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格麗特·莒哈絲:寫作的暗房 (電子書)

瑪格麗特·莒哈絲:寫作的暗房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葒
图书标签:
  • 瑪格麗特·莒哈絲
  • 文學
  • 小說
  • 法國文學
  • 女性作家
  • 寫作
  • 心理
  • 意識流
  • 現代文學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喝完威士忌,莒哈絲寫下一行字:莒哈絲,我煩透你了。

這也是我想對莒哈絲說的。這個沒完沒了的矮個子女人,我整個青春期不斷地遭遇她,她在我的書架上有漫長的序列,她寫小說寫專欄寫劇本,玩先鋒拍電影搞戲劇,把一個文藝青年能夢想到的事情,全部說了一遍,然而還不止這些。整整一生,她夜以繼日地戀愛戀愛戀愛,又高調高能地政治政治政治。從1914年活到1996年,真正「享」年82,她把我們十輩子才能做完的事情,用一輩子終結。

1992年,電影《情人》公映,被導演從千萬個亞洲男人中挑選出來的梁家輝的屁股也風靡全球。儘管莒哈絲本人不認可這部電影,但毫無疑問,《情人》讓她成為超級明星、小資偶像。她的臉出現在各種時尚刊物上,我們在電影院看到她,在商場看到她,在飛機上看到她,臨睡前一個電話,還聽閨蜜感嘆一句:哎呀,真希望等我老了,也有一個男人走過來對我說「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如此,莒哈絲擠走葉芝的《當你老了》,擠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之輕」,成為又積極又頹廢的世紀末月亮。

抵抗莒哈絲的路上,我愛上加繆。再後來,我重返巴爾扎克和雨果,覺得他們倆,一人一句,就能把莒哈絲繳械。比如,雨果會說,人的心只容得下一定程度的絕望,海綿吸夠了水,即使大海從它上面流過,也不能再給它增添一滴水。巴爾扎克接著總結,痛苦也有它的莊嚴,能夠使人脫胎換骨。依傍著19世紀的兩個男人,簡直可以嘲笑莒哈絲:生活的痛苦,你還給寫作,但寫了一輩子,為什麼一直沒有脫胎換骨?

一輩子,她始終是個情人。一輩子,她始終用叛逆少女的語法和這個世界撕扯、擁抱、分手、和解、決裂再握手。她的人生主角和小說主角擁有共同的名字:情人。這個情人出生在加爾各答,出生在維也納,出生在巴黎,出生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城市任何一個小鎮,莒哈絲說她可以同時擁有五十個情人當然是一種激進表達,但她鍥而不捨的愛情生涯,的確有天神般的意志在其中。她反覆地愛,反覆地受傷,反覆地書寫《戰爭筆記》中雷奧的故事,她把它寫成《抵擋太平洋的堤壩》,再把它寫成《伊甸影院》《情人》《中國北方的情人》,它是《琴聲如訴》的題辭,也是《廣島之戀》的旋律。她寫啊寫,決意把全世界收入她的情愛宇宙,從她的第一個句子,到她生命終點的最後一句,她一直用酗酒的方式交出自己也灌醉別人,所以,當她說著,「即使在死後,我也能繼續寫作」,我們相信她。

至死不休,死了還要愛。在這個意義上,她當然拒絕脫胎換骨。她一生固執,從來沒有讚美過別人對她作品的翻拍。當法共理念和她個人理念出現矛盾時,她就退出了法國共產黨。一生,除了不斷升級她的情人故事的版本,她沒有修改過自己的身心。所以,有時候會突然覺得,大概,這就是莒哈絲的終極革命性。在現代主義風靡的時代,她在讀者身上召喚出了湧動的情感潛流,人人都能和她的第一人稱認同,她的湄公河往事也就成了全球的青春故事。她肆無忌憚地收割人心,睡了很多男人,政治生活也豐富多彩,還是個好母親好園丁好廚師,去了時間的對岸後還有一波情人出來追憶她,她肯定很得意忘形,覺得這個世界沒人能拿下她。

