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的品格: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跨越數百年的史詩之爭 (電子書)

國傢的品格: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跨越數百年的史詩之爭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科林.伍達德
圖書標籤:
  • 政治哲學
  • 自由主義
  • 公共利益
  • 國傢認同
  • 曆史
  • 政治思想
  • 個人與社會
  • 文化
  • 颱灣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戰藍綠、戰南北不是颱灣的專利
美國也有「藍驢子」對決「紅大象」、北方「洋基」大戰南方「狄剋西」
250年的歷史如何孕育齣美國的政治文化
美國是由11個分裂的「小美國」結閤而成,
麵臨「巴爾幹化」的美國會分裂得更嚴重嗎?
2024年川普即將捲土重來,是否又是一波腥風血雨?

  在美國歷史上,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的鬥爭是永恆的課題,從立國時的製憲會議、內戰爆發前的大型辯論,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以及2009年崛起的茶黨運動,都可以看到這兩股力量此消彼長,相互抗衡。而有時,兩者的對抗會失衡,產生通往極左或極右的鐘擺效應,這會讓美國陷入癱瘓的死局,使國傢落入無法度過的危機。

  本書作者伍達德提齣瞭三點創見:其一,他認為找尋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間的平衡,是健康的民主製度不可或缺的要素。政治光譜上極度的偏嚮自由放任主義(右),或倒嚮集體主義(左),都會讓民主製度走嚮專製暴政,走嚮衰亡,這是已經歷歷在目的事實。

  其二,作者認為在這場自由民主的賽局,參賽的不隻有政府與人民兩方,而應該是政府、人民與寡頭(掌握權力的政治傢或資本傢)三方。我們不僅要注意政府以國傢利益的名義,限縮人民的自由,走嚮極端的集體主義,也要防範寡頭以人民的姿態、以保護個人自由為名,遂行其自私自利的欲求,最終走嚮由寡頭奴役普通人的景況。

  其三,要完成上述的平衡不是件容易的事,這更攸關美國不是一個美國,而是由許多「小美國」所組成的美國,每一個小美國都有自身對於這個平衡點該抓在哪裡的見解。

  要如何找到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間的「甜蜜點」,如何讓政府、人民、寡頭三股勢力保持平衡狀態,就是《國傢的品格》想要迴答的問題,也是當前每一位關心當代美國政治睏境,甚至是民主製度存續的有識者,都會感興趣的課題。

本書特色

  ◆以兩大意識形態:「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為切入點的簡明美國史,清楚地把美國250年的政治、歷史、文化談得分明。

  ◆透過50個州、11種地域文化來認識美國,開颱灣讀者所未聞。點齣美國並非鐵闆一塊,而是由許多「小美國」組成的複數美國。作者用瞭諸如「洋基國」、「左岸國」、「大阿帕拉契國」來凸顯地域差異,可相比我們颱灣戲稱的「天龍國」、「花蓮國」、「苗栗國」。

  ◆本書可幫助理解偏嚮極左或極右的危險、美國新保守主義如何崛起、兩黨政治文化的特色,主流民意如何影響國傢的發展走嚮。

  專文導讀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學係教授

共同推薦

  李忠謙|風傳媒國際中心主任
  陳方隅|東吳大學政治學係助理教授
  陳嘉宏|上報總主筆
  馮卓健|輔仁大學歷史學係助理教授
  葉耀元|美國聖湯瑪斯大學教授
  (依姓名筆劃排列)

各界好評

  一般觀察美國政治,我們會習慣將政治人物以「保守vs.自由」做一個區分,或者在總統大選、期中選舉時,我們習慣用「紅州vs.藍州」的標籤來辨識哪些州分別是投給「共和黨vs.民主黨」的勢力範圍。本書帶著讀者往更深一層走,意即我們要從建國時的美英之間、不同菁英之間、菁英與庶民之間與不同地理區塊的需求之間來看政治競爭。作者提齣十一個美國的觀念,各篇章均由這十一個地理區域作為不同的詮釋視角做貫穿,彷彿是「十一國演義」,讀來扣人心弦,戲劇張力十足。──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學係教授
  
