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數字邂逅中國史:數字和歷史並非各自孤立,數字的嚴謹搭配歷史的厚重感 (電子書)

當數字邂逅中國史:數字和歷史並非各自孤立,數字的嚴謹搭配歷史的厚重感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瑾萱
图书标签:
  • 数字史
  • 中国史
  • 历史
  • 文化
  • 电子书
  • 数据分析
  • 历史研究
  • 科普
  • 人文社科
  • 跨学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歷史的真相,只有數字不會說謊!
  本書從數字的角度,
  介紹中國從先秦到清朝發生的歷史故事和歷史事件。
  全書分為十個章節,一個章節一個主題,
  從十個角度解讀中國歷史。
  作者用通俗的語言、新穎的方式,
  將這些故事和事件再現給讀者。

◎ 如果文字帶給我們的是記憶的依據,數字帶給我們的就是驚訝的憑證。
  數字是歷史的精確注解和詳細闡述,
  更是我們對歷史最直接的感受!
  從這個角度來說,數字和歷史不是孤立的,
  相反地,它們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它們交融匯集的時候,
  歷史就會以更具體、更有趣的方式呈現在世人面前。

◎ 用數字解讀歷史,是瞭解歷史最直接、最真實、最有效的方式!
  數字與歷史碰撞的時候,
  呈現給我們的是另一種感覺,
  我們可以更直接、更明晰地看到歷史真實而客觀的一面。
  然而,這不表示乏味和枯燥,
  因為數字的解讀,我們可以看到深埋在歷史中,
  那些令人驚訝而且富有趣味的部分。

书籍简介: 《帝国挽歌:从秦汉到唐宋的权力更迭与文化变迁》 作者: 史学研究组 出版社: 鸿儒文化出版社 装帧: 精装 / 简装 页数: 780页 定价: 78.00元(精装)/ 58.00元(简装) --- 内容概述: 《帝国挽歌》是一部深度剖析中国古代历史上关键王朝兴衰、权力结构演变及社会文化转型的宏大叙事。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中承前启后的几个重要断代——秦汉的统一与开创、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融合、隋唐的鼎盛与转折,直至宋代的文官治国与内敛精致。 本书并非单纯的编年史,而是致力于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动力与内在逻辑。作者群以扎实的文献考据为基础,结合社会学、政治学的分析工具,对这些帝国的兴衰脉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和独到见解的阐释。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多维的古代中国历史图景。 --- 核心章节与论述焦点: 第一部:秦汉的基石与裂痕 (约 190 页) 本部分着重探讨秦朝短暂而剧烈的中央集权尝试,及其对后世两千年政治体制的深远影响。重点分析了秦律的严苛性、郡县制的推广,以及“书同文、车同轨”的文化整合工程。 随后,详细考察了西汉的“独尊儒术”如何塑造了士人阶层的政治生态,以及豪强地主势力如何一步步侵蚀中央集权。关于光武中兴的论述,不仅关注其政治手腕,更深入探讨了“士”与“皇权”之间微妙的再平衡过程。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和地方军阀割据,被视为中央权力结构性衰弱的必然结果,而非偶然事件。 论述核心: 中央集权的初创模式及其内生的矛盾,以及儒家意识形态在国家机器中地位的确立。 第二部:分裂时代的张力与融合 (约 220 页)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复杂的转型期。《帝国挽歌》将魏晋南北朝视为一个“多重张力场”,而非简单的分裂。 门阀制度的形成与固化: 深入剖析了九品中正制如何扭曲了人才选拔机制,催生了高门士族的政治垄断地位,以及这种制度对政治效率的长期损害。 胡汉的互动与交融: 摒弃了简单的“民族征服”叙事,着重分析了少数民族政权在汉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和技术)吸收与本土文化(如佛教信仰)结合过程中的创新与妥协。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得失,以及其对隋唐统一的间接贡献。 玄学与清谈的影响: 探讨了魏晋风度背后的哲学思辨,以及这种思潮对士人精神生活、政治参与意愿的复杂影响。佛教的兴盛及其对社会思想结构的重塑,亦是本章的重点。 论述核心: 地方性(门阀)势力对中央集权的持续挑战,以及不同文化要素在动荡中寻求新平衡的复杂过程。 第三部:隋唐盛世的结构与颓势 (约 250 页) 隋朝的统一和制度创新被视为唐朝盛世的直接“预演”。本书细致考察了隋炀帝的开疆拓土与劳民伤财之间的悖论,以及其科举制的初步建立对官僚体系的革命性意义。 进入唐代,重点分析了唐初的府兵制、租庸调制等制度如何支撑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关于“盛世”的解读,不仅限于疆域的辽阔和经济的繁荣,更关注国家治理能力的巅峰体现。 然而,盛衰的转折点被精确锚定在安史之乱。本书对安史之乱的探讨,超越了简单的军事失败,聚焦于: 1. 藩镇割据的制度根源: 节度使制度的演变及其对中央财权和军权的侵蚀。 2. 两税法的冲击: 土地制度的变化和国家财政体系的根本性重构。 3. 士人政治的转向: 从贵族政治向更具流动性的官僚政治过渡,以及朋党之争的加剧。 论述核心: 制度的惯性与创新的平衡,以及由区域性军事权力膨胀导致的中央集权体系的结构性瓦解。 第四部:宋代文治的精致与限制 (约 120 页) 本书将宋代视为对唐末以来军事化政治的一种“矫正”。宋朝通过“杯酒释兵权”和重文抑武的国策,成功避免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悲剧,实现了高度的政治稳定。 然而,这种稳定是以牺牲军事主动性和潜在的创新活力为代价的。本章分析了宋代科举制度的成熟如何培养出高度专业化、但可能缺乏冒险精神的文官集团。理学的兴起和“内敛”的文化倾向,被视为对唐代开放气象的一种回撤。 论述核心: 稳定的代价——军事与行政权力的高度分化,以及“重文”政策在带来文教繁荣的同时,对国家整体战略韧性的影响。 --- 历史观与写作特色: 《帝国挽歌》采取长时段结构分析的方法,力图揭示权力更迭背后的周期性规律。作者强调,每一次“衰落”都不是简单的统治者昏庸,而是原有制度在新的社会经济压力下产生的结构性不适应。 本书的写作风格沉稳而富有洞察力,避免了过度的煽情或简化的道德评判。它注重对制度细节的考察,例如赋税制度的微调、官职名称的演变、以及特定历史时期法律条文的增补,这些细节被视为理解宏大历史走向的“颗粒度”。 全书辅以大量来自《史记》、《资治通鉴》以及近现代考古发现的一手史料引用(但仅作文本佐证,不作统计分析),以增强论述的厚度和真实感。阅读本书,读者将能体会到中国古代帝国如何在高效率的集权与不可避免的膨胀矛盾中,完成其辉煌的谢幕与艰难的转型。 --- 适合读者: 对中国古代史有基本了解,希望进行深度结构性分析的爱好者。 历史专业学生及研究人员。 关注政治制度演变与社会文化互动的历史思考者。

