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猿與牠的奇葩家人 (電子書)

直立猿與牠的奇葩家人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爾莎.潘齊洛里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进化论
  • 社会学
  • 家庭关系
  • 动物行为
  • 科学普及
  • 幽默
  • 文化
  • 非虚构
  • 科普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地質變化創造了生命,生物演化改變了地貌
──讓你腦洞大開的47篇古生物小傳
 
  ◆本書賣點
  ◆本書以地質年代為經,從各年代挑選的47種古生物為緯,敘述完整的地球生命史,揭示演化生物學中令人腦洞大開的反直覺面向。
 
  ◆以跨頁生命史年表做圖表總綱。簡介板塊變化、氣候變遷等影響演化的背景,有各年代下的47種古生物小傳,解說該生物對地球硬體環境及其他生物的相互影響,並附外觀與演化特徵局部重點的精細插圖。
 
  ◆內容簡介
  這本「生命的傳記」以兼具縱深的開闊視野,提出獨一無二的觀點:從世界的誕生一直到人類世的生命歷史,探討我們生活的地球是如何逐漸演變、適應下來。
 
  我們很難去想像地球生命史的龐大規模,從最早在海底熱泉噴發口發展的生物,一直到現今的生命多樣性。生命的演化是一部宏大的史詩故事,其中有曲折離奇的情節、令人驚訝的英雄,也有不可思議的倖存者。《直立猿與牠的奇葩家人》將這個複雜的故事完美濃縮到一個有意義的尺度。藉由仔細瞭解地球歷史上十個時期四十七種精心挑選的生物,這本書講述了地球生命的故事。
 
  在這本書中,你將被生物演化的獨創性所困惑,為人類自己在這段史詩般歷史中的短暫角色感到謙卑,也對我們稱為家園的世界造成不成比例的影響而感到不安。
 
  ★地球生命演化的劇情曲折迴旋,既有出人意料的英雄,也有意想不到的倖存者……
 
  查恩蟲-最早的動物
  昆明魚-最早的脊椎動物
  頂囊蕨-最早的維管束植物
  呼氣蟲-陸地上的首批動物
  棘螈-陸地上的第一批脊椎動物
  鱗木-最早的森林
  巨脈蜻蜓-最早飛上天空的巨型昆蟲
  波爾蛸-最早的章魚
  舌羊齒-將地球聯合起來的種子植物
  異齒獸-古老的哺乳動物起源
  笠頭螈-謎樣的兩棲類起源
  針葉樹-最堅韌的樹
  叉鱗魚-真骨魚的起源
  歌津魚龍-重返海洋
  波斯特鱷-鱷魚的起源
  古鱗蛾-最早的蝴蝶與蛾
  翼手龍-最早飛上天空的脊椎動物
  甲蟲-多樣性最高的動物
  古果-開花植物的崛起
  爬獸-吃恐龍的哺乳動物
  阿根廷龍-最大的陸生動物
  笨腳獸-哺乳動物福袋
  禾草-塑造動物生命
  草原古馬-馬的演化
  巨型海藻-最具生產力的生態系
  真猛獁象-冰河時期特化種
  渡渡鳥-非自然滅絕
  
  ★關於作者
  艾爾莎・潘齊洛里是位對現代生態系起源感興趣的蘇格蘭古生物學家。她研究來自蘇格蘭斯凱島的侏羅紀化石,對哺乳動物的起源與演化特別感興趣。她任職於牛津大學,經常撰寫科學相關主題的文章,也為各年齡層的觀眾公開演講。她曾在愛丁堡科學節、普及古生物學(Popularising Palaeontology)、印威內斯科學節、休米勒遺產會議等活動中發表演講。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追蹤她的推特帳號@gsciencelady。
 
本書特色
 
  ‧主題清晰、文字簡潔: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結合古生物學知識與地質學史,頁數適中,對非科普讀者友善,且與相似主題科普書相較,呈現更全面的視野。
 
  ‧視覺設計清爽易讀,插畫精美:地質年代部分有板塊與氣候圖解,能幫助讀者快速瞭解演化的環境與背景。每種古生物小傳亦有外觀與演化特徵局部重點的精細插圖。
 
  ‧以古生物開篇,但並非又一本自然科普入門書:作者意在結合地質、氣候與人類影響,來構建地球生態圈的發生與演化歷史。
 
  ‧目標讀者可從小學高年級延伸至成人:可作青少年的科學教育入門書,亦可讓喜愛自然書寫的成年讀者作為延伸閱讀。
 
名人推薦
 
  怪奇事物所所長
  林子揚 國語日報古生物專欄作者
  張東君 科普作家
  張鈞翔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兼任教授/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古生物學門研究員
  陳賜隆 臺北市立動物園輔導員(審訂)
  寒波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部落主
  曾文宣 臺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常務理事
  黃一峯 四屆金鼎獎科普作家/生態教育工作者
  瘋狂理查 最狂的自然老師
  蔡政修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
  穿越「深度時間」推薦
 
