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不在我:美國重量級心理學家聯手出擊,探究人類最危險的心理機制,為什麼我們會替愚蠢的信念、錯誤的決定和傷人的言行辯解?【經典紀念版】 (電子書)

錯不在我:美國重量級心理學家聯手出擊,探究人類最危險的心理機制,為什麼我們會替愚蠢的信念、錯誤的決定和傷人的言行辯解?【經典紀念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卡蘿.塔芙瑞斯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行为心理学
  • 认知偏差
  • 自我辩解
  • 决策失误
  • 人类行为
  • 经典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错误信念
  • 思维模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亞馬遜最佳商業類圖書
★暢銷力作!作者榮獲「美國心理科學學會」會士殊榮
★《華爾街日報》、《歐普拉雜誌》等重量級媒體,一致推崇!
★影響力教父席爾迪尼、哈佛幸福教授吉爾伯特,盛讚推薦!
 
狡辯、否認、逃避、說謊……
為什麼人們總認為:「我沒有錯,問題在你。」
這套心理機制如何運作,如何造成傷害,
又該如何克服?
 
  兩大獨步全球的社會心理學家
  合力解開人類心智之謎,
  從國際局勢、社會政治、法律醫療到個人決策,
  揭露人類的心智究竟做了什麼,
  導致婚姻觸礁、親友失和、民主失序、司法不公、醫療疏失,
  甚至掀起黨同伐異的民粹狂潮……
  
  ⊙偏見從何而來?為什麼人們心中會存有偏見?
  ⊙為什麼人只想逃避責任,甚至不自覺地說謊?
  ⊙為什麼明明罪證確鑿,卻抵死不認?
  ⊙民主失序、司法不公,以及醫療疏失,也有「自我辯護」作祟?
  ⊙婚姻關係變質,是因「自我辯護」作怪?
  ⊙大腦如何加工、修改你的記憶,使你對自己編造的故事深信不疑?
  ⊙只看見心中所信, 信你眼中所見──如何擺脫「自我辯護」的偏見?
  
  我們以為事實清楚無疑,卻不知道信念決定所看到的一切,
  我們以為捍衛立場,是在守護最重要的價值,
  卻不知道人類的大腦與心理運作機制,
  會巧妙蒙蔽自己的雙眼……
 
  從國際局勢、社會政治、法律與醫療,到個人決策,
  最大的錯誤,莫過於看不到任何錯誤。
 
  本書由美國屢獲殊榮的心理學大師塔芙瑞斯與亞隆森聯手,以流暢生動的文筆,為「自我辯護」心理機制提供了迷人有趣的解釋,包括如何運作,如何造成傷害,我們又該如何克服。書中運用眾多科學研究成果,及大量「錯不在我」的實際案件,從戀人、律師與檢調人員、醫生與心理師、政客和選民等等,完整揭露人類認知與心理上的特質。
 
  本書帶領讀者了解,人類雖然有與生俱來的大腦盲點與認知失調,但只要了解偏見的運作模式,並集中注意力在心理機制缺陷上,我們就能發揮更多力量來控制認知偏誤,更聰明地決策、思考、看待世界。
 
本書特色
 
  ★全書九大篇章,涵蓋個人決策、人際關係、醫療診斷、司法冤案、婚姻關係、政治與戰爭等各領域「錯不在我」案例,精彩揭示:人類如何不自覺地自欺欺人。
 
  ★第九章以川普現象為主題,從心理學來探討,為了對政黨忠誠,選擇支持危險的政黨領袖時,人民會產生哪些認知失調與自我辯護。
 
  ★以心理科學為基礎,探討人們不想面對錯誤時,會用哪些手段、藉口來逃避責任。
 
  ★透過熟悉自我辯護的心理機制,學會突破僵固思維、提升決策、改善「先入為主」的思考壞習慣。
 
各界推薦 
 
  「充滿趣聞軼事的一本書⋯⋯作者舉出各種實例,探討我們在犯錯以及不想面對錯誤時,會用哪些手段來推託逃避⋯⋯本書時而詼諧幽默,時而一針見血,讀者在書裡案例中看見自己的影子時,又會感到羞愧尷尬。」——《華爾街日報》
 
