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毛驢與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畢生代錶作,解放每個大人心中那個被遺忘的孩子 (電子書)

小毛驢與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畢生代錶作,解放每個大人心中那個被遺忘的孩子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鬍安.拉濛.希梅內斯
圖書標籤:
  • 諾貝爾文學獎
  • 兒童文學
  • 成長
  • 療癒
  • 經典
  • 自傳
  • 懷舊
  • 文學
  • 情感
  • 童年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讓小毛驢馱著我的靈魂,
迴到純真的黃金年代。
你的心,多久沒有放假瞭?
 
在喧囂的年代下找迴一片降噪的淨土,
以及一位失落的老朋友——你的純真靈魂
 
與《小王子》、《夏綠蒂的網》並稱20世紀三大心靈讀本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西班牙詩人希梅內斯 
寫給每個大人的心靈解放詩篇
 
  ◎譯自西班牙文完整版,138則最觸動心靈的經典短篇文集
  ◎情感豐沛,簡單深刻,長時間獲選西語係國傢的小學指定讀物
  ◎與《唐吉軻德》並列最受歡迎、歷久不衰的西班牙文學經典
  ◎附讀書會參考題,提供深入解讀、不同的閱讀視角

  小普急步縱入溪流,把月亮踏成碎片。
  水花就好像一叢剔透的水晶玫瑰,纏住牠的步伐,想要留住牠……
 
  《小毛驢與我》為希梅內斯最具代錶性散文詩,費時七年,於希梅內斯因憂鬱病癥迴到傢鄉休養期間完成。本書以詩人為第一人稱,描述他跟小毛驢「小普」遊走在傢鄉西班牙小鎮莫格爾,對小普分享所見所聞,帶入他對自然、友誼、生命、疾病與死亡等的觀察與反思。
 
  透過本書,讀者看到詩人與小毛驢由生到死的情誼、豐富活躍的內在精神世界,也一探二十世紀西班牙鄉間的自然風情。詩人以純淨的心與眼,帶領我們去重新感受世界、連結內在的斷裂,在每個人心裡種下一首心靈的牧歌,歡迎大傢譜寫自己生活的田園詩,找迴內在的安寧。
 
  ◎現在下雨瞭,小普。在下雨。鞦天留下來的最後幾朵花,仍頑強地攀附著無力的枝條不放,每一朵都掛滿瞭鑽石。每顆鑽石裡都有一整個天空、一座水晶宮殿、一位上帝。
 
  ◎我把小普當小孩看。如果道路變得陡峭崎嶇,牠比較吃力,我就會下來減輕牠的負擔。……牠那麼像我,那麼與眾不同,以至於我覺得牠也會夢到我做過的夢。……我知道,我就是牠的幸福。
 
  ◎你看,太陽是怎樣穿透那厚重的潭水,將底處美麗的金綠色映得光彩四射⋯⋯陽光在潭麵形成天鵝絨颱階,錯綜複雜如迷宮層層嚮下延伸。
 
  ◎眼前是遼闊無垠又純淨的天空,彷彿是湛藍色的火焰。……將無盡的地平線上所孕育的難以形容的安詳、那和諧而神聖的寧靜,收入眼底⋯⋯
 
  ◎這頭乾枯、命運悽慘的驢子,像座島似地身上佇滿成片的蒼蠅,任燦爛的陽光曝曬,和這鼕日的美妙景緻格格不入。牠四條腿都瘸瞭,茫然不知方嚮,牠會慢慢轉身,最後又迴到原處。牠隻是換瞭個方嚮而已。
 
本書特色
 
  ◎由詩人帶領的西班牙鄉間紙上旅行
  全書共138篇,類似日記體,每篇篇幅不長,記錄詩人的生活經歷與記憶,以及當下的見聞與思想。全書從春天的西班牙鄉間田園風光展開序幕;夏天的暴風雨,採葡萄任務及煙火祭典;鞦天孩子們上學去,日子顯得無聊蕭瑟,詩人和小普也病倒瞭;直至鼕日,小普突然離世,詩人在一景一物中展現對小普的追憶。詩人想像豐富,感情真摯動人,又流露淡淡的哀愁,輕易地讓讀者沉浸在他筆下的世界。
 
  ◎層次豐富的文學手法
  「火就是屋子裡的宇宙」、「歌聲斟飲瞭月光,酣飲瞭星辰」、「大片的愁雲,鑲著紫藍色的邊,緩緩地把白晝從海裡拉起來……」詩人以詩意的語言及大量隱喻,描繪傢鄉的景物及小人物的生活,彷彿把生活切片又再以細膩的情感重組,文字多情有味,展現人間至純的美好與憂傷。
 
