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前卫、行事特立的丹尼荪,是说故事的高手。出身丹麦贵族的她,不论身在东非农庄,或是回到丹麦,家中经常都是高朋满座。每当杯皝交错、高谈阔论之际,身为女主人的她,习惯以一则又一则的故事,娱乐餐桌旁的友人嘉宾。简洁的叙事手法,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加上童话般的口吻,使她的故事有一股难以言喻的魔力,教人难以抗拒。她笔下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与神祕主义风格,不仅与当年欧洲文坛盛行的写实小说大异其趣,更不同于时下流行的后设与后现代小说,教人忍不住要一口气读完。
在〈芭比的盛宴〉中,来历神祕的法国女人芭比,为挪威小城中一群虔诚禁欲的清教徒,准备一顿丰盛的飨宴,让他们了解真正的慈悲。在〈不朽的传说〉里,广东省一个有钱有势、脾气乖戾的英籍茶叶商人,晚年老病缠身,面对死亡的阴影,仍想要掌握无上的权力,挑战先知的预言,让一则流传在水手之间的故事成真。到底是财富的力量,还是命运的安排使然,美梦成真不仅勾起一段旧恨,圆了一个梦想,同时带来生命的救赎。〈伊伦嘉〉则叙述一名浪荡的艺术家,如何教导一个不解风情的王子,与公主坠入情网,引来未婚怀孕的麻烦;如何计诱一个像狩猎女神黛安娜般贞洁的将军之女,却让自己爱上画中和现实里的女主角。
作者简介
伊莎‧丹尼荪(Isak Dinesen) 本名凯伦‧白烈森(Karen Blixen),一八八五年生于丹麦,一九六二年去世。一九一四年与表兄布洛‧白烈森男爵结婚,婚后定居英属东非,在当地经营咖啡园。一九二一年与丈夫仳离后,仍留在肯亚继续经营咖啡园。直到一九三一年全球咖啡市场崩盘,她不得不出售资产,返回丹麦。
返国后,丹尼荪开始用英文从事创作。一九三四年她首先发表《七篇惊悚故事》,在英美文坛大获好评,接着又陆续发表《远离非洲》《天使复仇者》《冬天的传说》《最后的传说》《不朽的传说》《草丛阴影》等书。她的作品曾两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以作者生平为蓝本改编拍成的电影「远离非洲」,曾荣获一九八五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根据她的中篇小说〈芭比的盛宴〉拍摄的同名电影,则获颁一九八七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国影片。
译者简介
钟清瑜,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曾任祕书等职,现任中学英文教师,教学之余从事影片翻译工作。
芭比的盛宴
暴风雨
戒指
不朽的传说
潜水人
伊伦嘉
非洲的青山──平路 代序
「我在非洲有座农场,位于安刚山,赤道经过这块向北伸展数百英里的高地,农场就坐落在六千英尺的高原上。白天你会觉得自己接近太阳,清晨与晚上一迳平静,夜里相当寒冷。
地理位置与高度造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风景。没有油脂,也没有奢丽,蒸馏到六千英尺高度的非洲,剩下强烈而瘠瘦的精华……」
这是艾莎珂.丹妮荪写的散文。雨季后的非洲大陆,车子陷入泥泞里动弹不得。拿出她的书读一段,就可以继续在文字勾画的世界,游走自如起来。
也是我多年来累积的旅行经验了:熟悉的书本可以做为触媒,与陌生的地方建立霎时间的联络。否则,眼眸上转纷乱的景致,终是枉然地站在旅行的世界外面。
这一回,身边即使有同行的伙伴,总觉得自己站在静默的一边。须臾不离的几本书,才是我仅有的世界。
丹妮荪在书上写道:「当我在肯亚,书于我生命中的位置与在欧洲时候很不一样。在这,一部分的生命,只有书才能够碰触到。」
我握紧手中的书,与自己国家里很不一样,这渺远的高原上,我宁愿沉迷在她为我描绘的故事里,就此忘记了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
白花花的太阳直直晒下来,地上摊着一堆堆动物的骨骸,让人想起弱肉强食的规律。
靠近城镇的地方,常常遇见运送工人的敞篷卡车。车后面的黑人如同牲畜,晒成焦炭颜色的肉,一块叠着一块,运往咖啡园去。
偶尔看到一两位白人,进口轿车由司机驾驶,主人在后座好整以暇地读报。
肯亚是个民生凋敝的国家,却有出奇高的犯罪率,资源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近几万年,唯一经济命脉的咖啡也在滞销当中。
咖啡园从来不乏失败的先例:丹妮荪在成为文学家之前,跟着丈夫从丹麦来到非洲,她用娘家赠与的嫁妆买下一片庄园,在高地上生产咖啡。婚姻不睦,离婚后她又独自奋斗了十年,咖啡园宣告破产,挚爱的男朋友但尼在一次单飞中身亡,逼得她孑然一身离开非洲。
而我竟然站在她的庄园里。丹妮荪的旧居因为一部以她生平拍摄的电影而得以修复。墙壁上有一张爱人但尼的相片,像一尊沉思雕像,眼睛澄净无波。凝视着那俊美的男主角,我也在这一刻心神荡漾。
不要笑哟,只因为透过丹妮荪的文字,我多么容易被书里的情绪所点化──
她爱上但尼,正因为他不是平常的白种男人,不像那些傲慢自大却又粗鲁无文的殖民者,把黑人看做低下的人种:
「没有其他白人像他那样了解非洲,但尼知道他们的土壤与四季……」
「他完全缺乏自利的观念,一种没有条件的真挚,除了但尼,只有在傻子身上见到过。」
而但尼死了,遗骸飞散在非洲的空气中,「他身上早有属于非洲的地方,而非洲的土地终于收纳了他……」
