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後七子之首──傲狂墨客李攀龍:倡導復古與求真、主盟文壇二十餘年,風雅長留白雪樓 (電子書)

明後七子之首──傲狂墨客李攀龍:倡導復古與求真、主盟文壇二十餘年,風雅長留白雪樓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忠
图书标签:
  • 李攀龍
  • 明代文學
  • 復古主義
  • 文壇領袖
  • 白雪樓
  • 詩歌
  • 文學史
  • 文化研究
  • 歷史人物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來到人間,是為了替黯淡的夜空增添一道耀眼的光芒
離開世界,是為了向貧瘠的大地遺留一卷風雅的華章

為官者,公正無私,依法守紀;
為文化傳承者,鏟削巧利,滌濯滓垢;
他內心簡明疏曠,清澈坦蕩,品格堪為士林之典範
──滄溟先生李攀龍

  ▎不與時俗同流合汙
  諸郎難得意,非是敢沉冥。
  拙宦無同病,清時有獨醒。
  千家寒雨白,雙闕曉煙青。
  又值高樓雁,寥寥不可聽。

  嘉靖年間,歪風邪氣盛行,皇帝胡亂發威,大臣們脅肩諂笑,士大夫階層的正直之士性命難保,名和利都掌握在權臣手中,官員的升降沉浮全由皇帝的喜怒來定……

  李攀龍知道自己是不合時宜的人,難以擺脫這種腐朽的政治圈子、官場因循的作風、複雜的人事關係。他只能以詩歌創作來抒發個人的心志。他如雲天之間穿行的白鶴,將情懷寄託於山光水色。但他也不願當一隻縹緲孤鴻,有時,他也結交一些情投意合的上司,但更多的是與志同道合者以詩文相友善。

  ▎結社唱和調相同
  萬里銀河接御溝,千門夜色映南樓。
  城頭客醉燕山月,笛裡寒生薊北秋。
  胡地帛書鴻雁動,漢宮紈扇婕妤愁。
  西風明日吹雙鬢,且逐飛蓬賦遠遊。

  趁公務清閒,李攀龍創作了大量詩歌,並在同僚詩社和同鄉詩會的唱和酬答中,漸漸有了不小的知名度。在此期間,結識了志同道合的終生好友王世貞。

  嘉靖二十七年中秋佳節,聞名遐邇的老詩人謝榛第一次赴京,其間與李攀龍、王世貞等詩人相識。他們聚集在一起飲酒賦詩、探索詩歌創作的未來。四年後,當謝榛再次來到京城後,李攀龍、王世貞與徐中行、梁有譽、宗臣、吳國倫等人邀請謝榛,結為詩社,一共七人,人稱「七才子」。

  ▎辭官歸隱白雪樓
  伏枕空林積雨開,旋因起色一登臺。
  大清河抱孤城轉,長白山邀返照回。
  無那嵇生成懶慢,可知陶令賦歸來。
  何人定解浮雲意,片影飄搖落酒杯。

  陜西巡撫殷學聽聞李攀龍有極高的文名,竟以居高臨下的架勢,向李攀龍下了個文書命令其執筆。李攀龍頓感受辱,便寫了一篇〈乞歸公移〉並要求告病還鄉。明嘉靖三十七年夏秋之交,未等吏部批准,四十五歲的李攀龍就拂袖而去,回到了濟南。

  嘉靖三十八年,在王世貞的建議下,李攀龍用積蓄興建「白雪樓」。從此,李攀龍隱居高臥,不再與名利場中的官員、富商來往,對志趣不合者,更是閉門不見,只與情投意合的文朋詩友聽琴賦詩。

  【一斷朱弦空日月,長留白雪照乾坤】
  隆慶四年八月十九日,李攀龍走了……
  不再去憶那段春來歸夢的過往;不再去看那幅蒼龍半掛的滄桑;
  不再去聽那支琵琶一曲的感傷;不再去想那封春盡鴻書的惆悵。

