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崇拜溯源:從手持偃月刀到身騎赤兔馬,那些你以為的關羽形象居然都是假的? (電子書)

關公崇拜溯源:從手持偃月刀到身騎赤兔馬,那些你以為的關羽形象居然都是假的?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小偉
图书标签:
  • 關羽
  • 關公
  • 三國
  • 歷史
  • 文化
  • 宗教
  • 民間信仰
  • 圖像學
  • 演變
  • 神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鳳目蠶眉裹綠絳,縱身赤兔顯英豪。
忠肝豹膽雄天下,哪個能逃偃月刀?
 
自說唱平話至雜劇戲曲,
從滿漢貴冑到蒙藏邊民。
 
時至今日,關老爺的魅力依舊無人能及!
 
  ▼關公深入人心的形象是如何演變而來?
  「臥蠶眉,丹鳳眼,五綹長髯;青龍刀,赤兔馬,周倉關平。」這是後世人們熟知的關公形象。一般人會認為這形象是《三國演義》的描述所確立的,其實不然。
 
  以關羽的代表武器「青龍偃月刀」為例。事實上,史實並未載明關羽使用的武器究竟為何。一般而言,史學家普遍認為關羽使用的兵器當屬寶劍,而寶劍在傳統道教文化中,亦有「降妖伏魔」之功用。
 
  到了宋代,長柄大刀在戰場上的廣泛使用,逐步滲入關羽的「戰神傳說」。後人漸漸在「關羽使刀」一事上取得共識。更甚者,《水滸傳》「大刀關勝」一角在姓氏、兵器和義勇等方面類似關羽,也被認為是民間關羽崇拜的一環。
 
  ▼關公信仰何以萬人崇敬,跨越民族藩籬?
  從各種史料來看,宋代以後的關廟都呈現出道家主祀,或者儒道合流,共同敬奉的現象。宋朝覆亡後,蒙古人雖敬奉佛教,但成吉思汗為安撫民心,希望得到黎民認同,故將佛教中對毘沙門天王的戰神信仰與漢人的關公信仰相結合,並且宣揚關羽孝親、重義、守信等道德。除了是統治者為自身權力背書的一環,更是教化人心、遏止民亂的手段之一。
 
  另一方面,清太祖努爾哈赤崇奉關羽,有一說為他年少時熟讀漢人典籍,尤愛《三國演義》,且對關羽十分傾慕。待到他征戰四方時,甚至夢見仙人指點,關羽託夢。滿人入主中原後,清太祖感念關羽助戰有功,大興關廟。
 
  ▼關公信徒眾多,甚至「黑白兩道拜關公」?
  宋代以後,關羽已然得到國家敕封。據學者所考,部分關廟碑記言其神威,「上可以佑國家,遠可以鎮邊疆,邇可以保鄉閭」,因此自然也被看作「軍神」、「治安之神」。
 
  而關羽義薄雲天、兩肋插刀的形象,同樣也為「地下社會」所接受。這些為義而聚的民間團體,有的是為了反抗暴政,有的是為了保衛鄉里;為凝聚彼此,因而崇奉「義字當先」的關羽。時至今日,關公信仰亦在地下社會中廣泛流播。
 
