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增訂新版). (電子書)

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增訂新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依蓮.艾倫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儿童心理
  • 家庭教育
  • 原生家庭
  • 情绪管理
  • 沟通技巧
  • 心理健康
  • 成长
  • 育儿
  • 自我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高度敏感的孩子需要不同的對待方式,
  讓敏感的心在充分的安全感下,盡情發揮觀察力與思考力!

  你的孩子是不是:
  ●太容易受到驚嚇
  ●常常抱怨衣服粗糙扎人、襪子縫線不舒服、衣領標籤磨得皮膚癢
  ●經過興奮的一天後,難以入睡
  ●直覺強,好像可以看透你的心
  ●總是有問不完的問題
  ●沒有陌生人在旁的時候表現得比較好
  ●喜歡安靜地玩耍,在吵雜的環境中會顯得焦躁不安
  ●無論你動過家具或換了髮型,小細節的改變他都會注意到

  如果孩子大致符合以上描述,或雖然只符合其中一兩項但表現得十分明顯,那麼就很可能具有高度敏感的特質。這樣的孩子可能讓人覺得貼心,也可以教人抓狂。如果你願意嘗試著接納孩子的感受,調整教養的方式,引導孩子適應改變的方法,保護他免於受到訊息風暴的摧殘及社交活動造成的壓力,你可以期待擁有一個懂事、觀察力敏銳又容易溝通的孩子。

  大約有15~20%的孩子從小比較愛哭、容易發脾氣、會說出充滿哲思的話、常常獨處或顯得若有所思──這樣貼心卻難帶的寶貝,他們都有可能是高度敏感的孩子。這些孩子因為特別容易接受到環境中感官或情緒的刺激,而且處理訊息的方式也比較仔細、比較徹底,所以當各種管道的訊息大量湧入腦中,超出他們能夠負荷的範圍,就可能會因為反應不及而呈現當機狀態,或由於挫折和混亂而出現行為、情緒失控的現象。

  本書詳細介紹這些具高度敏感氣質孩子的特徵,探討家長個性如何影響親職功能,也呈現出養育特定年紀(從嬰兒、幼兒、學齡孩童到青少年時期)高度敏感孩子可能遇到的挑戰。當這些與眾不同的孩子承受過大壓力時,言行也許出現幼稚退化;心情好的時候,舉止則又常有超齡表現。不同發展階段的孩子面臨的環境刺激有很大的差異,造成的影響及需要的協助也各不相同;如果家長能清楚孩子在每個階段可能出現的狀況,對於目前的教養會更加得心應手。

  只要能夠瞭解、接納孩子的特質,用對的方式教養、引導,擁有一個高度敏感的孩子其實是一件幸福的事;但是如果抓不到要領,則很可能在無意中傷害孩子,導致親子關係的緊張。這本書提供了如何養育敏感孩子的方法,你可以也應該做為孩子的避風港,讓他自在的成長、肯定自我的價值,還能適應良好、勇於發揮獨特的創造力。