  ◎動物與自然是迴歸本我的鑰匙
  小普不僅是一頭驢子,更是詩人最忠實的知己及傾聽者;詩人待牠如手足、孩子、朋友和靈魂知己,小普也用一身的熱情迴應詩人,彼此的愛超越瞭一切,也將人和動物之間的連結昇華至更高的層次。而小普的動物本性亦影響著詩人——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景色、聲音、和味道——使詩人擺脫成人世界的束縛,傾聽內心,享受當下,以更單純、直接的方式感受生活。
 
  《小毛驢與我》有如一場與讀者的私密心靈對話。書中提及的自然、生命、死亡等議題,及所使用的詩歌、象徵、隱喻等文學手法,使本書在紛亂嘈雜的時代中,有如一股安靜的力量,讓我們重新思考自己與大自然、與其他生命,以及與自己的關係。
 
專文導讀
 
  拉美文學與文化專傢 陳小雀(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係教授╱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副校長)  
 
好評推薦
 
  我從來沒有隻為孩子們寫過什麼,因為我相信孩童可以讀大人讀的書。——希梅內斯
  一部精巧之作,熠熠生輝,真正的無與倫比。——《紐約時報》
追尋失落的童真:一部跨越時代的內心探索之旅 圖書名稱: 塵封的鏡子:成長的代價與自由的呼喚 作者: [虛構作傢姓名,例如:伊利亞·瓦倫丁] 主題: 個人成長、記憶的重塑、社會角色的束縛與自我解放 目標讀者: 渴望深入理解自我、反思成人世界邏輯、並尋求內心平衡的讀者。 --- 內容提要: 《塵封的鏡子:成長的代價與自由的呼喚》並非一部簡單的迴憶錄,而是一場穿行於時間與心靈迷宮的深度探險。本書以極其細膩、近乎解剖式的筆觸,剖析瞭一個普通人如何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漸用“應該”取代“渴望”,用“責任”磨損“本真”的全過程。 本書的敘事結構精巧,采用多重時間綫交叉敘事:一條綫索聚焦於“他”(主角的代號)在青春期末期的一次突發性失語癥,這次生理上的中斷迫使他麵對內心積壓的無聲呐喊;另一條綫索則迴溯至童年時期那些被成人世界解讀為“無害”卻對其心智發展産生深遠影響的微小事件。 第一部:象牙塔的裂痕 本書開篇,主人公“他”已是四十不惑之年的業界精英,生活被精確的日程錶和無可挑剔的職業形象所包裹。然而,在一次重要的國際會議上,他毫無預兆地喪失瞭錶達能力。這種突如其來的靜默,如同被拔掉瞭心髒的機械,將他推入一個由自己構建卻無法掌控的牢籠。作者沒有停留於對外部壓力的渲染,而是深入挖掘瞭這種“沉默”背後的深層心理機製——那是對完美主義近乎病態的追求,以及對任何形式失敗的本能恐懼。 作者引入瞭心理學中的“影子原型”概念,探討社會對成功的單一化定義如何塑造瞭我們的行為模式。主角的每一次成功,都伴隨著一種內在價值的貶值。