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強自己,我才會是洪一中 (電子書)

勉強自己,我才會是洪一中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一中
图书标签:
  • 洪一中
  • 学习方法
  • 自我提升
  • 个人成长
  • 教育
  • 励志
  • 台湾作家
  • 电子书
  • 读书笔记
  • 时间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闖蕩職棒34年,執教991勝的偉大紀錄///
\\\「辣個男人」洪一中的真情告白///

  台灣棒壇傳奇教頭洪一中,回首一甲子,如何從抗拒打棒球的孩子,成為職棒賽場叱吒風雲的名帥?什麼樣的養成經驗、什麼樣的態度、什麼價值觀,造就了今日屢創佳績的洪一中?

  「擁有美好的家庭才是人生最大的勝利。」

  洪一中的家庭觀——生活很簡單,只有家裡和球場,沒有什麼交際應酬,工作以外所有時間全都給了家庭,因為家人顧得好,工作表現才會好。

  28歲踏入職棒賽場,對洪一中來說,棒球就是為家庭而戰的工作。經歷一代象三連霸的黃金歲月,備受球迷和隊友歡迎,猶如洪家「老六」、兄弟象「團寵」始祖,卻因為家庭因素,跳槽那魯灣,背負莫須有的「叛將」罪名。

  「我有遺憾,但不後悔。」

  洪一中的職場觀——公司過去對自己的好,能夠永遠心存感激就好,換了工作,就不再去想過去的豐功偉業。

  從兄弟到雷公,從La New到富邦,現在落腳新成軍的台鋼雄鷹。從明星球員變成冠軍教練,一路走來並不順遂,歷經兩聯盟合併,一度無球可打、無隊可依,終於重回賽場,洪一中隨時做好準備,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每一場比賽都當成重新開始。」

  「我沒有勝利方程式。」

  洪一中的領導決策觀——球隊必須要給總教練時間,強化球隊的體質,建立球隊的風格文化,才能在高張力的比賽,能依本能做出最果斷明快的決定。

  洪一中自認沒有勝利方程式、沒有神調度,他也不是「諸葛紅中」,因為這次成功下次不一定會成功:「棒球是個高失敗率的工作,一個強打者打擊率不過三、四成,有六、七成的可能會出局;一支強隊半季最高勝率不過七成,還是有三成的比賽會輸球。」這個職務,每分每秒都要做決定,要不要換投、換守備、換代打,換了對不對,不換對不對,怎麼佈陣、怎麼跑壘,都是掙扎。

  總教練是沒有教科書的,如果有誰真的這麼厲害,就出一本教科書,那大家都可以照著做了。身為一個決策者,需要有強大的心智,去承受各種痛苦;除了做決定的苦,還有要承擔各種負面情緒的苦;總教練做決策出來的結果,不只是要面對自己,還要面對公司、球員、球迷的檢視。

  在漫長的棒球生涯中,洪一中了解,每一個決定是當下自己認為最好的決定,所以不會後悔;不要因為一次的失敗,就覺得自己錯了,也不能因為一次的成功,就覺得將來就能夠複製同個模式。

  \\\特別收錄:溫柔男子漢,家人與球迷眼中的洪總///

  洪太太:「當初婚禮結束隔天他就要去集訓,新婚隔天的新聞,標題寫著《洪一中洞房別嬌妻》,我才想到,『對喔,我們結婚第一天就分隔兩地』,想說要把它留起來,如果以後發生什麼事可以拿出來給他看。那時候我們住二樓,怕別人會闖空門,所以客廳的結婚照旁邊,還放了一支球棒。每次我下班回來吃晚餐時,就會跟結婚照裡的那個男人說,『我們要吃飯囉!』讓自己安心一下,想來真的挺好笑的。我其實不太會感覺寂寞,因為不管洪一中人在哪裡,每天都會打電話回家,他就是能讓我感受到他的心在家裡。」

