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族性百談 (電子書)

臺灣民族性百談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山根勇藏
图书标签:
  • 臺灣
  • 臺灣文化
  • 民族性
  • 文化研究
  • 歷史
  • 社會
  • 電子書
  • 百談
  • 風俗習慣
  • 臺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服裝、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到文化差異,
一百篇臺灣民族性的分析評論,不只看見百年以來臺灣人的變與不變,
也讓人思考殖民統治下,臺灣人被置於何種認識空間
 
  1930年,日本領臺已逾三十載,統治看似牢不可破,但統治者真的瞭解被統治者了嗎?
 
  本書作者山根勇藏在1897年就來臺擔任教職,而後在警務局繼續從事教育工作,試圖讓第一線接觸臺灣人的警察更了解臺灣民情,以利執行勤務。
 
  「在本島從事島民的教化事業者,不管是一般的官僚公吏、教育者或是警察,首要之務就是要理解本島人的民族心理。」──山根勇藏
 
  有感於民族性相關論述貧乏,山根發憤著述,廣為蒐集資料,並結合自身經驗,寫成了《臺灣民族性百談》,於1930年出版。
 
  書中共一百篇評述,題材寬廣,包括臺灣人髒話的分析、臺灣人的金錢觀、臺灣人對蘭花的偏愛、廣東人和福建人的比較等等。取材對象有作者和臺灣人士的交流經驗、至各地參訪的見聞,以及報紙的新聞報導。從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到臺日比較,包羅萬象地描繪了百年前的臺灣眾生相,並且直言無諱地加以評論。行文輕鬆,不時點綴反諷和嘲弄,讀來有如親見作者在面前談笑風生。
 
  看見作者一些超級政治不正確的發言,例如臺灣人有盲從群眾運動的天分、農民組合有女學生加入是想藉此吸引年輕男性等,你或許想反駁「臺灣人才不是這樣!」卻不得不承認作者的文筆著實令人發噱。
 
  看見作者批評臺灣人使用道路完全不顧他人、邀請函上的時間僅供參考,你或許會嘆息「臺灣人還是這樣!」或許一百年終究不夠久,原來我們離1930年並不太遠。
 
  看見嚴禁和下九流結婚、租借妻子或「長外衣」是時尚衣著的描述,你或許會驚訝「原來臺灣人曾經這樣!」出書至今不過百年,臺灣人的面貌究竟已經翻了幾回?
 
  除了玩味本書描繪的臺灣人百態,我們也可以更進一步探究:作者觀看臺灣人時,採取了何種視角?如此追問,也就是深入了解何謂「殖民統治」的機會。因為強調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差異,正是殖民政府為自身統治建立正當性的嘗試,而「民族性」的書寫,也就可以在這樣的理解脈絡下開展更深入的意義。
 
  「我們不妨在閱讀時帶上檢視和驗證的眼光,反思這些內容是由何種背景的寫手,在怎樣的時代脈絡或是意圖下生成。透過這樣的沉浸、比較和剖析過程,我們可以把這些文字訊息還原成可資利用的線索,進而更瞭解、認識我們所屬,或是所來自的時代。」──周俊宇,本書導讀。
 
