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伊德的椅子:化解內在衝突,隨身必備的情緒調節書 (電子書)

佛洛伊德的椅子:化解內在衝突,隨身必備的情緒調節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鄭道彥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精神分析
  • 情绪管理
  • 自我成长
  • 内在冲突
  • 佛洛伊德
  • 心理健康
  • 情绪调节
  • 自助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長銷10年,銷售突破200,000冊!
  ★韓國首位精神分析學家帶領讀者窺探被隱藏的自己,釋放受困的心!
  ★Yes 24網路書店MD讚譽「最適合送禮的書」!
  ★tvN《祕密讀書會》選列「提升自我價值之書」!
 
  內在的衝突糾葛,
  不是為了讓人生變得痛苦,
  而是「心」有話想對你說。
 
  擁有三十年實務經驗,被譽為「心靈名醫」的精神分析師,
  獻給所有世代的面對自我之書!
 
  ■ 為何老是憂慮成性,總是冷靜不下來?
  ■ 為什麼越害怕寂寞的人,越讓人不敢靠近?
  ■ 人不但會故意傷害自己,還會刻意讓自己受挫?
  ■ 為對方犧牲奉獻、鞠躬盡瘁不是愛的表現,而是憤怒?
  ■ 明明討厭像父母這樣的人,為什麼年紀越長,反而與父母越來越像?
 
  佛洛伊德說,人們的內心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有一小塊;
  水面下卻藏著許多我們不曾注意到的衝突與糾葛,不時發出聲音,提醒我們注意。
 
  宛如躺在舒適的椅子上與精神分析師聊天般,
  作者在書中為讀者展開人類的思維地圖,帶領大家跨出走向「內心」世界的第一步。
  從眺望「心」的世界開始,接著向內探索我們的心會如何面對負面情緒,
  再向外了解我們如何應對人際關係的種種問題;
  最後則是學習治癒內心創傷的方法,讓我們有能力伸出手,
  擁抱「只想隱藏痛苦」的自己,釋放受困的心。
 
各界推薦
 
  蔡榮裕(醫師、臺灣心理治療個案管理學會理事長、臺灣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研究會召集人)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蘇俊濠(諮商心理師、臉書「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版主)
  奶奶(「奶奶心理學」創辦人)
  ──感動推薦
 
專業人士好評推薦
 
  最合適的精神分析大眾讀本出現了!
  精神分析對文明的重大貢獻之一,
  即它不再是某些人或某些機構口袋裡的擁有物,
  它是大家共享的想法、態度和技藝。
  身為韓國精神分析開創者,
  作者以精神分析躺椅的意象,要告訴大家的,
  不只是精神分析或躺椅,
  更是韓國人希望能對精神分析的內涵有何貢獻。
  ──蔡榮裕(醫師、臺灣心理治療個案管理學會理事長、臺灣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研究會召集人)
 
  諸多衝突的存在,從正面來看,是維持我們生存的必要。
  這讓我們看見更多可能性,並因整合衝突而更加成熟。
  不過,總是會有新的衝突浮現,不管是內在的對立,
  或者是內、外在的不一致。
  這提醒我們,得不斷保持著覺知,時時取得動態平衡。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提到心理學,許多人可能會想到佛洛伊德和他提出的理論。
  儘管如此,並不是每個人都理解其相關理論的內涵。
  本書以簡潔易懂的文字,
  將他的理論與精神應用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中,
  是本值得大眾閱讀的實用好書!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最合適的精神分析大眾讀本出現了!
  以佛洛伊德的理論為出發點,也揉合了後世分析師的發展。
  它不只有探查性,更專注於理解衝突。
  人人都應該看看我們何以會自卑、嫉妒、猶豫不定與墜入情網,
  你一定會被深度心理學的魅力給折服。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能以淺白好理解的比喻,將佛洛伊德的理論帶給讀者,
  一窺精神分析的「地貌」、領略內心的警衛,
  以及如何借用父母關係長出精神世界的超我;
  並理解內心的遺跡裡,
  沒有哪個部分是白白浪費,都是值得被理解的,
  也唯有這本書了!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帶著濃厚的佛洛伊德學派調性,
  作者強調「與其怪責外界,不如反思內在」的自省態度,
  卻以生活化的方式把人性的惡及各式心理防衛,烹調與擺盤,
  讓大眾讀者亦能初嘗接受諮商或分析時將可能面對的潛意識樣貌,
  最後呈上好消化的實用生活指導,完成一頓閱讀饗宴。
  ──蘇俊濠(諮商心理師、臉書「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版主)
 