凝视深渊的文学肖像:马格丽特·杜拉斯的创作与心灵迷宫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巨匠、电影制作人马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不为人知的创作哲学、情感脉络及其对现代性精神困境的深刻反思。它并非一部传统的传记,而是一次对杜拉斯作品核心意象的精微解剖,探究她如何将自身的生命经验——从殖民地的阴影到战后的废墟,从无尽的渴望到极致的孤独——转化为具有革命性力量的文学语言。 一、异域的烙印与语言的诞生 杜拉斯的文学世界深深植根于她早年在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的成长经历。本书将详细梳理“东方”与“殖民地经验”在她作品中扮演的角色,并非简单地描绘异域风光,而是剖析这种环境如何塑造了她对权力结构、种族边界以及身份认同的复杂认知。 殖民地的创伤性记忆: 杜拉斯的作品中,常有潮湿、闷热、腐朽的景观,这些场景不仅仅是背景,更是角色内心状态的外化。书中将探讨《情人》及其相关文本中,那种介于依恋与憎恶之间的殖民地情结,如何催生出一种既疏离又亲密的书写方式。这种书写,使得杜拉斯的作品超越了简单的自传叙事,成为对特定历史时期人际关系破裂的深刻见证。 语言的匮乏与盈余: 对于杜拉斯而言,语言是抵达真相的工具,同时也是阻碍真相的屏障。本书将深入分析她的句子结构——那些漫长、重复、充满停顿和省略的句式。这种独特的语法,模仿了记忆的断裂性、潜意识的涌动以及人物之间难以言喻的张力。我们将考察她如何通过“空白”和“沉默”来构建叙事,挑战传统西方文学的逻辑连贯性,从而在文本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在场感”。 二、欲望、爱与失语的边界 杜拉斯的文学主题始终围绕着极致的爱、永恒的欲望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失落感。这本书将梳理她对“爱”的解构过程,探讨她如何拒绝将爱浪漫化或道德化。 “无法言说”的激情: 在杜拉斯的作品中,最强烈的时刻往往发生在角色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瞬间。无论是《琴 ভোগের人》中对音乐的迷恋,还是她电影作品中极简的对白,都指向一种超越日常交流的体验。本书将考察她如何使用感官细节——气味、光线、温度——来替代直白的心理描写,使读者直接沉浸于人物的情感漩涡之中。 酒精与自我消解: 杜拉斯晚年与酒精的复杂关系,是理解她后期创作风格的关键。本书将审慎地分析酒精在她的文本中象征的意义——是逃避的手段,是通往潜意识的门径,还是加速自我消解的催化剂?我们不将此视为简单的个人丑闻,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主动的、拒绝被社会规范完全定义的生存策略。通过这种“失控”,她反而获得了更锐利、更直接地审视现实的力量。 三、跨媒介的探索:从文学到电影的蜕变 杜拉斯的身份是多重且流动的:小说家、剧作家、记者、电影导演。本书将重点分析她如何运用电影媒介来延伸和深化其文学思想,特别是她对“声音”和“影像”关系的颠覆性处理。 电影中的“文本的重量”: 杜拉斯的电影作品,如《广岛之恋》(L'Amant), 常常以其非传统的叙事结构和对画外音的极度依赖而著称。她坚持的“电影即声音与影像的独立并置”,挑战了传统电影对清晰叙事的追求。书中将分析她如何用冗长、重复的旁白去“覆盖”或“对抗”屏幕上的画面,从而制造出一种意义上的“错位”和“不和谐”,迫使观众参与到意义的建构中。 自我的解构与重塑: 杜拉斯晚期创作中,自我指涉的倾向愈发明显。她不断地重写自己的过去,对同一事件进行不同的阐释,这不仅是文学手法,也是一种对“真实性”的哲学拷问。本书将探讨这种反复书写的行为,如何使“作者”成为其作品中又一个需要被审视和解构的对象。 四、对现代性困境的批判性反思 杜拉斯的作品是法兰西在二战后经历社会剧变、殖民体系瓦解以及性别权力重新洗牌时期的缩影。她的文学提供了批判二十世纪现代性弊病的有力视角。 空间与流亡: 无论是印度的热带丛林、巴黎的公寓,还是空旷的公路,杜拉斯笔下的空间往往是流动的、不稳定的,反映了角色内心深处的疏离感。本书将讨论她如何通过描绘“家”的缺失,来批判那种试图用理性、秩序来定义世界的现代主义企图。 女性的声音与权力: 杜拉斯的作品大胆地呈现了女性的欲望、母性的复杂性以及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被压抑状态。她塑造的女性角色,往往是边缘的、危险的、拒绝被定义的。这本书旨在阐明,杜拉斯并非简单地为女性发声,而是通过颠覆传统叙事中的女性形象,揭示了所有被主流文化压抑和“污名化”的真实体验。 总结而言,本书是一次深入马格丽特·杜拉斯内心世界的智性漫游。它致力于穿透她作品的表层迷雾,触及其语言背后的坚硬骨骼——那种对生命、爱与死亡的永恒追问,以及她以燃烧般的诚实所构建的文学遗产。

