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課:陳雪給創作者的12道心法 (電子書)

寫作課:陳雪給創作者的12道心法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雪
图书标签:
  • 写作技巧
  • 写作指南
  • 创意写作
  • 写作教学
  • 陈雪
  • 文学
  • 电子书
  • 写作方法
  • 写作灵感
  • 自我提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22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首獎得主陳雪全新散文,結合寫作、生活、創業的必讀心法與實作經歷,寫給所有文字工作者與獨立創作者的力量之作。

  ★陳雪用三十年自身創作與各大文學獎評審經驗,寫出這一路上的點點滴滴,提煉出讓她能夠持續創作、堅持不輟,並且實現夢想的12個心法,陪伴所有創作者走得更穩健、更長久,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無論生命際遇好壞,我總是靠著寫作讓自己穩住,寫作就是我腳下的一塊土地,不管多麼小,我都可以靠著它站立。──陳雪

  寫作是什麼?我喜歡寫作就可以寫嗎?
  我有天分嗎?才華夠嗎?沒有靈感時怎麼辦?
  沒有人脈,沒有背景,一無所有的人也可以實現夢想嗎?
  怎麼建立寫作習慣?如何找到自己的規律?怎樣克服惰性?
  專業寫作與自由接案如何找到平衡?該怎麼爭取案子?如何拒絕不合理的要求?
  寫作這條路,如何可以堅持到底?怎樣克服恐懼?怎樣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寫作之於陳雪,是如呼吸般不可或缺的存在。然而家庭的難題讓她屢屢在現實生活與寫作理想之間擺盪。於是她憑藉著對寫作的愛,成為了一個有兩張面孔,兩種生活型態的人。一方面勤懇樸素地讀書寫作,一方面積極如業務般地接著各種可以賺錢的文字工作,採訪、專欄、邀稿、自傳、演講、評審,以驚人的效率在寫作之餘拚命賺錢。三十年來不間斷,寫下二十多本精采作品,榮獲許多文學獎項肯定,更用文字作品為自己構築了在這世界安身立命的堡壘。

  她說:現實與理想並非無法兼顧,而在於你有多相信自己、多渴望創作,要在克難的環境下採取最低的現實成全自己,即使得不到祝福,你也要祝福你自己。

  陳雪剖析寫作之路上的掙扎與徬徨,分享文字工作者需要的實用心法:自由與自律、時間切割、接案談判、靈感取材、現實與理想權衡等等,更用自身經歷溫暖鼓勵,盼望為你在未知黑暗中點亮一盞燈,不管是文學創作,還是商業接案、自由工作、創業規畫等等,各種有夢想的人都能從中獲得支持與建議,成為築夢的第一塊基石。

  〈為你在黑暗裡點一盞燈〉
  ▎鋼琴的鍵盤如果是無止盡的,就無法變成那麼好的樂器,如果我們只是隨手天馬行空地去彈奏它,也無法彈奏出美好的樂曲。寫作亦然,人的時間與體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我願意去製造一種紀律,重複訓練自己。

