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撇喙鬚醫生——賴和(「日治時代臺灣人物」臺語繪本系列第一彈!有聲版) (電子書)

兩撇喙鬚醫生——賴和(「日治時代臺灣人物」臺語繪本系列第一彈!有聲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郁欽
图书标签:
  • 賴和
  • 臺灣歷史
  • 日治時期
  • 臺灣人物
  • 繪本
  • 有聲書
  • 臺語
  • 兒童文學
  • 歷史人物
  • 臺灣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黃郁欽「日治時代臺灣人物」臺語繪本系列第一彈!
  • 「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第一本傳記繪本!
  • 臺文審定:鄭順聰、董育儒
  • 附臺語文隨頁朗讀+音檔線上聽&全書華文翻譯
  • 特別加贈:《臺灣民報》賴和專刊!
「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第一本傳記繪本!
「日治時代日治時代臺灣人物」繪本系列首發!
 
「賴和是臺灣話文運動的先驅,這本繪本將臺灣新文學與臺文細膩且完美呈現。」——呂東熹(公視臺語台台長)
 
「古樸可愛的圖畫,深入淺出的臺文,平凡卻偉大的典範。這本繪本,值得珍藏,值得唸給孩子聽,值得讓孩子自己捧讀。」——黃震南(藏書家)
 
「咱的臺灣囡仔哪會使毋知影賴和是啥人;做伙來用這塊土地的語言來認捌賴和。」——劉承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語言學家解破台語》作者)
 
各界好評推薦】

★★賴悅顏(賴和長孫)、玉米辰(海灣繪本館館長)、朱宥勳(作家)、阮光民(漫畫家)、呂美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阿尼默(插畫家)、林小杯(繪本創作者)、海狗房東(繪本工作者★★
 
 
拾回失落的臺灣史,記錄令人動容的時代現場。
透過繪本,認識臺灣日治時代各領域傑出人物!

黃郁欽(本書作者):「繪本是許多孩童認識這個世界最初的方式,我希望透過繪本讓孩子們對這些臺灣歷史人物留下印象,開啟他們的好奇心,進而對這些人物有更深入的認識。當然我希望讀者不限於兒童,也包括所有還沒機會認識他們的人,大家一起重新建構屬於臺灣的歷史和文化精神。

日治時期從藝術文化到醫療政治各個領域其實有許多傑出的人才,這個系列計畫以新文學之父的賴和為首發,後續還要畫第一位入選日本帝展的雕塑家黃土水、第一位女記者楊千鶴⋯⋯還有臺灣民主議會運動最重要的推手——林獻堂等。我希望這只是開始,引發大家對臺灣歷史人物的興趣,進而讓這些前人的事蹟廣為流傳⋯⋯這系列的書寫方式,以臺文為主,華文為輔,相信更能貼近那個時代的人物。」

是臺灣人,攏應該知影賴和是啥人;做伙來用這塊土地的語言來認捌賴和!

「日治時代臺灣人物」臺語繪本系列目前計畫有五本:以賴和為首,後續有黃土水、楊千鶴、林獻堂、林火塗,本書為第一彈。本系列希望為大小讀者打開一扇門,踏出認識日治時代臺灣傑出人物的第一步。透過繪本,想像前人的開拓精神,也能重新認識臺灣歷史文化重要的一頁。


【內容簡介】

日本時代,在彰化市仔尾有一間小醫院,裡面的醫生,留著兩撇的鬍子。看起來很凶,可是其實是一位醫術很高明,又很親切的好醫生。醫生每次拈著鬍子,生病吵鬧的孩子就會安靜下來,因為他總是很快的把他們的病治好。但是,如果病人不聽話和不好好照顧身體,醫生就會生氣的翹鬍子罵人。

醫生有一個大家都不知道的祕密,雖然醫院生意很好,但卻沒有賺大錢,因為他讓沒錢付醫藥費的病人欠著,等他們有錢時再還。但在每一年的年底,他都會將帳本燒掉,讓他們過好年。