他所珍視的創造力、對世界的好奇心,都在層層疊疊的績效評估和人際權謀中被逐漸邊緣化,最終退縮至意識的邊緣。 第二部:被遺忘的藍圖 敘事轉嚮主角的少年時代,描繪瞭一段關於“想象力與現實交鋒”的史詩。在那個年代,對於“穩定”和“實用”的推崇,開始無情地擠壓那些看似“不切實際”的夢想。 本書詳細描繪瞭一段關於“舊貨店”的記憶。主角的祖父——一個退役的鍾錶匠,擁有一個堆滿廢棄零件和未完成機械的地下室。這個地下室,在小小的他眼中,是宇宙的縮影,是無限可能的試驗場。祖父教給他的不是如何修理,而是如何“觀察”和“傾聽”物質的“低語”。然而,當主角步入正軌的教育體係後,他發現這種“傾聽”被貼上瞭“浪費時間”的標簽。 作者在此處巧妙地設置瞭一個關鍵的象徵物——一隻停止走動的黃銅八音盒。它代錶著一種停滯的、但又充滿魔力的童年承諾。成年後的主角試圖用金錢購買一個一模一樣的八音盒,卻發現無論外形多麼相似,它都無法奏齣記憶中那種獨一無二的音色。這象徵著:我們試圖用成人的邏輯和資源去復刻童年的本質,注定徒勞無功。 第三部:重構邊界綫 本書的高潮部分,是主角在沉寂中,開始主動“拆除”自己的人生圍牆。這種拆除並非激烈反抗,而是一種安靜的、如同地質變遷般的緩慢覺醒。他不再試圖取悅那些設定規則的人,而是開始記錄那些被他自己定義為“無用”的觀察:雨水打在不同材質上的聲音差異,清晨陽光穿過窗簾時灰塵的舞蹈軌跡,以及他早年對天文學的熱愛。 作者在這裏提齣瞭一個核心觀點:真正的成熟,不是學會適應係統的規則,而是清晰地認識到哪些規則必須被打破,纔能維護個體的完整性。這種“打破”是痛苦的,因為它意味著承認過去的妥協和自我犧牲的無效性。 書中有一段極為深刻的論述,關於“責任”與“負擔”的區分。主角發現,他長期背負的責任,很多其實是他人投射到他身上的期望,而真正的責任,是對自己內在呼喚的忠誠。 總結與展望: 《塵封的鏡子》最終並沒有給齣一個標準的“成功迴歸”的結局。主角沒有辭去工作去種田,也沒有成為藝術大師。他的轉變更為內斂和深刻:他學會瞭在既有的結構中,開闢齣屬於自己的、不被外界乾擾的“靜默空間”。他重新開始“傾聽”那隻停止走動的八音盒,意識到它從未停止,隻是他自己堵住瞭耳朵。 這本書邀請讀者直麵那些被我們忙碌的日程錶和沉重的社會身份所掩蓋的、最脆弱也最真實的自我。它不是教人如何逃避,而是引導人如何帶著清醒的認知,重拾與世界對話的勇氣,使生命不再是一份被動的完成清單,而是一場主動的、充滿發現的旅程。閱讀本書,就像拂去一麵覆蓋瞭太久塵埃的鏡子,雖然鏡中的影像略顯陌生,但那眼神中的光芒,卻是久違的、屬於你自己的。 [作者簡介:] 伊利亞·瓦倫丁,被評論界譽為“當代精神考古學傢”。他的作品一嚮以對人類心靈深處矛盾的精準捕捉而著稱,擅長在日常敘事中植入哲學性的思辨。本書是其沉寂五年後,一次對“存在”本質的深刻叩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鬍安.拉濛.希梅內斯(Juan Ramón Jiménez, 1881~1958)
 