  ▎現實裡我一無所有,可是只要到了書桌前,打開電腦,雙手放在鍵盤上,我就可以創造一整個世界。即使一無所有也可以追求夢想,因為夢想就是上天給貧窮弱勢的人最好的禮物。

  ▎真正的才華不是讓你可以輕鬆寫意,變得比別人更優秀,而是讓你可以克服困難,走別人不能走的路,吃別人無法吃的苦。你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失落,承受得了挫折,因此你可以比別人走得更遠,這種才華最珍貴。
掌握敘事與風格的藝術:深度解析當代寫作的奧秘 一部獻給所有文字工作者的實用指南 在這本深入探討寫作藝術的專著中,作者以清晰、結構化的方式,為廣大讀者——無論是文學愛好者、非虛構寫作者、還是尋求提升專業溝通技巧的行銷人員——提供了一套全面且可操作的寫作心法。本書超越了基礎的語法和標點符號教學,直指優秀文本的核心:如何有效地傳達思想、如何構築引人入勝的結構,以及如何雕琢出具備個人辨識度的「聲音」。 全書圍繞著「清晰、力量與共鳴」三大支柱展開,旨在幫助讀者突破寫作的瓶頸,將腦中的靈感轉化為具備市場影響力的成品。我們將深入探討當代寫作環境的特點,解析在資訊爆炸時代,如何讓文字穿透噪音,直達讀者內心。 --- 第一部分:確立基石——觀念與心態的重塑 成功的寫作始於正確的心態。本部分著重於破除寫作者常有的迷思,建立堅實的寫作哲學。 1. 寫作的本質與目的: 我們將首先界定「好」寫作的標準。寫作不只是記錄,更是一種創造性的重構。探討不同的寫作目的(告知、說服、娛樂、沉思),並學習如何根據目的調整語氣和策略。 2. 克服內在的阻力: 深入分析「冒名頂替症候群」與「完美主義陷阱」如何扼殺創意。提供實用的日常練習,將寫作視為一種需要紀律的肌肉鍛鍊,而非僅憑靈光一現的玄學。探討如何建立可持續的寫作流程,將「寫作」從一項偶爾為之的活動轉變為穩定的生活習慣。 3. 讀者為王:精準的讀者畫像建構: 優秀的寫作永遠是與讀者的一場對話。本章節詳述如何進行細膩的讀者分析,理解他們的需求、知識水平、情感預期。學習如何「進入」讀者的心智,從他們的視角審視文本,確保信息傳遞的效率與精準度。 --- 第二部分:結構的魔法——從概念到篇章的搭建 結構是文字的骨架。沒有穩固的結構,再華麗的詞藻也只是空中樓閣。本部分專注於宏觀的布局藝術。 4. 敘事的線索與邏輯的骨架: 無論是長篇散文還是短篇評論,都需要一條清晰的線索。探討「主題句」的重要性,學習如何構建能引導讀者預期的強有力開篇。解析線性敘事、非線性敘事、以及多線索交織的技巧。 5. 搭建有效的段落: 段落是最小的意義單位。我們將拆解優秀段落的內部結構,探討「主題句—論證—例證—總結」的標準模型,以及如何運用過渡詞與連接語,使段落間的銜接如行雲流水般自然。 6. 佈局的藝術:長文與短篇的篇章管理: 針對不同篇幅的寫作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布局策略。長篇作品如何保持讀者的專注力,利用「高潮點」與「休止符」來控制閱讀節奏;短篇作品如何做到「一針見血」,在有限的篇幅內實現最大的訊息密度。 --- 第三部分:風格的雕琢——語言的力量與個人辨識度 風格是寫作的靈魂,是區分匠氣與匠心的關鍵所在。本部分將聚焦於詞彙的選擇與句式的運用。 7. 詞彙的選擇與力量: 告別陳詞濫調與空泛的形容詞。深入探討「動詞」的決定性作用,學習如何挑選精確、具畫面感的動詞和名詞,讓讀者「看見」你所描述的場景。解析被動語態與主動語態在語氣傳遞上的巨大差異。 8. 句式的多樣性與節奏感: 單一的句子長度會使文章變得單調乏味。本章節教授如何靈活運用長句(用於鋪陳細節和複雜邏輯)與短句(用於強調和營造緊張感)。學習如何通過句子的交錯變化,為文章注入如同音樂般的節奏感。 9. 語氣(Tone)的精準控制: 語氣決定了讀者對作者的信任度。無論是幽默、嚴肅、客觀、還是充滿熱情,作者都需要學會「換裝」。提供工具和練習,幫助寫作者在不同主題和讀者群體之間,自如切換最適合的語氣頻率。 --- 第四部分:非虛構寫作的挑戰與應對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非虛構寫作(包含報導、評論、專業指南)的責任尤為重大。本部分專注於如何將複雜資訊轉化為易讀、可信的內容。 10. 資訊的篩選與權威性的建立: 如何在海量資料中提煉出核心事實?探討有效引述、交叉驗證的重要性。學習如何在不顯得說教的前提下,展現作者的專業知識與研究深度,從而建立讀者對文本的信賴。 11. 讓數據「開口說話」: 數據和圖表是強大的論據,但若運用不當,則會使文章變得冰冷。教授如何將枯燥的數字轉化為生動的案例或具體的對比,使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增強說服力。 12. 案例研究與人物側寫的魅力: 故事是人類最強大的信息載體。本章節探討如何將理論融入真實案例或人物故事中,通過「具體化」的方式,深化讀者的理解與情感投入。分析如何捕捉人物的精髓,使其形象鮮活立體。 --- 結語:持續的打磨與迭代 寫作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旅程。本書最後強調了「修改」的重要性,將其視為寫作過程中創造力的延續,而非僅僅是錯誤的修正。提供高效的自我審視清單,指導讀者如何以局外人的眼光冷靜地對待自己的初稿,並最終將文字提升到一個更高、更純粹的層次。 這不僅是一本教授技巧的書,更是一部引導創作者探索自我、發掘潛能的實戰手冊。透過對這十二個核心心法的反覆實踐與內化,任何渴望提升文字影響力的寫作者,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聲音,並在這紛繁的世界中,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雪