  李攀龍去後,有各種褒貶不一的評價,
  可在這喧囂的塵世,誰人不被評說?
  即使是皇帝和權貴又如何,何況是一傲狂的墨客。

本書特色

  李攀龍曾倡導文學復古運動,為「後七子」的領袖人物,被尊為「宗工巨匠」。本書從李攀龍出生、成長、創作一直寫到入仕、辭官、建白雪樓、復出、去世,將其人生起伏、詩文創作、時代風雲以及白雪樓巧妙連接。李攀龍一生創作詩歌一千四百餘首,尤以七律成就最高,其詩歌具有宏麗響亮、雄渾壯美的風格,堪稱明代詩歌之明珠。
明後七子之首——傲狂墨客李攀龍:倡導復古與求真、主盟文壇二十餘年,風雅長留白雪樓 (電子書)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明代文學史上極具爭議性與影響力的人物——李攀龍的生平、思想與文學成就。李攀龍,字子龍,號絳霄山人,被譽為「明後七子之首」,其一生是明代文學由盛轉衰時期的一個縮影,他既是推動時代文風的領導者,亦是後世學界評價兩極的對象。 本書旨在突破傳統上僅將李攀龍視為「擬古派」代表的單一視角,透過廣泛的文獻考證與細緻的文本解讀,全面呈現其文學主張的複雜性與多維度。我們將重點剖析其「倡導復古與求真」的核心精神,並追溯其如何「主盟文壇二十餘年」,最終以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與遺產——「風雅長留白雪樓」作結。 --- 第一章:時代背景與人物初探:濟南的崛起 本章首先勾勒出嘉靖、隆慶年間的時代脈絡,一個在政治上動盪、文化上追求革新的時期。李攀龍出身於濟南望族,早年即展現出過人的才情與強烈的志向。 士人的抱負與困境: 分析當時科舉制度下文人普遍面臨的困境,以及李攀龍如何試圖在僵化的八股文風中尋找出路。 師承與早年風格: 考察其師承的文獻淵源,特別是其早期受「前後七子」餘緒的影響,奠定其對唐宋古文的推崇。 「白雪樓」的意象: 深入探討「白雪樓」作為其重要的精神居所與文學活動中心,象徵著其追求高雅、不流俗的文學品味。 --- 第二章:復古主義的理論建構:追慕盛唐的學術旗幟 李攀龍文學思想的核心在於對「古」的追求。然而,本書將區分其「復古」與單純的「模擬」之間的差異。他所倡導的復古,並非盲目抄襲,而是一種基於「求真」的學術精神。 唐宋文學的經典重構: 詳述李攀龍如何以韓愈、柳宗元為圭臬,並將蘇軾、歐陽修等宋代大家納入其擬古的範疇,形成一套獨特的文學譜系。 「求真」的內涵: 解讀李氏所謂「求真」的真正含義,它指向對魏晉風骨與盛唐氣象的本真精神的探求,而非僅限於詞句的雕琢。這包括對時代精神的深刻洞察與對個體情感的真摯表達。 與公安派的潛在差異: 雖然其成就遠在公安派之前,但本書將初探其理論與後來以徐渭、袁宏道為代表的「性靈說」在「真」的層面上的異同,為後續的文壇轉向做鋪墊。 --- 第三章:文壇主盟者的實踐:二十年的文學霸權與影響 李攀龍的影響力不僅限於理論,更體現在其對當時文壇近乎二十年的強大支配力。他以卓越的組織能力和作品質量,凝聚了一大批追隨者,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後七子」群體。 詩歌的規範化與革新: 分析李攀龍在詩歌創作中如何實踐其復古理論,特別是在格律、用典、氣勢營造上的獨到之處。本書將收錄並細析其多篇代表性長篇歌行體與五律。 散文與書論的成就: 探討其散文的錘鍊,以及他對當時駢文的批判,如何以古文的力度與氣勢來對抗流於形式的靡弱文風。 結社與門生: 詳述他如何通過設立詩社、編纂詩選、互相推介等方式,建立起穩固的文壇網絡,這也是他能「主盟」多年的關鍵所在。 --- 第四章:爭議與批評:不合時宜的傲骨 李攀龍的地位雖然崇高,但其「傲狂」之名也源於其對文學批評的嚴苛與對異議者的不假辭色。本章將客觀呈現後世對其的批評,並探討這些批評的合理性。 「刻削」之議: 探討批評家認為李攀龍作品有過度雕琢、氣勢有餘而情意不足的指責。 地域與派系之爭: 分析當時文壇中,以江南為中心的文人對他作為北方文壇領袖所產生的地域性抵制與學術上的挑戰。 晚年的自我調適: 考察其晚年作品中,是否在面對時代變遷與個人遭遇時,流露出對純粹復古主義的自我反思或轉向。 --- 第五章:遺產與傳承:風雅長留白雪樓 本書的結尾將回顧李攀龍對明代文學史的長遠貢獻,總結其「風雅長留白雪樓」的文化意涵。 承上啟下的歷史定位: 評價李攀龍在明代文學從中晚期向晚期轉折中的樞紐作用,他既總結了前人的成就,也為後來的文學發展(如公安派的興起)提供了對話的基礎。 文本的生命力: 考察其詩文在清代文獻學和文學史編纂中的地位,以及其作品在當代學術研究中的新價值。 白雪樓的精神遺產: 總結李攀龍所代表的那種對學術的嚴謹、對風雅的堅守,以及文人獨立人格的追求,這些精神層面的遺產如何超越其文學風格的爭議,持續影響後世讀者。 本書力求提供一個全面、立體、且具有學術深度的李攀龍形象,讓讀者得以窺見這位「傲狂墨客」在明代文學殿堂中那獨一無二的風采與其複雜的文學貢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忠


