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學 (電子書)

動力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上聰
图书标签:
  • 动力学
  • 力学
  • 物理学
  • 电子书
  • 教材
  • 高等教育
  • 工程学
  • 科学
  • 学习
  • 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以淺顯之文字敘述說明動力學的原理及應用,並用大量圖片加以說明,使讀者能在短時間內輕易瞭解動力學的基本原理;且以多加練習為出發點,收錄了例題及習題共七百餘題,使讀者能從各種不同類型的題目中,練習動力學的分析應用,加強學習效果,進一步習得動力學的精髓。 
 
本書特色
 
  1.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敘述,讓讀者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輕易瞭解動力學的基本原理。
 
  2.內容以SI單位為主,但為讓讀者熟悉英制單位,本書亦輔以說明,並在例題與習題列若干題目以供練習。
 
  3.內含例題160題,為一般動力學書籍的二至三倍,讓讀者從例題中學習動力學原理應用在工程問題的分析上,並加強其學習效果;內含練習題606題,包括各種不同的題型且儘量避免重覆,讓讀者練習獨立思考分析的能力。
 
  4.本書適合大學、科大之機械、車輛、土木工程相關科系之「應用力學」、「動力學」課程使用。
 
好的,这是一本假设的、与《動力學 (電子書)》内容完全不相关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描述另一本书籍的内容。 --- 寂静之河的低语:失落文明的考古学解码 作者: 艾莉莎·范德比尔特 (Dr. Alisa Vanderbilt) 译者: [留空,如果这是原著] 出版社: 历史之光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秋季 --- 内容提要: 在人类文明的宏伟叙事中,总有那么几章被时间的长河无情地冲刷,只留下模糊的沙砾与破碎的陶片。艾莉莎·范德比尔特博士的这部划时代巨著《寂静之河的低语:失落文明的考古学解码》,正是对被遗忘的“伊索尼亚文明”(The Isonian Civilization)进行的一次深刻而全面的重构。 伊索尼亚,一个据信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麓的广袤雨林中兴盛,却在短短一个世纪内神秘消亡的社会。数百年来,关于伊索尼亚的记载仅存在于邻近土著部落的口头传说中——一个关于“天空之城”和“会歌唱的石头”的模糊故事。本书的出现,彻底将这些传说推向了科学考证的前沿,揭示了一个远超我们想象的复杂、先进且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社会结构。 第一部分:丛林深处的发现与挑战 (The Unearthing and the Obstacles) 本书伊始,范德比尔特博士细致地回顾了她首次发现伊索尼亚主要遗址——“塔卡里亚遗址群”——的艰辛过程。这不仅仅是一场地理上的探险,更是一场与自然界、与官僚体系、与时间赛跑的斗争。 作者描绘了在极端潮湿、植被茂密的环境下,如何利用最新的地面穿透雷达(GPR)技术,首次勾勒出被藤蔓完全吞噬的城市几何结构。重点章节详述了“季风洪水对考古记录的破坏性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分析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和沉积层,推断出伊索尼亚人的农业活动规模与范围。 第二部分:物质文化的解析:水、石与光 (Material Culture: Water, Stone, and Light) 伊索尼亚文明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其对自然资源的精妙掌控,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和建筑学上的成就。 A. 迷宫般的引水系统: 书中收录了大量手绘图和三维重建模型,展示了伊索尼亚人如何利用重力、虹吸原理和复杂的梯田系统,在不使用金属工具的情况下,建造了一个覆盖方圆两百公里、能够抵御季节性干旱的灌溉网络。范德比尔特博士首次提出,伊索尼亚的社会等级结构,可能直接与水资源分配的权力链紧密相关。 B. “会歌唱的石头”之谜的破解: 对于伊索尼亚人使用的高精度石材切割技术,本书提供了突破性的见解。