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年紀愈大,時間過得愈快:從心理時間的祕密,到記憶如何形塑我們的一生 (電子書)

為什麼年紀愈大,時間過得愈快:從心理時間的祕密,到記憶如何形塑我們的一生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威.德拉伊斯瑪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时间感知
  • 记忆
  • 认知
  • 衰老
  • 人生
  • 自我成长
  • 行为科学
  • 电子书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暢銷歐洲各國最受歡迎科普著作●
榮獲4項荷蘭國家大獎:2項文學大獎、2項科學大獎
入圍英國Aventis科普圖書大獎決選

  從記憶的形成到記憶的磨蝕——
  記憶不只刻畫人生的風景,更是我們的人生。

  ◆

  記憶就像狗一樣——來或不來都由不得人;
  當我們年紀愈大,它愈不理人,只管窩在它安然自得的地方。

  ˙為什麼有些記憶淹沒在時間之流,有些卻死忠陪伴我們的一生?
  ˙為什麼羞辱的記憶總像昨天才發生的?
  ˙年紀愈大愈愛回顧青春往事,是不可避免的人類心理機制?
  ˙聽到震驚的消息時,為什麼我們不只會記住事件本身,還會記住當下環境的各種細節?
  ˙突然湧現的似曾相識感,是前世輪迴?夢境的成真?腦子為時極短的短路?還是……
  ˙聽一次樂曲就能完美重新演奏,看一眼就能畫出建築透視圖——他們究竟是天才還是傻瓜?
  ˙擁有超人般的絕對記憶,是天賦還是詛咒?
  ˙人死前會看到自己的一生有如電影般快速連播,這是真的嗎?!

  本書透過眾多經典心理實驗,致力於探討與所有人息息相關的「自傳性記憶」,包括以視覺影像為大宗的最初記憶、氣味/滋味與記憶的關連、刻骨銘心的記憶,並闡釋了與自傳性記憶相關的各種大腦謎團,包括似曾相識感(Déjà vu)、閃光燈記憶、懷舊效應這些我們或多或少經歷過的體驗,更生動探討了瀕死體驗、學者症候群、絕對記憶等各類文學、電視影集、電影熱愛的特例題材相關分析,以及腦損傷對記憶的影響等現象與問題。

  ◆

  從兒時倒背如流到年邁時轉頭即忘,從記憶的形成到記憶的磨蝕,
  此間種種問題注定會來到我們每個人面前。

  為什麼當青春不再,總是新的記不住,
  塵封已久的往事卻變得歷歷在目、恍如昨日?
  但想起的、記住的,都是真的嗎?
  而那些想不起來、忘了的,還找得回來嗎?

  作者淵博的知識、如詩般的感受力、敏銳的洞察力與優美筆風,在本書中巧妙融為一體。他一邊信手捻來心理學史上至今對記憶的各種研究結果,一邊招來喬治桑、伍爾芙、普魯斯特、納博科夫等文學大家現身感性說法,使本書不只充滿知識、智慧和哲理,更達到超越一般心理學著作的深度,既贏得荷蘭兩項科學著作獎,也摘下兩項文學大獎。

  「曾幾何時,遙遠的過往無一倖存,人逝物非,但依然有東西留下來,靜止的,孤立的,更脆弱,卻更有生命力,更飄渺,更堅持,更忠誠──氣味和滋味長久以來守在這裡,像靈魂一般,隨時準備予我們提示,等待與期盼著屬於它們的時刻到來,在一切灰飛煙滅時……」──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

