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薩提爾推手李崇建力薦】 (電子書)

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薩提爾推手李崇建力薦】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志仲
图书标签:
  • 自我成長
  • 心理學
  • 薩提爾
  • 人際關係
  • 情緒管理
  • 人生規劃
  • 勵志
  • 自我探索
  • 溝通技巧
  • 李崇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薩提爾推手李崇建力薦!
  ★能量滿溢!改造心靈最珍貴的練習
  ★累積逾千場講座、工作坊經驗,感動無數人
 
  他念完博士卻長期失業,
  他熟知古人卻對自己如此陌生,
  靠著三大工具:薩提爾模式、當下力量與自由書寫,
  他尋回了自己,並重啟了人生。
  他寫下自己的經歷,祈願能幫助到需要的人。
 
  17個突破習性、療癒內在的練習,帶領你重新愛回自己
  他在原生家庭、事業、健康,都曾經歷艱難時刻,不知道自己為何會鬱鬱寡歡、憤世嫉俗?為何會和父親十八年不說話?為何會輕易放棄、不得志?為何會未老先衰,長期失眠服藥?
 
  年近四十,他開始探索內在,透過學習薩提爾模式、靜心冥想、自由書寫等工具,從無意識的習性裡解脫,蛻變為有意識的放下捆綁多年的限制性信念,漸次實踐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安頓自己的課題,帶著重新獲得的內在力量,活出平靜自由的生命狀態。
 
  在人生最低潮的那幾年,他的母親無條件接納他,大學學長李崇建陪伴過他。如今的他,已長出接納自己與他人的能力,一路上陪伴過好多人。現在,就讓他用這本書來陪伴你學習愛自己、接納自己,進而讓你也能溫柔地陪伴自己。
 
各界推薦
 
  李崇建|薩提爾推手、作家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畢柳鶯|復健科醫師、作家
  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作家
  馮以量|馬來西亞臨終關懷及家族治療推手
  ──真情推薦
 