  「這本書清楚揭露身邊的愛人、律師、醫生、政治人物包含我們自己在內,是靠哪些伎倆來自欺欺人的⋯⋯《錯不在我》以科學證據為基礎,文風平易近人、清楚易懂,讀來讓人深感信服。讀完本書,我們會更熟悉自己用來推託過錯的方法,也會更強烈體會到,假如領導人、管理者以及每個人,都能認清『對不起,我錯了』這句話能發揮多大力量、具有多少價值,全民的生活就能有無比顯著的改善。」——弗朗辛.普羅斯(Francine Prose),《歐普拉雜誌》(O, the Oprah Magazine)
 
  「本書讀來輕鬆愉快、引人入勝,但又超級一針見血⋯⋯每一頁都充滿精闢的見解與敏銳的觀察。錯已鑄成,但這本書半點錯也沒有!」——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哈佛最受歡迎的幸福練習課》(Stumbling on Happiness)作者
 
  「兩位心理學界溝通大師組成的夢幻團隊⋯⋯這本書精彩剖析了『自我辯護』的力量有多驚人。」——戴維.邁爾斯(David G. Myers),《你該不該相信直覺?》(Intuition)作者
 
  「這本書令人眼界大開,非讀不可!為什麼?塔芙瑞斯與亞隆森的解析有如醍醐灌頂、筆調幽默逗趣,而且又有科學證據背書。本書觸及各個生活層面,不管是公領域還是私生活皆然。」——茱蒂.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教育的迷思》(The Nurture Assumption)與《每個孩子都不一樣》(No Two Alike)作者
 
  「這本書讓我們看清人類心智最邪惡的把戲,內容精采無比、簡明易懂,無書能出其右!」——大衛.卡勒漢(David Callahan),《作弊的文化》(The Cheating Culture)作者
 
  「當代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傑作。」——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領導,不需要頭銜》(On Becoming a Leader)作者
 
  「要是這本書沒有改變我們對自身錯誤的認知,我們就沒救了。」——麥可.薛莫(Michael Shermer),《奇異的信念》(Why People Believe Weird Things)作者
 
  「塔芙瑞斯與亞隆森整合彼此的長才,寫出這本創新、優秀的傑作,將科學研究與社會觀察兩相結合。要是不讀這本書,那就真的是鑄下大錯。」——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B. Cialdini),《影響力》(Influence)作者
 
  「塔芙瑞斯與亞隆森以機智、清晰的筆觸,寫下這本涵蓋廣博學術研究成果的作品,解開許多人類行為的謎團,例如:為何偽善者永遠看不出自己有多虛偽?為何情侶對於共有經歷的記憶總是有誤?即使某些行為會讓人直接落入困境,為何許多人還是堅持採納這些行為?這本書帶給讀者無窮樂趣,字字珠璣、啟迪人心。」——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特聘教授伊莉莎白.羅芙特斯(Elizabeth Loftus),《目擊者證詞》(Eyewitness Testimony)作者
 