  ※本書為《記憶的風景──我們為什麼「想起」,又為什麼「遺忘」?》全新改版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时间感知、记忆与生命体验的图书简介,其内容将聚焦于人类如何度量和感受时间,以及这些感受如何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深刻的变化。 --- 书名:流逝的沙漏:探索心智、记忆与时间感知的深度旅程 导言:时间,我们最亲密的幻觉 人类对时间的感知,或许是存在中最深刻也最难以捉摸的奥秘之一。我们用时钟精确地划分秒、分、时,试图将无形的流动具象化。然而,我们内心对时间的体验,却常常与物理世界的刻度背道而驰。一个紧张的下午可能感觉漫长得难以忍受,而一段愉快的假期却转瞬即逝。当我们回望过去,童年的夏日似乎拥有无限的维度,而近些年的时光却如同被压缩的胶片,一掠而过。 本书《流逝的沙漏》将带领读者深入探讨这种主观时间感的本质。我们不关注如何“节省时间”或“管理日程”,而是深入探究:是什么在我们的心智深处塑造了时间的流速?为什么我们的生命体验会呈现出“时间加速”的错觉?这不是一本关于时间旅行的科幻小说,而是一次对人类心智运作机制的严谨而富有人文关怀的探索。 第一部分:时钟与心跳——时间感知的神经科学基础 本部分着眼于时间感知的生物学与心理学根源。时间并非由单一的“时间器官”控制,而是由大脑中多个系统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将解构大脑如何整合感觉输入、处理信息负荷,并利用这些信息来构建时间序列。 节律的节奏:生物钟与内在滴答声:探讨昼夜节律、内部生理时钟(SCN)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为我们提供一个宏观的时间框架。深入研究多巴胺系统在调节感知速度中的关键作用——为何在兴奋或预期强烈时,感觉时间变慢了? 注意力陷阱:信息处理的速度决定时间流速:研究表明,我们感知到的时间长度与大脑在特定时间内处理的新信息量成正比。当环境充满新奇、复杂和需要高度注意力的事件时,时间似乎拉长了。反之,在重复、例行公事或心不在焉时,时间则被大脑“压缩”了。我们会分析“流”(Flow)状态如何扭曲时间感知。 情绪的调色板:恐惧、等待与时间的弹性:解析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在情绪化情境下对时间估算的巨大影响。在危险或极度无聊的情况下,我们的大脑如何过度采样信息,从而创造出一种时间被“拉伸”的错觉。 第二部分:记忆的滤镜——时间如何在回顾中变形 时间在当下和时间在回忆中,是完全不同的实体。当我们回顾过去,时间感知的变化主要由记忆的存储和提取机制所驱动。本部分深入探讨记忆如何成为我们时间尺度的最终裁决者。 “事件点”的结构:如何标记生命的关键时刻:人类并非按均匀的刻度来记忆时间,而是依赖于具有高度信息密度和情感烙印的“事件点”(Event Markers)。探讨为什么重大的生活变动(毕业、搬家、结婚、重大疾病)会成为我们生命时间轴上清晰可见的锚点。 模式识别与时间收缩:为何童年漫长,成年飞逝:这是理解时间加速错觉的核心。在童年和青年时期,生活充满了“第一次”——第一次骑自行车、第一次上大学、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每一个新经验都是一个独特的记忆事件点,填充了时间维度。然而,随着年龄增长,经验趋于重复和模式化,大脑不再需要为相似的事件创建新的记忆文件,导致回顾时,这些“重复的年份”被压缩在一起,使得时间感似乎被加速了。 怀旧的力量:记忆的编辑与美化:研究时间流逝的心理学影响时,无法回避怀旧情绪。探讨大脑如何倾向于保留积极的记忆,并淡化消极的经历,从而形成一种理想化的过去。这种对“黄金时代”的构建,加剧了对当下时间流逝速度的不满与焦虑。 第三部分:应对时间的加速——重塑感知与丰富生活 认识到时间流逝的加速是一种普遍的、基于心智机制的现象后,本书转向实际的应对策略。我们无法真正“减慢”物理时间,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体验和记录时间的方式。 打破循环:主动引入“新奇”的价值:基于对记忆结构的理解,本书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策略,鼓励读者系统性地在日常生活中引入可被记录的新信息。这并非鼓励盲目追求刺激,而是强调高质量、非例行公事体验的重要性,从而在记忆中为时间增加“刻度”。 “刻意觉察”的训练:将当下转化为记忆:探讨正念(Mindfulness)练习如何提高我们在特定时刻对环境的感知分辨率。通过增强对当前瞬间的注意力和细节捕捉能力,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将短暂的当下编码成长久、丰富的记忆,从而在未来回顾时,感觉那段时间更具“厚度”。 时间地图的重绘:意义与叙事的交织:时间不仅仅是数字的序列,更是我们构建生命故事的框架。本书强调,赋予生活体验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叙事连贯性,可以改变我们对时间轴的感知。当生命被视为一个有清晰目的和高潮迭起的叙事时,即便物理时间依旧流逝,我们对完成度和充实感的认知也会随之改变。 结语:与时间共舞 《流逝的沙漏》旨在邀请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我们真的在“失去”时间吗?还是说,我们只是在学习用更成熟、更具洞察力的方式去体验它?通过理解我们内在的时钟和记忆的魔术,我们可以学会欣赏时间流逝的自然规律,并更有意识地去“填充”我们的生命维度,让每一刻都留下更深刻、更清晰的印记。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得更充分、感知更深刻的生活哲学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杜威‧德拉伊斯瑪(Douwe Draaisma)


