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desk Inventor 2022特訓教材基礎篇 (電子書)

Autodesk Inventor 2022特訓教材基礎篇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穎豐
图书标签:
  • Autodesk Inventor
  • Inventor 2022
  • 机械设计
  • CAD
  • 3D建模
  • 电子书
  • 教程
  • 入门
  • 工业设计
  • 制造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之撰寫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如何以Autodesk Inventor設計建構簡易3D零件,本書著重於實務操作,透過書本中之操作範例,初學者即可輕輕鬆鬆快快樂樂的學會Autodesk Inventor,而不必閱讀繁雜的文字。本書提供作者精心編製之動態影音教學,該系統中示範全書之範例操作,使讀者能有多樣化的練習,培養實務設計的能力,經由瀏覽影片的方式,來達到最快的學習效果,並藉由書籍與動態影音教學相互配合使用,可讓讀者們不需經過老師教導,快速進入Autodesk Inventor這套功能強大的軟體,讓您真正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本書特色
 
  1.本書著重於實務操作,透過書本中之操作範例,初學者即可輕鬆快樂的學會 Inventor。
 
  2.以實物做為範例講解,提供大量之零件範例,使讀者能有多樣化的練習,培養實務設計的能力。
 
  3.初學者及自學者最佳入門書:提供作者精心編製之動態影音教學系統,經由瀏覽影片的方式,來達到最快的學習效果,並藉由書籍與動態影音教學相互配合使用,可讓讀者們不需經過老師教導,快速進入 Autodesk Inventor這套功能強大的軟體。
工业设计与数字化制造的基石:三维建模与工程实践精要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面向实战的工业设计与数字化制造基础知识体系,重点聚焦于现代工程设计流程中的核心技能——参数化三维建模、工程图绘制规范以及面向制造的初步设计考量。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加速到来,产品开发周期不断缩短,对设计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也日益提高。仅仅掌握单一软件操作已不足以应对复杂的工程挑战,真正需要的是对设计思想、标准规范以及下游制造工艺的深刻理解。本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侧重于特定软件的按钮教学,而是致力于构建起设计人员的“知识框架”和“思维导向”。 第一部分:现代产品开发流程与设计思维导论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跳出单纯的软件操作层面,从宏观角度审视现代制造业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我们将深入探讨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工程分析到最终制造准备的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与数据流转。 1.1 工业设计基础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功能驱动设计(FDD): 探讨如何从产品的核心功能需求出发,反向推导出最佳的几何结构和材料选择。着重分析优秀工业设计案例中蕴含的结构逻辑与美学平衡。 人机工程学(Ergonomics)初探: 介绍人体尺寸标准、操作空间界定以及如何将这些标准融入到设计决策中,确保产品既高效又舒适。 设计约束与权衡: 深入剖析成本、性能、可制造性、装配性等多个相互制约的设计要素,学习如何在复杂约束条件下做出最优选择。 1.2 工程标准与图纸语言的掌握: 全球通用标准概述: 重点介绍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和ASME(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在几何尺寸与公差(GD&T)、视图投影及标注方面的核心规范。