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生技股第一本書: 百歲人生的最大商機。從臨床試驗到公司架構、經營者身分、技術輸出可能性,辨識生技潛力股的必備知識。 (電子書)

投資生技股第一本書: 百歲人生的最大商機。從臨床試驗到公司架構、經營者身分、技術輸出可能性,辨識生技潛力股的必備知識。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海鎭(Albioking)
图书标签:
  • 生技股
  • 投资
  • 医疗健康
  • 临床试验
  • 公司架构
  • 经营管理
  • 技术输出
  • 潜力股
  • 长寿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血糖監測市場有多大?只要準確度高1%,就能主宰125億美元的商機。
  ◎測量阿茲海默症發病可能性的生物標記即將商業化,勝者將改變業界排名。
  ◎黃斑部病變、視網膜下纖維化、禿頭無藥可解?美國已進入臨床一期。
  ◎癌症的曙光?生技公司Arvinas已針對抗癌藥物的抗藥性取得臨床結果。
    
  在全球首次公開募股(IPO)項目中,生物技術的占比大幅增加,
  股價急劇上升,臨床產品線暴增。
 
  臺灣亦然,「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自2021年通過後,
  生技產業步入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
  法人甚至預估,生技產業的獲利即將突破500億的大關。
  包括藥華藥、泰博、瑞基等14檔擁有業績成長優勢的個股,
  得到三大法人鍾愛、買超0.12億~6.22億元。
  連金仁寶、富邦集團都押寶生技產業?
  專家說,這可能是迎接百歲人生來臨的最大投資商機。
 
  作者李海鎮,28年經驗的股票分析師,
  曾任職三星,並在韓國前三大資產管理公司擔任過股票管理室長和本部長。
  因為看好生技產業未來,自創Immple Bio Research生技研究公司,
  並開設YouTube頻道。
 
  本書利用大白話圖解生技原理、臨床試驗到公司架構,
  從公司成長脈絡與市場現況中,找出潛力股。
 
  ◎生技創新四大核心技術
  四大生技核心技術,分別為重組DNA技術、NGS、PCR,還有CRISPR-Cas9,
  其中,NGS和CRISPR-Cas9(基因剪刀)是帶領這波成長的主要原動力。
  聽不懂?作者這樣比喻給你聽:
  NGS是獵人鎖定目標的望遠鏡,CRISPR-Cas9則是槍,
  細胞就像圖書館,基因轉錄就像韓式辣炒雞食譜,用生活化的例子讓你看懂。
 
  ◎產業必備知識
  1萬個候選藥物中,約80個能進入臨床階段(分成前期~四期),
  在所有階段中,第二期最容易失敗,第三期的資金耗費最龐大;
  至於技術移轉,大都在非臨床階段進行,有50%以上技術都在此時輸出。
 
  臨床結果公布前,是生技股的「青春期」,股價大幅波動,
  但就算試驗成功,股價也可能不漲反跌,
  因為療效指標容易錯讀,散戶該如何正確解讀?
 
  ◎看管線、技術移轉、執行長是誰
  生技公司沒有銷售額,市價總額怎麼這麼高?
  先檢視資產負債表,再確認新藥管線(這就是生技公司擁有的技術);
  想獲得有用資訊,除了上官網,還可以參照IR BOOK(投資者關係書)。
  