  小說是本業,寫散文療癒自己。曾獲2022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首獎。

  因作品深受肯定,寫而優則評,多次擔任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台積電文學獎、台北文學獎、台灣小說金典獎、溫世仁武俠小說獎、金鼎獎等評審。對於文壇年輕人極具影響力。

  著有小說:《你不能再死一次》《親愛的共犯》《無父之城》《摩天大樓》《迷宮中的戀人》《附魔者》《無人知曉的我》《陳春天》《橋上的孩子》《愛情酒店》《惡魔的女兒》《蝴蝶》《惡女書》等。

   散文集:《少女的祈禱》《不是所有親密關係都叫做愛情》《同婚十年:我們靜靜的生活》《當我成為我們:愛與關係的三十六種可能》《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我們都是千瘡百孔的戀人》《戀愛課》《台妹時光》《人妻日記》等。

  陳雪臉書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chenxue1970
  陳雪臉書|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660030768
  陳雪IG|chenxue1970

图书目录

序:想要相信自己,你得為自己付出

輯一    即使一無所有——我的創作之路
現實與理想之間
紀律的養成
寫出來並且寫下去
讓寫作成為習慣
真正的堅強
照亮絕望的眼睛
為何而寫,為誰而寫
即使一無所有,也可以追求夢想

輯二    用最低的現實,成全最多的理想——給創作者的10個建議
規律的力量
眼高手低怎麼辦?
自我節制的重要
如何處理壓力?
下筆困難症怎麼辦?
才華不夠怎麼辦?
靈感從哪裡來?
支持我走過三十年的四個原則
寫出只有你可以寫的作品
用堅強的身體與心理支持你的夢想

輯三    自由工作者接案指南
如何規畫工作量?
自由接案注意事項1:代筆、採訪、專題報導及演講座談
自由接案注意事項2:文學獎評審與其他工作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338811
  • EISBN:978986133890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1MB

图书试读



想要相信自己,你得為自己付出

 
  寫作至今,我經歷過幾個很艱難的時期。

  最早是一九九八年因為工作太忙無法寫作導致精神崩潰,後來我去做了半年的心理治療,那時醫生不斷地告訴我,我可以離開家,可以辭掉工作,公司沒有我不會倒,家人也不會因為我去寫作而倒下。醫生反覆地對我說:「對家人跟工作來說,妳都是可以取代的,但對於自己的生命,妳是不可取代的,妳的寫作只有妳自己可以去做,不寫作的代價也只有妳自己才能背負。沒有活出自己,妳會失去生命力,妳的憂鬱、悲傷、沮喪、無力都是因為沒有辦法成為自己。一旦失去生命力,妳也無法好好照顧家人,必須先把自己照顧好,才能夠做好一個女兒。妳必須先成為自己,才能為他人負責。」

  那些話聽起來很有道理,可是當時的我無法做到,我只要想到我一離開家,媽媽就會生病,爸爸就會日以繼夜沒命似地工作,公司可能會跳票、倒閉等等,越想越怕,越邁不開腳步。

  結束半年療程,我沒有康復,但我得到一個非常珍貴的體會,就是,我是個寫作者,我有能力靠寫作療癒自己。醫生能為我做的都做了,最後還是得靠我自己去執行。那個離開家,走向寫作的路,我得自己抬起腳,親自走出去。

  從走出精神科結束最後一次療程,到我真正離開臺中到臺北定居,又過了快三年。中間我做了很多事,包括自己找各種憂鬱症、焦慮症,以及創傷症候群等書籍來讀,包括我完成了一本關於創傷與復原的長篇小說《惡魔的女兒》,包括我終於可以為自己找出每個晚上兩三小時的時間寫作,這些事都讓我即使仍處於高壓工作狀態下,卻沒有失去信心,還保持著將來我有機會可以專業寫作的確切信念。