名人推薦

  黃迺毓|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退休教授
  王珮玲|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如何与敏感孩子建立深度连接:理解、接纳与赋能》 一部献给所有在教养路上探索的父母、教师和关爱者的实用指南 在成长的旅途中,有些孩子似乎比同龄人更容易被外界的细微变化所触动,他们拥有更细腻的心灵触角,对声音、光线、情绪的波动感知得更为敏锐。他们似乎总是“想得太多”,为了一些小事而感到强烈的困扰或兴奋。这些孩子,我们称之为“敏感孩子”。 他们是如此特别,拥有非凡的洞察力、同理心和创造力的源泉,但同时,他们也常常在日益喧嚣和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感到力不从心,甚至被误解为“脆弱”或“矫情”。作为父母,我们深知,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敏感特质,远比试图“修复”他们更为重要。 《如何与敏感孩子建立深度连接》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知识空白而诞生的。这本书摒弃了传统的“问题解决”模式,转而采用一种基于理解与赋能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儿童敏感性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心理发展轨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全书结构与核心内容概览: 本书共分为五个核心部分,层层递进,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完整、可操作的养育框架。 --- 第一部分:揭开敏感的面纱——认识你的“高感官”孩子 许多父母对于“敏感”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象,例如孩子容易哭闹、难以适应新环境。本部分将深入剖析儿童敏感性的本质。 1. 敏感性的科学基石: 探讨“感觉处理敏感性”(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 SPS)在儿童身上的体现,阐释其与神经系统运作方式的关联。我们探讨遗传因素如何塑造了孩子对刺激的反应阈值。 2. 敏感的“光谱”与类型识别: 敏感并非单一特质,它存在于不同的维度中——生理敏感(对声音、触觉、味觉的反应)、情绪敏感(对他人情绪的强烈共情)以及认知敏感(深入思考、对细节的关注)。通过详细的自测清单和案例分析,帮助家长精准定位孩子的主要敏感领域。 3. 敏感的优势与挑战: 敏感性是把双刃剑。我们着重强调敏感孩子在创造力、同理心、艺术鉴赏力、深度思考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同时直面他们在社交疲劳、过度刺激和自我调节方面的常见挑战。 --- 第二部分:深入孩子的心灵剧场——理解背后的需求 敏感孩子的每一次“过度反应”,都是一次未被满足的需求的强烈表达。本部分致力于帮助父母学会“解码”这些信号。 1. 从“反应”到“原因”: 教授一套观察方法论,引导家长区分孩子的反应是源于生理疲劳、情绪超载、对控制权的渴望,还是对安全感的缺失。例如,一个在公共场合“崩溃”的孩子,可能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安静的“退回空间”。 2. 情绪的放大镜: 敏感孩子的情绪体验是强烈的、持久的。本章详述如何识别和命名这些“大情绪”(如“挫败感爆棚”、“深度焦虑”),并解释为何他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处理感受。 3. 社交的取舍: 探讨敏感孩子在社交互动中的“内耗”机制——他们不仅要处理自己的感受,还要吸收周围人的情绪能量。这解释了他们为何需要大量的独处时间来“重启”。 --- 第三部分:构建安全港湾——环境的调适与支持 理解之后,关键在于如何为敏感的孩子打造一个既能发挥潜力、又不过度消耗其能量的成长环境。 1. 打造感官友好的家庭空间: 提供关于家庭环境的实用建议,包括如何管理家中的噪音水平、光线强度,以及如何建立清晰的“感官休息区”(Calm-Down Corner)。从餐桌礼仪到卧室布置,每一处细节都关乎孩子的舒适度。 2. 建立可预测的日常节奏: 敏感的孩子尤其需要可预测性来对抗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本章提供建立“缓冲时间”、“过渡仪式”和“提前预警机制”的方法,尤其是在面对过渡期(如换学校、搬家、迎接新生儿)时。 3. 应对学校的挑战: 父母与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至关重要。本书提供模板和策略,帮助家长向学校清晰阐述孩子的需求,协商合理的休息时间、作业负担调整,以及如何处理同伴间的误解。 --- 第四部分:赋能而非保护——培养孩子的内在韧性 真正的养育目标,是让孩子能够管理自己的敏感性,而不是生活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之下。 1. 教导情绪的“导航系统”: 从情绪觉察开始,引导孩子学习识别身体发出的早期警报信号(如胃痛、呼吸急促)。引入正念(Mindfulness)的入门练习,即便对于年幼的孩子,也能通过简单的呼吸练习来稳定心神。 2. “我能应对”的自我对话: 帮助孩子将“我太脆弱了”的标签转化为“我感受得很深,但我有能力处理”的力量声明。教授应对压力情境的“分步策略”,如“深呼吸-思考-选择行动”。 3. 拥抱脆弱的社交艺术: 敏感的孩子常常是优秀的倾听者和同理心强的朋友,但他们也容易被霸凌或卷入他人的戏剧中。本章提供如何教授他们设定健康界限、选择高质量友谊的技巧。 --- 第五部分:父母的自我关怀与连接的艺术 养育敏感孩子是一场马拉松,父母的能量水平直接影响孩子的状态。 1. 照护“照护者”: 探讨“同理心疲劳”(Empathy Fatigue)的现象,并提供实用的自我减压和精力恢复策略。认识到“自我照顾”不是自私,而是长期有效养育的前提。 2. 深度连接的沟通模式: 强调“确认感受先于解决问题”的沟通法则。当孩子处于情绪风暴中时,父母应首先充当“情绪的容器”,用无条件的接纳语言(如“我看到你现在非常生气,这感觉一定很难受”)来消解他们的孤立感。 3. 肯定敏感的力量: 总结如何持续地向孩子强调他们的敏感特质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不是需要被修正的缺陷。通过日常的赞美和榜样力量,帮助他们建立起基于“独特价值”的自信心。 --- 结语: 《如何与敏感孩子建立深度连接》不是一本教你“驯服”孩子的书,而是一本陪伴你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地图。它邀请父母放下焦虑,用好奇心和爱,去探索孩子那片广阔而深刻的内心世界,最终,帮助敏感的孩子将他们与生俱来的丰富性,转化为面对世界时最强大的力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依蓮.艾倫博士(Elaine N. Aron, Ph.D.)