  「這本劃時代的創新鉅著,能徹底改變領導者看待自身決策的方式。書中充滿嶄新的觀點與見解,絕對不能錯過!」——伯頓.那努斯(Burt Nanus),《領導者》(Leaders)作者
《超越自我:理解我们为何固执己见、为错误辩护的深层心理根源》 引言:隐藏的逻辑与自我保护的陷阱 人类的心智,如同一个精密的操作系统,在日常运作中力求高效与稳定。然而,当我们面临挑战自身信念或行为模式的时刻,这个系统常常会启动一种强大的、近乎本能的防御机制。我们为何会紧握着明显站不住脚的观点不放?为何在面对确凿证据面前,依然能为过去的错误决定找到看似合理的解释?这部著作并非探讨具体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而是深入剖析那些普遍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决策和人际互动的深层心理动力学。它聚焦于一种普遍的人性现象:自我合理化,及其如何塑造我们对现实的认知。 第一部分:心智的防御工事——合理化的运作机制 我们的思维并非完全客观的记录仪,而是一个不断进行叙事建构的过程。当现实与我们内在的自我认知发生冲突时,合理的解释便应运而生,以维护我们核心的自我价值感和认知连贯性。 认知失调的驱动力: 本书首先从经典认知失调理论出发,阐释当个体持有两种或多种相互矛盾的信念、价值观或行为时所产生的心理张力。这种张力是如此令人不适,以至于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来缓解它。缓解的途径并非总是修正错误的行为或信念(因为那通常意味着承认失败或损失),而往往是通过改变对这些元素的主观解释,即进行“合理化”的重塑。 从“我错了”到“情况使然”的转换: 这种机制在决策制定后尤为活跃。例如,在进行了一项重大、不可逆的投资后,即使后续迹象表明选择不佳,个体也会倾向于放大该选择的优点,贬低被放弃的替代方案。这并非简单的欺骗,而是一种潜意识的努力,旨在使“我已经付出的成本”与“当前的结果”在心理上保持一致性。书中详细分析了这种现象在购买决策、职业选择乃至人际关系中的体现。 认知捷径与确认偏误的共生关系: 为了节省认知资源,大脑依赖启发法(Heuristics)进行快速判断。然而,一旦某种信念或观点被采纳,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便开始发挥作用,它像一个过滤器,系统性地过滤掉那些挑战既有世界观的信息。本书展示了,合理化如何利用确认偏误,构建一个封闭的反馈循环,使得错误的信念愈发根深蒂固。我们寻找的不是真相,而是支持我们现有立场的证据。 第二部分:错误决定的后续效应——为“沉没成本”辩护 人类对“沉没成本”(Sunk Costs)的执着,是合理化理论中最引人注目的应用之一。沉没成本是那些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投入(时间、金钱、精力)。本部分探讨了为什么人们在面对巨大的沉没成本时,反而会加倍投入,即使理智告诉他们应该及时止损。 对“浪费”的恐惧: 承认错误等于承认之前的投入被“浪费”了。这种“浪费”在心理上被等同于个人的无能或判断失误。为了避免这种痛苦的自我评估,我们的大脑会启动一套精密的辩护系统,重新解读当前的情境,试图证明“坚持下去”终将带来回报,从而使过去的投入“物有所值”。书中通过对多个商业案例和个人生活抉择的分析,揭示了这种非理性坚持如何扼杀创新和进步。 叙事完整性的需求: 人类是讲故事的动物。我们努力构建一个从过去到未来连贯一致的个人故事线。一个错误的决定,如果被轻易地抛弃,就会在我们的个人叙事中留下一个“不合理”的断裂点。合理化正是用来修补这个断裂点的“精神粘合剂”,确保我们的自我故事保持其英雄式或至少是理性决策者的形象。 第三部分:言语与行为的扭曲——社会互动中的合理化 合理化不仅关乎个体对自身信念的维护,它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如何与他人互动,尤其是在涉及到伤害、偏见或道德模糊地带时。 道德模糊地带的简化: 当我们的行为触及道德底线时,合理化机制提供了一条“软着陆”的通道。例如,在涉及不公正对待他人的情境中,个体可能会通过贬低受害者(“他们活该”或“他们比我弱小”)来减轻自己的道德负罪感。这种机制将复杂的伦理困境简化为“我做了必要的事情”或“错不在我方”的二元对立。 群体认同与“我们-他们”的划分: 在群体心理学中,合理化是维持群体凝聚力的关键工具。为了维护群体的优越性(无论这种优越性是基于民族、政治立场还是爱好),任何针对本群体的批评都会被视为外部攻击,并立即被强力合理化系统所抵御。群体内部的错误会被轻描淡写,而外部的错误则会被无限放大,加剧了社会间的隔阂与对立。 结语:通往更清醒的自我 本书的最终目的并非消除人类固有的心理防御机制——它们在进化过程中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保护。相反,它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解剖图”,让我们能够识别这些机制何时开始运作,以及它们如何扭曲我们的判断。通过理解我们为何会替愚蠢的信念辩护、为何为错误的决定找借口,我们才能在关键时刻,有意识地暂停自动防御反应,审视证据的真实面貌,从而做出更接近我们真实价值观和理性判断的选择。这是一部关于认知诚实和心智解放的探索之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卡蘿.塔芙瑞斯(Carol Tavris)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講師和作家,屢獲殊榮。長期為《洛杉磯時報》、《紐約時報》、《科學人》等出版品撰寫心理學主題的文章。她是美國心理科學學會的成員,也是《公共利益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編委會成員。著作包括《憤怒》(Anger)和《錯估女人》(Mismeasure of Woman)等書。目前住在洛杉磯。
 
