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心裡,從未離去:一名寵物殯葬師眼中的愛與告別 (電子書)

你在心裡,從未離去:一名寵物殯葬師眼中的愛與告別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馨欣
图书标签:
  • 寵物喪葬
  • 寵物離世
  • 寵物殯葬師
  • 生命教育
  • 生死觀
  • 療癒
  • 情感
  • 動物
  • 告別
  • 寵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寵物是主人的另一種形態

我們經常會觀察到,寵物與它們主人的神態、表情、動作有很多相似之處,甚至脾氣秉性也有些許相近。有些狗可以模仿主人咳嗽的聲音,甚至讓親人無法區分;有些貓和狗可以跟主人保持同樣的睡姿、坐姿。此外還包括一些行為習慣上的一致,例如愛吃同樣的食物,或是喜歡同樣類型的人。

有研究表明,這可能是因為寵物與主人的相處時間長,觀察主人一舉一動的時間往往也很長。觀察模仿是人在嬰兒時期學習行為的主要方式,於貓狗也不例外,主人經常的舉動、刺激都會使它們習得新的技能或是養成習慣,因而它們的一些行為表現也復刻出主人的秉性。

但我發現,也不一定是相處的時間長才會相像,相處時間短時也可能有這樣的默契。所以,我想可能是人們在選擇寵物時會下意識地選擇與自己投緣的寵物,例如與自己感覺像、個性像,與自己心裡所期待的「角色」相像,等等。寵物有可能在生活中扮演了我們朋友的角色、我們孩子的角色,也可能是我們父母的角色,甚至是我們自己的角色,而在這樣的角色中,它們與我們的共鳴、默契和聯結,是會越發深厚的。

▶它們帶著使命降生,一輩子守護忠誠

2020年,翡翠森林與北京公安總隊警犬隊建立了正式合作,為那些在警犬基地養老送終的警犬進行無害化善後,然後交由警犬基地安葬在警犬公墓內。

警犬是特殊的警察,無言的戰士。它們身懷絕技,勇敢機智,工作一絲不苟;它們一生忠誠,不離不棄,直至黃沙埋骨。因此,為年老、退役的它們養老送終也是警犬基地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

警犬從出生起就注定會有不平凡的一生。與家養犬不同,它們出生2~3個月後便要開始接受初步訓導,待到7~8個月大時就會隨警犬訓導員一起接受培訓,2歲左右開始與訓導員一同投入正式工作,3~5歲是它們的黃金工作年齡,7歲後警犬的工作效率開始有所降低,逐步無法勝任工作,且大多在8~10歲退役。

若按用途分類,警犬可大致分為搜救犬、追蹤犬、搜爆犬、搜毒犬、巡邏犬、護衛犬等等,進行災後營救、緝毒搜毒、追緝逃犯、重大活動安保等工作。近年來警犬越來越多地活躍在一線,屢屢立下戰功,輔助人類完成工作或是完成一些人類無法完成的工作,憑靠其專業、盡職、不畏犧牲……贏得我們每個人的信任和尊敬,也讓我們見識到了犬類對人類的最高信任與忠誠。可警犬的壽命一般也就10年左右,有些警犬還沒有到退役年限可能就離世了,即便是戰鬥到最後的警犬,退役後其生命往往也就只剩下兩三年了。

據警犬基地的劉警官介紹,基地內的第一批警犬是2008年大隊成立時進入警犬隊的,它們在日常工作中要接觸大量毒物、爆炸物,為保障良好工作狀態和身體狀態,它們每天要進行非常嚴格的體能訓練,風雨無阻,因而上了年紀的警犬最易出現腫瘤、器官衰竭、慢性病等情況。據我瞭解,早些年因條件受限,退役的或者重病的警犬會被施行安樂死,而今條件改善了,退役後的它們可被警隊固定安置、飼養在一起,警隊為它們養老送終。因為它們從小就與自己的訓導員共同生活,雙方有著很深的默契和情感聯結,所以待到一方退役時,他們不得不面臨分別,那是極為傷感的場面。我曾看過一段影片,訓導員要退役並離開大隊了,他的警犬一直在身後追行,捨不得他離開,直至訓導員含淚發出「臥」的命令,警犬才停止跟隨,淚眼汪汪地目送訓導員離開。同樣,警犬退役時,警隊也會為它們舉行退役儀式,向警犬們致以最高的軍禮。