  ◆落實內在生活的美好見證◆
 
  對我而言,志仲是學習者的典範。本書是心靈改造的工程,我相信這些練習的能量,可以為人們帶來改變。──李崇建
 
  作者擅長用他自己的生命故事,說明遭遇各種打擊與挫折時,如何利用所學來化解那些難關。常有令人豁然開朗、會心一笑的美好體驗。──畢柳鶯
 
  讀這本書很療癒,字裡行間傳遞出安定的氣息……要讓讀者有如此閱讀體驗,作者本身也得內心安定才行。──陳志恆
 
  如果你正希望學習如何關愛自己、照顧自己內心,這本書正好能提供你很好的方向與方法,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實踐指南。──羅寶鴻
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薩提爾推手李崇建力薦】 (電子書) 內容簡介 在這個紛亂快速變遷的時代,許多人常常感到迷惘、焦慮,生活彷彿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推著走,難以掌握自己的方向。我們渴望改變,卻往往不知從何著手,或者嘗試了許多方法卻無法持久。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感受:日復一日重複著同樣的模式,內心深處卻渴望著更深刻的轉變與成長? 《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正是為了解決這樣的困境而生。這本書不是空泛的勵志口號,而是一套紮實、可操作的實踐指南。它融合了心理學的智慧與實務操作的技巧,旨在引導讀者深入探索自我,重新校準生命的指南針,從內在啟動一場深刻而持久的「人生重啟」。 本書的核心精神,在於提供具體的工具和步驟,幫助讀者看清阻礙前進的內在模式,並建立更健康、更具連結性的生活方式。這17個練習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從認識自我、釐清價值觀,到建立有效的溝通模式與人際連結,最終達成內在的平靜與外在的實踐。 第一部:看見與連結——認識你內在的風景 生活的困境往往源於我們對自身處境的認知盲區。《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首先引導讀者進行一次誠實的自我盤點。我們將從「現狀覺察」開始,學習如何跳脫慣性思維,客觀地審視自己當前所處的狀態,而不是被情緒所淹沒。 接下來的練習將深入探討「內在家庭系統」(Internal Family Systems, IFS)的核心概念,雖然書中不會直接引用專業術語,但會以貼近生活的故事和練習,引導讀者認識自己內在不同面向的聲音——那些常常互相衝突、拉扯的「小我」。理解這些內在聲音的動機,是和解與整合的起點。我們將學習如何識別那些無意識中主導決策的「冰山下的信念」,這些信念往往是我們過去經驗的殘餘,卻在當下限制了我們的可能性。 透過一系列的「情緒溫度計」練習,讀者將學會不再壓抑或逃避複雜的情緒,而是將情緒視為有價值的訊息來源。情緒並非敵人,而是引導我們走向真實需求的信使。當我們能夠「命名」並「接納」自己的情緒時,重啟的第一步就已踏出。 第二部:重塑與行動——建立支持性的新模式 僅有覺察是不夠的,真正的轉變需要具體的行動和模式的重塑。本書的第二部分著重於建立支持個人成長的環境與習慣。我們將探討「價值觀定位」的練習,幫助讀者重新定義對自己而言,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事情。當行動與價值觀一致時,內耗會自然減少,前進的動力也隨之增強。 一個關鍵的練習是關於「邊界設定」。在人際關係和工作環境中,清晰且健康的邊界是保護個人能量的必要條件。本書將提供具體的情境模擬和腳本,教導讀者如何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堅定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限制。這不僅是保護自己,更是尊重他人的表現。 此外,本書也特別著墨於「儀式感」的建立。儀式感不是繁文縟節,而是將重要的信念和目標,透過固定的、有意識的行為固定下來,使其內化為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一個簡單的每日反思時刻,還是一個重大的決定前的準備儀式,這些小小的錨點,能讓人在風浪來臨時,不至於完全失控。 第三部:深化與延續——在關係中看見自己 人生重啟的最終目的,並非孤立地獲得成功,而是深化與世界和他人的連結。《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強調,我們與他人的互動,是檢視自身成長最好的鏡子。 本書將引導讀者練習「非暴力溝通」的核心精神,重點放在「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層面。透過這些練習,我們學習如何真正「聽見」對方話語背後的渴望,同時也能清晰且溫和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從而避免無效的指責和爭辯。 另一個重要的環節是關於「寬恕與放下」。寬恕並非為他人的錯誤開脫,而是釋放自己被過去的包袱所捆綁的自由。書中將引導讀者以一種更宏觀的角度看待生命中的挫折與傷害,將其轉化為生命的養分,而非持續消耗能量的傷口。 最後,我們將一同探索「使命感」的微小火花。這不是宏大的職業規劃,而是找到日常生活中能讓你感到「活著」的意義點。當我們將生活中的每一個小決定都與內在的深層渴望連結時,所謂的「重啟」就不再是一個遙遠的目標,而是一場持續、充滿力量的生命旅程。 適合對象 本書適合所有感到生活停滯不前、渴望更深刻自我認識、希望改善人際關係、尋求清晰生活方向的讀者。無論你是處於職業轉型的十字路口,還是在家庭關係中感到力不從心,這17個練習都能為你提供一個穩固的起點,助你以更清晰、更堅定的步伐,走向你真正渴望的人生。 這是一次與自我的深度對話,也是一次對未來生活模式的溫柔重塑。現在,翻開書頁,開始你的專屬「重啟」之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志仲
 
  1974年生,清華大學中文博士,人際溝通講師、身心靈工作者。
 
  40歲前,曾長期失業、父子失和、身心失調,直到接觸薩提爾模式與托勒,開始學習認識、接納自己,人生才煥然改觀。所學不限於薩提爾模式和托勒,亦包含其他學派與大師,學習重點始終放在:如何愛自己?如何將所學落實在生活裡?
 