  「副總」小女兒:「爸爸是不是諸葛紅中我不敢說,但我不得不說,他對棒球規則真的很熟悉,所以他要去和裁判理論時,他都有自己的一套。另外他每次來跟我們講說,某個球員表現不好很久了,媽媽可能就會說,『那你應該去跟他聊一聊啊』,他就會回,『那很難聊,用說的沒有用』什麼的。但是一旦他去找那個球員聊,那個球員就真的會好轉了,他實際講了什麼我們不知道,但是很常會有這種事發生,我就覺得他其實很有辦法。」

  球迷:「台灣職棒沒有洪總就不好玩了,他就是很懂規則,擅長把握時機挑戰或抗議,所以對手都超討厭他,但他有「被討厭的勇氣」,願意承擔勝敗的責任。他的自律和對家庭的關心更是讓人敬佩,對球迷也非常好,他不只是賽場上的戰術大師,也是球迷心中的精神支柱;而對球員來說,他是嚴肅的總教練,但他很守本分,又像牛一樣勤奮,一步一腳印地犁自己的良田,帶領自己的球隊一步步邁向長久的勝利。」

各界好評

  曾文誠|資深體育媒體人
  呂捷|知名主持人、歷史老師
  賴清德|副總統
  蔡其昌|中華職棒大聯盟會長
  ——專文推薦

  彭政閔|中信兄弟總教練
  馮勝賢|中華職棒大聯盟前秘書長
  倪婉君|資深棒球記者
  劉東洋|台鋼雄鷹領隊
  林威助|中信兄弟
  林岳平|統一7-ELEVEN獅總教練
  盧建彰|詩人導演
  徐展元|熱血棒球主播
  陳其邁|高雄市長
  卓君澤|運動媒體主理人
  吳志揚|中華職棒大聯盟前會長
  ——聯袂肯定(依注音符號排序)

  一天要下五十四次決策的工作」簡直不是人幹的工作,但他還是有自己一套的洪式帶兵哲學——我是來贏球不是來贏人心的。——曾文誠

  我想支持洪總征戰球場的動力不是輸贏,而是家庭,這是最令人感動的,這樣一位征戰球場的鐵漢,是多麼熱愛他的家庭。——呂捷

  可以從洪總在書中所分享的寶貴棒球與人生經驗中,汲取智慧精華,找到屬於人生的堅持與追求,為台灣社會帶來更多的正能量。——賴清德

  書中分享自律、分享謙虛的自信,還有執著和盡力,以及公、私分明的工作態度,很多真實的洪式生活哲學,都值得去閱讀、去感受。——蔡其昌

  「把家庭擺第一,事業就會第一」,在場上不必追求第一,一直站在那裡,當其他人消失後,你就會是第一了。這是我從洪總的身上學到的哲學。——盧建彰

  洪總是台灣棒壇的傳奇,在這本書裡,可以看到他有南台灣孩子的質樸,又帶著港都男兒的堅毅。洪總親口訴說從小國手、鐵捕再到總教練的蛻變歷程,讓讀者了解洪總從零到九百九十一勝的關鍵因素是什麼。——陳其邁