  西班牙當代著名詩人,齣生於西班牙南部安達魯西亞地區的小鎮莫格爾。求學期間,原本聽從父親安排念法律,而後選擇成為詩人,並於1900年代活躍於詩壇,195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希梅內斯曾因難以適應都市生活,以及受到父親去世的打擊,導緻神經衰弱,數度迴到故鄉莫格爾療養。《小毛驢與我》即為希梅內斯在父親過世後迴到莫格爾,享受安靜的田園生活時所寫。他1914年第一次齣版本書,但篇幅不全,1917年纔齣版全部138篇。到1920年,它被列為國小指定閱讀書籍,成為西班牙和拉丁美洲閱讀量數一數二的書籍。
 
譯者簡介
 
黃新珍
 
  專業中、西文口筆譯,從移民南美之初就開啟瞭翻譯生涯,至今二十餘年。熱愛閱讀與狗。
  FB:Hispanohablantes 西班牙文二三事

圖書目錄

導讀
作者小序
1小普
2白蝴蝶
3黃昏的遊戲
4日蝕
5寒意
6上學
7瘋子
8猶大
9無花果
10晚禱鐘聲
11臨終之地
12
13燕子
14圈捨
15閹馬
16對麵的房子
17傻子男孩
18
19殷紅風景
20鸚鵡
21屋頂天颱
22歸途
23關著的柵欄門
24荷西神父
25春天
26蓄水池
27癩皮狗
28水潭
29四月的田園詩
30金絲雀飛瞭
31魔鬼
32自由
33匈牙利人
34親愛的
35水蛭
36三個老婦人
37小拖車
38麵包
39阿格萊亞
40可羅納的鬆樹
41達爾朋
42男孩與水
43友誼
44搖籃麯
45庭院裡的樹
46患肺癆的小女孩
47羅西歐朝聖節
48龍薩
49西洋鏡與老人
50路邊的花
51洛德
52
53杏桃
54
55驢學
56基督聖體節
57散步
58公雞
59黃昏
60印章
61狗媽媽
62她和我們
63麻雀
64弗拉斯可.維雷斯
65夏天
66山上的火災
67溪流
68星期天
69蟋蟀的歌聲70鬥牛
71暴風雨
72葡萄收穫季
73
74薩利多
75午睡
76煙火
77果園
78月亮
79歡樂
80過境野鴨
81小女孩
82牧童
83金絲雀之死
84山丘
85鞦天
86被拴住的狗
87希臘陸龜
88十月的午後
89安東妮雅
90被遺忘的葡萄
91上將
92書頁上的插畫
93魚鱗
94畢尼多
95河流
96石榴
97老墳場
98裏比亞尼
99古堡
100鬥牛場的廢墟
101迴聲
102虛驚
103古水泉
104道路
105鬆子
106逃跑的公牛
107十一月的田園美景
108白母馬
109鬧新婚
110吉普賽人
111火焰
112休養
113老驢子
114黎明
115小花
116聖誕節
117河口街
118鼕天
119驢乳
120純潔的夜
121歐芹冠
122三王節
123金山
124葡萄酒
125寓言
126嘉年華
127雷昂
128風車
129鐘樓
130沙子販的驢子
131
132死亡
133懷念
134木驢
135感傷
136緻在莫格爾天上的小普
137硬紙闆做的小普
138緻在墓地裡的小普
譯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898541
  • EISBN:978986489855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8MB

圖書試讀

導讀
 
純真年代的永恆友誼
陳小雀(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係教授/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副校長)
 
  人類與動物的關係十分密切,動物不僅是人類最早的衣食來源,並被當成役獸、馱獸,協助人類開創歷史。隨著歷史演進,人類在馴化動物過程中,與動物建立依存關係,進而產生信賴感,彼此彷彿親人般,因此誕生瞭「寵物」。毋庸置疑,動物對人類貢獻頗多,對人類文明影響深钜。
 
  在農業社會裡,驢的重要性不亞於馬,可拉磨、耕地、馱物、代步,古今中外流傳不少與驢有關的傳奇與神話,在文學作品裡亦不時瞥見牠的身影,例如,在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1547-1616)的《唐吉訶德》(El ingenioso hidalgo don Quijote de la Mancha)裡,執盾人桑丘(Sancho Panza)即騎著一頭灰驢,與騎士唐吉訶德(Quijote)所騎的老馬形成強烈對比,這一馬一驢隨著主僕而不朽,四百餘年來深植讀者心中,並被具象化而走齣小說。同樣不朽的,還有希梅內斯(Juan Ramón Jiménez,1881-1958)所塑造齣來的一隻小毛驢,集馱獸、坐騎、夥伴、朋友與寵物為一身,或者,更貼切地說,牠是傢人,以溫柔略帶俏皮的形象伴隨讀者百餘年,牢牢擄獲大人與孩童的心。
 
  一九一四年,希梅內斯因喪父之痛與受憂鬱癥之苦,決定迴到傢鄉莫格爾(Moguer)養病。莫格爾是典型的安達魯西亞小鎮,有旖旎風光,也有悠久傳統。當希梅內斯再度迴到童年世界時,喚起瞭真實經歷與真誠情感,於是突破浪漫主義與現代主義的寫作風格,以散文詩形式寫下《小毛驢與我》(Platero y yo),迴味童年時光,藉以反思生活中的繁瑣議題,巧妙釋齣希梅內斯的人生哲學。作品初版於一九一四年問世,共六十三章。爾後,希梅內斯再增加至一百三十八章,第二版於一九一七年定稿付梓。
 
  正如書名標題,《小毛驢與我》以第一人稱為敘事者,描述敘事者與小毛驢之間的情誼,以四季為時間背景,從春天到夏天,再到鞦天,最後進入鼕天,情節隨年度節慶而高潮迭起,景色亦隨四季交替而豐采更迭。透過詩人的筆觸,安達魯西亞的一景一物、一花一草格外生動。書中交織著歡笑與淚水,凸顯生與死係一體兩麵,希梅內斯以「悲與歡乃如影隨形」為這部作品下瞭定義。
 
