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戰火中醒來:出走烏克蘭的逃亡日記 (電子書)

我在戰火中醒來:出走烏克蘭的逃亡日記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茱莉亞.索爾斯卡
图书标签:
  • 烏克蘭戰爭
  • 俄烏戰爭
  • 逃難
  • 烏克蘭
  • 戰爭
  • 日記
  • 自傳
  • 歐洲
  • 時事
  • 個人經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吳照中、房慧真、林育立、鍾文音 等  / 感動推薦
  即使一覺醒來,已置身戰火中,也要看清戰爭的貪婪與荒謬!
  她寫下俄烏戰爭親身經歷,戰爭引發心理衝擊的所有瞬間——
  作者如實描繪戰爭爆發帶來的心理衝擊,控訴戰爭的殘忍!更誓言重返家園。她希望透過這本書堅決傳遞一個訊息:  「我不要住在俄羅斯,只要住在烏克蘭!」
  作者以德語自行翻譯烏克蘭文,旋即交德國出版社於2022年出版,字字懇切。

  ●    首部於俄烏戰爭開打後,於德國出版的烏克蘭難民日記。
  ●    作者深刻寫下2022. 2. 24,俄烏戰爭開始的那一天……
  ●    烏克蘭女子逃離戰地家園,流露真實心聲的反戰書。

  「和其他四千一百萬烏克蘭人一樣,我的人生在那短短幾分鐘內有著巨大的變化!」
  俄烏戰爭之後,作者感觸甚多,「就像所有烏克蘭人一樣,自從新的時間算法開始後,我現在只能用入侵第幾天來數算日子。」

  摘自作者的話
  親愛的讀者:
  對於我的書能夠走出歐洲,讓歐洲以外的台灣人也能讀到,我既欣喜又深感榮幸。雖然我還沒有機會親訪貴國,但我確信,那裡也和我的故鄉一樣,有許多真誠、堅強的人願意站出來捍衛自己的權利,願意為不公義而戰。我相信,那裡也有許多人珍視自由與民主。──茱莉亞.索爾斯卡
                                                                                          
  一本來自烏克蘭女性因2022年俄烏戰爭,不得不遠離戰地家園的真實心聲。作者索爾斯卡以日記形式,記錄俄烏戰爭爆發前一刻以及身為難民的悲痛心路歷程,描述入侵如何展開、民眾的應對、自我的心境,同時分享豐富的成長經歷與家庭故事,讓讀者不僅看見一位堅毅的女性,還有一個值得世界支持的美麗國家!

  這本書烏克蘭難民日記,深刻紀錄2022年俄烏戰事發生後九十天內見聞,希望將親身經歷分享讀者。作者也特別撰寫中文版作者序給台灣讀者,亦感動於台灣對烏克蘭的支持。  

  2022年二月二十四日清晨,還在基輔自家住處睡夢中的茱莉亞.索爾斯卡被一陣爆炸聲驚醒。接著,她親身經歷了這座城市陷入恐慌的模樣。經過幾天痛苦的掙扎、每一部都在不斷猶豫,留下家人、離開祖國到底是不是正確的決定後,終於決心離開受到戰火波及的地方。她的烏克蘭日記完整寫下逃到德國的細節,與面對人生一夕之間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衝擊。

  和大部分烏克蘭人一樣,茱莉亞.索爾斯卡也感受到一直以來俄羅斯帶來的武力威脅。只是她從沒想過自己的家園會被大軍席捲。書中不只揭露烏克蘭人民對戰爭的無奈與憤怒,對野蠻的控訴,也有對戰爭與和平的省思,她試圖為世人解說莫名被改變現狀的衝擊,也為了留住美麗的烏克蘭。

  「戰爭!真是個邪惡的字眼!代表了無謂的死亡、無謂的苦難和沒有意義的破壞,也代表逃亡、驅逐、悲劇和精神創傷──反正戰爭代表的,都是我們人類不需要的一切、是凡人從來不會想也不該經歷的一切。

  但是我們都知道,偏偏就是在人料想不到之處,命運的打擊往往來得特別沉重。

  我很清楚自己在說什麼。因為我親身經歷過在戰火中醒來的那一天。和其他四千一百萬烏克蘭人一樣,我的人生在那短短幾分鐘內有了巨大的變化。」

各界推薦

  吳照中(Podcast「烏克蘭什麼」創辦人)
  房慧真(作家)
  林育立(駐德記者)
  鍾文音(作家)