  本書過去曾有節譯本,篇數和內文皆有刪減,如今為完整翻譯本首次問世,並且於必要處加上註解,搭配歷史圖片,協助今日讀者跨越百年的時空隔閡。
《島嶼的脈動:一部跨越世代的臺灣社會變遷史》 前言:在變動中尋找錨點 臺灣,這座位於歐亞大陸邊緣的島嶼,自古以來便承載了多元族群、複雜的歷史記憶與快速的社會轉型。從南島語族的古老歌謠,到荷西時期的貿易港口,從清領時期的漢墾移民,到日治時期的現代化建設,再到戰後數十年的威權統治與民主轉型,每一次的轉折都如同地殼運動,深刻地雕刻著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與集體認同。 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學科的深入探討,而是試圖描摹一幅宏觀的社會圖景。我們將目光投向那些在時代洪流中被塑造、被挑戰,並最終形塑了今日臺灣面貌的關鍵要素:家庭結構的瓦解與重建、城鄉發展的失衡、經濟奇蹟背後的社會代價,以及在多元文化碰撞下形成的獨特社會心理。 透過對這些面向的梳理與解析,我們希望能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當代臺灣社會複雜性的多維視角,探討「臺灣人」的身份意識是如何在不斷的辯證與融合中,逐步確立其清晰的輪廓。 --- 第一部:奠基:歷史印記與空間的形塑 第一章:從海洋到陸地:早期社會的空間佈局與生活哲學 本章深入探討早期移民社會的結構性特徵。重點分析了不同族群(閩南、客家、原住民族)在空間選擇上的考量,如何影響了早期的聚落形態與社會組織。我們將檢視宗族力量在維持地方秩序與資源分配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在土地稀缺與環境壓力下,逐漸發展出來的務實、靈活的「在地生存智慧」。這部分也將觸及早期社會如何處理內部衝突與外部交流的機制。 第二章:現代化的衝擊:殖民經驗對社會結構的重塑 殖民統治不僅帶來了基礎建設的現代化,更對既有的社會階層與價值體系造成了劇烈的衝擊。本章聚焦於教育體系的建立、產業結構的轉型(如米糖經濟)如何影響了勞動力的流動與家庭經濟模式。探討在新的統治權力下,傳統士紳階層的轉變,以及新興的知識分子與專業階層的崛起,為後來的社會運動埋下了伏筆。 第三章:戰後遷徙與社會熔爐的初煉 戰後初期的大規模人口遷徙(包括外省族群的移入與戰後嬰兒潮的湧現),徹底改變了島嶼的社會組成。本章分析了不同群體間在資源分配、文化認同上初期所產生的張力。重點討論眷村文化的形成與其在陌生環境中的自我建構,以及這種「新移民」群體在社會體系中尋求立足點的過程,如何影響了公共政策的制定方向。 --- 第二部:轉型:經濟奇蹟下的社會代溝 第四章:工業化的隱形代價:家庭功能與性別角色的再定義 臺灣經濟起飛的背後,是數以百萬計的勞動力投入工廠。本章著重分析工廠體制對傳統家庭結構的解構。女性勞動力的大量湧入如何改變了家庭內部的權力平衡?代間關係如何因子女長期離家、投入職場而變得疏離?我們將探討「孝道」在現代化生產體系中的變形與調適,並討論家庭如何從生產單位轉變為純粹的消費與情感支持單位。 第五章:都市化浪潮:鄉土記憶的流失與都會階層的固化 快速的城鄉差距擴大,使得大量農村人口湧入都市。本章檢視都會化對地方社群網絡的衝擊。當鄰里關係被匿名性取代,個人如何在龐大的都市叢林中重新建立社會資本?同時,本章也會分析都市中新興的中產階級與既有的地方精英,如何在房地產與教育競爭中,固化自身的社會地位,從而形成新的社會階層分野。 第六章:威權體制下的集體心理:對權威的服從與不滿的潛藏 在長期的政治高壓下,社會展現出特有的防衛機制與溝通模式。本章側重於社會心理層面,探討「忍耐」、「低調」等文化特質是如何作為一種生存策略被內化。同時,我們也分析在缺乏正式政治參與管道時,社會不滿是如何透過非正式途徑(如迷信、地方派系、地下經濟)進行宣洩與調節,為日後的民主化累積了能量。 --- 第三部:重構:民主化後的社會價值重塑 第七章:從「共同體」到「個體」:價值觀的碎片化與多元興起 隨著政治解嚴,社會開始經歷一場深層次的價值觀衝擊。本章聚焦於個人主義的興起如何挑戰了數十年來強調集體利益與國家認同的價值觀。探討新興的環保運動、性別平權、勞工權益等議題,如何從邊緣走向主流,並在公共領域中與傳統價值觀展開辯論。 第八章:教育體制的變革與青年世代的焦慮 教育始終是社會流動的關鍵。本章分析了從威權時期到民主化後,教育政策的調整如何影響了年輕一代的生涯規劃與社會期望。探討在產業結構轉型(如理工導向轉向服務業導向)的背景下,高學歷化與職涯發展的「不對等」如何造成普遍的青年世代焦慮,以及這種焦慮如何轉化為對現有體制的質疑。 第九章:身份的辯證:在本土意識與全球化之間 當臺灣社會逐步確立其民主制度與獨特性後,「我是誰?」成為了最核心的問題。本章深入探討本土意識的深化過程,及其與全球化浪潮的複雜互動。分析流行文化(電影、音樂、文學)在建構臺灣主體性敘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面對國際局勢變動時,臺灣社會在「內向連結」與「外向開放」之間的拉扯與平衡。 --- 結語:面向未來的社會韌性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總結臺灣社會在經歷了數次劇烈轉變後所展現出的獨特「韌性」(Resilience)。這種韌性並非單純的適應,而是一種不斷在衝突、整合與創造中自我更新的能力。我們認為,理解臺灣的當代社會,必須拋棄單線的線性思維,正視其結構性的矛盾與動態的平衡。這座島嶼的社會脈動,將持續在歷史的積澱與未來的想像之間,譜寫出複雜而引人入勝的篇章。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山根勇藏(1870-1929)


