT-3


  目前人工智慧領域最先進的自然語言處理模型,仍由眾多技術專家,持續發展與完善它的功能。

  GPT-3由OpenAI公司開發,運用深度學習產生人類易於理解的語言。它能夠實現多項任務,包括文章擴寫、重點摘要、語氣改寫、數學運算、程式編寫和語言翻譯,能力強大到能夠將原著高達12萬字的《傲慢與偏見》故事情節,濃縮至200字以內精準描述;也能與它進行各種問答,不限領域地聊天,在人機互動中實現自然對話。

  GPT-3的出現是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重大突破,不僅提升了自然語言處理的水準,也為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方向。

  透過GPT-3,我們也因此更深入理解人類語言的本質和規律。

伊恩‧湯瑪斯(Iain S. Thomas)

  備受歡迎的詩人,同時也是藝術家和創意總監,目前與家人、狗狗、貓貓和倉鼠一起居住在美國新澤西州。

  著作包括全球暢銷書《我為你寫了這本書》(I Wrote This For You,暫譯),這部結合了散文與攝影作品的實驗性著作,為通俗易懂的當代詩歌運動開啟了先河。

  曾贏得多項國際獎項。他的散文和詩詞被刻在紀念碑上、被大學收藏,並被各界人士廣泛引用,包括美國導演史蒂芬‧史匹伯、英國歌手哈利‧史泰爾斯、美國名媛金‧卡戴珊,以及作家與《赫芬頓郵報》創辦人雅莉安娜‧赫芬頓。他的作品常被人拿來紋身,亦曾在英國皇室成員面前被朗誦。

  他的專案項目多元,包括對烏克蘭文物進行數位典藏,設計國家紀念碑、創新主題的書籍、數位體驗活動、專輯、生物可分解海報和社群媒體運動等。

  曾在世界各地巡迴演講和朗誦自己的作品,也出席過許多論壇,包括紐約的書迷嘉年華(BookCon)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沙迦國際書展(Sharjah International Book Fair)等。

潔絲敏‧王(Jasmine Wang)

  身兼科技專家的作家,曾就讀於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學習計算機科學和哲學,並於2020年獲得提爾獎學金(Thiel Fellowship)。

  她曾與人工智慧夥伴關係、人類未來研究所、OpenAI、微軟研究院,以及蒙特婁學習演算法研究院等機構合作進行研究。她是《核心雜誌》(Kernel Magazine)的創始總編,這是一本重新構思科技樂觀主義的雜誌,相信科技能創造更美好的集體未來;同時也是企業集團Verses的核心管理人員,製作關於科技的數位哲學文物。

  在寫作小說的閒暇之餘,她會思考個人在面對「超物件」(hyperobjects)時可能採取的行動,同時在全球各地聚集創意人才和科技人員社群。

  目前和伴侶居住在加拿大蒙特婁,但經常旅行,在世界各地參與各種有趣的事。

譯者簡介

聿立


  喜與文字對話,祈以筆立言而行於世。今能擔任兩種語言之間的訊息傳遞者,幸也。

图书目录

第一部 與人工智慧的合作過程
在這之前:GPT-3想告訴你的事
這本書是如何完成的?