本書特色
 
  本書以研究關羽生平及後世對其信仰崇拜一事,進行溯源、分析與探討。作者胡小偉以文化研究者的獨到眼光,小心辨析史實,大膽推論著述。書中詳細探究了關羽的形象變化,及其信仰如何跨越種族、階級、行業的藩籬,達到今日萬人崇奉的地位。
《三國風雲錄:歷史視角下的曹魏與孫吳》 作者: 王明遠 出版社: 華夏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11月 書籍類型: 歷史研究/人物傳記 頁數: 680頁 --- 圖書簡介: 在波瀾壯闊的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是中國歷史上最引人入勝的篇章之一。長期以來,文學和戲曲的演繹,如《三國演義》,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那個時代的想像,塑造了無數深入人心的英雄形象。然而,當我們試圖剝去藝術加工的層層外衣,回歸史料本身時,會發現歷史的真實面貌,往往比傳說更為複雜、更具張力。 《三國風雲錄:歷史視角下的曹魏與孫吳》便是一部致力於深入剖析這段歷史的重量級著作。本書聚焦於三國中兩大支柱——曹魏與孫吳,以嚴謹的史學態度和紮實的文獻考證,重建了這兩個政權從興起到鼎盛,再到最終歸於沉寂的完整歷史軌跡。作者並非簡單地複述戰役勝負,而是著重於探討其背後的政治結構、軍事策略、士族制度的演變,以及社會經濟的基礎。 第一部分:曹魏的崛起與制度的奠基 曹操,這位「非常之人,超世之傑」,是本書探討的重點之一。作者從曹操早年在黃巾之亂中的積累談起,細緻梳理了他如何通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手腕,逐步統一北方。 (一)權力中樞的構建: 本部分深入分析了曹魏政權的特點。與劉備集團在早期缺乏穩定根基不同,曹操深知建立穩固的中央集權對於應對長期戰亂的重要性。書中詳細闡述了曹魏實施的「屯田制」對恢復農業生產、保障軍糧供應的關鍵作用。這不僅是一項經濟政策,更是曹操控制流民、穩固統治的基石。 (二)軍事體制的革新: 曹魏的強大,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其高效的軍事動員能力。作者探討了曹操如何將地方武裝逐步收編為中央禁軍,並在戰場上大規模運用步兵方陣和騎兵協同作戰的戰術。通過對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關鍵戰役的軍事地理分析,讀者可以看到曹操在戰略規劃上的冷靜與果決。 (三)繼承者的挑戰: 曹丕、曹叡時期的政治鬥爭與制度困境是本部分後續的重點。曹魏政權在完成統一霸業後,如何從軍事集團轉向文官治國?士族門閥的崛起對皇權構成了何種制約?本書透過對曹植、曹丕之間文學與政治角力的分析,揭示了早期魏晉風度背後潛藏的家族政治暗流。 第二部分:孫吳的長江霸業與地域特性 孫吳政權的興衰,與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江東士族的合作模式密不可分。本書將孫吳視為一個在特定地域限制下,發展出極具韌性的政權。 (一)孫堅、孫策的創業維艱: 孫氏父子如何在群雄逐鹿中,依托江東的本土力量,站穩腳跟?作者強調了江東地區相對獨立的文化和強大的地方豪強(如周邊的陳氏、顧氏等)對孫氏政權的影響。孫策的銳意進取與其迅速確立統治的策略,被置於當時江東地方勢力平衡的框架下進行解讀。 (二)赤壁之戰後的戰略定型: 赤壁之戰後,孫權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本書著重分析了孫吳在防禦戰略上的成功。長江天險如何被最大限度地利用?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一代名將在軍事部署和外交斡旋上的貢獻,被細緻地梳理出來。孫吳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其在魏蜀之間不斷變化的聯盟策略,體現了其務實的生存哲學。 (三)士族與皇權的微妙關係: 與曹魏士族依附於朝廷不同,江東士族往往對孫吳政權保持著一種半獨立的態度。本書探討了孫權如何平衡這些地方大家族的需求,通過聯姻、授予高位等方式,換取其對政權的忠誠與支持。同時,也分析了這種平衡機制在孫吳後期,例如“二宮之爭”中暴露出的結構性弱點。 第三部分:政治文化的對比與軍民的生存狀態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對兩大政權的個別分析,更在於通過對比,揭示三國時代的共同困境與差異。 (一)法律與刑罰體系的差異: 曹魏在曹操時期推行嚴刑峻法以整頓社會秩序,而孫吳則在維持一定法度的同時,對江東士族的行為展現出較大的寬容度。通過比對兩地的賦稅制度和司法文書的殘存記錄,本書試圖還原當時普通民眾在不同統治體系下的生活狀態。 (二)文化與思想的交鋒: 曹魏末期,玄學的興起預示著對現實政治的疏離,以及對個體生命價值的關注。江東則在戰亂中保持了相對穩定的儒家傳統,但在地方士族的影響下,也逐漸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學術氛圍。 (三)人才選拔的體系化與局限性: 曹魏在曹丕時期推行「九品中正制」,雖然旨在加強中央對人才的控制,但最終卻成為了門閥士族壟斷仕途的工具。本書對比了孫吳通過推薦和實戰考驗選拔將領的方式,探討了兩種人才制度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得失。 --- 適合讀者: 本書適合對中國魏晉南北朝歷史、軍事史、政治制度史感興趣的學術研究者及歷史愛好者。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三國背景知識,並願意深入探討史料細節,以求超越傳統演義的框架,理解真實歷史的複雜性與多維度。本書的學術風格嚴謹,論證層層遞進,是梳理曹魏與孫吳歷史脈絡的權威參考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胡小偉(1945-2014)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員、文化學者、中國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關公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致力研究小說史、中國文化史以及中國傳統與現代化關係研究,涉獵廣泛。在海內外文學術刊物發表出版論著近400萬字。多年來與多家媒體歷史文化類節目合作,擔任企劃、撰稿、嘉賓、特邀主持人。著有《民間信仰與社會生活》、《說紅樓》、《中國酒文化:典藏版》等書。