  字明謙。曾任記者、編輯,出版個人詩文集《在夜的曠野上》、《二重奏:羽毛一樣輕舞》、《漂泊的鋼琴》、《青苔上的月光》、《徐志摩與濟南》、《四重奏:濟南的迴響》,散文集《走讀濟南》、《徐志摩:詩意之城安詩魂》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玉蘭花開白雪樓
第二章 攀龍降生廣會橋
第三章 結社唱和調相同
第四章 辭官歸隱白雪樓
第五章 千峰寒色天井寺
第六章 山泉林湖頌濟南
第七章 百花洲上白雪樓
第八章 我今為客渡江來
第九章 長留白雪照乾坤
第十章 詩人身後葬何處
附錄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73819
  • EISBN:978626357422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7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其精妙,它不像那些追求刺激的现代小说那样,一上来就抛出高潮迭起的情节。相反,它更像是一位老者在壁炉边,慢慢地、娓娓道来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开篇的铺陈,并非平淡无奇,而是如同山水画的留白,看似空旷,实则蕴含着无穷的张力。作者似乎深谙“欲扬先抑”的艺术,用一种近乎平实的笔调,勾勒出那个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这种沉稳的叙事,需要读者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每一次情节的推进,每一次人物情感的流露,都如同慢火熬制的老汤,越往后品,越能尝出其中浓厚的底蕴和醇厚的滋味,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体会到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氛围营造,是一种既沉郁又充满希望的奇妙交织。尽管它可能涉及许多关于时代衰落、理想受挫的题材,但字里行间始终弥漫着一股对“真”与“美”的执着追求。它不回避历史的残酷,但也不沉溺于悲观,而是通过对那些风骨犹存的文人的描摹,向读者传递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读完合上书卷时,我没有感到一丝沉重或压抑,反而有一种被涤荡心灵后的清明感。它像是一股清冽的山泉,洗去了眼前的尘埃,让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位置,并激励我们在自己的领域内,也去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傲骨”与“求真”的火种,是一部能够触动灵魂深处的佳作。

评分

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本书采取了一种去英雄化、更贴近真实的视角。它没有将历史人物脸谱化地塑造成完美的圣人或彻底的恶人,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矛盾与复杂性。我能感受到作者对笔下人物的尊重,即便是描述其失意或犯错的时刻,也保持着一种冷静的同情。比如,某些段落对于主角在坚持“道”与面对现实困境之间的内心拉扯,描绘得入木三分,让人不禁思考,在历史的洪流面前,个体知识分子的坚持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人物群像,使得故事不仅仅停留在历史的表层叙述,更升华为对人性、对理想主义与世俗妥协之间永恒命题的深刻探讨。

评分

语言的运用上,作者展现了令人惊叹的驾驭能力。那文字仿佛被施了法术,既有古典文学的典雅韵味,又不至于晦涩难懂,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平衡点。我尤其留意到那些描绘场景和人物心绪的段落,用词精准,意象鲜明,时常能捕捉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感。例如,书中对某些文人雅集的描写,不是简单地罗列参与者和饮酒作诗,而是将环境的光影、空气中的温度、甚至茶水入口的微涩,都细腻地刻画出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真切感受到彼时彼刻的文人气韵。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语言的雕琢,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使得整部作品的格调豁然开朗,充满了高古之气。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和排版,光是看着封面上的那几个古朴的书名,就让人仿佛能闻到一股淡淡的墨香,仿佛能触摸到那穿越时空的古籍质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文字选择上的那种考究,那些繁体字的运用,笔画的粗细,乃至标点符号的布局,都透着一股对传统美学的敬意。拿到手上,那种厚重感不仅仅是纸张的物理重量,更是承载着历史的沉甸甸的分量。我常常在想,在如今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还能有这样愿意沉下心来,一丝不苟地打磨一本书的人,是多么难得。书页的触感,油墨的散发出的那种独特的味道,都构成了阅读前仪式感的一部分,让人在打开扉页之前,就对即将踏入的世界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期待,这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光是摩挲着它,就能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