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控工具機 (電子書)

數控工具機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進郎 
图书标签:
  • 数控机床
  • CNC
  • 数控技术
  • 机械制造
  • 工业自动化
  • 机床
  • 加工技术
  • 数控编程
  • 电子书
  • 工业设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由數值控制的基本概念開始說明,進而介紹數值控制機械的構造與系統分類、數控工具機之座標與軸向設定、以及CNC車床、銑床(加工中心機)之程式設計及其操作,內容依學習之難易,循序漸進,理論與實際並重,使讀者能達到系統完整學習之效果。加入工具機台面板彩色圖片及面版按鈕,與實務相結合。

本書特色

  1. 所有工作程式均採用FANUC0T及0M系列控制器之指令,並附註10T及10M之指令。
  2. 所有工作程式,每一單節均附加說明註解,且經實機測試,正確詳實。
  3. 程式理論與操作實務配合,毫無偏廢。
  4. 課程內容結合CNC乙、丙級技能檢定試題,理論與實務並重。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前沿:精密加工与自动化控制的深度融合 图书名称: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前沿:精密加工与自动化控制的深度融合 作者:[此处可填写虚构的行业资深专家或资深工程师的名字] 出版社:[此处可填写虚构的专业科技出版社名称] 字数:约 1500 字 --- 内容简介: 在二十一世纪的制造业版图中,效率、精度和柔性已成为衡量核心竞争力的三大支柱。本书《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前沿:精密加工与自动化控制的深度融合》,并非聚焦于单一的机床操作或软件编程,而是以前瞻性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高端制造领域中,两大关键技术集群——超精密加工工艺与复杂系统集成控制——是如何相互赋能、协同进化的全景图。 本书旨在为机械工程、自动化、材料科学以及质量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高级技术人员和研究生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前沿知识体系。我们相信,未来的工厂不再是孤立设备的大集合,而是高度智能化、信息化的制造生态系统。 第一部分:超越极限的材料去除与成形技术 本部分着重探讨传统机械加工方法在面对新型、高性能工程材料时所面临的瓶颈,并详细阐述了解决这些瓶颈的创新性加工技术。 第一章:高性能与难加工材料的微观机理研究 我们不再满足于宏观尺度的效率提升。本章从材料科学的视角切入,分析了镍基高温合金、陶瓷基复合材料(CMC)以及超高强度钢在高速切削、磨削和激光加工过程中的残余应力分布、表面完整性(Surface Integrity)与刀具磨损的耦合模型。重点介绍了基于有限元分析(FEA)的切削力预测模型,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刀具几何形状和切削参数,最大限度地减少热影响区(HAZ)的产生,确保关键结构件的疲劳寿命。 第二章:非传统与多功能加工技术的集成应用 本书详细涵盖了非接触式加工与辅助能量加工技术的最新进展。我们深入探讨了电化学加工(ECM)和电火花加工(EDM)在模具制造和航空航天叶片精密成形中的应用。更进一步,我们详细论述了超声波辅助加工(UAM)和高速主轴振动抑制技术如何协同作用,显著改善了淬火钢件的表面粗糙度和尺寸精度。对于新能源领域,书中专门开辟章节,探讨了激光冲击强化(LSI)在提高电池外壳和储能部件耐磨性方面的机理与实际案例。 第三章:亚微米级与纳米级精密加工的计量保障 在精密加工领域,测量是控制的前提。本章侧重于在位测量(In-Process Metrology)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我们对比分析了基于激光干涉仪、电容式传感器和原子力显微镜(AFM)技术在机床工作台反馈回路中的集成方案。特别地,本书详细介绍了误差源的系统辨识与补偿,包括热漂移、机械挠度以及进给系统的反向间隙,并阐述了如何利用高精度标准件进行实时校准,确保最终产品达到亚微米甚至纳米级的精度要求。 第二部分:智能驱动与系统级动态控制 本部分将视角从单一加工工艺转向整个制造单元的智能化、柔性化与闭环控制。这是现代制造系统实现高可靠性和自适应能力的核心所在。 第四章:高动态性能伺服驱动与运动控制算法 现代机床的核心在于其运动系统的响应速度和跟踪精度。本章详尽解析了永磁同步电机(PMSM)在高速/高扭矩应用中的特性,并深入探讨了先进的前馈控制(Feedforward Control)与自适应鲁棒控制(ARC)算法在复杂轨迹跟踪中的性能优势。书中通过大量的仿真和实际测试数据,对比了经典PID控制与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在处理非线性负载和外部扰动时的鲁棒性表现。 第五章:多轴联动与多任务系统的时间同步与协调 面对五轴联动乃至更复杂的加工任务,如何保证多个坐标轴在高速运动中的平滑过渡和精确耦合是关键。本章详细介绍了运动规划算法(Motion Planning),如样条插补、B样条插补的优化,以及如何利用实时操作系统(RTOS)架构实现纳秒级的同步控制。此外,我们还讨论了云端协同加工中,跨时空域的任务调度与资源分配问题。 第六章:基于机理与数据的智能诊断与预测性维护(PdM) 工业物联网(IIoT)的浪潮要求制造设备具备自我感知和预测能力。本章是全书的亮点之一,它阐述了如何将传感器数据(如振动、温度、电流、声发射信号)与加工过程中的物理模型相结合,构建混合建模体系。我们详细介绍了深度学习(如LSTM和Transformer模型)在识别早期刀具磨损、主轴轴承疲劳以及切削液污染等早期故障特征中的应用,并展示了如何设计故障诊断阈值和剩余使用寿命(RUL)预测框架,从而实现从“事后维修”向“预测性维护”的彻底转型。 第七章:人机交互界面与制造过程的可视化仿真 高效的控制系统需要直观的操作界面。本章探讨了新一代制造执行系统(MES)与人机界面(HMI)的设计哲学。内容涵盖增强现实(AR)技术在设备维护指导、操作员培训中的集成方案,以及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技术在整个生产线上的部署策略。我们强调了实时、多维度的数据可视化对于操作人员快速决策和系统性能优化的重要性。 --- 总结: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前沿:精密加工与自动化控制的深度融合》是一部面向未来的技术指南。它突破了传统教科书对单一学科的局限,强调了材料学、控制科学、信息技术在现代高端制造中的交汇点。本书不仅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更结合了全球领先企业的实践案例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是推动我国制造业向“智能制造2025”目标迈进的宝贵参考资料。读者将从中获得构建未来高效、智能、柔性化生产系统的关键知识与战略视野。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 論
1-1 數值控制之意義1-2
1-2 數值控制工具機之演進與發展1-3
1-3 數值控制工具機之等級1-5
1-4 數值控制工具機之優越性與發展趨勢1-11

