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 (電子書)

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秀枝
圖書標籤:
  • 獨居
  • 老年
  • 幸福
  • 心理
  • 自我成長
  • 人生哲理
  • 情緒管理
  • 積極心態
  • 生活方式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個快樂獨居的銀髮族,
自在徜徉的「銀髮族超前部署」。

  ●活在當下的每一刻,都是有益老後的「未雨綢繆」。
  人生走到底,終要麵對一個人過,但「獨老」不等於孤獨老。健康、經濟和心情,從容做好準備,下半場人生,我們好好為自己活。

  .除瞭生活費之外,還有醫療支齣與照顧花費,你預想到瞭嗎?
  .3C產品不上手,而慨嘆自己年紀大瞭、不中用?
  .「健康的生活習慣」是預防慢性病、癌癥與失智最好的方法,你做到多少?
  .老朋友情誼深刻,新朋友帶來新視野,如何維繫老交情、建立新關係?
  .如何能夠與朋友同樂,也可以一個人放鬆地獨處?

  ●失智癥的權威劉秀枝醫師說:「我是容顏不再、動作漸緩,但腦細胞依然活躍的銀髮族。」
  由於提前為獨活的老年做準備,儘管退休多年、經歷癌癥等病痛,如今七十五歲的她不但快樂地享受獨居,而且人生愈活愈發光。她以自己和眾多銀髮朋友為例,並融入每個人步入年老都應有的醫療知識,寫下這本為迎嚮獨立、自主的老年人生,「超前部署」的智慧精華。

  麵對一個人的老後,從此刻開始就必須未雨綢繆。無論幾歲,珍愛自己保有的能力,學習享受獨處而不孤寂,即使一個人的晚霞也很美麗。

  劉醫師的分享
  1.〈你們有「Apple Pay」嗎?〉
  某日到一傢連鎖商店,結帳時,我問:「你們有Apple Pay嗎?」收銀颱後方冒齣一個帶點驚訝的錶情並點頭。我把手機上的載具讓她「嗶」一下,輸入雲端發票,再按手機兩下,快速掃描臉部後,把手機靠近櫃檯的感應器,「嗶」的一聲,交易完成。

  她說:「像你這種年齡還能這樣,真厲害!」

  我笑笑:「我並沒有很老啊。」

  我喜歡透過簡單的學習,讓科技成為幫手,猶如生活上的手杖,活得輕鬆、簡約又帥氣。

  2.〈與友共遊,獨居而不孤獨〉
  在一個社區演講時,一位熟齡男士提問:「銀髮族要如何結識朋友?」

  我試著迴答:「我們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朋友,在退休後可以聯絡,尤其是小學、中學或大學的朋友最可靠。也可以參加社區大學課程、熟齡團體、宗教活動或參團旅遊,都可能遇到熱心、友善的同伴。隻要認識一位閤得來的朋友,經過牽引介紹,就可以擴展朋友圈子。」

  醫學研究顯示:良好的社交關係,有助於提升免疫力、減少心血管疾病和失智癥等疾病的風險,並能降低死亡率。

  3.〈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刻,有想做的事就不要遲疑〉
  有人會問:「你退休後,會不會很無聊?」

  我總結分享:生活有目標,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持續運動,可以獨處及獨行,也可以與朋友們開心同樂,感恩地過好每一天,充實得很呢!

  老瞭並沒有那麼可怕。即使身體有病,甚至大腦有病變,但持續從事體能與智能活動,依舊能享受活躍的老年。

本書特色

  ●根據內政部統計,2022年颱灣人平均壽命79.84歲(男76.63歲,女83.28歲),同齡的妻子有可能老後需獨居近7年。而無論有無伴侶、有無子女,每個人終將麵臨「一個人的老後」。

  ●劉秀枝醫師特別指齣:儲備老後的生存資金,不隻有衣食住行等日常,更要考慮「醫療(可能有自費)與照護的花費」,而這都被我們忽略瞭!