然后我走到丹妮荪的院子里,蓝色的安冈山像梦一样浮现在天边,我想到丹妮荪在书上写书,那里有但尼的墓地,飞机失事后她替他做的最后一桩事,选择一个葬身的山麓。只因为站在那里,可以向下望见丹妮荪的庄园;也因为我此刻站立的位置,一抬头就可以看见但尼所在的那座安冈山。
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下来,非洲的青山,这一刻,对我显现出无与伦比的相亲。
不要笑哟,透过文字的触动,我的胸臆间才会现出某种特殊的柔软。此刻最微细的风声,也在我心眼里轻易就吹出一朵涟漪。
握着手里的书,我再走进丹妮荪的旧居。没人住的房,在酷暑天,气息却像冰水一般沁凉,我忍不住深深吸气,宁愿像鸵鸟一样头埋进她沁凉的文字世界里。
在角落的书房,我恋恋地看着丹妮荪书柜中的藏书,应该不少是但尼的书吧。但尼生前,致命的飞航之前,因为行踪无定,便把书寄放在爱人家里。原本是对书的爱好,把他们两人紧紧地系在一起。
这么看,我也没什么例外。在旅次中,我的书正是与外在世界最牢固的牵连。靠着手里的书引领,我一步步走上经验的旅程。
《不朽的传说》这本书,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它所营造的那种氛围。那种既有江湖儿女的侠骨柔情,又有宫廷权谋的尔虞我诈,还有古老传说中那份神圣和神秘。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能够将宏大的背景和微小的细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比如,我记得其中一个场景,描绘的是主角在月光下独自一人,回忆往事时的那种孤独和释然,读来让人心弦颤动。还有一些战斗场面,不是简单粗暴的描写,而是充满了策略和美感,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刀剑交锋的凌厉和激烈的氛围。
评分对于《不朽的传说》,我最想说的是,它是一本能够让人“慢下来”的书。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够遇到这样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真的非常难得。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遣词造句都很有讲究,读起来有一种古典的韵味。书中的对话,也写得十分精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说话方式,通过对话,你就能感受到他们的性格,他们的心机,他们的情感。我尤其喜欢那些充满哲理的对话,它们就像是一颗颗闪耀的智慧之光,点亮了我思考的火花。这本书,就像是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道。
评分《不朽的传说》这本书,老实说,一开始吸引我的是它的名字,总觉得能承载一段跌宕起伏的史诗。读完之后,我发现它确实做到了。那种扑面而来的史诗感,不是那种空洞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件,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慢慢构建起来的。我特别佩服作者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既有东方古典韵味,又融入了许多奇幻元素的独特世界。书中的一些设定,比如那些古老的仪式,神秘的预言,还有不同种族之间的纠葛,都让人觉得既新奇又合理。每一次翻开,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里面充满了惊喜和挑战。
评分说实话,看《不朽的传说》的过程,我时常会陷入一种沉思。这本书不仅仅是讲故事,它更像是在探讨一些关于人性、关于命运的永恒命题。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选择”的描写,有的时候,即使是面对最艰难的选择,我们依然要做出决定,而这些决定,往往会塑造我们最终的命运。书中的角色,他们的成长轨迹,他们的选择,让我反复思考,如果换做是我,我会怎么做?这种代入感非常强,也让我从书中汲取了很多关于如何面对人生困境的力量。它不是那种看了就忘的书,它会一直在你脑海里回荡,让你不断地去品味和思考。
评分终于读完了《不朽的传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某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偶然翻开一本尘封已久的古籍,书页泛黄,字迹遒劲,却意外地触动了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它描绘了一个宏大而细腻的世界,里面的人物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彷徨也有坚韧。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角色内心世界的刻画,那些挣扎、那些抉择,都写得那么真实,仿佛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与他们一同经历人生的起伏。书中的某些场景,比如主角面对生死抉择时的犹豫不决,或是得知挚爱背叛时的痛苦,都让我感同身受,甚至落下了几滴眼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