  他敢做決定,勇於承擔,是國家隊總教練最適人選。他不認為自己是諸葛紅中,只希望事後諸葛能夠少一點。——吳志揚
《風雨中的航道:現代人的自我修復與成長指南》 書籍簡介 在這個快速變遷、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在不斷地面對內在的拉扯與外在的挑戰。我們渴望穩定,卻又被無窮的選擇所困擾;我們嚮往成功,卻時常在自我懷疑的泥沼中掙扎。這本書並非提供簡單的速效良方,而是深入探討現代人在追求自我實現與維持心理平衡之間,如何建立一套堅韌且務實的內在航行系統。 《風雨中的航道》是一本獻給所有在生活中尋找方向、渴望更深刻理解自我價值的人的實用哲學與行動指南。它聚焦於幾個核心命題:我們如何定義「努力」的真正含義?在不斷的比較與競爭中,如何重塑我們的「成就感」?以及,當外界的聲音過於喧囂時,我們如何聆聽並忠於內心的微弱信號? 本書的結構設計旨在引導讀者進行一次由淺入深的心靈探索旅程。前半部著重於「覺察與解構」,剖析現代社會如何形塑我們對「優秀」的誤解。我們將深入探討那些隱藏在我們日常決策背後的社會期望、文化慣性,以及大數據時代如何加劇我們的焦慮感。作者不直接批判,而是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人們在追求「完美版本自我」時所付出的隱性成本——那些被犧牲的片刻寧靜、被擱置的真實情感。我們將檢視「拖延」背後的心理機制,它往往不是懶惰,而是對失敗的恐懼或對成功的巨大壓力所產生的防禦機制。 中段則轉向「重塑與連結」,強調建立內在的穩定基石。這裡,重點不再是「比別人做得更多」,而是「做對自己更重要的事」。我們將探討「必要性專注」(Essential Focus)的藝術,區分那些真正推動我們前進的關鍵少數行動,以及那些僅僅是為了填補時間的瑣碎雜務。書中提供了多種實用的「心智校準」工具,例如如何設計「非生產性時間」來促進深度思考,以及如何透過書寫(Journaling)來搭建內在對話的橋樑,從而將情緒的雜音轉化為清晰的洞察。這部分特別強調了「慢思考」的力量,在追求效率的時代,為自己創造允許犯錯、允許猶豫的空間,反而能催生出更具原創性和持久性的成果。 更為關鍵的是,本書深入探討了「韌性建立」的過程。真正的韌性並非永不跌倒,而是在跌倒後,能夠有效地從泥濘中站起來,並從經驗中提取養分。我們探討了「挫折的再詮釋」技巧,學習如何將每一次的失誤視為一組獨特的數據點,而非對個人能力的最終審判。這需要極大的心智開放性,願意去面對那些不那麼光彩的「未完成」或「失敗」的標籤。 書的後半部分,則聚焦於「行動與共存」,探討個體如何將內在的覺醒,轉化為與外部世界良性互動的基礎。它強調的不是孤立地修煉,而是在理解自身局限後,如何更真誠、更有效地與他人協作。我們討論了如何設定「自我邊界」(Personal Boundaries),這不僅是拒絕他人的要求,更是對自己時間和精力進行負責任的管理。當我們不再為取悅他人而行動時,我們的每一個選擇都將更具份量和真實性。 此外,本書也探討了數位時代的「注意力經濟」對心靈的侵蝕,並提供了一套「數位排毒與專注力重建」的實踐方案。這並非要求完全拋棄科技,而是學習如何讓工具服務於我們的目標,而非被工具的即時滿足感所奴役。 總結而言,《風雨中的航道》旨在引導讀者完成一次深刻的內在轉化:從「被動反應」轉變為「主動塑造」。它鼓勵讀者放下外界設定的沉重包袱,勇敢地面對自己的不完美與不確定性,從而在看似混亂的現實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清晰而穩固的航行方向。這是一部關於如何「學會做自己」的深度實踐手冊,它相信,真正的強大,源於對自身脆弱性的接納與不斷學習的姿態。 --- 本書適合對象: 處於職涯轉型期,對未來感到迷茫的專業人士。 經常感到「做得再多也好像不夠」的完美主義者。 正在探討工作與生活平衡,希望建立更可持續的自我管理模式的讀者。 渴望提升專注力,擺脫資訊過載困擾的現代人。 對心理學、自我成長有興趣,但尋求更貼近生活實踐的非學術論述者。 本書核心價值: 提供一套實用框架,幫助讀者區分「必須做的」與「想要做的」,並在兩者之間找到協調點。它提醒我們,成長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短跑衝刺,關鍵在於持續、有意識的步伐,而非一味的盲目加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洪一中