  想要相信自己,你得為自己付出。

  來到臺北後,第二個難關,是心裡的罪惡感。

  爸媽時常打電話跟我調錢,公司的營運也因為惡性競爭開始走下坡,合夥人的不當投資方式也導致公司營運雪上加霜,我很自責,如果我還在公司,可能不會讓情況那麼糟,但是我選擇了遠離,公司的情況後來很糟,所以我一直努力賺錢想要填補爸媽的虧損。但那時我只是專業寫作,又能賺多少錢呢?可是這股想要幫助家人的心意,讓我成為了勤奮的作家以及效率極高的寫手。我成為了一個有兩張面孔,兩種生活型態的人。我一方面勤懇樸素地讀書寫作,為了書寫長篇小說幾乎放棄所有娛樂社交,另一方面我積極地接案,做各種可以賺錢的文字工作,我寫採訪、專欄、邀稿、自傳、演講、評審,我以驚人的效率在寫作之餘拚命賺錢。

  可是夜裡,我總是睡不好。下雨天,颱風天,我總是因為擔心爸媽的身體而自責內疚。我擔心一切都是我的錯。

  那時我又去看了一次精神科,也做了心理治療,可是我感覺到這些事我得自己想通,我只能自己走出來。

  當時最能夠安慰我的,只有專注在自己的寫作中。那段時間,我一直記得醫生說的話,我是在為自己而活,我得活出自己,否則我會發瘋。

  擔憂自己因為無法寫作而瘋狂的恐懼時常籠罩著我,但也形成了我的保護傘,我知道我得保護我的寫作,因為那就是我的生命核心。

  二○○二年到二○○九年,非常漫長的時間裡,我交出了四本長篇,那些都是我寫過非常重要的作品。可是說實話,市場反應不好,也沒有獎項加持。讓我可以一直寫下去的,是我對自己的信任,因為除此之外我一無所有。即使別人不看好,即使沒有掌聲,即使你做的事看起來好像不孝順,你走出了舒適圈,你為了超越自己,做了別人無法理解的改變,這條路非常孤寂,如果你不相信自己,幾乎就別無依傍。

  我不敢說我很有信心,可是我每次看到自己的長篇出版,無論它賣量多少、評價如何,我都深深地知道,為了寫出這本書,我付出了多少,我已經盡了全力。

  二○○九年,當時我因為罹患自體免疫病,已經無法工作跟寫作了。有一天出版社的姐姐打電話給我,說我的《附魔者》入圍了金典獎。我掛掉電話,默默地哭了。那時我被女友背叛,身患怪病,是人生最悲慘的時候。我心裡知道,我不會得獎,我最多就只能入圍而已,可是那個感覺就像是你一直在黑暗中默默地走路,終於有一盞燈為你亮了,即使那個光亮也只是一下子而已。但那彷彿是神在告訴我,走下去,即使你沒有得到祝福,你也要祝福你自己。

  後來阿早出現了。我們重逢了。那可能是我悲慘坎坷的生命裡最好的禮物。二○一一年我終於也寫了超過十本書。

  二○一二年開始,我慢慢體會到,我一直努力寫作,靠著一本一本長篇短篇累積出了一條長河,那條河承載著我,帶我去了很遠的地方。

  無論生命際遇好壞,我總是靠著寫作讓自己穩住,寫作就是我腳下的一塊土地,不管多麼小,我都可以靠著它站立。

  我總是告訴我的年輕寫作朋友們,寫下去,為你自己累積作品,這些作品即使短時間無法回饋給你金錢或榮耀,但,給它時間,它會守護你。它會成為你心裡最堅實,別人無法奪走的一塊寶地。

  到了現在,我真切地感受到,我所有的作品,都在這個世界裡成為了我的堡壘。有時,它也成為了某些讀者心裡的避風港,無論多少讀者,每一個人的回饋都讓我感動。

  後來的我,有一個習慣,我常常感謝自己,謝謝我沒有背叛自己,我有好好地活出自己,我有真切地為自己爭取到寫作的時間,無論世事怎樣變化,我不跟別人比較,我走自己的路。我時常感謝自己,沒有被耳邊的噪音干擾,很多人對我指點或指教,我沒有讓它影響我,那是我可以為自己做得最好的事。

  你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你內心最清楚。倘若現在還不清楚,那麼,請時時傾聽自己,請在必要的時候,相信你內在的聲音。

  唯有活出自己,成為自己,並且走出你自己的路,那才是你真正該去的方向。

  相信是需要實踐與學習的,但你一旦學會相信自己,你就擁有了守護自己最強的力量。

  靈感從哪裡來?