  作者更公開8間正在以不同技術嘗試新藥開發的上市公司,
  分析其股價、財務現狀和未來展望,作為生技股的篩選標準。
  
  這是迎接百歲人生的最大商機。
  從臨床試驗到公司架構、CEO身分、技術輸出可能性等,
  尋找最值得投資的生技潛力股。
 
名人推薦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黃貞祥 審定
  《台股大循環操作術》作者/黃嘉斌
好的,为您撰写一份图书简介,聚焦于投资生技产业的必备知识与深度剖析,但不包含原书中的具体内容。 --- 投资生技股第一本书:百岁人生的最大商机 从临床试验到公司架构,从经营者视野到技术输出策略,全面解析生物科技投资的脉络与机遇。 导语: 在人类社会步入“百岁人生”的时代背景下,生物科技(Biotech)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成为重塑全球经济格局与人类健康未来的关键力量。它不仅仅是医药领域的革新,更是融合了基因编辑、细胞治疗、人工智能辅助药物研发等前沿科技的综合性战略产业。对于渴望在未来十年抓住最大结构性增长机遇的投资者而言,理解生物科技的复杂性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修课。 然而,生技领域的投资门槛极高,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研发流程常常令普通投资者望而却步。我们深知,要成功驾驭这一高风险、高回报的领域,需要一套系统化、由浅入深的知识框架。 本书致力于填补市场上一系列仅停留在概念介绍或浅尝辄止的投资指南的空白。我们拒绝提供未经证实的“内幕消息”或短期的股价预测,而是专注于构建投资者在面对任何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时,都能进行独立、理性、深度价值判断的底层逻辑和工具箱。 本书核心内容深度解析: 第一部分:解构生技产业的本质与生态系统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穿透行业表象,理解生物科技公司的核心驱动力与运作模式。 1. 生技产业的价值链全景描绘: 我们首先勾勒出从基础研究、药物靶点发现,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直至最终商业化上市的完整路径图。深度解析生命科学研究的最新突破如何转化为可量化的商业价值,以及哪些环节蕴含着最大的投资溢价空间。 2. 关键技术平台的多维度分析: 现代生物科技已不再是单一的制药模式。本书将详细剖析当前支撑产业飞速发展的几大核心技术平台,包括但不限于: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 其在体外与体内治疗中的应用边界与伦理考量。 细胞与基因治疗(CGT): 重点解析CAR-T、干细胞疗法等领域的商业化瓶颈与政策推动力。 生物制剂与抗体药物: 生物类似药的竞争格局与一类新药(NCE)的开发逻辑。 AI赋能药物发现(AIDD): 探讨人工智能如何缩短研发周期,以及评估相关初创公司的技术壁垒。 3. 政策、监管与资本的交互作用: 深入分析全球主要市场(如FDA、EMA、NMPA)的审批流程对公司估值的影响。了解新药审批的“时间价值”,以及政策倾斜(如孤儿药认定、突破性疗法指定)如何成为公司估值重估的催化剂。 第二部分:从临床数据到财务报表的“穿透式”分析 投资生技股,本质上是投资于尚未实现的科学成果。因此,对临床数据的解读能力成为区分成功投资者与跟风者的关键。 1. 临床试验的深度解读指南: 本书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临床试验报告解读框架。重点关注: 有效性(Efficacy)的科学性评估: 如何区分统计学显著性与临床意义上的显著性?对主要终点(Primary Endpoint)和次要终点(Secondary Endpoint)的真实价值判断。 安全性(Safety)的风险评估: 辨识不同阶段试验中常见的毒副作用模式,以及如何评估未预料到的不良事件(AEs)对未来审批和市场接受度的潜在影响。 三期临床(Phase III)的关键门槛: 分析大型关键试验的设计缺陷、患者招募速度对项目进度的影响。 2. 财务报表中的“研发陷阱”识别: 生物科技公司的财务报表常常具有高资产负债率、高研发投入的特点。本书教授投资者如何: 区分“烧钱”与“有效投入”: 识别研发费用中哪些是为未来增长打基础,哪些是低效的“试错成本”。 里程碑付款(Milestone Payments)的会计处理: 理解合作协议中隐藏的收入确认风险与机会。 股权稀释的长期影响: 评估融资活动对现有股东价值的侵蚀程度。 第三部分:评估公司核心资产与管理层的战略眼光 一家伟大的生技公司,其价值往往系于其知识产权和顶层设计。 1. 知识产权(IP)的护城河构建: 深入探讨专利布局的重要性。分析核心化合物的专利保护期限、地域覆盖范围,以及“同类最佳”(Best-in-Class)与“首创”(First-in-Class)药物在市场定位上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2. 运营模式与合作战略的分析: 本部分聚焦于公司的商业模式选择: “全能型” vs. “轻资产”模式: 评估公司是选择自行建设生产线和销售团队(重资产),还是主要依赖对外授权与合作(轻资产)的利弊。 战略合作的价值重估: 如何分析大型药企(Big Pharma)的收购意向或合作协议,判断其是为公司注入急需的资金,还是提前锁定了低价收购权。 3. 经营者(Management)的专业能力与诚信度: 成功的生技投资极度依赖对核心科学家的信任。本书提供一套评估管理团队的实用准则,包括:过往研发管线的成功率、与科学顾问委员会(SAB)的互动质量,以及他们在面对临床挫折时的沟通透明度。 第四部分:从技术输出到商业化的未来路径 本部分将视野拓宽至更宏观的产业动态,帮助投资者预判下一个“十亿美金”级别的机会。 1. 技术输出(Technology Licensing)的谈判艺术: 解析技术许可协议(Licensing Agreement)的核心条款,包括预付款(Upfront Payment)、研发里程碑、销售分成(Royalty Rate)等,理解这些条款如何影响项目的长期现金流价值。 2. 兼并与收购(M&A)的市场信号: M&A活动是行业整合的晴雨表。本书分析不同阶段公司被收购的常见触发点,以及投资者如何通过紧密关注行业并购趋势,预判潜在的价值重估机会。 3. 应对生物科技投资的特有风险: 系统梳理包括“临床失败风险”、“监管不确定性”、“专利悬崖”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等特有风险,并提供相应的风险对冲与组合构建策略,确保投资组合的韧性。 结语: 生物科技是“科学发现”与“资本运作”交织的复杂领域。本书的目标是为您打造一套坚实的知识基石,使您不再被华丽的科学概念所迷惑,能够剥开层层外衣,直达公司价值的核心。投资生技,即是投资人类的未来。掌握这些必备知识,您将更有能力在百岁人生的最大商机中,做出精准而深远的布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海鎭(Albioking)
 