遗失的信件与未竟的旅程:一封跨越时空的家族史诗 引言:尘封的记忆与被遗忘的誓言 故事始于一栋位于苏格兰高地边缘、常年被浓雾和古老松林环绕的维多利亚式庄园——“黑水湾”。这栋宅邸不仅仅是建筑,更是家族百年兴衰的活化石,承载着无数秘密与未被言说的重量。我们的主角,伊莱恩·麦克唐纳,一位在爱丁堡经营着一家古董修复店的年轻女子,在整理她刚逝世的祖母的遗物时,意外发现了一叠被藏在壁炉夹层后、用蜡封仔细保存的信件。这些信件的年代跨越了整整六十年,写于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隙,收件人正是她从未谋面的曾祖父——一位传说中为了理想而远走他乡的探险家。 第一部:失落的彼岸与初啼的爱恋 信件的第一部分,笔触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浪漫与激昂。曾祖父亚瑟,在信中描绘了他如何放弃了贵族世袭的安逸生活,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对亚马逊雨林深处失落文明的探寻。他详细记录了穿越密林、与原住民部落的接触、以及在潮湿、充满未知与危险的环境中对知识与真理的渴求。 然而,在这些宏大的叙事之间,穿插着对家中未婚妻——伊莱恩的曾祖母艾薇的深切思念。艾薇的回信,则以一种更为内敛、却蕴含着强大韧性的笔调,描绘了她在苏格兰保守社会中坚守家业、独自面对家族衰落的艰辛。她不是一个等待被拯救的传统女性,而是用她细腻的智慧和钢铁般的意志,守护着“黑水湾”的尊严。信件揭示了一个被历史忽略的真相:亚瑟并非是抛弃了家庭,而是肩负着一个家族秘密使命,他的探险,是为了寻找一种传说中能够挽救家族土地枯竭的古老植物。 第二部:战火下的抉择与身份的迷雾 随着时间的推移,信件的内容逐渐变得沉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亚瑟的探险戛然而止。他并没有回到苏格兰,而是辗转前往欧洲大陆,以记者的身份介入了战场的报道。信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描述,既有前线的残酷写照,也有对人性在极端压力下展现出的高贵与卑劣的深刻反思。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亚瑟的信件中,开始频繁提及一个名叫“薇拉”的女子。薇拉是一位在战地医院服务的护士,她不仅拯救了亚瑟的生命,更成为了他精神上的支柱。信件的语调从对艾薇的愧疚,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复杂的情感拉扯——责任、责任、以及一种无法割舍的共鸣。 与此同时,艾薇的回信中,则透露出她在家乡所经历的另一场“战争”:家族产业的破产边缘、地方势力的压迫,以及她为了保住“黑水湾”,被迫接受的一桩政治联姻的安排。信件揭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战场,以及两个女人为爱与责任所做的艰难抉择。 第三部:回声与重逢的幻影 信件的高潮出现在战后。亚瑟终于回到了苏格兰,但时间已经错过了太多。他发现“黑水湾”的景象与他记忆中完全不同,而艾薇也已经成为了别人的妻子。信件描绘了亚瑟与艾薇在一次秘密会面中的场景:他们之间的对话没有指责,只有对逝去时光的默哀,以及对彼此命运的理解。他们最终没有选择重燃旧爱,而是达成了一种超越爱情的、基于共同血脉与秘密的盟约。 在信件的末尾,亚瑟交出了他真正的“宝藏”——关于他最终在亚马逊发现的,不仅是植物,更是一套失传的古代制图技术。他将这门技术托付给了艾薇,希望她能用这些知识为家族带来新的希望。 尾声:伊莱恩的继承与未完待续 当伊莱恩读完所有信件时,她手中的不仅仅是家族的往事,更是她自身的命运线索。她意识到,她继承的古董店的精湛修复技艺,并非偶然,而是祖母艾薇利用亚瑟留下的制图学和几何学原理进行改良和传承的结果。 伊莱恩决定,她必须完成曾祖父未竟的旅程。她并非为了黄金或名声,而是为了理解那份跨越了地理和时间界限的承诺。她整理了那些信件中提及的古老地图残片,准备启程前往南美洲——不是为了寻宝,而是为了探寻亚瑟和艾薇在那个动荡时代,是如何用爱与责任,编织出一段永不磨灭的家族史诗。这本书,记录的不是对逝去生命的哀悼,而是对前人如何面对抉择、如何守护承诺的致敬。它是一封写给时间的情书,也是一份关于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找到自我定位的指南。