  我最常被人問的問題就是,靈感從哪裡來?我常說自己寫作不靠靈感,靠的是自律以及平時的練習。

  年輕時也曾靈感迸發,可以幾天幾夜就寫出一個短篇,出書之後,經歷過很長一段時間無法寫作,為工作所苦的時光,我養成了隨時隨地思考小說的習慣。即使不能寫作我也牢記自己是個寫作者,寫作無時不在我腦中,只是我有沒有寫出來而已。

  專業寫作之後,我生活最精華的時間都用來寫作,每天寫作,就像每天吃飯喝水,就像呼吸,已成為生活的重要部分。每一本書的誕生,都源自一個意象或某個畫面,那個難以忘懷的畫面會一直跟著我,我就沿著它一點一點去抓、去想,慢慢把故事生出來。我從小就養成一個習慣,對人不輕易下判斷,我只是認真去看、去觀察、去設法理解,我覺得這是寫小說的人最需要具備的。你有一雙眼睛,要讓這雙眼睛比別人更透亮,看得更遠更寬,還要能看進人的心底去。

  寫作的題材跟靈感最好從生活裡發現,這個發現不只是去田調,最好是你自己平時切身關心的題目,以及你最有感覺的主題,那樣寫來會更有感、更自然,而這些感受平時就要關注。我因為自小在市場長大,身邊的商販、客人、店家,以及各種營生買賣的人形形色色,浸潤其中的我,在腦中早已種下世間人百百種的印象。但我早期寫作反而是寫都會,那是我匱乏的經驗,因為匱乏而希望擁有,所以第一本書裡的酒吧夜店,迷離幻影,都是出自我僅有一次去酒吧的印象,加上想像寫就。那時的想像除了自己的經驗,主要還是靠電影跟小說的知識跟記憶。

  我常鼓勵年輕寫作者,有機會去打工就要好好把握,不管是什麼工作,你只要認真去做,都會有所體會。如果沒有機會打工,認真觀察研究自己的周遭環境也是好方法。我寫《摩天大樓》就是因為我在二○○二年住進了一棟超高大樓,搬進去當然不是為了找題材,但身在其中,只要你夠敏銳,生活自然會觸動你。

  我是在住進大樓幾年之後才想要寫那棟樓,但我的記憶裡已經累積了好多素材,我雖然沒認識什麼鄰居,但卻有機會近身觀察大樓管理員、房仲人員、清潔阿姨、樓下便利商店店員等等。那棟大樓有很多小套房,住戶龍蛇雜處,一般人可能會覺得複雜,感覺害怕,但我因為天性對人充滿好奇也不帶偏見,因此我收集了很多住戶的印象。大樓裡一段時間就會有不同風格的住戶,比如有段時間住很多外國人,他們都是附近國小教英語的老師,有一陣子好多外國模特兒,金髮碧眼模樣醒目地跟我們一起去等公車,聽口音不是英美人士,後來問房仲大哥,才知道他們是東歐來的。大樓生態一直在改變,我也時時留意著。

  來自生活與生命的素材,我都記在心裡面。有時我會去想像那些人過著怎樣的生活,大樓因為這些住戶又可能有什麼樣的改變。準備寫摩天大樓時,我最開始做的就是人物素描。這種素描我很擅長,除了白描,我也會擴寫,就是從人物的外觀與打扮開始想像,賦予他們身世與故事。

  這種練習我時時在做,以前我常搭公車出門,公車上各種乘客,穿著打扮、體型外貌,每一個人都能引發無限聯想。我也常出去走路,看路邊店面各種營生。我自小對什麼都好奇,路上撿到一張紙也要拿來細讀,看到工人在路邊施工,我會停下來看,送瓦斯的先生來了,摩托車嘟嘟嘟的聲音,他如何扛起瓦斯桶、身上帶著什麼工具、腳上穿的拖鞋,我都印在腦中。

  我是那種連家裡有水電工來維修,都要觀察甚至借看他們工具箱的人,不錯過任何一次可以近身觀察的機會。我也因此有機會跟各行各業的人交談,不是為了田調,就是習慣這麼去做。

  這些人事物都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所謂的靈感,是在時時觀察、思考、想像之後,經過觸發產生的東西。你必須時常保持這種習慣,並且練習觸發它。舉個例子,多年前我認識一個鐘點清掃的阿姨,熟悉之後有次她對我說,她覺得自己有購物癖跟囤積症。我問她購物癖是如何,囤積症又是怎樣,她鉅細靡遺對我說。因為我既不批判她,也沒有要改正她,她就敞開心胸對我細說。當時我聽到就覺得可以寫成一篇小說,我也沒有立刻寫,而是擱在心裡醞釀,幾年後這個人物被我脫胎換骨,變成了《摩天大樓》裡一個重要的角色。