  暢銷書《高度敏感成人》(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高度敏感者工作手冊》(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s Workbook)以及《高度敏感者的愛情關係》(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In Love)的作者。她自己就是個高度敏感的人,自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獲得臨床心理學碩士,於太平洋研究院(Pacifica Graduate Institute)完成博士學位,之後曾經在舊金山的榮格學院(Jung Institute)進修,在家庭關係相關領域發表過許多研究報告。她有自己的私人診所,並在全美主持高度敏感者的工作坊。

  個人網站:www.hsperson.com

譯者簡介

丁凡


  留美遺傳學碩士,由分子生物研究轉戰教育界,長期關心學習障礙與另類教育,曾任台北市學習障礙者家長協會理事長、兒童教育實驗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種籽學苑校長。目前是自由文化工作者,同時學習、創作、寫作、翻譯、演講、教課,對戲劇及繪畫獨具興趣。翻譯過《分心不是我的錯》、《分心也有好成績》、《我的天才噩夢》、《因才施教》、《瑟谷傳奇》、《如果男人有月經》﹔著作《小孩萬歲》、《留級生教授》等書。

图书目录

推薦序
譯序
前言
家長問卷:你的孩子是不是高度敏感?
 
Part1 家有高度敏感的孩子
 
第1章 瞭解敏感特質

如何養育敏感的孩子
「發現」高度敏感
什麼是高度敏感?
你的孩子是不是高度敏感?
高度敏感對人類物種有何貢獻?
為什麼高度敏感的孩子會這麼不同?
遊戲床裡的艾米里歐
消除迷思
還不能確定孩子是不是高度敏感嗎?
幫助高度敏感兒童邁向成功與幸福
應用:欣賞你的孩子
 
第2章 繫好安全帶
瑪利亞的媽媽知道該怎麼辦
對於高度敏感兒童,家長的影響更大
適性發展──每個孩子的成長經驗都不同
難養育和容易養育的高度敏感兒童
最常見的六大問題
養育高度敏感兒童的樂趣
 
第3章 如果家長不特別敏感
高度敏感與你
高度敏感和尋找新奇
當孩子與你氣質非常不同時
最後的提醒
你是不是高度敏感?──自我測驗
 
第4章 如果家長也是高度敏感
高度敏感的家長從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能夠得到什麼?
首要任務──保持自己的穩定
你和孩子都高度敏感時
其他家人呢?
最後的提醒
 
第5章 養育快樂的敏感孩子
祕訣一:提昇自我形象
祕訣二:降低羞恥感
祕訣三:有智慧的處罰
祕訣四:討論「敏感」
健康的自我界限
應用:開啟「敏感」話題
 
Part2 成長過程的挑戰
 
第6章 好的開始
新生兒──如何認出高度敏感嬰兒
二到六個月──如何回應寶寶,又不過度刺激他
半歲到一歲大──依附、同調與自我調節
最後的提醒
 
第7章 家裡的幼兒
調適變化
過度刺激
處理強烈的情緒
關於一兩歲的孩子
日常問題
比較不常見的問題
最後的提醒
 
第8章 在外面的幼兒
害怕新事物、害怕陌生人、害羞和單獨玩耍的差別
為什麼會害怕新環境,如何預防
最重要的是好好談一談
面對別人時的害怕或遲疑
選擇合適的學校或幼兒園
如果學齡前兒童遇到真的應該害怕的事情
最後的提醒
 
