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與南 (電子書)

北與南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伊莉莎白‧蓋斯凱爾
圖書標籤:
  • 伊麗莎白·蓋斯凱爾
  • 維多利亞時期
  • 英國文學
  • 小說
  • 愛情
  • 社會批判
  • 階級差異
  • 工業革命
  • 女性文學
  • 經典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工人吃得飽,生活有保障,纔能安心幹活。這纔是老闆的福氣,隻有笨蛋纔會不懂這個道理。」

  150年前,一個勞資嚴重對立的年代,作者創造瞭一個工廠老闆,說齣一個遠遠超越那個年代的道理。150年後,很遺憾的,還是有很多老闆不懂這個道理。

  直到2004年,英國人纔猛然驚覺,除瞭200年來世人深深愛戀的珍奧斯汀和《傲慢與偏見》,原來他們還有一本埋沒瞭150年的《北與南》……

  一個和《傲慢與偏見》同樣偉大的愛情故事,埋沒瞭150年卻在2004年石破天驚成為英國電視史上的傳奇

  史上最暢銷的BBC古典劇集,D V D銷量超越「傲慢與偏見」兩倍,狂熱蔓燒全球,影迷票選為「史上最動人的電視劇」

  2004年11月,古典劇集「北與南」在英國BBC首播。原先,這部戲並不被看好,沒有宣傳,而媒體也視若無睹。沒想到,播齣幾個鐘頭後,BBC的網頁討論區突然湧進排山倒海的觀眾點閱查詢,導緻電腦係統癱瘓,電視颱迫於無奈隻好關閉網站。這是BBC創立以來史無前例的事件。

  於是,一部掀起狂熱流行的電視劇,無意間讓一部埋沒瞭150年的文學經典重現人世。

  瑪格麗特在英國南部的田園小鎮齣生長大,父親是基層牧師。她曾經在倫敦受過高等教育,能彈琴,會畫畫,文學素養深厚。高挑亮麗的她,原本可以躋身上流社會,成為名門公子競逐的天之驕子,然而,她個性獨立,有主見,有思考判斷力,對裝腔作勢的上流社會嚮無好感,不屑成為豪門世傢的花瓶寵物。她內心深深依戀的,是南部老傢那翠綠的森林,還有住在森林裏那些純樸窮苦的工人和農夫。她從小就跟著父親照顧他們,幫他們帶孩子,照顧生病的老人。在她心目中,他們就像自己的傢人。

  那是一個巨變的時代,正直的父親無法忍受變質的教會,於是就辭去神職,帶著傢人搬到北方的工業城米爾頓,以私人教學維生。當時,勞資對立情勢嚴峻,棉織工人醞釀罷工,流血衝突一觸即發。一嚮同情工人的瑪格麗特偶然結識瞭工會領袖的女兒,不久就和那一傢人成為朋友,而同時,一位年輕的棉織工廠老闆桑頓成為她父親的學生,研習古典哲學。他是一位刻苦齣身、白手起傢的企業傢,早年因父親驟逝,為瞭扛起傢計而大學中途輟學,如今事業有成,終於有機會重拾書本,尋迴早年被迫中斷的求知熱忱。他有良知、對經營事業有獨到見解,不願像其他老闆一樣剝削工人,然而,他個性剛烈,麵對工人的激烈罷工,卻又無論如何不願低頭……

  一開始,同情工人的瑪格麗特對他懷有強烈敵意,但後來,當她漸漸明白他的為人之後,她內心開始陷入掙紮。一邊是親如傢人的工會領袖,一邊是她欣賞的年輕老闆,她該如何麵對……

  1854年齣版的《北與南》,總是被形容為「工業革命版的《傲慢與偏見》」。事實上,《北與南》確實和《傲慢與偏見》一樣,也是一個極其浪漫動人的愛情故事,但截然不同的是,《北與南》的愛情隻是錶麵,作者真正的關懷,是呈現一個充滿階級矛盾和勞資對立的钜變的時代,並且尋找答案。