各界佳評
 
  這本頗具企圖心的書籍,深入介紹定義了地球生命演化歷史的四十七個物種。寫作方式聰明地添加些許驚人的知識,特意吸引非科學專業的讀者,進入這些神奇的世界。我特別喜愛那些簡潔有力的小段落,可以趁著早晨時光,一邊享用燕麥、一邊瀏覽並消化。艾爾莎用耀眼的機智與幽默,完成一部見識不凡的作品,不論是熟悉古生物學或不熟悉的讀者,皆能為之深深著迷。──安查娜‧卡特瓦博士(Dr. Anjana Khatwa),電視節目主持人、地球科學家
 
  除了有趣的知識和難得一見的生物,將這本著作提升到另一層次的關鍵,就是寫作方式,不僅解釋精闢,文字更是優美……潘齊洛里為整本書灌注某種詩意,讓滅絕物種展現全新的樣貌。這本書結合了有趣的科普知識、深具啟發性的寫作,以及矯正常見謬誤的使命,非常值得推薦,也是絕佳的禮物。──《追根究底的生物學家》(The Inquisitive Biologist)
 
  平易近人的精彩作品,透過生命在岩石中產生與保存的各種形態,將生命傳記翔實、動人地刻畫出來。從受歡迎的古生物明星始祖鳥,到最早的蜜蜂化石等各種文化故事,每個讀者都能從這本書汲取新知。──湯瑪斯.哈利迪(Thomas Halliday),《昨日世界:古生物學家帶你逆行遊獵五億年前的世界,16個滅絕生態系之旅》作者
好的,这是一本虚构的图书简介,与您提到的书名无关,内容详尽。 --- 图书名称: 《古文明的低语:失落之地的密码与命运》 作者: 艾莉森·瑞德 (Alison Reed) 类型: 历史探秘、考古悬疑、文化人类学 页数: 约 680 页 装帧: 精装典藏版,附有大量黑白与彩色的考古现场照片、地图及手稿复刻图。 --- 卷首语:当历史的尘埃不再沉默 人类文明的辉煌往往建立在无声的遗迹之上。我们仰望金字塔的雄伟,惊叹于玛雅的历法,却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彻底抹去名字的文明知之甚少。它们并非凭空消失,而是如同被深埋的种子,等待着正确的钥匙去开启其休眠的记忆。 《古文明的低语:失落之地的密码与命运》并非一本枯燥的考古报告,而是一场跨越千年、横跨大陆的智力冒险。作者艾莉森·瑞德,一位以其大胆理论和无畏的田野工作而闻名的历史学家,带领我们深入那些被主流学术界长期忽略或误解的角落。她不再满足于已知的线性发展史,而是追寻那些“异端”的闪光点,揭示一个我们从未完整认知的人类文明图景。 第一部分:被遗忘的“泰拉之链” 本书的开篇,瑞德博士将我们引入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分布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深处、非洲中部的雨林边缘,以及南亚次大陆的偏远高原上,存在着一系列在时间上几乎同步出现,却在地理上相隔万里的奇特建筑群。这些遗迹共享着惊人相似的宇宙学标记、无法用当时技术解释的精准天文定位,以及一套基于声音频率而非文字的复杂信息记录系统。瑞德将其统称为“泰拉之链”(The Terra Nexus)。 通过对秘鲁瓦斯卡尔遗址的重新勘测,瑞德发现了一个隐藏在标准考古挖掘层之下的更古老结构。这里的石材切割精度达到了纳米级别,其内部循环的空气流动模式,竟然与现代声学实验室中用于稳定超低频声波的设置惊人地一致。她大胆假设,这些文明的衰落并非源于战争或气候突变,而是对某种“能量共振”的失控或主动撤离。 第二部分:失踪的语言与象形密码 瑞德对“失传语言学”的探索是本书的核心。她拒绝承认传统上对所有古代语言的“独立起源”论。在对西伯利亚冻土中发现的数千块桦树皮卷轴(被传统学术界视为原始萨满教涂鸦)进行深度分析后,她运用先进的模式识别软件,揭示了一种隐藏在符号表面之下的“语义骨架”。 这种骨架,她称之为“源语”(Proto-Lingua),并非用来描述日常事物,而是专门用来表达复杂的天体运行、地质活动以及生命形态转换的逻辑结构。书中详尽描述了她如何追踪一个看似随机的符号——一个由三个交叠的半月组成的图案——如何在不同的文明中出现,并且每一次都对应着记录中太阳系内某次重大行星排列的时刻。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瑞德深入探讨了印度河流域文明(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的印章谜团。