著者信息

白瑾萱,歷史研究者,資深撰稿人,熱愛古典文學與歷史,對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有其獨到見解。

图书目录

序言
第1章 承——一朝天子一朝臣
第1節 800諸侯分天下
第2節 50兩黃金的承諾
第3節 400儒生遭活埋
第4節 1700年的丞相
第5節 9.6萬錦衣衛
第6節 3年知府10萬銀
第2章 忠——二分明月故臣心
第1節 23篇傳世名作
第2節 40年塞外生涯
第3節 19年的大雁
第4節 大漠13年
第5節 813名復國將官
第6節 10年無間道
第3章 亂——三足鼎立各為政
第1節 20萬精兵敗赤壁
第2節 291∶106∶145
第3節 千里走單騎
第4節 幽雲十六州
第5節 全球50%以上的「GDP」
第4章 尊——四方來賀稱霸主
第1節 200里的阿房宮
第2節 西漢13州
第3節 220米寬的長安街道
第4節 67歲的女皇帝
第5節 19個附屬國
第5章 諧——五湖四海互融合
第1節 秦掃六合
第2節 胡笳十八拍
第3節 五胡內遷
第4節 十三洋行
第6章 通——六合之外有乾坤
第1節 絲路36國
第2節 西元1年的佛光
第3節 6000公里明長城
第4節 2.7萬人的船隊
第5節 651位使者
第6節 300艘軍艦
第7章 巧——七巧玲瓏盡繽紛
第1節 497個銘文
第2節 49克素紗
第3節 光學八條
第4節 14件祕色瓷
第5節 1892種本草
第8章 勇——八面威風真將軍
第1節 一將滅五國
第2節 10萬精兵護孫臏
第3節 兵法13章
第4節 七擊匈奴
第5節 19歲的將軍
第6節 300里上林苑
第9章 淒——九死一生唯兵士
第1節 165萬屍骨
第2節 40萬趙軍被活埋
第3節 8萬將士與風聲鶴唳
第4節 百萬黃巾入塵埃
第5節 250餘水兵的覆沒
第10章 慧——十步之內有芳草
第1節 305篇詩經
第2節 唐詩三百首
第3節 「竹林七賢」的魏晉風度
第4節 281個洞窟裡的9010尊畫像
第5節 20000首宋詞
第6節 130個歷史人物
後記