  1995年,以三星公開招聘海外碩士第一期的身分,進入韓國金融人才發源地「三星生命資產運用本部」。
  他負責分析化學、電機、金融產業並管理股票。此後,在新村金庫中央會擔任投資經理人,經營成效獲得大眾認可。
 
  曾在未來資產管理公司、韓華資產管理公司、Yurie資產管理公司擔任股票管理本部長,還擔任管理公共基金的「公務員年金管理公團」股票管理室長。
 
  自2018年起,對生技產業產生濃厚興趣,開始閱讀專業書籍。2021年成立Immple Bio Research公司,目前與US Alliance公司一起經營名為「Albioking李海鎮」專業生技YouTube頻道。
 
譯者簡介
 
葛瑞絲
 
  畢業於中央大學,相信文字的力量,夢想是讓世界變得更好。現職為筆譯自由工作者。
  譯有:《半導體,下一個劇本》、《億萬富翁在旅途中教會我的事》(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等書。
  IG:sooograceoo。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充實產業知識,是投入生技股的第一步/黃嘉斌
前言 生技產業,無法忽視的投資商機

第一章 生技創新四大核心技術
1. 即將進入10年成長期
2. 生技領域經常是兩家獨占
3. 重組DNA、NGS、PCR、基因剪刀
4. 細胞就像圖書館,能找資料、也能影印

第二章 產業必備知識
1. 生技業和其他產業的不同處
2. 成功研發新藥前,有五階段
3. 50%以上技術,在非臨床時期輸出
4. 臨床結果公布前,是股價的「青春期」
5. 臨床成功,股價不漲反跌?療效指標,很容易錯讀 
6. 製藥圈很小,隨便問問大家都認識 