通过对出土工具和建筑残骸的微观分析,作者推断他们可能利用了声波共振原理,而非我们传统理解中的磨蚀技术,来实现对硬度极高的火山岩的精确塑形。这不仅仅是工艺的进步,更是对声学物理在古代应用的一次惊人展示。书中还收录了对几块关键的“共振石”的详细光谱分析报告。 C. 宇宙观与天文观测: 伊索尼亚人留下的少数可解读的铭文碎片,主要集中在对天象的记录上。作者详细对比了伊索尼亚的历法与玛雅、印加文明的历法系统,指出伊索尼亚人似乎更侧重于对“行星的周期性会合”的观测,暗示了他们可能拥有超越当时已知范围的数学和天文学知识。 第三部分:符号、语言与意识形态的重构 (Semiotics, Language, and Ideological Reconstruction) 本书最具争议性也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在于对伊索尼亚人交流方式的探索。由于缺乏可供大规模比对的文本,作者采取了跨学科的方法,结合符号学、人类语言学以及神经美学。 A. 非线性叙事符号: 伊索尼亚的艺术品——壁画和陶器上的符号——并非线性的文字,而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概念图景”。范德比尔特博士提出了“共存语境模型”,解释了这些符号如何通过色彩、几何排列和空间关系来表达复杂的社会规则、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她详细分析了“循环之蛇”与“断裂之树”这两个核心母题在不同时期伊索尼亚艺术中的演变。 B. 宗教与社会控制: 通过对中央祭祀建筑“太阳之井”的考察,作者揭示了伊索尼亚宗教的残酷面。祭祀仪式似乎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沟通,更是国家权力对资源的最终调控手段。本书大胆推测,精英阶层可能通过对“预言”的垄断和对水资源的控制,构建了一个看似稳定,实则极度脆弱的社会结构。 第四部分:文明的衰落:环境压力与内部断裂 (The Collapse: Environmental Stress and Internal Fractures) 是什么导致了这个工程奇迹般的文明在短时间内化为尘土?范德比尔特博士驳斥了单一的灾难理论(如火山爆发或瘟疫),转而提出一个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的“系统性失败”模型。 A. 气候突变与农业韧性丧失: 古气候学数据表明,伊索尼亚文明消亡前夕,该地区遭遇了持续数十年的“极端干湿交替”。尽管伊索尼亚的水利系统非常先进,但其对单一灌溉模式的过度依赖,使其在气候弹性方面表现薄弱。一旦上游水源的季节性变化超出设计极限,整个社会支持系统便瞬间崩溃。 B. 意识形态的僵化与阶层对立: 范德比尔特博士认为,当环境危机爆发时,精英阶层试图用更严格的宗教仪式和更集中的水权分配来“稳定”局势,但这反而加剧了底层民众的反抗。书中分析了在遗址的边缘地带发现的大量“非官方”的、表现出反抗情绪的刻痕和陶片,这些都是内部社会张力达到临界点的证据。 C. 最后的时刻: 本书最后描绘了“塔卡里亚”被遗弃的场景:没有大规模的屠杀或战争的痕迹,只有匆忙的撤离和大量未完成的工程项目,仿佛人们只是集体决定了“此地已不再适宜生存”。这是一种安静的、系统性的逃离,而非剧烈的毁灭。 --- 读者评语(虚拟): “范德比尔特博士不仅是一位考古学家,她是一位历史的解码者。她将破碎的石头重新排列成了一个完整而令人心碎的故事。这本书改变了我们对‘失落文明’的定义。” — 《古代世界评论》 “对于任何对人类社会如何兴盛与衰亡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必读之作。它充满了严谨的科学分析和引人入胜的叙事张力。” — 《科学前沿》 --- 《寂静之河的低语》 是一部结合了田野考古学、气候科学、符号学和工程历史的里程碑式作品。它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失落的故事,更是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如何应对环境变迁和内部治理的挑战,提供了一面古老的镜子。这是一本关于辉煌、智慧、脆弱性与最终选择的深度研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Chapter 1 質點運動學
1-1 動力學概論
1-2 質點的直線運動
1-3 質點的直線運動:圖解法 
1-4 質點的曲線運動
1-5 曲線運動:直角坐標
1-6 拋體運動
1-7 曲線運動:切線與法線坐標
1-8 曲線運動:極坐標
1-9 相對運動(平移座標系)
1-10 相依運動
 