  鳥取縣人,1896年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後,隔年即來臺從事教育工作。歷職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助教授、臺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教諭、臺灣總督府師範學校助教授、臺灣總督府警務局囑託等職。

  曾經和臺灣學生大談婚禮聘金是否合理、在法院旁聽簡大獅的死刑宣判,也和臺灣的知識分子討論歌仔戲、在臺北周邊地區求訪並記錄臺灣髒話。

  生涯後期在警務局服務時,有感於執政當局不理解臺灣本島人之民族心理,立意鑽研,蒐集題材,撰寫成一百篇評述臺灣民族性的文章,陸續發表在《臺灣警察協會雜誌》上。晚年致力整理文稿,準備單獨成書,但草稿粗成就因胃癌去世,遺稿由後人整理為《臺灣民族性百談》出版。

導讀者簡介

周俊宇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日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專攻博士,博士論文主題為近代日本有關臺灣漢人的民族性論述,現任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著有《黨國與象徵: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及學術論文十餘篇。另譯有《日本政治史》(合譯)、《「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近代日本思想史》、《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合譯)、《國旗、國歌、國慶:近代中國的國族主義與國家象徵》、《帝國的思考:日本帝國對台灣原住民的知識支配》、《臺灣蕃政志(伊能嘉矩增訂)中譯版》(合譯)等書。

譯者簡介

廖怡錚


  畢業於政治大學歷史學系、臺灣史研究所、早稻田大學日本語別科。

  著有碩士論文《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臺灣的珈琲店與女給》;專書《女給時代——1930年代臺灣的珈琲店文化》。譯有《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巨龍的胎動:從毛澤東到鄧小平》、《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晚清與中華民國》、《觀光時代——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從東南亞到東協》、《朝貢、海禁、互市:近世東亞五百年的跨國貿易真相》、《歷史的轉換期8:1789年.追求自由的時代》等作。

图书目录

【導讀】從大正民主後過渡到皇民化時期前的在臺日人「臺人民族性論」──山根勇藏《臺灣民族性百談》  周俊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翻譯說明】
【序】臺灣總督府警務局長  石井保
【前言】尾崎秀真
【作者引言】
 