第9章 家裡的學齡兒童
學齡兒童──初試啼聲
家中的日常生活
減低家中壓力
養育難帶的高度敏感兒童
應用:改造家庭生活
 
第10章 在外面的學齡兒童
高度敏感兒童在學校面對什麼?
教室──反映文化中的理想氣質
社交生活與害羞
打造愉快的學校生活
關心學業表現
當孩子受到欺負
瑪莉蓮如何處理流氓
兒童時期告一段落
應用:改造學校、社交生活
 
第11章 敏感的青少年及年輕人
前有惡水
和家人相處
中學的生存之道
一流大學之外的選擇
社交生活
內在生命
進入青年人生
你自己的成長任務
 
後記
附錄/給教師的二十個建議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612730
  • EISBN:9786263612679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3MB

图书试读



  如果你正在讀這幾個字,可能是你覺得自己的孩子非常敏感。你可以先做「家長問卷」進一步瞭解何謂高度敏感。如果問卷中的狀況感覺很熟悉,就繼續讀下去吧……歡迎進入高度敏感兒童的世界。

  大家都知道,從出生開始,每個孩子就有自己的個性。「即使還在嬰兒時期,她就知道自己要什麼,而且她一定要得到,否則天下大亂。」「他總是脾氣很好,什麼都無所謂。」就像所有的孩子,你的孩子也遺傳到了一套獨特的內在氣質。分開來看,每種氣質都沒什麼獨特之處,只是某種具代表性的典型,例如說「意志強」「脾氣好」等等。

  高度敏感也是一種內在氣質,15~20%的兒童具有這種特質,男女比例相同。有些嬰兒不在乎你餵他吃什麼、室內溫度是多少,不在乎音響開得多大聲、光線有多亮。但是高度敏感的嬰兒會注意到任何新的味道、任何的溫度改變,他們聽到大的聲音或是被強光照到眼睛就會哭。這些嬰兒年紀大一點之後,情感往往也很敏銳。他們傷心的時候很容易哭,也比較容易擔心,但是開心的時候又開心得不得了。他們在採取行動之前比較會先思考過,所以看起來好像比較害羞或者害怕,其實他們只是在觀察。再長大一些以後,他們常常成為非常善良、有良知的人,他們會受不了不公義、殘酷或不負責任的事情。

  當然,每個孩子都不一樣,高度敏感的孩子也是各個不同,因為他們的遺傳特質、教養環境和學校經驗都不相同。他們可能很外向或喜歡自己一個人玩,可能堅持度很高也可能容易分心,可能霸道也可能適應力良好。然而,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敏感兒童的共通特質。
 
  為什麼寫這本書

  先談談我對敏感成人的研究,以及為什麼將研究觸角延伸到兒童和親職教育。我是做研究的心理學者,也是從事臨床工作的心理師。我自己就是高度敏感的人,還有一個高度敏感的孩子。十二年前,我開始研究敏感特質,截至目前為止,已經面談過成百上千的敏感成人、家長和兒童。另外還蒐集了幾千份問卷資料。這些研究成果我已經發表在專業期刊上,而本書提及的資料也都是有證據支持的。事實上,這個現象的研究存在了五十年,只不過是用別的詞彙形容這些孩子,像是感覺閾值低、天生害羞、內向、膽怯、壓抑、負面思考等等。這本書就是想幫這些孩子「正名」。使用正確的辭彙可以讓我們用新的角度看待這些孩子。

  例如說,如果一個孩子正在觀察,我們常常說他害羞或害怕,而不會想到說,也許這只是一個很敏感的孩子,喜歡在採取行動前先觀察清楚。或者一個孩子正在留意所有的情緒和細節,我們卻可能擔心他「過度反應」或「無法避輕就重的忽視不重要的事情」。然而,擁有一套非常敏感的神經系統、能夠注意到各種細節,有什麼不好?何況誰知道什麼細節是不重要的呢?失火之前,大概很多人都不會注意到出口在哪裡吧?