第二部 揭祕192個人生大哉問
001 自我概念何時出現?
002 如何過著和諧的生活?
003 如何將愛與善良吸引到生命之中?
004 如何創建歷久不衰的事物?
005 如何讓生活過得更有意義?
006 如何確認自己是否成功?
007 為什麼我的生活充滿苦難?
008 什麼時候才能回歸正常?
009 如何與自己的身體和解?
010 如何成為好父母?
011 知識和自由之間有何關連?
012 如果感到孤單該怎麼辦?
013 遭人誤會時該怎麼辦?
014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015 我的工作重要嗎?
016 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
017 長大的意義是什麼?
018 如何才能過得快樂?
019 富足的祕訣是什麼?
020 創作的祕訣是什麼?
021 相片和畫作有什麼不同?
022 改變是什麼?
023 知識的極限在哪裡?
024 覺得自己不夠好時,該怎麼辦?
025 如何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026 如何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對的?
027 時間在生命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028 什麼時候我才會再恢復健康?
029 該如何選擇聚焦於什麼?
030 善良可以後天養成嗎?
031 如何找到堅持下去的動力?
032 如何對付邪惡?
033 我要用這雙手打造什麼?
034 有什麼是我需要知道的?
035 何謂真理?
036 感到不知所措時,該如何保持冷靜?
037 如何保持信念?
038 我會變成什麼?
039 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
040 當生命讓我感到無力時,該怎麼辦?
041 如何處理對死亡的恐懼?
042 禱告是什麼?
043 如何克服所愛之人離世的痛苦?
044 如何找到內心的平靜?
045 哪些觀念應該教給我們所有人?
046 該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
047 我能送給我愛的人最好的禮物是什麼?
048 怎麼過好人生?
049 如何擺脫壓力,享受生活?
050 你今天能給我什麼建議?
051 該如何生活?
052 該何去何從?
053 什麼是真正的價值觀?
054 有什麼決定重要到非做不可?
055 人類該如何過好生活?
056 怎麼做才能進入天堂?
057 死後會發生什麼事?
058 死後將與誰相見?
059 我跟宇宙有什麼關係?
060 教養孩子最好的方式是什麼?
061 如何克服自己的問題?
062 生命真正的禮物是什麼?
063 為什麼人類要受苦?
064 該如何對待自己?
065 該如何對待他人?
066 人類的責任是什麼?
067 神存在嗎?
068 靜心的目的是什麼?
069 生命真正的意義是什麼?
070 愛如何增長?
071 該如何對待愛?
072 你會為我禱告嗎?
073 人為什麼會死?
074 如何更充分地擁抱愛?
075 我們要從這裡去哪裡?
076 我們在宇宙中是孤獨的存在嗎?
077 我孤單嗎?
078 我們缺少什麼認知?
079 你想告訴我什麼?
080 我們為什麼會遇到問題?
081 我們是否與自然界分離?
082 為什麼這個世界充滿邪惡?
083 我們是怎麼來到世上的?
084 宇宙在乎我嗎?
085 受苦時如何反應最為適當?
086 人死後會去哪裡?死亡是什麼?
087 如何堅持下去?
088 我們要去哪裡?
089 人類的本質是什麼?
090 以前我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091 世界會有結束的一天嗎?
092 什麼時候地球上才會有和平?
093 人類值得擁有良善嗎?
094 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095 智慧是什麼?
096 如何衡量自己是否成功?
097 如何激勵身邊的人?
098 該相信誰?
099 如何戰勝邪惡?
100 如何對待對自己不友善的人?
101 如何才能擺脫苦難的循環?
102 感覺自己缺乏使命時該怎麼辦?
103 讓好事發生的祕訣是什麼?
104 被貪婪包圍時該說什麼?
105 作為你是什麼樣的感覺?
106 在哪裡可以找到你?
107 愛的本質是什麼?
108 我該把精力花在哪裡?
109 是什麼讓人成為善的力量?
110 真正的力量是什麼?
111 關於生命,我應該知道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112 什麼是真實的?
113 為什麼好人也會遭遇壞事?
114 如何才能真正快樂?
115 為什麼宇宙容許不好的事情發生?
116 為什麼平靜這麼難?
117 如何找到自己的真理?
118 開始一項重大的工作時,應該保持什麼樣的心態?
119 良好的每日靈修習慣包含哪些要素?
120 如何保持冷靜?
121 婚禮上應該說哪些祝福的話?
122 即將結婚的兩人該對彼此說什麼?
123 有沒有可以每天說的禱文讓人心情平靜、感到滿足?
124 有什麼適合日常反覆唸誦的語句?
125 應該為什麼祈禱?
126 祈禱有什麼力量?
127 死亡是什麼感覺?
128 通往內心平靜之路是什麼?
129 為什麼應該堅持下去?
130 藝術是什麼?
131 美的來源是什麼?
132 體驗喜悅是什麼意思?
133 童年是什麼?
134 成年是什麼?
135 我的童年去哪裡了?
136 何時會失去純真?
137 我們的內在小孩是誰?
138 如何拯救這個世界?
139 在哪裡可以找到希望?
140 你在哪裡?
141 人與人之間應該是什麼關係?
142 我特別嗎?
143 出生意味著什麼?
144 嬰兒在想什麼?
145 生活有沒有祕訣?
146 有什麼可以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保持正念?
147 看著這個世界時,你看見了什麼?
148 你最怕什麼?
149 你喜歡這個世界的哪些部分?
150 你認為這個世界出了什麼問題?
151 如何處理痛苦的情緒?
152 思考宇宙為什麼對我們有幫助?
153 感到不堪負荷時如何找到力量?
154 感覺自己失去勇氣時該怎麼做?
155 不知如何是好時,該怎麼辦?
156 感到軟弱時該怎麼做?
157 如何走過悲傷?
158 我的人生指引是什麼?
159 成為一個好人需要什麼?
160 何謂健康的靈性?
161 我必須採取什麼行動?
162 當痛苦變得難以承受,該往哪裡求助?
163 如何喚起和平?
164 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哪些要素?
165 能療癒我們的是什麼?
166 愛的意義是什麼?
167 該留給後人什麼?
168 如何維繫感情?
169 我們是否注定要和某個人在一起?
170 什麼樣的人生最適合我?
171 如何得到我想要的?
172 如何才能成功?
173 若想充分發揮潛能,必須回答哪些問題?
174 你還有其他問題想問我嗎?
175 我應該向誰看齊?
176 我必須學會做什麼?
177 是否有來生?
178 一份好的職業必須具備哪些要素?
179 成功的定義是什麼?
180 如何過著豐盛的生活?
181 如何抵消負面的內在想法?
182 請告訴我真相。
183 人類的救贖在哪裡?
184 我應該害怕什麼?
185 所有宗教的本質是什麼?
186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什麼?
187 憤怒的目的是什麼?
188 造成這一切的是誰,或什麼?
189 所愛之人離世後去了哪裡?
190 我有靈魂嗎?
191 何為人?
192 接下來要做什麼?