艾略特.亞隆森(Elliot Aronson)
 
  全球最傑出社會心理學家之一,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百大心理學家(由心理學界選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唯一獲得美國心理學會優良寫作、優良教學、優良研究三項大獎的心理學家。目前住在加州聖塔克魯茲。著有《社會性動物》(The Social Animal)、《拼圖教室》(The Jigsaw Classroom)等書。
 
譯者簡介
 
温澤元
 
  師大翻譯所筆譯組畢,德國曼海姆大學語言學碩士,現專職譯者。譯有:《廣告教父的自白》、《大偽裝者》、《人脈複利》與《南瓜計畫》等書。
 
  譯稿賜教:wentseyuan@gmail.com 

图书目录

全新增修版序 更聰明的決策、思考、看待世界
前言 無賴、蠢蛋、惡人和偽君子:他們怎麼受得了自己?

Chapter 1 認知失調:自我辯護的動力來源
如果不能撤回先前的決定,我們就會更堅信自己做的決定是對的。

Chapter 2 傲慢與偏見,以及其他盲點
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Chapter 3 記憶——自我辯護的歷史學家
我們篤定稱為記憶的東西,其實是種說故事的形態。大腦不停說故事,說著說著,故事內容通常還會有所改變。

Chapter 4 好心腸,壞科學:臨床診斷的封閉迴路
不管你提出的假設有多完美、不管你有多聰明、不管提出假設的人是誰,也不管他名聲有多響亮,如果假設與實驗結果背道而馳,假設就是錯的。錯就是錯。

Chapter 5 法律與失序
我想,對每一位檢察官來說,承認錯誤並表示:「天啊,我們竟霸占了這傢伙二十五年的光陰,快點停止。」肯定很不容易。

Chapter 6 愛情殺手:婚姻中的自我辯護
愛是最艱難的了悟:除了自我之外,世上原來還有其他真實之物。

Chapter 7 傷口、嫌隙及戰爭
他倆心高氣傲、性格暴烈。盛怒之下,有如大海一般充耳不聞、如烈火一般魯莽急躁。

Chapter 8 釋懷與坦白 
一名男子長途跋涉,有事想請教國內最有智慧的大師。抵達之後,他問那位智者:「智慧無比的大師啊,幸福人生的祕訣是什麼?」智者說:「好的判斷。」男子又問:「但是,英明的大師,要怎麼樣才能有好的判斷?」大師回道:「壞的判斷。」

Chapter 9 衝突、民主與政治煽動者
人若自欺、聽信自己的謊言,終將無法分辨內心或外在周遭的真相,因而失去所有對自己與他人的尊重。失去尊重,他也不再有愛。他用激烈的情感與粗俗的歡愉,來填補缺愛的空洞、分散注意力,在暴行中墮落沉淪。這都是因為他不斷對自己與他人撒謊。

致謝
參考資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05751
  • EISBN:978626730573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0MB

图书试读

前言
 
無賴、蠢蛋、惡人和偽君子:他們怎麼受得了自己?
 