  1953 年生於荷蘭,專攻人類記憶的本質和運作方式。1999年因記憶研究上的成就,榮獲海曼斯獎(the Heymans Prize)。2014年以其在心理學史研究與著作上的成就,榮獲荷蘭皇家頒授「奧倫治拿索勳章」(Officer in the Order of Orange Nassau)。現任荷蘭格羅寧根皇家大學(University of Groningen)行為暨社會科學學院首席教授(chair Professor)。

  主要著作有《為什麼年紀愈大,時間過得愈快——從心理時間的祕密,到記憶如何形塑我們的一生》、《記憶的隱喻》(Metaphors of Memory,劍橋大學出版)、《遺忘的慰藉》(Forgetting: Myths, Perils and Compensations)、《懷舊製造所》(The Nostalgia Factory: Memory, Time and Ageing)等,皆被譯成十多國語言。

图书目录

第一章:總論──記憶就像狗一樣,窩在牠自己想待的地方
‧「自傳性記憶」早期研究之一:聯想與回憶實驗(倫敦)
‧揭櫫「懷舊效應」的第一人
‧「自傳性記憶」早期研究之二:量化記憶實驗(柏林)
‧遺忘的速度相對來說先快後慢
‧數據的最初勝利
‧主流記憶研究模式:可驗證性
‧新舊記憶研究更迭
‧聯想實驗重出江湖
‧為什麼要探究記憶之謎
‧答案不只存在心理學中

第二章:最初記憶──劃破黑暗生命的靈光
‧童年失憶症
‧視覺記憶占壓倒性多數
‧保留在記憶中的,有可能微不足道
‧心理分析大師的最初記憶
‧佛洛伊德的「屏幕記憶」說
‧最強大的「記憶因子」:恐懼或驚愕
‧「創傷」的心理學化
‧最初記憶的真實性
‧故事?抑或記憶?
‧語言技能發展與記憶
‧個人感情的摻合
‧有「我」才會有記憶

第三章:氣味與記憶──追憶似水年華
‧埋藏在氣味中的情感
‧氣味喚起的記憶更生動?
‧氣味對歲月的頑抗
‧嗅覺的生理剖析
‧先會運用嗅覺,才學會說話
‧滋味和氣味的恆久性

第四章:刻骨銘心的記憶──羞辱是用永不褪色的墨水書寫的
‧受辱經驗持久保鮮的正面意義
‧在羞辱的記憶中看到自己

第五章:閃光燈記憶──那一天的那個時候,你身在何處、和誰在一起、在做什麼?
‧腦海中的「立即列印!」指令
‧其他因素的影響
‧閃光燈記憶=照片?
‧閃光燈記憶也會被遺忘
‧連接直覺的記憶

第六章:記憶的方向性──為什麼我們的記憶是前進的、而非後退的?
‧先發生X才發生Y,為什麼回憶倒溯不是先Y才X?
‧倒轉記憶的想像實驗
‧永遠只能往前播放的影片
‧盧米埃兄弟賦予記憶新的隱喻

第七章:絕對記憶──記憶超人的矛盾生命
‧波赫士的文學想像實驗
‧真實世界的「記憶超人」
‧沒有極限的超強記憶
‧視覺化記憶法:7是留小鬍子的男人
‧軌跡法:「腦海中的漫步」記憶術
‧通感:文字有顏色、味道,甚至痛感
‧我「看到」,我「感覺到」
‧完美記憶的陷阱
‧擁有絕對記憶,等於沒有記憶
‧失眠:你我都要忍受絕對記憶的折磨

第八章:學者症候群──天才抑或白痴的界限
‧算術超人:鄉下農夫巴克斯頓
‧萬年曆計算:「學者」戴夫
‧透視「天才」:史蒂芬‧威希爾
‧視覺記憶
‧另類音樂「天才」:德芮克
‧殘缺的天才?
‧大腦功能單側化
‧關閉一道門,開啟另一扇窗

第九章:盲棋大師的記憶之謎──托恩‧夏布弘茲給我們的啓示
‧運用代碼減輕記憶的壓力
‧高度選擇性的記憶
‧記得多,又同時記得少

第十章:腦損傷和記憶──身心巨大創傷對大腦的影響
‧「恐怖伊凡」身份之謎
‧波蘭死亡集中營:特雷布林卡
‧烏克蘭人守衛的下場
‧丹安紐克=「恐怖伊凡」?
‧問題重重的指認程序
‧異常環境造成大腦損傷
‧烙印般深刻的記憶也會失真
‧創傷性記憶有絕對可信度嗎?
‧指認程序的正義性
‧犯罪現場:索比堡
‧誰才是「恐怖伊凡」?
‧正義得到伸張??