理解这些标准是进行跨国协作和确保制造精度的前提。 工程图的结构与信息传递: 详细解析主视图、俯视图、侧视图、剖视图、局部放大图的绘制逻辑。强调标题栏、明细栏、基准符号、表面粗糙度符号等关键信息的准确表达方式。 从草图到规范图: 实践如何将初步的几何构思,通过标准化的视图布局和精确的尺寸标注,转化为制造车间可以直接理解和执行的“指令书”。 第二部分:参数化三维建模的核心原理与实践技巧 本部分将构建读者对参数化和约束驱动建模范式的深刻理解,这是所有主流三维CAD软件的底层逻辑。我们强调的不是软件的特定命令,而是背后的数学关系和逻辑构建。 2.1 二维草图的精确构建与约束管理: 几何约束的哲学: 深入讲解点、线、圆弧之间的并行、垂直、相切、同心等几何约束的意义。强调“过约束”与“欠约束”对模型稳定性的影响。 尺寸驱动与驱动链: 探讨如何利用参数和驱动尺寸来控制草图形状,建立稳定、易于修改的二维基础。学习如何利用表达式(Equations)进行参数化关联。 草图修复与优化: 针对复杂的轮廓曲线,介绍优化草图结构、消除冗余约束、确保几何意图清晰的方法。 2.2 三维特征的创建与特征化思维: 基本特征的建立: 系统梳理拉伸(Extrude)、旋转(Revolve)、扫掠(Sweep)、弃选(Loft)等核心三维特征的生成逻辑与应用场景。 特征的非破坏性编辑: 强调利用父子关系和特征历史树进行设计修改的策略。学习如何通过修改早期创建的特征来影响后续的复杂结构,避免“推倒重来”。 特征的组合与应用: 详细分析倒圆角(Fillet)、倒斜角(Chamfer)、孔(Hole Feature)等细节处理特征的创建规范,以及它们对下游分析和装配的影响。 2.3 装配体建模与干涉管理: 自顶向下与自底向上的装配策略: 比较两种主要装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并讲解在大型项目中如何混合使用以提高效率。 约束关系(Mates/Constraints)的运用: 深入讲解贴合、角度、穿插、接触等装配约束的定义和使用技巧,特别是如何处理运动副和复杂机构的连接。 装配体的性能优化: 介绍如何利用简化表示(Skeletons/Master Models)和零部件的轻量化处理来加速大型装配体的加载和操作速度。 第三部分:面向下游工艺的设计优化(DFM/DFA初步) 优秀的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更要易于制造和装配。本部分将设计思维导向具体的制造环节,为读者奠定可制造性设计(DFM)的基础概念。 3.1 铸造、锻造与钣金设计的结构考量: 拔模(Draft)的必要性: 详细解释拔模角度在铸造和模具设计中的关键作用,并演示如何精确计算和应用最小允许拔模角。 壁厚均匀性: 分析壁厚变化对冷却速率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圆角过渡来避免应力集中和铸件缺陷。 钣金展开的基础: 介绍钣金件的折弯回弹、K因子、折弯补偿等基础概念,理解这些参数如何影响最终加工的尺寸精度。 3.2 塑料件设计与注塑工艺的初步对接: 分模面与拔模方向: 讲解如何预先确定产品的分模方向,以及如何围绕分模面进行特征的布置。 加强筋与散热结构: 介绍加强筋的优化布局,避免产生缩水(Sink Mark)和缩孔(Knit Line)等常见注塑缺陷。 3.3 基础装配性检查(DFA概念): 最小化零件数量: 探讨如何通过功能集成来简化物料清单(BOM)。 定位与防错设计: 如何利用形状设计(如键槽、定位销)来确保零部件在装配时只能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安装,提高装配效率并减少错误。 通过对上述三个核心部分的系统学习,读者将能够从“会用软件”进阶到“理解设计背后的工程原理”,从而能够独立完成复杂机械零部件的参数化建模,并产出符合行业标准和制造要求的工程数据包。本书强调的是工程逻辑的构建,为后续深入学习有限元分析(FEA)、高级数控编程(CNC)或专业机构仿真打下坚实的基础。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1章 Inventor基本操作
1-1 開啟視窗介紹 
1-2 檔案新建、開啟、儲存 
1-2-1 新建檔案 
1-2-2 開啟舊檔 
1-2-3 檔案儲存、另存、匯出 
1-3 鍵盤與滑鼠 
1-3-1 捷徑鍵介紹 
1-3-2 滑鼠的應用 
1-4 導覽工具 
1-4-1 ViewCube導覽工具 
1-4-2 Steering Wheels (操控盤) 
1-4-3 檢視工具 
1-4-4 繪圖環境設定 