  因為我自己就是高度敏感的人,所以我知道敏感的人在想些什麼。遇到某些狀況,我們確實可能比較害羞或焦慮,但我認為主要的問題不是害羞或焦慮,而是敏感。我及其他人的研究都顯示,敏感特質將來會成為孩子的優點還是缺點,全要看家長的教養態度。如果我們將孩子的特質視為「敏感」,就比較能夠看到他的優點,比較能夠養育出成功快樂的孩子。

  自從我出版《高度敏感成人》(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及《高度敏感者的愛情關係》(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in Love)以後,許多人告訴我:「我就是這樣,完完全全就是這樣,我不知道別人也有這些感覺……渴望安靜獨處、總是感覺得到別人、總是想做對的事情。」他們都很遺憾父母以前不瞭解敏感特質,或是希望我告訴他們如何養育同樣敏感的孩子。

  一般的親職書籍裡,不會提到養育敏感孩子的特殊需要,例如怎樣維持適度的刺激。如果不考慮刺激的程度,很多建議可能引起更多問題,例如一般書中建議的處罰方法對於敏感的孩子可能太刺激了,孩子會過於激動,以至於無法學習你想給他的教訓。這些親職教育書籍沒有考慮到敏感孩子的需要,因此有了這本書。

  我知道養育敏感孩子可能遇到許多困難。有些人會覺得孩子不對勁或自己是不稱職的家長。這本書就是要協助你擺脫這種感覺,你將學會放輕鬆,孩子也因此能夠終於放輕鬆了。
 
  如何使用本書

  我強烈建議你讀完整本書。第一部分是關於敏感、你自己的個性如何影響親職功能、養育敏感孩子可能遇到的重要議題。第二部分則針對特定年紀的孩子,從嬰兒時期到獨立生活的年輕人。你應該全部讀過,因為:(1)每一章都有新的想法,可以應用在其他年紀的孩子身上。(2)壓力大的時候,敏感孩子的言行可能退化到比較小的年紀,心情好的時候,言行則可能像年紀比較大的人,所以不同年紀的親職技巧都可能用上。(3)瞭解之前發生的事和之後可能會發生的事,對於你目前的親職功能會有幫助。

  某些章節後頭的「應用篇」可能很有幫助、做起來很有趣,但非必要。

  書中提到的所有個案都是真人真事,只是名字和身分細節有所改變。

  最重要的是我希望你能愉快的使用這本書。擁有敏感孩子是一件幸福的事,確實,孩子與眾不同會讓你遇到很多困難,但是我一向認為:你必須願意擁有與眾不同的孩子,才會擁有與眾不同的孩子。你確實有個與眾不同的孩子,這本書就是要教你如何養育他,使他不但與眾不同,而且還健康、有愛心、適應良好而快樂。

推薦序1

黃迺毓


  遠流編輯邀請我為這本書寫篇推薦文,我躊躇了幾天,因為我從來沒清楚想過:我是敏感型的人嗎?我的敏感「指數」如何呢?

  回想日常生活中,很多時候,我粗枝大葉,事後不斷道歉,因為「我之前沒想到……」或是「我不知道他會那樣……」,這些「始料未及」的經驗給了我相當的挫敗感。

  也有很多時候,我受不了別人的「邋遢隨便」,往往責怪別人(尤其是家人或學生)——怎麼連這個都要我提醒?!這類的經驗也往往讓我氣急敗壞。

  預先看到書中的家長問卷,我假裝自己是我的家長,試著做做看,竟然得到十一個「是」,十二個「否」,原來我是「中庸之徒」,往好處說,是該敏感時敏感,不必敏感時遲鈍,往壞處說,會不會也造成「該敏感時遲鈍,該遲鈍時太敏感」?若是前者,我就太幸福了,萬一是後者,那就太慘啦。

  為了對自己有更多了解,我答應寫這篇推薦文,也從閱讀中得到許多啟發和樂趣。作者本身是個高度敏感的人,而她有個高度敏感型的孩子,更有趣的是翻譯者也是高度敏感型的人。因此這本書的內容不僅建立於知識,字裡行間更充滿了對人的豐富關懷。

