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利走路法:登山、慢跑不費力,改善體態、提升工作效能的步行提案 (電子書)

複利走路法:登山、慢跑不費力,改善體態、提升工作效能的步行提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木寺英史
图书标签:
  • 步行
  • 健康
  • 健身
  • 体态
  • 效率
  • 登山
  • 慢跑
  • 电子书
  • 运动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懂得怎麼走路,就是給自己機會更進一步。
 
  ★★★日本亞馬遜4.4星好評推薦★★★
  ★★★完整收錄10大走路情境+登山步行法&樂活慢跑術★★★
 
  走路,是被世界衛生組織認證的最完美運動。
 
  古今中外諸多名人,如狄更斯、尼采、歌德、康德、亞里斯多德、達爾文、貝多芬、賈伯斯、馬克.祖克柏、傑克.多西及河正宇等也都熱愛走路。史丹佛大學學者瑪麗莉.奧帕佐(Marily Oppezzo)及丹尼爾.舒瓦茲(Daniel Schwartz)更曾透過實驗證明:走路能激發創造力。
 
  走路是如此簡單、平凡的動作,但到底該怎麼走,才能走得漂亮、走得健康,愈走愈有成就? 
 
  ◤人人都會走路,但你是愈走愈累,
  還是愈走愈自由、愈走愈強大?◢
 
  本書作者是日本知名體育學府九州共立大學體育學系教授,也是一位劍道高手。他融合劍道動作與日常步行動作,幫助無數日本民眾改正錯誤的走路姿勢,並設計出一套讓人生從此逆轉勝的「最高走路法」。
 
  透過生動圖解,依據身體狀況及日常生活情境的不同,介紹各式各樣的走路方式,也將這些觀點進一步落實於爬山及跑步技巧。就從今天起,學會正確的走路方式,成為一個「會走路的人」吧!
 