  1961年生,高雄人。現任中華職棒台鋼雄鷹隊總教練,曾任Lamigo桃猿(原名La New熊)隊、富邦悍將隊總教練,總教練生涯獲得7座總冠軍、例行賽合計991勝,皆為中華職棒現行最高紀錄保持人,並有望於2024年達成生涯千勝里程碑。亦曾任台灣國家隊總教練,征戰2008年奧運八搶三資格賽、北京奧運、2017亞冠賽、2019世界十二強賽。球員時期專職捕手,為兄弟象隊、高屏雷公隊明星球員,13年職業選手生涯榮獲7座捕手金手套獎、6座最佳九人獎、1座總冠軍賽MVP,並於1993到1996年間達成連續4個球季全勤出賽紀錄。

陳祖安

  台灣大學運動設施與健康管理碩士,曾任職於智威湯遜、奧美、李奧貝納等廣告公司。合法詐騙的廣告人、不運動的運動迷、半職媽媽半職創作。著有《步由自主-歐洲篇》、《步由自主-環遊世界看比賽》、《看球說故事》。

 

图书目录

推薦序 總教練不是人幹的,但洪一中很有人味/曾文誠
推薦序 哲學家洪總/呂捷
推薦序 我欽佩的鐵捕/賴清德
推薦序 傳奇人物真心話/蔡其昌

第一章    為家庭而戰——洪總的人生哲學

第一節 家庭第一,工作更專一
第二節 我每天都在過父親節
第三節 可以討厭場上的我,很難批評場外的我

【EXTRA】 洪太太有話說:我只有一個抱怨

第二章    勉強自己做到盡——洪總談職場生存之道

第一節 全勤是我唯一的目標
第二節 每場比賽,都是第一場比賽
第三節 練習做到一百分,上場才有九十分
第四節 保持熱情,就是快樂打球
第五節 夢想因務實而成真

【EXTRA】 球迷大聲公:對紅中的愛與恨

第三章    總教練沒有教科書——洪總的管理統御理念

第一節 總教練不辛苦,總教練是痛苦
第二節 決定沒有對錯,只有成功不成功
第三節 帶人帶心,只能取其一
第四節 給台灣棒球的真心話

【EXTRA】 副總的指教:爸爸是我人生的總教練

後 記 「洪一中人生管理學」修課心得/陳祖安
附 錄 洪一中生涯大事紀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771202
  • EISBN:978626977121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7.3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總教練不是人幹的,但洪一中很有人味
曾文誠/資深體育媒體人


  從「喜歡一件事」開始

  我喜歡做一件事。

  新莊棒球場一樓,左右各有通道可以到達比賽場地,主隊通道左側有個小房間,在我擔任富邦電視轉播工作時期,比賽前我常到那個小房間報到,洪一中總教練會坐在那裡,偶爾還有他的教練團成員在旁,和洪總在那個空間是很棒的一件事。當時的時間點都快開賽了,一個即將指揮作戰的總教頭和準備上主播台的球評,天南地北地聊,沒有在講任何有關棒球的話題,洪總會講他對一些事物的看法,進而論及他的人生觀,有時就迸出一、兩句金句來,那時坐在洪總對面的我,心想著「他講的這些應該要有人寫下來,幫洪總出本書吧!」

  對於「洪一中」三個字你直接會想到什麼?即將千勝的總教練、兄弟象第一次三連霸的隊員、還有本壘後方的鐵捕?聯想到這些一點都不意外,因為這就是過去超過三十年洪一中留給大家最直接的印象。但如果這本書還是再重複以上豐功偉業的話,呃⋯⋯老實說好像沒什麼特別,點開維基百科就好(雖然未必正確),不用再花錢買什麼書,但這本書不一樣,它清楚地將洪一中還原、回到那原本身為人的角色。