一        臺灣人喜愛音樂和戲劇
二        子弟戲
三        西皮福祿之紛爭
四        軒園之紛爭
五        田都元帥與西秦王爺
六        北管與南管
七        臺灣人與喜愛蘭花的嗜好
八        玉皇上帝
九        狗上屋頂
十        五月八日
十一        臺灣女性的殘忍行徑
十二        臺灣婦女的早起與喜愛洗衣
十三        支那婦女服裝的流行
十四        臺灣紳士的長外衣
十五        粗話
十六        話母
十七        臺灣人的好客
十八        邀請函的兩種時間
十九        不見臺灣醉漢
二十        臺北市內的私墾地
二十一    臺灣住民
二十二    支那民族
二十三    閩族與粵族
二十四    三邑人與四縣人
二十五    三官大帝
二十六    詩社之勃興
二十七    雞隻的放養
二十八    牛的使用方式
二十九    踏青
三十        信仰的神佛
三十一    分類械鬥    其一(遠因與近因)
三十二    分類械鬥    其二(省對省)
三十三    分類械鬥    其三(府對府)
三十四    分類械鬥    其四(縣對縣)
三十五    分類械鬥    其五(姓對姓)
三十六    臺灣婦女的奇襲
三十七    分頭相續[齊頭式繼承]
三十八    過房子・螟蛉子・招夫
三十九    媳婦仔・㜁媒𡢃
四十        女性的名字
四十一    對待紙幣的態度
四十二    讀書人
四十三    科舉制度    其一(歲科)
四十四    科舉制度    其二(鄉試)
四十五    科舉制度    其三(會試)
四十六    科舉制度    其四(殿試)
四十七    科舉制度的小故事
四十八    臺灣的進士與舉人
四十九    五月節・划龍船
五十        分頭相續的弊病
五十一    臺灣民族與交通道德
五十二    臺灣民族的信仰
五十三    城隍爺    其一(由來)
五十四    城隍爺    其二(任務)
五十五    城隍爺    其三(雜談)
五十六    考城隍
五十七    青山王
五十八    妻子的租賃
五十九    聘金的問題
六十        結婚證書
六十一    臺灣人愛打官司
六十二    差別待遇的利弊
六十三    中元普度
六十四    有應公
六十五    放置帽子的處所
六十六    廣東婦女腰間的鎖匙
六十七    十殿閻羅王
六十八    葬禮萬象
六十九    廣東族的少年
七十        極度的恣意妄為
七十一    學匪
七十二    複數口譯的實情
七十三    支那的各種歷史
七十四    惜別宴與贈送紀念品
七十五    登高
七十六    媽祖    其一(自生平至升天)
七十七    媽祖    其二(賜號賜封之種種)
七十八    媽祖    其三(雜談)
七十九    迎神反對運動
八十        農民組合及其贈品
八十一    嫂子溺水也別伸出援手
八十二    敬字之習慣
八十三    商工學校及其畢業生
八十四    孔廟・文廟・文昌廟・關帝廟・武廟
八十五    一致的長衫
八十六    儒教
八十七    臺灣人不吃牛肉
八十八    道教
八十九    土壠間.農業倉庫
九十        童乩
九十一    佛教
九十二    和尚・道士・司公
九十三    齋教
九十四    吃人肉的漢民族
九十五    臺灣民族的財物觀
九十六    臺灣的上九流與下九流
九十七    臺灣民族的投書癖
九十八    婚姻及其種種
九十九    常講音・讀書音・官話音
一百        官學・公學・民學・書房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83394
  • EISBN:978626728341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2.8MB

图书试读

導讀
 
從大正民主後過渡到皇民化時期前的「臺人民族性論」
周俊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本書出版時,在臺灣史料編纂室任職的尾崎秀真,在序中寫道山根曾說:
 
  「倘若是在本島從事島民的教化事業者,不管是一般的官僚公吏、教育者或是警察,首要之務就是要理解本島人的民族心理。然而,自本島改隸三十五年以來,卻從未聽過任何一位相關的研究者,也沒有看見任何一篇相關的著述。這就是我之所以僭越本分,提筆撰寫本篇的緣故。」
 
  不過,其實這本書並非日本統治時代第一本有關臺灣民族性的著作。早在日本領臺前後,日本人就開啟了對於臺灣人民族性的發現之旅。這裡所說的「民族性」,簡言之,指的是民族性格,也就是一個民族在文化、風俗習慣以及世界觀、人生觀等感知層面上表現出來的特有性質。當時日本國內對於臺灣這塊新領土的「人文地理」學問知識需求升高,而有《臺灣誌》(足立栗園,一八九四)、《臺灣誌》(參謀本部,一八九五)、《臺灣諸島誌》(小川琢治,一八九六)、《臺灣實況》(權藤震二,一八九六)、《臺灣事情》(松島剛、佐藤宏,一八九七)、《臺灣紀要》(村上玉吉,一八九九)等許多以臺灣為主題的地誌出版。在沒有臺灣經驗,或是閱歷尚淺的從軍記者與地理學者筆下成書的地誌類文獻裡,就可以看到對於臺灣人口構成以及民族習性的片斷描述。在對於臺灣島全面且詳細之調查尚未展開的階段,這些資訊難免悖離現實,亦有日本自身關懷,西洋傳教士觀點、清朝方志知識,甚而領臺當時對於治安狀況理解的交錯樣貌,惟仍可謂是日後在臺日人「臺人民族性論」的起點。
 