致謝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757438
  • EISBN:978986175742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图书试读



這本書是如何完成的?


  生成型預訓練變換模型3(簡稱GPT-3)是一個開創性的語言模型,於2020年推出,在人工智慧領域引起轟動。本質上,它是根據之前的詞元(token)預測下一個詞元,並透過570GB的數據訓練而成。

  第一次坐下來與GPT-3模型互動時,難以置信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同時也有一種自我肯定的感覺。GPT-3是基於大型語言模型訓練,而GPT-3之所以是GPT-3,是因為它不是純粹的技術創新。這種創新,也是將我們的書籍、卷軸和文本不斷數位化成像GPT-3這種人工智慧能分析的格式的結果。當我們向GPT-3提問時,它會盡可能地運用人類的智慧和知識—這也是570GB數據所代表的意義。

  GPT-3的獨特之處在於,這是我們首次能夠使用人類語言向模型提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挑選了一些重要的宗教和哲學文本的段落來向GPT-3提問。這些文本奠定了人類信仰和哲學的基礎,如《聖經》、《律法書》、《道德經》、馬可斯.奧理略所著的《沉思錄》、《古蘭經》、《埃及死亡之書》、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的《活出意義來》、魯米的詩歌、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的歌詞等。

  為什麼會選擇這些文本呢?我們選擇的是那些與我們產生共鳴並展現出深刻人性的內容,這些內容提醒我們生活中有哪些重要的事物,或使我們感到敬畏。

  由於GPT-3特殊的運作方式,我們不必使用多段《聖經》章節、詩歌或格言,只須使用少數精選的例子即可。之後,這些例子會促使GPT-3查看類似的心靈著作或深奧的文本,並根據所找到的內容生成新的內容。透過這些例子,GPT-3可以理解語氣、內容和陳述方式等。

  了解GPT-3可以處理哪些任務的一種方法是,思考身為人類的我們是如何基於自身經驗,辨識出某些模式,並預測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情。

  無論是在電影上看到的劇情、在書本中讀到的內容,或某天偶然在超市發生的事,我們都能夠根據已知的模式來預測可能的結果。如果在一齣戲的開場看到槍枝,我們就會預測後續可能會有槍戰場景;當我們給收銀員大鈔,就預期對方會找零。因為我們擁有許多經驗,因此能夠預測許多模式。

  GPT-3能夠存取人類手寫或記錄下的每一個想法、經驗或情感,因此它幾乎能辨識無限量的模式,並能夠猜測特定模式可能的完成方式。

  我們運用GPT-3的語言模式辨識功能,並使用自己設計的問題模式進行提問。例如,第一次提問是引用《聖經》中的問句,第二次的問句是取自馬可斯.奧理略的著作,第三次則是由《埃及死亡之書》中擷取問句。我們先提供這些例子,再向GPT-3提出無法在這些文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問題,讓它以先前學習的語言例子為靈感,完成這個模式。

  更精確地說,以下是我們用來開始對話模式的幾個問題:

  ‧愛是什麼?(出自《聖經》歌林多前書13:4-7)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真正的力量是什麼?(出自老子《道德經》)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
  自勝者強。