  行有餘力,也常應邀至海內外演講,帶領工作坊、讀書會等,累計逾千場,主題包含親子教養、師生溝通、靜心、自由書寫、內在探索與安頓等等,目睹許多人因為學會了愛自己,不僅改變與自己的關係,也改變了與家人的關係。
 
  2023年初,出版有聲課程《用30天重新愛上自己——羅志仲陪你接納自我的每一課》(沐洋學苑),感動無數人。
 
  聯絡方式:saidmolo@gmail.com
  FB粉絲專頁:羅志仲的覺察空間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改動內在的溫柔引導 李崇建    
推薦序 邁向自由的內在覺醒之路 畢柳鶯   
推薦序 改頭換面的人生,他是怎麼做到的? 陳志恆    
推薦序 落實內在生活,獲得人生幸福 羅寶鴻   
自  序 從人生谷底到活出自己    

PART 1 認識自己|清單練習
如果我連「自己」是什麼都不知道,
要如何接納自己、愛自己呢?
了解自會帶來接納【練習1】我是誰清單    
放棄得太早,放棄得太好【練習2】生平大小事清單    
從矛盾的自己到豐富的自己【練習3】資源清單    
我與父親的和解之旅    
擁抱脆弱與無助【練習4】求助清單    
看見自己做得不錯的地方【練習5】自我欣賞清單    

PART 2 接納自己|書信練習
我願意看見、承認內在的傷痛,
我願意擁抱它們,我也願意原諒、接納自己。
幼稚園的第一天【練習6】寫信給小時候的自己    
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練習7】當年的你寫信給現在的你    
接納是珍貴無比的禮物【練習8】寫信給貴人    
局限在角色裡的親子關係【練習9】寫信給父母    
無法避免的生命功課    

PART 3 改變自己|自由書寫
當接納之輪開始轉動,你的世界也隨之改變。
如果死的不是媽媽【練習10】第一次練習自由書寫:我現在感覺……    
快樂與平靜的祕密【練習11】「快樂」「平靜」清單+自由書寫    
失去母親,讓我直視死亡【練習12】自由書寫:爸媽,我想問你……    
失意的博士,兩難的困境【練習13】自由書寫:如果不必害怕失敗    
接納自己的無法接納    

PART 4 安頓自己|回到當下
無法停止思考、難以活在當下,
正是人類痛苦的根源。
失眠不藥而癒,奇蹟持續中【練習14】觀念頭   
陪伴自己的情緒【練習15】情緒清單   
兇猛的恩典【練習16】觀感受   
山居歲月【練習17】聆聽周遭的聲音與寧靜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374185
  • EISBN:978986137417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改動內在的溫柔引導
李崇建
 
  東海大學有一傳統:每個進入大一的新生,都分配一位大二學生,熟悉大學的學習與生活,稱之為「直屬」學長姐。 
  一九九三年我已經大四了,迎來剛入大一的羅志仲。 
 
  大二、大三的學妹領著大一的學弟,由大四的學長做東請客,學生們稱之為「家族聚餐」,那是我第一次見羅志仲。我記得秋日的傍晚,天色已經昏暗了,聚餐的食堂燭光也幽暗,未料,志仲的臉色更黯淡。 
 
  志仲看來很不開朗,眉宇間鎖著幾重憂愁,是個很難聊天的人。我倚老賣老說了整晚,也換不來他幾句回應。
  大學期間我們少見面,只有開學聚餐相遇,畢業後我們斷了聯絡。 
 
  二○○四年我們分別十年,十年之間幾乎無交集。一日,我突然收到志仲的信,他得知我在山中教書,來信欲往山中一敘,並且在我學校住一晚。他的來信連結與小住,讓我感到十分驚訝,那不是我印象中的志仲,我印象中他不與人連結,又怎麼會訪友過夜?可見人有其豐富面向。 
 