第十一章:記憶不可察的生命風景──華格奈夫婦的家族攝影傳記(一九○○~一九四二年)
‧從聖誕晚餐看人生風景滄桑變化
‧其他詮釋人生歷程的手法
‧平凡人生變身藝術

第十二章:似曾相識感──前世與今生?夢境與現實?以及其他理論
‧狄更斯筆下的詮釋
‧陌生的熟悉感
‧記憶失常,還是精準複製?
‧曾經,這一幕也發生過?──前世與今生
‧幻影成真──夢境與現實的重疊
‧人類能夠召喚的防禦機制之一
‧似曾相識感就像電影預告片?
‧「兩個大腦」理論
‧「雙重覺知」理論
‧似曾相識感VS.自我感喪失、詞語異化
‧精神能量強弱的影響
‧用現代統計工具重新檢證
‧似曾相識感與精神分裂症
‧瘋狂的雙重人生體驗
‧似曾相識感與癲癇症
‧現代醫學科技的佐證
‧為什麼研究「病理性似曾相識感」?
‧起始階段的尾聲
‧詩人的「似曾相識」意象

第十三章:懷舊情結
──自傳與自傳性記憶
‧懷舊高峰期
‧懷舊效應的非正式實驗
‧今天仍能感受童年記憶中的痛
‧初體驗的紀錄
‧屈辱:彷彿是昨天才發生的事
‧愛情讓你全世界只看得到一個人
‧延長歲月的篇幅
‧二十歲時發生的事最深刻
‧懷舊效應三大理論
‧自傳性記憶與自傳的共通之處
‧最後的時光

第十四章:為什麼年紀越大,時間過得越快
──心理時間的祕密
‧影響心理時間的因素
‧內在光學
‧時間的感知
‧時間感實驗
‧「空洞的」時間
‧望遠鏡現象
‧懷舊效應:時間標記
‧生理時鐘
‧青春長,老年短

第十五章:為什麼我們會遺忘?
──既強韌又脆弱的記憶
‧記憶和遺忘
‧忘卻了的遺忘
‧在黑暗中書寫
‧恐怖的虛空

第十六章:瀕死體驗
──看見自己的一生在眼前不斷閃映而過
‧全景的視野
‧超出語言的表述範圍
‧地質學家的墜崖瀕死體驗
‧高空失足,「落入」天堂
‧當潛意識取代意識
‧瀕死體驗的比喻形式
‧受寵的電影比喻
‧全景記憶的案例統計
‧童年回憶的慰藉力量
‧幻覺取代知覺
‧神經學上的三大解釋
‧美好愉快的絕命關頭

第十七章:以記憶為本
《勸世靜物畫:一名年輕畫家的肖像》
‧時光可以倒流的畫作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898008
  • EISBN:978986489831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5MB

图书试读

總論

記憶就像狗一樣,窩在牠自己想待的地方


  記憶有其自由意志。我們告訴自己:我必須記住這件事,必須銘記這一刻,不能忘記這個神情、這種感覺、這樣的撫愛……結果不消幾個月,甚至不出數日,便發現記憶已經不復我們期待中的色彩、氣味或滋味。作家賽斯·諾特博姆(Cees Nooteboom)在詩作《儀式》(Rituals)中這麼說:「記憶就像狗一樣,窩在牠自己想待的地方。」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命令記憶「別」保存某些事,它也從不放心上。「真希望我從沒見過這東西、沒體驗過它、聽都沒聽說過它!」「要是我能把整件事忘得一乾二淨就好了!」沒用的,每當你夜裡輾轉難眠,它總不期然地不請自來。這種時候,記憶也還是像隻狗,啣回我們才丟棄的東西,朝我們搖尾巴。

  從一九八○年代起,心理學家開始以「自傳性記憶」(autobiographical memory)來指稱我們儲存個人生命經歷的記憶。它可以說是一部記錄我們人生的編年史,內容之浩瀚,不論什麼人在何時問起我們人生最早的記憶、孩提時代的住所是什麼樣子,或是我們最近讀什麼書,我們都可以從「自傳性記憶」中找到答案。然而,「自傳性記憶」的回憶和忘卻是同時運行的。這就像你讓某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祕書幫你的人生做筆記,他把那些你寧可忘記的事一絲不苟地抄寫下來,卻總在你人生最精彩的時刻擺爛——裝出一副賣力工作的樣子,其實他手上的鋼筆連筆蓋都沒摘下來。