图书目录

一個特立獨行的人(代序)—懷念胡小偉先生

自序

第一章 關公形象的確立
關公形象
「黃金組合」
通俗文藝傳播
從「平話」到「演義」
民間增益事蹟
「漢人格薩爾王」
「花關索」與蒙古時代隨軍演唱
《花關索》與《格薩爾傳》

第二章 跨越民族 共同虔敬金人敬奉
蒙人尊拜
藏族信仰
滿人呼為「關瑪法」
藏傳佛教中的關公信仰
其他民族崇奉

第三章 漢民族的自覺與關羽崇拜
民族自覺
漢民族形成時間之謎
遼金西夏的「一國兩制」
「漢人」的制度強化
「壽亭侯」印綬失「漢」之謎
國族國家(nation-state)

第四章 關公信仰的普及
明代社會的兩次轉型
軍隊神
治安(警察)神
農業神
鄉里神

附錄 關公信仰形成發展簡明年表

再版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75097
  • EISBN:978626357612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5MB

图书试读

自序(節錄)
 
  出於個人學術興趣,我曾經花費二十年時間,尋求中國歷史上對於三國時代蜀將關羽崇拜文化的由來演進。
 
  說來由於《三國志演義》及戲劇、說書的影響,對於關羽崇拜,幾乎人人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作為歷史人物,關羽在正史《三國志》中得到的評價實在並不算高。陳壽曾批評他「剛而自矜」,「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但陳壽怎麼也不會料想到,千載以後關羽居然能壓倒群雄,晉升為整個中華民族「護國佑民」的神祇。明清間一度遍布全國城鄉的「關帝」廟宇,不但使劉備、曹操、孫權這些三國時代的風雲人物黯然失色,就連「萬世師表」的文聖人孔夫子也不得不退避三舍。清代史學家趙翼對此也頗不解,他曾歷數關羽崇拜的過程並感慨道:
 
  神之享血食,其盛衰久暫亦皆有運數,而不可意料者。凡人之殁而為神,大概初殁之數百年則靈著顯赫,久則漸替。獨關壯繆在三國、六朝、唐、宋皆未有禋祀,考之史志,宋徽宗始封為忠惠公,大觀二年加封武安王,高宗建炎三年加壯繆武安王,孝宗淳熙十四年加英濟王,祭於當陽之廟。元文宗天曆元年加封顯靈威勇武安英濟王。明洪武中復侯原封。萬曆二十二年因道士張通元之請,進爵為帝,廟曰「英烈」,四十二年又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又封夫人為「九靈懿德武肅英皇后」,子平為「竭忠王」,子興為「顯忠王」,周倉為「威靈惠勇公」,賜以左丞相一員為宋陸秀夫,右丞相一員為張世傑。其道壇之「三界馘魔元帥」則以宋岳飛代,其佛寺伽藍則以唐尉遲恭代。劉若愚《蕪史》云:「太監林朝所請也。」繼又崇為武廟,與孔廟並祀。本朝順治九年,加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今且南極嶺表,北極塞垣,凡兒童婦女,無有不震其威靈者,香火之盛,將與天地同不朽。何其寂寥於前,而顯爍於後,豈鬼神之衰旺亦有數耶? 
 
  其實所說並不確切,至少在北宋仁宗年代,關羽已經具有官方封祀了,續後再論。清代關廟中的這樣一副對聯,頗能概括關羽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的歷史文化地位和巨大影響:
 
  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三教盡皈依,式詹廟貌長新,無人不肅然起敬;
  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歷朝加尊號,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謂蕩乎難名。
 
  這是一個極有意思的現象,而且對審視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很有意義。說起來,在有關關羽的「造神」過程中,諸多文體,包括傳說、筆記、話本、戲曲、小說等,與民俗、宗教、倫理、哲學、制度互相影響,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關公是與中國古代小說、戲劇這些文體共相始終的一個形象。正是在這些人文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在清初文學中,關羽已被崇譽為集「儒雅」、「英靈」、「神威」、「義重」於一身,「做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霽月光風」的「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了。 
 
  大約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緣故,盛行關公信仰的漫長時期中,歷代史家對於關羽崇拜的始末根由、曲折轉變,並沒有認真的考探辨析。而近代文化斷裂後,中國文學史凡談論及此者,則率以「封建統治階級提倡」和「《三國演義》影響」為由,眾口一詞,幾成定論。美國匹茲堡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楊慶堃(C. K. Yang)在一九六〇年代的專著《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宗教的現代社會功能與其歷史因素之研究》被認為是以西方視角研究中國社會學的重要成果。在他擷取的全國八個代表性地區「廟宇的功能分配」中,就將關帝廟宇歸類為「C,國家」之「1,公民與政治道德的象徵」中「b,武將」一類,並論說道:
 
