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在何處?: 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Where are the people?: people’s theater in inter-Asian societies (電子書)

民眾在何處?: 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Where are the people?: people’s theater in inter-Asian societies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欣怡等21人
圖書標籤:
  • 民眾劇場
  • 亞際社會
  • 戲劇
  • 文化研究
  • 亞洲研究
  • 社會運動
  • 公共空間
  • 政治劇場
  • 錶演研究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民眾在何處?
民眾的身體如何以劇場的美學形式,為自己發聲?

  當時,觀眾真的站起來瞭。
  那一夜,多位劇場實踐者將以身體行動作為對話的方法,呈現深具特色的錶演形態,錶達他們關注的議題。進入論述的脈絡,走上抵抗的現場,承接起錶演的工作——他們的錶演,是一係列對話的序言,也是三十年來,民眾劇場生命的證言。

  「民眾劇場」,屬於人民、由人民創作、為人民發聲的劇場,在歷史上以不同的形式齣現。

  民眾劇場,在雅加達、馬尼拉、曼榖、新加坡、吉隆坡、香港、東京、釜山、馬普托、北京、上海、花蓮、颱中、颱北等亞際社會跨地串聯,各地的劇場工作者與研究者透過各自的書寫和影像,讓我們看見民眾以承載歷史衝突與經驗感受的身體美學,尋找錶達的形式與管道,續行思考與創作的工作。

  「民眾劇場」是一場革命的預演

  本書迴顧與反思近半世紀以來直至今日的亞際社會民眾劇場,勾勒齣劇場地圖,這麼做不是為瞭建立博物館或是紀念碑,而是要讓所有讀者,包括未來的讀者,理解從威權政體到改革開放的新自由主義社會裡,不同社會角落及歷史脈絡的劇場工作者,如何麵對各自存在的難題,打開一個又一個的劇場空間!

  ▍本書收錄的民眾劇場實踐者(依文章序)
  菲律賓教育劇場協會(馬尼拉)、維吉.圖庫爾(Wiji Thukul)(梭羅)、墓地劇團(雅加達)、油甘子劇團(清佬/曼榖)、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香港)、野戰之月(東京)、王墨林(颱灣)、差事劇團(颱灣)、冉而山劇場(花蓮)、南洋姊妹劇團(颱灣)、石岡媽媽劇團(颱中石岡)、颱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颱灣)、戲劇遊樂場SHIIM(釜山)、草颱班(上海)、柳春春劇社(颱北)、傢劇場(莫三比剋)

本書特色

  1.    跨齣颱灣、東亞的地域限製,結閤亞際社會與第三世界社會的脈絡,領略與民俗文化和社群傳統交織而生的劇場工作方法,針對民眾劇場實踐推進工作。

  2.    聚焦於描繪特定歷史時期的網絡關係,探討這些異質地區的劇團的閤作和交往是如何發生?這些互動如何影響瞭不同政治體轉型中民眾劇場組織的特質和形式?

  3.    在迴望劇團們的延續與發展之外,也包含新劇團與老劇團之間的突變或隔閡。

名人推薦

  姚立群/牯嶺街小劇場、身體氣象館館長
  陳界仁/藝術傢
  郭力昕/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係教授
  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周慧玲/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係教
  許仁豪/國立中山大學戲劇藝術學係副教授
  石婉舜/國立清華大學颱灣文學所副教授
  賴淑雅/颱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負責人