著者信息

黃葒 1973年生。南京大學法語系教授。2002年獲法國政府獎學金並於2002年10月—2005年在巴黎第三大學——新索邦攻讀博士學位,2005年9月獲巴黎第三大學——新索邦文學博士學位(指導老師:Mireille Sacotte)。黃葒愛莒哈絲,翻譯莒哈絲,在她身上豪擲四分之一個世紀,碩士論文寫她,博士論文依然和她纏鬥,然後,她寫出了這本莒哈絲。

图书目录

推薦序
第一章 黑色大陸,「沒完沒了的童年」
一、母親和堤壩的故事
二、中國的小腳
三、情人
四、瘋女人和印度系列
第二章 巴黎,不平靜的生活
一、沸騰的拉丁區
二、愛在戰火紛飛時
三、走向抵抗
四、「杜班街郵局」和《痛苦》
第三章 聖伯努瓦街5號
一、猶太人和共產主義
二、愛情變奏曲
三、一起去看塔爾奎尼亞的小馬
四、午夜的遊戲
第四章 用電影殺死電影
一、《廣島之戀》和《長別離》
二、《夏夜十點半鐘》
三、毀滅吧,她說
四、駛過黑夜的《卡車》
第五章 重回寫作
一、80年夏
二、揚·安德烈亞
三、「薩瓦納灣,就是你」
四、前所未有的轟動
第六章 這就是一切
一、「外面的世界」和《物質生活》
二、「最次的職業」
三、死後,我仍可以寫作
四、莒哈絲在中國
瑪格麗特·莒哈絲生平大事記
瑪格麗特·莒哈絲著作年表
以莒哈絲之名
後記

图书序言

  • EISBN:9786263630642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7MB

图书试读

終於,我也決心要寫一本莒哈絲傳。
計劃醞釀了很久,也擱置了很久,到最後,最初的熱情日漸冷卻,蹉跎成一個彷彿不得不兌現的蒼白諾言,為了履行一張白紙黑字的契約。
國內外關於莒哈絲的傳記,就我知道的,光法國就已經出了十幾種,國內已經翻譯引進的也有不下六種:《莒哈絲傳》《這就是莒哈絲》《莒哈絲傳:一個世紀的穿越》,以及圖文並茂、更適合當下「輕閱讀」口味的《追尋莒哈絲的足跡》《瑪格麗特·莒哈絲:真相與傳奇》《愛,謊言與寫作:莒哈絲影像記》。也已經有李亞凡的《莒哈絲:一位不可模仿的女性》和凌小汐的《我們不能停止不愛:莒哈絲傳》……我能有什麼新的材料、新的角度、新的發現?在莒哈絲真假莫辨的故事和盤根錯節的文本森林裡,我能尋找到什麼?一次次的,她狡黠地砌築起文字的重重迷宮,又暗中留下一根甚至多根神話中的阿里阿德涅之線,指引讀者一步步深入她的領地,靠近寫作半明半暗的內核,在那裡,我能看清楚她「內心的影子」嗎?能觸及她深不可測的絕望和痛苦嗎?能觀察到客觀世界映入她心靈之鏡或長或短的反射弧嗎?僅憑對她幾十年不緊不慢的閱讀,一份日久生情的熱愛和一絲隱約模糊的責任感嗎?