好評推薦
 
  小野│《走路‧回家》作者、編劇
  陳彥博│極地超級馬拉松運動員
  山女孩Kit│作家、登山者
  林子竣│YouTube頻道「SALU」主持人
 
  「我是個徒步旅行狂人,曾經完成西班牙朝聖之路,走遍世界大大小小的登山健行路線,也完成徒步環台一圈,深知走路姿勢的重要性,對於我們的身體也有直接的影響與關聯。這本書透過簡潔明瞭的插圖,解析造成身體感到疼痛的走路動作與姿勢,以及進一步告訴讀者正確的步行方式和日常練習,讓每個人都能立即應用在生活中,真的非常實用!推薦給愛冒險的朋友們!」──林子竣,YouTube頻道「SALU」主持人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複利走路法”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吸引读者,同时不提及原书的任何具体内容,完全聚焦于步行、体态、健康与效率的综合提升。 --- 书名暂定:健步如飞的科学:从日常行走到身体重塑的深度指南 引言:重新定义你的每一步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将“走路”视为理所当然的通勤或移动方式,却忽略了它作为人类最原始、最有效的健康工具所蕴含的巨大潜力。这不仅仅是双腿的交替运动,更是身体核心的激活、姿态的重塑,以及效率提升的无声革命。本书将带领您深入探索行走科学的精髓,教您如何将日常的步行转化为一种系统化的、可累积的健康投资,正如复利效应般,让每一次迈步都在您的体态、精力与工作效能上产生持续增长的回报。 第一部分:行走基础与体态重塑——找回身体的原始平衡 第一章:告别“坐姿僵硬”:行走姿态的科学校准 现代生活习惯,长时间的久坐,使得许多人的身体处于一种“前倾”或“塌陷”的模式。本章将详细解析一个完美行走姿态所需具备的要素:从脚跟落地到脚尖离地的生物力学链条。我们将探讨如何激活深层核心肌群(Transversus Abdominis, TVA),如何正确使用臀肌而非仅仅依赖股四头肌,以及肩胛骨在行走中的稳定作用。这不是简单的“挺胸收腹”,而是一套精密的身体力学调整方案,旨在消除因不良姿态导致的关节压力,让身体回归自然、高效的运动状态。我们将用大量的图解和对比实例,帮助读者自我检测当前的行走模式,并提供即时修正的练习。 第二章:从脚底到脊柱:压力分散与地面反馈 行走的力量,始于脚底。本章深入探讨足部结构与地面的互动关系。了解足弓的支撑作用,以及不同步态(如内旋、外旋)如何影响膝盖、髋关节乃至腰椎的排列。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有意识的“抓地”和“推蹬”动作,优化每一步的能量传递效率,减少对软组织不必要的冲击。此外,本章还将讲解如何选择合适的鞋具——不是追求最新潮的运动鞋,而是根据个人足型和步态特点,选择真正能够辅助稳定和缓冲压力的装备。 第三章:呼吸与步频的协同——构建稳定的内在节奏 一个高质量的行走过程,必须与呼吸系统紧密配合。本章将探索腹式呼吸在行走中的应用,学习如何将呼吸节奏与步频进行匹配(例如“三步一吸,两步一呼”)。这种同步不仅能提高氧气利用率,更能帮助稳定躯干,减少因呼吸不畅导致的疲惫感。我们将展示如何通过调整呼吸深度和频率,来应对不同强度的行走需求,无论是轻松的日常散步,还是需要耐力的长距离健行。 第二部分:效率提升与精力管理——步行作为工作流的延伸 第四章:行走与认知功能:激活“思考模式” 许多伟大的思想诞生于行走之中。本章从神经科学的角度阐述,为什么行走,尤其是缓慢、有节奏的行走,能有效促进血液流向大脑,增加神经元活动。我们将介绍“行走冥想”的技巧,帮助读者在行走中清空杂念,提高专注力,并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涌现。这不是休息,而是对大脑进行“主动的重启”,让信息处理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第五章:时间管理的新视角:碎片化步行的价值最大化 面对堆积如山的工作,许多人认为没有大块时间进行运动。本章挑战“必须一次性运动很久才有效”的观念。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将日常的零散时间——上下班途中、午休间隙、电话会议——转化为高效的“微运动”模块。通过设定清晰的“步行目标”(如提升心率区间、完成特定步数挑战),让每一次短时间的行走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累积效应,从而实现工作与健康的同步发展。 第六章:耐力培养与疲劳抵抗:科学规划你的行走里程 如何从一个不常运动的人,逐步过渡到能够轻松完成数公里行走而不感疲惫?本章提供了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我们将深入探讨“超量恢复”的原理在步行训练中的应用,指导读者如何安全地增加行走距离和强度,避免过度训练带来的反效果。内容涵盖心率区间训练的实际操作,以及如何通过营养补充和充分休息来加速身体的适应过程。 第三部分:个性化应用与环境适应 第七章:应对复杂地形:应对上坡、下坡与不平路面的技巧 并非所有行走都在平坦路面上进行。本章专门针对山地、城市斜坡和崎岖路面提供实用的技术指导。学习如何通过调整步幅、重心转移和膝盖弯曲度,最大限度地保护膝关节和踝关节,同时有效利用地势提升运动效果。掌握这些技巧,能让您在户外探险或日常通勤中更加自信和安全。 第八章:环境因素的考量:气候、空气质量与行走安全 行走不仅是身体的运动,也是对环境的感知。本章讨论如何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如炎热、潮湿、寒冷)调整着装、补水策略和行走时间,以确保舒适度和安全性。同时,我们将提供城市行走的安全指南,包括如何识别交通风险、确保夜间可见性,以及在空气质量不佳时如何调整运动强度。 结论:将每一步变成终生的资产 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将“走路”从一项负担转变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和自我投资的习惯。通过掌握行走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实用技巧,您将不仅能拥有更挺拔的体态和更充沛的精力,更能体会到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对生活掌控的自信感。现在,是时候重新审视您脚下的每一步,让它们为您的人生累积下最稳健的价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木寺英史Kidera Eishi
 
  動作學研究家。
 
  1958年出生,目前是九州共立大學體育學院體育學系教授,曾是筑波大學劍道隊選手。畢業後一邊從事高中教師工作,一邊鑽研劍道技術,也因此與其他領域的研究學者、運動選手以及醫療從業人士有更深入的交流,於是設計出「劍道基本步法動作」。
 
  他不僅活躍於劍道界,更致力於將專業知識融入一般運動、身體運作、步行動作等廣泛活動中。為了推廣其獨門走路法,更積極參與各大演講、教練活動。
 
  著有《真正的難波步》(本当のナンパ常歩)、《錯誤百出的行走!如果改變走路方式就能擺脫痛苦》(間違いだらけのウォーキング:歩き方を変えれば痛みが取れる)、《想要健康長壽,走路別彎曲膝蓋》(健康で長生きしたけりや、膝は伸ばさず歩きなさい)等。
 
譯者簡介
 
許郁文
 
  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畢業。因對日文有興趣,於東吳日語教育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曾擔任日商多媒體編輯、雜誌日文採訪記者,現職為專職譯者。譯有《無痛激瘦:耶魯醫學博士實證!5周打造易瘦體質》《核災下的首相告白》(合譯)等書。