  我於二○○五年離開山中,在台中創立了作文班,斷續與志仲有些連結,直到二○一三年左右,幾乎又過了一個十年,他未找到專任教職,屈尊到寫作班觀課,我們才每週頻繁見面。 
 
  本書提到那段歲月,他在作文班觀課,偶爾去上成長課程,我們經常一起談話,彼時他雖然木訥寡言,但相較初識時已不同,只是說話速度緩慢,停頓的時刻比較久。 
 
  當時,我學習薩提爾模式十餘年,又經過艾克哈特.托勒的書學習,對於緩慢說話與停頓,不僅能接納且非常欣賞。志仲當年狀態或許壓抑?但他對於當年「學長」敬重,且對於我的邀請與分享,志仲除了專注傾聽之外,更身體力行的實踐。 
 
  我很少見過如此真誠、開放且認真的人。
 
  志仲遇到生活的困頓,遇到溝通的阻礙,經常詢問求解,大至母親的離去,父親的生病安置,小至演講的挫折,個人身體的病痛,他都真心的學習探索。 
 
  他是清華大學中文博士,以博士之尊觀課兩年,探索作文「小道」;願意在小學生課室試講;願意詢問日常困境與心靈;曾經上台搞砸與怯場,卻仍願接下講座試煉;對於不熟悉的領域,他開放自己學習。他一次次進行嘗試,而且只問如何嘗試,不計成功與失敗的結果。 
 
  對我而言,他是學習者的典範。 
 
  他進入身心靈學習,總是謙稱自己運氣好,實則看在我的眼裡,他是最真誠認真之人。二○一三年見過志仲的朋友,好幾位曾評價他高、瘦、寡言、佝僂、總在角落……他一路學習有所成長,當初曾見過志仲的朋友,皆形容他樣貌轉換之大,變得清瞿、精神、專注、有力量,並且訝異他的深刻。 
 
  志仲是怎麼變化的?從一個憤怒抑鬱,內在看似糾結不快樂,與父親十八年不說話,與外界沒有熱絡連結,走上最高學歷卻經歷失業,又遭逢最至親意外離世,從原本困頓的局限,再到經歷這些重大挫折,卻變身而為眾多學習者老師,常感到他平靜與深刻的能量,這一切我常覺得「妙不可言」。 
 
  他如何走過這一段路,此書有詳細的說明。 
 
  他以自身狀況為圓心,圍繞幾個故事敘述,反覆提及困頓的過往,也是常人易困住之處,他以身心為例證分享,相信很多相同經驗的人,會感到心有戚戚焉。他詳細分享自己的變化,這些變化包括行動、觀點、感受的連結,如何進行自我改變?不再複製舊有的慣性,也不再認同過往的自己。 
 
  他從而提煉出十七個練習,這些練習相當細膩,尤其以他的故事為背景,再佐以他的引導示範,更能清楚練習如何進行,這是心靈改造的工程,我相信這些練習的能量,可以為人們帶來改變。 
 
  讓我最驚訝驚奇之處,是他將回溯、應對、接納、價值、愛、自由、感受、轉念、資源、個人年表、家庭圖像羅列,將這些概念融入練習,整合得如此貼切細膩,也整合得如此動人。乍看這些練習框架完整,細看即知他在細節的工作。 
 
  各位讀者若曾閱讀其他練習書,不妨與此書的練習比較,將會發現此書更易深入,更易引人進入幾個關鍵處,這是這本書成功之處,除了真誠的故事為背景,以細貌的引導為引信,讓讀者進入他安排的結構,不知不覺改動了自我內在。
 
  在我個人的印象裡,志仲對我極為尊重,常謙稱受我提攜,書中亦可見一端,實則他為人謙沖,我對他幫助僅幾次,且不需絲毫力氣,僅是舉手之勞而已,他卻一直掛心至今。他的成長乃勤學使然,亦是他願意坦誠,還有,不斷嘗試的創造力使然,他在對話、助人與身心靈的功課上,有太多部分讓我學習。 
 
  志仲選擇在今年出書,恰好是我們認識三十年。回首我們三十年前的初識,我完全未料日後會交集,因為他與人連結甚微,內在抑鬱展現在形貌上,實在難以讓人親近,而我也甚少與人互動。然而,當年過從甚密的同學們,如今早已不再聯絡,我與志仲意外多所連結,這是意識與命運所形塑。 
 