1950年,《抵擋太平洋的堤壩》和龔古爾文學獎失之交臂;1961年,《長別離》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1964年,《勞兒之劫》出版,拉康撰文「向瑪格麗特·莒哈絲致敬」;1974年,《印度之歌》獲戛納電影節藝術和實驗電影獎;1984年,《情人》榮膺龔古爾文學獎;1992年讓.雅克·阿諾執導的同名電影海 報貼得滿世界都是,梁家輝和珍·瑪琪演繹的情愛在慾望都市泛濫成災,小眾、先鋒的知識分子莒哈絲終於成了一個「通俗作家」……
可以說,莒哈絲在生前就已經完成了對自身傳奇的建構,用母親抵擋太平洋的堤壩,用中國情人慾望泛濫的藍色格子間,用「不能忍受」的「概念」的印度,用寫作的黑色團塊,用殺死商業電影的作家電影。傳奇的延續、闡釋和神化,維繫在自覺不自覺的讀者對莒哈絲寫作的迷狂;小說.戲劇.電影的三重蠱惑,在市場冰冷的邏輯面前施展靈與肉書寫的熱舞。而死亡會加快時間的篩選,要麼被讀者淡忘,要麼成為一種共同的文學記憶得以流傳。莒哈絲有自己的風格,她獨特的小音樂有一種咒語般的魔力,那些女人的名字,那些東方的地名,似乎只要一經她叫出口,一切就都中了魔,彷彿睡美人的城堡和森林。用那些「被解構、被挖空、深入骨髓的句子」,從慾望、激情、孤獨、絕望中勾勒出一個特殊的領地——莒哈絲的領地。
2006年,莒哈絲辭世十週年之際,我們已然有種強烈的感受:莒哈絲的作品正在被經典化。那一年,《音樂》《痛苦》《廣場》《死亡的疾病》《夏雨》《廣島之戀》被再次改編並搬上舞台,巴黎電影影像中心(Forum des images)舉辦了莒哈絲電影回顧展,法國國家圖書館舉辦了她的手稿展和系列講座,岡城(Caen)的法國現代出版檔案館(IMEC)推出「關於愛」的展覽,特魯維爾的黑岩旅店舉辦一年一度的「莒哈絲日」……與此同時,法國各大報紙雜誌也紛紛推出紀念專號或刊登大篇幅的紀念文章,如《歐羅巴》《文學雜誌》《讀書》《新觀察家》《觀點》《解放報》《世界報》《費加洛報》等。據最主要的兩家出版莒哈絲作品的法國出版社(伽利馬出版社和午夜出版社)透露,莒哈絲的大部分作品不僅是暢銷書,而且還是長銷書。法國《費加洛報》曾對莒哈絲作品在法國的發行做過一個統計:自《平靜的生活》(1944)出版以來,莒哈絲的作品單單在伽利馬出版社一家就已經累計賣掉了400多萬冊,每年Folio叢書售出莒哈絲作品的口袋本就有10萬冊。《廣島之戀》1972年以來已經賣了60萬冊口袋本,《抵擋太平洋的堤壩》1978年以來已賣出62萬冊(2005年賣出1.2萬冊),《來自中國北方的情人》1991年以來已賣出16萬冊。在午夜出版社,《琴聲如訴》自1958年以來賣了96.7萬冊,現在每年還保持1.1萬冊的銷量,《情人》1984年以來在書店賣了140萬冊,在讀書俱樂部賣了240萬冊,現在還保持每年1.8萬冊的銷量。隨著《莒哈絲作品全集》一二卷於2011年、三四卷於2014年在「七星文庫」出版,莒哈絲已然是端坐文學先賢祠的標準姿態——不朽。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是抱着一丝审慎的态度的。文学评论,特别是针对像杜拉斯这样具有高度符号化意义的作家,很容易陷入“过度阐释”的泥潭,或者更糟的是,变成一篇对作家生平的八卦罗列,而忽略了其文学本体的价值。我更关注的是,作者如何处理“写作”与“生命体验”之间的辩证关系。杜拉斯的写作,与其说是记录,不如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重建和消解。她不停地撕毁自己曾经写下的东西,又用新的碎片来覆盖,形成一种永无止境的内在循环。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地图,带我走进这个循环的中心,理解那些反复出现的母题——比如遗忘、背叛、殖民地的腐朽气息——是如何被她这位“暗房”里的炼金术士,转化成可以触摸的文学质感的。如果只是简单地复述她那些著名的情史或者酗酒的轶事,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更想看到的是,在那些看似不连贯的片段中,作者是如何捕捉到杜拉斯作为一名“手艺人”的精确性,那种在语言边界游走,却又从未真正失控的掌控力。