图书目录

【前言】這套走路法,就像複利!004

本書使用法 012

Part 1 善待自己,負擔Zero!「彎曲步行」走路奧義 013
平常的走路方式,竟是這裡疼、那裡痛的原因! 014
想要自在移動,就要用減少能量消耗方式延長步行壽命 016
這3個動作,害你愈走愈累 018
圖解 易對身體造成負擔的「直立步行」 020
圖解 不易對身體造成負擔的「彎曲步行」 021
徹底了解 「直立步行」—使用肌力與負擔較大走路法 022
徹底了解 「彎曲步行」—不仰賴肌力的合理走路法 023
「彎曲步行」講座1:試著彎曲走路 024
「彎曲步行」講座2:3重點讓身體「桑」一下 026
「彎曲步行」講座3:練習!讓自己「輕鬆行」 028
剪斷中心線!學Baby身體不扭動的「雙軸感覺」走路 030
改變步態,疼痛Bye Bye!用「彎曲步行」走出百歲人生 032

Part 2 找出禍根,對症下藥!步態校正處方箋 035
腰疼腿累、膝卡卡⋯⋯別再不合理走路! 036
走路時的不適:膝蓋痛 038
走路時的不適:腰痛 044
走路時的不適:腳踝痛 050
走路時的不適:脖子與肩膀僵硬 056
走路時的不適:拇趾外翻 064
走路時的不適:大腿根部疼痛 070
走路時的不適:腳底、腳跟疼痛 076
走路時的不適:大腿容易疲累 082
走路時的不適:阿基里斯腱與小腿肚疼痛 088
◆ 同場加映COLUMN◆
肩胛手臂完美搭配 讓走路的擺動更順遂 062
肌肉也會「抗重力」? 073
看起來可愛, 對身體有害! 085
用腳尖煞車,用腳跟全速前進! 091
為什麼會變得容易跌倒? 094

Part 3 完美步行提案!樂此不疲走路法 097
想想我在哪、在幹嘛?用合理步行術輕鬆走路 098
爬樓梯 100
拉著有輪行李箱 102
單肩背包包 104
背雙肩後背包 108
長時間步行 110
為減重而走 112
腳蹬高跟鞋 114
穿和服時,這樣走 116
冰雪天步行 118
拄著拐杖,這樣走 120
山友、跑友走過路過別錯過!健步如飛運動法 125
爬山基本功:爬山時貫徹節能步行,下山時利用肌力當煞車 126
不可不知①:爬山下山動作學 132
不可不知②:輕鬆爬山步行術 134
跑步基本功:適當彎曲,跑得更久、跑出活力 136
◆ 同場加映COLUMN◆
重心放左邊,追趕跑跳更Easy! 106
開心血拚也不累的提物走路法 22
走路也講節奏感!3拍是日本人罩門 124

Part 4 關於走路,他們如此說!步行經驗談 143
經驗談1:椎間疼痛半年改善,順利爬坡不再跌跌撞撞 144
經驗談2:疼痛不再!步行與運動表現息息相關 146
經驗談3:幫患者矯正拇趾外翻,也改善自己的膝疼腰痠 147
經驗談4:摔車受重傷,矯正步態竟免於開刀之苦 148
經驗談5:學會節能步行術,攀登百岳零受傷、更輕鬆 150
經驗談6:不再憑蠻力運動,比賽不累還能改善身體狀況 152
經驗談7:步態改變,有效復健!分享所學幫孩子提升表現 153
經驗談8:體態輕盈、動作自然,步行姿勢朋友紛紛稱羨 154
◆ 同場加映COLUMN◆
特別注意!頭部下巴請精準歸位 155

【結語】活得久,也走得久 156

話說步行事
日走30公里, 你行嗎? 034
源自日本傳統鞋,「腳跟荷重」步行法 096
多元步態,創造豐富身體文化 142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66410
  • EISBN:978626726646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2.9MB

图书试读

前言
 
這套走路法,就像複利!
 