  我們一直認為自己是自由的,所作所為靠意識主導,
  事實上真的是怎樣嗎?
  曾經在捷運兩點一線、日復一日,
  彷彿,我們都只是貨物,固定運送、駛達目的地。
  就是如此無意識的身心脫臼,
  才得躺上佛洛依德的椅子,藉自由聯想將壓抑解放吧?
  ──奶奶(「奶奶心理學」創辦人)
 
日韓讀者盛讚
 
  「一生至少要讀一次的書。」
  「這是眾多心理學書籍中最誠實也最扎實的書。」
  「當我沒有力氣時,這本書會牽起我的手,陪我走上一段。」
  「我已讀了無數次,而且每年都會重讀一遍。」
  「內容好讀好懂,所以我總是帶在身邊,透過閱讀它來調節自己的情緒。」──少女時代.徐玄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提升自我觉察、管理情绪和建立更健康人际关系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更深层次的内心平和与积极转变。 --- 《内在罗盘:重塑自我认知,驾驭情绪风暴,构建深度联结的实用指南》 一本为你量身定制的,关于如何真正了解你自己,并与世界和谐相处的行动手册。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擅长“处理”外部事务,却常常在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时感到手足无措。我们被各种外界的期望、无形的压力以及自身复杂的情感所裹挟,感觉自己像一艘没有方向的船,在情绪的海洋中漂泊。本书并非提供一蹴而就的灵丹妙药,而是一份详尽的、可操作的“内在地图”,引导你探索自我认知深处的版图,学习识别并有效管理那些驱动我们行为的隐秘力量。 【第一部分:觉察的基石——解码你的“内在操作系统”】 真正的改变始于清晰的看见。我们许多的反应模式、固执的信念,甚至那些看似突如其来的情绪爆发,都根植于我们尚未察觉的过往经历和未被满足的核心需求之中。 1. 绘制你的情感图谱: 你是否曾疑惑,为什么在特定情境下,总会产生与事件本身不成比例的强烈反应?本书将带领你进行一次深入的“情感溯源”。我们将从基础的神经科学和心理动力学角度出发,解释情绪是如何在大脑中产生的,并区别“反应”(Reaction)与“回应”(Response)的本质差异。你将学会使用“情绪日志”和“情境复盘”工具,精准捕捉那些让你失控的触发点,将模糊的焦虑转化为清晰可识别的信号。 2. 识别核心信念与“内在脚本”: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自我叙事,这些叙事——很多时候是潜意识的——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比如,“我不够好”或“别人不会真正理解我”。本书将详细介绍如何运用认知行为技术(CBT)的入门方法,识别这些深植的限制性信念。我们不仅要找出它们,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它们是如何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被“编写”的,并开始着手修改这些过时的、不再为你服务的脚本。 3. 探寻未被满足的需求: 许多情绪困扰的表象之下,往往隐藏着未被正视的深层需求,例如对安全感、归属感、被认可或自主权的需求。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的“需求层次校准法”,帮助你超越表面的烦躁或愤怒,直达核心的匮乏感所在。理解了需求,你就掌握了行动的指南针,知道该向何处努力。 【第二部分:情绪的主导权——从被动受害者到主动驾驭者】 拥有强大的情绪调节能力,并非意味着要压抑或消除负面情绪,而是要学会与它们共处,让它们为你所用,而不是反过来控制你的人生航向。 1. 建立“情绪缓冲区”的艺术: 面对压力和冲突时,最关键的是争取“反应时间”。本书将介绍一系列即时有效的“暂停技巧”,这些技巧可以在几秒钟内将你从杏仁核的快速反应模式中抽离出来,重新激活前额叶皮层,让你做出更理智的抉择。这些方法包括呼吸调控、身体扫描以及“情境重构”练习。 2. 拥抱“不舒服”的价值: 许多人为了逃避不适感而采取拖延、过度劳累或沉溺于即时满足的方式。本书深入探讨了“耐受力训练”的概念。我们将引导你循序渐进地接触那些让你感到焦虑、恐惧或无聊的情境,逐渐拓宽你的心理舒适区,让你对情绪波动产生更强的免疫力。我们强调,成长总是发生在舒适区边缘。 3. “自我同情”的重塑力量: 自我批评是内在冲突最常见的驱动力之一。本书将摒弃廉价的“积极思考”,转而聚焦于建立坚实的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基础。通过学习如何像对待一位深受痛苦的挚友那样对待自己,你会发现内在的批判声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稳定而坚韧的内在支持系统。这包括“正念的自我关怀”练习和如何识别并有效应对内在批评家。 【第三部分:构建健康的联结——人际互动中的清晰沟通与边界设置】 我们的人际关系是我们情绪体验的重要来源。这本书的最后部分专注于如何将内在的稳定转化为外在的和谐互动。 1. 非暴力沟通的进阶实践: 本书不只是简单介绍“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的模型,而是深入解析了在冲突升级时,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来化解僵局。我们将重点放在如何识别和表达“建设性的批评”以及如何倾听那些充满情绪的指责,而不被卷入防御战火。 2. 设定清晰而有弹性的“个人边界”: 许多人难以拒绝他人,并非因为善良,而是因为恐惧——害怕被抛弃或被评判。本书将提供一套务实的“边界设定框架”。这个框架指导你如何清晰地阐明自己的界限,并在维护界限的过程中,依然保持对他人的尊重和连接。你会学会区分“为他人负责”和“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之间的关键区别。 3. 摆脱“讨好型”模式,实现真实表达: 讨好行为往往是避免冲突或寻求安全感的策略。我们将探索讨好的根源,并提供循序渐进的练习,帮助你逐渐习惯于表达真实想法和感受,即使这意味着短期内可能出现不适或分歧。最终目标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关系,才是最持久和最能滋养心灵的关系。 《内在罗盘》 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放下对完美的苛求,投入到一场对自我最重要、最值得的探索之中。它为你提供了结构、工具和深刻的洞察,让你能够稳健地驾驭你复杂而精彩的内心世界,从而活出更加自主、平静和深刻的人生。 这不是一本速读的书,而是一本你需要时常翻阅、在实践中印证的伙伴之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鄭道彥(정도언)
 