第三章 生技公司最新的細節技術
1. 與細胞相關的各種生物科技
2. AI,最能發揮高附加價值
3. 生物相似藥:和原廠相比、藥效絕不遜色
4. CRISPR-Cas9,專門治療罕見疾病
5. mRNA和siRNA,疫情期間成長速度最快
6. 改變業界排名的巨大市場,阿茲海默症藥物
7. T細胞和NK細胞,用免疫系統殺死癌細胞

第四章 看管線、技術移轉、執行長是誰
1. 沒有銷售額,市價總額為什麼這麼高?
2. 買進前,先看官網及IR BOOK
3. 生技股篩選標準

第五章 8間正在挑戰新藥的公司
1. 美國基因編輯公司—Intellia Therapeutics
2. 美國PROTAC公司—Arvinas
3. 美國NK細胞療法公司—Fate Therapeutics
4. 美國血糖監測系統公司—Senseonics Holdings
5. 韓國NK細胞療法公司—GC Cell
6. 韓國基因剪刀公司—ToolGen
7. 韓國RNAi 技術公司—OliX
8. 韓國皮下注射藥品公司—Alteogen

第六章 利用ETF,抓住正在成長的商機
1. 會賺錢的生技ETF
2. 是長期成長、還是泡沫

結語 買生技股就像渡河,實際走過就知道不可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28200
  • EISBN:978626732850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4.7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充實產業知識,是投入生技股的第一步
《台股大循環操作術》作者/黃嘉斌
 
  對於生技產業的投資,一直以來是許多投資人的夢魘,也是不敢輕易嘗試的領域,甚至不少有相當投資經驗的熟手也是望而卻步,究其因2014年基亞(3176)解盲失敗重傷投資人,接著2016年生技股王浩鼎(4174)再度解盲失敗,讓投資人蒙受不少損失。兩次解盲失敗後續又都衍生出內線交易、圖利等官司,讓產業蒙上一層陰影。
 
  一個產業群落的建立過程,免不了有一些混水摸魚的公司,藉由投資人對於產業尚未熟悉之際,從資本市場騙取資金用股票換鈔票,尤其是興櫃市場的管理較為鬆散,更容易被人為操控。
 
  不過到了2020年新冠疫情出現,推動防疫物資、檢測、疫苗等相關公司股價,更凸顯出全球生技領域重要性;接著,2021年開始國內新藥廠商合一、逸達、藥華藥、北極星、漢達等陸續解盲成功,C*DMO專業代工廠保瑞(6472)9年併購6家藥廠,躍上國際舞臺,也成為生技新股王,至此國內生技產業儼然成形,占有不容忽視的地位與商機。
 
  在生技產業日趨重要之際,其投資方式卻比其他標的更難理解,難以掌握風險。簡單來說,投資生技股的評價模式,與其他製造業或半導體產業所適用的分析模型截然不同,不一樣的生技公司、投入研發領域及臨床階段,都有不同的評價模式,相較之下,其他製造業大多可以透過財務報表分析出有用資訊。因此,在投入生技股之前,需要花更多時間學習相關知識。
 
  除此之外,一般散戶投資生技新藥公司,其實比公司經營者更具優勢。首先,在資訊取得部分時間落差有限,就新藥開發公司而言,影響股價最重要的幾個關鍵,比如臨床解盲時間的預估、該新藥市場規模、現有競爭者等資料,這些資訊攸關長期價值得評估,投資人並不會因為稍落後於公司內部人取得而影響股價。
 
  至於解盲成功與否,則更難有內線,主管機關如美國FDA絕不可能洩漏資訊,而公司投入龐大資金與時間,基本上也是抱持著自己會成功的信念;但當然,未到翻牌,結果不會揭曉。
 
  還記得2014年基亞解盲前夕,公司CEO還信心滿滿的加碼買進自家股票,結果卻以失敗作收。這也告訴了我們,解盲成功與否,沒有人能有內線。不過正因如此,散戶反倒具備優勢,比公司更具選擇權力,當股價已預先反應時,可以先落袋,反倒是公司內部人士的進出受到限制。
 