  一百五十年後,我們在這本小說裡看到的,竟然是一種怵目驚心的「現代」。就像一麵鏡子,我們在裡麵看到瞭我們的時代,看到同樣的對立與衝突,看到和你我一樣在經濟睏境中掙紮的人,最後,在寬容中看到瞭生命睏境的救贖。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保證不提及您的《北與南 (電子書)》: --- 《星辰的低語:失落文明的考古發現與人類未來》 第一部分:塵封的輝煌——遺跡的揭示與時代之謎 引言:追溯時間的河流 本書並非一部傳統的曆史著作,而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深度探險。我們聚焦於人類文明史上那些最為神秘、最令人睏惑的“斷裂點”——那些在現有史學框架中難以解釋的宏大遺跡與技術奇跡。從亞馬遜雨林深處被藤蔓吞噬的巨石城,到喜馬拉雅山脈高海拔地區發現的奇異閤金殘片,本書試圖構建一個多維度的考古圖景,挑戰我們對“古代”的固有認知。 第一章:時間的幾何學——巨石建築的工程學奇跡 本章深入剖析瞭全球範圍內數個標誌性巨石遺址(如秘魯的薩剋塞維曼、埃及的阿布辛貝神廟,以及未公開的某處位於撒哈拉腹地的地下結構)的建造技術。我們摒棄瞭以往簡單歸因於“人力堆砌”的論調,轉而采用現代岩石力學和聲波分析技術,探討這些文明如何實現瞭對數以百噸計石塊的精確切割、搬運與堆疊。我們呈現瞭關於“石材軟化技術”的最新爭議性研究,並比對瞭不同文化中對空間、秩序和宇宙模型的理解如何體現在其建築布局中。這些建築不僅僅是住所或祭壇,它們是記錄宇宙運行的精密儀器。 第二章:失落的能源矩陣——從黏土闆到水晶結構 古代文明的能源管理方式一直是史學界的熱點與盲區。本章詳細記錄瞭在美索不達米亞和印度河流域挖掘齣的一批被誤認為宗教用品的復雜裝置。通過對蘇美爾楔形文字和哈拉帕文字中模糊記載的交叉對比,我們重構瞭一套關於“地熱能引流”和“共振能量采集”的理論模型。特彆關注的是一處位於中歐深處的礦井遺址中發現的、內部結構精密的石英晶體陣列,它暗示瞭某種對自然頻率的利用,遠超我們通常認為的青銅時代的技術水平。 第三章:語詞的邊界——符號學與非綫性記錄係統 語言是文明的血脈。然而,許多古代文明的銘文和符號係統至今仍未被完全破譯。本章專注於研究那些不遵循綫性(左至右或自上而下)書寫規則的記錄方式。我們分析瞭伊斯特拉(Istria)地區發現的“螺鏇文字”以及某種與天文學數據高度吻閤的巴斯剋地區岩畫。這些記錄方式可能不僅僅是敘事,更是一種多層次、信息密度極高的數學或哲學錶達。我們探討瞭這些符號係統如何處理時間概念——它們似乎將曆史視為一個循環而非直綫。 --- 第二部分:文明的交匯與驟變——技術、哲學與災難 第四章:大航海前的全球聯係——跨洋貿易的證據鏈 傳統曆史認為,大規模的跨洋交流始於近現代。然而,本書提齣瞭強有力的證據,證明在公元前數韆年,存在著連接美洲、非洲西海岸和歐亞大陸的貿易網絡。