  我不依靠靈感,我製造靈感。

  每天我打開電腦,腦中累積這麼多年的人事物自然就會形成故事。但即使如此,一開始所謂的靈感也不過就是一些浮光掠影,某個畫面或印象,真正要到可以變成小說題材,還需要提煉與構想。但那本來就是我的工作,我習慣了寫作前必須思考,我也擅長等待,等待某個畫面變成故事,故事再變成小說。這些需要的不只是靈感,而是具體實踐的能力。

  我以前常說,記不住的事情不值得寫下來,我不是反對寫筆記,而是要訓練自己當場就要用心去記住,我看到特別在意的事,就會在心裡反覆琢磨,想了又想,直到融入記憶裡。當然時間會磨損記憶,有時,我會寫一些像是草稿的小東西,短則幾十字,長則數千。這些題材我都存在電腦裡,也許不會去打開來看,就是為了加深印象與擴展想像而寫,把材料處理成可用的訊息,這些都是彈藥庫,將來都可能用得上。

  寫不出來時,不用勉強自己去寫,但可以讓自己沿著眼下要寫的東西想一想。我的方法是去散步或搭一趟車,就是讓自己身體動起來,讓身邊的景物變化,脫離常態。一旦你脫離了慣性,腦子就會靈動起來,而這時讓自己思緒淨空,什麼念頭升起來都可以,隨著走路或搭車的節奏,眼前景物變換,有很多訊息會出現。當你專注在眼前風景、路過的人物,以及偶爾吸引你目光的事物,可能某些關於寫作的東西就出現了。你就任它去浮現,放輕鬆,不用急著立刻寫下來,讓它長得多一點,寬闊一點,甚至就可以開始啟動想像了。腦子裡很多地方儲藏的知識跟記憶也會啟動,你就繼續往前,或者開始慢慢走回家,回到家可以先寫筆記,或者立刻打開電腦或稿子開始寫。

  另一種增加靈感的方式,就是立刻寫,寫一些關鍵字,比如「摩天大樓」,關鍵字可以是「大樓」「上千戶住家」「佇立在市區的龐然大物」,一個一個關鍵字寫下來,就會慢慢有感覺。關鍵字之後就是背景,有樓自然有人,這麼龐大的大樓會有多少人人呢?上千戶住戶,都是什麼樣的住戶?是男或女、幾歲、什麼長相、什麼職業、租或買。背景出來就是故事,他們為什麼住在這裡、他們可能發生過什麼。沿著這樣不斷地去寫,寫出幾個代表性的人物,去思考這些人可以發生什麼故事。

  如果你已經開始寫了,當你處在一個已經開始的小說或文章裡,缺乏靈感時,可以反覆去看自己已經寫出來的東西,然後找出漏洞或者不足之處,想想看除了你已經寫出來的,還有什麼沒有思考過,可以再延伸的,以及你書寫的東西背面是什麼,思考背面或反面是一種很好的訓練,幫助你改變思考方式,擴大作品的可能性。

  如果你覺得都寫足了,接下來卻沒有想法,那就是沿著它的邊,設法再走遠一點,或者把視角往前延伸,發生這些事之前,還有什麼事,導致了現在的處境?一點一點往前或往後走,靈感並不神祕,它就像路上的小石頭,邊走邊撿,它就會慢慢帶你走向遠方。

  無論如何,保持練習,保持警醒,保持總是與喜歡的作品有關聯的狀態。奇妙的是,當你總是想著它念著它,它自然會形成一個宇宙,將你周遭的一切包含進來。屆時你會發現,你看到的人事物、你正在讀的書、你追的劇、你朋友告訴你的事,甚至電視新聞、網路話題,好像什麼事都與它有關,突然它無處不在了。到了這時你就會知道,你不需要靈感,因為它已化入你的生活,與你深深相連。你需要的只是找個椅子,把電腦或稿子打開,然後靜下心,給自己兩小時,將所謂的靈感化成字句,然後沿著這些字句,走到你的作品裡。

  支持我走過三十年的四個原則

  有人問我,要不要設下停損?該不該給自己期限?