她认为,那些被认为是简单的财产标记的符号,实际上是“源语”的高度压缩版本,是记录特定“时间戳”和“空间坐标”的密钥。她甚至提出了一种基于量子纠缠概念的解读方式,挑战了数百年来对这些符号的线性解读。 第三部分:技术、哲学与大迁徙的阴影 《古文明的低语》最富争议的部分,在于它对古代技术和哲学的重新定义。瑞德认为,“失落的文明”并非技术停滞,而是选择了与我们不同的发展路径。他们放弃了对外部物质的征服,转而专注于内在世界的构造与宇宙规律的同步。 书中描绘了瑞德团队在红海深处发现的一系列被珊瑚礁覆盖的金属装置。这些装置并非武器或工具,而是复杂的“记忆库”。通过一种被称为“光子谐振”的技术(书中用极具画面感的语言进行了还原),瑞德似乎“接入”了这些古老的存储媒介,体验了部分“泰拉之链”文明在面临末日时的最后记录。 这些记录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共同主题:他们预见到了地球地质周期的某个“不稳定窗口”,并为此做出了准备。这种准备不是建造方舟,而是进行一种被称为“心智上传”或“维度转移”的尝试。他们似乎相信,只有将意识的本质保存下来,才能度过物质世界的剧变。书中对这种哲学思辨的描述,深刻地影响了读者对“进步”的理解。 结语:继承者的责任 《古文明的低语》的结尾并非一个确切的答案,而是一系列更深刻的问题。瑞德博士以她亲身经历的发现为证,呼吁当代科学界重新审视被束之高阁的“异常数据”。她坚信,“泰拉之链”的遗迹是人类文明集体记忆的碎片,它们沉默地等待着,直到我们发展出足够的认知能力来理解它们留下的警告。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图书馆,每一页都散发着尘封已久的气息,而你手中的书签,正指向通往另一个维度的入口。它不仅是一本关于过去的考古学著作,更是一面映照我们当下科技伦理与生存抉择的镜子。 读者反馈(虚构): “读完此书,我再也无法以同样的方式看待任何一块被发现的石头。瑞德的论证严谨而又充满诗意,她将考古学从档案室带回了充满生命力的、正在呼吸的现场。” —— 伦敦大学 历史系 教授 A. K. 萨巴特。 “我被作者对‘源语’的重建过程深深吸引。这不仅仅是破译,更像是一场与远古智者的灵魂对话。这是一部真正改变游戏规则的作品。” —— 《科学前沿》特约评论员。 --- 核心卖点: 原创理论: 提出“泰拉之链”与“源语”的革命性概念。 沉浸式体验: 结合田野考察的真实细节与悬疑的叙事结构。 跨学科深度: 融合了考古学、声学物理学、符号学及古代哲学。 视觉冲击: 丰富的考古现场图景和手稿细节复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爾莎・潘齊洛里博士(Dr. Elsa Panciroli)
 
  來自蘇格蘭的科學家暨作家。她主要研究已滅絕動物的解剖構造與演化,特別是哺乳動物:人類所屬、有皮毛且會分泌乳汁的群體。艾爾莎在蘇格蘭高地出生長大,於高地與群島大學取得環境科學學士學位,後來在布里斯托大學取得碩士學位,並於愛丁堡大學完成古生物學博士學位。她目前為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研究員,亦為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副研究員。
 
  艾爾莎是位多產的科普作家,定期在《衛報》、《古生物學連線》(Palaeontology Online)及《生物科學評論》(Biological Sciences Review)發表文章,亦為不同年齡與背景的群眾發表關於古生物學與哺乳動物起源的公開演講。她曾參加英國廣播公司專家女性訓練計畫,也是廣播與podcast節目的常客,如英國廣播公司的《大眾科學》(Crowdscience)、《約翰‧比提秀》(The John Beatty Show)與《我們的生命》(Our Lives)等。
 
  除了科學研究,艾爾莎天生就很會說故事。自童年開始,一直在寫短篇小說與詩歌。她對蘇格蘭地景懷抱著親密的情感連結,參與撰寫並編輯了《石頭的對話》(Conversations in Stone)這本以地質學為靈感的散文與詩集。她也是蘇格蘭地質學基金會的託管人。
 