  我一直記得三十年前的秋暮,那個昏暗的食堂內,志仲還是個黯淡青年,我腦海浮現這幕的時刻,很想告訴當年的志仲:你將開拓更寬廣的世界,擁有意料外的能量,拋棄你所學習的包袱,我將為你感到尊敬與榮幸。 
 
  相信所有展開此書的學習者們,也能開拓更大的世界,擁有深刻平靜且廣闊的能量,獲得來自宇宙的深深祝福。  
 
自序
 
從人生谷底到活出自己
 
  二○○八年九月,我取得中文博士學位。拿著畢業證書,走在清華大學的楓林小徑上,整個人輕飄飄的,彷彿漫步雲端,感覺很不真實。 
 
  當時,我還不知道,那也是我學術生涯的雲端,儘管我還未進入學術界。 
 
  畢業後不久,有朋友建議我,先去申請助理教授證,以便在各大學兼課。對於這個建議,我嗤之以鼻,認為根本沒有必要,短則半年,多則一年,我很快就能在大學裡找到專任工作,正式踏進學術圈。 
 
  半年過去了,一年過去了,專任工作始終沒有著落,我開始感覺事情有些不對勁,只好摸摸鼻子,硬著頭皮,去申請助理教授證,以作為長期抗戰之用。兩年過去後,還是找不到專任工作,我決定放棄不找了。在我的同儕裡,我大概是最早放棄的。 
 
  接下來的人生,我不知道該怎麼辦。轉行嗎?我只會念書,要轉去哪一行?還是繼續在大學兼課,每學期都在為下學期仍否有課可教而擔心受怕? 
 
  我從虛幻的雲端,跌入了真實的谷底。
 
  二○一三年六月,距今整整十年前,我在無意間參加了薩提爾模式工作坊。當時,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也不知道我的人生竟會從此改天換地。當然,這並不是說,在那之後我就變成另一個人,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不是的,真實的人生不是童話故事,不是這樣運作的。 
 
  真實的人生是:在那之後,我才逐漸知道自己怎麼了,逐漸知道自己為何會把人生過成那個樣子。 
 
  原來,我並不認識自己,也不愛自己,就算拿到博士學位,博覽群書,我對自己還是很陌生。我的學術本業是中國古典文學,我對許多文學家的生平、心理瞭若指掌,卻不認識自己。 
 
  我不知道自己為何會常鬱鬱寡歡、憤世嫉俗?也不知道自己為何會和父親十八年不說話?不知道自己為何會常輕易放棄?更不知道自己為何會未老先衰,身體有那麼多狀況? 
 
  我統統不知道。 
 
  二○一三年的那場工作坊,我在王鳳蕾老師的帶領下,初步認識了自己的應對姿態。在張天安老師所帶的冥想裡,我和自己的內在小孩相遇了。而在我的大學學長李崇建(他是其中一位講師)口中,我第一次聽說艾克哈特.托勒*這個人。 
 
  薩提爾與托勒,永永遠遠改變了我的人生,幫助我認識自己,進而接納自己、愛自己。 
  這本書,寫的就是這個歷程與方法。
 
  書中故事,絕大部分是我的生命歷程,下筆時力求真實。有些事件,像是參加薩提爾模式工作坊、母親猝逝、父子和解,數度出現在不同篇章,看似重複累贅,其實所記皆不相同,也是為了兼顧各篇主題與練習而採如此寫法,還請讀者諒察。少數幾篇他人故事,則做了必要修改,以保護他們的隱私。 
 
  我能從人生谷底爬出,固然有幸運的因素(有太多貴人相助),但我自己也很努力。例如,崇建推薦的托勒著作,我便反覆讀了上百次,並且天天在生活中練習,至今不輟。 
 
  在這段歷程中,有三種工具對我幫助最大:冰山理論、靜心與自由書寫。 
 
  冰山理論是薩提爾模式裡十分重要的工具,本應在書中多加著墨,考慮到坊間已有不少書籍介紹,在書中便略而不論,但仍會在多篇故事裡談到它對我的影響。今年(二○二三)正逢薩提爾女士逝世三十五週年,我亦想藉此表達對她的尊敬與感謝。 
 