  在當時全國性的人格神崇拜中,沒有比關羽更突出的了,關帝廟遍及全國。雖然這位西元三世紀的武將是作為戰神而被西方學者所熟知的,但就像大眾信仰城隍一樣,關公信仰造成了支持普遍和特殊價值觀的作用……神話傳說和定期的儀式活動,激勵著百姓對關公保持虔誠的信仰,使關公信仰得以不斷延續,歷經千年始終保持著其在民間的影響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太抓人眼球了!封面那深沉的墨绿色和烫金的书名字体,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一眼就觉得这不是一本随便的“野史”读物,而是经过精心考究的。我通常对这种历史人物的“祛魅”类书籍持保留态度,毕竟很多时候作者为了追求新奇观点,会过度解读或断章取义。但看到出版社是业内口碑极佳的那家,并且序言里提到作者团队在史料挖掘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尤其是在对早期碑刻文献和民间口述历史的交叉比对上,我立刻被打动了。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将那些被神化了的符号——比如那柄传说中的兵器、那匹日行千里的坐骑——还原成更贴近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真实存在,而不是简单地否定其存在。这种“溯源”的过程,对我来说比单纯的结论更有价值,它展示了文化符号是如何一步步建构和演变的,这才是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似乎非常注重逻辑的递进性,从具体的物象——兵器和坐骑——入手,逐步深入到更高层次的信仰和崇拜体系的构建,这种叙事手法非常老道。我设想,作者一定在开篇就花了大量篇幅来梳理早期文献中关于关羽的记载,比如《三国志》的寥寥数语,是如何在后来的《三国演义》中被无限放大的。特别是关于“赤兔马”的描写,这匹马早已超越了坐骑的范畴,成为一种速度、忠诚和难以驯服的象征。我很好奇,作者如何区分“文学的夸张”和“信仰的建构”之间的界限?比如,赤兔马的传说是否与更早的游牧民族对良马的崇拜有关联?这本书如果能将关羽的形象演变置于整个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和民间宗教的大背景下去考察,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关羽一人,那么它将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文化史著作,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历史”与“传说”是如何在民间不断交融、彼此塑造的。

评分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抱有极高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它对“形象塑造”这一复杂过程的探讨。我们今天谈论关羽,脑海中自动浮现的是红脸长髯、威风凛凛的武圣形象,但这种形象的固化,必然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轴和无数次地方性的演绎。这本书的标题似乎暗示,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视觉符号,可能都是后世为了某种政治或宗教目的而“嫁接”上去的装饰品。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剖析“偃月刀”和“赤兔马”这两个核心意象的。偃月刀,在三国时期可能只是重型长柄兵器的一种,如何演变成独属于关羽的标志性武器?赤兔马,是文学想象的极致还是确有其事?作者会不会追溯到更早期的武将形象模板,看看关羽是否只是继承了前代英雄的某些固定配置?如果能梳理出这条从“人”到“神”,再到“符号”的清晰脉络,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无疑是巨大的,它能帮我们理解传统文化是如何“生产”英雄的。

评分

阅读这类旨在“解构”经典形象的书籍,最需要的是作者的笔触要保持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批判精神,而不是趾高气扬的“我已经发现了真相”的姿态。我希望这本书能做到的是,在拆解那些虚假光环的同时,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关羽这个历史人物本身的重量和价值。毕竟,一个形象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必然承载了民众对某种理想人格的集体投射。如果这本书只是简单地告诉我们“偃月刀不是他发明的,赤兔马可能是杜撰的”,而没有深入探讨这种“虚构”为何会如此成功、如此深入人心,那么它的深度就显得不足了。我期待看到作者能细致地描绘出,当“神像”被一层层剥开后,剩下的“人像”究竟是怎样一副面貌,以及这种“人像”在后世的道德体系中占据了怎样不可替代的位置。这种对文化心理的细腻洞察,远比单纯的历史考据更让人着迷。

评分

作为一个对魏晋南北朝史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最怕的就是那种为了迎合大众阅读习惯而牺牲严谨性的作品。这本书的副标题中带有强烈的“颠覆性”口吻,这很容易让一些读者产生阅读焦虑,担心读到的内容过于偏激。但我更倾向于认为,这种标题是在进行一种有效的学术营销,目的是吸引那些只停留在民间传说层面的读者,深入到更深层次的史料分析中去。我关注的焦点在于,作者在指出“都是假的”之后,是否提供了同样令人信服的“真相”替代品?历史研究不应止步于证伪,更在于建构更合理的解释框架。如果作者能提供扎实的文献证据,证明关羽早期的形象可能更为朴素、更侧重于某一特定德行(例如忠诚或义气而非单纯的武力),那这本书的贡献就超越了简单的八卦猎奇,真正实现了对历史人物的重新定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