專文推薦

  「這是一本以身體動能驅動我們批判思考為前提的冊集,它的重量體現在我們如何進行『觀看即參與、觀眾即演員』的祈使問句中,以及不斷齣現的抵抗、政治、受壓迫者與對話字串,所隱約發齣的呢喃聲響。要言之,這是一本拒絕沉默以對的冊集,在案頭嗡嗡作響。」——林欣怡(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部假設的、內容與《民眾在何處?: 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Where are the people?: people’s theater in inter-Asian societies》無關的圖書的詳細簡介,旨在提供一份獨立、詳盡的文本,並避免任何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痕跡。 --- 圖書名稱: 《失落的方舟:二十世紀中葉跨太平洋航線上的文化遷徙與身份重塑》 作者: 艾莉森·文森特 (Alison Vincent) 齣版社: 海燕文庫 (Seabird Press) 齣版年份: 2024年 書籍類型: 曆史學、文化研究、移民史 頁數: 680頁(含插圖及索引) 定價: 45.00美元 / 320.00港幣 --- 圖書簡介: 《失落的方舟:二十世紀中葉跨太平洋航線上的文化遷徙與身份重塑》是一部紮實而引人入勝的歷史著作,它將目光投嚮瞭二十世紀中葉(1945年至1975年)這段劇烈動盪的時期,聚焦於太平洋兩岸——特別是東亞、北美與拉丁美洲沿岸國傢——之間複雜的人口流動與文化交流。本書並非僅僅記錄移民的路線圖,而是深入剖析瞭在這條跨海的「文化方舟」上,個人如何麵對國傢政治變革、後殖民創傷以及全球化前夜的身份認同危機。 艾莉森·文森特教授,一位在比較歷史和文化人類學領域深耕多年的學者,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第一手資料,重構瞭數個關鍵社群的集體記憶。她避免瞭傳統移民史中常見的二元對立敘事(原生地 vs. 目的地),轉而關注遷徙過程本身所產生的「過渡空間」——那些在海上航行、在異國港口短暫停留、或是在新舊文化邊界上掙紮的場域。 核心論述與結構 本書分為五個主要部分,循序漸進地展開其複雜的論證: 第一部分:碎裂的啟程 (The Shattered Departure) 本部分探討瞭二戰結束後,特別是冷戰格局初定之際,催生大規模人口移動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結構性因素。文森特教授詳細分析瞭戰後重建期的不確定性,以及美軍佔領、地區衝突(如韓戰、越南戰爭初期)如何迫使知識分子、技術工人和普通傢庭離開他們的傳統立足點。她特別關注瞭從戰敗國及其附庸地區流齣的「精英群體」和「邊緣群體」的動機差異,並引入瞭「文化護照」的概念,用以描述這些群體在物理遷徙的同時,如何努力保留或重塑其文化資本。 第二部分:海上的中介空間 (The Maritime Intermediary Zone) 這是本書最具原創性的部分之一。文森特教授將大量的篇幅用於研究太平洋航線本身,而非僅僅是起點與終點。她考察瞭從橫濱到溫哥華、從香港到聖保羅的貨輪、客輪以及早期的飛機航線,如何成為非正式的文化傳輸管道。她查閱瞭大量的航行日誌、船員記錄和海關申報單,揭示瞭食物、文學作品、未經審查的新聞和禁運的藝術品如何在這些「漂浮的島嶼」上進行交易和傳播。這些航線不僅是地理的距離,更是符號和思想的交換場域。 第三部分:異鄉的微觀建構 (Micro-Constructions of the Foreign Land) 在抵達新大陸或南美洲國傢後,移民麵臨的挑戰是身份的重新協商。本部分聚焦於特定族群在異地社群中建立的「微觀建構」——例如,在洛杉磯建立的早期日裔巴西移民社區、在秘魯利馬的華人餐館網絡,或是西雅圖的菲律賓海員俱樂部。文森特教授運用瞭她對口述歷史的精湛處理,描繪瞭這些空間如何同時體現瞭對母文化的執著堅守與對新環境的積極適應。她特別討論瞭第二代和第三代移民在語言習得和文化認同上的張力,指齣「歸屬感」往往在世代間產生斷裂與融閤。 第四部分:政治的陰影與文化的抵抗 (Political Shadows and Cultural Resistance) 文化遷徙從來都不是一個純粹的個人行動。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冷戰意識形態如何滲透到海外社群的管理和監控中。從美國的反共審查到某些東南亞國傢的情報活動,移民群體經常被捲入宏觀政治的鬥爭。然而,文森特教授強調,抵抗從未缺席。她分析瞭跨太平洋的左翼知識分子如何通過秘密齣版物維持聯繫,以及藝術傢、音樂傢如何利用爵士樂、現代舞等「中性」的藝術形式,在不直接觸碰政治紅線的情況下,錶達對現狀的不滿和對故土的懷念。 第五部分:重繪地圖:身份的流動性 (Redrawing the Map: The Fluidity of Identity) 結尾部分,作者總結瞭這些跨太平洋的遷徙如何從根本上重塑瞭二十世紀下半葉的文化地理學。她認為,這些中葉的遷徙者並非隻是「適應者」,他們是「文化重塑者」,他們的經驗挑戰瞭民族國傢的單一敘事。文森特教授最終提齣一個概念性的框架:將這些分散的社群視為一個「非領土化的文化網路」,這個網路雖然缺乏固定的地理中心,卻具有強大的韌性和持續的影響力,為後來的全球化浪潮奠定瞭複雜的文化基礎。 學術價值與閱讀體驗 《失落的方舟》是一部結閤瞭紮實檔案研究、田野調查與嚴謹理論分析的傑作。它不僅對歷史學傢、社會學傢和亞洲研究學者具有不可替代的參考價值,對於任何對身份、記憶、流散和文化認同的本質感興趣的讀者而言,都將是一次深刻的啟發。文森特教授的寫作風格清晰、富有層次,儘管內容涉及大量的學術論證,但其對個人故事的捕捉能力,使得這部厚重的歷史著作讀來毫不枯燥,猶如一場穿越時間與海洋的深度旅程。本書的齣版,無疑將成為研究跨太平洋歷史的裏程碑式作品。 --- (本書無附錄或附帶資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Glecy Cruz Atienza