  強調本書是還原洪一中身為人的本質?是的!我也清楚對多數棒球迷而言,是一點都不在意總教練「是不是人」,即使擺顆西瓜在休息區,只要能贏球就好。但若以此點論之,洪一中也經得起考驗,畢竟是二○二四年後就即將帶兵千勝的人了。而我愛和洪總聊天,這就是我喜歡做的一件事。

  「喜歡」的交集

  我還喜歡看一個畫面。

  本書共同作者之一的祖安,有個名導老公盧建彰,我和她們夫妻倆(還有她們的女兒)認識一段時間了。我們兩家不僅是「認識」而已,我們幾乎是三天兩頭在一起,甚至還一起去美國玩了一趟。我和建彰都是同一德性,天真帶點智障,常忘東忘西,祖安則和我太太個性相近,做起事來認真力求完美,然後兩人都是賢妻良母,不管另一半再怎麼少根筋都還是把家打理得很好。常和祖安家人出遊,我喜歡看一個畫面是,盧導一個人走在前面(我懷疑老婆小孩消失三小時後他才會發現),然後祖安就牽著她們的寶貝盧願走在後頭,那個畫面絕對不會讓人覺得,祖安是不是心裡抱怨「X!為什麼小孩都我在帶?」她是很享受的,享受身為人母、享受那幸福的一刻!

  沒想到我喜歡做的事和我喜歡看的畫面,居然有交集。

  祖安是棒球粉,不算極瘋狂但也快接近,看球歷史從舊味全龍開始,她很得意我在不同場合說過以前龍迷出美女這件事,她不在意會透露她的年齡,只在意有人說她(們)美。

  現在她的心都在樂天桃猿身上,且支持到碩士論文都以該隊為研究對象,論文題目名為《以利害關係人觀點探討樂天桃猿隊屬地經營之共享價值》,因為不小心成為這本題目長達二十四字的論文口試委員,才首次感受祖安做事認真的一面、認真地訪查、研究資料,最終認真地完成著作拿到學位,甚至還出了兩本可讀性極高的運動(兼旅遊)書。接著她挑戰另一個任務—寫棒球人物,而且還是傳奇總教頭洪一中。

  有種說法是,你一再強調某事最後那事會變得平淡無奇。很怕一直說祖安很認真,最後大家會說「好啦!我們都知道」,但她是真的認真(不只說三次了),她下筆之前和洪總訪談無數次,連同周遭親朋好友、洪粉「無一倖免」,查訪資料自然不在話下。

  當然如何下筆、完整描繪出洪一中才是最困難的!我直接就先說我看完此書的感想,用一句話代表「那就是充滿人味。」

  還是請大家從一位活生生的「人」的角度去切入本書,你就會看到不一樣的洪一中,祖安用直白的文筆,而不是很文藝腔、雲深不知處地寫下這一切,讓所有讀者就好像我那一次次在球場和洪總聊天時所感受到的一樣,看書就像洪總在你面前講話。

  喜歡和洪總聊天、喜歡看陳祖安的認真、喜歡閱讀,現在這三件事居然有交集地湊在一起,編成這本好書,實在是太棒了!

  那麼洪總在書中「說」了什麼?

  真的是「勉強自己」

  「我在業餘時代就是一個很普通很普通的選手,年輕時又很愛玩,對跳舞還比棒球這個運動更有興趣,真的是遇到我太太以後,被岳父那樣質疑,我才真的認真覺得要投入這份工作。所以當時如果有人跟我說,我在二十、三十年後能在台灣棒壇有一席之地,打死我也不會相信。」這是洪總說的,是不是很有趣?是不是很像洪總就在你面前說話!