  ●書中建議適閤高齡族群、簡單易行的預防失智處方:「走入山林」。如果時間與體力不允許,不見得要走郊山,每天在住傢附近的公園或綠地走走,也有預防失智的效果。有走總比沒有走好,最重要的是持續做,讓時間為自己加分。

  ●你也期待自在又自主的熟齡人生?建議針對這五點,先瞭解與準備:一、獨立,卻不孤獨;二、我失智瞭嗎?三、愈動愈活躍;四、正麵心態是強大保護傘;五、愈認識疾病,愈不害怕它。

同心推薦

  ●王鬱婷(《聯閤報》「元氣周報」主編)
  ●汪詠黛(臺北市閱讀寫作協會創會理事長)
  ●張光鬥(點燈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陳莞欣(熟齡媒體《50+》主編兼召集人)
  ●賀桂芬(《康健雜誌》總編輯)
  ●蘭萱(資深媒體人/中廣「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好的,這是一份詳細的、不包含您提供的書名的圖書簡介: --- 書名:心之所嚮:在不確定的時代裏尋找內在的安寜與力量 作者:[虛構作者名:林語萱] 齣版社:[虛構齣版社:遠方文化] 齣版日期:[虛構日期:2024年10月] --- 內容簡介 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似乎總在追逐著“更多”——更多的成就、更多的連接、更多的體驗。然而,許多人發現,越是外求,內心的空虛感和焦慮感便愈發強烈。《心之所嚮:在不確定的時代裏尋找內在的安寜與力量》並非一本心靈雞湯式的讀物,它是一份深刻而務實的指南,引導讀者穿越日常生活的喧囂與迷霧,重新錨定自我價值,構建一個即便世界風雲變幻也能穩固安泰的內心世界。 本書的核心理念在於:真正的穩定並非來自外部環境的完美無缺,而是源於個體對自身情緒、認知模式的深刻理解和有效管理。作者林語萱,一位在跨文化心理學和認知行為領域深耕多年的專傢,結閤東西方哲學智慧與現代神經科學的最新發現,為讀者提供瞭一套可操作的“內在重構”框架。 第一部分:解碼時代的焦慮——我們為何感到不安? 現代人的不安感往往源於對“失控”的恐懼。本部分深入剖析瞭當代社會特有的壓力源:永無止境的比較文化(社交媒體的陷阱)、信息過載導緻的注意力分散,以及對未來規劃的過度執著。 “常態化危機”的心理學效應: 探討瞭在宏觀不確定性下,個體如何將外部壓力內化為持續的生理和心理負擔。我們學習區分“可控範圍”與“非可控範圍”,並將精力集中於前者。 身份認同的漂移: 隨著職業流動性增加,傳統的身份標簽(如職業、地域)變得模糊。本書強調建立基於核心價值觀而非外部成就的穩定身份感。 “即時滿足”的反噬: 揭示瞭快速反饋機製如何削弱我們的耐心和深度思考能力,並提供瞭重塑延遲滿足習慣的有效方法。 第二部分:重塑認知——篩選你的內心世界 我們對世界的感知,往往比世界本身更具影響力。本部分著重於認知重構的實踐,幫助讀者識彆並修正那些潛藏在深處的、限製成長的思維定勢。 “災難化思維”的拆解: 教授具體的提問技術,挑戰那些自動産生的負麵預測,將其從“事實”還原為“假設”。 接納不完美: 探討完美主義的隱性成本,並提齣“足夠好”原則(Good Enough Principle)在生活與工作中的應用,釋放因追求虛幻完美而産生的內耗。 敘事療法初探: 鼓勵讀者成為自己人生故事的“編輯”,有意識地重寫那些負麵的自我陳述,將挑戰轉化為成長的篇章。我們不是事件的受害者,而是意義的創造者。 第三部分:錨定當下——深度連接與內在的流動 安寜並非來自對未來的全然預知,而是來自對此刻的全然在場。本書強調將“心智遊離”拉迴“當下體驗”的重要性。 正念的精細化實踐: 跳脫齣簡單的呼吸練習,本書提供瞭針對特定場景(如衝突溝通、高壓決策)的正念應用技巧,旨在培養情緒的“觀察者視角”。 “心流”的日常構建: 闡述如何通過結構化的活動和明確的目標,將日常瑣事轉化為充滿意義的專注時刻,從而體驗到時間感消失的愉悅與效率提升。 構建“意義網絡”: 深入討論瞭人類對意義的根本需求。作者指導讀者梳理自己的核心價值觀體係,並確保日常行動與這些價值觀保持一緻,這是抵抗虛無感的終極武器。 第四部分:韌性的培養——與變化共舞 在無法消除外部波動的世界中,建立心理韌性是必需的能力。《心之所嚮》將韌性視為一套可以習得的技能組閤,而非天生的特質。 情感的“彈跳力”: 學習如何經曆負麵情緒而不被其“淹沒”。這包括情緒標簽的準確識彆、情緒的自然釋放路徑,以及在低榖期如何激活自身的恢復機製。 彈性人際關係的設計: 探討如何在維護個人邊界的同時,建立支持性的人際網絡。高質量的關係是心理韌性的重要外部支撐。 接受無常的哲學智慧: 藉鑒古代智慧,理解“變化”是宇宙的本質規律。通過培養對變動的接受度,我們可以將對抗性思維轉化為適應性思維,從而在任何階段都能找到立足之地。 結語:成為自己的“安寜設計師” 《心之所嚮》的最終目的,是幫助讀者從被動地應對生活,轉變為主動地設計自己的內心體驗。它不承諾消除所有痛苦,而是教導你如何在風雨中搭建起一座堅固的燈塔,確保無論外界如何搖晃,你的內在核心始終保持清晰與光亮。這本書獻給所有渴望在喧囂中尋迴自我、追求一種更深刻、更持久的內在滿足感的探索者。 --- 本書特色: 理論與實踐的平衡: 結閤認知科學、積極心理學與深度哲學思辨,並配有大量可供立即應用的練習錶和反思日誌。 去標簽化視角: 避免使用過度簡化的心理學術語,語言樸實、富有洞察力。 聚焦“存在感”: 將重點從短期的“快樂提升”轉移到長期的“存在感構建”和“意義感錨定”。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秀枝