我們列舉瞭在南美洲發現的具有明顯地中海風格的陶器殘片,以及在北非海岸發現的、化學成分與特定南美礦物完全一緻的金屬飾品。這不僅挑戰瞭地理上的隔絕論,也暗示瞭某種共享的航海技術和對洋流的深刻理解。 第五章:心智的拓展——古代的神經科學與意識形態 比物質技術更令人驚嘆的,是古代思想傢對“內在世界”的探索。本章審視瞭古印度奧義書中的冥想體係與瑪雅祭司階層所記錄的夢境報告。我們引入瞭認知神經科學的視角,分析瞭特定儀式環境、草藥使用以及聲音頻率如何可能被用來引導和控製人類的意識狀態。我們試圖理解,這些文明是否在探索人類心智的潛能方麵,達到瞭我們今天仍未企及的高度。 第六章:大淨化:環境劇變與文明的重啓 曆史的洪流中,總有巨大的“過濾器”將文明推嚮新的起點。本章集中探討瞭在公元前一萬年前後,全球範圍內發生的數次劇烈的氣候和地質事件。我們綜閤瞭冰川學、古氣候學和地質構造學的最新數據,展示瞭這些事件(包括海平麵急劇上升和火山活動高峰期)對當時高度發展的社會結構造成的毀滅性打擊。我們推測,現代文明的許多基礎知識,很可能是在這些“大淨化”之後,由幸存者從零開始,通過艱難地解讀前代留下的零散碎片而重建的。 --- 第三部分:迴響與前瞻——遺留的遺産與未來的契機 第七章:被誤讀的“神諭”——神話中的技術藍圖 許多古代神話被視為純粹的寓言或迷信。本書采取逆嚮工程的思路,將《吉爾伽美什史詩》中描述的“天堂之梯”、北歐神話中的“世界之樹”結構,以及古埃及的“卡”與“巴”的概念,重新映射到物理學的特定模型中。例如,一些描述“天空之舟”或“能言之石”的文本,在特定解釋下,與基礎的能量傳遞原理存在驚人的相似性。我們認為,神話是前科學時代的知識編碼方式。 第八章:現代科學的盲點與古代的啓示 我們反思瞭現代科學在過度依賴可量化、可重復實驗的範式下,可能錯失瞭哪些關於宇宙的根本性真理。本書提齣,古代文明可能在理解“湧現性”、“非綫性動力學”以及“觀察者效應”方麵,擁有比我們更直觀、更整體的認識。通過對比伽利略的望遠鏡與古代觀星者的肉眼觀測記錄,我們發現後者在某些長期周期性預測上的精確度,令人費解。 結語:未來的考古學 《星辰的低語》旨在開啓一場關於“我們從何而來,以及我們可能去往何處”的嚴肅對話。當我們凝視那些被時間磨平的巨石時,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過去,更是人類心智在麵對無限挑戰時所能達到的潛能。本書呼籲,下一代的考古學不應隻關注“挖掘什麼”,更要關注“理解如何思考”——即如何重新激活那些被現代性所遺忘的認知路徑。我們必須學會傾聽那些沉默已久的星辰,纔能真正找到人類文明的下一站航程。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伊莉莎白‧蓋斯凱爾 Elizabeth Gaskell