  「自傳性記憶」有它自己一套神祕的運作規則。為什麼我們三、四歲之前的記憶幾乎一片空白?為什麼那些讓我們心痛的事,永遠是用絕不褪色的墨水記錄的?為什麼我們受過的恥辱,總讓人長年銘記在心,而且有如起訴書一樣精準不差?為什麼在暗淡昏沉的時刻、在陰霾密布的心情下,記憶總是無可避免被啟動?抑鬱與失眠,把我們的「自傳性記憶」轉化為悲傷的故事:每一段不愉快的記憶,透過一張鬱悶壓迫、糾結交錯的網絡,連結到其他不愉快的記憶。有時候,我們會冷不防地被自己的記憶嚇一跳,例如:某個氣味讓我們突然想起三十年來想都沒想過的事;七歲以後就不曾走過的某條街道,現在看來就像縮水了一般,窄小得讓人幾乎認不得;比起四十歲時,當人生來到遲暮之年,感覺那些年少時的記憶變得更清晰……這些都是很尋常的反應。或許你還想知道:為什麼你到今天仍清楚記得當年聽到英國戴安娜王妃遇難的消息時自己正身在何處?「似曾相識」(Déjà vu)究竟是怎麼回事?還有,為什麼隨著我們的年齡增長,時間彷彿也在加速流逝?

  想來頗不可思議,心理學家竟然直到晚近才肯定「自傳性記憶」的存在。這其實是因為,「自傳性記憶」儲存個人經歷與事後回想起這些經歷的能力,正是我們大家掛在嘴邊的「記憶力」。畢竟,所謂個人的記憶,除了個人體驗之外,還能儲存什麼其他東西?不過,會問這個問題,其實是出於某個誤解。我們的個人記憶,其實一點都不單純。

  所有心理學教科書都將記憶劃分為幾十種不同類型,有些記憶指涉記憶的儲存期間,例如「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有些則與連結不同類型記憶的感官相關,例如「聽覺記憶」(auditory memory)、「視像記憶」(iconic memory),還有一些是跟儲存的資訊類型有關,例如「語意記憶」(semantic memory)、「動作記憶」(motor memory)或「視覺記憶」(visual memory)。上述這些不同類型的記憶,有各自的規律和特色;記住某個單字的方法,跟怎麼記住開車時的腳部動作是不同的,而記住畢氏定理與記住第一天上學的情形也截然不同。

  由於記憶的類型是如此五花八門,這個與儲存個人經歷相關的記憶專有名詞,要一直到二十世紀八○年代初才應運而生,也就不足為奇了。既然如此,我們又不禁想問:一直遲遲沒有動靜的「自傳性記憶」相關研究,為什麼最後仍得以開展?

  「自傳性記憶」早期研究之一:聯想與回憶實驗(倫敦)

  其實,這一門研究本來很可能再早一個世紀面世。世上第一個與自傳性記憶相關的實驗發生在一八七九年左右,出自英國科學家高爾頓(Francis Galton, 1822–1911)爵士之手。高爾頓對自己的聯想力一直非常好奇。一日,當他沿著倫敦帕爾瑪街(Pall Mall)散步時,一邊將注意力集中在沿途所見的事物上,一邊將它們引發的聯想記錄下來,結果令他非常驚訝:那些念頭根本有天差地別之遠,當中還有許多讓他想起一些多年不曾憶及之事。在觀察自己的意識活動時,高爾頓注意到,如何持續關注又不妨礙思緒自主,有時是一個難題。解決之道是,他會先任思緒自由奔馳片刻,靜待一些念頭自然湧現腦海中,然後猛地將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念頭上,「仔細檢視追究,並精確記錄下它們的面貌」——類似警察突然出手逮人、然後搜身的手法。事後,高爾頓決定用比較有系統的方法來炮製這個實驗。

  高爾頓挑了七十五個他自己覺得合適的單字,例如「馬車」、「修道院」和「下午」,逐一謄寫到幾張紙上。實驗時,他用書本壓好一張單字清單,讓自己只需傾身就能看到紙上的下一個單字。這實驗有一套固定程序:傾身向前,讀進某個單字,按下馬表,靜待腦中出現與該單字相關的各種聯想,再按下馬表。然後高爾頓記錄下那些聯想,以及生成聯想花費的時間。