第2章 數值控制工具機之構造與系統分類
2-1 數值控制工具機之構造2-2
2-2 數控工具機之分類2-23
2-3 數控工具機之型式2-29

第3章 數值控制工具機之座標軸向設定
3-1 座標系統3-2
3-2 座標原點之設定3-4
3-3 絕對值與增量值座標系統3-7
3-4 右手座標系統3-10
3-5 工具機之座標軸3-11

第4章 CNC車床工作程式設計
4-1 CNC車床程式製作之基本認識4-2
4-2 準備機能4-21
4-3 自動倒斜角及圓弧角4-44
4-4 刀具補正機能(G41,G42)4-52
4-5 單一型固定循環切削指令4-56
4-6 複合型固定循環切削指令4-65
4-7 副程式4-87
4-8 程式範例4-92

第5章 CNC車床之基本操作
5-1 CNC車床之切削刀具5-2
5-2 控制面盤操作5-12
5-3 工件之夾持5-34
5-4 刀具安裝與設定5-38
5-5 程式原點設定5-49
5-6 維護與保養5-52
5-7 安全注意事項5-54

第6章 CNC銑床工作程式製作
6-1 銑床程式製作之基本認識6-2
6-2 準備機能6-18
6-3 刀具補正機能6-39
6-4 座標系統設定與選擇性準備機能6-74
6-5 固定循環機能6-91
6-6 副程式6-115
6-7 程式範例6-120