  充實產業知識,是投入生技投資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這本書提出未來生技產業發展的前景,很值得深入研讀。
 
  不過,有兩件事情要提醒讀者,首先,投資新藥公司迷人之處在於,新藥開發若成功,不僅只是一支藥而已,也意味著一項新的治療疾病技術,未來可以將此技術不斷擴充應用至其他適應症上;目前檯面上許多國際級藥廠的發跡,多是依循這樣的軌跡。
 
  但是,一支藥的研發動輒十餘年,且以失敗收尾的風險很大,在投資之前,我建議以「最安全的錢,做最風險的投資」,也就是做好絕對的風險管理、做好該做的功課,否則就如同作者在本書所強調的:缺乏基本知識,生技股等同賭博。
 
  其次,上市掛牌且解盲成功,獲致股價一飛千里,但這是否代表該檔股票就此「錢途無量」?其實這時試煉才剛開始,必須聽其言、觀其行,更加審慎。
 
  一般而言,新藥公司CEO都是苦了很多年,甚至可能投注了一生的青春及家產,在這種情況之下,面對資本市場股價狂飆,很容易迷失。事實上,就有不少好公司在上市後「變壞」,上演赴京趕考中狀元(解盲成功)拋棄糟糠之妻(股東),當成韭菜收割,為了一己私利罔顧股東權益。
 
  這時候,投資人要觀察幾件事情以自保:公司是否不斷釋放「口惠而實不至」的利多、該實現的業績始終不能達成、不缺資金卻不斷透過各種方式低價募資(現增、GDR〔海外存託憑證〕、CB〔可轉換公司債〕等),而卻又實施庫藏股(按:使用帳上現金來買回自家公司股票)護股價,且大股東不斷降低持股,或出現不尋常的借券等各種資本市場操作,都是公司圖私利的跡象。
 
  我常說「事不過三」,對公司的掌握只要出現3次錯誤,就應該提高風險意識,甚至出清持股。
 
  總的來說,從生技產業中求富貴雖然風險不低,但只要做足功課,卻是一個值得投入的領域,我認為,細細研讀此書,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前言
 
生技產業,無法忽視的投資商機
 
  我一開始會對於生技創新感興趣,是因為讀了日裔美籍知名物理學家加來道雄所寫的《離開太陽系》(The Future of Humanity)。他在書中提到,地球總有一天會消失,所以人類會為了生存而將生存空間拓展到太陽系、其他星球或其他宇宙,同時,人體還會搭配各種環境改變。
 
  也就是說,星際旅行的前提是,人類的健康和壽命要有劃時代的延長,有意識的改變身體來配合不同於地球的行星環境,而為此需要尖端的生物科技。他的這番話大大引起了我的興趣。
 
  加來道雄並非只是一個未來預言家,而是知名的理論物理學家。他去探訪各領域中正努力研發最尖端技術的公司與研究所,親眼見識各方面最先進的技術,並在訪問研究學者後做出預測,以這點來說,他的主張很有說服力。他在2012年寫的《2100科技大未來》(Physics of the Future),現在讀起來依然相當真實且新奇,應該也是這個原因。
 
  坦白來說,擔任基金經理人這麼長一段時間,我對於製藥和生技的興趣並不大。所以就算加來道雄那麼說,我也只是當作吸收了一個很好的知識,沒有聯想到應該要學習製藥、生技並為投資做好準備。
 
  之前,製藥生技產業在股票市場充其量只占1%左右;以經營基金的角度來說,少花一點力氣也完全不會有影響。如果很在意製藥產業指數上漲,就將製藥產業中具代表性的公司, 如韓國製藥公司柳韓洋行和韓美藥品等,加入投資組合,然後專注在其他產業,這樣管理基金更有效率,分析方法也跟一般製造業差異不大。
 