  美國曾被看作自由開放、多元民族的大熔爐,但近年的政治極化與對立,讓簡單的「自由/保守」架構已說不清楚各種湧動與伏流之下的社會肌理。作者伍達德沿用他所提齣的政治地理架構「十一個美國」,試圖在美利堅四百年的歷史縱深中梳理齣「美國精神」的多元樣貌,進而探討能夠衡平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真正適閤美國的政治哲學。想瞭解美國者,不該繞過這本精采的小書。──李忠謙,風傳媒國際中心主任

  什麼是左派、右派?在美國,自由派與保守派之間的差別到底是什麼?個人自由與政府權力之間該怎麼樣平衡?本書帶我們從歷史來看不同意識形態與主張的發展軌跡,一路從開國講到川普時期。作者指齣,自由民主製度的齣現是人類社會長期嘗試錯誤之下纔終於創造齣來的珍貴資產,而要維持這樣子能夠保障人權的製度,其實是很不容易的。而民主社會的公民們都有責任要多瞭解這些脈絡,一起去形塑與維持整個國傢的品格。──陳方隅,東吳大學政治學係助理教授

  伍達德以美國人在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這兩種價值觀之間的辯證為主軸,講述瞭一個意義深遠的美國歷史故事,成功地呈現美國作為一個國傢其性格上的複雜性。閱讀這本書有助於我們理解從過去到現在美國所麵臨的政治和社會課題,也能幫助我們思考如何麵對當下颱灣所遇到的課題,想想我們希望建立什麼樣的政治製度與文化。──馮卓健,輔仁大學歷史學係助理教授

  一個國傢的發展會往什麼方嚮前進,是會發展成為更注重個人主義的民主體製,還是會朝嚮集體主義的極權政治前進,長年以來都是學者關注的問題。而美國知名記者科林.伍達德在《國傢的品格》這本書中,透過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這兩個意識形態的爭辯,融會貫通美國過去的歷史發展,並解釋瞭當代美國政治與社會的形成。──葉耀元,美國聖湯瑪斯大學教授

  伍達德作為緬因州一名獲獎肯定的《波特蘭新聞先驅報》記者,有著絕佳的文筆,而且他上天下地什麼都能寫。關於安蘭德如何影響美國保守主義的思索,或是他自己在共產黨獨夫西奧塞古治下那瀕臨崩潰的羅馬尼亞,如何度過可怕而黑暗的一天,都是他非常優美的正常演齣。──大衛.奧辛斯基(David Oshinsky),《華盛頓郵報》

  歷史上公益與私權拉鋸的深度分析……這兩者的平衡乃是健康的民主製度中所不可或缺,任何一方的過猶不及都會導緻……《國傢的品格》宛如在公私光譜的光束前放上三稜鏡一枚,摺射並拆解齣許多觀點。「一場對於自由的鬥爭不是兩方麵在爭,而是三方麵,」伍達德寫道,「參與者有政府、民眾,以及潛在的貴族或寡頭。自由民主製靠的是讓這三股勢力保持平衡。」歷史上的這場鬥爭,就是一趟延續四百年的雲霄飛車之旅,當中歷經瞭集體主義者與個人主義者對這個國傢的接力管理。就在這趟旅程錶麵下潛伏著的,永遠是一麵麵能反映我們所處時代的鏡子……伍達德的這本重要著作亟待我們深挖。──湯姆斯.厄剋哈特(Thomas Urquhart),《波特蘭新聞先驅報》

  在一個格外處於分水嶺的時刻,一幅能夠對我們有所啟發的美國肖像。──緬因州《東方雜誌》

  伍達德銳利地檢視瞭美國四百年來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沿革,闡述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間的平衡曾如何地劇烈改變,包括過程中所常伴隨著巨大鐘擺效應。他直指左或右的極端都隻會帶來災難,讓我們陷於混亂、暴政、戰爭、社會的崩潰。結論是: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間的衡平,將永遠都是一個在移動中的目標。──比爾.布胥內爾(Bill Bushnell),《肯尼貝剋日報》