  我覺得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原則。實現理想的過程裡,把握住幾樣重要的原則,就不至於滅頂。

  我自己的第一原則是不要借錢,除非是房屋貸款或是創業補助,否則盡量不要借錢來實現理想,尤其是寫作這一項工作。

  我自小因為家裡曾有過負債,對於債務會如何影響一個人或一個家庭,有很深刻的感悟,所以我總是呼籲大家還是要努力賺錢維持生活。理想的實現並非一朝一夕,透支或借貸卻可能導致滾雪球效應,一發不可收拾。一邊打工一邊寫作沒什麼不好,時間多寡自己可以衡量,實現理想的基金最好自己慢慢儲備,因為寫作或相關創作都不是可以立即兌現的,就算完成極好的作品,可以換得多少金錢報酬誰也說不準。倘若是借貸而來,那就會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在還債的壓力下寫作,很難做到全然投入。

  我的第二個原則,就是不要期望長期飯票,或某人的協助支持。我曾經經歷過有人信誓旦旦說要「給妳一個小屋,讓妳專心寫作」,但最後結果都很慘。一來是真正可以無私付出的人很少,對方說好要支持你,但最後你發現自己人財兩失。二來生命無常,對方可能真的有心,但能力上做不到。經驗告訴我,盡可能自己賺錢,或多或少,至少得養得活自己,有一口飯吃。那麼,你就可以一直保持那份底氣,這個底氣對寫作非常重要。

  第三個原則是,保持彈性。很多人都抱著寫作與上班只能兩者擇一的心態,上班就不能寫作,寫作了就無法上班,如此極端的想法造成裹足不前,遲遲無法出手,讓時間白白溜走。寫作這件事,說來重大,但也可以成為一個人內心的祕密。我在三十二歲之前,一直都是用這樣的心情在寫作,這是屬於我自己的祕密。我願意為它犧牲睡眠,願意為它到處打工,我甚至不會跟別人提起我在寫作,也不企圖徵求別人的同意,我要寫就寫,不需要別人認同。

  到臺北之後,我一開始就設定一年要賺三十萬,才夠生活開銷以及支援家人。這目標看來很難,但如果把自己當作一個寫作工,好像也不是做不到。以前做過很多工作,所以當我把寫字拿來當成工作時,只要心態調整好,也覺得並不難。當時我是把寫字賺錢的陳雪跟寫小說的陳雪分開來的,比如寫旅遊稿,當記者我並不擅長,可是發揮小說家的創造力我還是做得挺好。我並不打算以旅遊報導成名,只要準時交差,達成使命就心滿意足。那時的我,看起來非常矛盾,一方面我毫無保留地為小說付出,但另一面的我會精明地跟業主談價錢、談合約,發揮我業務員的精神,絲毫沒有文學家的顧忌。那時的我還沒將自己視為小說家,我只是個小說練習生。很多人無法接受小說家愛錢,好像提到錢,文學人就應該立刻臉紅,但我不這麼想,為了保護我的理想,必要的現實能力是得有的,我雖然天真,卻並不笨,我寶貴的時間不想被人廉價消費。

  第四個原則,保護自己。寫作這條漫漫長路,現實的報酬幾乎不成比例,但卻依然必須面對所有人的檢驗。不管是第一次出書,或發表或參賽,那心情總像是把人生所有全部梭哈了一樣,很多人因為第一本書沒有得到成功,就跌落深淵,因為某些人的評論,就失去鬥志,我覺得這樣很不值得。有人評論你,喜歡或不喜歡,或者沒人評論你,你感覺被忽視了,與漫長的一生相較,這都不過是一個短暫片刻。當然一定會有感覺,不可能被批評了還覺得開心,我的第一本書為我寫序的人給我的評價,我掛記了好幾年,可是那評價會在我心裡變成一個激勵的聲音,變成我進步的動力。

  我是我的小說最好的說客,我是我自己最努力的支持者,因為我初初寫作時,全世界都反對我,我若不保護自己、不相信自己,那還有誰能帶給我力量?

  至今我仍保有這種「謝謝指教,下一本再努力」的心情,去面對各種批評。我的小說若過了阿早這一關,誰再來指正我,我都不會動搖。「謝謝指教,下一本我有機會再改進」是我的真心話,但誰知道下一本會遇到什麼困難,我只能說,容我再努力。

  這個「下一本」是我寫作可以維持三十年的法寶。

  我永遠會給自己機會,我從不澈底否定自己,不管誰怎麼說,我覺得能寫出來就是好事,於這世界來說那只是一本書,但是對我來說,那是一年或兩三年血汗的付出,我當然要支持自己。