  毋庸贅言,原屬中華帝國「邊境」的臺灣,在馬關條約簽訂後成為日本帝國的「內在支那」,是日本統治者或文人等階層得以貼近觀察或浸淫於「支那社會」的環境。「支那民族性」這樣一個訴諸本質的認識方法,亦是日本人觀看臺灣人時經常使用的濾鏡。……
 
  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民族性」經常與日本要在臺推廣、扎根的「國民性」處在相以對立、互為妨害的緊張關係。這是因為日本統治臺灣最重要的意識型態就是「同化主義」,既然要將異民族打造成日本人,最重要的就是作為日本人的「國民性」之涵養。在臺灣推動「國民性」涵養之際,應該改善、撲滅的對象就是臺灣人作為「支那民族」的「民族性」。例如,日本治臺初期學校修身科的日人教師,在思考修身教育該如何進行時,就曾在《臺灣教育會雜誌》上熱烈地討論他們在教育現場中經常目擊到的臺人民族性。在這些言論裡,我們可以發現「利己主義」與「社會、宗族凝聚力強」、「缺乏國家觀念」是日人所見臺灣人民族性的核心觀念,這也正是日本帝國時期「支那民族性」認識論的核心。
 
  當然,這裡所謂改善、撲滅的力道,因時代、政策、場域而異,並非絕對。而且,誠然並非所有日人皆以這樣的眼光看待臺人,也有以人權、平等等普世價值來相待者,實際上有不同的視角交錯。但是依「支那民族性」視角所建構的認識空間,的確存在於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不少在臺日人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去觀察、析出臺灣人的民族性。況且,弔詭的是,民族性差異的存在,正是殖民統治的前提,因此,為了維持殖民階層的優越性,不斷地發現、傳承日臺人群間彼劣我優的民族性差異,自然有其需要。這樣一個本質性的民族性認識,也是合理化臺灣人僅需實業教育,無需政治、經濟等普通教育的邏輯之一。
 
  另一方面,為了適應新的時代,不少求知若渴、盼能立身處世的臺灣人前往較無教育差別待遇的日本內地留學,甚至在一九一○年代末激發了民族意識,要以政治運動、文化啟蒙等新方法來爭取發言權、參政權。不過,眾所周知,臺灣知識菁英的新動態,除少數同情者外,大體上遭到日本統治體制和在臺日人社會冷眼對待。……
 
  臺灣人受到殖民統治的經驗,是面臨「日本化」的過程,也是民族性這個容易流於本質主義詮釋的特質,不斷為日本人發現與認識的過程。因此,閱讀民族性論述,也就是為了瞭解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人置身於何種認識空間。在臺日人雖然對臺灣人這個外貌相似但思維、心性明顯不同的「異己」留下了許多民族性的觀察言論;不過,或許由於民族性的觀察畢竟比較露骨帶刺,因此我們很難在統治官員的政策性發言,或是學者的研究文獻中看到。其實,日本統治臺灣時期的民族性論述,比較多是出自在臺日人教師、警界人士、記者這三個社群。三個社群都較統治官員在日常上有更多機會貼近觀察臺灣社會,相對地更有記錄、著述的動機。他們作為中間階層,在第一線上直接接觸、交流,言論可能受到上層的影響,未若官員或學者般具有明確方針或體系,但也會有帶著一些批判觀點等不受制約的部分;同時,其觀察又不同於社會大眾的漠然、淺薄認知,能夠一定程度反映出某種認識結構。
 