  精神分析學家,睡眠醫學專家,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會員。畢業於首爾大學醫學院,曾任職首爾大學醫院,後至美國聖地牙哥精神分析研究所深造,在那裡接受頂尖精神分析學家的指導,成為韓國首位精神分析學家。
 
  回到韓國後,在首爾大學醫學院及該校附設醫院擔任教授長達30多年,不論在臨床實務或精神分析師的教育訓練上,皆居於領導地位,也曾獲多家媒體評選為韓國最頂尖的醫師之一。後來在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的認可下,成立韓國精神分析學會並擔任首屆會長。目前為首爾大學名譽教授與JD精神分析研究所所長。
 
  作者一直與各國著名的精神分析師保持密切合作,除了針對當代精神分析進行深入研究、撰寫超過200篇論文,並多次在國際場合發表演講。著作包括《佛洛伊德的椅子》《佛洛伊德的處方》(暫譯)等書。
 
譯者簡介
 
陳姿穎
 
  韓國首爾外國語大學中韓口筆譯研究所畢業,曾於加拿大西門菲沙大學修習中英筆譯課程,擁有加拿大Vancouver Medical English Institute醫學英文、STIBC英中筆譯證照。為自由口筆譯者,從事中韓英同步口譯、會議、活動口譯及筆譯工作,喜歡在語言之間翻轉,用語言看到更寬廣的世界。

图书目录

修訂版序 歡迎來到精神分析的世界
前言 感知自我內心溫度

第一個故事窺探被隱藏起來的我
1 我的心是什麼樣子?
2 是什麼驅使著我們行動?
3 人人心裡都有座「警衛室」
4 心有多種色彩/各種心理理論
 
第二個故事了解潛意識創傷
5 無法忍受不確定性──焦慮
6 讓你活下去的強大力量──恐懼
7 寫給自己的一封信──憂鬱
8 當自戀的傷口流出鮮血──憤怒
9 不過是站上了新的起點──挫折感
10 想逃也逃不掉──猶豫與自卑
11 與自己的競爭──嫉羨與妒恨
 
第三個故事四處徘徊的潛意識
12 越愛自己的人越害羞
13 「我們」與「我」之間──依附與孤獨
14 有時,為了小事冒生命危險──誤解與執著
15 最甜美的潛意識──愛
16 你有想報復的對象嗎?
 