图书序言

  • EISBN:9786263630628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MB

图书试读

序言
春去秋來,日昇月落,世間萬物的行進都有自己的規律和法則。在《易經》的範疇裡,人們喜歡用天地輪迴和時光流轉的規律預示人生或者事物的興衰,這種融會貫通的方法聽上去有些玄妙,但注重事物發展規律的理念卻十分正確。
王朝的興衰,在時間上沒有辦法做到完全的一致,但若是將它們放到一起比對,其中蘊含的數字特徵和數值屬性卻總能讓人眼前一亮。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承接裡,天子和臣工用赤膽忠心完成了朝代的更迭,卻也因為消極渙散引發了國家的腐化、衰亡。
二分明月的映照下,早已被遺忘的忠臣之心在孤苦伶仃的堅守裡顯得尤為珍貴,即便肉身被大漠風雪掩蓋,執拗的品質所顯現的依然是矢志不渝的決心和勇氣。
三分天下沒有絕對的霸主,算計人心的謀略和堅守到底的對峙裡,實力與尊嚴起伏不定,疆域與國土也此消彼長。
當四方鄰國前來朝賀,才華和膽識碰撞出的宏偉令人驚訝,天下共主的威嚴讓寶座上的帝王成了史官們推崇的範本。
當五湖四海融為一體,來自靈魂深處的思想共鳴與文化認同遠比血流成河高明得多。
六合之外,同樣精彩的世界亟待人們去開發;七巧玲瓏的製作技藝,也因為源遠流長的絲綢之路傳遍歐亞大陸,最終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財富。
八面威風的將軍用善聽、善斷的非凡能力,完成了關乎生死的兵家大事。
九死一生的將士們以扛鼎之力,讓宏偉的理想最終落實。
國泰民安的富裕和繁華裡,陣容強大的智慧團隊創造出十步芳草的奇蹟。聰明才智描繪出文化的絢爛,伶俐與智慧交融之時,中華文明的繁榮昌盛水到渠成。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结构布局来看,作者展现了极高的组织能力。全书的逻辑脉络清晰得如同工整的棋局,每一步的推进都似乎经过了深思熟虑,绝无冗余或仓促之感。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线性铺陈,而是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设置了精巧的“连接点”,使得不同时期的事件之间能够相互映照、相互解释。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恰恰模拟了我们理解历史的真实过程——往往需要从后来的结果回溯前因,或者从并行的侧面事件来理解主要矛盾的激化。特别是书中关于“制度演变”与“社会心态”如何相互塑造的那几章,分析得入木三分,作者巧妙地利用历史上的个案作为切口,深入剖析了深层结构的变化,使得那些抽象的社会学概念具体可感,不再是悬浮在空中的理论。这种结构上的精心编排,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历史体系的认知门槛,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建立起了严谨的知识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古典的典雅与现代的敏锐之间的完美平衡。它避开了学院派著作中常见的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也迥异于通俗历史读物中过于轻佻的戏谑口吻。作者的文字如同精心打磨过的玉石,温润而有光泽,在描述宏大叙事时,用词精准,气势磅礴,展现出对史料的深刻理解。而在处理那些个人化的、充满人情味的故事片段时,文字又变得柔和而富有洞察力,流露出对历史人物复杂性的深刻同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的克制感,即在没有确凿证据支撑时,绝不妄下定论,而是将解释的权力适当地交还给读者,引导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让阅读体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探索与对话。读完之后,脑海中留下的不仅仅是知识点的堆积,更是一种对历史进程的整体感悟,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对历史的理解也因此变得更加立体和多维,而非扁平化的标签。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一点,是它在处理历史细节时所流露出的那份独特的“温度”。历史往往被描绘成冰冷的权力斗争和宏大的战争机器,但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将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普通人的生活片段重新挖掘出来,给予了应有的关注。比如,对于某一时期市民阶层的生活细节描写,或者对某个重要人物幕僚日常工作的侧写,都显示出作者超越一般史学家的细腻观察力。这些细节如同闪烁的星光,点缀在厚重的历史夜空中,它们不仅丰富了历史的肌理,更重要的是,让读者体会到历史并非是教科书上那些符号化的名词,而是由无数个有血有肉、有爱恨情仇的个体共同构筑而成。这种对“人”本身的关注,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共鸣感,让人在为历史的必然性而叹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些个体在时代洪流中迸发出的微弱却坚韧的光芒。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一条缓缓流淌的长河之中,既能感受到历史事件层层叠叠的厚重,又不失于枯燥乏味。作者在选取切入点上颇具匠心,没有试图去复述一部宏大的通史,而是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带着读者穿梭于几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例如,对某个朝代中期制度变迁的描绘,不是简单地罗列法令条文,而是通过几个核心人物的命运起伏来侧面烘托出时代背景下的张力与无奈。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和对人物心理的精准拿捏。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叙事中偶尔穿插的那些富有画面感的场景描写,像是老旧的画卷被徐徐展开,使得那些沉睡在史书中的人物瞬间鲜活起来,他们的决策、挣扎乃至最终的功过是非,都变得可感、可触。整体感觉是,作者非常懂得如何“讲故事”,而不是仅仅“陈述事实”,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即便是对相关历史背景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这种引人入胜的叙事魅力所吸引,跟随作者的思路,在历史的迷雾中辨清方向,领略历史的波澜壮阔。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与一位博学、睿智的长者进行的深度对谈。长者不急不躁,娓娓道来,不只是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引导你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它对后世意味着什么”。在论述一些长期存在或周期性重复的历史现象时,作者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超越性的视野,能够跳出单一事件的局限,将历史拉长、拉宽,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这种思辨的深度,让读者在合上书本后,仍旧感到思维的惯性并未停止,反而被激发出了更强的批判性与探究欲。它不是那种读完即忘的快餐式读物,而是会留下深刻的思考印记,让人忍不住要反思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并尝试用历史的经验去审视和校准自己的认知。总而言之,这是一次知识汲取与精神启迪的双重收获,极具回味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