  伍達德的作品對任何想知道我們是怎麼走到今天這一步的來說,都是不容錯過的評析。其行文看似平易近人,不會為難廣大群眾的閱讀能力,但其中的內容卻完全有資格以教科書之姿進入許多學科的課堂。──《波林格淩日報》

  在其新作《國傢的品格》中,伍達德探討瞭我們與自身個體性的關係,還有我們對社群的需求。他說我們現行政治體係中的僵局凸顯瞭這當中的張力。伍達德錶示:「我們不能長久坐視這種癱瘓的死局,硬要如此,隻會讓這個國傢愈發頻繁地陷入危機。這種針鋒相對的僵局在美國歷史上早非首例……民主黨與共和黨已經在近百年中互換過瞭勢力範圍與政策政綱。所以什麼叫自由派,什麼叫保守派,已經愈來愈教人搞不清楚瞭。」──愛荷華公共廣播電颱

  有時候你就隻是希望大傢別再吵瞭。政治光譜的其中一端說個人自由是美國最重要的財產,另外一端則說我們必須要協力為瞭公益打拚。別擔心,這遠遠不是我們第一次吵這件事情。事實上,我們一直都在吵這件事情,從美國憲法還沒寫齣來之前就在吵,不信你可以去看伍達德在新書《國傢的品格》裡是怎麼寫的。伍達德五年前的作品《北美十三國》讓我們非常驚豔,主要是這本前作為我們展示瞭美利堅這個所謂的「閤眾國」,其實有著多樣而迥異的區域文化。這次他再接再厲,談的是我們的共和國究竟是為瞭什麼而存在,還有這個問題引發瞭何種至今仍處於現在進行式的爭議。──傑佛遜公共廣播電颱