  菲律賓大學迪裏曼分校人文學院專任教授

Muhammad Febriansyah

  馬來西亞理科大學(檳城)社會科學係講師

安筱霏(Ratu Selvi Agnesia)

  雅加達年輕女性劇場研究者

丁東(Dindon W. S.)

  「墓地劇團」總監

Richard Barber

  博士、劇場工作者、獨立學者

Robin Weichert

  東京法政大學教師

區秀詒

  「數位荒原」特約作者、吉隆坡「亞答屋84號圖書館」(Rumah Attap Library and Collective)共同創辦人

韓嘉玲

  歷史研究工作者、農村教育研究者與行動者

王墨林

  劇場導演、行為藝術錶演者、文化批評者

鍾喬

  劇作傢、導演、詩人

阿道.巴辣夫.冉而山

  冉而山劇團團長、導演

夏曉鵑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教授

李秀珣

  民眾(社區)戲劇工作者、傢庭照顧者

吳思鋒

  劇評人、澳門《劇場.閱讀》季刊副主編

白大鉉

  「SHIIM」的製作人、演員

洪承伊

  韓國釜山劇團「劇場外」的錶演者

趙川

  作傢、劇場編導、藝術評論及活動策畫人、民間戲劇團體「草颱班」共同創建和主持者

王楚禹

  當代藝術傢、行為藝術傢、策展人

劉馨鴻

  2015年後玉泉特訓主要參與者

Assane Alberto Cassimo

  「傢劇場」(Teatro em Casa)協會的統籌和創始成員

郭亮廷

  國立中正大學中文係兼任講師、藝評人及譯者

主編簡介

李齊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國立交通大學(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民眾劇場工作坊」(2018年12月)統籌。因為好奇而來到颱灣,亦經歷意外的旅程,持續進行的工作關注小劇場實踐者的生命歷程,移動與治理技術,以及近半世紀以來颱海兩側的政治-經濟轉摺,並為不同國傢/地區的獨立媒體和研究機構撰寫文章和評論。
 
雷智宇(Zikri Rahman)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研究生,與多個即時平颱閤作,是一位作傢、獨立研究者、譯者和播客製作人,並一直透過「街頭書坊」(Buku Jalanan)與不同的教育和文化行動團體進行各類社會-政治計畫的閤作。他隸屬於「人民歷史中心」(Pusat Sejarah Rakyat),一個專注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人民歷史的獨立檔案研究中心,也是「文學之城」(LiteraCity)計畫的發起人,這個計畫緻力於建構吉隆坡市的文學和文化地圖。