  首先要感謝購買《複利走路法》的各位讀者!身為劍道專家的我做夢也無法想像,自己居然能出版與步行有關的書籍。在介紹我的步行方法之前,想和大家分享當初研究與實踐步行方法的動機,或許會對我的步行方法更感到興趣。
 
  我是初出茅盧的劍道家,從國中、高中到大學每天都過著練習劍道的生活。大學畢業之後仍持續練習劍道,同時也指導國中生與高中生(專科生)劍道,目前在九州共立大學體育學部傳授劍道、武道論並擔任教練,同時也是劍道部部長兼教練一職。
 
  當我在實踐與指導劍道的時候,心中浮總現一個無法忽視的疑問:「過去的劍道與現在的劍道為什麼會如此不一樣?」於是,好奇心旺盛的我就開始尋找箇中原因,也因此發現原來問題出在走路方式,更明白早期劍道的走路方式除了是劍道的基礎,也是讓人們久走不累的走路方式。
 
  2004年,SKI Journal出版社提供我出版《真正的「難波步」(同手同腳的步法)》的機會,書中雖然是「步法與劍道」的相關內容,但在出版之後收到許多醫療人員與物理治療師的來信,我才知道他們認為治療的根本在於「改變走路方式」。接著又過了兩、三年,陸續收到許多讀者的感謝信,他們在信中告訴我:
 
  「我的膝蓋與腰部疼痛有改善了!」
  「我的腳拇趾外翻不痛了!」
  「我不用動髖關節手術了!」
  「我的全馬記錄縮短了30分鐘!」
  「在阿基里斯腱斷掉之後,總算能輕鬆地活動了!」
  原來早期劍道的基本功「步法」,能讓這麼多人擺脫身體的疼痛,還能明顯提升運動表現啊!
 
  據說日本的步行人口多達四千萬人,除了特別挪出時間走路的人之外,若將刻意利用通勤時間走路的人都算在內的話,應該有更多人覺得自己屬於「步行族」才對。不過,現在蔚為主流的步行,都是指在一定的步行距離內,盡可能消耗更多卡路里的方式。這種走路方式的確適合以減重為目標的年輕族群,但卻會對老年人或是有部分病痛的人造成身體負擔。
 
  本書將介紹各種步行方式。首先,請大家先學習我所提倡的走路方法,接著介紹造成各種疼痛的走路方式與解決之道。事實上造成疼痛的原因有很多種,本書將會針對最具代表性的原因與走路方式進行說明。此外,我也會介紹在不同場景下的走路方式,大家只要稍微調整步態,就能在各種日常生活場景中走得更加輕鬆自在。再者,我也會從步行的觀點介紹登山與跑步時的步法,若對大家有所幫助,那將會是本人至高無上的榮幸。
 
  其實只要稍微調整走路方式,就能改善腰痛、膝蓋痛、拇趾外翻的疼痛,還能改進日常生活的動作與運動方式。但願本書能讓各位讀者的人生變得更加豐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步行的书,老实说,我一开始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怀疑的心态去看的。我一直觉得“走路”这件事,太基础了,能有什么新东西可挖?我平时工作久坐,周末也喜欢去爬山或者慢跑,但总觉得身体某些部位的衔接不够顺畅,尤其爬高强度山路时,膝盖和腰部总会隐隐作痛。我原以为它会是那种枯燥的、充满专业术语的运动生理学读物,教你如何测量步频、步幅,或者分析复杂的生物力学图表。结果发现,作者的切入点非常生活化,几乎是手把手地在引导你重新“感知”你的双脚与地面接触的过程。他没有用那些吓人的科学名词来制造距离感,而是将走路分解成了若干个极小的、几乎可以忽略的动作修正。比如,他花了好大篇幅去讨论“脚跟着地”时,脚掌的哪个部位先接触地面才是最优路径,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骨盆的微小倾斜来激活核心肌群,从而减轻下肢的负担。我尝试了其中一个建议——在日常上下楼梯时,有意识地把重心稍微前移,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完全依赖大腿前侧的力量去“蹬”上去。效果立竿见影,原本爬到三楼就开始喘气的状态,明显感觉省力了许多,身体也更加平衡。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是在教你“如何走得更快更远”,而是在教你“如何走得更聪明、更不费力”。对于我这种有轻微运动损伤倾向的人来说,这种注重效率和保护性的理念,比单纯的体能训练要有价值得多。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原来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竟然还有如此精妙的优化空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其实让我感到有点出乎意料。我原本以为这种技术性比较强的书籍,通常都是黑白印刷,配上一些略显生硬的线条图。但这部电子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插图的质量很高,而且它们的目的性非常强——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清晰地展示身体的受力点和动作的轨迹。最吸引我的是,作者似乎非常理解“人非机器”的道理,他花了不少篇幅来探讨心理因素如何影响步态,以及如何将“改善走路”这个任务从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清单”中解脱出来,转变为一种自我觉察和放松的过程。比如,他提到了如何通过观察和调整脚底的触觉反馈,来判断当前的压力是否合理,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接近正念练习的手段。我试着在感到压力大、思绪混乱的时候,停下来,不是去想那些复杂的工作问题,而是专注地感受脚底板接触地面的那一瞬间,重量的转移,以及身体平衡的微调。这种“回到当下,回到身体”的训练,比我以往尝试的任何冥想App都来得直接和有效。它让你意识到,你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最精密的传感器,而我们只是太久没有去倾听它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物理上的矫正,更在于心理上的一种回归本源的引导。