第2章 草圖繪製與編輯
2-1 草圖的概念 
2-1-1 3D實體特徵建構過程 
2-2 進入與結束草圖繪製 
2-3 2D草圖工具
2-3-1 草圖工具介紹
2-3-2 草圖繪製時的抬頭顯示設定
2-3-3 草圖繪製工具介紹
2-4 草圖約束條件 
2-4-1 草圖約束條件介紹
2-4-2 草圖約束條件應用實例
2-5 2D草圖編輯工具
2-6 尺度標註
2-6-1 一般標註
2-6-2 自動標註
2-6-3 參數標註
2-7 綜合應用實例
2-7-1 應用實例一
2-7-2 應用實例二
2-7-3 應用實例三

第3章 基礎特徵建立
3-1 擠出 
3-2 圓角
3-3 倒角
3-4 迴轉

第4章 工作特徵
4-1 工作平面
4-2 工作軸線 
4-3 工作點
4-4 使用者座標系統(UCS)

第5章 薄殼、補強肋、孔與螺紋
5-1 薄殼
5-2 肋
5-3 孔
5-4 螺紋

第6章 複製特徵
6-1 環形陣列
6-2 矩形陣列
6-3 鏡射特徵

第7章 斷面混成
7-1 兩剖面建立斷面混成
7-2 加入軌跡建立斷面混成
7-3 對應點建立斷面混成
7-4 中心線建立斷面混成
7-5 區域斷面混成 

第8章 掃掠與螺旋
8-1 掃掠
8-2 掃掠-3D草圖
8-3 螺旋
8-4 螺栓

第9章 其他特徵建構
9-1 分割
9-2 面拔模
9-3 浮雕
9-4 印花
9-5 插入AutoCAD檔案
9-6 折彎零件
9-7 複合實體

第10章 工程圖
10-1 開啟新工程圖檔
10-2 建立底圖
10-2-1 設定圖紙大小
10-2-2 建立新的圖框
10-2-3 建立標題欄
10-2-4 標題欄內容變更與樣板檔儲存
10-2-5 角法設定
10-3 視圖建立與編輯
10-4 對齊視圖
10-5 圖面註解與相關設定
10-5-1 新建標註型式
10-5-2 新建圖層(線型、顏色、線寬)
10-5-3 中心線繪製
10-5-4 尺度標註
10-5-5 加工註解
10-6 出圖設定
10-6-1 列印設定
10-6-2 列印預覽
10-6-3 列印

第11章 組合圖
11-1 新建組合檔案
11-2 放置元件
11-3 自由移動與自由旋轉元件
11-4 置入約束
11-5 環形與矩形陣列元件
11-6 鏡射元件
11-7 複製元件
11-8 取代元件
11-9 剖面視圖
11-10 建立元件
11-11 資源中心之應用
11-12 綜合範例應用

第12章 簡報與立體分解系統圖
12-1 新建簡報圖檔
12-2 簡報腳本及模型動畫件力與編輯
12-3 建立立體分解系統圖
12-3-1 選取樣版檔建立立體分解系統
12-3-2 自訂樣版檔建立立體分解系統
12-3-3 設計變更
12-3-4 件號與零件表之建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82438
  • EISBN:9786263285088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0.4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五** 对于一个习惯了通过观看视频教程学习的人来说,我坦白,我有点担心纯文字的书籍能否完全传达三维软件的操作手感。所以,我非常看重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引导力”。如果它能用高质量的插图来展示复杂操作的每一步,特别是那些涉及到鼠标手势和特定快捷键的交互过程,我会感到非常安心。我尤其关心装配体环境的讲解,因为这往往是初学者最容易感到混乱的地方——如何正确地定义约束关系,如何处理大型装配体的性能优化问题。如果这本书能用清晰的流程图或步骤分解图来展示装配体的搭建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描述“拖拽模型并应用约束”,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就会大大提升。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装配工程师在旁边指导我,告诉我每一个操作的后果和最佳实践,让我能够真正建立起对这个软件的“肌肉记忆”和专业判断力。