著者信息

王馨欣,專業寵物殯葬師。

图书目录

序1 學會理解死亡,才能過好生活
序2 愛與祝福——寵物生命的紀念
自序 我與動物的不解之緣
第一章 休戚與共的寵物
寵物是一面鏡子
寵物能聽懂我們說話嗎?
更深層次的情感交流
陪伴它走完最後一程
第二章 別擔心,我一直都在
病的前兆和病中感悟
預知時至
對寵物的安寧照護
該不該讓它安樂死?
第三章 我們一起做好準備
面對離別
真正離開時的準備
寵物離開後
如何辦理寵物喪葬
第四章 伴你走過幽谷之路
悲傷反應
悲傷輔導
第五章 「人寵情」的見證者
二月
紅珊瑚項鏈
一份委託
格格
臨終的意願
我不是救世主
附1:寫給主人的一封信
附2:主人的思念文

图书序言

  • EISBN:9786263630529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7MB

图书试读

自序
我與動物的不解之緣
從小我就很喜歡小動物,童年時期我親手照料過烏龜、金魚、兔子、松鼠、鷯哥、蝌蚪、荷蘭豬,甚至還愛心泛濫,養過在抽屜中發現的一窩剛出生的老鼠。
但是,沒有一隻動物是與我相伴長久,直到它自然死亡的。烏龜、鷯哥、金魚都是撐死的;松鼠是凍死的;蝌蚪則是養著養著,突然有一天我發現它從水缸裡消失了,苦惱了一週才在隱蔽的地方發現它的屍體,原來它已經長出後腿,從水缸中蹦了出去,因為沒有被及時發現,最後脫水而死。
每一隻動物的離開都會讓我傷心難過一陣子,通常我會在院外的牆根底下挖個小坑,親手將它們埋葬,上面還要做個特別的標記。但我很感激這些動物特地前來啟發我,提醒我生命的可貴,以及為死亡做準備的必要。我覺得,動物們好似我的生命導師,每一段相處經歷,都是為了要我在身體和精神上有所成長。
在這些前來啟發我的動物導師中,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一隻通身潔白的波斯貓。那是初一的暑假,我從同學家將剛出滿月的它抱回了家,小心翼翼地,內心感覺自己像當了貓媽媽一樣。不知道起什麼名字,只管叫它「咪咪」。我的飼養經驗是從同學那裡現學的,剛接回家時用牛奶和嚼碎的饅頭一點點餵牠,待它稍微大一點的時候,逐漸開始餵魚等肉食,那時我沒有任何貓糧產品,但我把咪咪餵養得很是健康、活潑。咪咪沒有固定的窩,每天總是與我貼身而睡,帶給我溫暖的同時,它發出的「呼嚕」聲,對我很是催眠,聽著聽著便能安然入睡了。不過,那時我也經常會被咪咪的叫聲吵醒,同時伴隨著身體某部位的一陣刺痛,那是因為我睡覺不太老實,身體某個部位壓在了咪咪身上,它發出了反抗。
除此之外,我們一直相處得非常和諧。咪咪怕出門,但是那時的我去哪裡都喜歡帶著它,現在想起來可能那時我太怕孤獨了。我沒有貓包,而是將咪咪抱在懷裡或者頂在肩膀上帶出去,它經常會因緊張在我的身上留下撓痕。多年以後,當我的女兒也喜歡用雙手抓我,在我身上留下撓痕的時候,我就會懷念起那時的咪咪。
咪咪最愛做的事,就是與我耍「賤招」。我放學回家後,總是陪它玩一會再去做功課,但它呢,卻總也玩不夠,看到我學習時不理它,就會跑過來用爪子撩我一下再迅速跑開,現在回想起它那時的樣子,我依舊覺得很滑稽。如果它犯了錯誤,我會站在它面前很嚴肅地批評它,有時還會舉起手來示意它「你再不聽話就要挨打了」。慢慢地,咪咪也學會了「舉手」。我只要一舉起手,它就立馬蹲下來,抬起它的左爪或者右爪。我當然會認為它這是在挑戰我的權威,所以手落下來拍在了它的頭上,它也毫不示弱,抬起來的爪子也落在我身上,表示「還擊」。這樣狡猾調皮的咪咪,時常會把我逗得哭笑不得。我發覺我越來越離不開它的陪伴了,但正因此我卻失去了它。
因為咪咪總是在我專注於學習的時候過來打攪我,讓我陪它玩,而那時的我自控力也並不強,總是追著它的身影走,於是母親提出要把它帶回家,換個地方養。那時我跟奶奶住在一起,父母單獨住。母親的態度堅決,我只得妥協,但咪咪被他們帶回家後出奇的淘氣,再也不在固定的地方「如廁」,而是直接尿在父母的床下,而且它開始肆意毀壞所能及的所有物品。我內心感受到它對我的思念,或許它是在用這種方式引起我的注意,也或許它對我不在身邊產生了憂慮。
離別的日子是令我難過的,然而沒過多久母親竟然背著我將它送走了。那天放學後,得知這個消息的我痛哭流涕,央求著母親,希望她能把咪咪接回來。但是始終「手臂扭不過大腿」,我內心產生了深深的埋怨,我覺得母親不理解我和咪咪的情感,甚至覺得她在此事上太過絕情。