  伍達德分析過美國區域文化的差異。在該分析的基礎上,他進一步要專注談的是美國的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之爭,畢竟這是一項足以定義美國人性格的爭議。在前作當中,作者……主張「我們不論就理念、原則或政治行為,都從來沒有統一過。我們從來不是歐洲各國那種民族國傢,而是一個聯邦」,就像歐盟一樣。我們確實共同繼承瞭反抗國王的革命傳統,由此我們「時時保持著警醒,就怕一個不注意,淩駕於所有人之上的政府就會崛起並否決掉我們的個別潛力。」伍達德認為絕大多數美國人相信「美國之道」,而這代錶的是我們相信「讓個人透過自由且公平的競爭去遂行對幸福的追求」。政治人物必須讓選民安心,必須讓選民知道公平是「我們政治論述中的核心議題」,必須透過稅改與對教育的投資去「維持賽場的公平性」。在這個分裂的時期,本書中的政治理論堪稱縝密。──《科剋斯書評》
《永恆的邊界:權力、真理與人類心靈的史詩》 一場穿越歷史長河,探索人類文明核心睏境的宏大敘事。 在這部钜著中,我們將拋開既有的框架與標籤,潛入人類文明演進過程中,那些最為關鍵、也最為糾結的議題核心。本書並非一部單純的歷史編年,而是一次深刻的哲學探險,旨在剖析權力結構的形成、真理概念的演變,以及個體心靈如何在這些巨大力量的拉扯中尋求安身立命之所。 全書結構分為五個宏大捲軸,每一捲都試圖解答一個貫穿古今的根本問題。 --- 捲一:光影的鑄造者——權力的源始與形塑 此捲追溯人類社會秩序建構的最初時刻。我們不再將權力視為單一實體,而是探討其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如何生根、發芽並開花結果的複雜過程。 第一部:部落的低語與神諭的重量 從史前時代的集體意識,過渡到早期文明中神權對世俗權力的閤法性賦予。重點探討「不可質明性」(Inscrutability)如何成為早期統治者維繫穩定的核心工具。我們細緻考察瞭美索不達米亞的法典編纂,以及早期王權儀式中,對自然力量的模仿與挪用,如何將統治者的意誌神聖化。書中將詳述,在文字尚未普及之際,聲音(口頭傳承、頌歌)和視覺符號(紀念碑、圖騰)如何共同構築瞭權力敘事的最初載體。 第二部:城邦的辯論與公民的誕生 視角轉嚮古希臘的城邦實驗。這裡,權力開始從「神授」轉嚮「協議」。然而,這份協議的邊界在哪裡?本書深入分析瞭雅典民主的內在矛盾——它如何賦予部分人極緻的自由,卻也係統性地將其他群體排除在外。重點分析瞭辯論(Rhetoric)在塑造政治現實中的雙刃劍效應:它既是解放思想的工具,也是操縱民意的武器。我們將對比斯巴達的集體紀律與雅典的公民參與,探討不同權力分配模型對個體存在的長期影響。 第三部:帝國的脈動與秩序的擴張 分析大型帝國的治理哲學。羅馬的「法律」概念、漢朝的「文官體係」,以及波斯帝國的「分權製衡」嘗試,都被視為人類在麵對廣袤疆域與多元族群時,對權力集中化與分散化之間永恆張力的迴應。本書特別關注帝國如何通過基礎設施(道路、水道)和標準化(度量衡、書寫係統)來「具體化」其權力,使看不見的統治變得可觸摸、可依賴。 --- 捲二:探求的軌跡——真理的標準與知識的革命 此捲聚焦於人類如何定義「真實」。真理不再被視為天經地義的啟示,而是一係列不斷被挑戰、修正與重塑的認知結構。 第一部:理性的黎明與形式的束縛 深入探討柏拉圖的理念世界與亞裏士多德的實證觀察之間的張力。探討蘇格拉底式的詰問如何從根本上質疑既有的社會共識,以及這種質疑的代價。隨後,本書將分析中世紀神學體係如何將真理牢牢鎖在單一的教義框架內,以及這套體係如何有效維護瞭當時的社會穩定,代價是限製瞭探索的邊界。 第二部:印刷機的轟鳴與認知邊界的擴張 探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帶來的知識民主化。印刷術不僅傳播瞭舊有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為「異議」提供瞭一個持久的載體。本書詳細分析瞭哥白尼革命如何動搖瞭人類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以及這種「去中心化」對後世科學方法論的深遠影響。這裡的核心論點是:當真理的詮釋權分散後,誰來決定哪種詮釋具有效力? 第三部:啟濛的燈火與科學的壟斷 分析十八世紀的理性運動。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啟濛思想傢們對「普世理性」的信心。這種信心在推翻舊權威的同時,是否也無意中創造瞭一種新的、更為隱蔽的知識壟斷?我們將分析早期自然科學傢如何將觀察與實驗標準化,以及這種標準化在推動技術進步的同時,如何可能忽視瞭那些無法被量化或實驗證明的「軟性真理」(如倫理直覺、美學體驗)。 --- 捲三:心靈的疆域——個體經驗與內在秩序 此捲將焦點從宏大的社會結構收縮至人類的內在世界,探討個體如何形成自我意識,以及內在的道德羅盤如何與外部世界的壓力進行協商。 第一部:孤獨的覺醒 追溯西方文化中「自我」概念的逐步形成,從早期神話中與社群融為一體的「集體自我」,到中世紀懺悔文學中對內在罪疚的細緻剖析。本書探討瞭獨處(Solitude)作為一種精神修煉的必要性,以及這種獨處如何與社會對「閤群」的要求產生衝突。 第二部:情感的煉金術 探討人類情感在塑造世界觀中的角色。我們分析瞭浪漫主義運動如何將強烈的情感體驗提升至與理性同等的地位,挑戰瞭純粹的邏輯思維。此部分將深入探討「熱情」(Passion)在藝術創作、戰爭動員乃至政治狂熱中扮演的複雜角色,它既是創造力的泉源,也是理性判斷的陷阱。 第三部:記憶的韌性與遺忘的選擇 探討個體如何通過選擇性地記憶和建構個人歷史來維持心理連續性。本書結閤心理學與歷史學的視角,分析集體創傷(Trauma)如何代際傳遞,以及「遺忘」——無論是社會性的還是個人性的——在心理健康和社會和解中所扮演的必要角色。真理的個體性,在此暴露無遺。 --- 捲四:技術的雙刃——工具的擴張與人類的異化 此捲關注技術的發展,並將技術視為權力與知識的物質化體現,它既是解放的催化劑,也是新的束縛。 第一部:工具的延伸與身體的重塑 從石器時代的切割工具到工業革命的機械化生產線,技術如何不斷擴展人類感官和體力的極限。本書探討瞭技術對「自然」概念的顛覆:當人類能夠大規模地改造環境時,原初的「自然界限」便被打破,隨之而來的是對新界限的焦慮。 第二部:效率的崇拜與人性的邊緣化 深入分析工業化帶來的標準化、量化管理思潮對人類勞動和生活的滲透。效率作為一種新的道德規範是如何確立的?本書探討瞭在高度結構化的現代係統中,個體的偶然性、非目的性行為是如何被視為「冗餘」或「缺陷」,從而導緻瞭某種程度上的心靈「去技能化」。 第三部:信息洪流與注意力的戰場 考察當代信息技術的影響。當獲取信息的成本趨近於零時,新的稀缺資源浮現:注意力與判斷力。本書將技術的加速發展與人類的認知處理速度進行對比,指齣當前社會麵臨的真正挑戰並非信息不足,而是對海量信息進行意義編織的能力正在被削弱。 --- 捲五:邊界的重劃——未來的和解與持續的辯證 最後一捲試圖在歷史的經驗中尋找未來性的啟示,但結論並非一個終結,而是對持續辯證過程的肯定。 本書認為,人類文明的本質在於不斷地在「個體自由」與「公共利益」之間拉鋸,在「真理的確定性」與「知識的開放性」之間徘徊。 核心觀點: 真正的成熟不在於找到最終的平衡點,而在於學會持續、有意識地管理這些永恆的張力。我們需要認識到,每一次看似穩定的秩序,都內含著下一次變革的種子;而每一次對真理的聲明,都應該伴隨著對其局限性的深刻自覺。 《永恆的邊界》是一部獻給所有不滿足於簡單答案的讀者之作,它邀請我們重新審視我們所繼承的每一項信念,並在歷史的迴響中,為我們自己尋得清晰而堅韌的立足之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科林.伍達德(Colin Woodard)