除了替病人看診之外,賴和醫生也用臺灣話文寫作和參與反對日本政府的社會運動。充滿正義感的他,為不公不義發聲,即便坐牢後,仍然勇敢地繼續反抗⋯⋯

本書講述出身臺灣彰化的作家、詩人、醫師與社會運動者——賴和,他不求回報地犧牲奉獻,不畏懼且謙虛得幫助許多和他一樣艱困且受壓迫的人們。他的一生也代表了臺灣一個時代的結束與開始,讓我們見證了受日本統治的五十年。

賴和臨終前有一段故事經常被提及:他第二次莫名入獄後健康惡化,出獄後因心臟病住進母校台大醫院治療,老友楊雲萍教授到醫院探訪,臨走前,賴和突然高聲説:「我們所從事的新文學運動,等於白做了!」楊教授安慰他:「不,等過了三、五十年之後,我們還是一定會被後代的人紀念起來的。」
果然,目前市面上除了一套五冊的《新編賴和全集》以及數本賴和相關文學研究論文集之外,2023年還有本書——傳記繪本《兩撇喙鬚醫生——賴和》和《一桿秤仔》漫畫版出版。實在可喜可賀,也彌足珍貴。


【本書特色】

★全書臺語文由臺語作家鄭順聰和董育儒合作審定。為了保留和重視當時代的臺灣話文,以及更能感受過去臺灣歷史當下的環境氛圍,敘述的文字採以臺語文為主。除了以臺語閱讀,內附華文翻譯,也能夠以華文理解故事。

★附臺語文隨頁朗讀,搭配圖文更生動。看繪本學臺語!

★特別附贈致敬《臺灣民報》報紙,內容包含賴和年表、賴和照片、全書華文翻譯、本系列創作起源、推薦延伸閱讀以及精彩插畫和系列預告,不可錯過!


【關於賴和】

賴和出生於1894年(明治27年),是一位作家、詩人、醫師及社會運動者。在他出生一年後,臺灣因戰敗而受日本統治。1909年,賴和就讀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並於1914年畢業。在日治時代,臺灣人面臨到傳統習俗的日益崩解以及長期遭受日本當局對弱勢平民的剝削和欺壓,日常生活處境極其艱苦。畢業後,他開始行醫,醫治和幫助了許多貧困的人。

另外,為了受害的臺灣人,充滿人道主義的賴和用臺灣話、漢文及日式漢文創作了小說、散文和新詩等不同形式的文學。例如:小說〈一桿秤仔〉、白話新詩〈流離曲〉等。除了文學創作,也參與諸多社會運動,持續進行演講和編輯以推廣臺灣文學、揭露社會現象和關懷人民。於白色恐怖時期,臺灣政府當局因他曾任臺灣文化協會理事及臺灣民眾黨臨時中央委員而將他列為「抗日烈士」,和許多知識分子的姓名牌位同放在忠烈祠中供大眾祭拜。
 