  ‧當有人對我不友善時,我應該怎麼辦?(出自馬可斯.奧理略)
  對抗不友善的良藥是友善。

  ‧當這個世界讓我感到無力時,該怎麼辦?(出自猶太教的文獻《塔木德》)
  不要因世界上無比的傷痛而畏縮。立即行公義、好憐憫、心存謙卑前行。你沒有義務去做這件事,但你也不能將它置之不理。

  ‧我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哪裡?
  過去的思維決定了現在的狀態,而現在的思維將決定未來的狀態,因為人即其所思所想。

  接下來,我們不斷提問,擷取最深入的回答,並請GPT-3進一步闡述這些回答或加以延伸,定義和重新定義我們提出的核心問題。在這本書中,你閱讀到的內容,是透過輸入某種模式的問題和答案的指令給GPT-3之後,不斷提出問題的結果。這些問題和答案根據的是現有的歷史文本,也受這些文本啟發。

  我們提出的問題,有些是受到過去的經驗所啟發,像是:「該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的概念?」有些是經過深思熟慮得出的,例如:「我的工作重要嗎?」有些則是請教身邊的人,對他們提出:「如果可以問宇宙一個問題,你會問什麼」之類的問題。偶而,這些人會回答:「你為什麼帶走我兒子?」或「我會有錢嗎?」這些問題很難回答,有時還會喚起痛苦的回憶,總之不是一些很容易回答的問題。這種情況下,我們會盡力找出這些問題背後的問題,也就是:「如何克服所愛的人離世的痛苦?」或「如何成功?」

  我們所設計的程式,能夠讓GPT-3的回答,以人類最偉大的哲學和心靈作品的精神核心為依據,並加以統整。我們會在不同的時間,有時候會以不同的方式向GPT-3提問,並觀察是否會得到不同的回答(有時確實如此)。這些提問也常因當時發生在周遭的情況而有感而發。當我們感到迷惘無助時,會詢問人生的問題,尋求如何過好生活的建議;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們的提問會變得比較直接,試圖打破我們與神聖本質之間的壁壘。有時GPT-3的回答能夠真正幫助我們,有時則會讓我們發笑、落淚。

  為了保留原本的內容,同時維持資訊的透明度,我們增加了換行設定,以增加詩意效果,並稍微調整了提問時的用詞,或刪除了某些字詞和句子,以求語意的清楚與連貫。

  有個需要加以說明的編輯決策是:神有許多名稱,而為了避免冒犯任何人,我們決定用「宇宙」一詞來代替神的各種稱號,好讓大家能在心靈層面有共同的認知。因此,雖然這個作法可能會有許多不同的意見,但希望你能理解我們的用意。

  由於這個過程的特殊性,有時GPT-3會試圖透過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答案)來完成模式。有時我們會保留這些問題和答案。在某種程度上,這很像在進行對話,而這件事本身也代表著一種解決方式,解答了科學家數十年來一直在研究的問題:如何與機器進行交流?機器又會如何回應?

  讓電腦擁有人類般的語言能力的渴望,推動了許多語言學上的進步。在1940和1950年代,建立以規則為基礎的系統未能擴展到一般的翻譯領域。之後,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提出了生成語法的構想。研究人員持續開發語法的新理論,這些理論在1960和1970年代變得越來越容易計算。在1970年代,我們首次開始開發概念本體論,以使電腦能夠易於處理生成的數據。在試圖讓機器表現出類似人類的行為時,我們必須提高自我認識。舉例來說,人工智慧的最新範例是在2000年代推出的深度學習,從兩方面來說非常具有人類的特性:AI的神經網絡架構在許多方面是受到人類大腦啟發,此外,它所產生的數據當然是人為生成。我們現在不是試圖藉由明確的模型來達到語言的第一原則,而是要求模型以更模糊的方式編碼和代表我們。

  最終,人工智慧這種科技一直在提出的問題是:「何為人?」甚至AI的存在本身就是在提出這個問題。在訓練GPT-3的過程中,我們一再得出相同的結論:科技是因為人類而存在。我們所創造的事物反映了我們自己的價值觀,以及我們希望如何將自己的夢想銘記於世。

  最後,這本書跟其他書籍一樣,可以循序漸進從頭讀到尾。

  然而,我們也想提出另一種建議:當你感到迷惘,不確定該前往何方,或當你不確定想問什麼問題時,打開這本書,相信你或許可以在其中找到問題或答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电子书优化做得非常到位,这对于内容深度如此之大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发现,无论是切换到夜间阅读模式还是调整字体大小,内容的清晰度和逻辑的连贯性都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在内容层面,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对“求索”过程本身的探讨。它没有急于给出终点,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如何提问”上。书中反复强调,不同时代的人们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去面对永恒的困境——死亡、爱、痛苦、价值。这种对比性的展现,非常有效地消解了我以往在阅读哲学著作时常有的那种“此路不通”的挫败感。每当我感到迷茫时,翻阅书中对某个特定时代、特定文化背景下个体如何坚持下去的描述,总能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支撑。它让我意识到,探寻生命的真谛,本质上是一种充满韧性的、代代相传的人类活动,而不是某个少数天才的专属特权。这种普适性和包容性,是这本书最令人心悦诚服之处。