  「害怕戰爭的到來一直像懸掛在我們頭上的一把鍘刀。只是,斷頭台的鍘刀吊在那裡好多年。時間久到我們不再抬頭確認,那把鍘刀是否還在原處。久到,我們都習慣了在鍘刀下的生活。」

  很令人動容、不捨、心痛的一本書……
  這不是本理性論述的書,而是本充滿情感的日記,擺脫專家條理分析,呈現如你我一般平民最直接的反應。書中描繪烏克蘭的景色,將我帶回留學那段時光,是如此鮮明。每回我與在台烏克蘭友人聚會時,這些風景就不斷在我腦海中浮現。同時,烏克蘭人對親情及友情的重視,也讓我印象深刻。但對作者來說,這些美好都在俄羅斯發動戰爭後消失殆盡。同樣面對威脅處境者,都應從本書吸取教訓。
  即便平民如你我,像瞭解防空洞位置或急難背包,都是承平時期能提前準備的。
  如果你對此毫無概念,戰爭初期對作者的衝擊,相信能由本書文字傳遞給大家。──吳照中(Podcast「烏克蘭什麼」創辦人)

  「一部緊扣人心的當代之作。」──shz
 
沉入迷雾:一座失落城市的浮生记 作者: 伊莲娜·索罗金娜 译者: 李文博 出版社: 蓝鲸文化 页数: 488页 内容简介: 《沉入迷雾:一座失落城市的浮生记》是一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二十世纪中叶,一个欧洲边境小城在历史洪流中逐渐被遗忘、最终走向消亡的史诗性小说。这不是一部关于宏大战争场面的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被时代裹挟的普通人的日常、情感的纠葛以及对“家园”这一概念的深刻探寻。 故事的主人公是安德烈·科瓦连科,一个在老城中经营着一家古老钟表店的匠人。安德烈的生活如同他手中修理的机械一样,精确而规律,直到某种无形的力量开始侵蚀这座城市——“灰烬之雾”。这种雾气并非自然现象,而是某种长期、缓慢的社会与政治变迁所投下的阴影。它带来了物资的匮乏、邻里的猜忌,以及一种深入骨髓的不确定性。 小说开篇,作者用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这座名叫“维里亚”的城市:它依偎在多瑙河支流的一片沼泽地旁,空气中常年弥漫着湿润的泥土和发酵的麦酒气味。古老的东正教尖顶与新近修建的、带着某种意识形态色彩的公共建筑并存,象征着这座城市复杂而矛盾的身份。 安德烈的世界里,时间是他的信仰。他的钟表店是维里亚少数几个还能准确报时的地点。然而,随着局势的恶化,人们对“准确时间”的需求似乎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对“明天是否还存在”的焦虑。他的女儿,年仅十八岁的娜塔莎,一个在城市图书馆工作的年轻女性,开始接触到一些被禁止流传的文献和音乐。她渴望逃离这座日益僵化的城市,她眼中的迷雾是停滞,是思想的禁锢。 小说采用了双线叙事结构。主线围绕着安德烈在城市内部的挣扎展开——他试图用手中的工具去修复那些正在崩塌的关系和日常结构,例如他与市长秘书伊琳娜之间一段克制而痛苦的感情纠葛。伊琳娜代表着体制的边缘,她掌握着资源分配的信息,却也因此被卷入更深的漩涡,她的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巨大的道德权衡。 副线则通过娜塔莎的视角展开,她秘密地与一群知识分子和艺术家联系,他们试图在地下组织“记忆回路”,记录下城市正在失去的一切——那些即将被推倒的雕塑、被改写的历史记录、以及人们口耳相传的古老歌谣。娜塔莎的行动充满了理想主义的热情,却也暴露了年轻一代对现实残酷性的天真。 随着“灰烬之雾”的加深,冲突逐渐从内部的心理压力转变为外部的可见威胁。邻里间的互助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互相监视和告密。安德烈不得不做出抉择:是继续恪守他钟表匠的职业道德,拒绝为那些即将被征用的建筑物计时,还是为了保护妻儿,去迎合新的秩序? 作者对细节的捕捉令人叹为观止。她详尽地描述了在物资短缺时期,人们如何用旧报纸和动物油脂来制作蜡烛;钟表发条的金属疲劳如何象征着社会精神的衰竭;以及在漫长的冬季,人们如何通过分享一小块陈旧的果酱来维系最后一丝人情味。 故事的高潮并非一场激烈的战斗,而是一次“集体重离场”。当官方宣布城市即将被整体迁移或改造时,维里亚进入了一种奇异的静默。人们开始有计划地拆卸自己的生活,不是带着逃亡的恐慌,而是带着一种近乎仪式性的告别。安德烈最终决定留下他最珍贵的工具和一座未完成的机械鸟雕塑,试图将时间的概念锚定在这片土地上。 小说结尾,安德烈和娜塔莎站在城郊的高地上,回望被雾气笼罩的维里亚。雾气最终散去,露出的却是被推土机夷为平地的废墟。时间并未被修复,而是被粗暴地截断了。安德烈最终明白,有些东西,一旦失落,便无法通过齿轮或发条重新启动。 《沉入迷雾》探讨的主题是:在不可抗拒的历史进程面前,个人对“真实”和“记忆”的坚守,究竟是徒劳的抵抗,还是唯一的救赎?它是一封写给所有逝去家园的情书,也是对所有在时代转折点上默默承受的个体灵魂的深切致敬。阅读这部作品,就像是走进了一座用失落感和怀旧情绪搭建而成的迷宫,让人在感叹逝去美好的同时,也对当下所拥有的平静倍感珍惜。全书语言沉郁内敛,节奏缓慢而有力,充满了东欧文学特有的哲学思辨和宿命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茱莉亞.索爾斯卡(Julia Solska)