  【醫師.作傢.Podcast頻道主】
  .國內失智癥領域的醫學權威
  .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
  .現為臺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兼任教授
  .固定撰寫《聯閤報》「元氣周報」及《康健雜誌》專欄
  59歲時,劉秀枝醫師依規劃好的人生時間錶,從醫療的第一線退下。

  但專業上,她「退而不休」,繼續擔任臺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係神經學科兼任教授級臨床教師。也繼續書寫《聯閤報》「元氣周報」及《康健雜誌》的專欄,結閤失智癥等醫療知識與熟齡生活,成為醫病橋梁。不時亦應邀撰文,如熟齡媒體《50+》的〈做好8個準備,熟齡獨居者的人生晚霞也很美麗〉(收為本書的〈做好八個準備,快樂的獨老〉一文)。

  在生活上,她過得比年輕時更精采。有瞭心理準備,對於年老就不會驚慌,懂得接受隨之而來的身心變化,她身體力行,並緻力於將此觀念推廣給大眾。

  結閤醫學專業與寫作興趣,她以楊雲三為筆名,撰寫短篇小說〈我得瞭「庫賈氏病」?〉,獲得二○一八年新北市文學獎黃金組「優等獎」(收錄於第八屆新北市文學獎得獎作品集《這是好宅》)。

  她更開設Podcast頻道,從錄音到後製皆一手包辦。一路不停地嘗試、探尋「我還有什麼纔能欠栽培」,銀髮生活過得輕鬆、簡約又帥氣。

  另著有《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迴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已授權韓文版)、《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癥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退休醫生給你的57個實用身心提醒》、《聰明活到一百歲》、《多動腦,不會老》、《當父母變老──關心失智癥、中風及其他神經疾病》等書,並與王培寧醫師閤著《假如我得瞭失智癥》(獲國民健康署「優良健康讀物推介獎」)、《別等失智上身》。

  ●臉書粉絲團【劉秀枝 joy筆記】: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91564219710
  ●Podcast頻道【神經會說話】:open.spotify.com/show/7LKUC9kplPhfwc2JP2YvAB
 

圖書目錄

誌謝    009
【前言】迴到未來,與自己對話    011

一、獨立,卻不孤獨
.做好八個準備,快樂的獨老   024
.經濟不求人,老得有尊嚴   034
.現代銀髮族,超乎你的想像   038
.你們有「Apple Pay」嗎?   042
.我還有什麼纔能欠栽培?   045
.此刻就是最好的時刻   051
.你也想「獨立自主」到老?   056
.與友共遊,獨居而不孤獨   060
.年齡就是本錢   065
.一個人不孤單   069

二、我失智瞭嗎?
.活躍的銀髮族,正在遠離失智   076
.突然的失憶,我失智瞭嗎?   081
.突然「忘瞭」,可能隻是心不在焉   085
.跑錯餐廳、記錯日期,是不是失智前兆?   089
.為瞭大腦好,睡個聰明覺   094
.照顧重度失智者,要隨時觀察與嗬護   099
.把失智親友送長照,就是不愛他?   103

三、愈動愈活躍
.預防失智癥的簡易處方──郊山健行   110
.要活就要動,要健康更要動   115
.多走路,為健康加分   120
.戶外活動要留心「熱傷害」  125
.熟年旅遊,注意六個安全原則   130
.齣去玩,暈車怎麼辦?   135

四、正麵心態是強大保護傘
.正麵心態的力量   142
.運用「全景模式」,對人多些包容   147
.老師,請你再說一遍好嗎?   151
.如果永遠有明天   156
.生命中的幸運,多如繁星   160
.小事也能帶來希望   164
.成為自己的「安慰劑」  169
.轉個念,正麵看待老年好處多   172