  那個年代,是《傲慢與偏見》《簡愛》《咆哮山莊》風起雲湧的年代,然而,相對於聲名不朽的珍奧斯汀和白朗特姐妹,那個年代還有一位同樣偉大卻被忽略瞭一百五十年的女性作傢,一個文學史上陌生的名字──蓋斯凱爾夫人。

  本名伊莉莎白‧史蒂文生,1810年生於英國倫敦。年少時,由於母親父親相繼過世,她輾轉寄住親戚群中,其中有一位是改革教派的威廉牧師,他那入世而充滿人道關懷的思想深深影響瞭伊莉莎白的一生,引導中產階級齣身的她走入貧睏艱苦的勞工階層世界。後來,1832年,她嫁給瞭同為改革教派的蓋斯凱爾牧師。

  身為改革派基層牧師的妻子、六個孩子的母親,除瞭在主日學校教書,還要為教會的慈善工作終日奔波。為瞭接濟貧民區那難以數計的貧苦傢庭,伊莉莎白生活的忙碌已經達到疲於奔命的程度,很難想像後來她還能成為英國文學史上的偉大作傢。

  1846年,小兒子不幸夭摺,她忽然開始寫齣數量驚人的長短篇小說。1848年,她匿名齣版瞭第一部長篇小說《瑪莉巴登》,立刻受到大文豪狄更斯的激賞,驚為天纔,力邀她為自己的文學雜誌寫稿。她還因此結識瞭《簡愛》的夏綠蒂白朗特,兩人成為終生摯友。

  1855年,她齣版瞭足以和《傲慢與偏見》韆古輝映的《北與南》。

譯者簡介

陳宗琛


  曾譯《時間迴鏇》、《奇風歲月》、《羊毛記》係列、《妳一生的預言》等作品。現為鸚鵡螺文化負責人。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43511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3MB

圖書試讀

編輯手記

化解百年仇恨的一線希望--北與南


  在世紀交替的公元2000年前後的十餘年間,英國廣播公司(BBC)持續不懈拍攝瞭一係列的「古典文學劇集」,絕佳的品質贏得崇高讚譽,廣受歡迎,逐漸在無數影迷心目中奠定瞭無可取代的經典地位,被影迷戲稱為是BBC史上「光輝的十年」(Glorious Decade)。

  「古典文學劇集」的取材,從珍奧斯汀、白朗特姐妹,到大文豪狄更斯,從「傲慢與偏見」、「簡愛」到「荒涼山莊」,每一部都是英國文學史上聲名顯赫的經典,而BBC也投入瞭大量的資金,精心製作,全力宣傳。尤其,1995年的「傲慢與偏見」更是劇集史上的高峰,柯林佛斯(Colin Firth)飾演的「達西先生」早已成為不朽的夢中情人典範,風靡瞭全球無數狂熱尖叫的女影迷。最妙的形容,來自颱灣一位知名部落客,她說那是「永恆的無人能超越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製霸宇宙完美的達西先生」。當然,接下來的十年,「達西先生」的權威地位始終不動如山,而「傲慢與偏見」也永遠是影迷心目中最偉大的古典劇集。然而, 到瞭2004年,這種權威地位開始動搖瞭,因為那年年底,BBC播齣瞭「北與南」。

  北與南?那是多麼陌生的名字,就連英國都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的文學史上有這麼一部經典,所以一開始,BBC並沒有太大的期望,沒有大肆宣傳,也沒有得到媒體關注。沒想到,過瞭四個禮拜,第四集的結局播齣後,BBC網站突然湧進滔天巨浪般的觀眾留言狂潮,導緻電腦係統癱瘓,那就是著名的「最長的一夜,影迷攻陷BBC」。劇集結尾的那一幕,男女主角在火車站意外相遇,歷經麯摺長久壓抑的熱情在瞬間爆發,那驚心動魄的深情一吻,已然成為影史上的經典畫麵,影迷戲稱為「不朽之吻」(The Kiss)。而飾演「桑頓先生」的英國男星理查阿米蒂奇(Richard Armitage)更一舉取代瞭「達西先生」,成為新一代的夢中情人,被全球的女影迷暱稱為RA。從2004年至今,十幾年過去瞭,「北與南」依然是影迷公認史上最動人的古典劇集。

  不過,「北與南」竟然能夠掀起如此的流行狂熱,是很令人訝異的,因為,除瞭RA的男神魅力和浪漫迷人的愛情之外,故事真正的核心,卻是在描述一個充滿階級矛盾和勞資對立的動盪時代,全片瀰漫著一股灰暗瀋重的色調,畫麵上盡是飽受貧苦病痛摺磨的勞工,罷工抗爭,流血衝突,工廠裡棉絮粉塵紛飛,有如「白色地獄」,這一切都不是電視裡常見的、比較容易受歡迎的輕鬆娛樂。沒想到,這樣的故事反而令觀眾受到更深的感動,如癡如醉。那麼,「北與南」那種動人的力量究竟從何來?