  這隻小毛驢名為「小普」(Platero),其西班牙文原意係指「有銀灰色皮毛的驢子」,本書一開捲即如此描寫:「毛茸茸又軟呼呼」、「猶如美妙的銀鈴」、「覆上月樣的銀白」。敘事者是個孤獨詩人,偶而被村裡的吉普賽小孩喚為瘋子,與小普相依為命。對敘事者而言,小普象徵純真、善良與無邪,即便農村生活看似平淡無奇,詩人敏感的心與動物明銳的眼開啟瞭讀者的視野,引領讀者一同漫遊安達魯西亞,禮讚生命中的平凡之美,體會生活中的簡單之美,並在平凡與簡單中覓得幸福,就像那個患瞭肺癆的小女孩,坐在小普的背上,消瘦垂死的臉龐露齣燦爛笑容。
 
  敘事者與小普之間深厚的情感令人動容,小普馱負的不是敘事者的軀殼,而是他的靈魂,伴他踏上謐靜之途。當小普被樹枝刺傷或遭水蛭侵入時,敘事者細心為牠治療;當敘事者嚮小普提到學校時,他相信小普會是個用功的好學生,卻又勸牠別上學,似乎暗諷學校的體罰製度;無論穿梭在城裡、抑或徜徉在山林,敘事者總是嚮小普描述童年往事,同時不禁感慨純真悄悄遠離,也不由憂傷記憶漸漸淡去……其實,小普是敘事者傾訴心事與宣洩情緒的對象,山光水色則是心靈港灣與靈感來源,思念、感傷、憂鬱隨文本傾瀉而下,在小普的陪伴下則湧現無窮的柔情。
 
  我們非常瞭解彼此。我讓牠隨心所欲地遊走,而牠總是會把我帶到我想去的地方。
 
  小普是一頭驢子,敘事者卻對小普的溫馴、忠誠與高貴等特質刻畫入微,藉此影射社會的不公與人類的無知,階級觀念根深柢固,不僅對弱勢族群缺乏同理心,對動物亦充滿偏見,動物被視為野蠻與粗俗的代名詞,甚至被貶為寓言故事中的「騙子英雄」。此外,敘事者以粗鄙的荷西神父對照淑女般的母驢,又批評西班牙皇傢辭典的「驢學」註解。希梅內斯的主張,昭然若揭。在西班牙,以「驢」形容一個人,意指其行為舉止粗魯無禮,華語世界也有類似的用法。人類總是自以為是,囿限在刻闆印象,《小毛驢與我》為讀者上瞭寶貴的一課:以童心邂逅宇宙的奧妙,以真心對待周遭的人、事、物。或許,惟有小孩、傻瓜及瘋子纔會視田野花朵如璀燦寶石!
 
  希梅內斯於一九五六年摘下諾貝爾文學獎,但《小毛驢與我》在此之前,早已成為西班牙與拉丁美洲西語國傢最受歡迎的青少年讀物,對此,希梅內斯錶示,《小毛驢與我》並非隻為孩童而作,除瞭某些書不宜之外,他相信孩童可以讀大人的書。《小毛驢與我》字字珠璣,寓意萬韆;不必諱言,純真孩童比世故大人更容易從字裡行間尋得喜樂的蹊徑,而遨遊其中。
 
作者序
  
  大傢都以為《小毛驢與我》是我為孩子寫的,以為這是本兒童讀物。
 
  其實不是。閱讀齣版社當時知道我正在寫這本書,要求我把其中最詩情畫意的篇章先給交給他們,當成青少年讀物發錶。於是我臨時改變原本的想法,寫下這篇序言:
 
  「敬告讀這本書給孩子聽的人:在這本篇幅不長的書中,喜悅和傷悲是並存的,就像小普的那對耳朵一樣,是為瞭……我也不知道是為瞭誰寫的!……大概是為瞭那些會閱讀抒情創作的人吧……而現在要拿去給孩子看瞭,我不打算刪除任何內容,也不會增添。就是這樣!」
 
  諾瓦裏斯說:「無論何處,隻要有孩童,就會有一個黃金年代。」而詩人心中繫念的就是這個黃金年代,猶如從天而降的精神之島,舒適自在的氛圍,使人強烈渴望停留在那裡,永遠不用離開。
 
  優雅、清新又幸福的島嶼,孩童的黃金年代;我總能在你這裡找到我生命中悲傷的海洋;願你的微風為我帶來裏拉琴的琴聲,高昂響亮,有時毫無意義,就像破曉時白色陽光下雲雀的顫鳴。
 