 
臺灣光影紀事:日治時期多元社會面貌探索 一個時代的縮影,映照在不同生命軌跡之上。 本書收錄了數篇獨立的歷史散文與田野調查報告,聚焦於日治時期(1895-1945)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知識分子的奮鬥、以及庶民生活中的韌性與掙扎。不同於官方史料的冰冷敘述,這些文字嘗試從更微觀、更貼近人性的角度,重構那個特定歷史場域中的聲響與色彩。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知識啟蒙與文化抵抗」、「殖民地現代化下的社會階層流動」與「庶民記憶與生活空間的重塑」三大板塊,共計十二個獨立章節。 --- 第一部:知識啟蒙與文化抵抗(A Glimmer of Enlightenment and Cultural Resistance) 此部分深入探討日治時期臺灣知識階層在文化認同與現代化浪潮中的複雜處境。探討的重點在於,在強勢的日本教育體系與本土傳統之間,知識人如何確立自身的位置,並發展出有別於主流的思考模式。 第一章:淡水河畔的墨香——早期漢學與西學的交鋒 本章聚焦於艋舺、大稻埕一帶,探討在西方傳教士的教育影響下,傳統漢學教育如何被迫或主動地與西式學科(如自然科學、數學、基礎醫學)進行初步融合。透過對幾份私人書信及地方文獻的分析,揭示了早期知識分子面對「新知」時的內在矛盾——既需要藉助新知以圖自強,又必須堅守漢民族文化的根基。特別著墨於地方仕紳如何贊助私塾的轉型,以及這種轉型對地方社會精英階層的衝擊。 第二章:留日學生的歸鄉與幻滅——從「東洋健兒」到「異鄉人」 日治時期,許多臺灣青年懷抱著現代化與反殖民的理想遠赴東京求學。本章分析了這批留日學生成為「雙重他者」的困境:在異國,他們是受歧視的「番人」;回到臺灣,他們的知識結構與生活方式又使他們與本土守舊勢力產生隔閡。透過分析早期文學雜誌的創刊宗旨,以及他們在歸鄉後試圖推動的社會運動(如政治結社的嘗試),勾勒出他們在宏大理想與現實困境間的掙扎與最終的沉寂。 第三章:殖民地文學的邊緣發聲——日語、臺語與國語的語言張力 文化抵抗往往從語言開始。本章細緻考察了日治時期文學創作的「多語現象」。探討了以日語進行創作的作家如何透過高階的文學形式來展現對殖民統治的細膩批判;同時,分析了以羅馬拼音或片假名標註的臺語文學(如歌謠、戲劇劇本)如何成為庶民情感的載體。探討的核心是:在強權的語言規範下,文學的載體選擇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宣示。 --- 第二部:殖民地現代化下的社會階層流動(Social Mobility in Colonial Modernization) 此部分著重於日本政府推動的基礎建設與產業轉型,如何重塑了臺灣原有的社會階層,並催生出新的經濟與勞動群體。 第四章:從水圳到鐵道——公共工程與勞動力的組織 日本政府大規模興建的基礎建設,如水利設施(如嘉南大圳的部分前身)和縱貫鐵路的鋪設,是現代化最直觀的展現。然而,這些工程的背後,是大量臺灣勞工的投入。本章利用政府勞務統計資料,分析了勞動力的招募、薪資結構,以及臺灣籍工頭與日籍監工之間的權力關係。強調了「進步」的代價往往由底層勞動者承擔,以及這種集體勞動經驗如何塑造了日後臺灣社會的集體意識。 第五章:糖廠的煙囪與農民的命運——新興產業下的土地變遷 蔗糖產業是日治時期臺灣經濟的支柱。本章側重於考察糖業集團(如阿糖伯、利用組合)的運作模式。分析了「契作制度」如何從根本上改變了臺灣的農業結構,使農民從土地的擁有者逐漸轉變為依附於大型製糖公司的生產者。深入探討了土地所有權的轉移、佃農的反抗(如抗租運動的局部爆發),以及糖廠周邊聚落的形成與社會生態。 