  「我很快就進入一種非常自動化的模式來完成整個程序。」高爾頓解釋,「將心緒放空、保持絕對平靜,同時又要專心一意,並繃緊神經、嚴陣以待,然後進入單字。」但這不表示高爾頓喜歡這個實驗,事實正好相反,這過程既煩悶又累人,他必須用盡每一分意志力才能堅持下去。高爾頓先後四次在不同環境下進行了這個單字表實驗,每次間隔約一個月左右,共產生五○五個聯想,總費時六六○秒,換算下來,一分鐘約五十個聯想左右。「簡直少得可憐。」高爾頓覺得這比在自然隨想狀態下產生聯想的速度慢上許多。而且這五○五個聯想的內容有所重複,實際上的聯想數目還要更低,只有二八九個。

  這結果大出高爾頓意料之外,也重挫了他的期待,因為那次在帕爾瑪街散步的初次實驗裡,他的聯想曾經那麼豐富多變。結果是,他的聯想宛如從舞台一端踏步走向另一端、然後快步跑過後台、再次登台加入同一列踏步隊伍的演員,沒完沒了走下去。這樣的循環反覆,證實了「我們的思維軌跡有多麼根深柢固」。

  揭櫫「懷舊效應」的第一人

  高爾頓還發現,有許多聯想跟他的少年時期有關,比例不低於三十九%,有幾個單字讓他想起小時候曾有幾天到某位化學家的實驗室玩耍的往事,而近年發生的事件勾起的聯想相較下就少得多,只有十五%。尤有甚者,實驗結果還顯示,那些「久遠的」聯想正是這種重複性的關鍵:與年少時期相關的聯想,當中有四分之一出現了四次,等於重複了三次。另外他也發現,教育與養成對成人時期相關聯想的影響頗為顯著。儘管高爾頓見多識廣、閱歷豐富,並且以探險家身份聞名,他的聯想內容仍反映了典型的英國人思維,這結果令他無比震愕。而當高爾頓檢視那份單字表,他也發現它充滿自己出生、成長的社會環境特徵。

  實驗結束,高爾頓心滿意足。他已經證實那些轉瞬即逝的聯想可以被記錄下來進行統計分析,也可以拿來分門別類、標注日期。高爾頓洞悉了大腦內「朦朧而深邃」之物,箇中所見,不全然適合見光。「聯想,」他寫道,「以奇特難解的方式揭露了人類思想的基礎,更生動、真實地剖現了個人的心智活動,當中有些內容我們可能不樂意公諸於世。」此實驗讓高爾頓留下如此的整體印象:「就像不少人曾經有過的經歷:只有必須大翻修家裡的地下室時,我們才第一次意識到那些排水管、瓦斯管、下水道、暖氣管、電線等是多麼複雜的系統。我們的舒適生活,奠基於這些通常不在眼界內的設備;只要不出問題,我們從沒把它們放心上。」

  這個實驗,本可以讓高爾頓當之無愧成為自傳性記憶心理學的奠定者。他是闡明「懷舊效應」(reminiscence effect)的第一人:當人步入六十歲時(高爾頓當年五十七歲),大部份的聯想會跟年少時期相關。而且,他也是史上第一人,設計一個方法來探究人類大腦裡那些之前從未有人進行過系統研究的區域。不過,他的實驗並未造成轟動、引發後續效應,因為同樣在一八七九年左右,還有一個人正忙著進行記憶相關實驗,用的也是單字表和馬表。那是個德國人,名叫艾賓豪斯(Hermann Ebbinghaus, 1850–1909)。

  「自傳性記憶」早期研究之二:量化記憶實驗(柏林)

  艾賓豪斯是個哲學家,曾在英國和法國擔任家庭教師,之後奉召回到柏林,在普魯士宮廷教導華德瑪王子(Prince Waldemar)。這份工作在華德瑪王子一八七九年感染白喉逝世後驟然告終,艾賓豪斯決定另謀出路,希望能在私立大學謀得哲學系教職,論文內容是他還在普魯士宮廷時便已展開的實驗。和高爾頓一樣,但與他毫無往來或關連,艾賓豪斯研究了自身的記憶活動。

  艾賓豪斯設計了自己獨創的實驗素材:用兩個子音包夾一個母音,組成一套包含兩千三百個音節的資料庫,例如nol、bif、par,然後將這些音節——他稱之為「無意義音節」(nonsense syllables),雖然其中也有一些有意義的單字——抄寫到卡片上。具體的實驗過程如下:每一次在同一時間,艾賓豪斯將懷錶放到桌上,拿起整套音節卡片並抽取不定張數,將上頭的音節抄到筆記本上,接著開始用手指撥數一長條木製串珠(每十顆有一顆被塗成黑色),以每秒兩、三個音節的速度飛快讀出那些音節,直到將整組默記在心。