  我從來沒有隻為孩子們寫過什麼,將來也不會,因為我相信孩子可以讀大人讀的書,除瞭某些大傢可想而知的書例外。當然,有些針對男性或女性的書籍也應排除在外。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是一部結構上極為巧妙的作品,它不像傳統敘事那樣綫性推進,反而更像是一係列精心編織的碎片化記憶和哲思的集閤體,每一個片段都像一塊打磨精良的寶石,獨立存在卻又相互映襯,共同構建齣一個宏大的內在宇宙。作者在敘事中遊走自如,時而幽默詼諧,時而深沉內省,這種風格的轉換自然流暢,絲毫不會讓人感到突兀或失衡。尤其令人稱道的是,他對環境和氛圍的描繪極具畫麵感,無論是遙遠國度的異域風情,還是日常生活中微小的場景,都被他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閱讀過程中,我幾次停下來,不是因為情節的復雜,而是因為被某一句極富韻律感或哲理深度的句子所吸引,不得不反復咀嚼其間的深意。這本書展現瞭一種對生命本體的深切關懷,它探討瞭記憶的不可靠性與情感的永恒性之間的張力,讀完後,你會感覺到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瞭極大的拓展和洗禮,仿佛經曆瞭一場深刻的內心漫遊。

评分

說實話,我本以為這會是一本略顯沉悶的“文學經典”,畢竟涉及對“遺忘”這一主題的探討,難免讓人聯想到嚴肅的學院派探討。然而,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充滿瞭活力和一種近乎頑皮的幽默感,那些對成年人世界規則的戲謔與反思,讀起來讓人拍案叫絕。作者的語言充滿瞭民間故事的質樸和詩歌的凝練,使得那些深刻的哲學思考變得極其易懂且親切。我尤其欣賞其中對“失去”的探討,它並非停留在傷感層麵,而是將其視為一種重新獲得的契機——隻有失去瞭對世界的某種預設認知,纔能真正敞開胸懷去接納新的可能。它成功地在嚴肅與輕盈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讓讀者在笑聲中完成瞭對自身處境的深刻審視,這本書真正做到瞭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

评分

最讓我震撼的是這本書所傳達齣的那種對“不完美”的全然接納。它沒有美化童年,也沒有過度批判成人,而是展示瞭生命本來的麵貌——充滿瞭矛盾、混亂,但也充滿瞭無限的可能性。作者通過他標誌性的敘事手法,將那些我們通常視為“缺陷”或“失敗”的部分,提升到瞭全新的、具有美學價值的層麵。讀到某個段落時,我甚至産生瞭一種強烈的衝動,想要馬上停止閱讀,拿起筆來記錄自己此刻紛亂卻真實的思緒。這本書的感染力在於它的誠實,它坦誠地展示瞭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經曆的迷失和陣痛,但最終落腳點卻是對自我和解的堅定信念。它不是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種麵對復雜人生的強大內在支撐。看完後,那種感覺不是“學到瞭什麼”,而是“被治愈瞭什麼”,一種久違的、發自內心的鬆弛感油然而生。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簡直像一杯陳年的威士忌,入口醇厚,後勁悠長。作者對於詞匯的駕馭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他似乎能精準地找到那個最能擊中讀者情感的詞匯,不多不少,恰到好處。在閱讀體驗上,它更像是一場與一位智者、一位老友之間進行的,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談。他沒有直接告訴我該如何生活,而是通過一係列充滿象徵意義的場景和人物,引導我自行去發現那些被我遺忘的“真我”的綫索。書中對於時間流逝的感知處理得尤為高明,它不強調綫性時間,而是將過去、現在和想象中的未來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永恒的當下感。對於那些長期處於高壓工作狀態,感覺思維變得僵化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效的解壓劑,它能瞬間激活你大腦中那些沉睡已久的創造力和對生活的好奇心。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充滿瞭生命力,讀起來就像是重新迴到那個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每一個字眼都帶著一種溫暖的懷舊感。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他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夠輕易地觸碰到我們內心深處那些早已被成人世界的喧囂所掩蓋的柔軟角落。讀著那些關於純真、關於想象力的描繪,我仿佛能聞到夏日午後陽光曬過的草地的味道,能感受到小手緊握著冰淇淋的涼意。書中對人性的觀察入木三分,卻又絲毫沒有世故的痕跡,它提醒著我們,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瞬間,纔是構成我們生命最珍貴的底色。那種與自我內心深處那個“未被馴服的孩子”重新連接的體驗,是極其震撼且治愈的。它不是說教,而是一種邀請,邀請你放下重擔,去重新體驗世界最本真的美好,去傾聽那些被我們忽略的、來自心靈深處最真摯的呼喚。這本書的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讀完後卻又想立即翻迴去,重新品味那些閃光的句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