  這本書裡介紹的工具,以「靜心」和「自由書寫」為主,也兼及我常用來與自由書寫搭配的「清單」與「書信」。 
 
  在我的學習與教學經驗裡,冰山理論較不易學,靜心、自由書寫、清單、書信則相對容易上手,儘管最理想的學習方式,還是進入實體課堂去親身體驗,但是在無暇參加課程的情況下,這本書裡介紹的方法,還是能對你有幫助。 
 
  這些方法,不僅我自己常用,許多來上過課的朋友至今也仍在練習,我們都從中受益甚多。 
 
  需要一提的是,我在書中刻意以「回到當下」取代「靜心」一詞,這是因為「靜心」容易給人刻板印象:嚴肅、端正地盤腿而坐,全身靜止不動……這可能會令人望而卻步;二來,我在〈陪伴自己的情緒〉放入「情緒清單」練習,這是我近年來發展出來的工具,其實不算是嚴格定義下的靜心,但仍能幫助我們安頓內在,回到當下。因此,以「回到當下」取代「靜心」一詞,似乎較為適當,但其精神仍然是相通的。
 
  翻開這本書後,你可以帶著輕鬆的心情,只是閱讀書中的故事;也可以抱著好奇的態度,嘗試書中的方法,看看它會對你的內在帶來何種改變。如果你已學過這些方法,亦可再次試試,或許會帶來溫故知新的效果。 
 
  倘若你想練習書中方法,卻不喜歡書寫,可以直接嘗試 Part 4「回到當下」的幾種方法。當然,我更想邀請你下筆寫寫看。 
 
  書中介紹的書寫方法,與我們小時候所受的作文訓練截然不同。你不必先打草稿,不必言之有物,不必引經據典,不必前後呼應,不必字斟句酌,你只需要大膽、自由、放肆地寫,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盡可能手不要停。這種看似亂寫的方式,往往能將你帶到很深刻的地方去,你在其他地方聽到的所謂「放下」「接納」等等,都會在書寫過程中慢慢體驗到。 
 
  為了幫助你更有勇氣嘗試下筆,我在書中先安排「清單」這個較簡單的工具,再來是「書信」,最後才是「自由書寫」。儘管名稱各異,使用起來也略有不同,但它們的共通之處都是:自由。
 
  想要探索自己、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我們需要讓自己更自由。在現實世界中,你可能有許多無法自由的苦衷,但在筆下世界,你是全然自由的。而這種筆下的自由,會逐漸滲透到你的生活裡,我在自己身上,在許多勤加練習的學員身上,都看到這種滴水穿石的驚人力量。 
 
  感謝這一路上幫助過我的貴人,也感謝我自己,沒有我們的攜手合作,我無法走到今天。 
  也感謝正在閱讀此書的你,希望這本書能對你有幫助。 
  深深祝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市面上大多数励志书籍的态度是保持一种审慎的距离,因为它们往往过度美化了“改变”的过程,让人误以为只要方法对了,痛苦就会消失。然而,真正的成长往往伴随着不适和阵痛。因此,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在处理“重启”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阻力和自我设限时,会提供怎样的视角。是鼓励我们无畏地冲撞,还是教我们如何温柔地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与之共处?如果它能提供一种看待“失败”或“挫折”的全新框架,例如将每一次偏离预定轨道都视为一次宝贵的反馈信息,而非对个人能力的否定,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提升了不止一个层次。毕竟,人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弯路和回头路。一个真正好的自我成长指南,应该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他不仅知道目的地,更深知穿越崎岖山路时,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脚踝,如何在迷雾中辨别方向。我期望这本书能在这个层面给出真诚且不失力量的指引。