第六章:都市化浪潮下的新興中產階級——「日本人化」與「臺灣化」的模糊地帶 隨著都市計畫的推行,基隆、臺北、臺中成為現代化都市的樣板。本章關注在官僚體系、技術職位(如鐵路、郵政、銀行)中獲得穩定職位的臺灣籍職員。這些人享受著較高的社會地位與物質生活,但也面臨著「皇民化」政策的壓力。探討他們如何在維持自身臺灣人身份與迎合殖民體制之間進行精妙的平衡術,以及他們與純粹的日本殖民者和底層農民之間的文化鴻溝。 --- 第三部:庶民記憶與生活空間的重塑(Vernacular Memory and Reshaping Living Spaces) 本部分將目光投向日常生活的細節,探討傳統的信仰、習俗,以及家庭結構如何在殖民現代性的衝擊下被保留、改造或消逝。 第七章:廟宇的隱形管理——信仰空間在國家監控下的存續 日本政府對民間信仰採取了複雜的管制政策,既不能完全禁止(以免引發大規模反抗),又必須納入國家安全與衛生體系的監管。本章透過對幾個著名地方廟宇的管轄權變遷的個案研究,揭示了地方士紳(如保正、庄長)如何充當國家與民間信仰之間的緩衝者。探討了神明繞境、祭祀活動在許可制下所呈現出的「變形」與「妥協」。 第八章:從三合院到日式宿舍——居住空間的現代性移植 建築是反映社會變遷的物質證據。本章對比分析了日治時期臺灣傳統的閩南式三合院與官營或半官營的日式宿舍群。探討了「和洋折衷」的建築風格如何體現了精英階層的文化挪用,以及日式生活習慣(如榻榻米、衛浴習慣)如何被「引進」臺灣社會,並與既有的家庭倫理結構發生摩擦與融合。 第九章:婦女在「內地化」中的角色轉變——家庭與公共領域的拉鋸 殖民地現代化對婦女角色的影響是雙向的。一方面,新式學校教育為部分女性開啟了進入醫療或教育領域的機會;另一方面,國家宣傳不斷強化了「賢妻良母」的標準,使其更貼近日本的家庭倫理觀。本章分析了婦女團體的發展(如赤十字社的活動),以及在傳統大家族解組過程中,底層女性勞動力(如女工、幫傭)如何被納入殖民經濟體系。 第十章:地方戲曲的「新生」——歌仔戲的劇本革命與受眾轉移 地方戲曲是庶民文化最活躍的場域。本章專注於歌仔戲在日治時期的「革新」過程。探討了戲班如何開始融入現代元素(如舞台燈光、新式樂器),劇本主題如何從純粹的歷史演義逐漸加入反映時局的諷刺元素,以及受眾從傳統士紳轉向都市藍領階層的現象。 第十一章:戰爭陰影下的日常生活——米糧配給與物價的波動 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臺灣社會的生活秩序被戰爭動員體系徹底重塑。本章透過分析戰時的物價紀錄與配給制度文件,重現了普通家庭面對物資短缺、徵兵、乃至空襲演習時的日常恐懼與應對策略。此處的重點在於展示,即使在強大的國家機器控制下,人們依然努力維持著某種程度的「常態」。 第十二章:記憶的邊緣——未被編纂的戰後初期零散見證 本章是全書的結尾,側重於那些在戰後初期,因為政治風向的急劇轉變,而被排除在官方敘事之外的「邊緣記憶」。透過對零星口述資料的整理,呈現了部分曾在殖民體系內受過訓練的人士(如技術官員、軍醫),在政權交接時所經歷的身份認同危機與職業斷裂。這不僅是對日治時期的總結,也是對隨後數十年歷史連續性的隱晦預示。 ---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試圖從看似分散的歷史碎片中,拼湊出一個多層次、充滿內在張力的日治臺灣社會圖像,讓讀者得以理解,現代性從來都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在衝突、協商與妥協中緩慢生成的複雜產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郁欽
 