  艾爾莎的新書《我們之前的野獸:哺乳動物起源與演化中不為人知的故事》(Beasts Before Us: The Untold Story of Mammal Origins and Evolution)描繪了大多數人未曾聽過的哺乳動物演化故事。如果你認為你已經知道我們毛絨絨的祖先從何而來,書中所述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
 
  各位也可以在艾爾莎的網站www.elsapanciroli.wordpress.com深入瞭解她這個人與她的工作,或是追蹤她的推特@gsciencelady或IG @elsa_panciroli。
 
審訂者簡介
 
陳賜隆
 
  臺北市立動物園輔導員。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生物系和生物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學理學博士。現任臺北市立動物園兩棲爬蟲動物館館館長,對於兩棲、爬蟲、鳥類和蜻蜓的分類、生態、動物地理和行為有興趣,曾發表橙腹樹蛙、呂氏攀蜥、纖紅蜻蜓和鉤鋏晏蜓等新種和黃尾弓蜓、黃肩洵蟌、灰影蜻蜓、長尾蜻蜓、秋紅蜻蜓、褐頂蜻蜓和藍印蜻蜓等新紀錄種。
 
譯者簡介
 
林潔盈
 
  臺灣大學動物學學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博物館學碩士。現為專職譯者,譯有《馴果記》、《日本博物》、《愛為何使生物滅絕》等。

图书目录

地球生命大事紀
前言:深度時間
生命的模式
 
前寒武紀
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
真核生物
埃迪卡拉紀
查恩蟲
金伯拉蟲
 
古生代
寒武紀
三葉蟲
昆明魚
奧陶紀
珊瑚
筆石
牙形石
志留紀
原杉菌
頂囊蕨
板足鱟
泥盆紀
鄧氏魚
呼氣蟲
菊石
棘螈
石炭紀
鱗木
巨脈蜻蜓
波爾蛸
林蜥
二疊紀
舌羊齒
異齒獸
笠頭螈
針葉樹
 
中生代
三疊紀
叉鱗魚
歌津魚龍
波斯特鱷
蚯蚓
侏羅紀
古鱗蛾
翼手龍
甲蟲
始祖鳥
白堊紀
古果
蜜黃蜂
爬獸
阿根廷龍
 
新生代
古近紀
笨腳獸
威馬奴企鵝
有孔蟲
螞蟻
新近紀
禾草
草原古馬
喙頭蜥(楔齒蜥)
巨型海藻
第四紀
真猛獁象
渡渡鳥
果蠅
 
圖片出處
謝詞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17525
  • EISBN:978626731759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7.3MB

图书试读

前言
 
深度時間
 
  地球的壽命,是在一個龐大到讓人難以理解的時間尺度上衡量的。幾世紀以來對岩石與化石的研究,讓我們拼湊出幾十億年來地球歷史與發展的故事。長久以來,人類一直試圖藉由研究地理景觀的方式來瞭解這個世界,但直到近幾百年間,我們才瞭解到,地球表面曾經多次被創造與重新排列,以及這些情況如何形塑地球的生命軌跡。
 
  地球由岩石構成,從她熔化的心臟到堅硬的表皮都是岩石。對岩石與化石的研究(地質學與古生物學),讓人類對地球的形成、發展與古老有了前所未有的瞭解。然而,儘管我們已經蒐集到一些資訊,理解地質時間(也稱為深度時間)並非易事,因為它遠遠超出人類經歷的範疇。
 
  地質學家研究岩石的組成、年齡與分布。這些研究闡明了板塊構造、氣候變化,以及生命和演化的起源等過程。地質學原理貌似簡單,卻也複雜得令人摸不透。在深度時間之中,固體岩石可以像水一樣流動,也可以像紙張一樣弄皺。新岩石形成之際,其他岩石又被吞噬。同時,化石的分布並不均勻,這不僅體現在它們的分布範圍,也體現在它們所代表的特定時間區段上。有骨架的動物比沒骨架的動物更容易形成化石。大約在三百年前,人類開始認真地解開這些難題,但是人類試圖理解這個世界的時間其實更長,不論是將山頂上謎樣的貝殼當作古代洪水的證據,或是用神話來解釋出土於蒙古絲路沙漠的恐龍骨骼,都是人類試圖理解世界的方式。
 