  原來洪總年輕時愛跳舞,是舞棍來著,就因為遇到太太才改變他的人生態度,所以在書中強調「有些人會覺得把家庭擺第一的話,工作會做不好,但其實真心把家庭擺第一的人,就會全心投入工作,因為你會想讓家人過好的生活,工作上遇到困難也比較能堅持下來,真心愛家,才能全心工作。」

  洪總說「勉強自己」是他的職場座右銘,「我相信自律的態度是讓我能走得比較長久的原因。像是,即使已經當上了教練,不需要像球員那樣訓練,我還是要求自己一定要保持體能,不要讓選手覺得我懶惰。只要總教練都有一定的維持,球員就不能說我只是出一張嘴,自己又做不到。」如果這兩段話還看不出洪一中有多拚的話,那建議你看書中提到他在選手時代為了拚上場忍痛吃藥、冰敷的那段過往,以現在的運動防護觀念當然不鼓勵選手這麼做,但這絕對是洪總能一路走到現在的一貫精神。

  洪總也說當一位領導者要先端正自己,「我在球員時期私生活就很自律,家庭是我生活的全部,當總教練以後,更不會有任何把柄在球員手裡,選手再怎麼討厭我,再怎麼講我,都只能講我很嚴格、很機車,但是無法說我這個人有私德的問題,絕對聽不到這些。我的觀念就是無論場上場下都要坐得正,就不怕因為嚴格而被選手討厭,如果私底下 亂來,訓練時又嚴格,那選手怎麼會服氣?我相信工作以外的自己,選手完全沒辦法講我。」洪總的話我是可以印證的,真的有選手說他很機車,呵!但絕沒有人說他人品有問題。

  這是一本屬於「人」的書,但也能視為一本領導、商管的參考書籍。身為即將成為台灣職棒成立以來首位千勝總教練,洪一中在書裡談了不少教練哲學,這些話語不僅適用於運動場上領兵打仗,也適合在商場上帶人衝刺。

  在台灣不少人幹過總教練,但就像人手的指紋一般,每個總教練都不一樣,甚至可用形形色色來描述。

  總教練好壞如何評定?成敗論英雄、戰績說話是普世標準,以此論之,洪一中自然可以定義為成功的總教練,但從他親自口述轉化成本書的文字就能發現,洪一中並不自以為就是外界口中的那位「諸葛紅中」,反而他直言:「總教練不辛苦、總教練是痛苦的」、「一天要下五十四次決策的工作」,簡直不是人幹的工作,但他還是有自己一套洪式帶兵哲學,那就是「我是來贏球,不是來贏人心的」,或者是「學長好、教練團合、球隊就會強」看到洪總這麼談論,或許可以解釋出書前,那件轟動武林的樂天、台鋼交易案的思考邏輯。

  洪總帶兵數十年,自然也清楚結果才是一切的道理,所以他說出「決定沒有對錯、只有成功不成功」、「贏球治百病、輸球一身病」這樣的體悟和話語。而且還不忘也學一下鄉民酸那麼一句「最強的總教練在P T T上」,實在令人莞爾。

推薦序

哲學家洪總
呂捷/知名主持人、歷史老師


  開球開啟寫書的緣分

  二○一五年我受邀到Lamigo主場開球,是我第一次跟洪總接觸。或許是因為從小就喜愛棒球的關係,也或許是機會難得,我跟以往的開球嘉賓不太一樣,六點半的比賽,一般嘉賓大概六點到球場,再早頂多五點半到球場,我兩點半就到了,我還自備球具。開賽前我跟副領隊浦韋青說:「我可以用野茂英雄的姿勢開球嗎?」他大概以為我在開玩笑吧,回我:「老師啊!你要用茂野吾郎的姿勢投球我也不管你,受傷了我們這裡有防護員處理。」

  當天我用傳奇球星野茂英雄的姿勢投出時速一百零七公里的球速,成為當年球速最快的開球嘉賓,隔年竟收到球團的邀請參加春訓。往後幾年我三不五時就會出現在Lamigo球場,跟洪總也越來越熟。

  是的,當初是我用力鼓吹洪總出書!因為他值得,也絕對夠格!