第7章 CNC銑床之基本操作
7-1 CNC銑床之切削刀具7-2
7-2 控制面盤操作7-6
7-3 工件之夾持7-27
7-4 刀具之設定7-33
7-5 原點設定7-39
7-6 維護與保養7-45
7-7 安全注意事項7-46
附錄A
附錄B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038397
  • EISBN:9786263284975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4.7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技术书籍的评价标准之一,是它对“前沿”和“未来趋势”的捕捉能力。很多书籍一旦付印,其内容就容易滞后于飞速发展的行业。这本书在某几章内容中,对于新兴的工业物联网(IIoT)与制造执行系统(MES)的集成应用,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探讨,不仅仅是概念上的罗列,而是提供了将现代传感器数据实时反馈到CNC控制系统中的架构设计思路。虽然这些内容或许在其他更专业的期刊中能找到更详细的论述,但能将如此复杂的跨学科内容,以一种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理解的方式整合进来,并指出其在提高设备综合效率(OEE)方面的潜力,着实令人赞叹。这表明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不仅精通核心的机械控制原理,还能紧跟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为读者描绘了一个智能制造的蓝图,而不是固步自封于传统的控制理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出心裁,那种磨砂质感的封面摸起来非常舒服,拿在手里有种沉甸甸的实在感,让人觉得内容一定非常扎实有料。我本来对这种偏技术类的电子书不太抱有太大期望,总觉得电子版少了点实体书的仪式感,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却出乎意料地考究。文字间距恰到好处,章节标题的层级划分清晰明了,即使用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复杂的机械结构图和电路原理示意图,在电子屏幕上的清晰度和细节还原度都做得相当出色,即使用手机的小屏幕放大查看,关键部分的标注依然锐利可辨。这显示出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投入了极大的心力,绝对不是简单地把纸质版文件转成PDF应付了事。光是这份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就已经让这本书在众多技术资料中脱颖而出了。我本来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入门教材,但从这份精美的外壳来看,它似乎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工艺品,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和好奇。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觉得非常“克制”和“精确”,这一点对于技术文档来说是最高的褒奖。通篇阅读下来,几乎找不到任何一句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表述。作者似乎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确保每一个术语的定义都无可指摘,每一个逻辑的推导都无懈可击。例如,在描述伺服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时,那种对误差带宽、相位裕度和共振点的分析,措辞严谨到仿佛每一个词语都经过了反复的权衡和校验。这种严谨性,对于需要将书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生产代码或调试参数的工程师群体而言,是极大的安全保障。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华丽的辞藻或引人入胜的叙事节奏,而是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知识本身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上,读起来虽然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但每读完一个段落,都有一种“学到了”的踏实感,绝无浪费时间之虞。

评分

从一个长期关注职业技能提升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还体现在它对“系统性思维”的培养上。很多技术手册只是孤立地讲解了某一个模块的功能,比如Z轴进给速度的优化,或者G代码的特定语法。但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始终将这些细节操作放置在一个宏大的制造流程背景之下进行考察。它会提醒读者,你对某个参数的微小改动,可能会如何连锁反应到整个生产批次的质量稳定性,以及对后续的刀具寿命管理产生何种影响。这种由点及面、由微观到宏观的视野,恰恰是区分一个合格操作员和一个优秀系统架构师的关键所在。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怎么做”(How-to),更多的是“为什么这么做”(Why)的深层逻辑,这使得读者在面对未来新设备和新工艺时,能够迅速地利用已有的系统框架进行快速学习和适应。

评分

我最近接触的几本同类教材,说实话,很多都像是把旧资料简单地拼凑和更新了一下,内容往往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深入的实例分析和实际操作的指导。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似乎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案例场景,将理论知识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过程中。比如,它在探讨某一特定运动控制算法时,不是直接给出公式,而是先描述一个高精度加工中遇到的抖动问题,然后逐步剖析不同参数设置如何影响最终的表面粗糙度,最后引出该算法的优越性。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法,极大地激发了我去主动思考和验证的兴趣。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灌输,而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进行实战演练,每一步的推导都紧密联系着实际生产线的需求,这对于我们这些急需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读者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价值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