2個月後,在我的軟磨硬泡之下,母親終於帶我去了咪咪寄養人的家中。去的路上母親一直告訴我,她是為了我好,而且咪咪也不適應在家裡的生活,而那個願意接收咪咪的阿姨家本就養貓,她也很愛貓,咪咪在她家裡肯定過得更好。在見到咪咪之前我一直擔心,2個月未見,它會不會已經把我忘記,但當見到它時我才知道完全不是這樣,它不僅記得我的味道,而且還表現得非常親暱,與我玩了一會後,竟然藏到我的校服中呼呼睡著了。
在看了咪咪生活的環境、聽了收養咪咪的阿姨的口頭描述過後,我對咪咪的新去處有些放心了。臨別時,我把咪咪從衣服中抱了出來,它朦朧地睜開眼,衝著我「喵喵」了好一陣,「對不起,咪咪,希望你能過得更好」,我在心中默默地與它告別。雖然離別時特別不捨,但是母親答應我會帶我常來看它。
可是幾個月後,再次得到咪咪的消息時,它已走丟了。一開始是消失幾天再回去,到後來就徹底不回去了。我開始悔恨自己沒有能力照顧它,我難過,自己徹底失去了它。
對於咪咪我一直記憶猶新,在失去它之後我曾無數次為它祈禱,希望它平安。而對於母親當初送走咪咪這件事,我至今也是耿耿於懷的,我認為這樣剝奪我愛的寵物是不對的,更何況那時的咪咪於我而言並非寵物那麼簡單,咪咪是我童年時期最親密的朋友。有過這種失去的經歷讓我的童年總是過得心驚膽顫,害怕自己再失去什麼,並且讓我對養寵物懷有強烈的慾望,以至大學畢業、有了穩定的收入後,我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再養一隻寵物,我暗自起誓:這一次我一定要不離不棄,伴它到最後。
幸運的是,我遇到了「牛牛」,它是朋友的鄰居家的狗狗生下的一隻小泰迪犬,是那一窩裡唯一的「男孩子」,被我領養回家。與領回咪咪極為相似的是,這次我也是「先斬後奏」,「強行」將牛牛帶回了家。牛牛那討人喜愛的面龐和惹人憐愛的一舉一動很快就贏得了一家人的心,從此與我們朝夕相處。至今,牛牛已經十歲有餘了,這十年來牛牛給我們一家人帶來很多的歡笑,也見證了我很多個幸福的時刻,成家、立業、結婚、生子……同時它也曾為我「療傷止痛」,伴我走出痛失親人的低谷。牛牛早就成為我朝夕相處的家人,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
2015年,一次機緣巧合讓我接觸到寵物殯葬行業。那時的我因為奶奶的病逝終日鬱鬱寡歡,總擔心意外會比明天先到來,無法安心工作。想從事寵物殯葬方面的工作、成為一名寵物殯葬師的初衷是治癒自己。在送走奶奶的過程中,我親眼見到太多的「敷衍了事」,我沒有感受到對生命的尊重,因而留下太多遺憾。而我本人根本沒有勇氣從事人的殯葬服務,也壓根沒有能力去爭取改善、去顛覆行業固有的標準化流程。但是寵物殯葬行業不一樣,在我看來,當時這個行業還處在非常早期的階段,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且,我也曾多次設想,如果若干年後,牛牛到了離開的時刻,我是否有十足的勇氣陪它到最後?那時我會希望有一個溫暖的機構能夠幫助我,讓我少一些遺憾。
當你決定將小動物當成親人,它真的就不再是寵物這麼簡單了,它的喜樂和悲傷與人是相通的。有人可能會說「它只不過是一隻動物而已」,或者說「不用照顧它你會更自由」,或是「你再養一隻」,這些人恐怕是小看了人與寵物之間產生的情分。如果沒有類似的經歷可能無法理解「失寵人」的心情,這並不像你丟失了一件心愛的衣物那樣,失去愛寵的悲痛要大得多。尤其是貓、狗這類與人類情感互動更多的寵物,它們很多從出生或年幼時就陪伴在我們身邊,它們已然成為我們生命和家庭的一部分。
但是,當我真正開始從事寵物殯葬服務後,我感覺我真的低估了這份工作對我的實際影響,它真的帶給我太多我不曾擁有的,甚至令我的人生得到昇華,實現蛻變。記得初入行時,我常常會在主人傾訴他們與愛寵的回憶時潸然淚下,偶爾也會無法自拔地深陷某個「送別」場景而夜夜難寐。當我頻繁地感知生老病死的恐懼、煩躁與絕望時,我發現生死的內涵遠遠超出我所理解的閾限。我甚至有些懷疑,這份工作是對我的一種懲罰,因為我對過往陪伴過我的動物照顧不周。再後來,日復一日的工作令我明白,我無法以麻木或是沉默迴避主人的傷痛,我必須接受。我需要以越來越開闊的胸襟去接納、去理解、去轉化,去毫無保留地擁抱我所認為的浩瀚無涯的生與死。