  美國記者、作傢,畢業於塔夫茨大學與芝加哥大學。2012年獲頒由紐約長島大學頒發的喬治.波剋新聞獎(George Polk Award)、2016年入圍普立茲獎釋義報導類決選名單。長期駐外的伍達德曾為多傢媒體撰寫報導,擔任過《基督教論壇報》、《舊金山紀事報》、《高等教育紀事報》的特派員,走遍六大洲超過五十個國傢,他的文章廣見於《經濟學人》、《史密森尼》、《華盛頓郵報》、《新聞週刊》、《野獸日報》、《衛報》、《彭博觀點》、《華府月刊》。伍達德另有兩本專書,分別是《海盜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Pirates,中譯本由商業周刊齣版),《北美十一國》(American Nations,書名暫譯),後者將由八旗文化齣版。

譯者簡介

鄭煥昇


  教育界的逃兵,翻譯的誌願役,喜歡看書、堆書的譯者。譯有《1291阿卡圍城戰》、《二次大戰後的野蠻歐陸》、《烈日帝國》、《古羅馬24小時歷史現場》、《古雅典24小時歷史》、《失蹤的加密貨幣女王》、《公雞之傢》、《第一響禮砲》等書。

圖書目錄

導讀 眾聲喧譁、前途未蔔的「十一個美國」(邱師儀)
作者序
第一章 維護自由
第二章 通往暴政的兩條路
第三章 互不相讓的美國「們」
第四章 菁英與大眾,一六○七至一八七六年
第五章 放任主義的興衰,一八七七至一九三○年
第六章 民族自由主義的興衰,一九三三至一九六七年
第七章 狄剋西接管共和黨,一九六八至二○○八年
第八章 極端者的崛起,二○○八年到今天
第九章 韆鞦萬世的聯邦
謝詞與延伸閱讀
注釋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234617
  • EISBN:978626723466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5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