  身為中華職棒最多勝的總教練,不夠厲害嗎?那你聽好,從二郭一莊時期開始蹲捕,一直蹲到王建民、曹錦輝當國手,這夠厲害了吧!我是洪總的球迷,也是洪總的朋友,我真的是看著洪一中長大的。

  依照自己挖坑自己跳的原則,我寫了這篇序。

  我向洪總學習到的⋯⋯

  棒球是個複雜且全面的運動,其中包含了投、打、跑、守、場地、戰術、裁判喜好以及上述所綜合起來的突發狀況。我看球、我也打球,我甚至跟職業球團一起練球,但我依舊不敢說我懂棒球。

  認識洪總後,他幫我上了三堂棒球哲學課:選手哲學、教練哲學與走出球場之後的哲學,也就是這本書裡讀者會看到。而這三堂課是一系列由小到大、由淺至深的人生課題,不管你在哪個航道都會遇到,簡單來說就是「工作、管理和面對自己的生命課題」。

  洪總球員時代是捕手,他與球場上其他八位守備員完全不同方向,是按下比賽開始按鈕的那個人。為了引導投手把球投好,讓野手有機會把能處理的球處理好,所以他在賽前要研究對方打者的打擊習性、優缺點,並根據我方投手的能力、當天的狀況以及場上好壞球的球數、壘包上有沒有跑者?跑者的腳程快不快?會不會盜壘?現在是領先還是落後?綜合以上條件做出有利的配球,並且依照配球與打者的習性,依此預判打者可能的擊球結果,指揮場上的野手布陣。

  洪總身為捕手,就是為了解決打者而生,就是比賽的指揮官,要帶頭解決二十七名打者。縱觀洪總的選手生涯,他是「永遠的鐵捕」,連續蹲捕兩千局,為球隊守住本壘的最後一道防線;二○○一年的世界盃,還以四十二歲高齡繼續鎮守本壘大關,帶領中華隊打出一場又一場令人感動的比賽。

  兩年之後,他開啟了教練生涯,是更燦爛的篇章,目前累積九百九十一勝,是中華職棒目前的紀錄保持人,千勝大關只是時間問題;目前這個紀錄,看來十年內都很難有人超越了。

  選手的工作是把球打好,而總教練的工作是把選手組成一隻會贏的球隊,但生命的課題呢?要怎麼樣才算好?

  關於生命的課題,洪總給了一個答案—家庭。本書每一個章節,洪總在聊棒球人生的時刻,不管是業餘、國手、職棒到執教生涯都會突然出現夫人與小孩。我想支持洪總征戰球場的動力不是輸贏,而是家庭,這是最令人感動的,這樣一位在球場上拚搏的鐵漢,是多麼熱愛他的家庭。

  我讓洪總「拋妻棄子」

  然而,我要講一個值得驕傲的事!

  二○二○年洪總轉隊到富邦悍將執教,那一年富邦的秋訓在淡水。洪總得知我也搬上台北,邀請我到淡水走走,看哪天我有空要去,那天他就住宿舍,不回桃園陪妻小。我開玩笑地講,我就是那個能讓洪一中「拋妻棄子」的男人。