  行筆至此,我們必須將焦點拉回來這本書的作者與內容上了。如前文所提,出版於一九三〇年的本書,書中篇章成於二○年代末,而作者山根勇藏就是一名跨足教育界和警界的在臺日人。《臺灣之社會觀》等在臺日人記者的著作裡,針對臺灣議會運動和「支那民族性」的關聯有許多觀察討論;其實在二○年代後半以降,警界相關人士也出於社會教化的目的,而有類似書籍問世,對於臺灣人的「支那民族性」再行「本質」之確認,《臺灣的民族性與指導教化》(志波吉太郎,一九二七)和本書皆屬之。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七年,臺灣文化協會透過在臺灣各地舉辦演講活動,積極地對群眾展開文化啟蒙活動。文協的意圖除了文化啟蒙外,也在於啟發臺灣人的意識。為了因應這個發展,臺灣總督府也在一九二六年將既有的文教課昇格為文教局,並在其下設置社會課,臺人民族運動最活絡的臺中地區則是社會教化事業之先行實驗地區。這個時期的民族性論述,也留意到了殖民者所謂的「社會教化」,而其背景正是臺灣人的主體性運動。
 
  《臺灣民族性百談》裡的一百則短文,在選題編排上恣意又跳躍,龐雜的呈現方式,看似沒有一貫性的邏輯體系,不過在各篇行文間,仍可讀出由「支那民族性」視角出發的基本立場……他欲傳達「支那民族」的特質,是「種族」、「社會」的凝聚力更甚於「國家」,這些觀察背後,又經常存在著與日本人民族性「忠君愛國」、「家職國家」、「萬世一系」的文化比較觀點。井上哲次郎是近代日本「國民性」論述建構的代表性人物,其著作《增訂敕語衍義》(一八九九)認為日本「國民性」的核心就是「忠君愛國」的思想,日本是一個以「家業聯合共同體」為基礎的「家職國家」,明治時期的日本就是以皇室為頂點的虛擬血緣「家族國家」,與漢土歷代王朝重視宗族血緣和父兄繼承觀念不同。再者,〈讀書人〉一篇直言支那民族的「讀書人」階層好讀書並非是為了追求知識,而是為了透過科舉制度求取功名,與明治維新前日本罕有階層流動的家職國家制度不同;〈分頭相續[齊頭式繼承]〉、〈分頭相續的弊病〉各篇冷眼批判臺灣的「男子家產均分制」,相對於日本是「長男繼承制」,許多䦧牆紛爭便由此而生。這些論述背後都有與日本社會民情比較的觀點。
 
  在本書描述裡,山根不僅由「支那民族」和傳統臺灣社會的歷史立論,他也意識到同一時代文協等政治團體的動向,這裡頭無疑是懷抱著輕蔑與競爭意識的。在〈粗話〉一篇,他謂:「自古以來臺灣就存在著無數的粗話,並非是在改隸之後才突然出現這樣的現象,但是我們不能只是悠閒地說臺灣在這一點上是世界第一的紀錄保持者;也不能只是坐壁上觀,將撲滅粗話的責任丟給臺灣的有識之士和先知先覺。即便是那些血氣方剛,說著『臺灣是我們的臺灣』的小毛頭們,如果他們願意協助撲滅粗話,拯救會因妄語而墮入地獄的人們,我們當然不會認為他們是在多管閒事,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團結起來,協力合作才行。」
 
  在前文觸及的〈讀書人〉裡,他寫道:「我們不能否認臺灣也是存在著讀書人的這項事實,實際上,在臺灣這塊土地上,讀書人像是蟲蟻一般地多數聚集在一塊兒。」……山根好似站在一個制高點,提醒臺灣的讀書人,科舉制度已是「過往雲煙」,應該要「真正的去讀書」。矛盾的是,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在一八九○年代實施文官普通考試、文官高等考試等考試,建立以公開競爭考試為基礎的官僚任用制度。這個自外引進的新時代「科舉制度」,開啟了日本本國的仕途階級流動;反觀在殖民統治下的臺灣,卻長年推遲新時代「科舉」所需的義務教育、普通教育。就山根的標準而言,日本的讀書人透過文官考試出身立世,是否就能肯定說是毫無功名考量的「真正的去讀書」呢?
 