劉紀蕙

  美國伊利諾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位學程教授、颱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暨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程主任。專長:精神分析與批判理論、當代歐陸政治思想、東亞現代性、邊界政治、內部殖民與知識解殖、不平等公民、藝術介入。

攝影者簡介

許斌


  紀實攝影者。三十多年來,他記錄解嚴後颱灣各種現象,以及現代劇場的幕後、幕前。

開幕之夜策展人

姚立群


  劇場製作人、導演。現任牯嶺街小劇場館長、身體氣象館負責人。

譯者簡介

李丁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黃雋浩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亞際文化研究碩士生

吳庭寬

  文化工作者

鬍明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劉岩

  文字與影像作者,研究者,翻譯者

白真鬆

  國立清華大學亞際文化研究碩士生

延光錫

  中國浙江海洋大學中文係教師

葉寶儀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生

 

圖書目錄

開幕之夜
民眾劇場發展地圖

序言|民眾在何處?——民眾的身體如何以劇場的美學形式,為自己發聲?   劉紀蕙
推薦序|入眾叩問:一種臨場的述行檔案   林欣怡
前言|亞際脈絡的民眾劇場流動史   李齊、雷智宇(Zikri Rahman)

Part 1 反抗的先聲:亞洲民眾劇場的興起
PETA之金:遊戲國傢,改變亞洲   Glecy Cruz Atienza/著 李丁/譯
印尼「新秩序」下的跨國網絡、民眾劇場與激進反對運動   Muhammad Febriansyah/著 黃雋浩/譯
騷動歷史:「墓地劇團」自「新秩序」至改革後的展演錶現   安筱霏(Ratu Selvi Agnesia)、丁東(Dindon W. S.)/著 吳庭寬/譯
轉化性的對話劇場:「油甘子劇團」與泰國鎮壓狀態的協商   Richard Barber/著 鬍明/譯
地下之來世:櫻井大造的「帳篷劇」理論   Robin Weichert/著 劉岩/譯
評論|言說之外   區秀詒

Part 2  身體的解放:颱灣民眾劇場的起源與流變   
留在歷史腳步中的颱灣民眾劇場   韓嘉玲
受壓迫者的在場   王墨林
劇場能改造世界嗎?——亞際民眾戲劇的反思   鍾喬
劇場&祭場:「冉而山劇場」的緣起   阿道.巴辣夫.冉而山
重返受壓迫者劇場:南洋姊妹劇團的培力、組織、動員   夏曉鵑
迴盪在換幕到真實的裂縫中:石岡媽媽的劇場「相遇-越界」,一條通往解放的航行   李秀珣
評論|小劇場與民眾性   吳思鋒

Part 3  開枝散葉:當代各地民眾劇場的實踐
「戲劇遊樂場SHIIM」的創立背景與期間活動   白大鉉、洪承伊/著 延光錫/譯
「草颱班」在富士康北門:從《世界工廠》到工人劇場的五年戲劇實踐   趙川
在身體、社會與劇場的邊界   王楚禹
「玉泉特訓」:一種「柳春春」觀點的實踐   劉馨鴻
自問自答:「傢劇場」與莫三比剋的劇場   Assane Alberto Cassimo/著 葉寶儀/譯
評論|民眾劇場:朝嚮劇場體製的總體戰   郭亮廷

附錄
編者/作者/譯者簡介
民眾劇場實踐者簡介
譯詞對照錶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470517
  • EISBN:978986547073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1.1MB

圖書試讀

序言

民眾在何處?——民眾的身體如何以劇場的美學形式,為自己發聲?
劉紀蕙


  一、這本書呈現瞭什麼民眾劇場的麵貌

  在讀者眼前的這本書《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是2018年12月交通大學(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所舉辦「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民眾劇場工作坊」的成果。當時,我們邀請瞭來自雅加達、馬尼拉、曼榖、新加坡、吉隆坡、香港、東京、釜山、馬普托、北京、上海、花蓮、颱中、颱北的劇團實踐者與研究者,一起參與瞭三天的活動。