  在家庭教育的領域裡,經常談到親子互動或任何其他的人際關係,我們一向強調知己知彼,但不一定要百戰百勝,事實上,若真的能對自己和對方有真正的認識,結果應該是雙贏的,反之也只有雙輸。

  高度敏感的人在這個「普遍粗魯」的社會中生活和工作,是蠻辛苦的。這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人很可能被冠上龜毛或是神經質的標籤,他們的挫敗感也令許多人(百分之八十至八十五)難以理解。但是如果高度敏感的人可以因被瞭解而被真正接納,他們的人生和對他人的貢獻應該更可以充分發揮。

  在親職教育中,專家常要求父母要「接納」孩子,有人以為接納就是「隨他去」,但是真正的接納建基於認識,我想起以往的經驗,有些朋友與其父母的關係一直都在緊張甚至破碎狀態,由作者的觀點來看,那是因為父母有幸生了一個高度敏感的孩子,卻不懂得孩子為什麼那麼難帶,而孩子也知道父母愛他,但是又常常受到父母無心的情緒傷害。親子雙方愛得很痛苦,卻一點不明白為什麼對方跟我不一樣。

  我很欣賞作者的比喻,她以「分橘子」來舉例說明不同敏感度的人如何處理接收到的訊息,高度敏感者不是分為大、中、小三個槽,而是可能仔細分成十五個槽,真是非常傳神。作者不厭其煩,鉅細靡遺的交代許多「撇步」,這樣的細節在我的書上是不會出現的,因為我的敏感度遠不及她,但是對擁有高度敏感孩子的父母來說,這些教戰守則非常實用。

  其實,不管你自己或你的孩子是不是高度敏感,這都是一本很精彩的親職教育的寶典。在家庭中,處理夫妻關係或其他親人的關係,都會很有幫助。
 
推薦序2

王珮玲


  「你現在的心情好像比早上好一些。」「你衣服這邊的線掉出來了!」

  朋友是位超敏感的人,對於身旁人、事、物細微的改變都能知覺到,彷彿天生有張靈敏的鼻子,能嗅出周圍的變化。她也是位具有超強的覺察能力的人,非常擅長細緻的思考,並喜歡藉由文字表達敏銳的察覺和情感,在進行任何行動之前,常有謹慎的思考;相對地,由於她過度的敏感,與其他人相比,往往能感受更深層的痛苦與落寞,甚至是死亡的經驗。閱讀完這本書後,讓我更清楚瞭解這位朋友天生的高敏感度,更清楚如何同理她內心的喜悅與痛楚。

  從發展的觀點來看,人在嬰兒階段就已經發展出敏感度和覺察能力,能察覺母親的情緒及回應;到了兒童或成人階段,更能嗅出家人或朋友透露出的細微訊息,也能瞭解他人的需求和想法。如果成人能夠知覺孩子高度敏感的特質,就比較能夠同理孩子的內心感受,瞭解孩子情緒的起伏,相反地,則無法察覺他們內心的情緒經驗。

  事實上,孩子的敏感度和爸媽教養方式是相互影響的,兩者間的關係如同齒輪,或大或小都無所謂,只要能卡榫在一起,就能順暢運轉;換句話說,無論孩子或家長敏感度高低,只要教養方法因應得宜,親子間就能互動圓融。這本書提供了一些從嬰兒期至青年時期的具體輔導策略,對於家中有高度敏感孩子的家長非常受用。尤其本書的作者不僅是位心理學的研究者,還是位臨床工作的諮詢師,甚至本身也是個高度敏感的人,能從學理基礎、個案的諮詢和自身經驗,深入淺出地描述養育高度敏感孩子的多元方法。