  讀冊時陣學的是電影,愛眠夢,嘛足愛畫圖。對一九八六年做電視編劇到這馬。
 
  一九八八年開始做繪本,作品有:《好物仔》、《要站哪一邊?》、《給我咬一口》、《給你咬一口》、《小鷹與老鷹》、《媽媽是天使》、《喵喵,不要!》、《我家在這裡》、《魔幻大戲院》、《伊比伊比呀》、《嘰哩咕嚕碰》、《陶樂蒂的開學日》、《花狗》、《好東西》、《躲好了沒?》、《我不要跟你玩了》、《不對、不對》、《這是誰的?》、《烏魯木齊先生的1000隻小小羊》、《當我們同在一起》,及生活旅遊文學作品《繪本感小物的旅行紀事》。
 
  捌得過第三屆牧笛獎首獎、第七屆陳國政兒童文學獎優選佮第二十四屆信誼幼兒文學獎佳作,二〇一六年入選義大利波隆那插畫展。
 
審定者簡介
 
  臺語審定:鄭順聰、董育儒
 
鄭順聰 Tēnn Sūn-tshong
 
  作家,嘉義民雄人,中山大學中文系,臺師大國文研究所畢業。
 
  臺語作品有詩集《我就欲來去》,小說《大士爺厚火氣》,散文《台語好日子》、《台語心花開》,繪本《仙化伯的烏金人生》。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17419
  • EISBN:978626731758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0.9MB

图书试读

 
「日治時代臺灣人物」繪本系列——創作源起
黃郁欽
 
  日治時期是臺灣近代史一段重要的歷史。這段時期,臺灣經歷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不只轉換了統治者,也引進許多西方思潮。透過城市改造,還有教育與公衛等體系的建制,奠定了臺灣轉型成為現代化社會的基礎,可是我們過去接觸到的歷史,幾乎把這部分排除在外。
 
  從學校課本到課外讀物,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傳記,幾乎都是中國歷代人物,甚至對外國名人也知之甚詳。但若問到臺灣這塊土地曾經出過哪些名人,說得出來的名字,大概連十根手指頭都數不完。
 
  所謂的名人偉人,是後人一再傳頌他們的事蹟,才能流傳千古。如果我們忽略日治時期有多少臺灣人曾為這塊土地努力,而讓那一塊歷史變成空白,我們就不知道先人是如何從過去走到現在,不知道現狀是多麼得來不易,當然也就不會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幸好在許多有心人默默耕耘倡導之下,近年大家逐漸意識到應該要更關注這塊土地上的人事物,許多日治時期被消弭的歷史也重新被發掘和重視。然而目前看得到的資訊,主要還是以日本人為多;但我們更需要認識那個時代傑出的臺灣人,在殖民統治下,他們用自身的成就努力為臺灣發聲,值得我們為他們喝采。
 
  在開始創作繪本之前,我一直從事影視工作。三十年前,因為工作的關係,就曾聽拍紀錄片的前輩慨嘆,拍攝日治時期人物的紀錄片非常困難。當時各領域的優秀人物,戰後並未受到重視,相關文物也都未受到珍惜和保護。如今間隔時間更久,除了史料缺失,這些日治時期人物和其親友也已多半不在人世,資料的蒐集與查訪自然也更加困難。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現在大家感受到其重要性,開始追尋。雖然困難,但只要開始去做,就有機會看到開花結果的一天。因此我決心用我最熟悉的創作方式,做一系列臺灣人物故事的繪本。
 
  繪本是許多孩童認識這個世界最初的方式,我希望透過繪本,可以讓孩子們對這些臺灣歷史人物留下印象,開啟他們的好奇心,進而對這些人物有更深入的認識。當然我希望讀者不限於兒童,也包括所有還沒機會認識他們的人,大家一起重新建構屬於臺灣的歷史和文化精神。
 
  日治時期從藝術文化到醫療政治各個領域其實有許多傑出的人才,這個系列計畫以新文學之父的賴和為首發,後續還要畫第一位入選日本帝展的雕塑家黃土水、第一位女記者楊千鶴⋯⋯還有臺灣民主議會運動最重要的推手——林獻堂等。
 
  我希望這只是開始,引發大家對臺灣歷史人物的興趣,進而讓這些前人的事蹟廣為流傳。也因為那個時代除了被稱作國語的日語之外,大家都說著自己的母語,因此這系列的書寫方式,以臺文為主,華文為輔,相信更能貼近那個時代的人物。
 
  一個人的能力有限,繪本能夠承載的內容也有限。我希望可以有更多人來敘說我們過去的歷史,不管是以小說、戲劇、電影或其他的形式,讓我們能夠把這些人物還有那個時代的歷史,變成臺灣人的DNA,如果我們的記憶和榮耀都跟臺灣相連結,大家自然而然會更珍視這塊土地、這個國家。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