  三十年來,我就是靠著這些原則,支持著自己一步一步走過險境。我沒有拖累別人,也沒有把自己逼死。我務實地朝著心中理想的生活邁進,我不把自己看得非常重要,也不把自己看得太過渺小。我覺得我就是一個喜愛寫作,並且立志成為專業作家的職人。我要求自己專業,但也不會無止盡地追求完美。我會適當地放手,讓作品這階段真正的面貌呈現出來,我把小說收尾,告訴自己,我現在最好就是只能做到這裡了,我盡全力了。然後不再苛責自己。

  自始至終,其實真正可以審核、監督、要求我們的,都只是我們自己,勇敢面對自己,保護自己,也讓自己保有一條可以走下去的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创作瓶颈期翻开这本书的,原本带着一丝将信将疑的态度,希望从中找到快速突破的捷径。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却是一种更扎实、更慢热的疗愈。它的结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第一步、第二步”,而更像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思考模块,每一个模块都迫使你停下来,重新审视你对“完成”的定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读者关系”的那一部分,作者没有将读者视为被动接受信息的一方,而是构建了一种动态的、甚至带有挑战性的互动关系。这种视角让我对自己的作品有了全新的定位:它不是一个自嗨的产物,而是一次真诚的、带有风险的沟通尝试。书中的案例分析虽然没有直接展示具体的文学作品,但其背后的方法论却异常清晰有力,让人能够举一反三,套用到自己正在进行的项目中去,这种启发性是极其强大的。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在我看来,是一种精妙的平衡艺术。它既有对创作本质的深刻洞察,又不失对日常写作琐碎细节的关怀。我注意到作者在阐述复杂的认知过程时,总是能巧妙地穿插一些看似不经意的个人轶事或观察,这些“插曲”非但没有打断主线,反而像黑夜中的指示灯,让整个论述的脉络更加清晰可见。尤其是在处理“修改”这一环节时,作者提供了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确的审视角度,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更具距离感的眼光去看待自己那些“心头肉”般珍视的段落。这不是教你如何讨好市场,而是教你如何对自己的作品负责到底。读完之后,我感到一股强大的内驱力,驱使我去清理那些长期以来堆积在“待办事项”列表里的创作负担,因为它教会了我们,真正的创作自由,来自于对规则清晰的理解与有意识的选择。

评分

这本关于写作的书籍,以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口吻,挑战了我长期以来对“技巧”的执念。坦白说,我原本期待的是一套可以立刻应用到我的手稿中的“工具箱”,结果却发现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清了自己创作过程中那些潜意识的阻碍。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一开始我可能还在寻找具体的写作公式,但随着深入,我开始关注作者是如何处理“声音”和“节奏”这些更抽象层面的议题。她对“叙事停顿”的探讨尤其精彩,那种对于文字呼吸感的把握,让人意识到写作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韵律的营造。书中的语言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力量,即便是阐述一个理论概念,也常常伴随着生动的比喻,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如何写”,而是在重新学习“如何观察”和“如何思考”,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远比掌握几个技巧要宝贵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那种带着明确结构和清晰步骤的指南,但读完之后的感觉却远比预想的要丰富和深刻。它不像那种流水账式的“如何写出爆款”手册,反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自我对话。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她似乎并不急于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提问,引导着读者去探索自己内心深处那些关于创作的困惑和挣扎。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灵感枯竭”的处理部分,那种描述不是空泛地鼓励你“坚持”,而是细腻地剖析了灵感背后真正的驱动力——往往是生活中的细微观察和持续的自我更新,而不是凭空而来的神谕。这种真诚和不加修饰的坦率,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共鸣感,仿佛坐在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身边,听她娓娓道来那些隐藏在成功背后的真实心路历程。书中的某些章节,特别是关于“构建世界观”的论述,更是颠覆了我过去对“设定”的刻板印象,它强调的不是宏大叙事的堆砌,而是细节的精准与内在逻辑的自洽。

评分

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作者身份”的解构与重塑。它成功地避开了学院派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腔调,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带点“江湖经验”的语气,分享了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守护住自己独特的声音。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真诚性”的探讨,她没有将真诚美化为一种天生的品质,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需要反复打磨的写作肌肉。这种强调持续努力而非天赋的观点,极大地鼓舞了我这种“非天才型”创作者。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些句子而停下来,反复品味那种恰到好处的力度和分寸感。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老道,张弛有度,让人在感到被激励的同时,又不会产生过度膨胀的焦虑感,整体上提供了一种既鼓舞人心又脚踏实地的阅读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