第四個故事處理潛意識的五種基本治療方式
17 我是否活在當下?
18 用自己的話說
19 別再對自己說謊
20 別祈求原諒
21 善用幻想與夢境

後記 釋放受困的心
附錄1 與精神分析學家的對話
附錄2 給想更了解內心的你──建議書單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374161
  • EISBN:978986137415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图书试读

修訂版序
 
歡迎來到精神分析的世界
 
  寫第一本書,就像生育自己的第一個小孩一樣,《佛洛伊德的椅子》正是我為了大眾而寫的第一本書。打從我用文字寫出的第一個孩子誕生起,便受到許多讀者的關注與愛戴;如今,我讓這本書穿上第三版新封面後,再次與讀者相見。
 
  那麼,我到底是在何種心情下寫作本書的呢?仔細回想,我當初之所以決定寫這本書,應該是因為我想用更簡單易懂的方法,說明自己一直以來所鑽研的「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是一門有時被過度理想化,有時又會受到莫名批評的學問。要了解它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我心想:「自己鑽研了這麼久,現在應該可以用比較簡單的方式來說明困難的事情吧?」這才決定提筆。
 
  雖然我認為對寫作來說,文筆是很重要的,但我其實並沒有太多類似經驗,尤其是為研究領域以外的讀者書寫。國中時參加的是美術社,高中則加入了合唱團。儘管過去曾羨慕過身邊因文筆絕佳而出名的朋友;考大學前面臨要選擇文科或理科時,也曾在英文系或醫學系之間糾結猶豫。但幾經思量後,我決定走上精神科醫師及精神分析學家這條路。
 
  雖然本書已經出版了好幾年,但依然受到許多讀者喜愛。他們買下了我在摸索與試誤中寫下的這本書,真的令我感到十分驚喜。當然,我所感受到的並非只有喜悅;讀者在讀完本書後直接或間接提出的評論中,也有些令我感到驚訝。
 
  曾有讀者說我「這本書寫得太簡單了」,但這句評語反而成為對我的鼓勵。事實上,要把困難的東西寫得更難很簡單;要是真的這樣寫,儘管會讓這本書看起來很了不起,卻非常容易讓人覺得「沒什麼印象深刻的地方」。我所遇過一百多位來自世界各國的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們,全都是十分謙虛的人,他們不斷努力以簡單明瞭的方式說話與書寫;就算遇到不懂的東西,也不會假裝自己知道。
 
  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多年來,本書能深受眾多讀者喜愛?我想應該是因為許多讀者儘管就像不停旋轉的陀螺般,生活在忙碌的現代社會當中,卻仍不斷努力,希望能理解自己內心的趨向。基本上,我們在生活中面臨的困難,是無法僅憑一般的指示、建議、「療癒策略」、同情或同理去解決的。就好比我們周遭雖然有許多輕鬆就能填飽肚子的速食,但如果想維持健康,就必須攝取精心烹調、熬煮與熟成的食物一樣。
 
  為了能好好處理受潛意識與衝突支配的內心世界,我們也需要找出能在歲月流轉中讓內在好好「烹調、熬煮與熟成」的方法,我認為這種方法的代表就是「精神分析」。我花費了十幾年時間以獲得精神分析師的資格;現在,我仍在教育和指導精神分析師的路上持續學習。
 
  我曾想過,自己該如何回報答讀者一直以來所給予的支持與喜愛,後來我所得到的答案,或許就是不斷學習、繼續寫作吧。這些年來,真的很感謝各位讀者的支持與喜愛;未來,也請各位多多支持!
 