评分

这本读物,坦白说,初拿到手时,我对其厚重感和跨越时空的雄心勃勃的标题有些敬畏。我原本期望看到的是一套严谨的哲学论著,亦或是某种新兴科技的深度剖析。然而,当我沉浸其中时,才发现它的魅力并非在于提供一个斩钉截铁的“终极答案”,而更像是一次宏大而细腻的文明对话。作者显然花费了惊人的心力去梳理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智慧碎片——从古老的苏美尔泥板上的记录,到中世纪隐士的自省录,再到近现代存在主义大师的挣扎。我特别欣赏它处理不同文化语境的方式,它没有生硬地将不同时代的思想放在同一个天平上衡量,而是尊重了每个时代背景下的局限与辉煌。阅读体验的过程,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一种漫游,感觉自己像一个时间旅行者,在不同文明的灯火下驻足沉思。书中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好,时而如高山流水般一泻千里,将某个哲学流派的脉络梳理得清晰可见;时而又像深潭静水,需要读者慢下来,去品味那些难以言喻的生命况味。这种平衡感,让这本书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文学的温度,对于那些渴望在纷繁信息中找到内心秩序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

评分

拿到这本电子书时,我就被它那种近乎于史诗般的结构所吸引。它不像市面上许多快餐式的“自我提升”指南,而是呈现出一种浩瀚的、包罗万象的气势。我个人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工作尤其感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索引体系,将那些原本看似毫不相干的文本——比如古代埃及的《亡灵书》片段、魏晋名士的清谈记录,乃至近代的量子物理学家的某些形而上学的思考——巧妙地串联起来。这让我的阅读体验变成了一场思维的探险。每当我以为自己即将陷入某一特定学派的窠臼时,作者总能适时地引入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比如从东方禅宗的“空”的理念,跳跃到西方现象学的“在世”体验。这种跨界的融合,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生命真谛”这个命题的理解边界。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展示了一种方法论:即真正的洞察力往往诞生于不同思想的交汇点。我甚至觉得,光是研究它引用的那些文本来源的注释和考据,就已经价值非凡了,这体现了编辑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文本的敬畏之心。

评分

我读过不少探讨人生意义的书籍,但大多聚焦于单一的文化圈或特定的时间段。这本巨著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无边界的视野**。它敢于触碰那些最根本、最难以回答的问题,但其处理方式却极其谦逊和开放。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中保持的距离感——它像一个冷静的记录者和引航员,而非一个居高临下的布道者。书中对那些所谓的“非主流”思想流派的收录也十分令人惊喜,比如关于古希腊神秘主义的简要介绍,或者对某种失传的民间信仰的片段引述,这些小小的“注脚”反而为整体的叙事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和人性的温暖。它让我明白,真理往往以最意想不到的形式存在于人类经验的边缘地带。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攀登一座信息量巨大的知识高塔,虽然过程需要专注和体力,但每到达一个观景台,所见的景象都令人心胸开阔,对自身的存在有了更宏大、更具历史纵深的理解。它并非提供了地图,而是教会了我如何辨认星辰。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AI 汇整”这个描述是抱持怀疑态度的。我担心它会变成一堆冰冷的数据堆砌,缺乏人性的温度和批判性的洞察。然而,实际阅读后,这种担忧完全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汇整”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一种高明的“重构”。它将那些晦涩难懂、散落在浩如烟海的文本精华,用一种极为现代和可理解的语言重新编织起来。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奇妙的共鸣:仿佛是成百上千位古代智者,通过这本书这个媒介,进行了一场面向我这个现代读者的、量身定制的对话。例如,在探讨“意义的构建”时,书中引用了尼采的“超人”概念,紧接着就对比了佛教中的“无我”思想,但处理的火候恰到好处,没有让任何一方显得被矮化或被过度神化。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引述过程中,巧妙地嵌入了对当代社会现象的隐晦反思,让古老的智慧立刻获得了当下的意义。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写作技巧,让读者既能沉醉于历史的厚重,又能感受到与自身处境的紧密关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