评分

作为一名对现代主义文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总觉得杜拉斯的作品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物质性”——文字的重量、语气的温度、场景的质感,都非常明确。这本书如果能够触及到她的创作方法论,那将是巨大的成功。我指的不是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那些微观的操作层面:她如何选择动词,如何控制句子的呼吸,如何在叙事中制造出那种令人窒息的留白。杜拉斯的文字常常让人感觉像是被一层薄薄的玻璃罩住,你能看到里面的情景,却无法伸出手去触摸,这种距离感正是其魅力所在。这本书是否能揭示出,这种“玻璃罩”的构造技术?作者是否分析了她后期作品中,那种越来越趋于极简主义的趋势,是如何服务于表达“不可言说之物”的需求?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处理杜拉斯的“自恋”与“真诚”之间的张力。文学创作中的自我投射是必然的,但杜拉斯的程度显然超出了常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坚实的锚点,帮助读者理解,这种近乎“表演性”的自我暴露,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对文学本质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暗示着作者试图进行一次全景式的扫描,但我更期待的是那种精准的聚焦。在众多关于杜拉斯的论述中,很多都偏向于女性主义或后殖民主义的宏大叙事,这固然重要,但往往会稀释掉作品本身的文学力量。我更看重的是她作为“书写者”的身份,那种纯粹的、近乎本能的、与纸张和墨水搏斗的过程。我希望作者能摆脱掉过多的时代背景标签,而是直接走进她语言的内部结构。比如说,她是如何处理“沉默”的?在她的世界里,不说话往往比说话更有力量,那些停顿、那些重复的词语,其实都负载着比完整句子更沉重的意义。这本书能否捕捉到这种“沉默的重量”?它是否提供了一些案例分析,展示了杜拉斯是如何将一种极度个人化的、近乎梦呓的状态,提炼并凝固成一种可以被公众理解和反复解读的文本?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这本书就不再仅仅是关于杜拉斯的传记或评论,而会成为一本关于“如何以最少资源表达最大深度”的创作指南,这对我个人而言,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暗房”这个意象,给了我极大的联想空间。在摄影中,暗房是冲洗和定影发生的地方,是光影从模糊的底片转变为清晰图像的关键步骤,一个充满了化学气味和孤独操作的封闭空间。这与杜拉斯的创作状态何其相似?她的作品,往往带着一种化学反应的强腐蚀性,直击读者的感官。我猜想,这本书不会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它更像是一次潜入深海的考察,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去面对那些被作者刻意压抑、但又不断渗出的原始冲动。我希望作者能够细腻地描摹出,杜拉斯是如何在那个“暗房”里,忍受着孤独和自我审视的煎熬,将那些生命中不可言喻的经验,通过一种近乎残酷的、去装饰化的语言进行还原的。这种还原不是为了美化,而是为了直面核心的虚无。我非常期待能从中学习到,如何看待那些被主流文学语境拒绝或排斥的“非主流”经验,是如何通过强大的个人意志,最终站上文学的殿堂,并影响一代人的书写方式的。

评分

这本关于莒哈丝的书,虽然我还没读完,但光是冲着这个名字和这个主题,就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我一直对那些在文学界拥有独特地位的女性作家抱持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好感,而玛格丽特·杜拉斯,无疑是其中一位让人无法忽视的存在。她的人生和创作总是交织在一起,像一团浓密的雾,你永远不知道透过这雾气看到的是真实还是幻象。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梳理和挖掘那些隐藏在杜拉斯那些晦涩、迷离的文字背后的“暗房”——那里也许是她最私密的创作空间,是她处理情感、记忆和欲望的场所。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述杜拉斯那种近乎自毁式的写作方式的,那种将自我剖析到极致的勇气,究竟是如何被转化为那些冰冷而又灼热的文字的。毕竟,她的作品(比如《情人》)那种既疏离又热烈的叙事风格,很难用常规的文学理论去简单概括。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不再仅仅停留在对她作品的表面解读,而是深入到创作的肌理之中,去探究那股源源不绝、近乎诅咒般的力量是如何驱动她不断书写的。期待它能揭示出,在那些看似随性而为的句子背后,隐藏着多么精密的结构和多么痛苦的提炼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