  影集引發的熱潮,掀起瞭大傢對原著小說和作者的好奇,因此,一部埋沒瞭一百五十年的偉大經典終於重現人世。然而,這麼動人的故事,為什麼沒有像《傲慢與偏見》或《簡愛》一樣成為流傳不朽的經典名著呢?根據學者分析,原因很可能在於,齣版於1854年的《北與南》被歸類為「社會議題」小說,而當時,歷經三○、四○年代的勞資對立的高峰期已經逐漸平息,所以,事過境遷之後,《北與南》自然而然就被冷落瞭。

  事實上,早在二十世紀初的1905年,負責編纂《劍橋英國文學史》的權威學者華德爵士(Adolphus William Ward)就對《北與南》推崇備至,他說,經過長年反覆細讀之後,他越來越覺得《北與南》是最偉大的英國小說之一,因為書中呈現的,是黑暗中無法磨滅的善良人性,是矛盾中逐漸浮現的同情理解,是對社會公義的無盡追求,還有那歷經磨難衝突後所孕育齣的深刻愛情,這一切渾然天成,完美融閤成一種撼動人心的巨大力量。

  《北與南》的作者是蓋斯凱爾夫人,本名伊莉莎白史蒂文生,1810年齣生於英國倫敦。年少時,由於母親父親相繼過世,她輾轉寄住親戚群中,其中有一位是改革教派的威廉牧師,他那入世而充滿人道關懷的思想深深影響瞭伊莉莎白的一生。後來,1832年,二十二歲那年,她嫁給瞭同為改革教派的蓋斯凱爾牧師,遷居到北部的曼徹斯特。《北與南》書中那個灰暗冷冽的北方工業城米爾頓,描寫的就是曼徹斯特。

  一八三○年代的曼徹斯特,是當地富豪權貴的驕傲,城區裡街道寬闊整齊,商店林立,工廠老闆的豪宅遠離煙塵,有富麗堂皇的宴會廳和滿是奇花異草的花園。曼徹斯特,堪稱是英國的工業首都,甚至是政商名流的藝術文化中心。然而,蓋斯凱爾夫人看到的,卻是另一個曼徹斯特:到處林立的紡織廠、震耳欲聾的巨大蒸汽機械、密布全城的貧民窟,交織齣猶如人間煉獄的景象。她感覺到一股暗濤洶湧的危險力量,感覺到工廠老闆和工人之間蠢蠢欲動的對立衝突。剝削、貧窮、絕望,這一切逐漸形成一股風暴,咄咄逼人,彷彿即將吞噬整個城市,令人恐懼。

  《北與南》之所以被人稱為工業革命版的「傲慢與偏見」,就是因為作者在一個歷經波摺和衝突對立的愛情故事裡,探索這樣的恐懼。故事裡,女主角瑪格麗特是一個牧師的女兒,生活在風光旖旎的南方田園,後來因為父親脫離教會,她不得不跟著父親搬到北部的工業城,這樣的情節,幾乎就是作者親身經歷的翻版。蓋斯凱爾也是在很年輕的時候嫁給改革派的牧師,搬到北方的工業城曼徹斯特。丈夫教區的教友中,有不少是銀行傢和工廠老闆,她和他們都很熟識,但另一方麵,深受改革教派思想薰陶的她,精神上是很叛逆的,滿懷改革的理想。她協助丈夫教區的服務工作,深入貧民窟,目睹瞭太多苦難的慘狀,同時又接觸到很多在睏苦中搏鬥的工人。她仰慕那些辛苦的工人,對他們有深厚的感情。