  地質年代表
 
  地質年代表被用來標記地球四十六億年壽命中事件發生的時間。它被分成愈來愈細的時間尺度,從元或宙到代,再到紀與期。這些名稱大多由歐洲地質學家命名,根據他們在岩層中看到的明顯變化來定義,例如從石灰岩突然變成砂岩,或是出現了較古老岩層中看不到的新類型化石。隨著我們對地質過程愈來愈瞭解,這些時間區段的細節愈來愈清楚,時期也愈來愈精確。
 
  科學家使用的現代時間尺度稱為地質年代表,它結合了多種來源的資訊,包括岩石與化石中放射性元素的年代。然而,儘管技術上已有長足的進展,地質年代表的一個關鍵原則仍然是化石生物的研究,以及這些生物在深度時間中出現、改變與消失的情形。
 
  岩石的故事
 
  關於岩石的最早論述紀錄來自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作者們研究了石頭、金屬與礦物,承認地球隨著時間推移而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大約在公元一千年,波斯與中國的思想家利用岩石的構成成分來推論景觀形成的方式。伊本.西納(Ibn Sina,981–1037)是伊斯蘭世界最傑出的一位博學家,他意識到岩石形成與山谷穿鑿需要驚人的時間尺度。中國的沈括(1031–95)同樣觀察到侵蝕與沉積的過程,也認為貝類化石顯示中國內陸的部分地區一定曾經被海水淹沒。
 
  詹姆斯.赫頓(James Hutton, 1726–97)是西方地質科學的重要人物,經常被稱為地質學之父。關於侵蝕與沉積,他的觀察與在他之前的偉大思想家一樣,意識到現在的這些過程揭露了過去岩石形成的方式。赫頓提出關於深度時間的新觀點,並認定岩石可以被抬升、傾斜與折疊,進而形成山脈、山谷與令人費解的構造。這是現代認識地質過程的開端。
 
  由許多層次構成
 
  地球上有三種主要的岩石類型:火成岩、沉積岩與變質岩。火成岩來自地球表面以下,要麼在火山爆發時以熔岩的形式噴發出來,要麼在地表下由岩漿凝固而成。沉積岩聚積在地球表面,由被侵蝕的岩石與礦物、化石生物或化學沉澱物(如碳酸鹽)的碎片所組成。變質岩一開始的時候是火成岩或沉積岩,因為壓縮或加熱而改變。岩石可以在直接接觸岩漿高熱時發生質變,也可以像黏土一樣被折疊、擠壓。這往往會改變岩石的化學性質,隨著礦物重新排列而創造出新的岩理與花紋。
 
  地質學最重要的原則,和瞭解它們的漫漫歲月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岩石層層層相疊,就像一層層的蛋糕;最古老的岩層在底部,愈往表面年紀愈輕。岩層裡的化石顯示了生物隨著時間產生的變化,而指標化石(只存在於特定時間區段的物種)可以用來確定岩石的年代。然而,在深度時間中,岩層可能因為傾斜或折疊,將較老的岩層推到較年輕岩層的上方。蘇格蘭西北海岸的莫恩逆斷層(Moine Thrust)就是個例子。地層也可能受到雨水的沖刷和冰河的侵蝕,造成岩石紀錄的缺口。火山活動像閃電一樣,將岩漿射穿現有岩層。地球表面的裂縫、斷層線與板塊運動讓岩層相互移動,形成複雜且混亂的紋理。解釋這些紋理是很有挑戰性的,而且只有在考慮到地球壽命的廣度時,才可能理解之。
 
  躁動的板塊
 
  大陸漂移是板塊運動機制的一部分,板塊運動是塑造地球的一個最基本過程。雖然地球表面看起來像固體外層,它實際上是由多個岩石板塊組成。地球大約有八個主要板塊與幾十個較小的板塊,由於地球熔化的核心沸騰,在板塊下方翻騰不已,讓這些板塊持續不斷地移動。這種熱能產生了對流,而對流會帶著板塊移動,在數十億年的時間裡讓它們互相磨碾,又把它們拉開。板塊會按厚度相互滑動或向上折疊擠壓、形成山脈。在板塊相遇與分離之處,火山與地震頻繁發生,例如沿著太平洋邊緣分布的環太平洋火山帶。
 
  許多較大的板塊包含了一個古老的核心,稱為大陸核心或古陸。它們是地殼中最古老的部分,其中一些形成於四十多億年前地球誕生後不久。藉由研究這些古陸,地質學家開始慢慢拼湊出地球形成的過程。在過去三十五億年間(特別是自複雜生命出現以來),大陸的緩慢移動在演化過程中產生非常大的作用,創造出新的棲息地,開放並閉合了海洋,改變了氣候,讓生物彼此之間隔離了數百萬年的時間。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