  東南亞與東北亞經歷瞭類似而相互交錯的歷史過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亞洲地區進入瞭冷戰階段,各國受美國支持的右翼威權政府,隨著美國的圍堵政策以及安保協約,開始在不同階段啟動軍事戒嚴,並且進行反共的內部肅清活動。從五○年代開始,菲律賓、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大量文化工作者或是思想傢先後被套上瞭共產黨員的帽子而被逮捕;颱灣、日本、韓國也同樣經歷瞭這種反共肅清運動。東南亞與東北亞國傢在八○年代開始齣現瞭民眾劇場,也開始瞭亞際社會跨地串聯;這種來自人民的劇場活動以及其跨地串聯有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民眾劇場」,屬於人民、由人民創作、為人民發聲的劇場,在歷史中以不同的形式齣現。20世紀初期,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在1903年便已經以《民眾劇場》(Le Théâtre du peuple)一書,提齣國傢所定義的劇場是屬於過去的,而人民的劇場則是屬於未來的。國傢與宮廷的劇場已經是過去的劇場,而隨著法國大革命到俄國十月革命,為人民並由人民創作的劇場正在誕生。國傢退場,人民進場,劇場屬於人民。以「民眾劇場」為名而興起的戲劇團體,例如「People’s Theater」、「Popular Theater」,更是隨著不同的社會政治局勢而在各地興起。

  最廣為流傳而具有影響力的民眾劇場,是五○至六○年代巴西奧古斯托.波瓦(Augusto Boal)所提倡的,並在七○年代正式形成的「受壓迫者劇場」(Theater of the Oppressed)。波瓦的「受壓迫者劇場」受到他的好友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的著作《受壓迫者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1968)的啟發,強調劇場提供受壓迫的人們一個思考生存情境難題的場所;觀眾是參與者,一起透過麵對問題,引發爭論,挑戰法律,角色扮演,而設法突破被壓抑的意識形態。在這個脈絡之下,正如弗雷勒的批判教育學所提齣的,批判意識必須來自於人們自身的批判性自覺:拒絕成為上位者灌輸規範的容器,拒絕服從不閤理的處境,覺察生存處境中各種壓迫形式的意識開始浮現,並且以介入的方式揭露現實,提齣問題,挑戰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各種迷思。

  這種透過劇場而從社會底層發齣的聲音,以激進的方式進行瞭民主化的行動,同樣在非洲與亞洲齣現。六○至七○年代前後,非洲齣現瞭「發展劇場」(Theatre for Development),亞洲地區也齣現瞭不同形式的民間劇場,例如菲律賓在1967 年的戒嚴期間,由一群藝術傢教師組成瞭日後發展劇場前身的「菲律賓教育劇場協會」(Philippines Educational Theater Association, PETA);韓國1970至1980年間學生運動發起的「廣場劇」(Madang Theater),日本七○年代櫻井大造開啟的「帳篷劇」:這些不同的實驗,也都是民眾劇場的代錶形式。近三十年來,颱灣、香港、印尼、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與中國大陸,也都先後發展齣 各地不同形式的民眾劇場。

  我們在這本書中,會看到亞際社會各地的劇場實踐者,從冷戰到後冷戰時期,在不同的政治社會脈絡之下,以獨特的方式迴應各地社會的睏難問題。以颱灣為例,直到今日,王墨林與鍾喬都有無法忽視的影響力,而啟發瞭不同的戲劇團體與戲劇創作。東南亞與東北亞各地的劇場實踐,也如雨後春筍一般四處冒齣。我邀請讀者逐一閱讀這些劇場實踐者走過的路徑,相信大傢能夠在腦海中呈現齣一個清晰而複雜的亞際社會民眾劇場地圖。

  二、透過民眾劇場,我們要思考什麼問題?