  烏克蘭人,於蘇聯解體前不久的1989年,生於基輔附近的小城沃澤爾。大學分別在基輔和德國波鴻大學研修日耳曼語文學系。在家鄉烏克蘭時曾任職於資訊科技業。烏俄戰爭出逃到德國前,擔任過人像攝影師。德語流利,目前暫居德國杜塞道夫。

托馬斯.施莫勒(Thomas Schmoll)

  1966年生於萊比錫。受過專業木匠訓練,但三十多年來一直以各種文字工作為業。過去擔任記者期間,曾為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路透社(Reuters)及《德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Deutschland)等知名新聞通訊社與媒體撰稿。如今身兼作家與媒體顧問數職,定居柏林。

譯者簡介

黃慧珍(Magda Huang)


  擔任國內外博覽會現場及企業會議口譯員、國際產經新聞編譯,也有多本譯著。譯有《青春造反》、《穿雲少女》、《地球生存地圖》、《造假新聞》、《在沙發上的經濟學》、《為什麼我們最幸福?》等書。聯絡方式:mgdhuang@hotmail.com
 

图书目录

作者中文版序:給台灣讀者
寫在前面

2月23日─入侵前1天
2月24日─入侵第1天
2月25日─入侵第2天
2月26日─入侵第3天
……
3月10日─入侵第15天
3月11日─入侵第16天
後記─入侵第97天

附錄 娜迪雅撤出沃澤爾的記錄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725731
  • EISBN:978626972575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0.4MB

图书试读

作者中文版序

  親愛的讀者:

  對於我的書能夠走出歐洲,讓歐洲以外的台灣人也能讀到,我既欣喜又深感榮幸。雖然我還沒有機會親訪貴國,但我確信,那裡也和我的故鄉一樣,有許多真誠、堅強的人願意站出來捍衛自己的權利,願意為不公義而戰。我相信,那裡也有許多人珍視自由與民主。

  台灣與烏克蘭雖然相距八千公里,卻有很多共同點:都是在各自的歷史上選擇了自由和獨立的現代民主政體。也都有勢力強大或有野心的鄰居。但同時,你們也會和我們烏克蘭一樣,受到整個文明世界的支持。

  俄羅斯的武力攻擊像是一把達摩克里斯之劍,始終懸在烏克蘭頭上。我猜在二○二二年二月二十四日這一天,應該也有不少台灣人心想:這種事也有可能發生在台灣。我想,這應該是台灣出於人道目的,向烏克蘭捐款高達三千三百萬美元的原因之一吧!對於一個從來沒有建立正式關係的雙方來說,這是一筆數額很大的捐款。這個舉措勝過千言萬語。為此,謹代表烏克蘭人民感謝你們!