五、愈認識疾病,愈不害怕它
.我為什麼不吃炸香菇?   178
.欲知什麼病,先問你「幾歲」  183
.性別平等,但醫療上男女有別   187
.藥物作用比你想的還複雜   192
.老瞭,也可以睡個好覺   198
.得瞭糖尿病,可以不吃藥嗎?   203
.常喘不過氣,竟是缺鐵性貧血   208
.下背痛好不瞭,該開刀嗎?   213
.瞭解中風(一)
──大腦齣現「白質病變」,是中風嗎?   219
.瞭解中風(二)
──突然有妄想和幻覺,竟然是腦中風?   224
.瞭解中風(三)
──易被忽略的「後循環腦中風」  229
.自體免疫腦炎,一種少見、但可治療的疾病   234
.健康生活,增強自身的免疫力   238
.病毒,可以跟我做朋友嗎?   242

【後記】當你七十歲,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247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063796
  • EISBN:978986406380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2MB

圖書試讀

前言

迴到未來,與自己對話


  想到我的雙親往生時都逾九十歲高齡,如果沒有意外,我可能也會長壽。那麼,未來二十年的日子要如何過呢?我試著從未來的九十五歲迴頭與七十五歲的自己對話──

  超前部署,讓之後的上坡路輕鬆點

  七十五歲這年,經歷瞭影響全球達數年的新冠病毒重擊,除瞭施打六劑疫苗,獨居的你深諳「身心健康是個人防疫的不二法門」。

  即使宅在傢,三餐也不馬虎,並且上視訊課程、讀書、寫作、追劇。不時瞄一下LINE群組的訊息,但不跟著起舞。常與親友在線上語音聊天,以免忘瞭如何發音。每天清晨,趁著人少時,戴著口罩外齣散步,維持肌力。

  你形容自己是「時間富足、經濟穩定、健康平安、遠離憂鬱」,時時感恩並惜福。

  雖然安然無事地度過疫情風暴,但也深刻覺悟到可能此生都會與病毒的變種共存。

  而且七十五歲到九十五歲這段像是坎坷不平的上坡路,愈走愈吃力──尤其是身體各個器官接二連三地齣狀況,不是老舊而不堪使用或血管淤塞,就是細胞不受控製地亂增生,更別說隨時突如其來的不知名病毒。

  你很慶幸,自己在七十五歲時就完成部署。

  生活規律,不亂花錢,不特意追尋養生之道。無病痛時,多活動;短程能走路就不坐車;有親友邀約,就快樂齣遊。

  趁著身體還硬朗,禁得起必要手術的挑戰,勇敢地「進廠維修」一番。例如白內障該開就開,讓雙眼大放光明;頸椎的椎間盤突齣和腰椎滑脫這兩場大手術也順利完成,行動恢復自如,讓之後的上坡路可以走得輕鬆點。

  珍愛自己保有的能力

  最棒的是,你真正懂得珍愛自己目前保有的能力,沒有一直抱怨:「我以前可以,現在怎麼就不行瞭?」

  有病時,不仰天長嘆,哀聲自問「為什麼是我?」,而是趕快就醫。

  即使植瞭牙但牙口仍不好,還會欣慰地說:「幸好,我年輕時吃瞭許多堅果、花生,現在不能吃也不覺得遺憾,而且還是可以買到Q軟的水煮花生或花生豆花呢!」

  每個年齡層的身心狀況都不同

  你的生命觀是:每個年齡層的身心狀況都不同,需盡情發揮,好好享受,不留遺憾,且將來可迴味。

  你常說,幸好自己在七十五歲前,就從父母的相繼往生,學到「失去」的藝術。接著長官、親人離世,老友凋零,晚輩展翅高飛,連你的醫師、美髮師、會計師、認識的餐廳老闆等人也逐一退休。

  生活圈裡的人,漸漸換成瞭新朋友,而久瞭,新朋友也會變成老朋友啊。

  你在七十五歲時,已是善用3C產品的「銀髮達人」,靈活地運用電腦、手機操作各種軟體,拍照、上網、網購、寫文章、經營部落格,還開設Podcast節目,從錄音、轉場音樂到剪輯一手包辦。對你來說,科技是日常,軟體常更新。

  今日你在網路上接觸的人如果沒看到你的外貌,不會知道這是一位年逾九旬的長者;看到瞭,莫不對你的上網能力颳目相看,讓你享受被稱讚的快樂。

  當然,這些都是在你還年輕時,尤其是中年時期日積月纍的生命力、學習力與韌性的成果,就好比金錢投資的複利一樣。

  相信再過十年,一百零五歲的你,也會感激現在九十五歲的自己的努力。

 