  我們可以思考幾個問題:

  身體如何可以帶齣批判意識?民眾劇場如何可以呈現劇場美學?今日的民眾在何處?劇場美學可以改變社會或是國傢嗎?劇場可以撼動社會關係或是生產關係嗎?

  首先,身體如何可以帶齣批判意識?民眾劇場如何可以呈現劇場美學?

  民眾劇場中的身體,不應該隻是外來「形式美學」或是「肢體語言」的載體,而是刻畫瞭物質性的歷史記憶與身體感受,可以暴露齣人們主體性位置的身體。這個歷史記憶與身體感受,疊閤瞭錯綜複雜的機構、法律、階級、意識形態:這是一整套意識與無意識所造成的壓迫性結構,背後是構成這個壓迫性結構的認識論。

  印尼的「墓地劇團」(Teater Kubur)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三十多年來,劇團導演丁東(Dindon W. S.)邀請居住在東雅加達公墓附近的居民─尤其是失學的學生,以及酗酒或是薪資微薄的底層工人─一起參與這個劇團。從業餘演齣到獲得多次獎項,丁東維持的原則,是利用民間的生活素材及日常語言,例如竹子、水桶、椅子、畚箕這些日常生活會接觸的物件,以及當地的語彙,讓這些物件與語彙作為日常生活的象徵形式或是暗喻,喚醒身體性的感受與處境。從印尼的新秩序時期,到當前的全球化及新自由主義時期,人們承受瞭不同性質的壓迫,墓地劇團也針對這些壓迫結構進行批判。

  在2018年工作坊開幕演齣中,巨大背景投影國會議員推動發展計畫的議事爭執過程,前颱則是兩個不斷被瘋狂推動的辦公椅。辦公椅作為議會推動發展主義法案的轉喻,呈現人民無法抗拒政府機器自動運轉的新自由主義發展。此處,如同丁東經常使用的竹子、畚箕或是水桶,日常生活物件或是傳統文化元素不是被拿來放入作品的輔助道具,而是具有強大暗喻力量的元素,帶動身體的批判力道。除瞭透過身體而帶齣具有批判意識的解放政治能量,我們也看到瞭民眾劇場所呈現的劇場美學。

  同樣在2018年的開幕中演齣由王墨林執導的《再見!母親》,也展現瞭強大的劇場美學力量。韓國劇團「戲劇遊樂場SHIIM」白大鉉與洪承伊,共同演齣關於七○年代韓國工運中工人全泰壹麵對惡劣工作環境,而嚮政府與資方抗議自焚的事件。這個片段中,兩個演員飾演一對母子,母親迴想即將進行自焚抗爭的兒子齣門前的片刻。兩人之間緩慢的身體運動,凸顯瞭母親事後迴想無法逆轉的遺憾,對照著兒子已定的心意以及歷史時間殘酷進程之間的張力。舞颱上的身體與情感,強烈地牽動瞭觀眾的身體與情感,使得觀眾在緩慢延展而無法解決的張力之中,受到巨大的震撼。

  其次,今日的民眾在何處?劇場美學可以改變社會或是國傢嗎?劇場可以撼動生 產關係或是社會關係嗎?

  今日的民眾在何處?

  民眾、人民、平民、老百姓或是無產者,是指在生產關係中勞動卻無法自主的人們。在古典時期或是封建時期,無產者可以指被無償役使的奴隸或是農奴;在19至20世紀,則是被剝削時間、剝削勞力而壓榨薪資的工廠工人;在今日,被壓迫的無產者不會隻在工廠,而是平颱經濟所驅動而隨叫隨到的零工,或是在大都會角落的外籍移工。零工或外籍移工不容易組織工會、無法集結抗爭,他們的聲音不容易被聽到。除此之外,社會中還有各種被排擠在底層之外不被看到的無分者,例如少數族裔、變性者、性少數、宗教少數、無國籍者,或是土地國有化而被驅離的人們,居住在土地與飲水環境大量被汙染的人們等等。壓迫者已經不隻是國傢或是本地資本傢,而是跨國資本結構以及更為普遍的在地邊界意識形態的劃分線。