Chapter 2  質點力動學:力與加速度
2-1 頓第二運動定律
2-2 動方程式:直角分量
2-3 動方程式:切線與法線分量
2-4 運動方程式:徑向與橫向分量
2-5 非慣性座標系
2-6 達蘭貝特原理:動平衡
 
Chapter 3 質點力動學:功與能
3-1 力所作之功
3-2 功與動能之原理
3-3 功率與機械效率
3-4 保守力與位能
3-5 機械能守恆
 
Chapter 4 質點力動學:動量與衝量
4-1 線動量與線衝量
4-2 碰撞 
4-3 角動量與角衝量
4-4 中心力運動
 
Chapter 5 質點系力動學
5-1 概論 
5-2 質點系:運動方程式
5-3 質點系:功與動能之原理 
5-4 質點系:線動量與線衝量 
5-5 質點系:角動量與角衝量 
5-6 穩定質量流
5-7 變質量物體之運動
 
Chapter 6  二維剛體運動學
6-1 概論 
6-2 平移運動
6-3 繞固定軸轉動
6-4 一般平面運動:絕對運動分析
6-5 相對運動:速度分析
6-6 瞬時中心
6-7 相對運動:加速度分析
6-8 相對運動:轉動坐標系
 
Chapter 7 二維剛體力動學:力與加速度
7-1 剛體平面運動之運動方程式
7-2 運動方程式:平移運動
7-3 運動方程式:繞固定軸轉動
7-4 運動方程式:一般平面運動
 
Chapter 8  二維剛體力動學:功與能
8-1 剛體作平面運動之動能
8-2 剛體上力及力偶所作之功 
8-3 功與動能之原理
8-4 功率 
 
Chapter 9  二維剛體力動學:動量與衝量
9-1 剛體作平面運動之線動量與角動量
9-2 動量與衝量原理
9-3 動量守恆
9-4 偏心碰撞
 
Chapter 10 機械振動
10-1 無阻尼自由振動
10-2 有阻尼之自由振動
10-3 強迫振動
 
Chapter 11 三維剛體運動學
11-1 概論
11-2 繞固定點的轉動運動
11-3 向量對固定坐標系及對平移與轉動坐標系之時間導數
11-4 空間一般運動:平移坐標系
11-5 用平移與轉動坐標系分析相對運動
 
Chapter 12 三維剛體動力學
12-1 三維剛體的角動量
12-2 三維運動剛體之動能
12-3 運動方程式(equation of motion)
 
Appendix A 質量慣性矩
A-1 質量慣性矩的定義
A-2 質量慣性矩之平行軸定理
A-3 以積分法求質量之慣性矩
A-4 質量之迴轉半徑
A-5 組合質量之慣性矩
A-6 慣性積與慣性張量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039707
  • EISBN:9786263284968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3.6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对这种理论性极强的学科书籍持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很多时候,它们要么过于偏重数学推导而忽略了物理内涵,要么就是为了“通俗易懂”而牺牲了严谨性。然而,这本《动力学》电子书在把握尺度上展现出惊人的平衡感。它的深度绝对能满足进阶研究生的需求,但其入门部分的讲解又丝毫不让人感到挫败。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复杂系统(比如耦合振子系统)时的处理方式。它没有跳过中间的矩阵运算步骤,但每一步矩阵变换后面,都会紧跟着一句精炼的总结,解释这个数学操作在物理上代表了什么——是能量的重新分配,还是模态的解耦。这使得推导过程不再是枯燥的符号游戏,而是有意义的物理探索。书中对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的论述也别具一格,它不只是作为独立的概念被提及,而是被巧妙地嵌入到拉格朗日力学的构建之中,展现了这些守恒律作为系统基本属性的深刻地位。对于我这种追求理论闭环的读者来说,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编排逻辑,无疑是最高效的学习路径。读完关于哈密顿量的章节后,我对于如何使用生成函数来解决保守系统的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原本困扰了我很久的边界条件问题,似乎在一瞬间被某种优雅的数学结构所统领了。