  每一組音節的初次實驗後,他會間隔一段期間(長短從二十分鐘到六天不等,甚至有長達一個月),然後再次用同一組音節重複實驗。用「初次記憶」某組音節所需的複誦次數,扣除「重新記憶」那些音節所需的複誦次數,艾賓豪斯得到一個數值,稱之為「節省指數」(saving)。他發現,「重新記憶」比「初次記憶」所需的複誦次數來得少,而「少」多少是取決於「初次記憶」和「重新記憶」兩者間的間隔時間長短。

  遺忘的速度相對來說先快後慢

  透過這個方法,艾賓豪斯找到了量化記憶的間接途徑。雖然它無法直接檢測已經遺忘的內容,卻可以獲知「重新記憶」所需的重複次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艾賓豪斯可以用曲線圖來說明其發現:曲線在前二十分鐘急速下滑,一個小時後趨緩,一天後變為水平線。這就是著名的「艾賓豪斯遺忘曲線」:時間間隔愈長,遺忘的程度愈少。他的另一個發現是,隨著音節數量增加,重複次數會不成比例升高。舉例來說,當音節數為七個,艾賓豪斯一次就可以記住;如果音節數有十二個,他需要重複十七次才能記住;如果音節數有十六個,則重複次數急增到三十次。這就是著名的「艾賓豪斯定律」

  (Ebbinghaus law)。一八八○年,艾賓豪斯將此實驗的研究報告,呈交柏林大學物理學家暨數學家馮·赫姆霍茲(Hermann von Helmholtz, 1821–1894),做為應聘大學教職的論文。馮·赫爾姆霍茲肯定了這份報告,並對艾賓豪斯的研究方法和統計處理表示讚賞。儘管他認為實驗結果「沒多大了不起」,但仍承認這樣的結果是始料未及的,並推薦學校聘用這個「聰明的傢伙」擔任不支薪講師。如願謀得教職後,艾賓豪斯繼續進行同樣的實驗,並補充新研究內容,實驗白老鼠則依舊是他自己。沒有其他選擇。艾賓豪斯曾寫到,實驗對象必須具備無比的專注力與耐心,才能經年累月重複背誦那些音節。這麼一件無聊至極的工作,憑良心說,不能奢望其他人有這樣的韌性。於是,艾賓豪斯本人每天早上坐在那裡,手裡撥弄著那一長串木珠,嘴裡嘟噥著那些音節。這一番苦工的結果,在一八八五年出版問世:《論記憶》(Über das Gedächtnis)。

  數據的最初勝利

  在實驗方法上,高爾頓和艾賓豪斯有許多共通之處。這兩人都研究自身的記憶,都採用系統化的方法,也都試圖得出精確的答案:量化的形式、百分比數字。而兩人最主要的相似之處是,他們都很開心自己成功開啟了記憶的實驗研究之門。高爾頓寫道,透過實驗,他已然洞穿人類隱密的思維活動、直搗晦暗不明之處;艾賓豪斯則認為自己有幸發現了某個「自然科學與實驗測量兩大槓桿」都能派上用場的地方。

  不過,這兩人的研究還是有所不同。儘管他們的實驗都是研究記憶,但是只有高爾頓的實驗與回憶相關。

  艾賓豪斯的「遺忘曲線」,不能追溯他的青春歲月,跟他的思維如何隱晦難解也毫不相干(看不出能從他的大腦地下室底下挖出什麼)。打從一開始,高爾頓在「逮捕、做筆錄」前滿心期待的聯想,就被排除在艾賓豪斯的實驗規則之外。他拿來研究自己記憶的音節,本來就被設計成不具任何意義。因為,只有在明淨、空敞的無干擾空間裡,關於記憶、重新記憶與遺忘之間的規律,才能被彰顯。最好的實驗素材本身不該觸發或釋放什麼,而應該只是一系列短促、無意義的刺激。

  高爾頓的研究內容,對艾賓豪斯來說不過是一種干擾因素。而正由於艾賓豪斯對實驗條件的嚴格管控,令其研究成果多了一項高爾頓所沒有的特點。艾賓豪斯從記憶中再現的內容,能夠拿來跟原始的記憶素材比對;他可以用比率數字來闡釋自己的研究功績,諸如:初次記憶和重新記憶的間隔時間影響、音節的長度等。簡而言之,幾乎一切都能以非常精確的量化方式予以分析。高爾頓的研究方法做不到這一點。他的聯想毫無疑問勾起了之前在某個時間點進入其記憶的事物;如果他小時候沒去過那間實驗室,日後就不可能回想起曾經有過那段經歷。然而,高爾頓的聯想不能拿來做數據比較,艾賓豪斯卻可以透過其量化方法反覆比較相關數據。儘管他發明的音節欠缺意義與內容,但那些測驗與研究的精確度彌補了這一切。