前言
 
感知自我內心溫度
 
  我是一名醫師,以科別來看,我是一名精神科醫師,但也是一名「佛洛伊德學派」取向的精神分析師。所謂的「佛洛伊德學派精神分析師」,意指師承出生於奧地利的醫師—西格蒙德.佛洛伊德所提出「以精神分析學為基礎」的精神分析學家。
 
  說到「精神科醫師」,許多人會以為他們擁有洞察與輕易理解人類內心的能力。這使得有些單純的朋友遇到我時總會特別緊張,一副我會窺探他們內心的樣子。但事實並非如此:對方若未主動說出口,我將永遠無從得知他們內心所想,只能透過對方的臉部表情與行為約略知曉其心理狀態。
  
  那麼,為什麼我想成為一名精神分析師?我曾試著問自己這個問題,畢竟這條路絕非坦途。某天,我覺得自己儘管身為精神科醫師,但在指導年輕醫師和面對患者時,都有種體力與精神已到極限的感覺。幾經思考後,我決定前往美國聖地牙哥的精神分析研究所深造。
 
  要成為精神分析研究所的學生,必須經過相當嚴格的審核:首先,必須要有夠分量的推薦信,也必須提交履歷和直接參與治療的臨床案例等資料。承蒙已故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的愛德華.約瑟夫教授為我寫了推薦信,託他的福,怎麼都不算年輕的我,才得以成為聖地牙哥精神分析研究所的學生。
 
  即使是現在,我偶爾也會回想起當時的風景:研究室位在一座能俯瞰太平洋的山丘上,只要有一點空閒時間,我就會趕緊驅車前往海邊。沿著坡道往下行駛的同時,太平洋的波濤也離我越來越近,彷彿朝我走來。遙遠太平洋的另一端,就是我的故鄉—韓國。奇怪的是,美國的海邊並沒有韓國海邊的味道;這時的我甚至會有「好像不是我自己」的感覺。 
 
  * * *
 
  想要成為精神分析師,必須在獲得認證前進行「教育分析」(training analysis),以反思自我、減少內心的陰影。
 
  我躺在精神分析躺椅(couch,精神分析專用的長椅)上看著天花板。房間一角落放著立燈,天花板上則未安裝照明—這是為了讓躺在長椅上的人不至於覺得燈光太刺眼的緣故。昨天我還覺得這張長椅很冰冷,但今天躺下來時,前一個人的體溫似乎也傳到我身上。應該是因為前一個時段有人接受了精神分析吧!
 
  我腦中想著:「今天該說什麼話呢?」考慮到接受分析要支付的費用與時間,我決定盡量多說一點話比較划算,但不知道是否真能辦得到。要是我把這樣的想法說出口,不知道精神分析師會怎麼看我?我擔心他會把我當成怪人。
  
  精神分析師就像是一個心靈探索者,今天的我如同往常,陪伴著個案的內心;同時也非常注意自己內在的流動。跟著心的足跡,一步一步慢慢走,純粹地專注於彼此的內心動向。
 
  探索者不是獵人。透過觀察個案糾結煩亂的心,協助他們在清理內心纏繞的部分後重獲自由,這就是精神分析師的工作。但想解開心結並非易事。就像老眼昏花的老奶奶遞過來的一團毛線,即使很困難,也很花時間,還是得有耐心地尋找線頭。因為如果急躁地拉扯毛線,反而會讓打結的情況更嚴重。但線頭非常細小,很容易藏在線團裡找不到,內心的矛盾根源也一樣,它埋在潛意識裡,不容易被看見。當內心這團毛線被解開的瞬間,我們便會獲得自由。
 
  精神分析是一段非常漫長且密集的過程,需要花費數年時間;每週最少四次、一次至少四十五分鐘以上。之所以必須經歷這個過程,在於每個人的內心都有想改變與不想改變的部分,兩者始終是並存的。這兩顆心就像是兩頭實力相當的公牛,不斷使出全力與對方正面相撞,就算鬥到鮮血直流,卻仍原地踏步。
 