  「我任職的政府單位很有可能犯了錯。」──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在美軍於1970 年代對越南、柬埔寨與南美洲採取的軍事行動中,季辛吉因扮演特定角色而被控犯下戰爭罪,以上是他對控訴的回應。
 
  「如果我們事後發現錯誤可能已鑄成。我深感抱歉。」──紐約總主教愛德華.伊根(Edward Egan)。提到有些主教未能妥善懲處猥褻兒童的天主教神職人員時,伊根這麼說。
 
  「我們知道錯已鑄成。」──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執行長傑米.戴蒙(Jamie Dimon)。政府提供財務援助讓摩根大通免於破產,獲得政府援助後公司卻支付鉅額獎金給高層主管,戴蒙在談及此事時這麼說。
 
  「與大眾與消費者溝通薯條與薯餅成分時,中間出了差錯。」──麥當勞(麥當勞向素食者致歉,因為他們沒有告知顧客馬鈴薯食品中的「天然調味」含有牛肉副產品。)
 
  每個人都會犯錯,大家都會忍不住想替自己辯解。就算後來發現某些行為是有害、不道德或愚蠢的,我們心中也會萌生一股想推託責任的衝動。多數人在一生中做的決定,都不會影響數百萬人的生死,但無論我們的錯誤是無關緊要還是會釀成悲劇、是小規模還是殃及全國的過失,我們還是無法輕鬆講出:「我錯了,我犯了大錯。」有些人甚至根本開不了口。情感、金錢與道德層面的風險越高,我們就越難坦承錯誤。
 
  自我辯護跟說謊或找藉口不同。為了平息愛人、父母或雇主的怒火,為了不想被告或被關,因為怕丟臉或丟掉工作,以及為了保有權力,我們顯然會說謊或捏造空想的說詞。不過,有罪之人向大眾傳遞自己明知有違事實的訊息(「我沒有跟那個女人發生性行為」、「我不是騙子」),跟他說服自己其實自己做了件好事,這兩者有很大的差異。前者的狀況就是在說謊,而且他知道自己是為求自保而說謊,後者則是在自我欺騙。這就是為什麼自我辯護比直截了當的謊言更強大、更危險。自我辯護能讓人相信自己已經盡力做出最好的決策。其實,仔細想想,這麼做是對的。「我盡力了,已經找不到更好的解決辦法。」「其實這個解決辦法還挺不賴的。」「我的決策都是為了國家好。」「那些混蛋是自找的。」「我的行為很正當。」
 
  每個人都會用這種方式劃定自己的道德界線,並且為自己的行為辯護。舉個例子,你有沒有在報所得稅時,在支出的項目與金額上動過手腳呢?沒關係啦,反正你可能也把一些支出給忘了,剛好能跟浮報的金額相抵銷,而且大家都這麼做,你不照辦豈不是太蠢了嗎?你有沒有少報額外的現金收入呢?反正政府都把納稅人的錢浪費在政治分肥的計畫上,或是用來推動那些你反對的法案,所以少報一點也沒什麼不對。你是不是曾經在上班時間,在辦公室座位上傳簡訊、回私人郵件或是在網路上購物,沒有專心辦公呢?這些都是工作的額外福利啦,而且這也是你個人對愚蠢的公司規定表示抗議的方法。再者,就算你額外完成一些工作,老闆也不會表達感激。
 
  而且,在有意識地說謊唬弄他人,以及不自覺用自我辯護來自我欺騙之間,有一塊超級有趣的灰色地帶,這塊灰色地帶是由一位不可靠、自我圖利的歷史學家所主掌。這位歷史學家就是記憶。大腦在裁減、形塑記憶時,通常會帶有所謂的自我提升偏誤(egoenhancing bias),這種偏誤會模糊過往事件的輪廓、減輕罪責,並且扭曲事實的真相。研究人員訪問夫妻當中的妻子,問到她們自己做的家事比例時,她們會說:「拜託,這還要問嗎?幾乎都是我在做啊,大概有90%。」對丈夫提出同樣問題時,他們則會回答:「我做很多家事,差不多有40%吧。」雖然每一對夫妻回答的數字都不同,但雙方的比例加起來都遠超出100%。大家可能會忍不住推斷說其中一方在說謊,但丈夫與妻子的數字加起來之所以超過一百,更有可能是因為他們都在記憶中提升自己對家事的貢獻。
 