2017年,我受邀前往台北的一家寵物殯葬服務公司「翡翠森林」參觀和交流。前期透過該公司官網以及與公司創始人Sherry的溝通,我對翡翠森林已有一定的瞭解和認知:翡翠森林的商標來自法文,其含義為「美境之地」,園區坐落於一片青山綠水之間,一座採用了全景落地窗的主建築被各種鮮花簇擁,主建築的兩側分別設有森林館、生命水的河、天綠園以及樹葬區。整個園區看上去確實很美,猶如仙境般。
在實際到訪、身臨其境之時,我被這座融入大自然的「寵物天堂」打動了。幽靜迷人的自然環境與極具現代感的主體建築十分和諧,園區各處散發著不同的香氣,有淡淡的花香、咖啡香、木香、沉香等等,耳邊時不時傳來優美的音樂聲。在咖啡館風格的等候區、圖書館風格的寵物骨灰寄存區,我看到了各式各樣的與寵物生命相關的文創紀念品……整個參觀過程中我的每一處感官都被調動起來,不禁感嘆:原來如此悲傷的事物是可以透過用心和巧妙的設計轉化為令人感動和溫暖的事物的。Sherry說,這正是她創建翡翠森林的初衷,而這股打動人心的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開始著手引進翡翠森林分館。用了一年多的時間,2018年底,翡翠森林北京園區落成,雖然規模比不上台北園區,但借鑑了很多後者設計上的巧思,同時融入了本地化元素;在一個小小的植物園內,提供一個明亮、舒適且溫暖的環境。結合翡翠森林台北園區的寵物殯葬儀式和我的從業經驗,我們園區也完善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告別儀式,也提供寵物生命文創商品定製、寵物骨灰寄存等服務。
正因為有了這樣一段經歷,我對寵物殯葬服務有了更新的認知和理解。我開始嘗試以更多的方式,努力將這生命不可承受之悲傷轉化為溫暖和感動。
慢慢地,我從寵物的出生、衰老、病痛、死亡的過程中,感受到了無限寬容和更高的精神力量;從主人感受離別、痛苦、釋然、欣慰的過程中,我看到了深刻和永恆的愛。我想,雖然生老病死會帶給我們恐懼、煩躁與絕望,但同時也使我們實現更深層次的蛻變,給予我們不用迴避生死的力量。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關於如何飼養寵物的書籍,而鮮有一本書教我們該如何面對寵物的生死大事。多數時候我們依賴於獸醫的判斷,寵物生病了我們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只能聽從獸醫的建議,是手術還是藥物治療,還是只能拋棄或是安樂死。當我們面對寵物的生死大事時,多半會猶疑、不願相信或是不敢面對,還會因此壓抑或是偽裝自己的情緒,甚至還可能對寵物或是他人造成傷害。
所以,我想這或許是一本很多人需要的書。不過,我沒有能力解決每位主人的苦惱或是緩解寵物們的病痛,我也沒法聽懂每一隻寵物的臨終願望,更不會與新生寵物們交流。我只是透過寵物們給我的生命啟示,助力之後的主人用更好的方式送別他們的寵物;我只是在協助激發主人與寵物之間的聯結潛能,使他們盡可能地相互感知和理解;我只是希望更多人對死亡、對生命有嶄新的認識:肉體上的死並不意味著失去所有,生命是可以超越肉體的生死,無限延伸下去的。
一直以來,我都非常感謝每一位主人,每一隻寵物,以及我身邊所有支持我的人,感恩你們幫助我走過這段刻骨銘心的日子。如果可能,我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寵物的臨終關懷以及殯葬服務行業,這是對寵物生命的尊重,也是對人類情感的尊重。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冲击,但这种冲击并非源于情节的戏剧性,而是源于那种直抵人心的、近乎透明的真诚。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个人化,没有宏大的哲学说教,而是通过无数个具体、鲜活的片段,构建起一个关于“陪伴”的意义图景。我仿佛能透过文字的缝隙,看到那些小小的身影,感受到它们曾经带给主人的无私与温暖。书中对“宠物”这个角色的描绘,远远超越了“宠物”这个标签,上升到了家庭成员甚至灵魂伴侣的层次。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曾经拥有的那些短暂却璀璨的相遇。最让我动容的是,它探讨了“放下”这个艰难的过程,以及如何在放下中,让爱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这种对生命周期的深刻理解,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既伤感又充满力量,像是在寒冬中接过的一杯热茶,温暖却又带着一丝苦涩。