  任何國家、任何人都不可能為戰爭做好百分之百的準備。對於在歐洲和亞洲的年輕世代來說,他們很幸運,目前為止只是從電影中見識過戰爭。但實際體驗戰爭完全是另一回事。就連我自己在基輔聽到第一響爆炸聲時,我也不願意接受戰爭已經開打,不願意接受俄羅斯已經進攻整個烏克蘭的事實,更不願意接受,我們烏克蘭人正在經歷的不是恐怖電影或做惡夢而已。至今我還是難以理解,戰爭已經持續一年了,我們的將士和老百姓不斷有人死去,我故鄉的屋舍、醫院和幼兒園遭到轟炸、女性被強暴,還有幾十萬烏克蘭人被俄羅斯人擄走。

  我們總說著:放棄不是我們的選項。到現在還是如此。我們烏克蘭人是個有骨氣而勇敢的民族。我們既然選擇了自由,也會為此抗戰到底。曾經有西方軍事家宣稱:俄羅斯打敗烏克蘭只要幾天時間。不斷有人說:「你們活不了了。你們太弱了。你們完了!放棄吧!趁還來得及,逃走就好!」

  不可能!

  我們當然會擔心。因為我們不知道,今天過後、一個小時之後或下一分鐘會發生什麼事。這種不確定性就像壟罩在我們頭上的一片烏雲。但我們從不畏縮。我們從一開始就展現出絕不向虛而不實又卑劣的敵人屈服的堅定意志。我們會捍衛我們的名譽和尊嚴到最後。畢竟,我們是烏克蘭人!我們不會放棄任何一塊國土!

  戰爭開打時,每個烏克蘭人都在思考如何在活下來的同時,還能擊退俄羅斯野蠻人、為國效力。許多男性前往前線參軍或加入後備的國土防衛軍。其他地區的烏克蘭人接納從東部國土逃出的同胞,由婦女為其烹煮膳食,年輕人則負責醫藥補給。軟體工程師自費購買空拍機進行空中偵察。社群媒體上也組建起專門的群組,提供在個別城市的何處可以取得哪些協助的相關資訊。一般人也有從毀壞的屋舍瓦礫中救出動物,再將這些動物安置到安全處所的例子。在國外的烏克蘭人則是組織抗議遊行活動,並提供各種人道援助。

  所有這一切都將我們緊緊維繫在一起。烏克蘭人比此前任何時候都還要團結。我們有一位值得信賴的總統。我們深信,良善終將戰勝邪惡。比起剛開戰時,如今的我們有更強大的信心可以擊退俄羅斯。我們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價。我們回不到過去了。我們的生活也是。然而,最重要的是,我們從戰爭的地獄中學會去看到生命中的美好。如果將自己限縮在對敵人的仇恨中,就輸了。

    我們將重新活在和平的氛圍中,我們要重建家園,並且在獨立自主的烏克蘭土地上再次過上正常、幸福的生活。有句話說「希望最後才會死去。」烏克蘭人的希望永遠不會消逝。我們還會持續為戰後時光寫下人生願望清單。

  我也會努力獻出一己之力。我寫下現在讀者手上這本書,為的是讓世界得知,戰爭對於個人的意義。我目前住在德國,教授出逃的烏克蘭人德語,協助這些烏克蘭同胞盡速融入當地生活。我的家人留在烏克蘭。他們不願意離開,我接受也尊重他們的決定。他們都安好。我每天都會想到母親與父親,對他們的擔心如影隨形。

  我希望,你們永遠不會經歷我們烏克蘭人此刻正在經受的處境。我為你們祈願,不會有此遭遇,這樣你們就永遠沒必要知道在戰火中醒來的感覺。請保持冷靜與理性、睜開雙眼。要堅強、要勇敢、要團結一致!忠於自己、相信最好的選擇!

  我由衷祝願大家一切順利,並且能生活在民主與和平當中!