  ……
 
  1840 年代,維也納的某座醫院面臨一個神祕難解、令大家非常恐懼的問題:院內有兩間產科病房,而在其中一間病房內,產後感染導致15%的產婦死亡。在產後感染情況最嚴重的那個月份,有三分之一的產婦喪生,死亡率是另一間產科病房的三倍。在死亡率較低的病房中,接生工作是由助產士負責。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這位匈牙利醫師提出假設,試圖解釋為什麼在院內的這間病房中,有這麼多產婦死於產後感染:接生的醫生跟醫學院學生,都是直接從解剖室到產房,雖然當時還沒有人曉得細菌的存在,塞麥爾維斯卻認為醫生跟學生手上帶了某種「致病毒素」。他請學生在進產房之前,先用含氯的消毒劑清洗雙手,產婦的死亡率因此驟降。這項措施成效驚人,而且還能拯救產婦的性命,但塞麥爾維斯的同事卻拒絕接受鐵錚錚的事實:塞麥爾維斯接生的產婦死亡率較低。為什麼他們拒絕立即接受塞麥爾維斯的發現,不願意熱烈地感謝他找到問題所在、讓寶貴的生命不會平白消逝呢?
 
  加州克恩縣的警政單位,逮捕退休高中校長派翠克.鄧恩(Patrick Dunn),因為他涉嫌謀殺妻子。警方找來兩位證人進行偵訊,他們的說法互相矛盾。其中一位證人是一名沒有犯罪紀錄的女子,她沒有針對嫌犯捏造謊言的私人動機,而且她的上司跟行程紀錄也能佐證她對事件的描述。她的證詞顯示鄧恩是無辜的。另一位證人是即將入監服刑六年的職業罪犯,他與檢察官協議談好交換條件,同意出面指控鄧恩有罪。除了說詞之外,他沒有其他證據能支持自己的說法。他聲稱鄧恩有罪。警探必須做出抉擇,是該相信那名女子的說詞(鄧恩是清白的),還是罪犯的指控呢(鄧恩是兇手)?他們選擇相信罪犯,為什麼?
 
  只要了解自我辯護的運作機制,我們就能回答上述問題,還能搞清楚為什麼會有人做出各種看似瘋狂、難以理解的選擇。殘忍的獨裁者、貪婪的企業執行長、以神之名謀殺他人的宗教狂熱者、猥褻兒童的神職人員,還有把親戚繼承的遺產騙走的家族成員,面對這些人的時候大家都會問:「他們怎麼受得了自己的行為?」答案是:「就跟所有人一樣,靠自我辯護來說服自己。」
 
  自我辯護必須付出代價,同時也能帶來好處。如果沒有自我辯護,我們會一直陷在難堪的極度痛苦之中。我們會不停折磨自己,後悔為什麼沒有選擇另一條路,或是因為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走得跌跌撞撞而深感懊悔。每項決定造成的後果,都會讓我們在事後深受折磨:「我們的決定是對的嗎?有嫁對人嗎?有買對房子嗎?有選到最棒的車嗎?選擇的職業是正確的嗎?」但盲目無謂的自我辯護如同流沙,會讓我們陷在困境中更無法抽身。我們無法看清自己的錯誤,更遑論修改導正。盲目的自我辯護會扭曲現實,讓我們無法取得所有必要資訊、無法清楚評估局勢,更會讓愛人、親友與國家之間的嫌隙更根深柢固。自我辯護會讓我們無法擺脫壞習慣,讓罪人不必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更會讓許多專業人士無法改變過時的態度和做法,使社會大眾深受其害。
 
  想坦然面對錯誤,我們得先了解自我辯護是種非常誘人卻危險的心理機制。在下一章節,我們會進一步探討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認知失調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心理機制,不僅讓我們有了自我辯護的行為,更能維護我們的信念、自尊跟群體歸屬。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會詳述自我辯護會造成哪些慘烈的後果:自我辯護是如何加深偏見、讓個人或機關單位 更腐敗、扭曲記憶、讓專業自信變成傲慢自大、造成不公不義的現象或使其延續、令愛情變質,以及引發仇恨與嫌隙。
 