评分

作为一名工程实践者,我对理论书籍的实用价值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很多经典力学教材虽然基础扎实,但在应用于现代工程问题,比如复杂机械结构的动态响应分析时,总感觉有些力不从心,需要自己额外去“翻译”和“桥接”概念。这本书在这方面给我带来了惊喜。它在讲解了基本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原理之后,很快就引入了数值方法和计算思维。例如,在介绍非线性振动时,它不仅给出了庞加莱截面等分析工具,还附带了使用某种常用计算软件(虽然没有明说,但其伪代码结构非常清晰)来模拟受迫振动的案例。更棒的是,它探讨了实际工程中常见的阻尼模型(如库仑摩擦和粘滞阻尼)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并将理论分析与有限元分析(FEA)中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关联。这使得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教科书上的微分方程是如何转化为计算机程序中可解的离散化问题的。这种前瞻性的内容布局,避免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回顾过去”的经典教材,更像是一本“指导未来”的工具书。它成功地弥合了理论物理的深刻性与工程应用的需求性之间的鸿沟。

评分

阅读完这本书,我产生了一种罕见的充实感和对学科本质的敬畏。它不仅仅是一本“怎么算”的指南,更是一部关于“为什么是这样”的哲学探讨。在全书的收尾部分,作者并未急于转向更高深的相对论或量子力学,而是用了一个精彩的章节来回顾牛顿体系的局限性以及如何通过引入广义坐标(如拉格朗日量)来超越这些局限。这部分内容的叙述极具启发性,它将力学的发展脉络提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即认识到在处理复杂约束和守恒律时,我们寻找的是最优化的表达形式,而非仅仅是求解微分方程。它成功地将力学从一个关于力和运动的学科,升华为一个关于系统结构和对称性的学科。这种深层次的理解,对于我未来在更广阔的物理学领域中,比如场论或统计力学中建立模型,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没有简单地结束在最后一个习题的解答上,而是将读者轻轻地推向了物理学前沿的门槛,让人意犹未尽,并渴望进一步探索。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排版和界面设计,作为电子书而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常常为了查找一个符号的定义或一个定理的原始出处而浪费大量时间在传统纸质书中,但在这本电子书中,所有关键术语、公式和图表都设置了动态链接。当我点击一个陌生的数学符号时,一个简洁的悬浮窗口会立即弹出其定义、适用范围以及首次出现的页码,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性和效率。电子书特有的批注和高亮功能也做得非常智能,我可以将不同颜色的高亮与特定的学习目标(例如:蓝色=需要复习的概念,红色=已掌握的证明)关联起来,并且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份基于这些标记的总结文档。我试着使用了它的内置搜索功能,尝试输入一个非常具体的物理场景描述,而不是公式,比如“周期性外力下的共振放大极限”,它不仅找到了相关的章节,甚至还定位到了讨论该现象的图表所在的位置。这种深度集成和用户体验的优化,使得学习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对于需要频繁回顾和交叉参考知识点的深度学习者来说,这种交互性是无价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银色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专业、权威的感觉。我是一个刚接触物理学的学生,拿到这本电子书时,心里其实是忐忑的,因为“动力学”这三个字听起来就充满了高深的数学公式和抽象的概念。然而,当我开始翻阅时,那种不安很快就被一种被引导的清晰感所取代。作者在开篇就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构建一个非常直观的物理图像,而不是直接抛出复杂的微积分方程。他们似乎深谙初学者的痛点,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伴随着详尽的、生活化的例子。比如,讲解牛顿第二定律时,它不是干巴巴地写着 $F=ma$,而是模拟了一个人在推一辆不同载重的购物车在不同摩擦力的地面上移动的场景,连同摩擦力的变化都用图表清晰地展示出来。这种叙事方式让原本冰冷的物理定律变得触手可及,仿佛我不是在阅读一本教材,而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身边娓娓道来。特别是关于参考系变换的那一部分,通常是学习者最容易迷失的地方,但这本书通过三维动画(即使是静态的电子书,文字的描述也极具画面感)清晰地勾勒出不同惯性系下物体运动轨迹的相对性,这一点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耐心地铺垫了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续更复杂的刚体运动和振动分析打下了极其坚实的基础。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一种“物理直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