  打個比方來說,只要計算柳韓洋行或韓美藥品現有藥品商品和新發行藥品的銷售預估值、扣除製造及銷售管理費後的營業利潤和當期利潤、EPS(Earning Per Share,每股盈餘)、PER(Price to Earning Ratio,本益比)的倍數,然後考慮股市情況和過去價值帶(valuation band,市場價值評估水準),增加或減少持股比例,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但是從2018年開始,趨勢發生了變化。我開始無法理解報紙上刊登的生技產業專欄內容,那時我想大概是那則專欄太專業了,但隨著時間過去,我看不懂的生技用語越來越多,讓我逐漸感到焦躁不安,甚至覺得很丟臉——一個資深股票基金經理人,竟無法理解一個產業的相關報導? 
 
  再加上,許多初次耳聞的生技公司不斷成長,現在更頻繁被提及的不是製藥,而是生技,市價總額占比已經增加到無法忽視的程度。到底製藥生技產業正在發生什麼事?我心想,該產業的規模已經大到無法忽視,如果我還無法掌握其脈動,就可能被市場淘汰。
 
  剛好在2018年10月,我收到任職於某間美國大型製藥廠(big pharma,集中開發製藥及生物醫藥、相關年銷售額超過150億美元的企業)的博士來信。信中提到,美國基因與細胞療法(gene and cell therapy,簡稱GCT)產業急速成長,許多相關的新創公司紛紛出現。雖然很難確切掌握正在發生什麼事,但我的直覺明確告訴我,這個產業正在創新。
 
  我認為,要確實了解產業的關鍵為何,才能把握投資機會,於是我趕緊找出與製藥生技相關的書籍和資料,這樣子努力奮鬥了一年後,我終於可以在腦中依稀描繪出生技創新的樣貌了。
 
  製藥生技的學習範圍非常廣,技術也非常多元,沒有相關背景知識很難輕易入門。儘管有些內容對本科系的人來說非常基礎,但對於非本科系的人來說,那就像是一道無法翻越的高牆。不過,我相信學問這檔事,只要多看就能熟悉,只要熟悉就能理解,並一點一滴的慢慢摸透。我帶著這樣的想法努力不懈的學習生物工程,閱讀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學、生理學、藥理學、生物化學、新藥臨床、臨床統計學相關書籍,反覆讀了兩、三次後,才逐漸看見生技產業的創新。
 
  生技業原有的技術基礎——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連鎖反應)、重組DNA技術,以及因發展緩慢而遇到研發困難的DNA定序,已經被NGS(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次世代定序)超越,而且還有新問世的概念技術,也就是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使得生技產業出現爆發性的成長。
 
  在治療癌症和罕見疾病的基因療法和細胞療法的領域,臨床管線數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長;不僅如此,上述的核心基礎技術都在不斷進步,因此,投資人自然開始好奇:「生技創新會不會持續長期成長?」
 
  不過,光是憑著對長期成長的茫然期待,很難克服近期金融市場的高通膨和變動,進而獲得預期的投資成果。應該要先清楚理解引導生技創新的核心動能,具備理解生技脈動、分析公司的必備知識,才是理解生技長期成長的正確方法,也是正面突破高通膨環境的方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探讨“公司架构”和“经营者身分”时,视角显得有些宏大,缺少对微观个体特征的细致描摹。例如,评估一家生技公司的管理团队至关重要,投资人需要识别那些既有科学洞察力又有商业头脑的复合型人才。我原本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识别“科学疯子型CEO”和“务实执行型COO”的特征分析,以及在不同发展阶段(早期研发、临床后期、商业化前夜)哪种组合更具优势。然而,书中对管理层分析的篇幅相对较短,多集中在描述董事会的构成重要性,而没有提供具体的方法论,比如如何通过查阅过去的职业记录、专利贡献度或者在融资轮次中的表现来量化管理层的价值。这种分析的缺失,使得读者在面对两家技术相似的公司时,仍然难以通过书中的指导来做出最终的股权分配倾向判断,投资决策的“人性化”部分被忽略了。