  認識洪總多年,跟他聊棒球是一件愉快的事,聊天時他總是用詼諧且幽默的方式表達他的棒球哲學與台灣特殊棒球生態的見解,如今他出了人生的第一本書。小時候他用成績帶我走進棒球的世界。這一次,他用文字帶大家走進「洪一中的棒球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封面那种低饱和度的冷色调,配上那种略带手写感的字体,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一种沉思、内省的氛围。我甚至花了好几分钟研究了纸张的纹理,它有一种粗粝却又不失质感的触感,仿佛在暗示内容也会是直面现实、毫不回避的。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非常到位,字间距和行距的把握恰到好处,即便是这样需要深度思考的主题,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压抑或疲惫。我特别欣赏作者(或者说编辑团队)在细节上的坚持,比如扉页上那句不知名的拉丁文引语,虽然我没有完全理解其深意,但它成功地建立了一种智性上的距离感和探索欲,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一次严肃的对话邀请。从第一页翻开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拿到的不是一本普通的“心灵鸡汤”,而是一份需要投入精力和心智去消化的精神食粮。整体来看,光是视觉和触觉的体验,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完美地烘托了主题所蕴含的那种“克制”与“自我要求”的基调。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高明,它不像传统自传那样线性推进,反而更像是一系列高光时刻的碎片化重构,但这些碎片之间又有着微妙的、只有细心读者才能捕捉到的内在联系。我尤其佩服作者在描绘那些“挣扎瞬间”时的笔触,那种精确到骨髓里的自我剖析,没有任何美化或粉饰,直接暴露了人性中最脆弱、最想逃避的那一面。比如,有一段描写他如何面对一个巨大的失败,那种从极度自负到瞬间跌落谷底的心理波动,描绘得极其真实,让人读到手心冒汗。它没有提供任何现成的答案,而是将读者直接扔进了那个“必须自己走出来”的迷宫里。这种叙事上的不设防,反而激发了我更强烈的代入感,我甚至能闻到那种特定场景下的气味,感受到那种心跳加速的紧张感。它要求你不仅要读,更要“经历”作者的经历,这是一种非常高强度的阅读挑战,但回报也是巨大的——一种超越了同情心的,近乎于共生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张力,它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和思辨性,偶尔又会迸发出街头哲人般的粗粝和直白。我发现作者似乎极少使用华丽的辞藻来堆砌情感,反而是用最朴素、最直击要害的词语来切割问题。这种写作手法让内容显得格外有力,每句话都像是一记精准的直拳,不留余地。我特别喜欢他处理比喻的方式,不是那种陈词滥调的“灯塔”或“港湾”,而是用一些非常具体、生活化的场景来阐释抽象的哲学困境,比如“像在雨天坚持跑完最后一百米,鞋子灌满了泥浆,但你知道终点线就在眼前”。这种接地气的深刻性,让那些宏大的主题(如自我实现、宿命论)变得触手可及,仿佛这些深奥的道理就藏在日常的琐碎之中。这种文风上的反差,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过程艰辛,但每登高一步,眼前的风景就开阔一分。

评分

从主题探讨的深度来看,这本书远超出了我预期的范围。它不仅仅停留在“如何管理时间”或“如何设定目标”这类初阶的自我提升层面,而是直插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个人意志的边界”这一哲学核心。作者不断地抛出一个又一个尖锐的问题,比如:我们所强加于自己的“自律”,究竟是出于内在的驱动,还是外部社会期待的投射?当“努力”本身成为一种表演时,其价值又在哪里?这种对动机本源的深挖,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审视自己行为背后的所有假设。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精神上的“考古”,不断地剥开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的外壳,去探究底下的真正基石是否牢固。这种持续的、高强度的思想交锋,让我对自身的一些核心信念产生了必要的动摇和重构,这对于任何一个渴望真正成长的个体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体现出一种近乎于数学般的精准性,它不是随意堆砌章节,而是像一个精密的钟表结构,每一个单元都在为下一个单元蓄力,又同时总结着前一个单元的论点。我注意到作者在章节过渡时,经常会引入一个看似不相关的小故事或历史典故,但当我读到后面时,才会恍然大悟——原来那个看似插曲的细节,正是后面核心观点的完美注脚。这种结构上的伏笔和呼应,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掌控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解谜”的兴奋感。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合上的书,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翻回去重读某些段落,不是因为没看懂,而是想去追踪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将A点和Z点连接起来的。这种阅读体验,是那种需要被“拆解”和“研究”的文本,它邀请读者不只是做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到构建意义的过程之中,这才是好书的标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