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略显沉重和压抑的书,但出乎意料的是,它反而带来了一种净化心灵的力量。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她站在一个处理“终点”的人的角度,反而更清晰地看到了“开始”的珍贵。书中对于人类情感的洞察力令人惊叹,那些复杂的、难以名状的愧疚、不舍、释然,都被她捕捉得丝丝入扣。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读者在共情的同时,也获得了自我疗愈的契机。它像是一本行为心理学的案例集,只是主角换成了那些无言的伙伴。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闭上眼睛,试图重温那些已经被时间模糊的记忆片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逝去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更好地“在世”——更专注、更珍惜。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但更出色的是其内在的情感张力。它没有刻意煽情,却处处透着一种克制的深情。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舒缓如溪流,娓娓道来往事的温馨;时而猛然收紧,聚焦于某个瞬间的巨大失落。这种强弱对比,使得阅读体验跌宕起伏,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内心深处柔软部分的对话。我欣赏作者将职业的专业性与人性的敏感性完美结合的能力,她不仅是记录者,更是深深的参与者和理解者。书中对各种告别仪式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对个体生命独特性的尊重,每一个故事都独一无二,不容复制。它让人明白,即便是最微小的生命,其消逝也值得我们付出最高的敬意和最深沉的哀思。对于一个热爱生命、珍视每一次相遇的人来说,这本书是无法跳过的一页。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沉浸其中去品味的著作。它的力量不在于磅礴的气势,而在于它对“平凡”的深刻解读。作者用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调,将日常的场景、细微的情感波动,提炼成了具有永恒意义的瞬间。它挑战了我们对“告别”的传统认知,将其从一个终结性的动作,转化为一个漫长而充满爱的过程。我特别喜欢其中对“记忆的重量”的探讨,那些曾经以为会随着时间消散的片段,如何通过仪式和追忆,被重新赋予了实体。这本书给予读者一种宽慰,即便是最痛苦的分离,也必然伴随着最纯粹的爱。它不是为了让人流泪,而是为了让人在流泪后,能够更清晰、更有力量地,带着爱继续前行。它是一份对所有付出过爱,并最终学会放手的灵魂的致敬。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读完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的书。它以一种极为细腻和温柔的笔触,描绘了生命中那些最难以言说的告别时刻。作者仿佛是一位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充满敬畏与哀伤,却也蕴含着无尽温柔的空间。我尤其欣赏它对“失去”这件事的探讨,不是停留于表面的悲伤,而是深入到情感纹理的最深处,去挖掘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关于爱与记忆的细微之处。书中描绘的那些与逝去生命最后的告别仪式,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对生命的尊重,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忍不住思考自己与身边每一个鲜活生命的联结。它提供了一种看待死亡的新视角,不再是恐惧和回避,而是一种坦然的、充满尊重的面对。这本书不只是讲述一个职业的故事,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爱与永恒的渴望。我推荐给所有经历过失去,或者正在学着与爱的人告别的人,它带来的慰藉是深沉而持久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