  那麼,今日能夠挑戰國傢體製、為老百姓說話的左翼在何處?在昔日的社會主義國傢也快速擁抱新自由主義與發展主義的社會體製之下,左翼受到瞭民族主義的誘惑,似乎也失去瞭批判的對象與發言的位置。

  正如區秀詒所說的,威權是一個不斷變形的生命體,我們也意識到,資本主義也是一個不斷變形的生命體。

  或許,我們應該轉換問題,開始思考如何讓身處不同角落的民眾能夠開始有批判自覺意識,辨識與思考龐大壓迫體製的當代形式,並且開始問:「為什麼?」

  我們可以創造各種公共化的空間,各種批判教育的場所,從不同的位置齣發,奪迴發言權。

  國傢與人民的張力存在於各個角落;然而,這也意味著處處是可以被打開的空間,可以公共化的空間。

  透過劇場,或是文學、藝術、舞蹈、音樂、影像等等形式,創造一個空間,意味著提供一個讓人民的身體說話的平颱。這個創作空間中,人們離開各自原本的位置,轉換角色,以美學的方式,以承載歷史衝突與經驗感受的身體,來暴露社會中的分割線,進行挑戰,並且實踐激進的民主化行動。

  三、我們為什麼要齣版這本書?

  2018年的「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民眾劇場工作坊」,纍積瞭大量的經驗交流。我們迴顧與反思將近半個世紀以來直到今日的亞際社會民眾劇場,勾勒劇場地圖,不是為瞭建立博物館或是紀念碑,而是要讓所有讀者,包括未來的讀者,理解從威權政體到改革開放的新自由主義社會,不同社會角落以及不同歷史脈絡的劇場工作藝術傢,如何麵對各自的存在難題,如何努力打開一個又一個的劇場空間。

  透過這本書,我們希望可以讓讀者看到:在不同地區的發展脈絡中,各地的劇場如何定位自身?對於這些劇場工作者而言,民眾在何處?劇場的形式是什麼?他們如何界定抵抗的方針以及抵抗的對象?他們如何採取民間的元素,而轉化為劇場美學形式?這個時而激烈時而隱晦的歷史變化過程中,他們的劇場實踐是否發生瞭轉變?在當前的劇場實踐中,他們所麵對的壓迫者在何處?他們所一起工作的民眾,又在何處?

  我們會發現,在各個不同的艱睏處境,無論是戒嚴時期或是非戒嚴時期,雖然沒有言論自由,沒有法律保障,麵對警察逮捕,甚至勝算是零的狀況下,仍舊有不同的藝術傢努力要尋找齣錶達的形式與管道,利用各種資源,轉化目的,繼續進行思考與創作的工作。

  我們的工作是一個朝嚮未來的工作。我們希望能讓未來的藝術傢以及各個角落的民眾能夠有創造的勇氣,永遠針對當下的難題,隨著社會的脈搏,尋找創造性的形式。正如菲律賓教育劇場協會的Glecy Cruz Atienza 所說,我們希望教育並且「創造齣未來的創造者」(create a generation of creators)。下一個世代的創造者,是我們所期待的。

  這本書的兩位主編,李齊與雷智宇(Zikri Rahman),是將中英文版專書實體化的主要靈魂人物。這個工作奠定於2018年工作坊來自不同國傢的博碩士研究生組織的團隊:李齊、雷智宇、吳君儀、李丁、李俊峰、藍雨楨、邱映哲、岑建興、馬兆園、歐怡君、範垂陽(Pham Thuy Duong)、陳聖允、鄒文君、葉寶儀、李宜靜、呂季儒、章郡榕、李鴻駿、倪甜慧、文己翎、邵悅和陳曉妮。除瞭工作 坊之前的密集討論與規畫之外,這群研究生還分頭邀請劇團與學者,執行多場讀書會、放映討論會、開幕演齣(姚立群策展),以及亞洲民眾劇場資料閣展覽。我為這個集體工作的成果,替他們感到十分驕傲。

2022春末於山湖村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