  高爾頓和艾賓豪斯都對彼此的研究大加推崇。如果他們在一八八五年時能夠預見到二、三十年後、一覽其時記憶研究領域的版圖,一定會為之目瞪口呆。雖然兩人在實驗的設計和方法上不盡相同,在當時其實具有同等價值,互有長短。然而,一個世代後,那種對等價值已蕩然無存。艾賓豪斯式研究方法迅速開掘出一片河床,愈來愈多支流匯聚其中,最後終於變成記憶研究的主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抓人眼球的艺术品,那种深邃的蓝配上跳跃的橙色字体,一下子就把“时间”这个宏大的主题视觉化了。我拿到实体书(虽然我通常更偏爱电子版,但这次我特地买了精装版收藏)的时候,光是翻阅扉页和前言部分,那种对“流逝”的细腻捕捉就已经让我沉醉了。作者的文笔有一种魔力,不是那种枯燥的科普,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哲人,在你耳边低语着关于存在和感知的深刻见解。随便翻开任意一章的开头,比如关于“心流”状态下时间感知的变化,他都能用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迅速将你拉入情境,让你立刻产生强烈的共鸣——“对啊,我深有体会!”这种叙事技巧,使得原本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完全没有阅读门槛。它不只是在解释“为什么”,更是在引导你去重新审视你自己的生命轨迹和每一刻的价值所在,让人读完后会情不自禁地放慢脚步,去细细品味当下正在发生的每件事。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深远的冲击,在于它如何重塑了我对“当下”的定义。以前我觉得时间是线性的、单向的河流,我们被动地漂浮其中。读完后,我开始意识到,时间的主观体验完全取决于我们大脑如何“编码”和“提取”信息。作者用生动的例子解释了为什么童年的暑假似乎漫长无边,而成年后的五年却转瞬即逝——那是因为信息密度和情感参与度的巨大差异。这种理解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态度。我现在会更加有意识地去创造那些“高信息密度”的瞬间,去深入体验和记录日常,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假期或某个未来事件的来临。它不是一本“时间管理术”,而是一本“生命体验管理术”,指导你如何通过优化感知来“拉伸”你的主观生命长度,这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非常迷人的双重性。一方面,它在处理科学理论时,保持着无可挑剔的严谨和清晰度,每一个逻辑推导都站得住脚,让人信服。但另一方面,它又时不时地会跳脱出来,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来描绘那些难以言喻的感受,比如怀旧感、期待感,或是那些突然涌现的、带着强烈画面感的童年片段。这种在硬核科学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完美平衡,是极为罕见的。它不像纯粹的学术著作那样冷冰冰,也不像纯粹的励志书籍那样浮于表面。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认知基础,去理解我们最本质的生存体验——感知。我敢肯定,无论是心理学爱好者,还是仅仅是对“活得更充实”有追求的普通读者,都会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把开启时间之门的钥匙。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安排得极其巧妙,它不是那种线性的时间轴叙事,更像是一张由无数个光点构成的复杂星图。每一章的主题都像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但当你把所有章节串联起来阅读时,你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引力般的联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理论交叉点时的那种严谨和坦诚。他不会固执地宣扬某一种单一的理论模型,而是像一位公正的裁判,将认知科学、神经生物学乃至一些古典哲学观点都纳入考量,进行多维度的剖析。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对着天花板沉思好一阵子,因为某些论点太具有颠覆性了,它挑战了我过去几十年对“时间就是刻度”这种机械认知的固有框架。这种深度的互动感,是很多科普读物所欠缺的,它真正做到了“启发思考”而非“灌输知识”。

评分

我是一位资深的书籍收藏者,对排版和印刷质量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这次的出版方在细节上真的下了大功夫。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那种微哑光的质感,不仅减少了阅读时的反光,更给内容本身增添了一种厚重而宁静的历史感。字体的大小和行距的设置也达到了黄金比例,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在这些关于感知和记忆的复杂论述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插图和示意图,虽然数量不多,但每一张都恰到好处,精准地辅助了文字的表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是为了凑版面而存在的累赘。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从侧面反映了出版方对作者思想价值的尊重,让读者在阅读内容本身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一场视觉和触觉的盛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