  幸好,只要了解自我辯護的運作機制,我們就有辦法擊敗這種固有思維。第一步就是理解。這就是我們寫這本書的原因。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錯不在我:美國重量級心理學家聯手出擊,探究人類最危險的心理機制,為什麼我們會替愚蠢的信念、錯誤的決定和傷人的言行辯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厚厚的电子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都是如此精妙的“谎言建筑师”,而且我们每天都在为自己的作品进行结构加固。书里提到的那种机制,关于如何将一个微小的错误逐渐升级,最终演变成一个需要投入巨大情感和精力去捍卫的“真理”,真是令人不寒而栗。我记得以前总觉得那些坚持荒谬观点的人是智力有问题,现在我开始反思,也许他们只是启动了更深层次的心理防御系统。作者们显然是下了苦功去追踪这些防御机制是如何在我们的认知回路中生根发芽的,并且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消费选择、人际关系乃至投票倾向的。这种对人类心智深层漏洞的揭示,让我对“理性”这个词汇有了全新的、更加审慎的理解。它并非一个自动运行的程序,而更像是一块需要不断校准和维护的脆弱器官。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极其巧妙,没有让读者在沉重的理论中迷失方向。它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先是引导你观察现象——那些我们不愿承认的错误和怪异行为——然后才逐步深入到背后的进化和认知科学基础。我是一个对历史和案例研究很感兴趣的人,书中穿插的那些跨越不同文化和时代的例子,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它让我认识到,为错误辩解的需求,与其说是一种缺陷,不如说是一种根植于生存本能的“优化策略”——尽管在现代复杂社会中,这种策略常常适得其反。阅读它更像是一次自我审判与和解的过程,它没有指责你,而是让你明白“为什么你会这样”,这种理解本身就带来了极大的释然。它绝对值得被放置在任何“必读”书单的前列,因为它触及了人类经验最核心的矛盾点之一。

评分

市面上关于心理学的书籍太多,很多都流于表面或者过于强调积极心理学带来的虚假乐观。然而,这本书的调性非常沉稳和有力,它直面了人类心智中那些“阴暗的角落”——不是指道德上的邪恶,而是指认知上的惰性和对自我膨胀的病态需求。我特别欣赏它对“合理化”过程的解构,它展示了从最初的轻微偏差到最终的坚不可摧的信仰体系之间,那条微妙而危险的滑坡是如何形成的。我发现自己开始在与同事的交流中,下意识地去辨认他们言语中正在构建的防御墙,这让我感到自己似乎获得了一种“透视眼”。当然,这并不是要变得多疑,而是更清晰地理解人际互动的底层逻辑。它教会了我,有时候最难战胜的敌人,不是外部的反对者,而是我们自己那颗需要不断被赞美的、脆弱的心灵。

评分

这本关于人类心理的著作,简直像是一面清晰的镜子,照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常常被忽略的、甚至有些可笑的自我欺骗行为。我最近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决策过程时,深感需要一些理论的支撑来理解为什么明明有那么多的证据摆在眼前,我们的大脑却依然固执地坚持着那些显然站不住脚的观点。这本书没有故作高深地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剖析了我们维护“正确性”的内在驱动力。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追求真相,而是在维护自我形象的完整性。那种“我不能犯错”的心理防线,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固得多,也更容易被操纵。每一次与人争论,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那种试图用各种看似合理的借口来合理化自己既有立场的心态,这本书都给出了精准的解读。这不仅仅是一本心理学读物,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生存指南。

评分

我通常对那种动辄声称要“颠覆认知”的书持保留态度,但这次的体验确实不同。它的力量不在于提供了多少惊世骇俗的新发现,而在于它如何系统性地梳理和命名了那些我们每天都在经历,却从未能准确描述的内心挣扎。比如,当我们在为一个明显糟糕的投资辩护时,那种不愿承认损失的冲动,书中将其归因于更宏大的自我一致性需求。这种细致入微的洞察力,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啊哈!”的顿悟时刻。它迫使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那些“高光时刻”——那些我认为自己做出了最英明决定的时刻,到底有多少成分是基于清醒的判断,又有多少是建立在对失败的恐惧之上。对于任何长期在复杂环境中做决策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必要的“免疫力”,尽管这种“免疫力”带来的可能是短暂的不适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