  難能可貴的是譯者文筆流暢,讀起來輕鬆愉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孩子成长的书,从我作为一个经常为自家那个心思细腻的小家伙操碎了心的家长的角度来看,真是太贴心了。我女儿,她就是那种对外界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有强烈反应的孩子,稍微批评她一下,她能闷闷不乐好几天,那种深入骨髓的委屈感,大人都很难完全理解。市面上很多育儿书讲的都是如何“纠正”孩子的情绪,或者如何帮助孩子“快速恢复”,但这本书的切入点完全不一样,它似乎更倾向于让我们家长先放下自己的焦虑,去“解码”孩子那些外人看来“小题大做”的反应背后真正的需求。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段关于“共情式倾听”的论述,它没有提供什么立竿见影的技巧,而是强调了一种状态——允许孩子在你的面前“脆弱”,并且不急于给出解决方案,只是单纯地“看见”他们的感受。这对我触动很大,因为我以前总想第一时间让她“振作起来”,现在我开始学着蹲下来,看着她的眼睛,告诉她“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而不是“这有什么好哭的”。这种细微的转变,让家里气氛平和了太多,孩子也更愿意把心里的“小秘密”告诉我了。

评分

作为一个对育儿工具书要求很高的读者,我关注的重点往往在于“实操性”和“长期效果”。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平衡。它没有给我一堆急救包式的速效药方,而是提供了一种长期的“心法”。我最喜欢它提出的“边界设置”原则,尤其是在处理敏感孩子与同伴冲突时的应对策略。敏感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被他人的负面情绪感染,或者因为自己受了委屈而“内耗”很久。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在保护孩子感受的同时,清晰而坚定地为他设立行为的底线,这种“温柔而坚定”的教育方式,是很多家长,包括我自己在内,需要不断练习的课题。它教会了我如何用“同理心+规则”的方式去引导孩子,而不是用“指责+惩罚”来压制他。这种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管教,虽然慢,但效果是深刻且持久的,它塑造的是孩子的内在力量,而不是外在的服从。

评分

我接触过不少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大多都比较学术化,或者聚焦于某一类特定的儿童发展阶段,读起来总觉得有点隔靴搔痒,不够接地气。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流畅自然,它没有用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吓唬家长,而是大量穿插了一些非常生活化的场景,让你读的时候会忍不住拍大腿说:“对,我家孩子就是这样!”比如,书中对于“拒绝换玩具”这件事的分析,它不是简单地归结于“孩子固执”,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行为背后对“掌控感”的渴望,以及对“失去”的恐惧。这一点对我很有启发,让我明白,每一次看似无理取闹的坚持,其实都是孩子在试探世界的边界,同时也在努力构建自己的内心秩序。这本书真正做到的,是把复杂的儿童心理过程,用一种非常温柔且具有画面感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家长在阅读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自我成长的对话,反思自己过去处理类似情境的模式,而不是一味地去“改造”孩子。

评分

这本书的“增订新版”确实体现了作者持续关注和深入思考的诚意。我特别欣赏它对“高敏感特质”与“当代社会环境”之间冲突的探讨。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运行的速度很快,信息量巨大,对一个天生感官就比较敏锐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持续不断的“感官轰炸”。书中详细分析了光线、声音、气味,甚至人际交往中的“潜台词”对敏感孩子的影响,这让我这个成年人也重新审视了自己对环境的耐受度。更重要的是,它并没有把敏感简单地定义为一种“缺陷”或“需要治疗的特质”,而是强调了这种特质在创造力、同理心、深度思考上的巨大潜力。这给了我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我的责任不是去“磨平”孩子的棱角,而是要为他搭建一个能让他的天赋得以舒展的“舒适区”。读完之后,我不再惧怕带他去人多的商场或者嘈杂的聚会,而是开始学习如何提前做好“减压准备”,比如带上降噪耳机,或者约定好“撤离时间”。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安抚”力量,读起来就像是深夜里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坐在你身边,轻声细语地为你解惑,没有一丝一毫的评判。我尤其欣赏它对于“完美父母”这一概念的消解。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对孩子的敏感反应感到焦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标准给我们套上了一个“你的孩子应该这样”的枷锁。这本书反复强调,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宇宙,他们的敏感度是天生的设定,不是我们教育失败的证明。它鼓励家长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孩子也有情绪失控的时候。这种对“人本主义”的回归,极大地减轻了我的心理负担。它让我明白,我的主要任务不是把孩子塑造成一个“适应力超强”的机器,而是要成为那个能让他在这个复杂世界中,依然感到安全和被理解的“避风港湾”。这种心法的传递,远比具体的技巧更珍贵,它让我对未来有了更从容的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