用戶評價

评分

從市場定位來看,這本書似乎針對的是那些開始審視人生意義,並且不再滿足於傳統成功定義的讀者。我非常看重作者在描述“快樂”時所用的詞匯選擇。如果它隻是用一些陳舊的詞語,那就顯得缺乏新意。我期待看到一種更具現代感和心理學深度的解讀。比如,如何利用現代科技來輔助獨老的質量,而不是被其反噬?如何建立一個跨越地域、基於共同價值觀的“虛擬社群”,以對抗現實中的孤立感?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如果能超越對“老年生活”的刻闆印象,將其視為一種貫穿生命始終的“生活哲學”,那就達到瞭更高的境界。我希望能從中汲取到一種力量,讓我相信,即便未來形單影隻,我的精神世界依然是豐富、廣闊且充滿生命力的。這本書應該是一份對未來人生的積極投資,而非對現狀的無奈妥協。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封麵設計真是直擊人心,那種略帶滄桑感的字體和色調,一下子就把人拉進瞭一種沉思的氛圍裏。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人生的下半場該如何過得更充實、更有掌控感,尤其是在“獨處”這件事上。市麵上很多關於獨居的書籍,要麼過於強調雞湯式的積極,要麼就是過度渲染孤獨的負麵情緒,很少有能提供一種既接地氣又充滿智慧的視角。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個老朋友,不帶評判地陪著我一起探討這個話題。它不應該隻是教我如何“忍受”一個人,而是真的能教會我如何“享受”一個人的生活,找到那種寜靜的力量,那種不需要依附於他人的完整感。我特彆想知道作者如何看待現代社會中,個人與集體關係的變化,以及我們如何在這種流動性中錨定自己的幸福。如果能有一些關於時間管理、自我對話的實用建議,那就更完美瞭。我希望它不是一本快餐式的指南,而是一本能讓人反復翻閱,每次都有新感悟的“精神伴侶”。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如果能巧妙地平衡理論探討與個人實踐,將會非常有價值。我關注到“終究一個人”的宿命感,這可能源於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它不是鼓勵逃避社交,而是強調在所有關係之外,我們都需要為自己保留一個堅實的“內核”。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些實用的“心錨”技術,幫助讀者在感到漂浮不定時,能迅速迴歸到自己的中心。比如,如何建立一套抵抗信息過載和社交媒體焦慮的防禦機製?如何將日常瑣事轉化為一種冥想練習?我希望作者能用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去描繪這種“有質量的孤獨”。它不應該讓人感到被世界拋棄,而應該讓人感受到,自己正在進行一場盛大而私密的自我發現之旅。這種轉變需要勇氣,也需要科學的方法指引。

评分

我最近對“獨老”這個詞匯的理解正在發生變化,它不再是消極的退縮,而更像是一種主動的選擇和一種能力的培養。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強烈的行動號召力:“何不先學快樂”。這暗示著“快樂”是一種可以習得的技能,需要刻意練習。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拆解這個“學習”過程的。它是否涉及到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斷捨離?如何建立起一套穩固的個人精神支持係統,比如閱讀、藝術鑒賞、或者某種手工技藝?我希望書中能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人在不同人生階段是如何成功地過渡到這種自給自足的狀態的。如果能提供一些關於財務規劃之外的“精神資産”積纍的方法論,那就太棒瞭。畢竟,內心的富足纔是抵禦時間侵蝕的最佳武器。那種不被外界標準綁架,由內而外散發齣的篤定感,纔是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誌。

评分

從排版上看,這本書的電子版閱讀體驗似乎很流暢,這一點對於深入閱讀來說至關重要。我更看重作者的敘事方式,是娓娓道來,還是邏輯清晰地層層遞進?我個人偏愛那種帶有散文詩氣質的文字,能讓人在字裏行間感受到一種生命的張力。我希望作者能分享一些關於如何構建內心世界的思考。人到瞭一定年紀,外部世界的喧囂會逐漸減弱,內在的對話就成瞭主鏇律。這本書如果能觸及如何與自己的“陰影麵”和解,如何接納那些不那麼完美的部分,那將是非常深刻的。我尤其關注“快樂”這個詞,它在這裏的定義必然不是狂歡式的,而更接近於一種內在的和諧與自足。它需要深入挖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比如清晨的一杯茶,傍晚的一場雨,如何從中提煉齣足以支撐漫長歲月的喜悅。期待作者能展現齣一種曆經世事後的通透,而非故作高深的哲理堆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