评分

**评价三** 我目前从事的是一个需要频繁进行设计修改和版本控制的岗位,所以,对于参数化设计和约束条件的理解,对我来说是重中之重。我之前尝试过一些入门级的教程,它们往往只关注如何快速拉伸出一个实体,却很少深入探讨“为什么”要这样设置草图的尺寸和关系。我需要的是一本能够深入讲解Inventor核心思想的书籍,比如如何有效地管理零件之间的关联性,如何利用设计意图来指导模型的建立。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 iLogic 规则编程”或者“参数化驱动设计”的介绍,哪怕只是基础的入门章节也好,因为这才是真正体现工业级软件强大之处的地方。如果它能教我如何建立一套可复用的设计模板,那对我日常的工作效率提升绝对是质的飞跃。我不是想做一个“绘图员”,我希望能成为一个“设计工程师”,而这本书,理应是帮助我跨越这个鸿沟的关键工具。

评分

**评价二**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学习软件有轻微“拖延症”的人,尤其面对这种复杂的工程软件,如果开头不够吸引人,我可能翻两页就束之高阁了。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种设计得既直观又充满实战色彩的教材。对我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边做边学”,即那种每完成一个小章节的学习,我就能立刻在软件里复刻出一个实际的小零件或者小装配体的感觉。我特别关注用户界面的友好度,如果书里能用清晰的截图,把那些复杂的菜单和工具栏标注得明明白白,再配上一些软件更新后的特性说明,那就太棒了。我最怕的就是那种纯文字堆砌的说明书式的排版,看起来就让人头疼。我追求的是那种能让我感觉到自己操作是**有效**的体验,每一步操作都有明确的目的,而不是在软件里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如果这本书能把那些初学者最容易卡住的点提前预判并给出解决方案,那它就成功了一大半。

评分

**评价一** 最近我终于下定决心要好好钻研一下机械设计领域,毕竟这年头,会用点专业软件是硬道理。我平时工作接触的都是一些比较老旧的CAD系统,效率实在让人抓狂,所以这次趁着公司鼓励技能提升,我赶紧物色了一本能让我快速上手新工具的书。选来选去,市面上关于Inventor 2022的资料多如牛毛,看得我眼花缭乱,真正能让人静下心来啃下去的却不多。我理想中的教材,应该像一位耐心的老教授,循循善诱,而不是上来就扔一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把我吓跑。我更看重的是,它能不能帮我建立起一个扎实的知识框架,让我明白每一个功能背后的逻辑,而不是简单地教我“点这里,画那个”。毕竟,脱离了实际应用场景的知识,就像空中楼阁,风一吹就散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通往三维建模新世界的大门,让我能真正理解参数化设计的精妙之处,而不是停留在“会用”的初级阶段。我期待的是那种能让人在遇到复杂问题时,能回过头来找到源头指导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评价四** 这本书的定位是“基础篇”,这意味着它应该是一个完美的新手起点。但“基础”不应该等同于“肤浅”。我希望它能以一种极其系统化的方式,构建起我对Inventor的认知地图。想象一下,如果这本书能把建模流程分解成几个清晰的模块——比如从二维草图的绘制规范,到三维特征的生成逻辑,再到零件之间的配合与干涉检查——并且在每个模块结束时都有一个综合性的练习题来巩固所学,那就太棒了。而且,考虑到现在软件的版本迭代速度,如果书中能对Inventor 2022新增的某些特性做出明确的标注或对比,让有旧版本使用经验的用户也能快速适应,那就更显出它的价值了。我需要的是一本经得起反复查阅的参考书,而不是看完就扔的速成读物。它应该是我工作台边上,随时可以翻开的那本“工具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