  說到這裡,我們多少可以感覺到民族性論述雖非雖非純然虛構的文學作品,但在主張「發現本質」的同時,其題材選擇、調查與分析方法其實充滿恣意性,難免失之偏頗。更重要的是,在日本統治臺灣已經超過三十年的這個時間點,這本書仍戳力討論日本統治前臺灣社會生成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固然許多文化的變遷是緩慢、固著的,不過也有諸如分類械鬥等不少已不存在於當下臺灣社會的成分。也就是說,臺灣在日本統治以後並非沒有改變。實際上,為了適應異族的近代化統治,臺灣菁英與社會付出不少成本與苦心來調適。就算略去所謂日本灌輸「國民性」的這些改變或近代化的部分不談,一九二○年代部分臺人菁英追求政治權益、建構民族文化等主動性動向,除冷言熱語之外,又如何映照在山根勇藏的意識裡呢?
 
  這本書捨新取舊的態度,仍讓人聯想到民族性差異的發現與傳述,本身就是殖民統治的核心所在。這也難怪,因為民族性差異的不斷發現,正是殖民統治的正當性所在。一九三〇年出版的本書,若放入在臺日人發現、敘述臺灣人民族性的歷史脈絡裡定位,正是大正民主時期過渡到皇民化時期的民族性論述。在臺日人對於臺人民族性的觀察,從由上而下、保持距離的旁觀視線,進而在臺人主體性動向下,過渡到帶有更明確的「指導教化」目標,其後進入到一九三○年代後半展開的皇民化時期,就更顯介入、改造的急迫性。因為臺灣人「民族性」中「利己」的諸因素皆有礙於「奉公」。然而,由於操之過急和臺灣人領導階層的反彈等因素,皇民化政策在實施層面上許多都半途而廢或執行有限。不過,「支那民族性」在「皇民化」前期雖是應該被「排除」的對象,但在日本帝國的中國大陸佔領政策中,也時常必須借助與中國人間有許多「類似性」的臺灣人積極效力。而臺灣人也透過種種「奉公」,「證明」了縱使不改變「人心」即民族性,自身的「人力」與「人命」也可以被動員。當一九四一年大東亞戰爭爆發造成情勢轉變,這樣的認識結構更加明顯,藉由長谷川清總督所推出的「皇民奉公運動」,在「內臺一如」這個更大的「整合」口號下,使得臺灣人的「支那民族性」雖不至於被積極肯定,也留下了得以被容許的空間。
 
  寫在最後,民族性的論述既然企圖描述一個民族的本質特徵,自然也經常成為區別我群和異己的重點。這樣的思考模式,或許有助於迅速地掌握某些民族的特質;不過,流於本質主義式的論述也容易導致偏見和誤解,反而有礙於深入理解或是尊重該民族。更不用說,民族性的發現、記錄與傳遞的過程中,為何有特質被特別用放大鏡檢視,有些特質卻被略而不談;主體在發現客體的民族性時,是否也留意到自身民族的缺陷,而抱持敬畏或尊重,這種種過程背後經常帶有權力關係等政治性因素。並且,過度僵固的民族性認知,也容易讓人忽略共同體的特質,存在著因時空環境的變遷而變化的可能性。
 
  已經有許多研究讓我們更深入了解到民族或國族等這些看似本質性的概念,其實多是建構性的產物……只是,人們經常傾向於透過定義我群或異己來強化歸屬感,或是與他者的區別,所以即使民族性論述深究起來有時客觀根據薄弱,但一針見血或渲染力強的文字,有時仍魅惑人心。乃至於縱使某些領域將民族性視為已廢棄的研究,人類社會迄今仍不停歇地產出文本,在不同世代間傳遞、消費。
 
  不過,難道民族性論述就不值得一讀嗎?當然不是。面對潛藏偏頗疑慮的民族性論述,以如獲至寶的興奮心情捧讀在手固然不妥,但亦無需當作垃圾不屑一顧。我們不妨在閱讀時帶上檢視和驗證的眼光,反思這些內容是由何種背景的寫手,在怎樣的時代脈絡或是意圖下生成。透過這樣的沈浸、比較和剖析過程,我們可以把這些文字訊息還原成可資利用的線索,進而更瞭解、認識我們所屬,或是所來自的時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开始阅读这套电子书的,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它的期待值并不高,总觉得这类探讨“集体人格”的作品,十有八九会变成学者为了发表论文而进行的理论建构,最终读起来枯燥乏味,与现实生活脱节。然而,这本书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大量的、生动的案例支撑。作者似乎对台湾社会各个阶层的语言习惯、生活琐事有着近乎偏执的关注。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节,详细描述了在不同场合下,台湾人在使用敬语和昵称时的微妙转换,以及这种转换背后隐藏的权力关系和亲疏远近的界限。这种微观的切入角度,让我对这个“民族性”有了更具象化的理解。它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活生生地呈现在一个茶馆的对话里、一场家庭聚餐的餐桌礼仪中。更重要的是,作者没有将这些现象浪漫化,而是冷静地剖析了这些行为模式在面对全球化冲击或内部代际矛盾时所产生的张力。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像是被塞进了一个时间胶囊,看到了一个社会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地塑造和重塑其集体行为模式的。