评分

作为一名对心理学和个人发展领域有长期关注的读者,我通常会对那些过于“神奇”或“快速见效”的承诺保持警惕。但这次,萨提尔这个标签成功地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它意味着这本书的内容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积极心态”上,而是会触及更深层次的自我结构和沟通模式。我期待它能清晰地解释清楚:我们当前的人生困境,究竟是源于外部环境的压迫,还是我们内部“冰山”底部那些未被看见的信念和渴望所导致的僵化?如果这本书能提供有效的工具,帮助我识别并调整那些不适应当前情境的旧有信念,让我在面对压力时,能够更灵活地运用我的“情绪、身体、思维”三者,达到一种更和谐的内部运作状态,那这本书就远远超越了一般的自助读物。它将成为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成为你自己”的深度手册,而非仅仅是“如何变得更成功”的速成指南,这正是我阅读此类书籍的终极诉求。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乍看之下充满了吸引力,结合了“重启人生”和“17个练习”这种明确的行动导向,再加上“萨提尔推手李崇建力荐”这样的权威背书,让我对它抱有很高的期待。我个人一直在寻找一些既有深度又能带来实际操作方法的书籍来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市面上很多自助类书籍要么过于空泛,给人一种“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的感觉,要么就是强行灌输一种标准化的成功模式,让人在实践中感到格格不入。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的是一种更贴近人性的、允许犯错和探索的框架。尤其“重启”这个词,它暗示着我们不必彻底推翻过去,而是能在旧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化的调整。我期待的是,这17个练习并非是生硬的打卡任务,而是能够引导我深入挖掘内心真正渴望的声音,并逐步建立起能够支撑我持续前进的内在驱动力。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路径,将一个宏大而令人望而生畏的“人生重启”目标,分解成了可以每日践行的具体步骤,这一点非常务实,也让我感到学习的压力可以被有效分散,更容易开始行动。我希望它能真正成为我面对困境时,可以随时翻阅的“工具箱”,而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教科书”。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结构,尤其是强调“17个”这个数字,给我一种强烈的系统性和完整感。这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课程表,让人觉得完成这17个步骤,就好像走完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周期,从而能带来一种明确的阶段性成就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碎片化的知识和建议轰炸,反而失去了聚焦核心问题的能力。因此,这种结构化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我希望这17个练习是层层递进的,前期的练习是基础的清理和准备工作,比如清理过去的负面叙事或建立基本安全感;中期的练习则可能是探索核心价值和人生愿景;而后期则聚焦于如何将这些内化的认知,有效地投射到外部世界,实现人际关系和事业上的实际突破。如果这17个步骤能构成一个闭环,从内到外,从觉察到行动,再到巩固,那么它就不再是一堆孤立的建议,而是一套可以帮助构建稳固“人生操作系统”的蓝图,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重启”。

评分

坦白说,我接触过的自我成长类书籍数量不少,很多时候,读完后会有一种情绪上的短暂高涨,但没过几天,生活的惯性就会迅速将那些新鲜的感悟和动力全部冲刷殆尽。因此,我对这本《重启人生的17个练习》最关心的点在于其“练习”的实操性和持久性。如果这些练习仅仅是要求我写日记或者进行冥想,那未免显得有些陈旧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它能结合现代人复杂的生活节奏和心理压力,设计出那些能够在日常的琐碎和挑战中被嵌入的微小行动。例如,如何在工作会议中更有效地表达自我?如何在家庭冲突发生时,不被情绪绑架而做出建设性的回应?这些都是我日常生活中急需提升的“软技能”。“萨提尔推手”的推荐更增添了一层对关系和自我觉察的深度期待。萨提尔模式强调的正是体验、一致性和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如果这本书能将这些深刻的心理学概念转化为日常可操作的“练习”,那无疑是极具价值的。我希望它能帮助我跳出“我应该怎样”的道德评判,转而探索“我正在如何反应”的真实状态,从而实现更深刻的自我认知和行为模式的优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