茱莉亞‧索爾斯卡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阅读这份逃亡日记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具挑战性的体验,但我认为它绝对是值得的。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她不是以一个宏观的观察者身份,而是完全沉浸在漩涡中心,用亲历者的视角去审视和记录这一切。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带来了一种无可替代的亲密感和责任感——读者仿佛被赋予了见证人的角色,必须正视这些被卷入战争的普通人的命运。最触动我的是作者在记录中流露出的对“家”的重新定义。在传统的物理空间崩塌之后,她如何构建新的心理锚点,如何将记忆和爱作为最后的避难所,这部分描写非常深刻。这本书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或简单的答案,它诚实地展示了创伤的复杂性,以及幸存者带着伤痕继续前行的沉重。它像是一份珍贵的证词,提醒着我们,在冰冷的新闻标题背后,是无数鲜活的、正在经历苦难的个体生命。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不是线性地从头说到尾,而是像碎片一样,将不同时间点、不同地点的记忆穿插起来,这种跳跃感反而更符合人们在经历巨大创伤后的记忆模式——那些最深刻的片段总是时不时地涌现。每次这种记忆闪回,都伴随着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我就是那个提着单薄行李箱,在寒风中等待下一个安全信号的人。作者在处理恐惧和希望的比例上拿捏得非常精准,不是一味的绝望,也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两者之间拉锯式的平衡。那种在黑暗中摸索,但依然坚持寻找微光的精神,是全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写作时的那种克制,她没有让情绪完全吞噬叙事,而是用一种近乎仪式感的记录,来对抗那些试图摧毁她的一切力量。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历史的某个残酷瞬间,更在于展示了人类精神在极限压力下的韧性,这比任何宏大的历史论述都要有力得多。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作者的文字不是那种经过修饰的文学腔调,而是带着泥土和血腥气的现场报道,笔触干净利落,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没有一句废话,直击人心。特别是在描述逃亡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时,那种生理上的疲惫和精神上的高度紧绷,隔着屏幕我都能切身体会到。比如,关于寻找食物和安全住所的那些段落,文字虽简短,却充满了紧迫感和策略性,让人不禁为作者捏一把汗。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人物侧写的细腻之处,那些在逃亡路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挣扎,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他们脸谱化,而是赋予了他们立体的人格。这种对“人”的关注,让这份逃亡日记超越了单纯的时事记录,上升到对人类生存本能和道德困境的探讨。看完后,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安宁与富足,真切地体会到自由和安全是多么来之不易的奢侈品,这无疑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凝练,几乎没有冗余的形容词堆砌,每一句话都像淬火的钢刀,锋利且有重量。这种极简主义的写作手法,非常适合表现那种时间被压缩、生存被简化到最基本要素的战时状态。读者不需要被过多的描述拖累,而是能直接与核心的情感和事件碰撞。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对环境声音的描绘,那种尖锐的警报声、远处的爆炸声,甚至是寂静中不时传来的微弱声响,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形成了强烈的听觉画面感,极大地增强了现场感。这本书对细节的敏感度,让逃亡的经历变得可触摸、可感知。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停下来,深呼吸,仿佛需要重新校准自己所处的安全空间。这本书的后劲很大,合上书后,脑海中萦绕的不是故事的结局,而是那些在绝境中眼神交汇的瞬间,那种无声的交流,比任何对话都更具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抓人了,那种黑白交错的底色,中间用醒目的红色字体写着书名,仿佛瞬间就能把我拉入那个充满硝烟和不确定性的世界。光是看到这个标题,就忍不住开始想象作者在那些极端环境下是如何保持理智和勇气的。我记得我是在一个很平静的午后点开这本书的,但文字的冲击力一下子就把我从安逸中拽了出来。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在描述紧急撤离时的那种混乱和噪音,那种混合着恐惧和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读起来让人心跳加速。更让我震撼的是,在描述那种绝境中,人性的光辉是如何闪现的——陌生人之间的互助,家人之间那种超越语言的依恋,这些零星的暖流,在冰冷的战火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记录,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于和平的渴望和对生命的敬畏。作者没有过多地渲染煽情,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客观地记录下所见所闻,但这冷静反而让那种深层的痛苦和挣扎更加清晰地传递出来,让人在阅读后久久无法平静,思考良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