  任何人都會說「我想改變」,但改變不是簡單的事。想要改變,首先得先了解自己的內心;這很難,了解他人的心就更困難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往往糾纏難解,光是一個人的內心就已經夠複雜了,與另一個人建立關係時,其複雜度也會隨之大大增加。此時此刻,我們的心依然生氣勃勃地活動著,而我們也仍然忙於追逐它。你呢?你了解自己的內心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近几年我遇到的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心理自助类书籍了。我之前看过不少关于情绪管理的书,很多都流于表面,无非是告诉你深呼吸、转移注意力,听起来很对,但实际操作起来总觉得差点意思。然而,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深入挖掘了“冲突”的根源,而且叙述方式极其引人入胜。作者的文笔老辣又不失温度,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概念,用日常生活的片段串联起来,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个中三昧。我尤其欣赏它在提供理论框架的同时,还附带了大量可以立即实践的练习方法,那些小练习设计得非常巧妙,不让人感到压力,却能实实在在地带来改变。比如,书中关于“内在批评家”的部分,我尝试了作者建议的对话练习后,第二天早上醒来时,那种清晨惯有的自我怀疑感明显减轻了。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解决你所有的“大问题”,而在于它能帮你修复那些你以为无伤大雅的“小裂痕”,最终让整体的内心结构更加坚实。

评分

天呐,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矛盾体,心里总有一团乱麻解不开,明明知道有些想法不对劲,可就是改不了。读完这本书,感觉就像有位智者在我耳边轻轻梳理着我的思绪。作者的文字非常细腻,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特别接地气,像是老朋友在分享经验。特别是书中提到的几个“情绪触发点”的分析,让我醍醐灌顶,原来我一直都在用错误的方式来应对压力。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反复品味的工具书。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温和而坚定的引导,不指责,只提供可能性。我现在出门都会随身带着Kindle,偶尔感到焦虑或不知所措时,就翻开来看看某一个章节,那种被理解和被接纳的感觉非常治愈。这本书真正做到了“随身必备”,因为它针对的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小摩擦”和“大内耗”。我强烈推荐给所有觉得自己“想太多”或者“太敏感”的朋友们,它会帮你建立起一个更稳固的内心秩序。

评分

说实话,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一种怀疑态度的,毕竟“情绪调节”这个主题已经被过度消费了。但我很快就被作者构建的那个精妙的“心理剧场”吸引住了。他不是简单地罗列症状,而是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演,引导我们去观察和理解自己内心那些互相拉扯的角色。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张弛有度,既有深刻的洞察,也有让人会心一笑的幽默感。我发现,很多我过去认为是“性格缺陷”的东西,其实只是某些未被充分表达的内在需求在作祟。这种重新定义问题的角度,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释放。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你必须完美”的压力,反而鼓励我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和内在的张力。对于那些正在经历人生转型期,感到迷茫和自我价值感低落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安全和具有建设性的探索空间。它不仅仅是一本指南,更像是一个忠实的、永不疲倦的倾听者。

评分

我已经把这本书推荐给了我所有关系亲密的朋友,特别是那些平时看起来光鲜亮丽,私下却饱受内心煎熬的人。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分析层次非常深,但语言却非常克制和精准,没有丝毫多余的渲染。它探讨的不是表层的“开心或难过”,而是更深层的“意义”和“归属感”是如何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被构建和破坏的。我个人感觉,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内在系统维护”。作者对“冲突”的处理方式非常务实,他承认冲突是永恒存在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与它共舞,而不是试图消灭它。这种“共存哲学”非常成熟和鼓舞人心。它教会了我如何放下对绝对控制的执念,转而拥抱过程的复杂性。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花时间在笔记本上写下我的反思,那些感悟的深度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它真正触及到了“我是谁”这个核心命题。

评分

这本书的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无论是版面排布还是章节标题的设置,都透露出一种极简而有力的美学。我一直觉得,好的心理学书籍应该像精心制作的工具,既要锋利,又要握持舒适。这本书完全符合我的期待。它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某种“快速疗愈法”,而是通过一系列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的阐述,引导读者自己去发现障碍,自己去开辟道路。其中关于如何区分“投射”和“真实感受”的章节,对我帮助极大,它让我停止了无休止地将自己的期待和恐惧强加给身边的人。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太难,而是因为理解了某些概念后,需要时间让我的情绪系统去重新整合这些信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自我对话模式,而不是临时的情绪止痛剂。对于想要真正理解自己内在运作机制的读者来说,这是一笔极其划算的投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