评分

从技术层面上讲,我得称赞一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它显然不是按照传统历史编年体或简单的主题罗列来组织的,而是更像是按照一种情绪或某种社会心理的波动来布局的。这种跳跃式的章节衔接,起初会让人有些不适应,需要读者自己去搭建逻辑桥梁。但一旦你适应了作者的节奏,你会发现这种布局极大地模拟了现实中社会情绪的散点分布——可能前一秒还在讨论严肃的集体创伤,下一秒就转向了对市井小民生活幽默感的赞叹。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让原本可能沉重的主题变得易于消化。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台湾性”视为一个静止的、等待被发现的宝藏,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持续生成、不断被内部张力拉扯的动态过程。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对东亚社会文化研究有兴趣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观察视角,让我们看到一个高度都市化、同时又深深植根于传统社群结构的社会是如何运作的。

评分

坦白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种“经验的投射与重构”。我发现自己常常会代入书中的人物场景,思考如果是我处于那种社会情境下,我会如何做出反应。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可触及性”,它很少使用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来构建壁垒,而是尽可能地用贴近生活的语言,描绘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细微之处——比如,一个公共场合下不同年龄层对噪音容忍度的差异,或者是在面对外来文化输入时,那种集体性的、潜意识的自我保护机制。这些细节的累积,最终汇聚成一个立体而复杂的群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矛盾性”时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急于解决问题,而是将矛盾并置,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其中的酸楚与趣味。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一个社会在快速变迁中,其成员所共同拥有的,那些深藏不露的集体潜意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台湾”这个地理概念之外的文化肌理,有了更深切的感知和共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意思,那种略带陈旧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一下就把人拉回了那个特定年代的氛围里。我点开目录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来的,毕竟“民族性”这个话题本身就很容易陷入宏大叙事的陷阱,或者更糟,沦为刻板印象的堆砌。然而,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试图给“台湾人”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更像是一系列观察和剖析的碎片集合,没有强硬的结论,而是提供了一张观察的地图。作者似乎更专注于挖掘在特定历史、社会结构和地理环境下,台湾民众在日常互动、处理冲突以及面对外部压力时所展现出的微妙差异。比如,它对“人情”的探讨就非常到位,那种看似圆滑、实则蕴含着复杂社会规范的行为模式,并非简单地归结为“狡猾”或“世故”,而是指向了一种生存智慧的演变。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结合自己对台湾社会的一些模糊印象进行对照,发现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克制,没有过度拔高或贬低,这在同类主题的作品中是相当难得的品质。它更像是邀请读者一起参与一场深入的田野调查,而不是提供一本现成的教科书。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分层的。初读时,你会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知识密度,感觉像是在啃一块结构复杂的文本。但如果你能坚持下去,深入到中后段,那种强烈的共鸣感就会逐渐浮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议题时的手法——他似乎总能在看似矛盾的特质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比如,一方面强调台湾社会普遍存在的“小确幸”心态和对稳定生活的追求,另一方面又毫不避讳地揭示了这种追求背后可能带来的对更深层次社会变革的逃避。这种对复杂性的尊重,让整本书的论述避免了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我尤其关注了作者对于“身份认同”变迁的叙述,他没有提供一个清晰的终点线,而是描绘了一个持续漂移和自我质疑的过程。这对我理解当代台湾社会,尤其是在流行文化和政治光谱中的各种拉扯,提供了极佳的分析框架。它不是在教你“应该”怎么看,而是在展示“原来可以这样看”,极大地拓展了我的思维边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