评分

我是一个对“效率”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职场人士,时间就是金钱,任何浪费能量的行为都令我感到焦虑。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最关心的其实是它能否在“不占用额外时间”的前提下,帮我提升日常的精力水平,从而转化为工作中的专注度和产出。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励志书籍,告诉你走路冥想有多么神奇,或者强迫你每天必须完成一万步的目标。但它完全不是那种鸡汤文学。作者的论述逻辑非常清晰,他建立了一个“步行即是能量储存和转移系统”的模型。书中深入分析了现代人因为长期穿着不合脚的鞋子和不正确的姿势,导致身体形成了一种“代偿性”的运动模式,这种模式就好比汽车一直在用低档位高速行驶,损耗巨大。他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基础的“站姿调整”来优化这个系统,比如如何找到真正的“垂直线”,确保重量均匀分布在脚底的三个受力点上。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呼吸与步频的匹配”那一部分的讲解。他没有要求你刻意去深呼吸,而是通过调整身体的姿态,让胸腔自然打开,使得吸气变得更加顺畅。我将这个方法应用到我每天从地铁站走到办公室的十分钟里,我发现,走到办公室时,我不再是那种上气不接下气、需要先喝水缓一缓的状态,而是保持了一种稳定的、可以立即投入工作的平稳节奏。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对于提升我一整天的工作效率,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正面作用。这不再是关于“运动”,而是关于“优化生命资源分配”的一本指南。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买这本书,是因为我妈推荐的,她说她邻居的关节炎症状减轻了,推荐她试试。我当时很不以为然,心想,老年人的慢性病能靠走路改善多少?我更关心的是,这本书对于那些经常需要进行户外探索,比如周末徒步或者短期登山的人有没有实际帮助。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惊喜,就在于它对“力量输出”和“姿态保持”的讨论,这对于应对复杂地形至关重要。在技术层面上,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核心收紧”这种泛泛而谈的建议上。他引入了“微惯性”的概念,解释了为什么在下坡时,如果后腿承受了过多的制动力,反而会增加膝关节的压力,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身体的重心适度地“向前漂移”,用脚掌的缓冲来代替关节的硬性抵抗。我上个月去了一趟山区进行了一次中等难度的拉练,我特意在几个陡峭的路段尝试了书中所说的“小碎步与弹性膝盖”技巧。效果是惊人的,原本感觉大腿肌肉很快就会疲劳,这次却能明显感觉到力量的传递更加均匀,肌肉燃烧感减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像是有弹性的推动感。这本书不是写给专业运动员的,但它提供的那些对于稳定性和耐力提升的细节,绝对是户外爱好者提升表现,同时避免受伤的宝贵财富。它将“走路”提升到了“高效移动工程学”的高度。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健康改善”角度来看,这本书对我的改变是结构性的。我长期被困扰于轻微的圆肩驼背问题,这让我看起来精神萎靡,而且久坐后背部肌肉非常僵硬。我试过很多瑜伽和普拉提的课程来改善体态,但总是难以坚持,而且一旦脱离了课堂环境,不良习惯很快就会复原。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提供的所有调整,都融入在了“走路”这一不可避免的日常行为中。它没有要求我每天多抽出半小时做特定的拉伸,而是教我在“走”的过程中,如何让身体自然地找到更优的排列。作者强调了“胸骨上提”的重要性,但关键在于,他解释了如何通过调整骨盆前倾(或后倾)的角度,来间接、自然地带动胸腔打开,而不是僵硬地去“挺胸”。我开始有意识地在走路时,想象有一根细线从头顶向上轻轻牵引,同时感受脚掌的稳定支撑。仅仅几周时间,我的同事已经开始问我最近是不是去做了什么理疗,因为我的站姿和走路姿态看起来明显更挺拔了。这种“无痛、无额外时间投入”的体态改善,对我这种忙碌的人来说,是最高级的解决方案。它真正实现了“用身体的自然功能去修复身体的自然缺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