评分

我接触过不少财经和投资类的书籍,通常优秀的投资指南会擅长将复杂的行业术语“翻译”成投资者可以理解的语言,并提供清晰的决策路径。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似乎默认读者已经拥有一定的生物学或医药背景,导致很多关键概念的阐述显得过于学术化。例如,谈到“技术输出可能性”时,它罗列了许多并购(M&A)和授权(Licensing)的模式,但没有给出任何实用的案例分析,来展示在不同技术成熟度下,企业在谈判桌上究竟应该争取哪些关键条款,以及这些条款对未来现金流的真正影响。我希望看到的是,当一家初创公司拿着一个Phase I的结果时,它在股权稀释和里程碑付款上通常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区间,以及如何通过观察管理层的背景来侧面印证其交易能力。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分析深度明显不足,更像是对行业现状的描述,而非对未来价值的挖掘,使得投资的“黑箱”并没有因此被打开多少,反而因为过多术语的使用,增加了解读的门槛。

评分

对于一个标榜为“百岁人生最大商机”的主题,我非常希望看到对于长期趋势和市场潜力的量化分析,特别是围绕“临床试验”这一核心环节的深入探讨。临床试验的成功率是生技股估值最敏感的变量。如果能有更详细的统计数据,例如,特定疾病领域(如肿瘤免疫、罕见病)在不同阶段的平均成功率对比,以及成功通过后市场规模的保守和乐观预测区间,那将是极具价值的。这本书似乎只是泛泛而谈了临床试验的重要性,却未能提供一个可以帮助读者建立自己成功概率模型的工具箱。我感觉它提供的更多是一种“定性”的认识,即“试验很重要”,而不是“如何用数据来为这个试验定价”。因此,当涉及到实际的估值建模时,读者仍需要转向其他更侧重于金融分析的资料,这本书在衔接科学进展与金融回报的桥梁搭建上,搭建得不够坚固。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确实很引人注目,尤其对于那些对生物科技领域充满好奇、渴望在新兴市场中寻找投资机会的普通股民来说,它似乎提供了一张通往神秘殿堂的门票。我原本期待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系统性地评估一家生技公司的实用框架,比如如何解读那些晦涩难懂的临床试验数据,或是理解不同阶段试验对股票估值的实际影响。然而,阅读体验下来,我感觉更像是在翻阅一本高度专业化的教科书导论,而不是一本面向投资者的“第一本书”。内容上似乎过于侧重于介绍生技行业的**宏观运作机制**,像是对监管流程、知识产权保护的详细说明,这些知识虽然重要,但对于迫切需要实操工具的读者而言,显得有些脱节。比如,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解释了美国FDA的审批路径,这对于理解行业壁垒有帮助,但对于“如何判断哪个试验项目最有潜力成功”这种核心问题,着墨甚少,导致我合上书本时,对于如何筛选出“潜力股”的实操能力提升有限,更像是一位旁观者了解了游戏规则,却不知道如何下注。

评分

总体来看,这本书的覆盖面很广,试图将生技投资的各个方面——从技术到监管,从架构到市场——都纳入视野,这种“大而全”的尝试值得肯定。然而,这种广度似乎牺牲了某些关键环节的“深度”。例如,在讨论技术输出的可能性时,书中提到了知识产权(IP)的价值评估,但并未深入到如何评估一个分子专利组合的“防御性”和“延展性”,这对于判断一家公司是否能长期占据市场高地至关重要。一个优秀的投资指南应当能帮助读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战场上获得一点优势,但这本书更多地像是一份行业背景介绍手册,它清晰地描绘了行业的地图,却没能给出深入丛林的有效导航工具。对于希望快速入门并掌握核心选股技巧的新手来说,可能会觉得需要额外的、更侧重于财务和风险量化的补充材料才能真正付诸实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