  後來,棉織業越來越不景氣,工廠紛紛歇業停工,工人的傢庭立刻陷入睏境,她眼看著工人的孩子挨餓,心中有太多不忍,再加上她十個月大的兒子不幸早夭,於是,她把內心的傷痛化為文字,於1848年匿名齣版瞭她的第一本小說《瑪莉巴頓》(Mary Barton)。故事裡,女主角的父親眼看著自己的孩子死去,萬念俱灰,最後不顧一切謀殺瞭年輕的工廠老闆。蓋斯凱爾說,她之所以會寫《瑪莉巴頓》,是因為她深深同情那些和她朝夕相處的工人,她隻是想替故事裡那個不擅錶達的父親說齣內心的哀痛。她隻是想幫窮苦的人說話。她在小說裡描繪的景象,嚮世人揭露瞭工人的苦難,比任何官方的報告都更強而有力。但另一方麵,這本小說也激怒瞭很多工廠老闆,他們覺得自己的形象被扭麯瞭,而且抱怨她態度偏頗,一麵倒嚮窮人。

  蓋斯凱爾確實是一個大無畏的作傢,永遠走在時代前端,以控訴不公不義為己任。1853年她齣版瞭第二本小說《露絲》(Ruth),又掀起軒然大波,因為書中的英雄人物是一個未婚生子的少女,這種題材在當時真可謂是驚世駭俗,嚇壞瞭眾多教友,有些人傢的爸爸甚至燒瞭那本書,無數的報章評論和讀者來信對她展開無情攻擊,蓋斯凱爾說,當時她感覺自己就彷彿「一個殉道的聖徒被綁在樹上亂箭射殺」。

  當然,早在第一本小說齣版後,她的文學天纔就已驚動瞭大文豪狄更斯,力邀她為自己的雜誌〈大眾文藝〉(Household Words)寫稿。一開始,她寫瞭一係列描繪小鎮風情的短篇故事,也就是著名的《剋蘭弗德》(Cranford),那無與倫比的說故事纔華,讓狄更斯驚為天人,甚至形容她是天方夜譚裡那個有說不完的故事的「雪赫拉莎德」,又鼓勵她寫另一本長篇小說。那本小說,就是後來的《北與南》。

  嚴格說來,蓋斯凱爾寫《北與南》,並不是為瞭要「修正」《瑪莉巴頓》一麵倒嚮窮人的立場。她說,《瑪莉巴頓》的故事絕對忠於事實真相,她堅決捍衛書中的觀點。不過,從某個角度來看,《北與南》確實是一本「和解」的書,因為她透過精心設計的情節,展現齣工廠老闆並非都是殘酷不仁的冷血動物。在現實生活中,她確實也認識一些有良知的工廠老闆,嘗試用更人性化的方式管理工廠,善待員工。她親眼看過一傢工廠,老闆和工人一起吃飯,一起禱告,甚至一起齣遊。書中最迷人的角色「桑頓先生」,正是她刻意塑造齣來的工業傢的理想典範,具有老闆的強悍氣勢,同時又有仁慈寬厚的胸懷。

  蓋斯凱爾當然明白,階級之間的矛盾,工人和老闆之間的對立,就像一道巨大的鴻溝,是不可能那麼輕易跨越的。如果隻是窮人單方麵去改變這種不公不義,免不瞭要付齣流血衝突的慘痛代價,所以,《北與南》更像是深情的呼喚,呼喚那些擁有權勢的資本傢,她渴望喚醒他們心中潛在的最基本的良知、善性和同理心,提醒他們,工人並不是「工具」,不是機器的「零件」,不是另一個低下的「階級」,而是有血有肉的人。

  也許,《北與南》最動人的力量,就是讓我們看到一線希望。當我們能夠真正睜開眼睛,看到彼此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我們就有機會學會寬容,學會同情,學會瞭解,那麼,我們就有機會創造一個更公平更美好的世界。

  一百五十年瞭,《北與南》的力量依然在我們心中迴盪,永不止息。

陳宗琛〈譯者、鸚鵡螺文化負責人〉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